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Soil Water in Southwestern Mountainous Area,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SHAO Jing-an WEI Chao-fu XIE De-ti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8年第7期871-886,共16页
The effects of selected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cross-sloping tillage, ridge culture, organic manure, and straw mulch) on soil water conservation in a southwestern mountainous area, China, were studied during Nov... The effects of selected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cross-sloping tillage, ridge culture, organic manure, and straw mulch) on soil water conservation in a southwestern mountainous area, China, were studied during November 2002 to November 2004. The experimental field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based on soil layer depths, 0-60 cm (part Ⅰ), 0-40 cm (part Ⅱ), and 0- 20 cm (part Ⅲ), and they all had the same slope azimuth (SE), slope (10°), and slope type (linear). The experimental plots were subjected to the following treatments: cross-sloping tillage (CST); cross-sloping tillage with organic manure (CST/ OM); cross-sloping tillage with straw mulch (CST/SM); contour ridge culture (CRC); contour ridge culture with organic manure (CRC/OM); and contour ridge culture with straw mulch (CRC/SM), to identify the effects of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soil water. Water contents were determined for soil samples collected, using a 2.2 cm diameter manual probe. Soil water was monitored once every five days from Nov. 20, 2002 to Nov. 20, 2004.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 the study stages, an integration of rainfall, evaporative losses, and crop transcription controlled the basic tendencies of profile (mean) soil water, while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to a certain extent, only modified its amount, distribution, and routing. Moreover, these modifications also mainly focused on the first 20 cm depth of topsoil layer. When each management practice was compared with control treatment, season changes of profile (mean) soil water were pronounced, while interannual changes among them were not significant. More comparisons indicated that, in the study stages, contour ridge culture had better effects than cross-sloping tillage. And under the same tillage, the combination of organic manure could achieve more than straw mulch. These management practices should be recommended conside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oil and water management techniques in the southwestern mountainous area,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soil water precision water management southwestern mountainous area China
下载PD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and Land Sustainable Productivity in the Catchment Area with Intensive Management in Hilly Red Soil Regions,China
2
作者 HUANGDao-you WANGKe-lin +2 位作者 CHENGui-qiu HUANGMin PENGTing-bo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56-363,共8页
Taking an example of Majiayu Catchment Area (14.15 ha) in Taoyuan County of HunanProvince, the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dynamics, fertility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land productivity changing situation were studie... Taking an example of Majiayu Catchment Area (14.15 ha) in Taoyuan County of HunanProvince, the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dynamics, fertility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land productivity changing situation were studied. Fixed observation results from 1993to 2002 showed that pools covering about 15% of total area could store up 10% of surfacerunoff, keep 78.1% of eroded soil and 65.4% of lost nutrients. The yearly ratio ofinterception and evapotranspiration in land, storage in pools and drainage was 7:2:1,which ensured the resources and nutrients equilibrium and a benign recycle in thecatchment area system, and benefited the aquatic culture and helped to resist seasonaldrought. Moreov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erosion modulu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equal to or lower than soil loss tolerance (≤500 tkm-2) in reddish yellow soil regions.Soil organic matter, total and available N content in sloping land, dryland and paddyfield increased steadily (>10%); water storage enhanced by more than 20% in sloping landand dryland in drought season; crop production increased by more than 20%; and productionof trees, fruits, tea and fish as well as land productivity increased year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chment area with intensive management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soil fertility land sustainable productivity Hilly red soil region
下载PDF
Effects of land use patterns on slope soil water in the semiarid Loess Plateau,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JIAO Lei YANG Wenhui +6 位作者 JIA Tian MAIERDANG Keyimu CHEN Weiliang GAO Guangyao WANG Shuai LIU Jianbo WANG Co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4期701-716,共16页
Land use patterns(LUPs)are the form in which various land use types are combined spatially,evidently impacting soil water.However,the influence mechanism by which LUPs form remains unclear.In this study,the soil water... Land use patterns(LUPs)are the form in which various land use types are combined spatially,evidently impacting soil water.However,the influence mechanism by which LUPs form remains unclear.In this study,the soil water content(SWC)in the 0–160-cm soil depth was observed in shrubland(SL),mature forestland(MF),grassland(GL)and young forestland(YF)sites on four slopes with different LUPs in the Yangjuangou catchment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The SWC in SL-YF-SL(13.28%)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in YF-MF(9.93%),MF-GL-YF(10.38%)and SL-MF(10.83%)and was temporally stable during the study period.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WC along the slope differed among the four LUPs.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oil texture mainly determined the spatial variations in SWC in the shallow soil layers(0–40 cm),while topographic factors were the determinants in the deep soil layers(60–160 cm)as well as in the entire soil profile(0–160 cm).The significance of SWC differences among the various land use patterns increased with decreasing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s.YF-MF(77.8 mm)and SL-YF-GL(73.9 mm)required more rainwater than SL-MF(68.2 mm)and MF-GL-MF(67.5 mm)to compensate for the loss of soil water on the monthly scale during the rainy season.Therefore,vegetation restoration should consider land use patterns on hillslopes for soil water conse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patterns land management soil water resourc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HILLSLOPE
原文传递
中卫市退砂土地农作物复垦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4
作者 郭松 杜慧莹 +2 位作者 刘声锋 杨万邦 赵营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9期80-86,共7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退砂地的土壤质量提升及农作物种植适宜性。通过连续3年的田间试验,收集并分析了8种宁夏地区广泛栽培的耐旱作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分析了退砂耕地适生农作物对当地土壤质量的影响及... 本研究旨在分析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退砂地的土壤质量提升及农作物种植适宜性。通过连续3年的田间试验,收集并分析了8种宁夏地区广泛栽培的耐旱作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分析了退砂耕地适生农作物对当地土壤质量的影响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朝天椒和红葱在退砂地上表现出较高的产量和产值,且投入产出比大,是退砂地优先选择的作物。此外,玉米和小杂粮等作物轮作种植也显示出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肥力的潜力。本研究为退砂地的科学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中卫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中卫 退砂地 土壤 朝天椒 红葱 土壤改良 土壤肥力 生态修复 压砂地 旱作农业 水资源管理 经济效益 可行性分析
下载PDF
疫木采伐迹地不同土壤管理措施的水肥流失阻控效果
5
作者 邹显花 李静凯 +3 位作者 童浩 陈贵斌 姬绍晖 黄荣珍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1-570,共10页
为探究松材线虫灾毁迹地地表快速覆盖和有效控制坡面水肥流失的技术措施,运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的方法,分析比较生物膜(SWM)、防草布(FCB)覆盖和施用聚丙烯酰胺(PAM)等土壤管理措施对松材线虫灾毁迹地的径流、泥沙及养分流失量的阻控效... 为探究松材线虫灾毁迹地地表快速覆盖和有效控制坡面水肥流失的技术措施,运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的方法,分析比较生物膜(SWM)、防草布(FCB)覆盖和施用聚丙烯酰胺(PAM)等土壤管理措施对松材线虫灾毁迹地的径流、泥沙及养分流失量的阻控效果。结果表明:SWM-95%处理的泥沙流失阻控效果最佳,其养分流失量低于其他处理。SWM-67%处理的泥沙及养分流失量最高。FCB、PAM处理的水肥流失量在处理时间为90、180 d时均低于对照(CK),且PAM处理效果更优,95%-PAM处理的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在处理时间为90、180 d时分别比CK降低了52.1%、75.6%和71.7%、73.0%。PAM处理对氮、钾流失的阻控效果较优,而对泥沙流失中磷养分的阻控效果不佳。PAM处理的水肥流失阻控效果在处理时间为270 d时显著减弱,而FCB处理的阻控效果仍优于其他处理,且表现为95%处理梯度>67%处理梯度。对林地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处理的养分含量总体上均高于CK,其中,SWM-67%处理的全磷、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PAM、FCB处理则对氮、钾的全量与速效养分有较好的保持作用。此外,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处理均促进了新造林杉木树高的生长,其中FCB、PAM处理效果更优。综合可见,在松材线虫灾毁迹地,可采用95%-PAM处理,使裸露地表的水土流失短期内得到快速有效控制,对于立地条件要求较高的林地可采取95%-PAM处理与67%-FCB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在节约成本的同时达到最优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灾毁迹地 地表土壤管理 聚丙烯酰胺 防草布 生物膜 水土流失
下载PDF
Defining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hydrologic responseunits(HRUs)by field boundaries 被引量:2
6
作者 Margaret M.Kalcic Indrajeet Chaubey Jane Frankenberg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2015年第3期69-80,共12页
The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is widely used to relate farm management practices to their impacts on surface waters at the watershed scale,yet its smallest spatial unit is not generally defined by physically... The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is widely used to relate farm management practices to their impacts on surface waters at the watershed scale,yet its smallest spatial unit is not generally defined by physically meaningful boundaries.The hydrologic response unit(HRU)is the smallest spatial unit of the model,and the standard HRU definition approach lumps all similar land uses,soils,and slopes within a subbasin based upon user-defined thresholds.This standard method provides an efficient way to discretize large watersheds where simulation at the field scale may not be computationally feasible.In relatively smaller watersheds,however,defining HRUs to specific spatial locations bounded by property lines or field borders would often be advantageous,yet this is not currently possible within the ArcSWAT interface.In this study,a simple approach is demonstrated that defines HRUs by field boundaries through addition of uniquely named soils to the SWAT user soil database and creation of a field boundary layer with majority land use and soil attributes.Predictions of nitrogen,phosphorus,and sediment losses were compared in a case study watershed where SWAT was set up using both the standard HRU definition and field boundary approach.Watershed-scale results were reasonable and similar for both methods,but aggregating fields by majority soil type masked extremely high soil erosion predicted for a few soils.Results from field-based HRU delineation may b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standard approach due to choosing a majority soil type in each farm field.This approach is flexible such that any land use and soil data prepared for SWAT can be used and any shapefile boundary can divide HR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shed modeling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 hydrologic response units field boundaries common land units landuse management
原文传递
江苏省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地块污染特征分析及对策建议
7
作者 卢昕妍 张光 +5 位作者 赵鹏 聂溧 孙韬 卫星 丁亮 曲常胜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4年第2期114-120,共7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建立并公开《江苏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对2020—2022中江苏省纳入名录的116个污染地块开展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纳入名录的污染地块数量和面积与地区经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建立并公开《江苏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对2020—2022中江苏省纳入名录的116个污染地块开展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纳入名录的污染地块数量和面积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南京、无锡、常州和苏州排名前列;土水复合污染地块占53%,其中64%的地块地下水最大污染深度大于同一地块土壤最大污染深度;共统计到167种污染物,重金属、石油烃和多环芳烃最为常见,约50%的污染物不在我国现行建设用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评价标准中;已完成修复并移出名录的31个地块中,17%的污染土壤和25%的污染地下水采用原位修复技术。提出了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探索土水协同治理修复模式,推进土壤污染绿色低碳修复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促进土壤、地下水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行业科学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污染风险防控 地下水 修复技术 土壤环境管理
下载PDF
可持续的土地管理概念与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前景 被引量:8
8
作者 李定强 刘平 +10 位作者 吴志峰 邓南荣 王继增 卓慕宁 杨河 姚少雄 蔡庆 雷炯超 陈汉先 陈涛 何子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9年第2期19-25,共7页
全球性的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介绍了可持续的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发展方向就是可持续的土地管理,传统的水土保持工作必须从技术性水土保持发展到土壤的可... 全球性的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介绍了可持续的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发展方向就是可持续的土地管理,传统的水土保持工作必须从技术性水土保持发展到土壤的可持续管理。并论述了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前景,同时列举了国内外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行动与一些具体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可持续发展 土地管理
下载PDF
中国盐渍土研究:历程、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10
9
作者 杨劲松 姚荣江 +5 位作者 王相平 谢文萍 张新 朱伟 张璐 孙瑞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27,共18页
盐渍土研究是以盐渍土和盐渍生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盐渍土和盐渍化的发生与演变过程、环境要素和人类活动对盐渍化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盐渍土的治理、改良和利用的理论与技术为主体的研究领域。我国盐渍土面积巨大、种类繁多,盐渍化问... 盐渍土研究是以盐渍土和盐渍生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盐渍土和盐渍化的发生与演变过程、环境要素和人类活动对盐渍化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盐渍土的治理、改良和利用的理论与技术为主体的研究领域。我国盐渍土面积巨大、种类繁多,盐渍化问题突出,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科学家提出的盐渍土"水盐调控""水盐平衡","淡化肥沃层"和"障碍消减"等理论与技术方法,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土地产能、保障粮食安全、拓展耕地资源等发挥了积极作用。近期我国在土壤盐渍化演变过程的监测与多源数据融合、土壤水盐运移过程模拟与尺度转换、盐渍农田养分循环与减损增效、盐渍障碍的生态消减、盐渍障碍微生物修复、盐渍农田灌排优化管理与边际水安全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果。建议今后深入开展盐渍土精准控盐的高效和安全用水、土壤盐渍障碍的绿色消减与健康保育、盐渍农田养分库容扩增与增碳减排、土壤盐渍化与区域生态的耦合响应和协同适应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应面向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和行业,致力于拓展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为国家农业升级、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生态安全、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我国盐渍土研究工作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研究之间的联系,系统阐述了近期盐渍土相关研究工作的特色进展,结合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国家需求,提出了我国盐渍土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土 盐渍化防控 障碍消减 生态治理 水盐调控 盐碱地
下载PDF
红壤丘岗缓坡地水资源状况与管理 被引量:20
10
作者 谢小立 王凯荣 周卫军 《山地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36-340,共5页
红壤丘岗缓坡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就整个区域而言 ,降雨总量能基本满足坡地农业开发的需求。然而 ,由于红壤区降雨的时空分配不均 ,土壤结构性差、保水能力弱 ,季节性干旱缺水将阻碍坡地农业的开发利用。以蓄水引水工程建设为... 红壤丘岗缓坡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就整个区域而言 ,降雨总量能基本满足坡地农业开发的需求。然而 ,由于红壤区降雨的时空分配不均 ,土壤结构性差、保水能力弱 ,季节性干旱缺水将阻碍坡地农业的开发利用。以蓄水引水工程建设为基础 ,生态节水技术与科学的农艺栽培措施相结合 ,改善土壤结构 ,增强土壤持蓄水能力 ,实施农林草复合经营 ,提高坡地径流水的积蓄循环再利用率 ,是降低红壤丘岗区季节性干旱危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缓坡地 水资源管理 农业利用
下载PDF
贵州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研究 被引量:43
11
作者 朱青 王兆骞 尹迪信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9-229,共11页
对旱坡地水土保持的截流沟措施、横坡种植措施和植物篱措施进行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在裸露耕地上,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地表径流达到4 044.4m3/hm2.a、土壤流失高达172.4 t/hm2.a,以此速率流失土壤,其耕层(15 cm)约在12年后,将被冲刷殆尽。... 对旱坡地水土保持的截流沟措施、横坡种植措施和植物篱措施进行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在裸露耕地上,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地表径流达到4 044.4m3/hm2.a、土壤流失高达172.4 t/hm2.a,以此速率流失土壤,其耕层(15 cm)约在12年后,将被冲刷殆尽。截流沟措施与横坡种植措施相比,可减少地表径流702.6m3/hm2.a和土壤流失19.2 t/hm2.a;但其占地面积大,农作物产量低,收益小。植物篱种植措施与横坡种植相比可减少地表径流345.3m3/hm2.a;土壤流失21.0 t/hm2.a。虽然植物篱占据耕地面积,但并不影响农作物产量。植物篱种植下的耕层土壤的酸碱度和质地得到改善,土壤养分含量有所提高,土壤侵蚀速率远低于易风化土壤的成土速率,同时结合人工翻耕,每年平均以17.5 cm的速度形成梯坎,以1.1°的速度减缓坡度。该项措施最终可实现坡改梯的目的,实现旱坡地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水土流失 植物篱 水土保持措施
下载PDF
红壤缓坡地不同经营模式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武琳 黄欠如 +4 位作者 叶川 钟义军 章新亮 成艳红 孙永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2-135,共4页
在江西进贤采用径流小区实验,以自然裸露为对照,研究分析果园、农地、草地、农果复合、草果复合等不同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筛选红壤侵蚀区缓坡地水保效益最佳的经营模式。结果表明:(1)与自然裸露相比,单独的果园、农地、草地模式... 在江西进贤采用径流小区实验,以自然裸露为对照,研究分析果园、农地、草地、农果复合、草果复合等不同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筛选红壤侵蚀区缓坡地水保效益最佳的经营模式。结果表明:(1)与自然裸露相比,单独的果园、农地、草地模式地表径流降低幅度为24.22%~46.83%,农果和草果模式地表径流量分别减少43.7%和53.22%,差异显著(p<0.05);(2)与自然裸露相比,果园、农地、草地等经营模式土壤侵蚀量降低幅度为23.63%~78.30%,而农果和草果复合模式则降低了66.66%和76.06%(p<0.05);(3)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量与降雨量具有相关性,且同一雨强降雨量条件下,不同经营模式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量都不同;(4)农果、草果复合模式能有效减轻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是红壤侵蚀区合适的土地经营模式,建议积极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耕地 不同经营模式 地表径流 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
下载PDF
采煤沉陷坡面土壤氮磷钾养分有效性的空间变异性 被引量:9
13
作者 孟红旗 郭晓明 +1 位作者 杨英 王明仕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44-854,共11页
探索采煤沉陷坡面上土壤氮、磷和钾养分迁移转化的作用机理,对促进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科学决策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以焦作九里山矿典型低潜水位采煤沉陷坑内的耕地和林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土壤氮、磷和钾全量及有效态养分含... 探索采煤沉陷坡面上土壤氮、磷和钾养分迁移转化的作用机理,对促进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科学决策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以焦作九里山矿典型低潜水位采煤沉陷坑内的耕地和林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土壤氮、磷和钾全量及有效态养分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和林地)、沉陷坡位(中心、坡底、坡中、坡顶和对照)和剖面深度(0~10、10~20、20~30、30~40、40~50 cm)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沉陷坡面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变异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有效磷(118%)、有效氮(69%)、全氮(41%)、速效钾(27%)、全磷(19%)、全钾(4%)。相对于耕地,林地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显著(P<0.001)降低,速效钾含量显著(P<0.001)升高。在沉陷坡面上,耕地土壤氮和钾的有效性在坡底凹陷区最大,而磷有效性在坡顶裂缝区最大;林地土壤氮、磷和钾的有效性均在坡底凹陷区最大,在中间坡面区最小。通过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在沉陷坡面上空间变异作用机理的分析,提出了低潜水位沉陷区土壤可持续管理的具体区划模式,以实现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改造的最小经济投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 土地利用 低潜水位 养分有效性 土壤可持续管理
下载PDF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黄土高原小流域年径流和产沙的影响——以平凉纸坊沟为例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明玉 王百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20,共11页
【目的】为兼顾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控制和供水安全,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黄土高原小流域径流和产沙影响,以寻找节水、高效的流域综合管理技术。【方法】利用甘肃平凉纸坊沟典型小流域1955—2003年的水上保持措施与径流和输沙等监测数据... 【目的】为兼顾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控制和供水安全,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黄土高原小流域径流和产沙影响,以寻找节水、高效的流域综合管理技术。【方法】利用甘肃平凉纸坊沟典型小流域1955—2003年的水上保持措施与径流和输沙等监测数据,建立年径流系数和产沙模数与土地利用的线性关系,定量评价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和产沙的影响。【结果】1955—2003年,年降水量呈不显著降低趋势,年径流深和产沙模数显著减少;小流域降水产流能力随植被破坏而提高,随植被恢复而大幅降低;修建梯田和淤地坝等工程措施可增加小流域的径流拦蓄能力,但会因工程老化而逐渐降低甚至消失;小流域单位径流深的侵蚀与携沙能力随林草面积增加而下降很大,但工程治理后未能明显降低;拟合小流域年径流深随年降水量和土地利用及年产沙模数随年径流深和土地利用的线性关系,发现林地和梯坝地可消减年径流,其中林地消减强度为梯坝地的1.48倍;径流主要来自草地与坡耕地和其他2个地类,其中草地径流率是坡耕地和其他的1.8倍;林地和草地可降低产沙模数,其中林地作用是草地的2.5倍;产沙来自梯坝地与坡耕地和其他2个地类,尤其梯坝地贡献为坡耕地和其他的2倍;将流域面积10%的坡耕地和其他地类转为林地、草地和梯坝地后,年径流变化量分别为-9.6,+4.2和-8.1 mm,产沙模数变化量分别为-6 367.0,-2 532.4和+300.5 t·km-2a-1。【结论】植被措施的治理效果寿命长于工程措施。林地减沙效果好,但耗水最多;草地减沙效果和用水效率虽低于林地,却能维持甚至促进小流域产流;梯坝地减少径流作用稍低于林地,其拦截泥沙能力会逐渐降低甚至丧失,且用水效率最低。综合来看,干旱缺水地区要满足节水、高效的水土保持治理要求,应以恢复草地为主,既能持久减沙,又能增加或维持产流,且生态用水减沙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侵蚀 土地利用 流域产流 流域治理 径流深 产沙模数
下载PDF
面向水土保持监管的黄土高原区生产建设项目地块快速提取 被引量:4
15
作者 高志强 史明昌 +2 位作者 杨文涛 孙娜 王晓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1-89,共9页
生产建设项目是黄土高原区人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之一。快速获取生产建设项目地块的位置和属性信息,对提升水土保持监管效率、保护区域水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生产建设项目地块的提取主要采用专家目视解译遥感影像的方法,存在效率... 生产建设项目是黄土高原区人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之一。快速获取生产建设项目地块的位置和属性信息,对提升水土保持监管效率、保护区域水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生产建设项目地块的提取主要采用专家目视解译遥感影像的方法,存在效率低、主观性强、稳定性差等问题。本文采用高分一号(GF-1)影像,提出一种面向对象的快速提取黄土高原区生产建设项目地块的方法。首先,分析研究区各类典型生产建设项目地块中组成地物的可分性,确定6类用于标记生产建设项目地块的标志性地物。在此基础上,融合多尺度分割和模糊分类方法,构建面向对象的多层次提取模型提取标志性地物,获得生产建设项目地块的提取结果。结果显示:6类标志性地物具备标记黄土高原区生产建设项目地块的能力,使用本方法提取点型生产建设项目地块的数量精度达到95%以上,提取线型生产建设项目地块的长度精度超过86%,且总耗时不超过现行方法的20%。与专家目视解译相比,本文方法在保证提取精度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提取效率,可用于黄土高原较大区域的生产建设项目地块的快速准确提取。这一方法可为水土保持监管的高效化、精准化实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区 生产建设项目地块 水土保持监管 高分一号 快速提取
下载PDF
美国的水土保持及小流域治理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展羽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1998年第5期6-10,共5页
在分析美国水土资源及开发情况的基础上,系统评述美国水土保持及小流域治理的管理经验及技术措施,对中、美两国的国情及治理模式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在水土保持及小流域治理方面可以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水资源 土地资源 水土保持 小流域治理 美国
下载PDF
红壤坡耕地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欧阳慧 黄荣珍 +3 位作者 朱丽琴 徐敏辉 易志强 张文峰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32-36,共5页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改善对于植物水分利用和土壤化学性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以坡耕地为对照,旱作梯地、茶园地、次生草地和人工牧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容重、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非毛管含水量及...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改善对于植物水分利用和土壤化学性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以坡耕地为对照,旱作梯地、茶园地、次生草地和人工牧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容重、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非毛管含水量及田间持水量情况进行了研究,探讨坡耕地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整治方式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显著增大,而次生草地显著下降,0~10 cm土层土壤容重依次是人工牧草地(0.98 g/cm3)〈坡耕地(1.09 g/cm3)〈旱作梯地(1.19 g/cm3)〈茶园地(1.22 g/cm3)〈次生草地(1.38 g/cm3);0~10 cm土层土壤饱和含水量大小顺序为次生草地(30.84%)〈旱作梯地(37.54%)〈茶园地(41.69%)〈坡耕地(45.40%)〈人工牧草地(55.08%);次生草地和坡耕地的土壤毛管含水量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增加,人工牧草地、旱作梯田和茶园地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表层土壤中,毛管含水量差异较小,其值分别在25.83%~21.61%、4.25%~7.38%之间波动,相互之间大体不显著;人工牧草地、坡耕地、旱作梯田和茶园非毛管含水量随土层增加而减少,次生草地则增加,0~10 cm土层中人工牧草地土壤非毛管含水量为24.02%,明显高于次生草地(3.07%)、坡耕地(11.57%)、旱作梯田(10.80%)和茶园地(10.33%);不同整治方式土壤田间持水量变化趋势与土壤毛管含水量相同,其中0~10 cm土层以人工牧草地田间持水量最大,为30.82%.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影响有显著差异性,人工牧草地土壤水分物理结构最好,因此,对红壤坡耕地不同整治方式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研究,有利于探索坡耕地整治技术,以及如何对土地进行合理配置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方式 土壤容重 土壤持水特性
下载PDF
论茂名小良的生态修复及国土整治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华 伍思敏 +2 位作者 张文兴 朱东伟 杨富权 《茂名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71-75,共5页
围绕人地关系这个永恒的主题,探究了茂名小良水保站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数学建模,提出了促进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发展建议: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规划模型,对其他水土流失地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小良水保站 生态修复 水土流失 国土整治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贵州坡耕地可持续管理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青 王兆骞 尹迪信 《贵州科学》 2007年第B05期494-501,共8页
8年来,以裸地为对照,采用小区径流场法对旱坡地可持续管理技术的主要措施,即截流沟措施、横坡种植措施和植物篱种植措施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无植被覆盖的裸露耕地上,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地表径流达到4044.3 m3、/hm2.a、土壤侵蚀量高达17... 8年来,以裸地为对照,采用小区径流场法对旱坡地可持续管理技术的主要措施,即截流沟措施、横坡种植措施和植物篱种植措施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无植被覆盖的裸露耕地上,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地表径流达到4044.3 m3、/hm2.a、土壤侵蚀量高达172.4 t/hm2.a,以此速率流失土壤,其耕层(15 cm)约在12 a后,将被冲刷殆尽.截流沟措施与横坡种植措施相比,可减少地表径流710 m3/hm2.a和土壤侵蚀量19 t/hm2.a;但其占地面积大,农作物产量减少58.1%.植物篱种植措施与横坡种植相比可减少地表径流345.2 m3/hm2.a;土壤侵蚀量21 t/hm2.a.虽然植物篱占具耕地面积,但并不影响农作物产量,且棚篱作物叶片可作饲料绿肥等用途.植物篱种植下的耕层土壤的酸碱度和质地得到改善;土壤侵蚀速率远低于易风化土壤的成土速率;同时结合人工翻耕,每年平均以17.5 cm的速度形成梯坎,以1.1°的速度减缓坡度.该项技术最终可实现坡改梯的目的,实现旱坡地的可持续利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坡地 水土流失 植物篱技术 可持续农业管理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土壤水盐运移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阳阳 李王成 王洁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15,共8页
总结国内外土壤水盐运移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并探索其发展前景。基于CNKI与WOS核心数据库,统计2000-2020年中关于土壤水盐运移的文献,利用VOSviewer可视化分析软件并结合CNKI和WOS中可视化分析功能,对国内外近21 a土壤水盐运移领域... 总结国内外土壤水盐运移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并探索其发展前景。基于CNKI与WOS核心数据库,统计2000-2020年中关于土壤水盐运移的文献,利用VOSviewer可视化分析软件并结合CNKI和WOS中可视化分析功能,对国内外近21 a土壤水盐运移领域文献的发文量、关键词共现、作者合作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在土壤水盐运移领域的发文量总体呈攀升态势;该领域核心期刊刊出论文较多的主要期刊有《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灌溉排水学报》、《节水灌溉》等;该领域的发文国家数量较多,主要活跃在滴灌、微咸水灌溉、冻融等条件下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型的模拟,我国在该领域的高影响力发文机构也位于世界前列;未来关于土壤水盐运移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土壤结构、种植耕作与管理方式、模型预测、滨海盐碱地、耐盐性植被的盐分适应性等几个方面。近年来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研究将是治理土壤盐渍化的重要理论依据,不同耦合条件下的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及模拟预测对于我国土壤盐渍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盐运移 VOSviewer 土壤盐渍化 盐碱地治理 盐碱地改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