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Mulberry(Morus alba Linn) 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殷浩 王丽 +3 位作者 刘刚 黄盖群 危玲 吴劲轩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10期2308-2311,共4页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hilly land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for raising land productivity, developing countryside economy, increasing peasants' income, conserving soil and water, and improving eco-envi...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hilly land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for raising land productivity, developing countryside economy, increasing peasants' income, conserving soil and water, and improving eco-environment. The growth and root distribution of mulberry trees were studied. Various indexes including soil physical characters and hydrological status, water infiltration rate, water and soil loss and soil erosion amount were tes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ulberry trees had the effects of intercepting rainfall, improving soil infiltration rate, decreasing soil erosion amount, and conserving water and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berry tre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oil erosion amount
下载PDF
Short Term Leguminous Trees-Tillage Interactions and Their Effect on Soil-Water Content in a Semi-Arid Agroforestry Parkland 被引量:1
2
作者 Chester Kalinda David Mburu +3 位作者 Kamau Ngamau Lwali A. Chisala Donald Zulu John Kihoro 《Open Journal of Forestry》 2015年第7期668-677,共10页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that encourage slashing, burning and ploughing greatly affect the soil structure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on which soil water retention depends. In this study, we hypothesized that inclusion of ...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that encourage slashing, burning and ploughing greatly affect the soil structure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on which soil water retention depends. In this study, we hypothesized that inclusion of rotational leguminous tree species improves soil water retention in a semi-arid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system. In a study done in Kibwezi, semi-arid eastern Keny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ount of water retained in the different soil strata from plots with different tree species and tillage practices was highly significant (P = 0.032). Plots with planting basins and Gliricidia sepium and Faidherbia albida tree species retained more water in both the upper and lower strata. Plots with G. sepium tree species under planting basins and zero tillage under F. albida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oil organic carbon levels than plots that were managed under ridges and ploughing (P = 0.002). On the other hand, bulk density in plots with planting basins and zero tillage and ridges ranged between 1.35 g/cm3 and 1.53 g/cm3. Conventional tillage plots had bulk density values of 1.65 g/cm3 and 1.72 g/cm3 in the upper and lower strata respectively. The time-dependent nature of rotational leguminous tree species on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soil water retention in the semi-arid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system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these species for improving organic carbon and water retention for improved crop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 sepium F. albida T. CandIDA Leguminous tree species soil Organic Carbon soil water Retention INFILTRATION
下载PDF
Effects of Hydrogels on Tree Seedling Performance in Temperate Soils before and after Water Stress
3
作者 Lawrence J. B. Orikiriza Hillary Agaba +3 位作者 Gerald Eilu John D. Kabasa Martin Worbes Aloys Hütterman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3年第7期713-721,共9页
Super Absorbent Polyacrylate (SAP) hydrogels absorb and store water thereby aiding plant establishment when incurporated in the soil. The effect of cross-linked SAP hydrogel amendmen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ree seedli... Super Absorbent Polyacrylate (SAP) hydrogels absorb and store water thereby aiding plant establishment when incurporated in the soil. The effect of cross-linked SAP hydrogel amendmen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ree seedlings of Picea abies, Pinus sylivestris and Fagus sylvatica grown in temperate soils under water stress and non-water stress periods was investigated in a green house. The objective was to compare the root and shoot biomass of seedlings of the three species grown in sand, loam and clay soils amended with 0.4% w/w hydrogel in non water stress conditions as well as survival, root and shoot biomass after subjection to water stress. The seedlings were grown for 16 weeks, harvested and shoot as well as root biomass determined before water stress. The seedlings were also subjected to water stress and their biomass assessed at death following the water stres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oot and shoot biomass were generally higher in hydrogel amended soil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s. Root and shoot biomass of Fagus sylvatica was lower compared to Picea abies and Pinus sylivestris before water stress. The 0.4% hydrogel amendm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pecies’ survival in the different soils studied. Although root biomass was higher in hydrogel amended sandy soil compared to other soils, P. sylivestris and F. sylvatica shoot biomass were higher in hydrogel amended clay and loam soils compared to the sandy soil after water stress. Biomass was higher in sand compared to loam and clay soils under non-water and water stressed conditions. Since SAP hydrogel amendment improved the survival and biomass production of tree seedlings before and after water stress, use of SAPs could be promoted to enhance seedling production in water stress and non-water stress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ICCATION Non-water Stress SAPS soil Amendment tree species
下载PDF
Success of three soil restoration techniques on seedling survival and growth of three plant species in the Sahel of Burkina Faso(West Africa)
4
作者 Philippe Bayen Anne Mette Lykke Adjima Thiombiano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313-320,共8页
In the Sahel of Africa, where 90 % of the population depends on natural resources for their liveli- hood, a large part of the soils are structurally unstable, prone to crusting and hard setting, and have low water hol... In the Sahel of Africa, where 90 % of the population depends on natural resources for their liveli- hood, a large part of the soils are structurally unstable, prone to crusting and hard setting, and have low water holding capacity, which hamper vegetation establishment. The effect of soil restoration techniques on survival and growth of seedlings of Acacia nilotica, Acacia tortilis and Jatropha curcas was tested in completely barren, degraded land in a Sahelian ecosystem in Burkina Faso. A total of 522 seedlings (174 plants of each plant species) were planted i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three replicates combining three soil preparation techniques: half-moon, zai" and standard plantation. Survival and growth rates evaluated over 20 month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using the half-moon technique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techniques. Survival rates of plant species planted using half-moon technique were 62.5, 28.57 and 10.71% for A. nilotica, A. tortilis and J. curcas respec- tively, but in za'i and standard planting, seedling survival was zero. The low survival rate of J. curcas using the half-moon technique may indicate that J. curcas is unsuit- able for barren and degraded land, whereas A. nilotica and A. tortilis appear to be promising tree species for rehabil- itation of degraded 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FORESTATION Bare soil soil rehabilitation species selection water conservation
下载PDF
固氮树种马占相思对巨尾桉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文 李佳君 +7 位作者 向明珠 黄海梅 李昌航 颜金柳 高冠女 苏小艳 尤业明 黄雪蔓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45-1256,共12页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评价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为探究固氮树种马占相思对巨尾桉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该文以17年生的巨尾桉纯林(PP)与巨尾桉/马占相思(固氮树种)混交林(MP)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评价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为探究固氮树种马占相思对巨尾桉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该文以17年生的巨尾桉纯林(PP)与巨尾桉/马占相思(固氮树种)混交林(MP)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分别测定0~10 cm和10~20 cm土层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WSA)、团聚体破坏率(PAD)和团聚体稳定性指数(ASI)等稳定性指标。结果表明:(1)与PP相比,MP的土壤理化性质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以土壤pH、有机碳(SOC)及全氮(TN)最为显著。(2)MP的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优于PP,差异主要体现在>2.00 mm和<0.25 mm粒径中,均以大团聚体(>0.25 mm)为主;相较于PP,MP的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仅在0~10 cm土层显著提高,但其团聚体水稳定性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均显著提高。(3)Mantel分析结果显示团聚体稳定性与TN相关性最强,通过RDA分析进一步说明TN是驱动其团聚体稳定性变异的最关键因子。综上认为,固氮树种马占相思对巨尾桉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明显改善作用,该研究结果为南亚热带桉树人工林水土保持、养分管理及可持续经营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机械稳定性 水稳定性 桉树人工林 固氮树种
下载PDF
岷江干旱河谷土石混合边坡不同种植处理下乡土植被的生态效益
6
作者 马少伟 胡慧 +5 位作者 包维楷 王子龙 杨雨 胡斌 黄龙 李芳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47-1661,共15页
岷江干旱河谷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困难,大规模的公路建设极易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筛选适宜的植被恢复措施对干旱地区道路边坡的乡土植被恢复重建和生态功能提升尤为重要。以岷江干旱河谷极端退化的土石混合的道路边坡为案例,选... 岷江干旱河谷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困难,大规模的公路建设极易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筛选适宜的植被恢复措施对干旱地区道路边坡的乡土植被恢复重建和生态功能提升尤为重要。以岷江干旱河谷极端退化的土石混合的道路边坡为案例,选取乡土灌木和草本植物构建植物群落,进行裸地播种、播种后覆盖纤维毯和添加腐殖土后播种并地表覆盖纤维毯3种不同的种植处理,揭示了不同处理下群落结构、土壤改良以及水土保持效益的差异。发现,乡土灌草群落是干旱河谷适宜的道路边坡植被恢复模式,种植后第3年群落特征趋近于岷江干旱河谷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多年生灌草植被。纤维毯覆盖+覆土处理在促进植物生长和群落构建,水土流失防治上效果最好,群落总盖度为74%,群落总生物量为506.35 g/m^(2);生长季内,与自然恢复相比小区径流量减少了87.8%,泥沙流失量降低了92.1%。土壤改良效应在3种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但是与自然恢复样地相比,各处理均提升了边坡0-20 cm土层土壤养分。不同种植处理下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是影响干旱河谷土石混合的道路边坡水土流失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道路边坡 群落模式 植被恢复 乡土物种 水土保持
下载PDF
灌草覆盖——干热河谷区植被修复新路径探析
7
作者 刘振稳 刘倩 +4 位作者 肖潇 马仁义 常恩福 孟广涛 张正海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4期60-66,共7页
干热河谷集中分布于中国西南横断山脉地区,受地形和局部小气候的影响,形成特殊的水热状况组合,是中国分布最北的一块“热区”。在长期剧烈的人为干扰和严酷的自然环境双重压力下,干热河谷的生态系统极度退化,结构与功能濒临崩溃,严重制... 干热河谷集中分布于中国西南横断山脉地区,受地形和局部小气候的影响,形成特殊的水热状况组合,是中国分布最北的一块“热区”。在长期剧烈的人为干扰和严酷的自然环境双重压力下,干热河谷的生态系统极度退化,结构与功能濒临崩溃,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带、极度退化区和植被修复极端困难地区之一。本文先简要回顾了干热河谷区植被修复的历史,接着系统分析河谷区生态修复工作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灌草覆盖技术可能是该区域最为适合的一种生态修复方式。该技术可以克服干旱和高温两大河谷区植被修复的关键限制性因子,并实现保水、固土和增肥的植被修复技术目标。本研究首次提出干热河谷区植被修复3条原则: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原则;结合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实行分区修复原则;优选乡土物种进行植被修复原则。同时,建议从水土保持能力、土壤生态系统健康、植物群落健康和综合效益评价等4个方面来评估河谷区植被修复效果。最后,研究展望了干热河谷区植被修复研究的未来方向,包括加强群落演化规律及其适应性机制的研究,建立和完善动态监测机制,选育和培育乡土物种,以及开发和推广植被修复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 乡土物种 植被演替 土壤健康 灌草覆盖技术 水热状况 动态监测
下载PDF
临猗县不同林龄苹果林地枯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8
作者 张甜 李瑞蓉 畅元生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40,共11页
探讨不同林龄苹果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变异特征,明确苹果林地的水分特征,对建立合理的果园管理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以运城市临猗县不同林龄(4、6、15、30 a)苹果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对苹果林地枯落物和... 探讨不同林龄苹果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变异特征,明确苹果林地的水分特征,对建立合理的果园管理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以运城市临猗县不同林龄(4、6、15、30 a)苹果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对苹果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能力进行定量描述和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4种林龄苹果林地枯落物层总蓄积量为0.82~2.09 t/hm^(2),最大持水量介于4.91~13.09 t/hm^(2),有效拦蓄量在3.36~9.38 t/hm^(2),随着林龄的增长,以上参数量均表现为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以15 a为最大。枯落物层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分别存在良好的对数和幂函数关系。在0~60 cm范围内,随着林龄的增长,苹果林地土壤容重逐渐减小,总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逐渐增加,以30 a为最大。随着土层加深,不同林龄苹果林地土壤容重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除林龄4 a外,其余林龄土壤总孔隙度逐渐减小,但各土层之间差异性不显著。30 a苹果林地土壤最大持水量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其余林龄呈现先减小再增加的趋势,均以0~10 cm土层持水量最大,20~40 cm土层最低。坐标综合评定法得出林龄在15 a时枯落物层和土壤层(0~60 cm)总水源涵养功能最强,30 a林龄次之,4 a林龄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苹果林地 林龄 枯落物 土壤
下载PDF
白盆珠水库水源涵养林改造设计
9
作者 巫竟参 《山西水利科技》 2024年第2期15-19,共5页
为在兼顾景观功能的基础上增强库区水源涵养能力,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水库区域的生态环境,可通过一系列的生物措施,采取必要的林相改造。阐述了白盆珠水库水源涵养林改造设计基本原则和具体目标,在坚持生态功能优先的原则上,从... 为在兼顾景观功能的基础上增强库区水源涵养能力,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水库区域的生态环境,可通过一系列的生物措施,采取必要的林相改造。阐述了白盆珠水库水源涵养林改造设计基本原则和具体目标,在坚持生态功能优先的原则上,从项目分区、林地改造、树种选择和苗木种植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林相改造措施,以期为此类项目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盆珠水库 水源涵养林 林相改造 树种
下载PDF
高海拔寒冷地区机场施工扰动区植被恢复物种选择研究
10
作者 王志刚 钱志坚 杨正军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8期103-106,123,共5页
为筛选出可适应高海拔寒冷地区生态环境的植物物种,促进生产建设项目施工扰动区进行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以泸沽湖机场为试验场地,选择雪松、滇柏、冷杉、川滇桤木、窄叶火棘、迎春、红叶石楠、金森女贞、常春藤、秋英、多年生黑麦草、... 为筛选出可适应高海拔寒冷地区生态环境的植物物种,促进生产建设项目施工扰动区进行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以泸沽湖机场为试验场地,选择雪松、滇柏、冷杉、川滇桤木、窄叶火棘、迎春、红叶石楠、金森女贞、常春藤、秋英、多年生黑麦草、冷地早熟禾、白三叶等13种乔灌草植物开展现场种植试验,通过跟踪调查植物成活率、保存率、生长情况等表现,选出适宜的机场施工扰动区植被恢复物种。结果表明:雪松、滇柏、冷杉、川滇桤木、窄叶火棘、迎春、多年生黑麦草、冷地早熟禾、白三叶等在工程施工扰动区迹地恢复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红叶石楠、金森女贞和常春藤在植被修复应用的可行性有待进一步跟踪论证;秋英可结合工程实际需要进行应用。研究成果可为后续类似项目生态恢复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寒冷地区 施工扰动区 水土保持 植被恢复 物种选择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树种的水土保持效益及其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19
11
作者 陈杰 刘文兆 +3 位作者 张勋昌 张北赢 王兵 杨玉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7-104,112,共9页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树种幼林的水土保持效益及其适应性。【方法】以草地为对照,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油松、沙棘、侧柏纯林及其混交林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情况、土壤水分状况及各树种的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造林...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树种幼林的水土保持效益及其适应性。【方法】以草地为对照,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油松、沙棘、侧柏纯林及其混交林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情况、土壤水分状况及各树种的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造林初期,各树种及其不同造林方式的水土保持效益均比较差,处于水土保持功能低下阶段,土壤侵蚀的差异主要是由植被的不同覆盖度引起的,二者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回归分析表明,当覆盖度达53%时土壤侵蚀较为轻微。草地和各树种林下0-250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较大,其中以刺槐消耗土壤水分最多,其次是侧柏,油松、沙棘和草地之间差异不明显;刺槐纯林与其混交林下土壤水分的差异比较明显,而其他树种不同造林方式下的土壤水分无明显差异。各树种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侧柏〉油松≈沙棘〉刺槐,油松与沙棘混交造林后两者的水分利用效率都有显著提高;各树种叶片的蒸腾速率表现为刺槐≈沙棘〉油松〉侧柏,沙棘与油松或刺槐混交后,油松与刺槐的蒸腾速率均有所降低,而沙棘变化不显著。【结论】综合考虑树种的水保效益及其适应性可以发现,沙棘与油松混交可能是黄土高原沟壑区较为适宜的一种造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沟壑区 造林树种 造林方式 水保效益 土壤水分
下载PDF
川西不同树种人工林对土壤涵水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7
12
作者 陈文静 祁凯斌 +3 位作者 黄俊胜 杨婷惠 包维楷 庞学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4998-5006,共9页
为评价青藏高原东缘不同树种造林对土壤涵水能力的影响,选择立地条件与营林方式相同的4种人工林(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落叶松(Larix kaempferi)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为研究对象,以落叶... 为评价青藏高原东缘不同树种造林对土壤涵水能力的影响,选择立地条件与营林方式相同的4种人工林(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落叶松(Larix kaempferi)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为研究对象,以落叶阔叶灌丛为对照,比较造林恢复28 a后不同人工林土壤孔隙度及持水性的变化,结合林地凋落物贮量及细根生物量等参数,试图揭示造成不同人工林地土壤涵水能力及潜力差异化的因素。结果显示:营造油松和华山松纯林不仅没能有效改善土壤孔隙状况,反而加剧了土壤涵水功能的退化。相反,连香树和落叶松在代替次生落叶灌丛造林后,土壤容重显著下降,孔隙度增加且小孔隙比例升高,持蓄水能力提高。凋落物及细根特性是不同林地土壤持水性能差异的重要因素。综合分析表明,在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造林恢复时,应尽量避免营造高密度针叶纯林,应结合种植有助于土壤结构改良的落叶或阔叶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 生态恢复 人工林 树种 涵水能力
下载PDF
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状况变化及其成因 被引量:17
13
作者 蒋冲 王德旺 +3 位作者 罗上华 李岱青 张林波 高艳妮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9,共10页
三江源区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为研究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状况变化及其可能成因,利用In VEST(Integrate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RUSLE(Revised Universal Soil... 三江源区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为研究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状况变化及其可能成因,利用In VEST(Integrate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RUSLE(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和RWSQ(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模型模拟,结合实地观测数据,系统全面地评估2000年以来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构成、质量和服务功能变化,并揭示其成因.结果表明:12000—2010年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结构基本稳定.草地退化状况轻微好转,产草量和生产力微弱增加.植被生长季水热条件的改善是促使产草量增加和草地退化态势趋缓的重要原因,同时生态工程的实施也发挥了积极作用.22005—2010年局部重点生态工程区的水土流失状况轻微好转,但区域整体好转趋势不明显.土壤中w(有机质)明显增加,但对于土壤保持功能起到关键作用的植被根系层的恢复却比较缓慢,降雨侵蚀力的增强加速了土壤侵蚀过程,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功能基本上没有提高.32000—2013年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和土壤湿度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水质稳定在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划定的Ⅰ~Ⅱ类.降水量和冰川/积雪融水量增加导致径流量增大,气候变暖引起的冻土退化导致地下水库枯水季径流调节作用增强.4生态工程实施后,生物栖息地的生境退化状况轻微改善,野生动物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生态系统服务 水源涵养 土壤保持 植被固碳 物种保育
下载PDF
乡土植物生活型构成对川渝地区边坡植被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1
14
作者 潘声旺 袁馨 +1 位作者 雷志华 胡明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4654-4663,共10页
乡土植物灌木化建植是高速公路边坡防护的重要生态模式。为了探讨生态恢复过程中乡土植物的生活型构成对边坡植被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揭示乡土植物生活型-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间的偶合关系,借助3个物种配置试验,于2009年4月构建了... 乡土植物灌木化建植是高速公路边坡防护的重要生态模式。为了探讨生态恢复过程中乡土植物的生活型构成对边坡植被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揭示乡土植物生活型-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间的偶合关系,借助3个物种配置试验,于2009年4月构建了以草本、灌木或乔木为主体的草本型、灌木型、乔木型绿化配置及草-灌-乔混合型试验区。自建植次年(2010年)起,对试验区进行持续5a生态监测。结果表明:1)边坡植被的物种丰富度与乡土植物的生活型有关,呈现乔木型>灌木型>草-灌-乔混合型>草本型趋势;2)植被的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与乡土植物生活型构成及建植年限有关:建植后第1、第2年,多样性水平呈草本型>草-灌-乔混合型>灌木型>乔木型变化趋势;自建植后第三起(2012—2014年),呈草-灌-乔混合型>草本型>灌木型>乔木型波动;3)植被的水土保持性能(径流系数、侵蚀模数)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密切相关:多样性水平越高,水土保持性能越强。可见,乡土植物的生活型构成对提高边坡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改善生态性能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植物 生活型 物种多样性 水土保持性能
下载PDF
先锋种丰富度对边坡植被群落特征及其护坡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1
15
作者 方文 潘声旺 +4 位作者 何平 刘杨 马立辉 李军 孙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653-3662,共10页
乡土植物灌木化建植是高速公路边坡防护的重要途径。以成渝高速(G85)永川段为例,以西南地区两种典型的边坡绿化初始配置"慈竹(Neosino calamus affinis)+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棉槐(Amorpha fruticosa)+紫羊茅... 乡土植物灌木化建植是高速公路边坡防护的重要途径。以成渝高速(G85)永川段为例,以西南地区两种典型的边坡绿化初始配置"慈竹(Neosino calamus affinis)+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棉槐(Amorpha fruticosa)+紫羊茅(Festuca rubra)"为基础,分别与马棘(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 Mats.)、黄荆(Vitex negundo)、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芒(Miscanthus sinensis)等路域优势种以不同方式组合,研究一定立地条件下初始绿化植物(先驱植物)的丰富度对边坡植被群落生长发育、早期演替行为及护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先驱植物丰富度可直接影响边坡植被的成坪时间、生物量积累:相同建植条件(边坡条件、播种密度等)下,先锋种种类越多,成坪时间就越短,被积累的生物量也越多;2)先锋种数量与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水平有关(R2>0.954):相同演替阶段内,先锋种越多,群落的多样性水平(如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则越高;3)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水平与植被的护坡性能密切相关(R2>0.998):多样性水平越高,植被的蓄水、保土能力越强,边坡内径流系数、土壤侵蚀模数越小。可见,在边坡条件、播种密度等建植条件与建植措施一致的情形下,提高初始绿化植物的物种数可有效改善边坡植被的护坡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驱植物 植物多样性 水土保持 生态护坡
下载PDF
渝北不同模式水源涵养林植物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27
16
作者 赵洋毅 王玉杰 +3 位作者 王云琦 赵占军 刘楠 陈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260-2266,共7页
以重庆缙云山8种不同构建模式的水源涵养林及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用物种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以及用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pH值、有机... 以重庆缙云山8种不同构建模式的水源涵养林及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用物种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以及用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12个指标表征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养分特征,分析了8种群落的植物多样性、土壤特征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以广东山胡椒(Lindera kwangtungensis)×杉木(Cunninghamia anceolata)混交林最高。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广东山胡椒混交林次之,马尾松×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混交林和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纯林最低。各模式林地土壤特征差异显著,以毛竹纯林土壤质量最差。在该地区针阔混交林对提高物种多样性和改良土壤作用显著,针叶林及纯林则较差。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特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模式水源林群落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特征因子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与土壤物理性状特征关系不显著,与养分特征关系显著。全N与全K与四个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速效P呈显著的正相关,特别是有机质和全N两因子与物种多样性关系最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北 水源涵养林 构建模式 物种多样性 土壤特征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主要造林树种林地土壤水分生态条件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丽华 鲁绍伟 +2 位作者 张学培 余新晓 孙中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9-82,86,共5页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建设引起的土壤水分效应问题愈来受到关注,林地的水分生态条件分析成为构建结构稳定的森林植被的前提,以晋西黄土区主要造林树种刺槐、油松和侧柏的坡面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林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定及土壤水分动态变...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建设引起的土壤水分效应问题愈来受到关注,林地的水分生态条件分析成为构建结构稳定的森林植被的前提,以晋西黄土区主要造林树种刺槐、油松和侧柏的坡面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林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定及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监测,探讨其生长的水分生态条件,结果表明:本区人工林地的土壤持水力较高,土壤含水率随水势降低而递减的速度较慢;研究区主要造林树种中,刺槐及其混交林分的土壤水分利用范围最大,抗旱能力最强;无论丰水年或枯水年,坡面各林地土壤水分有效利用性大,土壤含水量在生长季都高于无效水临界值,林地土壤水分利用状况好,林分生长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树种 土壤水分特性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黄土区
下载PDF
重庆四面山5种不同配置模式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卢炜丽 张洪江 +2 位作者 王伟 王波 张锐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0-166,共7页
应用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Pielou)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对重庆四面山地区5种人工水土保持林群落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5种人工林群落以枫香+木荷+石栎+香樟+灌木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 应用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Pielou)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对重庆四面山地区5种人工水土保持林群落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5种人工林群落以枫香+木荷+石栎+香樟+灌木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纯杉木林最次。(2)各多样性指数在不同群落间的变化以乔木层的枫香+木荷+石栎+香樟+灌木混交林、灌木层的石栎+木荷混交林、草本层的纯杉木林等的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3)不同林型的物种多样性不同,其生态效益、环境效益也有较大差异。建议在四面山地区以及类似生态区的退耕还林过程中选择以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的乔-灌结合混交林模式,以提高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实现理想的水土保持林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四面山 水土保持林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温带果园护土生草鼠茅草的腐解和养分释放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杨洪晓 周美华 +2 位作者 李俊良 梁斌 隋方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08-213,共6页
鼠茅草是适合于温带果园的越年生护土生草,有助于防止水土流失,然而果农担心鼠茅草可能与果树争肥,不利于果树生产。本研究在青岛地区温湿气候条件下测试鼠茅草的腐烂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2012年6月底采集枯死鼠茅草,将其埋在10cm深的... 鼠茅草是适合于温带果园的越年生护土生草,有助于防止水土流失,然而果农担心鼠茅草可能与果树争肥,不利于果树生产。本研究在青岛地区温湿气候条件下测试鼠茅草的腐烂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2012年6月底采集枯死鼠茅草,将其埋在10cm深的土壤中,使土壤含水量分别稳定在田间持水量的65%,75%和85%,7-10月份每隔10d抽检其腐解程度和碳、氮、磷、钾元素的释放速率。结果表明,鼠茅草的腐烂分解是比较快的,自初夏枯死后经80d大约分解30%;伴随鼠茅草的腐烂,碳、氮、磷和钾会释放出来,快速释放期集中在前20-40d,钾的释放速度最快,其次为磷,碳、氮的释放速度较慢;土壤含水量影响鼠茅草的腐解过程,当土壤含水量由65%田间持水量提高至85%时,鼠茅草的腐解和养分释放加快。据此可断,7-10月是鼠茅草分解的主要时期,可为果树生长提供营养而非争夺养分。在青岛等温湿地区,以鼠茅草作为果园护土生草是可行的,它们同苹果等落叶果树在养分利用上可形成互补关系,有益于果园的养分循环和持续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茅草 腐解 养分释放 果园 树草互利 水土保持
下载PDF
先锋植物丰富度对公路边坡植物群落生长发育及护坡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潘声旺 何茂萍 +1 位作者 杨丽娟 方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4-31,共8页
乡土植物灌木化建植是高速公路边坡防护的重要途径。以成渝高速(永川段)为例,以西南地区2种典型的边坡绿化初始配置模式慈竹+野牛草、黄刺玫+黑麦草为基础,分别与紫穗槐、黄荆、狗牙根、芒等路域优势种以不同方式组合,研究先锋植物丰富... 乡土植物灌木化建植是高速公路边坡防护的重要途径。以成渝高速(永川段)为例,以西南地区2种典型的边坡绿化初始配置模式慈竹+野牛草、黄刺玫+黑麦草为基础,分别与紫穗槐、黄荆、狗牙根、芒等路域优势种以不同方式组合,研究先锋植物丰富度对公路边坡植物群落生长发育、早期演替及护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先锋植物丰富度可直接影响边坡植被的成坪时间、生物量积累,相同建植条件(边坡条件、播种密度等)下,初始绿化植物的种类越多,成坪时间越短,被积累的生物量也越多;2)先锋种数量与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水平有关(R2>0.995),相同演替阶段内,先锋种越多,群落的多样性水平(物种丰度、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等)越高;3)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与植被的护坡性能呈线性关系(R2>0.995),多样性水平越高,植被的蓄水、保土能力越强,边坡内径流系数、土壤侵蚀模数越小。在边坡条件、播种密度等建植条件与建植措施一致的情况下,提高初始绿化植物的丰富度可有效改善边坡植被的护坡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植物 植物多样性 水土保持 生态护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