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Land Use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
1
作者 Tang Guoyong Li Kun +1 位作者 Sun Yongyu Zhang Chunhua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年第3期32-32,共1页
Carbon management index(ICM)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scientificity of soil management.Soil organic carbon(SOC) and readily oxidized carbon (ROC) contents under Leucaena leucocephala stand, Acacia glauca stand,Ac... Carbon management index(ICM)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scientificity of soil management.Soil organic carbon(SOC) and readily oxidized carbon (ROC) contents under Leucaena leucocephala stand, Acacia glauca stand,Acacia auriculiformis stand, Azadirachta indica stand,wasteland and dry cropland were determined and their ICM were calcul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C and ROC contents under the 6 land use types were 4.22-5.92 g·kg<sup>-1</sup> and 1.34-2.33 g·kg<sup>-1</sup>,respectively.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C contents among these land uses were observed.The ROC contents under the 4 types of woodland,however,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se under dry cropland or wasteland(P【0.05). The ROC were high significantly(P【0.001) correlated(R<sup>2</sup> is 66.3%) with SOC.Compared with wasteland,the ICM ranged from 1.77 to 2.36 under these woodlands,and 0.99 under dry cropland.It is revealed that the litter quantity and land management under these land uses may be the key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variation of ROC.At ecological fragile region of Dry-hot Valley,closure management is useful to sequestrate C in woodland soils.However,the management systems for soil carbon pool under dry cropland are not in a sound 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hot VALLEY soil organic carbon readily OXIDIZED carbon 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 LAND use
原文传递
杉木和米槠人工林土壤可溶性碳组分动态及其对凋落叶输入的响应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可欣 倪祥银 +3 位作者 杜琳 卫芯宇 杨静 吴福忠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0-266,274,共8页
可溶性碳组分是土壤有机碳库中最活跃的部分,作为土壤碳周转初期变化的敏感指标,其含量受到凋落叶等植物残体输入、森林类型及季节性水热变化的共同调节。采用土壤原位培养法,以亚热带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人工林与杉木(Cunningha... 可溶性碳组分是土壤有机碳库中最活跃的部分,作为土壤碳周转初期变化的敏感指标,其含量受到凋落叶等植物残体输入、森林类型及季节性水热变化的共同调节。采用土壤原位培养法,以亚热带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人工林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对象,分析生长季内土壤可溶性碳(DOC)与热水溶性碳(HWSC)含量动态变化及其对凋落叶输入的响应趋势。结果表明,凋落叶输入、森林类型和培养月份均极显著影响土壤可溶性碳组分含量(p<0.001)。杉木人工林土壤DOC与HWSC含量整体较高,分别高出米槠人工林15.09%和13.06%,但后者的土壤可溶性有机质芳香化程度更高。经过1个生长季的培养,2种人工林土壤DOC与HWSC含量均明显增加。凋落叶增加生长季米槠人工林土壤DOC与HWSC的含量,但对杉木人工林的影响具有季节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DOC与HWSC含量更高,但凋落叶输入促进米槠人工林DOC与HWSC含量,更易于随淋溶过程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可溶性碳 土壤热水溶性碳 凋落叶 亚热带人工林 土壤碳循环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7
3
作者 唐国勇 李昆 +1 位作者 孙永玉 张春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54-759,共6页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反映土壤管理的科学性。对比研究了干热河谷新银合欢林、苏门答腊金合欢林、大叶相思林、印楝林、荒地和旱耕地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和ROC含量范...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反映土壤管理的科学性。对比研究了干热河谷新银合欢林、苏门答腊金合欢林、大叶相思林、印楝林、荒地和旱耕地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和ROC含量范围分别为4.22 5.92 g.kg-1和1.34 2.33 g.kg-1。各利用方式之间SOC含量差异不显著,但4类人工林ROC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旱耕地和荒地。SOC与ROC含量存在极显著(P<0.001)线性相关关系(R2为66.3%)。以荒地作为参照,4类人工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变化范围为1.77至2.36,旱耕地为0.99。研究揭示:植被凋落量和管理措施是不同利用类型ROC含量变异的主要原因。在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地区,封禁管理有助于人工林土壤碳库的提高,而旱耕地土壤碳库处于不良管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土壤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西南地区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带不同植被类型下小生境土壤碳氮分布特征 被引量:24
4
作者 廖洪凯 龙健 +2 位作者 李娟 杨江江 冯业强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1-428,共8页
通过对西南地区典型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带乔木林、灌木林及草丛下所覆盖的土面、石面、石沟、石洞、石缝、石槽和石坑7类小生境土壤样品碳氮含量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小生境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分别介于10.6-10... 通过对西南地区典型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带乔木林、灌木林及草丛下所覆盖的土面、石面、石沟、石洞、石缝、石槽和石坑7类小生境土壤样品碳氮含量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小生境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分别介于10.6-103.7 g/kg和1.16-6.39 g/kg之间,变幅较大;不同植被类型下小生境土壤碳氮的含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乔木林下小生境土壤碳氮平均含量较草丛增加100%以上,灌木林下小生境土壤碳氮的空间变异性最小,小生境土壤碱解氮在各植被类型下服从正态分布,有机碳及全氮则服从右偏态分布;小生境相对开放的土面、石面、石坑及石沟普遍较石槽、石缝及石洞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高,而碱解氮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在同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碳氮比均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小生境 干热河谷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53
5
作者 郑立臣 解宏图 +1 位作者 张威 张旭东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0-83,共4页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及其可利用性与土壤质量密切相关。通过研究秸秆不同还田方式(粉碎还田、覆盖还田、高茬还田)对农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探讨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对土壤质量的贡献。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热水溶性有机碳(HWSOC)通过...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及其可利用性与土壤质量密切相关。通过研究秸秆不同还田方式(粉碎还田、覆盖还田、高茬还田)对农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探讨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对土壤质量的贡献。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热水溶性有机碳(HWSOC)通过冷水和热水提取获得。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影响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和热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在粉碎还田、覆盖还田、高茬还田处理中,粉碎还田的农田土壤中WSOC和HWSOC的含量比覆盖还田、高茬还田的高,粉碎还田的农田土壤中的WSOC和HWSOC占土壤有机碳的百分比也最高。另外,WSOC和HWSOC与土壤呼吸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5,0.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水溶性有机碳 热水溶性有机碳 土壤呼吸
下载PDF
云南干热河谷不同密度麻疯树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谷丽萍 郭永清 +4 位作者 泽桑梓 杨旭 李江 陈伟 阮宏华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31,共6页
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云南省红河流域干热河谷区3种不同密度(低密度1112株/hm^2、中密度1668株/hm^2和高密度3335株/hm^2)麻疯树人工林0~40cm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碳的分布特... 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云南省红河流域干热河谷区3种不同密度(低密度1112株/hm^2、中密度1668株/hm^2和高密度3335株/hm^2)麻疯树人工林0~40cm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碳的分布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与3种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0~40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分布范围为10.57-20.51g/kg;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分布范围为856.10-159.41mg/kg;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分布范围为259.55~736.92mg/kg;易氧化碳含量的分布范围为3.56~1。63mg/g。在O~40cm土层,高密度人工林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含量最高,而低密度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最高。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例均超过了10%,而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易氧化碳所占的比例较低。在本研究的范围内,从土壤固碳增汇能力强弱的角度考虑,建议采用高密度方式种植麻疯树人工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麻疯树 土壤有机碳 林分密度
下载PDF
施肥对干热河谷生态恢复区林木生长及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唐国勇 李昆 张昌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5-189,共5页
对比研究了施肥对干热河谷生态恢复区4年生印楝(Azadirachta indicaA.)、新银合欢(Leucaena leuca-cephala)和大叶相思(Acacia auriliformisA.)生长量和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雨季生长期内,施肥措施下印楝、新银合欢和... 对比研究了施肥对干热河谷生态恢复区4年生印楝(Azadirachta indicaA.)、新银合欢(Leucaena leuca-cephala)和大叶相思(Acacia auriliformisA.)生长量和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雨季生长期内,施肥措施下印楝、新银合欢和大叶相思地径增量分别是不施肥的2.0倍、1.4倍和2.0倍,树高增量是不施肥的1.6倍、1.4倍和1.5倍。生态恢复区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比恢复前高7.8%和19.1%。施肥对SOC和TN含量的方差贡献率(84.6%和75.4%)明显高于林分类型(39.3%和56.2%)。3类林分SOC含量在3.42~3.60 g/kg之间,大叶相思(0.62 g/kg)和新银合欢(0.57 g/kg)林地TN含量显著高于印楝(0.50 g/kg)。肥料配施处理下SOC和TN含量明显高于肥料单施,而不施肥处理含量最低。研究得出,施肥可以显著促进干热河谷人工林的生长,肥料配施效果尤为明显;施肥措施是生态恢复区SOC和TN含量变异的主要原因。该地区生态恢复时宜筛选根瘤菌可以侵染的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干热河谷 生态恢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下载PDF
干湿交替格局对川西南干热河谷土壤碳氮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秦纪洪 黄雪菊 +2 位作者 陈蓓 孙辉 沈丹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0-254,共5页
有机碳和氮素含量低、结构性差等土壤退化特征,是干热河谷土壤退化的普遍现象,漫长旱季与集中雨季使干热河谷干湿交替格局不同于其他区域。通过监测不同干湿交替模式下培养土壤的呼吸、水溶性有机碳(DOC)和水溶性氮(DN)动态,评估干... 有机碳和氮素含量低、结构性差等土壤退化特征,是干热河谷土壤退化的普遍现象,漫长旱季与集中雨季使干热河谷干湿交替格局不同于其他区域。通过监测不同干湿交替模式下培养土壤的呼吸、水溶性有机碳(DOC)和水溶性氮(DN)动态,评估干湿交替特征对干热河谷土壤有机碳和氮库退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风干土壤再湿润对土壤呼吸具有激发效应,可使呼吸强度增加1.52-7.13倍;随着干湿交替次数的增加,激发效应随之衰减,经过多次干湿交替后(当周期为3d,则干湿交替5次)降至某一稳定水平,干湿交替周期越长(周期长于12d),土壤再湿润后导致的土壤呼吸激发效应的衰减越不明显。土壤DOC和DN含量同样受再湿润激发,但DOC和DN激发效应滞后于土壤呼吸,干湿交替多次后土壤DOC和DN随之降低并稳定低于最初水平,而随着干湿交替周期延长,DOC和DN在每个干湿交替末期含量变化不明显。这暗示干湿交替尽管可激发土壤DOC和DN释放,但是这种激发效应随干湿交替次数和周期延长而降低,因此对土壤碳氮动态的影响有限,干湿交替格局可能不是干旱河谷土壤有机碳和氮素退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干湿交替 土壤呼吸 水溶性有机碳 土壤退化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42
9
作者 逄蕾 黄高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0-113,共4页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讨了黄土高原旱地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的存在形式、转化过程以及有机碳各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免耕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作物秸秆的保留与否主要影响土壤全碳(TOC)的变化。免耕秸秆覆盖(NTS)极显著提高...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讨了黄土高原旱地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的存在形式、转化过程以及有机碳各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免耕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作物秸秆的保留与否主要影响土壤全碳(TOC)的变化。免耕秸秆覆盖(NTS)极显著提高了表层TOC含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秸秆还田17个月就可使表层土壤TOC含量增加20.77%。传统耕作不覆盖(T)和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TS)等耕作措施会破坏土壤结构,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不同处理间的土壤焦磷酸钠提取态碳(SPPC)含量差异不显著,SPPC的含量占TOC的比例随耕作措施和土壤性质的不同变幅很大,从23.70%到50.60%不等。NTS处理的SPPC含量最高,NT处理的SPPC含量最低,说明免耕秸秆覆盖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而单纯免耕、不归还秸秆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土壤热水溶性碳水化合物(HWCC)的积累量是NTS>NT>TS>T,说明免耕秸秆覆盖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质的产生和积累,有利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能够给土壤微生物提供大量能源物质,有利于土壤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耕作措施 土壤全碳 焦磷酸钠提取态碳 热水溶性碳水化合物
下载PDF
云南热区西南桦人工纯林林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倪金碧 王卫斌 +2 位作者 田昆 宋洪涛 梁妮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7年第1期57-60,共4页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普文试验林场,通过对不同龄期西南桦人工纯林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比较,并以当地的山地雨林、林龄较为接近的西南桦次生林和黄水(黄牛水+水锦树)次生林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参照,作了对比分析;还对西南桦人工纯林林...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普文试验林场,通过对不同龄期西南桦人工纯林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比较,并以当地的山地雨林、林龄较为接近的西南桦次生林和黄水(黄牛水+水锦树)次生林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参照,作了对比分析;还对西南桦人工纯林林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与其土壤肥力状况及物理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南桦人工纯林随着林龄的增长,其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出先维持再积累上升的趋势;15年生的西南桦人工纯林林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水平与黄水(黄牛水+水锦树)次生林相近,随其林龄的增长,预计会超过黄水(黄牛水+水锦树)次生林而接近于山地雨林。西南桦人工纯林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其土壤全N、水解N、速效K含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指标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因此,西南桦人工纯林林地土壤的有机碳水平可用以指示其土壤的肥力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热区 西南桦人工纯林 林地土壤 有机碳含量
下载PDF
施猪粪对水稻土有机碳剖面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哲岳 宋照亮 单胜道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7-164,共8页
基于持续10 a的浙江省平湖地区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下水稻土剖面总有机碳(TOC),各粒级有机碳和热水溶性有机碳(HWOC)分布特征,阐明施猪粪影响下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在0~45 cm土层,施猪粪地块土壤总... 基于持续10 a的浙江省平湖地区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下水稻土剖面总有机碳(TOC),各粒级有机碳和热水溶性有机碳(HWOC)分布特征,阐明施猪粪影响下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在0~45 cm土层,施猪粪地块土壤总有机碳显著高于对照,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施有机肥使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提高的幅度越大;②总有机碳和砂粒碳、粉粒碳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关系(P<0.05),且受土壤粉粒和黏粒对有机碳物理保护容量控制,0~45 cm土层土壤有机碳以砂粒碳为主,45~85 cm土层则以粉粒碳和黏粒碳为主;③施猪粪可提高土壤热水溶性有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料学 猪粪 水稻土 有机碳 粒级 热水溶性有机碳
下载PDF
有机物料对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潘艳斌 朱巧红 彭新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9-214,共6页
试验设置了对照(CK)、秸秆混匀(M-Str)、秸秆覆盖(Str)、生物质炭混匀(BC)和猪粪混匀(SM)5个处理,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有机物料种类与施用方式对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混匀与猪粪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热水溶性有机碳(... 试验设置了对照(CK)、秸秆混匀(M-Str)、秸秆覆盖(Str)、生物质炭混匀(BC)和猪粪混匀(SM)5个处理,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有机物料种类与施用方式对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混匀与猪粪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热水溶性有机碳(HWC)、土壤抗破碎性和团聚体水稳定性(MWD)显著提高(p<0.05),而秸秆覆盖对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团聚体形成的提升作用不明显(p>0.05)。相对于对照处理,生物质炭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但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不显著(p>0.05)。秸秆混匀和猪粪处理下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与土壤累积呼吸之间存在线性关系(p<0.05)。可见,有机物的性质(秸秆、猪粪和生物质炭)与还田方式(混匀和覆盖)对红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稳定性 热水溶性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 秸秆还田
下载PDF
林草恢复对热水河小流域侵蚀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氮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剑雄 谷丰 +1 位作者 朱波 周明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12-1023,共12页
土地利用类型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分布,进而改变土壤碳氮循环过程。本研究对热水河小流域草地、灌丛和林地3种不同林草恢复措施下0-100 cm剖面土壤团聚体、碳氮及其他理化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探索适宜的林草恢复措施。结果表明... 土地利用类型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分布,进而改变土壤碳氮循环过程。本研究对热水河小流域草地、灌丛和林地3种不同林草恢复措施下0-100 cm剖面土壤团聚体、碳氮及其他理化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探索适宜的林草恢复措施。结果表明:不同林草恢复对侵蚀区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和碳氮特征具有显著的影响。在0-10、10-30和30-60 cm各土层中,草地>2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显著大于灌丛和林地(P<0.05),而在60-100 cm土层中,则表现为灌丛>林地>草地(P<0.05);土壤团聚体重量平均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分布趋势与大于0.25 mm粒级团聚体(the ratio of>0.25 mm aggregate,R_(0.25))相似。在0-10和10-30 cm土层中,草地总氮和有机碳含量显著大于灌丛和林地(P<0.05);但随土层加深,草地深层土壤碳氮含量分布减少,在30-60和60-100 cm土层中,土壤总氮和有机碳含量分布趋势表现为灌丛>林地>草地(P<0.05);此外,草地碳氮计量比在3种土地利用中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碳氮含量与土壤pH、土壤机械组成等土壤性质密切相关。MWD与pH极显著正相关(P<0.01),GMD与pH和粉粒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而R_(0.25)与土壤机械组成极显著相关(P<0.01),与总氮和有机碳含量则显著相关(P<0.05);土壤总氮和有机碳含量与pH和粉粒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砂粒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表层土壤中草地具有较好的稳定土壤结构,具有稳固碳氮的作用,而在较深土层中,灌丛和林地等植被恢复措施的团聚体稳定性较强,碳氮含量也较高。本研究为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林草恢复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团聚体 总氮 有机碳 退耕还林
下载PDF
模拟大气氮沉降对云南松飞播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鹏 梁政 《绿色科技》 2022年第1期22-25,共4页
于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对凉山州云南松飞播林进行了不同水平氮沉降处理,试验研究了凉山州云南松林飞播林土壤有机碳对模拟N沉降的响应。共设置LN(低氮,50 kg/(hm^(2)•a))、MN(中氮,100 kg/(hm^(2)•a))、HN(高氮,150 kg/(hm^(2)•a))和... 于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对凉山州云南松飞播林进行了不同水平氮沉降处理,试验研究了凉山州云南松林飞播林土壤有机碳对模拟N沉降的响应。共设置LN(低氮,50 kg/(hm^(2)•a))、MN(中氮,100 kg/(hm^(2)•a))、HN(高氮,150 kg/(hm^(2)•a))和CK4个处理。结果显示:①氮水平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P<0.05),且MN促进作用最强;②各氮水平处理下,土壤有机碳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表现为春季最大,冬季最低;③各氮水平处理下,LN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随时间变化表现为450 d(次年4月份)>540 d(次年7月份)>180 d(10月份)>360 d(次年1月份)>270 d(7月份),MN表现450 d>540 d>270 d>180 d>360 d,HN表现为450 d>360 d>540 d>270 d>180 d。研究结果说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氮含量的持续输入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云南松飞播林 土壤有机碳 干热河谷
下载PDF
秦岭山地典型林分土壤热水溶有机碳、颗粒有机质及微团聚性特征
15
作者 任佳伟 王志康 +3 位作者 许晨阳 耿增超 王强 杜旭光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6-33,共8页
为探究土壤类型和林分类型对土壤活跃有机质组分和微团聚作用的影响,及活跃有机质组分与微团聚作用之间的关系,采集秦岭辛家山林区云杉林、红桦林、杉桦混交林、华山松林、锐齿栎林和松栎混交林的表层(Ah)土壤样品,分析针叶林、阔叶林... 为探究土壤类型和林分类型对土壤活跃有机质组分和微团聚作用的影响,及活跃有机质组分与微团聚作用之间的关系,采集秦岭辛家山林区云杉林、红桦林、杉桦混交林、华山松林、锐齿栎林和松栎混交林的表层(Ah)土壤样品,分析针叶林、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之间以及冷凉湿润雏形土(云杉林、红桦林和杉桦混交林)与简育湿润雏形土(华山松林、锐齿栎林和松栎混交林)之间的土壤热水溶有机碳(HWEOC)含量、颗粒有机质(POM,分为3个组分:粗>0.25 mm,0.25 mm>细>0.053 mm和微团聚体内含组分)含量和微团聚作用比(MIR,微团聚体粘粉粒/土壤粘粉粒总量)。结果表明:1)林分类型对土壤粗POM含量和MIR有极显著(P<0.01)影响;土壤类型对土壤HWEOC含量、各POM含量和MIR均有极显著影响;2)针叶林地土壤粗POM含量显著(P<0.05)高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阔叶林林地土壤的MIR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冷凉湿润雏形土的HWEOC、粗POM、细POM含量和MIR均显著高于简育湿润雏形土;3)HWEOC、粗POM、细POM含量、MIR及海拔两两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粗、细POM的含量解释了HWEOC含量87%的变化,海拔解释了MIR中81%的变化。林分类型和土壤类型都是影响林地土壤活跃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微团聚作用的重要因素,土壤类型是主要因素;活跃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微团聚作用有紧密联系,土壤类型和林分类型能够通过对活跃有机质的作用进而影响土壤的微团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热水溶有机碳 颗粒有机质 微团聚作用 森林土壤
下载PDF
干热河谷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分配特征 被引量:43
16
作者 唐国勇 李昆 +1 位作者 孙永玉 张春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65-1371,共7页
对比研究了干热河谷新银合欢林地、大叶相思林地、旱耕地和荒地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及其分配比例.结果表明,4类利用方式下SOC含量在4.22~5.19g·kg-1之间,其差异不显... 对比研究了干热河谷新银合欢林地、大叶相思林地、旱耕地和荒地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及其分配比例.结果表明,4类利用方式下SOC含量在4.22~5.19g·kg-1之间,其差异不显著.新银合欢(2.14g·kg-1)和大叶相思林地ROC含量(2.03g·kg-1)显著高于旱耕地(1.38g·kg-1)和荒地(1.34g·kg-1);4类利用方式下,旱耕地MBC和DOC含量均最高,荒地最低.林地ROC分配比例是荒地和旱耕地的1.3~1.6倍;旱耕地MBC和DOC的分配比例均高于其他3类利用方式,林地和荒地MBC、DOC分配比例接近.植被凋落量和管理措施是不同利用方式下ROC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土壤含水量和植被凋落性质是4类利用方式下MBC、DOC含量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干热河谷ROC含量变化可以敏感地指示SOC动态,但MBC、DOC含量变化则不能反映SOC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分配比例
原文传递
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土壤有机碳和热水可提取碳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开峰 王凯荣 +2 位作者 彭娜 吕焕哲 谢小立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7-451,共5页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土壤有机碳(SOC)和热水可提取碳(HWC)的影响。研究包括4种施肥处理:CK(无肥),C(有机物循环),NPK和NPK+C。结果表明,有机物循环显著提高了SOC和HWC的含量(P<0.05)。在4种处理中,NPK+C处理...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土壤有机碳(SOC)和热水可提取碳(HWC)的影响。研究包括4种施肥处理:CK(无肥),C(有机物循环),NPK和NPK+C。结果表明,有机物循环显著提高了SOC和HWC的含量(P<0.05)。在4种处理中,NPK+C处理的SOC和HWC含量均为最大值。SOC随时间呈线性增加(R2>0.7);然而,HWC则是先下降,后缓慢上升或趋于稳定,变化趋势以一元二次线性拟合更好(R2>0.7)。与化肥NPK相比,有机物循环对SOC和HWC变化趋势的影响更大,它明显加快了SOC的积累速率,减缓了HWC的下降速率。与SOC相比,HWC与土壤养分更相关,它可能更好地反映了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热水可提取碳 有机物循环 红壤稻田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赣中地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杜满义 范少辉 +4 位作者 刘广路 漆良华 郭宝华 唐晓鹿 肖复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897-2904,共8页
选取江西省安福县15年撂荒地和3种林地(毛竹林人工林、木荷次生林、杉木人工林),研究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有机碳库以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热水浸提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均表现为毛竹... 选取江西省安福县15年撂荒地和3种林地(毛竹林人工林、木荷次生林、杉木人工林),研究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有机碳库以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热水浸提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均表现为毛竹人工林>杉木人工林>木荷次生林>撂荒地;与对照(撂荒地)相比,3种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碳储量及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富集现象明显;不同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明显不同,其中,土壤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最大,微生物生物量碳所占比例最小,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热水浸提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后三者表征了土壤中活性较高部分碳的含量,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较敏感,可以作为评价赣中地区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热水浸提有机碳 易氧化态碳赣中地区
原文传递
干热河谷林地燥红土固碳特征及“新固定”碳表观稳定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唐国勇 李昆 +1 位作者 孙永玉 张春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51-557,共7页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固碳能力及所固定碳的稳定性受到极大关注.基于土壤密度分组和酸水解技术,对比研究了1991年营造的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林不同阶段(1991、1997、2003和2010年)土壤及其物理和生化组分中有机碳密...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固碳能力及所固定碳的稳定性受到极大关注.基于土壤密度分组和酸水解技术,对比研究了1991年营造的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林不同阶段(1991、1997、2003和2010年)土壤及其物理和生化组分中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造林19 a后林地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40 kg.m-2和0.99kg.m-2.研究期内(1991~2010年)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平均固碳速率分别为37.89 g.(m2.a)-1和16.84 g.(m2.a)-1,且土壤呈现加速固碳特征.2003年林地表层重组有机碳分配比例为71.44%,显著高于2010年(67.99%).2003年林地表层或亚表层轻组顽固性碳指数显著高于重组,但均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尤其是轻组顽固性碳指数.2003~2010年间燥红土"新固定"碳中57%~70%受物理保护,33%~49%为生化稳定性碳.研究揭示出干热河谷人工林燥红土具备较大的固碳能力.受物理保护碳的生化稳定性低于非保护碳,其稳定性均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固定 土壤密度组分 酸水解 有机碳表观稳定性 干热河谷 燥红土 人工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