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Artemisia ordosica seedlings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levels of calcium carbonate in soil 被引量:1
1
作者 XUE Pingping ZHAO Xuelai +1 位作者 GAO Yubao HE Xingdo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9年第1期58-65,共8页
Plant phenotypic plasticity is a common feature that is crucial for explaining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dynamics and biological evolu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this study, we tested the effects of soil CaCO_3(cal... Plant phenotypic plasticity is a common feature that is crucial for explaining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dynamics and biological evolu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this study, we tested the effects of soil CaCO_3(calcium carbonate) on the 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a psammophyte, Artemisia ordosica, an important plant species on sandy lands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f China, by performing pot experiments under different CaCO_3 contents with a two-factor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and two orthogonal designs. We analyzed the growth responses(including plant height, root length, shoot-leaf biomass and root biomass) of A. ordosica seedlings to different soil CaCO_3 content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with a greater soil CaCO_3 content, A. ordosica seedlings gradually grew more slowly, with their relative growth rates of plant height, root length, shoot-leaf biomass and root biomass all decreasing significantly. Root N/P ratios showe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s of plant height, shoot-leaf biomass and root length of A. ordosica seedlings; however,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 of root length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root P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showing a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soil CaCO_3 reduces the local P availability in soil, which produces a non-adaptive phenotypic plasticity to A. ordosica seedlings. This study should prove useful for planning and promoting the restoration of damaged/degraded vegetation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EMISIA ORDOSICA N/P ratio PHENOTYPIC plasticity relative growth rate soil caco3 soil P availability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下载PDF
Vertical distribution and storage of soil organic and inorganic carbon in a typical inland river basin,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YANG Fan HUANG Laiming +6 位作者 YANG Renmin YANG Fei LI Decheng ZHAO Yuguo YANG Jinling LIU Feng ZHANG Ganli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183-201,共19页
Knowledge of soil carbon(C) distribu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 can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its biogeochemical cycling and help to establish sound regional models of C cycling. However, such ... Knowledge of soil carbon(C) distribu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 can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its biogeochemical cycling and help to establish sound regional models of C cycling. However, such knowledge is limited in environments with complex landscape configuration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and storage of soil organic carbon(SOC) and soil inorganic carbon(SIC) in the 10 representative landscapes(alpine meadow, subalpine shrub and meadow, mountain grassland, mountain forest, typical steppe, desert steppe, Hexi Corridor oases cropland, Ruoshui River delta desert, Alxa Gobi desert, and sandy desert) with contrasting bioclimatic regime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 China. We also measured the 87 Sr/86 Sr ratio in soil carbonate to understand the sources of SIC because the ratio can be used as a proxy in calcul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pedogenic inorganic carbon(PIC) to total SIC.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SOC contents generall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il depth in all landscapes, while SIC contents exhibited more complicated variations along soil profiles in relation to pedogenic processes and parent materials at the various landscape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C stocks in the top meter among different landscapes, with SOC storage ranging from 0.82 kg C/m^2 in sandy desert to 50.48 kg C/m^2 in mountain forest and SIC storage ranging from 0.19 kg C/m^2 in alpine meadow to 21.91 kg C/m^2 in desert steppe. SIC contributed more than 75% of total C pool when SOC storage was lower than 10 kg C/m^2, and the proportion of PIC to SIC was greater than 70% as calculated from Sr isotopic ratio, suggesting the critical role of PIC in the C budget of this region. The considerable variations of SOC and SIC in different landscapes were attributed to different pedogenic environments resulted from contrasting climatic regimes, parent materials and vegetation types. This study provides an evidence for a general trade-off pattern between SOC and SIC, showing the compensatory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especially climate) on SOC and SIC formation in these landscapes. This is largely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the overall decrease in temperature and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from arid deserts to alpine mountains simultaneously facilitate the accumulation of SOC and depletion of 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ihe River Basin arid ecosystem soil landscape PEDOGENESIS pedogenic carbonate SOC caco3
下载PDF
微生物诱导CaCO3沉淀胶结砂室内试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王绪民 崔芮 王铖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3-160,共8页
微生物诱导CaCO3沉淀(MICP)是将微生物学中生物矿化技术应用到土体加固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它具有低成本、环保等特点,国内外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对该技术开展了大量室内研究,分析与探讨了MICP技术的原理、影响因素及对土体性质的影响等。... 微生物诱导CaCO3沉淀(MICP)是将微生物学中生物矿化技术应用到土体加固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它具有低成本、环保等特点,国内外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对该技术开展了大量室内研究,分析与探讨了MICP技术的原理、影响因素及对土体性质的影响等。以胶结砂试验为主,归纳总结了影响MICP技术产生沉淀物的因素(离子源、pH值、温度、营养液浓度、注入速率与孔隙率),以及MICP胶结砂的土力学特性。归纳分析表明:不同钙离子源处理后生成的碳酸钙结晶形态有方解石、文石和球霰石,钙离子浓度的增加有抑制脲酶活性的作用;当细菌培养基的pH范围在8.0~9.0之间、温度在30℃~37℃时,MICP技术生成的沉淀物含量最多;营养液浓度在1.5mol/L以下时可以有效增加沉淀物含量;不同的孔隙率、钙离子源、pH、温度都会对生成的沉淀物总量和结晶形态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P caco3沉淀 胶结砂试验 土力学特性
下载PDF
干旱区油蒿生物量凋落分解与土壤呼吸 被引量:19
4
作者 王海涛 张银太 +3 位作者 何兴东 高玉葆 薛苹苹 张宁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5-459,共5页
生物量的凋落分解与土壤呼吸影响流沙基质中CaCO3的淋溶和淀积。为研究腾格里沙漠油蒿群落中土壤CaCO3的形成,对油蒿当年生物量的凋落分解与土壤呼吸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腾格里沙漠,固定沙地上油蒿当年生物量[(41.51±1.76)g.m... 生物量的凋落分解与土壤呼吸影响流沙基质中CaCO3的淋溶和淀积。为研究腾格里沙漠油蒿群落中土壤CaCO3的形成,对油蒿当年生物量的凋落分解与土壤呼吸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腾格里沙漠,固定沙地上油蒿当年生物量[(41.51±1.76)g.m-2]显著高于半固定沙地[(32.31±0.92)g.m-2],固定沙地上油蒿叶量籽量和[(32.89±1.34)g.m-2]也显著高于半固定沙地[(19.32±0.64)g.m-2];但不同立地油蒿叶量和籽量的分解速率均大于0.6692 g.g-1.a-1,且油蒿的凋落物需要4.48 a才能达到分解最大值。另一方面,油蒿半固定沙地、油蒿固定沙地和油蒿+冷蒿固定沙地的土壤呼吸速率均存在显著差异;统计分析表明,油蒿+冷蒿固定沙地土壤呼吸速率最低[(7.37±1.07)mg CO2.m-2.h-1]可能与油蒿+冷蒿固定沙地土壤中较高的pH值和较低的土壤呼吸脱氢酶活性有关。可见,干旱区油蒿群落越到固定阶段,凋落量越大,释放的Ca2+越多,土壤呼吸速率越低,土壤中的pH值越高,而这越有利于土壤中CaCO3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腾格里沙漠 油蒿 生物量 土壤呼吸 caco3
下载PDF
西北黑河流域土壤pH与CaCO_3相当物含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林卡 李德成 张甘霖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4-353,共10页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石灰性土壤中pH与CaCO_3相当物含量之间有一定关系,但目前黑河流域土壤中pH与CaCO_3相当物含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明确。从区域、海拔、土壤母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西北黑河流域土壤...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石灰性土壤中pH与CaCO_3相当物含量之间有一定关系,但目前黑河流域土壤中pH与CaCO_3相当物含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明确。从区域、海拔、土壤母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西北黑河流域土壤中pH与CaCO_3相当物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黑河流域土壤pH与CaCO_3相当物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相关,pH随着CaCO_3相当物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当CaCO_3相当物含量升高到某一阈值后,pH增幅迅速降低,最终趋于稳定;不同区域、海拔、土纲、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下,pH与CaCO_3相当物含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不同,表现为上游土壤pH与CaCO_3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的海拔高度区间pH与CaCO_3含量之间具显著正相关,人为土、盐成土、均腐土、雏形土的pH与CaCO_3含量显著正相关,冰碛物、残积-坡积物、湖积物发育的土壤pH与CaCO_3含量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土地利用方式对pH与CaCO_3含量的关系影响较小;不同区域、海拔、土纲、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下,pH与CaCO_3相当物含量的最佳回归模型不同,有幂函数模型、一元二次模型、一元三次模型和线性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PH caco3相当物 黑河流域
下载PDF
土壤的石灰反应强度估测CaCO_3含量和pH研究——以山西省黄土性母质土壤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李超 张凤荣 +2 位作者 张天柱 王秀丽 靳东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69-1376,共8页
pH和CaCO_3含量是土壤常规分析的两个测定指标,但其室内测定均需借助相应的仪器设备完成,耗时费力。以山西省土系调查采集的110个典型土壤剖面的426个发生层土样的野外测定的石灰反应强度和实验室测定的土壤pH、CaCO_3含量、交换性钠饱... pH和CaCO_3含量是土壤常规分析的两个测定指标,但其室内测定均需借助相应的仪器设备完成,耗时费力。以山西省土系调查采集的110个典型土壤剖面的426个发生层土样的野外测定的石灰反应强度和实验室测定的土壤pH、CaCO_3含量、交换性钠饱和度(Exchangeable Sodium Percentage,ESP)数据为基础,尝试建立石灰反应强度与pH、CaCO_3含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北方黄土性母质土壤,当pH<9.0时,CaCO_3含量是影响土壤pH的重要因素,二者的回归拟合最优关系符合幂函数曲线;当pH>9.0时,CaCO_3与pH之间无明显关系。石灰反应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半定量地反映pH或CaCO_3含量,但其确定的pH或CaCO_3含量尚是一个范围,并非精确值。同时,从发生学意义角度,土壤中CaCO_3含量高低对形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用pH或CaCO_3含量来确定准确的土壤系统分类类型(如确定土体是否为酸性、具有钙积层/钙积现象等),为慎重起见建议还是以实验室的准确测定数据为准;对于非碱化(pH<9.0)、野外有泡沫反应的北方黄土性母质土壤,无论泡沫反应强弱和CaCO_3含量高低,土壤pH基本稳定在8.51±0.49,这一pH范围对作物生长基本没有制约,如果仅从pH或CaCO_3含量是否影响作物生长角度考虑,无需实验室测定pH或CaCO_3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反应强度 PH caco3 黄土 山西省
下载PDF
农田土壤钙素含量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武功县大庄乡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史红平 王益权 +2 位作者 石宗琳 梁化学 王加旭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08-1016,共9页
【目的】分析关中地区土壤发育与演化的历史,企图揭示在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土地高强度利用、施肥与耕作制度的变更等对土壤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定自然条件及土地利用类型一致的聚居村庄,在水平距离仅600 m的范围内,按照辐射线状采集... 【目的】分析关中地区土壤发育与演化的历史,企图揭示在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土地高强度利用、施肥与耕作制度的变更等对土壤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定自然条件及土地利用类型一致的聚居村庄,在水平距离仅600 m的范围内,按照辐射线状采集农田土样,并参照了该地区1982年土壤普查数据采集信息,采用"横向参照标准方法"和"纵向(时间)标准方法",研究农田土壤钙素的演化趋势。【结果】在水平尺度上距村庄0—400 m范围内表层0—40 cm土壤碳酸钙、交换性钙含量的水平变化均不够明显,在400—600 m处却明显增大,在0—600 m的范围内土壤水溶性钙含量随距村庄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垂直尺度上不同水平距离处0—20 cm土壤碳酸钙含量均低于20—40 cm,而交换性钙和水溶性钙含量高于20—40 cm。在距村庄50 m处的剖面0—40 cm土层碳酸钙含量既低于距村庄500 m处,也低于1982年地区内土壤剖面同层的含量,而40 cm以下土壤碳酸钙含量明显增加。50 m处0—100 cm土壤钙素总贮量明显高于500 m处。表层0—40 cm土层交换性钙在村庄附近土壤中递减、水溶性钙含量递增。【结论】在无自然因素差异的有限水平空间范围内,高强度集约化土地利用以及密集型技术措施施行,明显驱动和加速了农田土壤钙素的淋失与淀积,导致土壤钙素的空间变异性及农田土壤表层钙素的隐型退化,这警示人们高度关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健康的作用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钙 碳酸钙 交换性钙 水溶性钙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求解干旱地区土壤溶液Ca^(2+)浓度和pH的逐步逼近算法 被引量:1
8
作者 段建南 李旭霖 +2 位作者 任世芳 王改兰 李保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36-541,共6页
在土壤碳酸钙淋溶淀积过程的建模中,需要根据土壤碳酸钙化学热力学平衡原理求解土壤溶液中的Ca2+浓度和pH值,其中有些参数难以获得(如有关离子的活度系数),不能直接求解,导致无法实现其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本文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了一... 在土壤碳酸钙淋溶淀积过程的建模中,需要根据土壤碳酸钙化学热力学平衡原理求解土壤溶液中的Ca2+浓度和pH值,其中有些参数难以获得(如有关离子的活度系数),不能直接求解,导致无法实现其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本文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了一种逐步逼近算法,在已知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压和土壤温度的情况下,可求得干旱地区土壤溶液中的Ca2+浓度和pH值,为土壤碳酸钙淋溶淀积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本算法理论依据充分、结果稳定精度高、程序简便易实现,并在CAEDP模型中已得到了应用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解 干旱地区 土壤溶液 CA^2+浓度 PH 逐步逼近算法
下载PDF
黄土地区影响土壤膨胀性的因子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同娟 王益权 +3 位作者 刘军 李建波 高会议 张希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85-189,共5页
为了探讨影响黄土地区土壤结构稳定性的机理,对黄土高原几种典型土壤类型的膨胀率进行了测定,系统分析了颗粒组成、碳酸钙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对土壤膨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组成是影响土壤膨胀率的主要因子,土壤膨胀率与粉砂粒及粘... 为了探讨影响黄土地区土壤结构稳定性的机理,对黄土高原几种典型土壤类型的膨胀率进行了测定,系统分析了颗粒组成、碳酸钙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对土壤膨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组成是影响土壤膨胀率的主要因子,土壤膨胀率与粉砂粒及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且粘粒对土壤膨胀性具有双重作用;土壤膨胀性与碳酸钙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经脱钙处理后土壤膨胀率增加,增幅在14.47%-36.92%;土壤膨胀性与有机质含量相关性不明显,但去除有机质后土壤膨胀率明显增加,增幅在12.24%-62.99%,说明有机质对土壤膨胀性实际上也有着极为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区 土壤膨胀性 颗粒组成 碳酸钙含量 有机质含量
下载PDF
外源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碳酸钙预处理的酸性土壤中活性铝钙镁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袁晶晶 陈荣府 +1 位作者 同延安 沈仁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1-616,共6页
通过在所研究的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的红壤中混入CaCO3,研究在pH缓冲体系中外加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中Al、Ca和Mg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加CaCO3与否,在pH 4.5的条件下外源草酸、柠檬酸、苹果酸的加入均使土壤可溶性Al显著提高,交换性Al显... 通过在所研究的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的红壤中混入CaCO3,研究在pH缓冲体系中外加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中Al、Ca和Mg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加CaCO3与否,在pH 4.5的条件下外源草酸、柠檬酸、苹果酸的加入均使土壤可溶性Al显著提高,交换性Al显著下降和交换性Ca显著升高;加入CaCO3的情况下,3种有机酸处理的交换性Mg均显著提高。3种有机酸促进Al溶解能力的大小顺序为:柠檬酸>草酸>苹果酸,这一结果与有机酸和Al形成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大小一致。另一方面,3种有机酸处理下,CaCO3预处理均引起可溶性Al的显著升高和交换性Al的下降。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有机酸通过络合作用或沉淀作用对可溶性和交换性Al、Ca和Mg均具有绝对的影响优势,CaCO3仅对可溶性和交换性Al、交换性Ca有显著影响,由于实验中pH缓冲体系的控制,这种影响主要通过Al与Ca、Mg的竞争交换作用实现。总体来说,外源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加入使土壤活性Al显著升高,活性Ca、Mg略有升高,有机酸在酸性土壤中的作用需从有机酸溶解阳离子的角度进一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有机酸 碳酸钙 酸性土壤 阳离子
下载PDF
高寒山区地形序列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3
11
作者 杨帆 黄来明 +6 位作者 李德成 杨飞 杨仁敏 赵玉国 杨金玲 刘峰 张甘霖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26-1236,共11页
地形、生物气候条件具有明显差异的青藏高原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开展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分布特征的研究对于理解青藏高原土壤碳循环过程与陆地碳库的精确预测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位于祁连山中段... 地形、生物气候条件具有明显差异的青藏高原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开展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分布特征的研究对于理解青藏高原土壤碳循环过程与陆地碳库的精确预测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位于祁连山中段的阴、阳坡地形序列土壤,分析了不同坡向间以及同一坡向内随海拔高度变化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阴、阳坡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但阳坡下降的速率(66%。91%)明显高于阴坡(31%~77%);阴坡土壤中碳酸钙基本淋失,通体无机碳含量较低(〈5.0gkg-1),阳坡B层土壤无机碳含量是A层的2倍,表现为明显富集。阴坡和阳坡1m土体总碳密度相当(分别为16.1.33.9kgm矗和11.8—32.8kgm-2),其中,阴坡以有机碳为主(占总碳密度的82%~99%),而阳坡有机碳和无机碳密度变化均较大(分别占总碳密度的27%~81%和19%-73%)。因此,坡向是影响高寒山区土壤碳垂直分布和组成的重要因素。此外,降雨量和植被类型对地形序列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的空间变异也具有重要影响:降雨量每增加1mm,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0.4gkg-1,而淀积层(40~80cm)土壤无机碳含量下降0.2gkg-1;植被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富集程度。本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寒山区土壤碳循环及其碳库预测应充分考虑微地形对坡面尺度下土壤碳垂直分布、碳库组成和空间变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地形序列 有机碳 碳酸钙 垂直分布 碳密度 降雨量
下载PDF
碳酸钙与石膏对土壤磷及溶解有机碳淋溶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郭堃梅 池宝亮 +1 位作者 黄学芳 David Chittleborough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28-130,共3页
研究碳酸钙与石膏对南澳大利亚典型土壤P和溶解有机碳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钙可同时降低土壤P和溶解有机碳的淋溶,而石膏可降低土壤P淋溶和增加溶解有机碳的淋溶。
关键词 碳酸钙 石膏 土壤P 溶解有机碳 淋溶
下载PDF
干旱区荒漠灌木林地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朱宏 赵成义 +2 位作者 李君 李玉杰 王锋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56-860,共5页
沿三工河流域山前丘陵、冲-洪积平原绿洲及北部荒漠的过渡区测定了灌(丛)木林地土壤呼吸及土壤理化性质,对干旱区灌(丛)木林地土壤呼吸与土壤因子及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作了初步分析并得出二者沿流域的变化规律:(1)大气CO2浓度呈降低趋... 沿三工河流域山前丘陵、冲-洪积平原绿洲及北部荒漠的过渡区测定了灌(丛)木林地土壤呼吸及土壤理化性质,对干旱区灌(丛)木林地土壤呼吸与土壤因子及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作了初步分析并得出二者沿流域的变化规律:(1)大气CO2浓度呈降低趋势,但不明显,土壤呼吸与大气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一致,沿流域降低,二者相关系数为0.97。在干旱区水分对土壤呼吸具有一定的影响;(2)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碳酸钙与土壤呼吸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3。有关干旱区土壤碳酸钙对土壤呼吸的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分析结果有助于人们更好的了解有关干旱区灌(丛)木林地的土壤呼吸,作为干旱区灌(丛)木林地土壤碳素研究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相对湿度 干旱区 碳酸钙
下载PDF
CaCO_3对Cd和几种营养元素在红壤-黄豆系统中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廖柏寒 曾敏 +1 位作者 张永 曾清如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7-61,共5页
利用盆栽试验,通过研究CaCO3施用对Cd在红壤-黄豆系统中的迁移与分配和对几种营养元素在土壤以及黄豆叶片中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了CaCO3对Cd和几种营养元素在红壤-黄豆系统中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CaCO3施用能提高土壤pH值和交换态Ca含... 利用盆栽试验,通过研究CaCO3施用对Cd在红壤-黄豆系统中的迁移与分配和对几种营养元素在土壤以及黄豆叶片中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了CaCO3对Cd和几种营养元素在红壤-黄豆系统中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CaCO3施用能提高土壤pH值和交换态Ca含量,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态Cd含量,有效抑制黄豆植株对Cd的吸收和转运,从而达到修复土壤Cd污染的目的。同时,随着CaCO3施用量的增加,土壤交换态K,Mg,Zn,Mn等营养元素含量下降,黄豆叶片中这些元素含量也同时降低。CaCO3施用虽然能够降低土壤Cd的活性,有效抑制土壤Cd向植物地上部分迁移,显著降低黄豆各器官的Cd含量,但是黄豆叶片中营养元素含量下降的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2CO3 CD 红壤-黄豆系统 营养元素
下载PDF
纳米CaCO_3对冻融循环水泥土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海飙 陈冲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9期348-353,共6页
在广阔的冻土区,水泥土抗冻性差是限制水泥土应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在这些地区,如何提高水泥土的抗冻性是实际工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对不同纳米CaCO_3掺量的水泥土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和无侧限抗压试验,探讨了纳米水泥土的抗压强... 在广阔的冻土区,水泥土抗冻性差是限制水泥土应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在这些地区,如何提高水泥土的抗冻性是实际工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对不同纳米CaCO_3掺量的水泥土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和无侧限抗压试验,探讨了纳米水泥土的抗压强度变化规律。试验表明:随着纳米CaCO_3的掺量的增加水泥土的抗压强度表现出先提高后降低;且对提高水泥土强度有一个最优掺量。通过冻融循环试验得到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两者之间几乎成线性关系。在冻融循环次数相同的情况下,随着纳米CaCO_3掺量的增加,水泥土的抗压强度损失率先减小后增大;同样对降低水泥土的强度损失率也存在一个最优掺量。综合考虑水泥土试验和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建议纳米CaCO_3掺量范围1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土 抗冻性 纳米caco3 冻融循环 强度损失率
下载PDF
有机、无机改良剂对酸性硫酸盐土化学动力学与水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金培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1期16-23,共8页
研究了稻秆、碳酸钙和二氧化锰改良剂对淹水的酸性硫酸盐土的电化学、化学动力学、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施用稻秆(干土重的0.25%)显著影响土壤的还原作用.高浓度的亚铁使水稻前期生长受阻;但亚铁的浓度随后逐渐降低,水稻生长繁茂,谷... 研究了稻秆、碳酸钙和二氧化锰改良剂对淹水的酸性硫酸盐土的电化学、化学动力学、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施用稻秆(干土重的0.25%)显著影响土壤的还原作用.高浓度的亚铁使水稻前期生长受阻;但亚铁的浓度随后逐渐降低,水稻生长繁茂,谷粒和茎秆产量反较高,植株的含钾量也增高. 加入酸酸钙(相当于干土重的0.25%)明显提高了土壤的pH值,降低土壤的Eh和EC值,并显著降低了水溶性亚铁、亚锰和铝的浓度.碳酸钙或碳酸钙加二氧化锰的处理,都能降低土壤溶液中亚铁的浓度,显著增加稻谷和稻杆的产量,此外,这两种处理都会降低生长前期植株中锌的含量. 加入二氧化锰(干土重的0.005%),使土壤溶液中的亚锰量增多,植株的铁锰比率降低,水稻产量比对照显著增加. 研究结果表明,稻杆是一种改良酸性硫酸盐土较经济的改良剂,其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土壤改良剂 酸性硫酸盐土
下载PDF
四种草本植物对铅锌尾矿土壤重金属的抗性与吸收特性研究 被引量:31
17
作者 袁敏 铁柏清 +1 位作者 唐美珍 孙健 《草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6期57-62,共6页
盆栽试验的结果表明,高羊茅、早熟禾、黑麦草和紫花苜蓿在铅锌尾矿土壤或处理的尾矿土壤上都能生长,但在处理土壤上生长的植物长势明显优于对照,其中紫花苜蓿的生物量所受影响比其他几种草本植物更大,说明其重金属抗性低于其他几种植物... 盆栽试验的结果表明,高羊茅、早熟禾、黑麦草和紫花苜蓿在铅锌尾矿土壤或处理的尾矿土壤上都能生长,但在处理土壤上生长的植物长势明显优于对照,其中紫花苜蓿的生物量所受影响比其他几种草本植物更大,说明其重金属抗性低于其他几种植物。单位面积上4种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均为Zn>Pb>Cu>Cd,但每种植物对Cd、Pb、Zn和Cu的吸收浓度和分布均不相同,一般为根系浓度大于茎叶。加入改良剂和有机肥(菜枯)使生长在铅锌尾矿污染土壤上的4种草本植物生物量显著增加,植物体中的Cd、Pb和Zn元素浓度下降,但Cu元素浓度反而上升,结果单位面积上4种草本植物吸收各重金属元素的量均有所增加,可见利用改良措施与草本植物相结合的方法来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尾矿土壤 草本植物 caco3 有机肥 重金属
下载PDF
渭北苹果园土壤钙素退化状态 被引量:15
18
作者 魏彬萌 王益权 +4 位作者 石宗琳 李鹏 史红平 梁化学 王加旭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199-2207,共9页
【目的】针对渭北苹果主产区出现的随植果年限增加,果树过早衰老,苹果的苦痘病、水心病、痘斑病等生理性病害频繁发生的问题,对该区苹果园土壤钙素退化部位、退化趋势及退化程度等进行了研究,以期查明制约苹果品质和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 【目的】针对渭北苹果主产区出现的随植果年限增加,果树过早衰老,苹果的苦痘病、水心病、痘斑病等生理性病害频繁发生的问题,对该区苹果园土壤钙素退化部位、退化趋势及退化程度等进行了研究,以期查明制约苹果品质和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为果园土壤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渭北黄土塬区分别选取<10a、10—20 a、>20 a 3个园龄的苹果园各4个,并以土壤条件相同的农田作对照,在树冠层投影范围内距树干2/3处逐层采集剖面0—100 cm土壤样品,研究不同园龄果园土壤碳酸钙、交换性钙、水溶性钙含量及其贮量变化情况。【结果】3个不同园龄苹果园土壤碳酸钙在0—100 cm土层的总贮量随植果园龄的增加而降低,0—50 cm土层碳酸钙含量及贮量随园龄增加显著减少,50—100 cm则随园龄增大呈现逐渐增加趋势。10 a以上果园0—50cm土层的碳酸钙总贮量显著低于农田。各果园土壤交换性钙在0—100 cm土层的总贮量随植果园龄的增加呈减少趋势,0—40和60—100 cm土层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及贮量也随园龄的增加而减少,而40—60 cm土层则随园龄的增加而稍有增加。与农田相比,果园土壤的交换性钙均有所增加。各果园0—50 cm土层水溶性钙含量及其贮量都高于50—100 cm土层,10 a以上果园10—30 cm土层的水溶性钙含量最高。与农田土壤相比,3个园龄果园土壤水溶性钙含量都有所增加。【结论】即使在富含石灰质的渭北黄土旱地,因长期植果明显加速了土壤钙素退化。随园龄增大果园土壤钙素库容及有效钙供给减小,已成为该地区土壤化学性质隐性退化的特征之一。在重视果园大量养分管理的同时,警示关注包括钙素在内的中微量养分的演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园土壤 碳酸钙 交换性钙 水溶性钙 陕西渭北
下载PDF
石灰性土壤团聚体中钙形态特征及其与有机碳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陶漉 马东豪 +2 位作者 张丛志 陈林 张佳宝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15-722,共8页
本文选取5种碳酸钙含量(4.29、17.45、98.66、131.85、143.82 g/kg)差异显著的北方碱性旱地农田土壤(黑土、淡黑钙土、潮土、灰钙土和黄绵土)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及其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碳酸钙和不同形态钙含量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 本文选取5种碳酸钙含量(4.29、17.45、98.66、131.85、143.82 g/kg)差异显著的北方碱性旱地农田土壤(黑土、淡黑钙土、潮土、灰钙土和黄绵土)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及其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碳酸钙和不同形态钙含量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探讨碳酸钙对碱性旱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土有机碳含量与碳酸钙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但在0.002~0.053、<0.002 mm团聚体中二者含量显著负相关(R2分别为0.67、0.83),碳酸钙含量过高影响微团聚体有机碳积累。土壤钙形态中酸溶态和可氧化态是影响微团聚体有机碳积累的主要钙形态,全土中占全钙含量都在64.09%以上,团聚体中其含量随粒径减小而增加。钙离子是有机无机复合体的重要胶结物,但钙离子过多则可能会抢占土壤颗粒上有机碳结合点位,与黏粒和粉粒结合形成微团粒结构,影响有机碳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土壤 有机碳积累 碳酸钙 土壤团聚体 地力提升
下载PDF
改良剂对铅锌尾矿污染土壤上龙须草生长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袁敏 铁柏清 +1 位作者 唐美珍 秦普丰 《农村生态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57,共4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4种改良剂对铅锌尾矿污染土壤中龙须草生长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剂处理土壤生长的龙须草长势明显优于对照,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增产效果均>100%。4种改良剂缓解污染土壤中重...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4种改良剂对铅锌尾矿污染土壤中龙须草生长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剂处理土壤生长的龙须草长势明显优于对照,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增产效果均>100%。4种改良剂缓解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对龙须草毒害作用的大小顺序为钙镁磷肥>碳酸钙>有机肥>海泡石。4种改良剂在不同处理浓度下对龙须草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趋势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其中随着碳酸钙处理浓度的增加,龙须草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他3种改良剂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龙须草生物量呈上升趋势,而叶绿素含量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土壤 铅锌尾矿 龙须草 改良剂 植物修复 钙镁磷肥 碳酸钙 有机肥 海泡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