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slope position on leaf and fine root C,N and P stoichiometry and rhizosphere soil properties in Tectona grandis plantations
1
作者 Qingqing Zhang Zaizhi Zhou +4 位作者 Weiwei Zhao Guihua Huang Gaofeng Liu Xiaofei Li Junduo W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997-2009,共13页
Little is known about C-N-P stoichiometries and content in teak(Tectona grandis)plantations in South China,which are mostly sited on hilly areas with lateritic soil,and the effect of slope position on the accumulation... Little is known about C-N-P stoichiometries and content in teak(Tectona grandis)plantations in South China,which are mostly sited on hilly areas with lateritic soil,and the effect of slope position on the accumulation of these elements in trees and rhizosphere soils.Here we analyzed the C,N,P content and stoichiometry in leaves,fine roots and rhizosphere soils of trees on the upper and lower slopes of a 12-year-old teak plantation.The Kraft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tree status was used to sample dominant,subdominant and mean trees at each slope posi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N and P contents in leaves were higher than in fine roots and rhizosphere soils.The lowest C/N,C/P and N/P ratios were found in rhizosphere soils,and the C/N and C/P ratios in fine roots were higher than in leaves.Nutrient accumulation in leaves,fine roots and rhizosphere soils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slope position and tree class with their interaction mainly showing a greater effect on rhizosphere soils.Leaf C content and C/N ratio,fine root C and P contents,and C/N and C/P ratios all increased distinctly with declining slope position.The contents of organic matter(SOM),ammonium(NH4+-N),nitrate-nitrogen(NO3--N)and available potassium(AK)in rhizosphere soils were mainly enriched on upper slopes,but exchange calcium(ECa),available phosphorus(AP),and pH were relatively lower.Variations in the C,N and P stoichiometries in trees were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ences in rhizosphere soil properties.N and P contents showed significant positive lin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af and rhizosphere soil,and C content negative linear correlation among leaves,fine roots and rhizosphere soils.Chemical properties of rhizosphere soils,particularly C/N and NH4+-N,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leaf nutrients in trees on the upper slope.Correspondingly,rhizosphere soil properties mainly influenced fine root nutrients on the lower slope,and soil AK was the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Overall,these results offer new insights for the sustainability and management of teak plantations in hilly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a grandis stoichiometric ratio Rhizosphere soil Dominant trees Nutrient accumulation
下载PDF
伊犁河谷山地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杨涵 孙慧兰 +3 位作者 田中平 刘天弋 吴芳 金晓亮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70,共11页
探究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中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化学计量比及影响因子,对揭示土壤养分状况、维持山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伊犁河谷南部山地沿海拔梯度建立13个样地,以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及其... 探究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中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化学计量比及影响因子,对揭示土壤养分状况、维持山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伊犁河谷南部山地沿海拔梯度建立13个样地,以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壤酸性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强。土壤有机碳与全氮表现出中高山带含量显著高于低山带,而全磷和全钾则表现为低山带含量较高,中高山带含量较低。2)由于海拔差异,碳氮比表现为中高山带显著高于低山带和高山带;碳磷比表现为中高山带显著高于中低山带;碳钾比表现为中高山带显著高于低山带;氮磷比表现为高山带显著较高,但过渡带与低山带无显著差异;氮钾比表现为高山带显著较高,而中高山带与过渡带无显著差异;不同海拔梯度间磷钾比差异性均不显著。3)土壤理化指标中影响化学计量比的主导因子为土壤有机碳(62.4%)、全磷(15.9%)、全碳(13.7%);环境因子对土壤化学计量比产生影响的主导因子为土壤年均温(27.1%)、植被指数(11.2%)、海拔(12.3%)、大气年均温(3.4%)。研究结果说明,理化指标对土壤化学计量比具有重要影响,并且进一步验证了海拔仍然是影响化学计量比的主导因子,同时揭示了微环境因子对土壤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不容忽视,为深入研究伊犁河谷山地土壤养分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比 影响因子 土壤养分 伊犁河谷山地
下载PDF
苏州生态景观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3
作者 唐建 姚新华 +5 位作者 王亚军 林雪茜 谭芊芊 邹朋峻 袁在翔 关庆伟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05-311,共7页
本研究目的是调查苏州市不同生态景观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分析林分差异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为城市生态景观林的构建提供微生物方面的基础数据。以苏州市香樟人工林(Cinnamomum camphora plantation)、喜树人工林(... 本研究目的是调查苏州市不同生态景观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分析林分差异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为城市生态景观林的构建提供微生物方面的基础数据。以苏州市香樟人工林(Cinnamomum camphora plantation)、喜树人工林(Camptotheca acuminata plantation)、水杉人工林(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plantation)、栾树人工林(Koelreuteria paniculata plantation)和池杉人工林(Taxodium distichum var.imbricatum plantation)5种生态景观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各林分的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和80~100 cm 5个土壤层次全碳(TC)、全氮(TN)、全磷(TP)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MBC、MBN和MBP)。结果表明:(1)试验地各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分别在447.0~957.1、1.4~56.2和1.2~3.3 mg·kg^(-1)之间,并且在不同景观林之间差异显著。其中,栾树人工林0~100 cm土壤具有较高MBC和MBN的平均含量,香樟人工林土壤则有较高的MBP平均含量。(2)林分类型对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比(MBC∶MBN、MBC∶MBP、MBN∶MBP)、熵值(qMBC、qMBN和qMBP)以及土壤与微生物之间化学计量不平衡性有显著影响。其中,针叶林一般具有较高的MBC∶MBN、MBC∶MBP和qMBC,而阔叶林总体具有较高的MBN∶MBP、qMBN、qMBP和土壤-微生物之间化学计量不平衡性。(3)试验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比主要与土壤容重、全碳、全氮以及全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生态景观林类型显著影响0~10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相较于针叶林,阔叶林一般具有较高的MBN、MBP以及土壤-微生物之间化学计量不平衡性,表明阔叶林微生物生物量更易受土壤氮磷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生物量 化学计量比 生态景观林 微生物熵 土壤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近自然改造对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魏书蒙 陈详腾 +4 位作者 赵光宇 李仰龙 董玉红 焦如珍 张雄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77-4287,共11页
研究杉木间伐后补栽闽楠、刨花楠进行近自然改造后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及水解酶活性变化。在江西省新余市山下林场为研究近自然改造对杉木林的影响而设置3种林分,分别是杉木纯林(CLP)、杉木-闽楠改造林(MPC)、杉木-刨花楠改造林(M... 研究杉木间伐后补栽闽楠、刨花楠进行近自然改造后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及水解酶活性变化。在江西省新余市山下林场为研究近自然改造对杉木林的影响而设置3种林分,分别是杉木纯林(CLP)、杉木-闽楠改造林(MPC)、杉木-刨花楠改造林(MMC)。测定0—20、20—40、40—60 cm土壤化学性质和水解酶活性,分析土壤化学性质与水解酶间的关系。不同林分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0—20 cm土层,改造林pH、有机质和有效磷显著增加,其中有机质分别提高22.52%与21.04%,有效磷分别提高5.9%与9.57%。20—40 cm土层,改造林有机质显著增加,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差异。不同林分对养分全量的影响不一。40—60 cm土层,改造林与杉木纯林在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钾含量有显著差异。不同林分土壤N∶P均低于我国亚热带区域土壤N∶P,土壤有效磷元素缺乏;改造林土壤C∶N、C∶P均高于杉木纯林。杉木-闽楠改造林土壤纤维二糖水解酶(CBH)、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酸性磷酸酶(ACP)酶活性相比杉木纯林显著降低;土壤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ACP),杉木-刨花楠改造林较杉木纯林显著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林分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土壤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关系。[结论]杉木纯林间伐后近自然改造有助于土壤养分积累,改善杉木人工林土壤质量,提高杉木胸径、材积,减缓单一树种种植带来的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近自然改造 土壤化学性质 生态化学计量比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凋落物添加对蒿类荒漠草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周磊 孙宗玖 +3 位作者 聂婷婷 于冰洁 郑丽 周晨烨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2-469,共8页
为探究凋落物添加对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梅森瓶室外培养法,探求凋落物添加种类及添加量对蒿类荒漠草地0~10 cm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发现茎叶混合促进了凋落物分解,但同一添加物... 为探究凋落物添加对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梅森瓶室外培养法,探求凋落物添加种类及添加量对蒿类荒漠草地0~10 cm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发现茎叶混合促进了凋落物分解,但同一添加物各添加量间分解速率无显著差异。添加5 g和7.5 g叶后土壤SOC较对照分别增加10.4%,15.2%(P<0.05)。土壤TN随叶添加量增加呈上升趋势,较CK增加11.9%~18.4%(P<0.05),而茎、茎叶混合依次仅在5 g、7.5 g添加量时显著减少7.9%、增加37.8%(P<0.05)。2.5 g茎叶、5 g茎和7.5 g叶添加后土壤TP较CK依次增加9.8%,14.4%,7.2%(P<0.05)。凋落物添加后土壤C∶N,C∶P,N∶P分别为2.46~3.63,12.40~16.17,3.47~5.60,且SOC与C∶P、TN与N∶P均呈正相关,而TN与C∶N除添加叶外均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凋落物分解有利于蒿类荒漠土壤养分的恢复,尤其是叶凋落物的分解是其土壤碳氮短期补充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残留率 土壤碳氮磷 化学计量比 蒿类荒漠草地
下载PDF
促生菌剂及有机肥的添加对高寒草甸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
作者 张蔚 李海云 +5 位作者 姚拓 李青璞 彭东超 贺善睦 周泽 柴加丽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50-157,共8页
【目的】探究促生菌剂及有机肥施用对高寒草甸土壤环境的影响,为促生菌剂在天然草甸中施用及高寒地区草甸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南玛曲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设计随机区组研究,设置对照(CK)、促生菌剂(PG)、有机肥(OF... 【目的】探究促生菌剂及有机肥施用对高寒草甸土壤环境的影响,为促生菌剂在天然草甸中施用及高寒地区草甸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南玛曲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设计随机区组研究,设置对照(CK)、促生菌剂(PG)、有机肥(OF)、促生菌剂和有机肥1∶1配施(PG+OF)4个处理,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氮(MBN)、微生物磷(MBP)和水解酶活性(AP、βG、CBH、βX、NAG),研究促生菌剂及有机肥对高寒草甸土壤酶及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与对照(CK)相比,处理PG、OF及PG+OF的电导率显著降低,MBC、N、P含量显著升高;处理PG+OF高寒草甸土壤的MB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即促生菌剂和有机肥相互作用显著提升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CK相比,处理PG、OF及PG+OF显著促进水解酶活性升高,MBC、MBP、MBN、EC是土壤中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不同处理间酶化学计量比差异显著。【结论】促生菌剂及有机肥施用显著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增强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且对缓解土壤内碳源、磷源缺失具有正向作用,配施促生菌剂和有机肥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生菌剂 有机肥 土壤酶 微生物量 酶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水氮管理对黑土稻作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7
作者 秦子元 张忠学 +3 位作者 郑和祥 畅利毛 韩再慧 杜思澄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2,共9页
为阐明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黑土稻作产量和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设置3种灌溉模式(常规淹灌、浅湿灌溉、控制灌溉)和4个氮肥梯度(0、85、110、135 kg/hm^(2)),探究了水稻产量、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和层化率对不同水氮... 为阐明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黑土稻作产量和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设置3种灌溉模式(常规淹灌、浅湿灌溉、控制灌溉)和4个氮肥梯度(0、85、110、135 kg/hm^(2)),探究了水稻产量、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和层化率对不同水氮管理模式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与常规淹灌和浅湿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模式下,水稻通过形成足量大穗提高库容,小幅增加结实率,从而显著提高产量(P<0.05)。稻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STN)、全磷(STP)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施氮处理可显著提升SOC、STN含量并降低STP含量(P<0.05)。与浅湿灌溉和控制灌溉相比,常规淹灌模式增加SOC、STN含量,而与常规淹灌和浅湿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模式增加STP含量。土壤C/N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土壤C/P、N/P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施氮能提升不同土层平均C/N层化率,降低C/P、N/P层化率。相比常规淹灌,控制灌溉模式能提升不同土层SOC、STP含量层化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控制灌溉模式下配施适宜氮肥可以改善土壤质量。综合考虑,本研究中控制灌溉模式配施110 kg/hm^(2)氮肥为最优水氮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黑土区 水氮管理 土壤 碳氮磷 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大兴安岭寒温带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8
作者 梁雨欣 夏炎 +1 位作者 满秀玲 蔡体久 《林业勘查设计》 2024年第2期76-83,共8页
通过研究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化学计量比,分析在0~200 cm土层中,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氮磷含量的变化情况。选择黑龙江漠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级定位观测研究站森林演替过程中3个典型阶段的代表群落,即兴安落叶... 通过研究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化学计量比,分析在0~200 cm土层中,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氮磷含量的变化情况。选择黑龙江漠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级定位观测研究站森林演替过程中3个典型阶段的代表群落,即兴安落叶松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和白桦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碳氮磷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演替前期(白桦林)的土壤中,C含量范围为5.78~28.29 g/kg,N含量为0.243~1.232 g/kg,P含量为0.243~1.232 g/kg。演替中期(落叶松-白桦混交林)C含量为6.39~29.41g/kg,N含量为0.077~1.472 g/kg,P含量为0.41~1.374 g/kg。而在演替后期(兴安落叶松林)的土壤中,C含量范围为6.36~34.61g/kg,N含量范围为0.353~1.463 g/kg,P含量范围为0.353~1.463 g/kg。不同林型的土壤C、N、P化学计量比也存在差异。在0~90 cm土层中,前期的C∶N范围为4.15~11.13,后期为5.92~21.85,中期为5.58~23.24。在90~200 cm土层中,前期的C∶N范围为7.46~19.8,后期为4.56~13.09,中期为5.88~18.07。在50~200 cm土层中,前期的C∶P为4.02~9.11,后期为2.24~10.51,中期为3.32~10.76。在0~200 cm土层中,前期的N∶P范围为0.51~2.95,后期为0.28~1.61,中期为0.36~2.13。通过分析显示,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了解这些变化规律有助于更好地评估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循环和土壤质量的变化,为森林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磷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比 寒温带森林地区 大兴安岭
下载PDF
长江源区退化高寒草甸植物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9
作者 李成阳 梁语桐 +5 位作者 王彬彬 蔡妙莹 刘琦 赖炽敏 孙建波 彭飞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9-1038,共10页
为了探究草地退化对高寒草甸植物和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植物群落内稳性的影响,以长江源多年冻土区未退化、中度退化和严重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叶片和土壤C、N、P含量,分析了... 为了探究草地退化对高寒草甸植物和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植物群落内稳性的影响,以长江源多年冻土区未退化、中度退化和严重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叶片和土壤C、N、P含量,分析了其化学计量比及植物群落内稳性特征,以期为科学调控退化高寒草甸植物修复进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退化程度加剧,植物群落叶片C和N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土壤C和N含量呈现降低趋势,叶片P含量呈增加趋势,土壤P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2)未退化和严重退化阶段植物群落叶片N:P均大于16,植物群落倾向于受P限制;中度退化阶段植物群落叶片N:P小于14,植物群落倾向于受N限制。3)同一退化程度高寒草甸优势种间N:P也有较大差异,意味着不同物种可能受到不同营养元素的限制。4)植物群落叶片N和N:P表现出稳态型,P表现出绝对稳态型。本研究结果表明,未退化和严重退化阶段植物倾向于受P限制,中度退化阶段植物倾向于受N限制;在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中,叶片N和P均具有较强的内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区 植物养分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比 化学计量内稳性 草地退化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桂中地区油茶林土壤质量评价
10
作者 陈永桀 吴立潮 +7 位作者 陶玉姣 曾昭意 于松玉 蔡肖 何含馨 刘森 卢胜 韦宏 《绿色科技》 2024年第8期33-40,共8页
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植物油料之一,对维系国家的食用油安全至关重要,然而油茶遭遇低产困扰,相关研究表明这可能与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相关。为提高油茶产量,研究土壤质量和产量的限制因素,旨在通过最小数据集法和化学计量比为合理... 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植物油料之一,对维系国家的食用油安全至关重要,然而油茶遭遇低产困扰,相关研究表明这可能与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相关。为提高油茶产量,研究土壤质量和产量的限制因素,旨在通过最小数据集法和化学计量比为合理施肥提供参考。选取桂中油茶主产区5个县市盛果期油茶林,测定土壤25种物理化学和酶活性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油茶土壤理化、微生物及其化学计量比特性进行分析。采用土壤质量评价指数(SQI)对桂中地区油茶林土壤进行评价。结果表明:SOC、TN、NH_(4)^(+)-N、NO_(2)^(-)-N、AS、ACP等在高产林中值最高,相反TP、AK、AB、AMn在低产林中较低。桂中地区土壤C∶N、C∶P、N∶P均值与亚热带油茶土壤C∶N、C∶P、N∶P均值相比较低,而低产林土壤C∶N、C∶P、N∶P显著高于高中产林。选取SOC、TN、TP、AK、ACu、AMo共6个指标建立MDS,SOC权重最高,土壤质量比较为:高产>中产>低产,其SQI值分别为0.683、0.487、0.370。SQI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2)=0.93)。土壤SOC是桂中地区油茶低产林的限制因子之一,并且AK、AB相对缺乏,受P限制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产油量 土壤化学计量比 最小数据集 土壤质量指数
下载PDF
不同坡位轻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11
作者 刘元玺 杜官本 +6 位作者 赵志娟 孙建丽 肖建冬 王文兵 刘有军 王新华 吴俊文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5,共10页
碳(C)、氮(N)和磷(P)通常用于评估土壤质量。为了解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不同坡位轻木人工林生长土壤C、N和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差异,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2年生轻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上坡位和下坡位... 碳(C)、氮(N)和磷(P)通常用于评估土壤质量。为了解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不同坡位轻木人工林生长土壤C、N和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差异,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2年生轻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上坡位和下坡位轻木人工林中土壤C、N和P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轻木生长的影响。测定指标包括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碱解氮(AN)和有效磷(AP)含量,并评估两个坡位中SOC/TN、SOC/TP、TN/TP和AN/AP值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下坡位轻木树高和胸径较上坡位分别显著增加23.39%和49.43%。②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SOC、TN、TP、AN和AP含量总体呈降低趋势;在3个不同深度的土层中AP含量均表现为下坡位显著高于上坡位,在20~40 cm土层中AN含量也表现出下坡位显著高于上坡位。③40~60 cm土层土壤各养分含量显著低于0~20 cm土层(上坡位TP除外),在0~60 cm 3个不同深度的土层中,AN/AP值均表现为上坡位显著高于下坡位;20~40 cm和40~60 cm土层中,SOC/TP值均表现为下坡位显著高于上坡位。④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上坡位中,主要由SOC/TP、AN/AP和SOC/TN值反映土壤肥力情况;在下坡位中,主要由AP、AN和SOC含量反映土壤养分情况。综上,下坡位轻木的生长状况显著优于上坡位,土壤SOC、AP和AN含量对轻木的生长起关键性作用,也反映了TP、TN与AP、AN的转化情况;AN/AP值反映土壤中养分的可利用效率,对轻木的生长有直接相关作用,可作为当地评估林地养分是否缺失的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位 轻木 生长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燕 王平 +2 位作者 孟月 李伟 尹正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100,105,共8页
以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供给状况。结果表明:(1)6种植被类型土壤养分整体表现为方竹林较高,次生林和草甸次之,原生林最低,土壤C和K的质量分数较高,N和P的质量分数较低;... 以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供给状况。结果表明:(1)6种植被类型土壤养分整体表现为方竹林较高,次生林和草甸次之,原生林最低,土壤C和K的质量分数较高,N和P的质量分数较低;各植被类型土壤养分及比值变异系数均为中等强度变异,其中,土壤P、K的变异系数小于C、N,土壤w(C)∶w(P)和w(N)∶w(K)的变异系数明显小于w(C)∶w(N)、w(P)∶w(K)。(2)土壤C、N、P、K质量分数及其化学计量比在不同土层、不同植被类型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N质量分数整体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原生常绿阔叶林土壤P质量分数随土层深度增加整体增加,其他植被类型土壤P质量分数随土层深度增加整体逐渐减少;除方竹林和草甸外,其他植被类型土壤K质量分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3)土壤C、N、P质量分数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化学计量比在不同土层中变化规律各异,除土壤w(N)∶w(K)外,各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之间差异显著(P<0.05)。因此,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受植被类型影响显著,不同植被类型、土层间养分质量分数及化学计量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P元素质量分数和w(C)∶w(N)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壤N和P质量分数是6种植被土壤的限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比 植被类型 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不同潮位红树林土壤养分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乐通潮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91-95,共5页
在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高、中、低潮位带分别进行土壤取样和土壤养分含量测定,并计算C/N、C/P和P/N,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潮位的土壤养分特征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碳含量以低潮位土壤最高,中潮位土壤最低;土壤... 在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高、中、低潮位带分别进行土壤取样和土壤养分含量测定,并计算C/N、C/P和P/N,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潮位的土壤养分特征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碳含量以低潮位土壤最高,中潮位土壤最低;土壤硝态氮含量介于1.69~2.40 mg/kg,依次为高潮位>中潮位>低潮位;土壤有效磷含量介于27.20~53.05 mg/kg,潮位间差异显著,依次为低潮位>高潮位>中潮位;土壤有效态铁含量介于179.96~221.96 mg/kg;土壤有效态锰含量介于26.33~39.29 mg/kg,有效态铜含量介于2.17~2.36 mg/kg,但不同潮位间的差异不显著;土壤有效态锌含量介于8.84~13.22 mg/kg,依次为低潮位>高潮位>中潮位;土壤C/N介于7579.35~59152.04;土壤P/N介于14.93~107.34,依次为低潮位>高潮位>中潮位;土壤C/P介于393.93~622.99,依次为高潮位>中潮位>低潮位。不同潮位带的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平均值为17995.53 mg/kg,硝态氮、有效磷的含量较高,有效铁、锰、锌、铜等微量金属含量丰富,这说明红树林湿地土壤肥力比较高。红树林土壤C/N、C/P和P/N的平均值分别为26063.89、513.29和48.43,高于其他陆生林地土壤的。在主成分分析中有效磷、有效锌和有机碳为首要性状,其次是有效态锰、硝态氮、有效态铜,再次是有效态铁。综上,红树林土壤养分受植被、地形、底质、潮汐等区域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比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松蔸栽培茯苓对土壤化学性质和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14
作者 余能富 邓涛 +1 位作者 华小菊 王小东 《南方林业科学》 2023年第2期29-33,共5页
为了明确松蔸栽培茯苓对土壤化学性质和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在安福县开展了为期2年的松蔸栽培茯苓试验,设置了杉木幼林下松兜套种茯苓(A)、种植杉木(B)和种植前(CK)三个处理,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1)处... 为了明确松蔸栽培茯苓对土壤化学性质和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在安福县开展了为期2年的松蔸栽培茯苓试验,设置了杉木幼林下松兜套种茯苓(A)、种植杉木(B)和种植前(CK)三个处理,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1)处理A的酸碱度(pH)、电导率、有效磷(AP)、硝态氮、氨态氮比处理B和CK均有显著提高。处理A的可溶性有机碳(DOC)比CK显著提高,与处理B无显著差异;2)处理A的酸性磷酸酶(ACP)比CK显著提高,与处理B无显著差异。处理A的α-葡萄糖苷酶(αG)、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比CK显著降低,与处理B无显著差异;3)NAG∶ACP和βG酶∶ACP平均值分别是1.03和4.07。说明松蔸栽培茯苓能促进土壤碳、氮、磷周转,提高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蔸 茯苓 土壤活性 化学计量比 杉木
下载PDF
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不同质地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庄 黑杰 +7 位作者 刘旭阳 金强 黄佳芳 林少颖 候宁 谢杨阳 王维奇 王纯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0-347,共8页
为了阐明外来物种入侵对滨海湿地不同质地土壤碳(C)、氮(N)、磷(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对福建省滨海地区东湖湿地两种质地土壤的土著种与入侵种植被下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 为了阐明外来物种入侵对滨海湿地不同质地土壤碳(C)、氮(N)、磷(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对福建省滨海地区东湖湿地两种质地土壤的土著种与入侵种植被下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植被下,壤质土的C、N、P及其计量比均高于砂质土。互花米草入侵增加了两种质地土壤的C、N含量及碳磷比(C/P)、氮磷比(N/P),降低了土壤有效磷(AP)、P含量与碳氮比(C/N),其中砂质土的土壤N含量显著增加了近1倍(P<0.05),AP含量下降近70%,壤质土的C/P增加了近2倍(P<0.05)。不同质地土壤中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不同,在壤质土中,互花米草入侵后降低了50%的NH_(4)^(+)-N含量,增加了近3倍的NO_(3)^(–)-N含量(P<0.05);而在砂质土中,互花米草入侵后土壤NH_(4)^(+)-N含量增加了约3倍(P<0.05),NO_(3)^(–)-N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两种质地土壤的C/P和N/P均与P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C、N无显著相关性。在砂质土中,土壤N含量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体来说,互花米草入侵对不同质地土壤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程度虽然存在差异,但趋势大致相同,互花米草入侵后将会提高土壤C、N含量,但会降低土壤P含量,从而加剧滨海湿地土壤的P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磷 生态化学计量比 植物入侵 土壤质地
下载PDF
西南石漠化区林下土壤养分特征及差异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秋帆 卢琦 +1 位作者 王妍 刘云根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0-300,共11页
文章采用文献检索法收集20世纪90年代以来石漠化区植被修复和土壤研究相关论文,以全国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为基础,探讨林下土壤养分改良情况及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西南石漠化区林下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均值均高于全... 文章采用文献检索法收集20世纪90年代以来石漠化区植被修复和土壤研究相关论文,以全国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为基础,探讨林下土壤养分改良情况及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西南石漠化区林下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均值均高于全国二次土壤普查养分一等级,全磷处于二级范围,土壤养分改善效果明显,而全钾含量属于五级低钾区;(2)广西壮族自治区总有机碳和全氮均值为五省(区、市)第一,全磷和全钾位于二等级和四等级,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最明显;贵州省总有机碳、全氮高于一等级34%和37%,全磷值在二等级范围,全钾值位于第五等级,贵州省石漠化林下土壤养分改良明显;云南省总有机碳、全磷指标分别高于一等级9%、21%,全氮属于二等级,全钾属于五等级,土壤养分指标有不同程度提高;重庆市总有机碳高于一等级1.75%,全氮和全磷属于二等级,全钾为五省中最高且属于四级,土壤养分指标改良较其他三省慢;湖南省总有机碳指标为二等级,全氮、全磷、全钾值分别属于二等级、五等级、五等级,湖南省需加强石漠化治理的力度;(3)西南石漠化区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指标呈正相关,植被生长亦受钾元素限制。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总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存储快,土壤改良效益极其显著;贵州省土壤固碳能力高于全国平均值;云南省石漠化地区土壤钾元素偏低,影响植被生长;重庆市土壤中全钾含量高与总有机碳、全氮、全磷关系不大,氮元素成为限制植物生长的元素;湖南省植被生长需补充磷、钾元素。西南石漠化区植被生长应充分补充钾元素,除此之外,湖南、重庆需加强磷、氮元素的补充;云南、湖南、重庆应借鉴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修复经验,加强石漠化生态治理并发挥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西南五省(区、市) 植被修复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北亚热带不同人工林林分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汪金龙 胡海波 +2 位作者 周梅佳 吴超明 朱骊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8-75,共8页
为了研究北亚热带人工林土壤胞外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和驱动因素,探究其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和土壤养分有效性的指示作用,以北亚热带马尾松林、银杏林和杂交鹅掌楸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人工林林分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理化性质,... 为了研究北亚热带人工林土壤胞外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和驱动因素,探究其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和土壤养分有效性的指示作用,以北亚热带马尾松林、银杏林和杂交鹅掌楸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人工林林分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两者之间的协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人工林林分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差异显著,马尾松林土壤β-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酶活性显著低于银杏林和杂交鹅掌楸林(P<0.05),杂交鹅掌楸林土壤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最高,而银杏林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最低。(2)银杏林土壤酶碳氮比(Ce/Ne)、酶碳磷比(Ce/Pe)和酶氮磷比(Ne/Pe)在3个林分间均最大,马尾松林和杂交鹅掌楸林土壤Ce/Pe和Ne/Pe差异不显著,杂交鹅掌楸林土壤Ce/Ne显著大于马尾松林(P<0.05)。(3)3种人工林土壤酶化学计量的向量角度均大于45°,银杏林向量长度最长,而向量角度最小。(4)土壤酶C∶N∶P经对数转化后为1∶0.75∶1.90,偏离全球平均水平(1∶1∶1),表明研究区土壤微生物受P限制的同时还受C限制。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总磷含量、C/P、含水量和C/N是调控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仅施用复合肥会加剧土壤微生物C限制,因此,该地区人工林应施用合理配比的有机肥,以维持人工林长期、稳定可持续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亚热带 不同林分 养分限制 土壤 酶活性 酶化学计量比 冗余分析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燕麦与箭筈豌豆不同种植方式草地土壤微生物-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苏乐乐 秦燕 +2 位作者 王瞾敏 张永超 刘文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66,共11页
土壤中氮、磷养分是饲草产量与品质提高的重要基础。氮磷添加改变了土壤养分条件并引起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发生变化。为探究燕麦和箭筈豌豆单播、混播草地土壤微生物特性对不同氮磷处理的响应,本试验以高寒区燕麦单播草地、箭筈豌豆... 土壤中氮、磷养分是饲草产量与品质提高的重要基础。氮磷添加改变了土壤养分条件并引起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发生变化。为探究燕麦和箭筈豌豆单播、混播草地土壤微生物特性对不同氮磷处理的响应,本试验以高寒区燕麦单播草地、箭筈豌豆单播草地及燕麦/箭筈豌豆1︰1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不同氮磷添加处理,包括单施氮肥、单施磷肥、氮磷肥配施和不施肥,研究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单施氮、磷肥均对燕麦单播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产生负效应;单施磷肥和氮磷配施对箭筈豌豆单播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产生促进作用;单施氮肥使混播草地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增加,而氮磷配施使其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N)降低。2)单施氮肥增加3种草地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BG)活性,单施磷肥增加3种草地土壤碱性磷酸酶(AP)活性,氮磷配施增加燕麦草地土壤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P酶活性,表明土壤微生物通过增加C、N、P获取酶活性以增加对短缺养分的获取。3)试验3种草地土壤SMBC︰SMBN低于全国平均值,SMBN︰SMBP高于全国平均值,且土壤N︰P酶活性比大于1,表明试验地土壤微生物氮限制大于磷限制。因此,本试验中单施氮肥抑制燕麦草地土壤微生物生长,而有利于混播草地土壤微生物生长,单施磷肥和氮磷配施均有利于箭筈豌豆草地土壤微生物生长;且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化学计量比表明微生物通过调整体内养分含量和分泌的胞外酶含量以响应土壤养分条件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播草地 氮磷添加 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胞外酶 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大气氮沉降增加对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富山 闫国永 +1 位作者 邢亚娟 王庆贵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14-20,F0002,共8页
文章从土壤呼吸、土壤化学计量比、土壤碳氮循环、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综述了其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动态在不同气候区和不同氮沉降背景中表现不同;(2)氮沉降是土壤酸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土壤碳氮循环也因氮沉降产生不同... 文章从土壤呼吸、土壤化学计量比、土壤碳氮循环、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综述了其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动态在不同气候区和不同氮沉降背景中表现不同;(2)氮沉降是土壤酸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土壤碳氮循环也因氮沉降产生不同程度和方向的改变;(3)对于化学计量比来说,氮添加导致的土壤有效氮的增加是常见的,而对碳、磷的影响可能因地域而异;(4)土壤微生物对氮沉降引起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是高度敏感的,并且土壤微生物量、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对氮沉降响应是高度可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土壤呼吸 土壤碳氮循环 化学计量比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不同农田模式下土壤有机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文丽 李超 +4 位作者 程凯凯 唐海明 肖小平 肖彦资 郭勇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2期38-42,共5页
为了探讨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否会影响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以次生林地为对照,研究了西南喀斯特山区玉米—大豆轮作地、甘蔗地、桑园和牧草地等不同农田利用模式下0~50 cm土层中土壤SOC、N、P、MBC、MBN及其化学计量指标的变化。结果表... 为了探讨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否会影响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以次生林地为对照,研究了西南喀斯特山区玉米—大豆轮作地、甘蔗地、桑园和牧草地等不同农田利用模式下0~50 cm土层中土壤SOC、N、P、MBC、MBN及其化学计量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SOC、N和P含量的表层积聚程度显著低于土壤MBC和MBN,森林土壤养分表层积聚效果优于农田土壤;土壤SOC含量是影响土壤养分表层积聚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 有机碳 化学计量比 微生物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