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砒砂岩覆土区典型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蒙雯洋 饶良懿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9,共10页
[目的]研究砒砂岩覆土区典型小流域土壤可蚀性的空间变异特征,为砒砂岩覆土区土壤侵蚀机理深入探究和土壤侵蚀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内蒙古准格尔旗砒砂岩覆土区二老虎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集0—10 cm和10—20 cm土层共144份... [目的]研究砒砂岩覆土区典型小流域土壤可蚀性的空间变异特征,为砒砂岩覆土区土壤侵蚀机理深入探究和土壤侵蚀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内蒙古准格尔旗砒砂岩覆土区二老虎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集0—10 cm和10—20 cm土层共144份土壤样品,基于EPIC模型估算土壤可蚀性K值,并利用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特征。[结果](1)二老虎沟小流域土壤砂粒、粉粒、黏粒和有机碳均呈中等变异程度,除黏粒和有机碳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外,其他土壤属性均呈弱空间自相关性。(2)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介于0.018 7~0.047 6 t·hm^(2)·h/(hm^(2)·MJ·mm),0—10 cm和10—20 cm土层K值变异系数分别为15.5%和20.3%,属中等变异强度;0—10 cm土层K值主要受随机性因素影响,呈弱空间自相关性,而10—20 cm土层受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影响,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3) 3种克里格插值方法结果表明: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受海拔和坡度影响明显,其总体分布趋势为西部和东南部较高、中部及偏东部较低;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较适宜应用于砒砂岩覆土区小流域,其估算结果可较好地显示土壤可蚀性的整体和局部两方面的空间变异特征。(4)在垂直空间变异上,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可蚀性K值总体分布规律相似,但10—20 cm土层土壤可蚀性K值较0—10 cm土层空间变异更为明显。[结论]海拔和坡度对砒砂岩覆土区典型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影响明显,未来应优先对坡面和坡顶区域进行土壤侵蚀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可蚀性K值 EPIC模型 空间变异特征 砒砂岩覆土区 小流域
下载PDF
三峡库区降雨特征和林草覆被格局对坡面水沙产出的影响
2
作者 宋民欣 吕希恒 +3 位作者 韩陈 韦杰 唐强 贺秀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0,100,共10页
[目的]为探析三峡库区降雨特征和林草覆被格局对坡面水沙产出的影响,适应人地矛盾突出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对林下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提出的新需求。[方法]以三峡库区典型退耕林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林下全坡草本覆盖格局(QF)、上坡裸地+下坡... [目的]为探析三峡库区降雨特征和林草覆被格局对坡面水沙产出的影响,适应人地矛盾突出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对林下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提出的新需求。[方法]以三峡库区典型退耕林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林下全坡草本覆盖格局(QF)、上坡裸地+下坡草本覆盖格局(XF)、等高横坡草本条带覆盖格局(TF)、全坡无草本覆盖格局(WF)4种林草覆被的径流小区,开展24场侵蚀性降雨事件的坡面产流产沙野外观测,辨识降雨特征和林草覆被格局对坡面产水产沙的影响。[结果](1)24场侵蚀性降雨分为A雨型(雨量小、强度较大、历时短)、B雨型(雨量大、强度大、历时短)和C雨型(雨量小、强度小、历时长)3类。A雨型发生频率最高,为45.83%,B雨型累积降雨量最大,占总降雨量的63.44%。(2)4种林草覆被格局的累积径流深和累积侵蚀量总体呈现QF<XF<TF<WF;径流深和侵蚀量峰值均发生于B雨型,其产流量相比于A雨型增加337.74%~410.32%,产沙量增加283.47%~504.58%。(3)WF径流深和侵蚀量占比为75.75%和98.51%,XF、TF分别占12.20%和1.08%,7.28%和0.34%。与WF相比,XF和TF的径流减少84.18%和75.85%,产沙减少96.99%和93.30%。[结论]对比不同林草覆被格局的坡面水沙产出,上坡耕种+下坡草本覆盖、条带耕种+等高植物篱的林下适度利用可兼顾林地调水保土和林下生态种植的功能,为三峡库区生态修复与林下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侵蚀性降雨 林草覆被格局 生态修复 三峡库区
下载PDF
城市交通节点明挖隧道回填方案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建松 史小雄 +1 位作者 张继云 王承阳 《四川建材》 2024年第2期184-186,共3页
城市明挖隧道的修建需要大量的回填,回填选料和回填方案与施工质量紧密联系。以重庆市金州大道与星光大道延伸段节点改造工程为例,对砂卵石、不同含石量土夹石进行压缩模量匹配,选择工程最不利断面LK0+434,划分回填区域后采用应力面积... 城市明挖隧道的修建需要大量的回填,回填选料和回填方案与施工质量紧密联系。以重庆市金州大道与星光大道延伸段节点改造工程为例,对砂卵石、不同含石量土夹石进行压缩模量匹配,选择工程最不利断面LK0+434,划分回填区域后采用应力面积法计算关键点的沉降值,结合工程经验优化深厚回填区施工方案。改良后的方案针结合砂卵石和土夹石的物理特征,降低了回填沉降峰值,挖方土得到合理调配重利用,避免了工程浪费,为类似工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挖隧道 应力面积法 砂卵石 土夹石
下载PDF
小保当煤矿首采区三维地质特征研究
4
作者 杨彪 李杰 +1 位作者 杨小勇 席义苗 《煤炭与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65-69,73,共6页
地质构造的复杂多变性严重制约了现场的生产,传统地质勘探难以实现全方位勘察,结果存在较大误差,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选取陕北小保当一号井首采区为研究背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的方法对采区断层地质构造和上覆岩土... 地质构造的复杂多变性严重制约了现场的生产,传统地质勘探难以实现全方位勘察,结果存在较大误差,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选取陕北小保当一号井首采区为研究背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的方法对采区断层地质构造和上覆岩土覆盖层厚度变化趋势开展勘探作业。勘探研究表明,小保当一号井首采区共发现9条断层,均为正断层,其中2^(-2)煤层分布2条断层,5^(-2)煤层分布7条断层,断层落差相对较小;2-2煤上覆岩土覆盖层厚度为50~115 m,勘探区覆盖层厚度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变厚,最大厚度为115 m。在开采该区西南部时,应选取较大工作阻力支架,采区东北区域开采时,加强矿井涌水量和漏风等问题的监管,对突发灾害开展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 断层构造 首采区 岩土覆盖层 灾害防治
下载PDF
Effect of Vachellia tortilis on understory vegetation,herbaceous biomass and soil nutrients along a grazing gradient in a semi-arid African savanna 被引量:5
5
作者 Temesgen Yadeta Elmar Veenendaal +2 位作者 Karle Sykora Zewdu K.Tessema Addisu Asef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601-1609,共9页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abundance of herbaceous vegetation in semi-arid savannas are dictated by a complex and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trees and grasses. Scattered trees alter the composi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abundance of herbaceous vegetation in semi-arid savannas are dictated by a complex and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trees and grasses. Scattered trees alter the composi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erbaceous vegetation under their canopies. Therefore,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Vachellia tortilis on herbaceous vegetation composition, biomass and basal area, and soil nutrients on sites with varying grazing intensities in the central rift valley of Ethiopia. Data were collected on species composition, cover and biomass of herbs and grasses, and soil moisture and nutrient contents under light,medium, and heavy grazing pressures, both under the inside and outside of V. tortilis canopies. Species richness was similar in both locations but decreased with increased grazing. Only the overall biomass and herb cover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under the canopy than outside, and overall biomass showed significant unchanging decline with increased grazing. However, vegetation cover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on moderately grazed sites compared to low and heavily grazed sites. All soil variabl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under V. tortilis canopies than outside.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V. tortilis has more effect on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herbaceous vegetation than on species richness, and that V. tortilis promotes the herbaceous layer biomass by reducing soil moisture loss and increasing soil fertility under the inside than outside the canopies.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management practices should be directed on reducing pressure on V. tortilis by regulating grazing. Low to moderate grazing levels(i.e., a stocking rate less than 39.6 TLU ha-1yr-1) seems to be tolerable to ensure sustainable conservation of the species in the study area in particular and in semi-arid savannas in gener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al area cover Grazing pressure Inside/outside canopy soil moisture
下载PDF
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对胶东冲积土覆盖区隐伏金矿的勘查指示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汉粮 王学求 +5 位作者 张必敏 张宝匀 王强 杨德平 熊玉新 周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83-1700,共18页
胶东是当今世界仅有的探明金资源储量超过5000 t的三个金矿省之一,随着地质勘查程度的不断提高,其找矿方向逐渐由浅表矿转向覆盖区深部隐伏矿。土壤微细粒分离技术是一种能反映深部异常信息的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已在多种景观区取... 胶东是当今世界仅有的探明金资源储量超过5000 t的三个金矿省之一,随着地质勘查程度的不断提高,其找矿方向逐渐由浅表矿转向覆盖区深部隐伏矿。土壤微细粒分离技术是一种能反映深部异常信息的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已在多种景观区取得成功试验案例。本文选择胶东冲积土覆盖区曲家隐伏金矿及其外围开展土壤微细粒分离技术的勘查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中国土壤、山东省土壤、烟台市土壤背景值,研究区内Au元素高度富集,区域浓集系数高达2.88,金、银等地球化学异常范围与已知隐伏矿体位置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能够互相印证,且与钻孔原生晕地球化学信息有继承关系。异常形成机理是:深部成矿物质以呈类气体性质的纳米颗粒形式沿断层、地层接触面等宏观裂隙和围岩中的微裂隙等通道在多营力接续作用下迁移至地表,并被地表微细粒土壤捕获形成矿化异常。土壤微细粒分离技术对隐伏金矿的勘查指示取得理想效果,可以应用于胶东冲积土覆盖区地球化学找矿勘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穿透地球化学 土壤微细粒分离技术 曲家金矿 冲积土覆盖区 胶东
下载PDF
河西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对长期秸秆带状覆膜还田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2
7
作者 卢秉林 车宗贤 +4 位作者 包兴国 张久东 吴科生 杨蕊菊 崔恒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37-1047,共11页
【目的】秸秆还田方式影响着其对作物的增产效果,为此,我们探讨了河西绿洲灌区不同秸秆带状覆膜还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田间定位试验于2011—2020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试验设7个秸秆还田方式处理,分别是:玉米秸秆不还田(CK)... 【目的】秸秆还田方式影响着其对作物的增产效果,为此,我们探讨了河西绿洲灌区不同秸秆带状覆膜还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田间定位试验于2011—2020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试验设7个秸秆还田方式处理,分别是:玉米秸秆不还田(CK)、半量整株带状翻压还田(1/2WB)、半量整株带状覆盖还田(1/2WM)、半量粉碎带状翻压还田(1/2CB)、全量粉碎带状翻压还田(CB)、半量粉碎带状覆盖还田(1/2CM)、全量粉碎带状覆盖还田(CM),所有秸秆还田处理均在玉米行间还田,其上覆盖薄膜。在玉米主要生育期测定倒二叶SPAD值,成熟期调查玉米植株生长指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并计算秸秆还田对产量的累积贡献率。【结果】两个秸秆全量还田处理(CB、CM)均显著提高了玉米穗粒数、百粒重、株高、茎粗、穗粗、穗长、有效穗长和收获指数,降低了玉米秃顶长度,增加了玉米籽粒产量(P<0.05),CB处理还显著增加了玉米穗数(P<0.05)。在试验第1年(2011年),6个秸秆还田处理的玉米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的叶片SPAD值与CK均无显著差异;与CK相比,2020年CB和1/2CB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和吐丝期的叶片SPAD值(P<0.05)。秸秆带状覆膜还田对玉米产量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从2011到2020年,CB处理对玉米累积产量的增产贡献率最高(为9.33%~14.15%),1/2CB处理次之,为7.17%~12.25%,之后是CM处理,为9.19%~10.14%。【结论】玉米秸秆带状还田能够显著提高玉米整个生育期的光合效率,协调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最终显著提高籽粒产量。长期连续玉米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且增产优势逐年增加。秸秆粉碎翻压还田的效果优于整株覆盖还田,全量秸秆粉碎翻压还田效果优于半量秸秆粉碎翻压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绿洲灌区 秸秆粉碎还田 秸秆覆盖还田 玉米 产量 SPAD值
下载PDF
黄土覆盖区采动地表裂缝对土壤水分扰动影响的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汤伏全 贾晓卉 +3 位作者 侯恩科 樊志刚 马婷 王聪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0-48,共9页
[目的]探究黄土覆盖区煤矿开采沉陷变形造成的地表裂缝对土壤水分变化的扰动效应,为采煤沉陷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典型黄土覆盖区的采煤沉陷区为模型,使用自主研制的开采沉陷地表裂缝模拟装置进行物理模拟试验... [目的]探究黄土覆盖区煤矿开采沉陷变形造成的地表裂缝对土壤水分变化的扰动效应,为采煤沉陷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典型黄土覆盖区的采煤沉陷区为模型,使用自主研制的开采沉陷地表裂缝模拟装置进行物理模拟试验,并在裂缝周围布设水分传感器,分析地表裂缝引起的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利用Hydrus软件构建水文模型,结合物理模拟试验结果对数值计算模型进行优化。采用控制变量法,利用优化后的模型计算在不同裂缝形状、地形以及初始含水量条件下裂缝周围土壤含水量与非变形区土壤含水量差值。[结果]裂缝宽度主要影响土壤水分散失量的最大值,而裂缝深度主要影响散失量最大值出现的位置;裂缝对上坡方向和下坡方向影响规律存在差异,且坡度越大,差异越明显;土壤初始含水量越小,裂缝对土壤水分扰动程度越小;当初始含水量低于20%时,地表裂缝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范围不超过15 cm。[结论]在相同边界条件下,土壤水分模拟试验结果与物理试验数据变化规律呈现一致性,利用优化后的数值计算模型可以定量地分析黄土覆盖区土壤水分对采动地表裂缝的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地表裂缝 土壤水分 物理模拟装置 Hydrus数值模拟 黄土覆盖区
下载PDF
覆土厚度对复垦土壤团聚体稳定及有机碳贡献率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蒋志洋 龙林丽 +3 位作者 程海燕 周育智 徐燕飞 陈孝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7期68-72,共5页
为了探究覆土厚度对复垦土壤团聚体稳定及有机碳贡献率的影响,采用干筛法、湿筛法测定不同覆土厚度下土壤机械稳定性、水稳定性团聚体、团聚体有机碳分布,计算稳定性参数及有机碳贡献率,分析覆土厚度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粒级下... 为了探究覆土厚度对复垦土壤团聚体稳定及有机碳贡献率的影响,采用干筛法、湿筛法测定不同覆土厚度下土壤机械稳定性、水稳定性团聚体、团聚体有机碳分布,计算稳定性参数及有机碳贡献率,分析覆土厚度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粒级下,随着覆土厚度的增加,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覆土0~20 cm的>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最大、土壤团聚体团粒指数最小,覆土为60~80 cm的土壤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团聚体稳定率最大,团聚体破坏率最低,是研究区最适合微生物活动及土壤根系生长的覆土厚度,研究结果对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壤的合理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土地复垦 覆土厚度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贡献率
下载PDF
软土地区邻近既有建筑半盖挖深基坑变形特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健 周子涵 +1 位作者 王林枫 周小涵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77,共7页
为研究邻近既有建筑的半盖挖深基坑变形特性及环境效应,以南京地铁5号线山西路站的软土地区半盖挖深基坑工程为例,将基础形式、支护形式等作为变量,设计了8种数值模拟工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既有建筑使基坑一侧产生偏压导致地连墙... 为研究邻近既有建筑的半盖挖深基坑变形特性及环境效应,以南京地铁5号线山西路站的软土地区半盖挖深基坑工程为例,将基础形式、支护形式等作为变量,设计了8种数值模拟工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既有建筑使基坑一侧产生偏压导致地连墙侧移曲线整体向基坑内移动,盖板与地连墙的刚性连接使其顶部发生翘曲,地连墙嵌入岩层限制了底部侧移量,改变了地连墙下端侧移曲线形状;坑外地面沉降曲线受建筑及基础形式影响较大,受盖板和地连墙深度影响较小;基坑开挖主要影响墙后2倍深度以内三角形区域的土体沉降,既有建筑地下室和桩基础能有效控制建筑靠近基坑一侧土体的沉降大小及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软土地区 半盖挖施工 深基坑变形
下载PDF
内蒙古砒砂岩不同类型区土壤水分、养分特征研究
11
作者 刘军 杨凯齐 +1 位作者 刘科 马章怀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52,共6页
[目的]探究砒砂岩不同类型区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对于砒砂岩区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方法]以内蒙古准格尔旗砒砂岩覆土区的13年生沙棘林地、6年生沙棘林地、天然草地及砒砂岩裸露区草地和砒... [目的]探究砒砂岩不同类型区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对于砒砂岩区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方法]以内蒙古准格尔旗砒砂岩覆土区的13年生沙棘林地、6年生沙棘林地、天然草地及砒砂岩裸露区草地和砒砂岩覆沙区的天然草地、柠条林地、农地、退耕5年地共8个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0—100 cm深度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研究和比较了不同土层土壤水分、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变化规律。[结果](1)覆土区(13年生沙棘林地152.36 mm、6年生沙棘林地165.16 mm、天然草地160.97 mm)0—1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均高于覆沙区(天然草地73.03 mm、柠条林地66.56 mm、农地79.70 mm、退耕5年地107.03 mm)。(2)裸露区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低于覆土区和覆沙区,0—1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1.97 kg/m^(2))分别比覆土区天然草地、6年生沙棘林地、13年生沙棘林地和覆沙区天然草地、柠条林地、农地、退耕5年地分别低了2.24 kg/m^(2),2.36 kg/m^(2),1.74 kg/m^(2),1.23 kg/m^(2),0.66 kg/m^(2),2.58 kg/m^(2),1.21 kg/m^(2)。(3)各类型区相比,裸露区草地全氮储量最低(0.18 kg/m^(2)),比覆土区天然草地和覆沙区天然草地全氮储量均低0.22 kg/m^(2)。[结论]覆土区13年生沙棘林地和覆沙区柠条林地0—1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均低于相同类型区天然草地储量,柠条和沙棘种植一定年限后,综合考虑水保效益后可以对其进行间伐,减少灌草竞争,从而加速其林下植被的自然演替,确保砒砂岩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裸露区 砒砂岩覆土区 砒砂岩覆沙区 土壤水分 有机碳 全氮
下载PDF
基于改进RUSLE模型的西南土石山区水土流失评价——以湖南省龙山县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龙思佳 汤媛媛 +4 位作者 戴亮亮 乔双 樊旺东 佘雄 孔巍巍 《华南地质》 CAS 2023年第4期704-712,共9页
本文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引入归一化山地植被指数(NDMVI),改进RUSLE模型中的植被管理因子C,得到改进的RUSLE模型,并利用其对湖南省龙山县2000~2020年的土壤侵蚀进行估算,旨在快速、科学地评价研究区水土流失变化情况,为以龙山县为代表... 本文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引入归一化山地植被指数(NDMVI),改进RUSLE模型中的植被管理因子C,得到改进的RUSLE模型,并利用其对湖南省龙山县2000~2020年的土壤侵蚀进行估算,旨在快速、科学地评价研究区水土流失变化情况,为以龙山县为代表的西南土石山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2000年的NDMVI数值范围较均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加了0.3158,2020年的NDMVI数值较NDVI增加了0.2076,增加幅度均较大,这说明NDMVI区分地物的能力更强,具有较强地消除复杂地形影响的能力。通过影像对比,可以看出NDMVI区分地物的能力要优于NDVI,提取城镇用地、水体等地物的精度更高,尤其在地形起伏地区以及山坡的阴影地区,能更好地反演植被覆盖管理因子。基于山地植被指数修正的植被覆盖管理因子C可以更准确地区分地物,尤其是在地形起伏和山坡阴影地区。该方法能有效地运用于西南土石山区的水土流失监测和评价,实现动态变化的快速定量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RUSLE NDMVI 植被覆盖管理因子 西南土石山区
下载PDF
残茬覆盖对寒地旱作区土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52
13
作者 张伟 汪春 +1 位作者 梁远 李玉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0-73,共4页
在黑龙江省西部干旱区建立不同残茬覆盖对土壤温度影响试验区,采用WQG-16.-21-61℃型曲管地温表分别测定土壤地表下5、10、15、20cm各层温度,确定不同残茬覆盖对北方寒地旱作区土壤温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残茬覆盖对土壤温... 在黑龙江省西部干旱区建立不同残茬覆盖对土壤温度影响试验区,采用WQG-16.-21-61℃型曲管地温表分别测定土壤地表下5、10、15、20cm各层温度,确定不同残茬覆盖对北方寒地旱作区土壤温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残茬覆盖对土壤温度有明显的调节作用,5、10、15、20cm各层有覆盖相对于无覆盖分别增温1.5~2.1℃、0.9~1.2℃、0.2~0.9、0.4~O.8℃,随着土壤层的加深,覆盖对土壤温度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小。4月20日至6月15日前后,随着覆盖量的增加,土壤温度开始升高,但覆盖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土壤温度将下降,在6月20日以后,随着覆盖量的增加,土壤温度逐渐降低,其中30%覆盖相对于无覆盖,降低1.1~1.5℃,50%~80%覆盖降低2~3.6℃,而表土层降低幅度最大,沿深度方向幅度越来越小。因此,在北方寒地农业区,考虑土壤温度这个影响因素时,完全可以进行残茬覆盖,覆盖的范围应在30%~5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茬覆盖 寒地 土壤温度 田间试验
下载PDF
植被覆盖区土壤水分反演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蒋金豹 张玲 +2 位作者 崔希民 蔡庆空 孙灏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32,共6页
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联合使用光学遥感数据和雷达数据,对植被覆盖区地表土壤水分进行反演研究。在利用同期光学数据提取出归一化水分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water index,NDWI)之后,利用water-cloud模型去除植被层在土壤水分后向... 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联合使用光学遥感数据和雷达数据,对植被覆盖区地表土壤水分进行反演研究。在利用同期光学数据提取出归一化水分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water index,NDWI)之后,利用water-cloud模型去除植被层在土壤水分后向散射中的贡献,然后考虑到地表粗糙度,在构建后向散射数据库的基础上分别利用HH和HV极化方式的后向散射系数构建土壤水分反演模型,并对反演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HH极化方式反演土壤水分的均方根误差为0.044,相对误差为15.5%;采用HV极化方式反演土壤水分的均方根误差为0.057,相对误差为20.3%;相比而言,HH极化的反演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区 土壤水分 反演 water-cloud模型
下载PDF
北方石质山区坡面土壤厚度分布特征--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 被引量:25
15
作者 曾宪勤 刘宝元 +3 位作者 刘瑛娜 符素华 刘和平 赵玉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81-1289,共9页
土壤厚度是土壤退化及土地生产力水平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应用插钎法,调查了北京市密云县山区50个基本抽样单元的坡面土壤厚度。对样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土壤厚度为15cm。小于10cm的土壤占37%,小于20cm的土壤占7... 土壤厚度是土壤退化及土地生产力水平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应用插钎法,调查了北京市密云县山区50个基本抽样单元的坡面土壤厚度。对样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土壤厚度为15cm。小于10cm的土壤占37%,小于20cm的土壤占76%,小于30cm的占90%。空间上土壤较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东北部植被覆盖较好的地区。对影响土壤厚度的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土壤厚度与海拔无明显相关性,而坡向对土壤厚度的影响较为明显,阴坡土壤厚度明显大于阳坡。土壤厚度与植被覆盖度和坡度明显相关,与植被覆盖度的相关系数为0.84,与坡度的相关系数为-0.40,二者都通过了显著水平为0.01的显著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厚度 石质山区 密云 植被覆盖度
下载PDF
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对岩溶区土壤CO_2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蓝芙宁 王文娟 +4 位作者 覃小群 黄奇波 刘朋雨 安树青 唐绍政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1年第4期449-455,共7页
通过选择3个具有不同地质背景、气候条件等环境特征的山西汾阳马跑-郭庄岩溶泉域、湖南湘西大龙洞地下河流域、广西桂江流域,对流域内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覆被类型下垫面土壤20~50cm深处CO2浓度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土地利... 通过选择3个具有不同地质背景、气候条件等环境特征的山西汾阳马跑-郭庄岩溶泉域、湖南湘西大龙洞地下河流域、广西桂江流域,对流域内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覆被类型下垫面土壤20~50cm深处CO2浓度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土地利用方式和覆被变化对3个流域岩溶土壤中20cm、30cm、40cm和50cm深处CO2浓度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湖南湘西大龙洞地下河流域多数样地土壤CO2表现为随土层的加深先增加后降低的双向梯度;山西马跑-郭庄泉域玉米地的土壤CO2浓度比种植马铃薯的高,且随着覆被条件由草地→灌丛→林地的改善,土壤的扰动性变小,CO2浓度差趋于减少,变幅趋于稳定。各个流域相同覆被类型,群落结构和优势种变化越小,土壤CO2浓度变幅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岩溶区 土壤CO2
下载PDF
岩溶区不同土地覆被方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浩 姚昕 +3 位作者 杨慧 何振 李敦杰 丁玲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06-1513,共8页
分析不同土地覆被方式土壤有机碳的差异和特点有助于深入研究岩溶区碳循环的特点和规律。以西南岩溶地区森林、灌丛和果园3种土地覆被方式为研究对象,对0~100 cm各层土壤总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差异和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种土... 分析不同土地覆被方式土壤有机碳的差异和特点有助于深入研究岩溶区碳循环的特点和规律。以西南岩溶地区森林、灌丛和果园3种土地覆被方式为研究对象,对0~100 cm各层土壤总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差异和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种土地覆被方式以森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最高(12.53~39.33 g·kg^(-1)),灌丛次之(8.48~27.99 g·kg^(-1)),果园最低(8.40~18.61 g·kg^(-1)),不同土地覆被方式土壤总有机碳不仅在0~20 cm差异显著,而且在40~70 cm土层也有明显差异(P<0.05);各土地覆被方式0~100 cm各层土壤均以>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为主,果园土壤>2 mm团聚体质量分数在0~90cm土层显著低于森林和灌丛(P<0.05)。(2)土地覆被方式对土壤>2 mm大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森林土壤>2 mm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为12.32~39.88 g·kg^(-1),在0~100 cm各层均显著高于灌丛和果园,并且灌丛土壤>2 mm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在0~30 cm和40~90 cm土层也显著高于果园(P<0.05)。另外,果园土壤<0.25 mm微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含量明显高于>0.25 mm大团聚体,然而森林0~100 cm土层和灌丛0~3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3)3种土地覆被方式,>0.25 mm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均高于<0.25 mm微团聚体;森林、灌丛和果园0.25~2 mm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分别为40.31%~67.76%,41.99%~59.38%和48.72%~68.18%,是贡献率最高的团聚体;不同土地覆被方式之间>2 mm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差异最为显著,森林土壤明显高于灌丛和果园;3种土地覆被方式中果园土壤<0.25mm微团聚体对有机碳贡献率相对较高,其0.053~0.25 mm微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为13.08%~26.98%,仅次于0.25~2 mm大团聚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土地覆被 土壤有机碳 团聚体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O_2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湘西大龙洞地下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蓝芙宁 王文娟 +3 位作者 吴华英 蒋忠诚 覃小群 安树青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7-432,共6页
为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覆被条件土壤剖面CO_2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湖南湘西大龙洞地下河流域的4种土地利用方式(林地、草地、玉米地、烟叶地)土壤不同深度的CO_2浓度进行为期一年的观测。结果显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CO_2... 为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覆被条件土壤剖面CO_2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湖南湘西大龙洞地下河流域的4种土地利用方式(林地、草地、玉米地、烟叶地)土壤不同深度的CO_2浓度进行为期一年的观测。结果显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CO_2表现为草地(7 527 mg/m^3)>林地(7 197 mg/m^3)>烟叶地(4 562mg/m^3)>玉米地(4 414mg/m^3);随剖面深度加大,草地和玉米地土壤CO_2呈先增大后稳定的趋势,林地和烟叶地则表现为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时间变化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CO_2月均浓度曲线与气温的变化曲线有很好的对应性,表现为2-8月浓度升高,8-12月降低,12月至次年2月为小幅下降,土壤CO_2浓度的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2月和8月。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温对土壤CO_2浓度的影响最显著,此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的差异,与气温相耦合的降雨因素等都对土壤CO_2浓度变化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岩溶区 土壤CO2浓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玉海 陈亚宁 +1 位作者 李卫红 汪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784-2790,共7页
结合遥感影像数据与野外实测数据,对塔里木河干流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储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面积和结构均发生了变化.其中,耕地、居工用地和灌丛地呈增... 结合遥感影像数据与野外实测数据,对塔里木河干流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储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面积和结构均发生了变化.其中,耕地、居工用地和灌丛地呈增加趋势,且耕地与灌丛地增幅最为明显,林地、草地、水体和裸地呈减少态势且林地减少幅度最大.在林地、草地、灌丛地和裸地中,除了灌丛地之外,与2000年相比2010年林地、草地和裸地土壤中储存的有机碳量减少,且2010年储存在四种类型土地中的有机碳总量少于2000年的.1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转换导致塔里木河干流地区0~100cm土壤有机碳储量发生改变,其中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了的转换类型有林–灌、林–草、林–裸、草–灌、草–裸和灌–裸,相反的转换则使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 土壤有机碳 遥感 干旱区
下载PDF
巫溪县生态修复区植被覆盖对土壤养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晓燕 史志民 +1 位作者 何丙辉 魏朝富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1期296-300,共5页
对三峡库区巫溪县生态修复区以华山松为优势树种的针阔混交林、马尾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杉木-马尾松为主的混交林、柏树-马尾松混交林、榛子纯林与对照地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有林地的土壤化学性质与对照地相... 对三峡库区巫溪县生态修复区以华山松为优势树种的针阔混交林、马尾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杉木-马尾松为主的混交林、柏树-马尾松混交林、榛子纯林与对照地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有林地的土壤化学性质与对照地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明显高于两种对照地,而且在各个林区随着林龄的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增加的趋势;土壤中全N、P、K和速效养分也呈现出显著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针阔混交林 土壤养分 土壤有机质 生态修复 林龄 土壤化学性质 对照 含量 巫溪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