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Temporal and Spatial Dynamics of Soil Erosion in Xingguo County, South China 被引量:12
1
作者 WANG Ku SHI Xue-Zheng +5 位作者 YU Dong-Sheng SHI De-Ming CHEN Jing-Ming XU Bin-Bin LIANG Yin LI De-Che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5期620-627,共8页
By using soil erosion maps of four different time periods and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in combination withthe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ologies, soil erosion dynamics in Xingguo County of Jiangxi Province in... By using soil erosion maps of four different time periods and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in combination withthe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ologies, soil erosion dynamics in Xingguo County of Jiangxi Province in South Chinawere analyzed on both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 in soils of different parent materials, altitudes and slopes. The resultsshowed that from 1958 to 2000 severe soil erosion was coming under control with a decreasing percentage of the land undersevere erosion.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soils developed from Quaternary red clay, granite and purple shale were moresusceptible to soil erosion and that areas sitting between 200 to 500 m in altitude with a slope less than 3° or between7° to 20° where human activities were frequent remained to be zones where soil erosion was most likely to occur. Theseareas deserve special attention in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remote sensing soil erosion south china Xingguo County
下载PDF
Effects of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on soil qualities of farm fields in the hilly granitic region of South China 被引量:7
2
作者 XIA Dong DING Shu-wen +4 位作者 LONG Li DENG Yu-song WANG Qiu-xia WANG Shu-ling CAI Chong-f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2873-2885,共13页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is a specific form of soil erosion types in the hilly granitic region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South China, and can result in extremely rapid water and soil loss. Knowledge of the soil phys...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is a specific form of soil erosion types in the hilly granitic region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South China, and can result in extremely rapid water and soil loss. Knowledge of th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farmland influenced by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is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quality.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at the Wuli Watershed of the Tongcheng County, south of Hubei Province, China. The aim is to investigat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ree soil layers (0-20, 20-40 and 40-60 cm) for two farmland types (paddy field and upland field) in three regions influenced by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The three regions are described as follows: strongly influenced region (SIR), weakly influenced region (WIR) and non-influenced region (NIR).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oil gravel and sand content in paddy and upland fields, especially the surface soil in the SIR and WIR. In the 0-20 cm layer of the paddy field, the highest gravel content (250.94 g kg-1) was in the SIR and the lowest (78.67 g kg-1) was in the NIR, but in the upland filed, the surface soil (0-20 cm) of the SIR and the 40-60 cm soil layer for the NIR had the highest (177.13 g kg-1) and the lowest (59.96 g kg-1) values of gravel content, respectively. The distribution of gravel and sand decreased with depth in the three influenced regions, but silt and clay showed the inverse change. In the paddy field, the average of sand content decreased from 58.6 (in the SIR) to 49.0% (in the NIR), but the silt content was in a reverse order, increasing from 27.9 to 36.9%, and the average of the clay content of three regions showed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P〈0.05). But in the upland filed, the sand, silt and clay fluctuated in the NIR and the WIR. Soils in the paddy and upland field were highly acidic (pH〈5.2) in the SIR and WIR; moreover lower nutrient contents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total N and available N, P, K) existed in the SIR. In the 0-20 cm soil layer of the paddy field, compared with the NIR and the WIR,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caused a very sharp decrease in the SOM and total N of the SIR (5.23 and 0.56 g kg-1, respectively). But in the surface soil (0-20 cm) of the upland field, the highest SOM, total N, available N, available P and available K occurred in the NIR, and the lowest ones were in the SIR. Compared with the NIR, the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 in the SIR and WIR was found to be relatively lowe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seriously affect th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farmland, lead to coarse particles accumulation in the field and decrease pH and nutrient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farmland hilly granitic region soil nutrient soil properties south china
下载PDF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SHEET EROSION IN GRANITIC REGION OF WUHUA COUNTY,GUANGDONG PROVINCE 被引量:2
3
作者 Jin Changxing(Institute of Geography, CAS, Bejing 100101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Zang Guohua(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Wuhua, Guangdong 514471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1994年第Z2期148-158,共11页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ainfall, runoff and erosion in South China granitic weathering red soil region were studied by using data collected from 7 experimental plots in Wuhua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Results sh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ainfall, runoff and erosion in South China granitic weathering red soil region were studied by using data collected from 7 experimental plots in Wuhua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rainfall is less than 50 mm, small volumes of runoff were produced. Rainfall intensity might be the main factor in controlling runoff. When rainfall exceeds 50 mm, because of its large volume and high intensity, runoff and the produced amount of erosion increased with raimfall quickly.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been runoff and erosion suggsted that runoff of 30 mm (corresponding to about 50 mm rainfall might be taken as a threshold at which wter on land surface was sufficient to start the larg amount of soil particles. Vegtation cover is very effective in protection soil from being eroded. When vegetation coverag increases from 0 to 80 percent,runoff and soil loss decrease from 179.34mm/a to 126.36mm/a and 6262.15T/a km2 to 368.02 T/a km2,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erosion experimental study south china
下载PDF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oil Erodibility Index Based on Energy
4
作者 Zhao Tieming Hua Wenbao Liu Guanglia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5年第4期33-34,共2页
By a simulated rainfall and runoff scouring test with typical corrosive soils in main water erosion regions of China, the erosion processes of soil were analyzed from the energy point of view, and a new soil erodibili... By a simulated rainfall and runoff scouring test with typical corrosive soils in main water erosion regions of China, the erosion processes of soil were analyzed from the energy point of view, and a new soil erodibility indicator was propo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good relation- ship between the rate of sediment yield and energy consumption of slope runoff, and the erodibility coefficients of four soils are stable, being shown as follows 〉 loess 〉 black soil 〉 purple soil 〉 red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ouring experiment soil erosion soil erodibility china
下载PDF
基于EI的南方红壤区土壤侵蚀县域差异与趋势分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梁音 杨轩 +2 位作者 苏春丽 孙波 潘贤章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29,共6页
提出了土壤侵蚀综合指数(EI值)的新算法,并利用多项式方程模型法确定剧烈侵蚀强度的侵蚀模数中值为18700tkm-2a-1,还确定了各侵蚀等级的权重分值。利用新方法计算了南方红壤区476个县级行政单位(包括市和区,简称县,下同)在1996年和2002... 提出了土壤侵蚀综合指数(EI值)的新算法,并利用多项式方程模型法确定剧烈侵蚀强度的侵蚀模数中值为18700tkm-2a-1,还确定了各侵蚀等级的权重分值。利用新方法计算了南方红壤区476个县级行政单位(包括市和区,简称县,下同)在1996年和2002年两个年度的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在GIS支持下,分析了EI值的时空变化。从时间上来看,南方红壤全区的EI值从1986年的3.81降低至2002年的3.02,呈递减趋势,说明该时间段红壤区土壤侵蚀面积和强度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从1996年至2002年5年间,红壤区476个县中,EI值增加的有163个,EI值减少的有285个,EI值保持不变的有28个,分别占红壤区总县数的34.2%、59.9%和5.9%。EI值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和浙江3省,而指数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广东和湖南,特别是广东省,EI值增加的区域面积较大,说明土壤侵蚀较为轻微的广东省,近年来土壤侵蚀有加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综合指数 南方红壤区 差异与演变
下载PDF
坡面细沟侵蚀的冲刷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陈力 刘青泉 李家春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61-766,共6页
细沟侵蚀是土壤侵蚀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定量研究困难很大。本文设计并完成了一系列小规模细沟侵蚀冲刷试验,研究细沟侵蚀过程中的动力学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了一些细沟侵蚀的趋势性规律,也反映出其中存在较强的随机性。通过分析试验数据,... 细沟侵蚀是土壤侵蚀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定量研究困难很大。本文设计并完成了一系列小规模细沟侵蚀冲刷试验,研究细沟侵蚀过程中的动力学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了一些细沟侵蚀的趋势性规律,也反映出其中存在较强的随机性。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得到了细沟宽度及过水断面湿周与流量和坡度的经验关系,并发现湿周与它们的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沟 土壤侵蚀 冲刷 试验研究
下载PDF
华南沿海地表红土地球化学特性变异的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干预 被引量:14
7
作者 朱照宇 谢久兵 +2 位作者 王彦华 谢先德 黄宁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2-408,共7页
文章对珠江三角洲和粤西地区地表表层红土的地球化学指标和矿物学指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全岩的化学蚀变指数 (CIA)值主要代表自然作用下化学风化的强度 ;而硅铝率 (或Al2 O3 SiO2 比值 )和 (高岭石 +伊利石 ) 石英比值在全岩... 文章对珠江三角洲和粤西地区地表表层红土的地球化学指标和矿物学指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全岩的化学蚀变指数 (CIA)值主要代表自然作用下化学风化的强度 ;而硅铝率 (或Al2 O3 SiO2 比值 )和 (高岭石 +伊利石 ) 石英比值在全岩研究中代表化学风化与侵蚀作用的共同强度 ;Al2 O3 SiO2 比值与CIA值的相关关系可以作为区分化学风化作用自然因素变化与侵蚀作用加剧的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当样品CIA值异常偏离趋势线时 ,反映出自然化学风化作用的异常变化 ,而Al2 O3 SiO2 比值的异常偏离则可能反映了表层侵蚀作用的加剧 ;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 地球化学特征变异 自然因素 侵蚀作用 人类干预 华南沿海
下载PDF
原状砒砂岩坡面产流产沙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杨吉山 姚文艺 +2 位作者 郑明国 申震洲 刘慧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8-101,109,共5页
为深入了解砒砂岩坡面的侵蚀产沙特征,在野外建立了人工原状砒砂岩坡面,通过放水冲刷试验对比研究了白色和红色原状砒砂岩坡面的产流、产沙过程。结果表明:白色砒砂岩坡面水分入渗率为18.9 mm/h,小于红色砒砂岩坡面的47.0 mm/h;白色和... 为深入了解砒砂岩坡面的侵蚀产沙特征,在野外建立了人工原状砒砂岩坡面,通过放水冲刷试验对比研究了白色和红色原状砒砂岩坡面的产流、产沙过程。结果表明:白色砒砂岩坡面水分入渗率为18.9 mm/h,小于红色砒砂岩坡面的47.0 mm/h;白色和红色原状砒砂岩坡面水流平均流速与流量呈幂函数关系,相同冲刷流量条件下红色砒砂岩较白色砒砂岩产沙量及坡面水流含沙量大、抗侵蚀性弱;受水分入渗率和砒砂岩颗粒分离速度的控制,两种坡面土壤剥蚀率与单宽流量之间呈向下弯曲的二次曲线关系;两种砒砂岩坡面土壤剥蚀率与水力学参数的相关关系相似,说明其侵蚀产沙的水力学机制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 侵蚀产沙 土壤剥蚀率 试验研究
下载PDF
不同降雨类型下的南方典型土壤侵蚀量差异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张黎明 于东升 +1 位作者 史学正 林金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共6页
利用江西省鹰潭市红壤国家生态实验站1997—2003年度自然降雨观测资料和该站我国南方主要类型土壤径流小区的流失量实测数据,研究了5组降雨类型(I:12.7 mm<次降雨量<20 mm;Ⅱ:20 mm≤次降雨量<30 mm;Ⅲ:30 mm≤次降雨量<40 ... 利用江西省鹰潭市红壤国家生态实验站1997—2003年度自然降雨观测资料和该站我国南方主要类型土壤径流小区的流失量实测数据,研究了5组降雨类型(I:12.7 mm<次降雨量<20 mm;Ⅱ:20 mm≤次降雨量<30 mm;Ⅲ:30 mm≤次降雨量<40 mm;Ⅳ:40 mm≤次降雨量<50 mm;Ⅴ:次降雨量>50 mm)在单位降雨(1 mm)和单位降雨侵蚀力(1个数值侵蚀力)条件下不同类型土壤的流失量差异。结果表明:(1)单位降雨产生侵蚀力的规律为:Ⅴ>Ⅲ>Ⅳ>Ⅱ>Ⅰ类降雨。(2)不同土壤在单位降雨下的产沙量趋势呈:Ⅰ>Ⅳ>Ⅲ>Ⅴ>Ⅱ类降雨。(3)在单位降雨侵蚀力下,除Ⅱ类降雨的产沙量相对比Ⅴ类降雨的产沙量大以外,其它各类降雨的产沙量规律与单位降雨的产沙规律相一致,均呈现:Ⅰ>Ⅳ>Ⅲ类降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类型 土壤流失量 降雨侵蚀力 南方土壤
下载PDF
我国南方地区降雨侵蚀力特征及简易算法研究——以江西省鹰潭地区为例 被引量:9
10
作者 林金石 张黎明 +1 位作者 于东升 史学正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2-116,共5页
以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江西省鹰潭市红壤生态试验站自建气象站1997—2003年度观测资料和该站不同类型径流小区的实测数据为例,研究了我国南方地区自然降雨侵蚀力(R)特征及其初步的简易算法。结果表明,研究区1997—2003年每年降雨过程... 以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江西省鹰潭市红壤生态试验站自建气象站1997—2003年度观测资料和该站不同类型径流小区的实测数据为例,研究了我国南方地区自然降雨侵蚀力(R)特征及其初步的简易算法。结果表明,研究区1997—2003年每年降雨过程和降雨侵蚀力的产生主要发生在3—8月。根据R值的"EI30"方法计算出1997—2003年的降雨侵蚀力分别为:7 231.8,12 051.9,3 722.3,6 864.2,4 520.5,6 299.1和5 580.9MJ.mm/(hm2.h.a);降雨侵蚀力呈现出年际变化大,且月分布极不均衡的特点。通过分析7a中244次侵蚀性降雨的雨量与侵蚀力的关系以及土壤流失量资料,初步建立了研究区降雨侵蚀力的简易算法。通过检验表明新简易算法在研究区面积分布较广的紫色湿润雏形土上要优于"EI30"经典算法,在黏淀湿润富铁土和铝质湿润淋溶土上与"EI30"经典算法预测精度相差不大,说明该算法可以作为一个通式在研究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侵蚀力 土壤流失量 南方地区 简易算法
下载PDF
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过程与调控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平仓 程冬兵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39,49,共6页
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任务迫切而严峻,由于南方或是自然条件、或是经济条件、抑或是农耕文化的原因,现有水土保持措施仍不能很好地满足南方坡耕地治理。在多年从事水土保持经历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验,探讨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过程与调... 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任务迫切而严峻,由于南方或是自然条件、或是经济条件、抑或是农耕文化的原因,现有水土保持措施仍不能很好地满足南方坡耕地治理。在多年从事水土保持经历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验,探讨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过程与调控,为南方坡耕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发现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产物,坡面细沟发育是坡耕地水土流失转向强烈的最明显标志。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结合南方实际,将细沟消灭作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和标准,提出了"排水保土"的坡耕地治理原理、以"调控坡面径流"为核心的坡耕地治理措施总体布局、新型截水沟设计和"保土增肥"技术,以期抛砖引玉,加快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实现水土流失科学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坡耕地 水土流失 细沟侵蚀 排水保土 保土增肥
下载PDF
我国土壤水蚀模型近期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国明 李兆君 史建伟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14,共3页
近年来,我国在土壤水蚀模型研究与建立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不但对国外的经典模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应用,而且还根据国内的实际建立了适合我国实际的土壤流失预测模型。总结了近6年来我国土壤水蚀模型研究的主要成果,对重点建立的土壤... 近年来,我国在土壤水蚀模型研究与建立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不但对国外的经典模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应用,而且还根据国内的实际建立了适合我国实际的土壤流失预测模型。总结了近6年来我国土壤水蚀模型研究的主要成果,对重点建立的土壤侵蚀经验统计模型和物理成因模型、国外模型在我国的应用研究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评价,指出了我国土壤水蚀模型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我国土壤水蚀模型的研究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预报模型 研究进展 中国
下载PDF
从土壤侵蚀角度讨论华南降水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黄录基 胡呜高 +1 位作者 张绍贤 黎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53-60,共8页
华南降雨强度大且雨季长,导致严重土壤侵蚀发生的潜在可能性极大。全省各地的最大降雨强度超过了花岗岩地区土壤的入渗率,显然,降雨不是华南土壤侵蚀的限制因素。就全省范围来说,降雨的地方性差异与侵蚀区分布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关系。... 华南降雨强度大且雨季长,导致严重土壤侵蚀发生的潜在可能性极大。全省各地的最大降雨强度超过了花岗岩地区土壤的入渗率,显然,降雨不是华南土壤侵蚀的限制因素。就全省范围来说,降雨的地方性差异与侵蚀区分布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关系。但对于一定地区,降雨的时间和量值对土壤侵蚀也起着控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降雨特征 土壤侵蚀
下载PDF
苏北花岗片麻岩地区USLE模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文海 张行南 高之栋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8年第4期5-10,15,共7页
针对苏北花岗片麻岩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状况,建立了6种径流小区,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对364次降雨径流与土壤流失量的相关分析,得出适合本地区降雨侵蚀力因子R值的简便算式,确定了USLE模型中其他诸因子的取值。运用USLE模型计算的土壤侵... 针对苏北花岗片麻岩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状况,建立了6种径流小区,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对364次降雨径流与土壤流失量的相关分析,得出适合本地区降雨侵蚀力因子R值的简便算式,确定了USLE模型中其他诸因子的取值。运用USLE模型计算的土壤侵蚀量与实测值进行偏差分析,结果表明,准确率达90%以上。该项研究为本地区水土流失预报与监测提供了科学简便的方法,其研究成果为本地区或同类型地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及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北部 花岗片麻岩区 土壤侵蚀 USLE模型 试验研究
下载PDF
华南红土区水土流失问题 被引量:4
15
作者 曾昭璇 《人民珠江》 1992年第6期15-20,共6页
中国南方水土流失大致可分为两种,即散流侵蚀和沟谷侵蚀。红土区多属沟谷侵蚀。从上而下分集水盆、沟谷和冲积扇三部分。集水盆盆边四周常形成一道崩塌小崖,称为“崩口”或“崩岗”,雨季大量崩塌沙泥,由沟谷挑出,并在谷口形成冲积扇;冲... 中国南方水土流失大致可分为两种,即散流侵蚀和沟谷侵蚀。红土区多属沟谷侵蚀。从上而下分集水盆、沟谷和冲积扇三部分。集水盆盆边四周常形成一道崩塌小崖,称为“崩口”或“崩岗”,雨季大量崩塌沙泥,由沟谷挑出,并在谷口形成冲积扇;冲积扇可摧毁房屋、禾田、道路和河流。在花岗岩区,红土层可分四层,即红土层、沙土层、石卵层和风化基岩。土壤侵蚀如发育在红土层上,则成为崩口型(德庆型),如果红土层已被蚀去,发育在沙土层上,则成为沟谷型(五华型),如二层皆被蚀去,则发育成为“石蛋地形”,散流作用为主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中国 红土层 花岗岩区 水土流失 德庆型 五华型
下载PDF
水土流失的动态分类及其治理
16
作者 陈朝辉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91-298,共8页
作者根据对华南山区多年考察和治理水土流失试点实践,提出水土流失的动态分类和分类治理的观点。其分类主要是按岩性和水土流失现状动态划分,由此作为治理的依据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实践证明,这种分类理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分类 治理
下载PDF
南方红壤区植被结构类型与降雨模式对林下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陈洋 张海东 +3 位作者 于东升 马利霞 陆晓松 王鑫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0-157,共8页
植被和降雨是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探究二者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开展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鹰潭红壤生态试验站5种植被结构类型的径流小区2016-2018年93次降雨、径流、泥沙观测资料以及各小区植被结构参数,利用自组织映射(self... 植被和降雨是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探究二者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开展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鹰潭红壤生态试验站5种植被结构类型的径流小区2016-2018年93次降雨、径流、泥沙观测资料以及各小区植被结构参数,利用自组织映射(self-organizing maps,SOM)方法,根据雨量、历时、60 min最大雨强、平均雨强、降雨集中性等特征指标划分降雨模式,研究了不同降雨模式和植被结构类型的水土流失特征,并采用冗余分析(RDA)定量研究降雨与植被对林下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SOM方法能客观识别红壤区4种典型侵蚀降雨模式,R_Ⅲ模式(短历时、大雨强、雨量集中)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降雨模式,R_Ⅳ模式(多雨量、大雨强、长历时)最具侵蚀性破坏力;植被结构类型显著影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功能从大到小依次为:灌草混交林、草地、低灌林、乔木林、高灌林。RDA分析表明,降雨模式与植被结构类型能够改变降雨、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随着降雨模式由弱到强转变,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逐渐减小,降雨影响增强,水土流失由植被主控演变为平衡控制、降雨主控;随着植被结构类型由近地表植被向灌木、乔木的变化,植被的调节能力减小,降雨影响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径流 土壤 植被结构 降雨模式 南方红壤区
下载PDF
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的多尺度趋势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石海霞 梁音 +1 位作者 朱绪超 曹龙熹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6-74,共9页
借助我国土壤侵蚀普查数据,利用土壤侵蚀综合指数(EI)进行各级侵蚀强度的综合量化,同时结合典型流域的实测数据和重点工程所在县的监测资料,从红壤全区、重点工程县和典型流域3个尺度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成效评估。结果表明:1)近10年来南... 借助我国土壤侵蚀普查数据,利用土壤侵蚀综合指数(EI)进行各级侵蚀强度的综合量化,同时结合典型流域的实测数据和重点工程所在县的监测资料,从红壤全区、重点工程县和典型流域3个尺度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成效评估。结果表明:1)近10年来南方红壤区土壤侵蚀面积呈减少趋势,共减少0. 5万km2,不同等级的侵蚀面积变化趋势各不相同,中度侵蚀面积明显减少,而轻度侵蚀面积显著增加。从省级变化趋势来看,江西、湖北等6省土壤侵蚀程度有所减轻,而广西、广东等4省区的土壤侵蚀状况有加重趋势。2)从177个重点工程县的EI来看,有112个县土壤侵蚀程度减轻,占63. 3%。其中,生态文明工程县EI平均值减幅最大,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最显著,其次是国家重点治理区、科技示范园和清洁小流域所在县。从分布片区来看,赣南、湘中、皖西及浙闽沿海各县土壤侵蚀状况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而湘南、皖南山区和粤东沿海各县有局部加重趋势。3)从典型流域尺度来看,近几十年来江河流域径流量随时间的推移有轻微上升趋势,但输沙量显著下降,且随着小流域内植被覆盖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不断增加,其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也呈下降趋势。本研究结果从不同尺度揭示了南方红壤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确了区内不同类型工程的水土流失成效状况,对今后的水土保持布局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治理成效 土壤侵蚀综合指数 重点工程县 小流域 南方红壤区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流域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秋华 黄炎和 +2 位作者 范胜龙 林金石 季翔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9-335,共7页
以福建省晋江西溪流域为试验区,在分析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强度关系的基础上,通过BP模型构建两者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模拟优化景观格局后的水土流失情况.结果表明:(1)该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茶园景观和裸地景观;景观面积类型、斑块数量... 以福建省晋江西溪流域为试验区,在分析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强度关系的基础上,通过BP模型构建两者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模拟优化景观格局后的水土流失情况.结果表明:(1)该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茶园景观和裸地景观;景观面积类型、斑块数量、加权面积的平均形状指和平均分维数与水土流面积呈正相关,景观连接度与水土流失呈负相关,平均斑块大小、多样性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与水土流失不显著相关.(2)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面积间存在精度较高的BP映射关系,误差绝对值小于5%.(3)应用BP模型优化茶园与裸地的景观格局,预测水土流失面积下降14.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指数 水土流失 BP神经网络 南方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南方红壤侵蚀区不同治理年限样地芒萁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冯柳俊 陈志强 +2 位作者 陈志彪 潘宗涛 张巧玲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8-65,共8页
以未治理(P1)样地和风水林(P6)样地为对照,对福建省朱溪流域治理样地P2、P3、P4和P5(分别治理2、7、13和30 a)的土壤以及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Thunb.)Bernh.〕叶片、叶柄和地下部的全碳(C)、全氮(N)和全磷(P)含量以及C/N比、... 以未治理(P1)样地和风水林(P6)样地为对照,对福建省朱溪流域治理样地P2、P3、P4和P5(分别治理2、7、13和30 a)的土壤以及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Thunb.)Bernh.〕叶片、叶柄和地下部的全碳(C)、全氮(N)和全磷(P)含量以及C/N比、C/P比和N/P比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看,随着治理年限的增加,土壤的C和N含量以及C/P比和N/P比先下降后上升,P含量先上升后下降,C/N比波动变化;芒萁各器官的C含量变化不明显,N和P含量逐渐上升,C/N比和C/P比逐渐下降,N/P比先下降后上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治理样地土壤的6个指标与P1和P6样地差异不显著。多数治理样地芒萁各器官的C含量以及部分治理样地芒萁叶柄和地下部的N含量与P1和P6样地差异不显著,但多数治理样地芒萁叶片的N含量与P1和P6样地差异显著;多数治理样地芒萁叶片和叶柄的P含量显著高于P1样地,但与P6样地差异不显著,而4个治理样地芒萁地下部的P含量与P1和P6样地差异不显著;部分治理样地芒萁各器官的C/N比与P1和P6样地差异显著,而多数治理样地芒萁各器官的C/P比和N/P比与P1和P6样地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芒萁叶片及叶柄的C含量与土壤各指标的相关性不显著,而其N和P含量与土壤部分指标的相关性显著;芒萁地下部C/N比和N/P比与土壤C和N含量的相关性显著或极显著,而芒萁地下部与土壤的其余指标的相关性不显著。综上所述,芒萁能够在南方红壤侵蚀区生长,可用于该区域生态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但该区域土壤严重缺磷,限制芒萁生长,因此,建议在芒萁生长区施加磷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壤侵蚀区 芒萁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方差分析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