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sting potassium limitation on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in a sub-tropical forest
1
作者 Taiki Mori Senhao Wang +4 位作者 Zhuohang Wang Cong Wang Hui Mo Jiangming Mo Xiankai L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2341-2347,共7页
Because potassium(K)is a rock-derived essential element that can be depleted in highly-weathered tropical soils,K availability may limit some portion of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in 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s.In this pa... Because potassium(K)is a rock-derived essential element that can be depleted in highly-weathered tropical soils,K availability may limit some portion of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in 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s.In this paper we tested if K limits microbial activity in the condition of sufficient labile C supply.An incubation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using surface soil samples(0–10 cm depth)obtained from four permanent ecological research plots in a natural sub-tropical forest in southern China.Soil samples were taken in September 2016.Heterotrophic soil respiration rates and microbial biomass were measured after the addition of glucose(both D and L)with and without K(potassium chloride).We did not observe any effects of K addition on soil microbial respiration,suggesting that K does not limit the microbial activity in the condition of sufficient labile C supply.The lack of microbial response to added K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high mobility of K in forest ecosystems,which may have provided sufficient K to microbes in our soil samples(already provid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incubation).However,at the present stage,we cannot conclude that K is not a limiting factor of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in other 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s because of the heterogeneity of 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s and few observations.The hypothesis needs to be tested in larger numbers of tropical fore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trient limitATION Rock-derived nutrientS soil BIOLOGY nutrient dynamics POTASSIUM addition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小流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胞外酶活性分布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敖登 贺琬婷 +4 位作者 冯程龙 陈圆佳 王宝荣 李会军 安韶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00-1716,共17页
土壤微生物释放的胞外酶是决定碳(C)、氮(N)、磷(P)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因素,为了阐明青藏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沿海拔和土层的分布特征并揭示影响该分布格局的主要养分限制状况,于2021年8月采集了青藏高原廓... 土壤微生物释放的胞外酶是决定碳(C)、氮(N)、磷(P)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因素,为了阐明青藏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沿海拔和土层的分布特征并揭示影响该分布格局的主要养分限制状况,于2021年8月采集了青藏高原廓琼岗日冰川小流域5个海拔梯度(4900 m;5000 m;5100 m;5200 m;5300 m)中4个土壤发生层(A层:腐殖质层、E层:淋溶层、B层:淀积层和C层:母质层)的土壤样品,定量分析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1)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海拔差异变化规律不同,随着土层加深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随海拔变化越小。同时,各海拔之间微生物生物量均有随土层加深而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2)四种酶活性的海拔间变化规律各异,但整体呈现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的趋势且在表层(A和E层)增长趋势更明显,而且随土层加深显著降低(P<0.05);3)该区域土壤微生物受到碳和磷共同限制,土层越深限制越高,而且海拔越高C限制越强,但P限制降低;4)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小流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在海拔和土层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别造成的。整体而言,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小流域土壤养分含量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在海拔和土层之间的分布特征。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冰川小流域土壤养分循环提供了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微生物生物量 胞外酶活性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养分限制 土壤养分
下载PDF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白浆土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3
作者 高瑞敏 严君 +6 位作者 韩晓增 陈旭 邹文秀 陆欣春 许梦琪 杨舒纯 蒋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8-205,215,共9页
为探究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白浆土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在东北白浆土地区开展2 a定位试验,设置常规耕作对照(CK,无秸秆无有机肥添加)、秸秆还田(S)、有机肥还田(M)和秸秆搭配有机肥还田(SM)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相比... 为探究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白浆土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在东北白浆土地区开展2 a定位试验,设置常规耕作对照(CK,无秸秆无有机肥添加)、秸秆还田(S)、有机肥还田(M)和秸秆搭配有机肥还田(SM)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有机物料均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增加1.81%~6.91%、1.54%~7.48%和2.04%~7.26%,但对土壤C∶N、C∶P、N∶P无显著影响。施用有机物料均可显著增加土壤碳、氮、磷获取酶的活性,其中土壤氮获取酶活性的增加最为显著,增幅为60.03%~131.15%,且有机肥还田和秸秆搭配有机肥还田对3种土壤获取酶的提升效果优于秸秆还田处理。胞外酶化学计量散点图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受碳和磷的共同限制,而有机物料的投入可缓解这种限制;基于随机森林分析发现,土壤有效磷、碱解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微生物量磷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碳和磷限制指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浆土 有机物料还田 土壤化学计量比 土壤胞外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
下载PDF
间伐强度对天然红松阔叶林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4
作者 姜雨希 申方圆 +5 位作者 周思雨 刘月 陈晨 周冠军 强铁艳 杨立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143,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间伐强度下红松阔叶林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化学计量比的变化,探讨间伐强度对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有利于红松阔叶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生态功能的稳定。【方法】以吉林省长白山林区内的天然红松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选择4个间伐强... 【目的】研究不同间伐强度下红松阔叶林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化学计量比的变化,探讨间伐强度对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有利于红松阔叶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生态功能的稳定。【方法】以吉林省长白山林区内的天然红松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选择4个间伐强度(CK,0%;LT,14%;MT,27%;HT,41%),测定并分析土壤养分、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通过胞外酶矢量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揭示间伐强度对红松阔叶林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养分限制的影响。【结果】间伐显著降低了磷(P)获取酶活性(ACP),显著提高了碳(C)、氮(N)获取酶活性(CBH、BG、NAG、LAP),且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C、N获取酶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中度间伐达到最大。土壤EC∶P(0.99)和矢量长度(0.92)在重度间伐处较高,EC∶N(1.15)和矢量角度(57.21°)在未间伐处较高,表明土壤微生物在重度间伐和未间伐下分别具有较强的碳和磷限制。土壤铵态氮与C获取酶(CBH、BG)活性、EC∶N、EC∶P、矢量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与P获取酶(ACP)活性显著负相关(P<0.01)。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有机质是调控土壤胞外酶活性随间伐强度变化的重要因子。【结论】适宜的间伐强度可以提高土壤胞外酶活性,改善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促进土壤生物化学循环过程,研究结果可以为深入探讨间伐对天然次生林的养分循环和资源限制等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为红松阔叶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伐强度 红松阔叶林 土壤胞外酶活性 养分限制
下载PDF
“根际土-沙氏鹿茸草-寄主植物”连续体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耦合关系
5
作者 成琳 郭巧生 +6 位作者 朱再标 刘一帆 陈词 郝佳怡 李炎枋 张欣 刘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326-8337,共12页
以半寄生药用植物沙氏鹿茸草各器官、寄主白花檵木各器官以及沙氏鹿茸草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异速生长分析、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根际土-沙氏鹿茸草-寄主植物”连续体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耦合关系,以期揭示连续体中养分流动规律... 以半寄生药用植物沙氏鹿茸草各器官、寄主白花檵木各器官以及沙氏鹿茸草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异速生长分析、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根际土-沙氏鹿茸草-寄主植物”连续体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耦合关系,以期揭示连续体中养分流动规律、沙氏鹿茸草及其寄主的养分限制情况及养分利用策略。结果表明:(1)沙氏鹿茸草根际土壤具有高C、高N而缺P的特征,养分有效性低。根据N/P阈值假说,推测沙氏鹿茸草及其寄主主要受P限制。(2)异速生长分析显示沙氏鹿茸草各器官营养元素累积速度表现为C<N<P,沙氏鹿茸草繁殖器官及寄主叶比其他器官养分含量和利用效率更高,符合生长速率假说。(3)与寄主相比,沙氏鹿茸草具有较高的N、P含量和较低的C/N、C/P,属于资源获取利用型;寄主在固C上具有优势,属于资源保守利用型。(4)连续体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耦合关系中,沙氏鹿茸草与其根际土壤的养分相关性比与寄主更紧密。冗余分析显示沙氏鹿茸草根际土壤全N含量及C/P,寄主根N/P是影响沙氏鹿茸草各器官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重要因子。综上,沙氏鹿茸草N和P养分来源主要来自于土壤而非寄主;在沙氏鹿茸草生产中,应注意种植土壤中氮磷肥尤其磷肥的合理补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氏鹿茸草 生态化学计量学 养分限制 器官 土壤
下载PDF
两种乔木凋落叶浸提液处理对地毯草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6
作者 黄琳曦 陈倩 +4 位作者 张先言 闫顺 杨云 辛培尧 汪琼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6,共12页
乔木搭配人工草坪是园林绿化中常见的植物配置方案,但乔木凋落物可能会影响林下草坪草的生长。为探究两种乔木栾树、樱树凋落物对地毯草草坪的影响,本研究将栾树、樱树凋落叶分别制成10、20、40 g·L^(-1)质量浓度的水浸提液,通过... 乔木搭配人工草坪是园林绿化中常见的植物配置方案,但乔木凋落物可能会影响林下草坪草的生长。为探究两种乔木栾树、樱树凋落物对地毯草草坪的影响,本研究将栾树、樱树凋落叶分别制成10、20、40 g·L^(-1)质量浓度的水浸提液,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两种凋落叶浸提液处理下地毯草根际土壤水解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初步探讨林下植被管理对地毯草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同质量浓度的栾树凋落叶浸提液处理下,地毯草根际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B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PHOS)活性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木糖聚酶(XYL)则呈先减少后增加,最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而在不同质量浓度的樱树凋落叶浸提液处理下,地毯草根际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木糖聚酶活性则表现为先减后增的变化规律,酸性磷酸酶随质量浓度的增加呈递减的变化规律;2)相关性分析表明,N、P获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酶C/N、酶C/P与总氮(TN)、总磷(T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酶N/P与SO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矢量模型分析发现凋落物浸提液处理下地毯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呈P养分限制特征,樱树凋落叶浸提液处理能缓解微生物C、P限制;3)冗余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栾树和樱树凋落叶浸提液处理下地毯草根际土壤SOC、TP含量和土壤C/P、土壤含水量(SWC)、pH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子。因此,在人工草坪日常管理中应适时添加栾树、樱树凋落叶,在提高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同时缓解了地毯草生长中的碳和磷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叶 土壤酶活性 化学计量比 养分限制
下载PDF
不同柑橘种植年限土壤胞外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驱动因子解析
7
作者 陈锐峰 曾全超 +2 位作者 胡漫 周连昊 马茂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09-1718,共10页
土壤胞外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可用于评估微生物对资源和养分的获取情况,是评价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的重要指标。然而,高强度集约化柑橘种植对土壤胞外酶计量特征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为探讨集约化农业种植对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种... 土壤胞外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可用于评估微生物对资源和养分的获取情况,是评价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的重要指标。然而,高强度集约化柑橘种植对土壤胞外酶计量特征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为探讨集约化农业种植对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种植年限的响应,本研究以三峡库区河岸带不同种植年限柑橘为研究对象,采集根际土壤,测定与碳氮磷循环相关的胞外酶活性和功能微生物基因丰度,通过胞外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去评估土壤微生物对氮磷养分及资源的需求状况。结果表明,柑橘种植年限的增加会提高土壤有效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其中磷素累积更为明显。种植30 a的柑橘土壤有效磷含量约为5 a柑橘土壤的3.5倍,远高于柑橘生长需求阈值。柑橘种植年限增加会显著降低土壤碳磷循环相关酶活性,增加氮获取酶活性。从功能基因角度来看,编码碱性磷酸酶的phoD基因丰度显著下降,从4.84×10^(7)copies·g^(-1)下降至9.24×10^(6)copies·g^(-1)。土壤功能微生物基因丰度的下降是导致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的直接因素。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也随着柑橘种植年限的增加而改变。土壤酶矢量角度由58.21°降低至18.70°,表明土壤微生物对养分的需求由磷限制转换为氮限制,低柑橘种植年限土壤微生物以磷限制为主,高柑橘年限土壤微生物以氮限制为主。高强度柑橘种植过程中,需减少磷肥施用,增加有机肥等碳源投入,提高微生物活性。研究结果可为高强度集约化柑橘种植土壤质量提升和果园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化种植 柑橘 土壤胞外酶 养分限制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烤烟-绿肥轮作对云南烟田土壤质量与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
8
作者 赵文军 刘蕊 +8 位作者 王正旭 冯瑜 薛开政 刘魁 徐梓荷 曹卫东 付利波 尹梅 陈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7-158,共12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烤烟轮作绿肥对烤烟产量、土壤质量和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为云南烟区筛选适宜与烤烟轮作的绿肥种类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于2017年布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轮作绿肥对烤烟产量、土壤质量、养分循环相关水解酶活性和微生物... 本研究旨在探讨烤烟轮作绿肥对烤烟产量、土壤质量和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为云南烟区筛选适宜与烤烟轮作的绿肥种类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于2017年布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轮作绿肥对烤烟产量、土壤质量、养分循环相关水解酶活性和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试验设冬闲-烤烟(WF)、肥田萝卜-烤烟(RD)、光叶苕子-烤烟(SV)、黑麦草-烤烟(RG)4个处理。相比WF处理,2019年SV处理烟叶产量增加了6.8%,2022年RD和SV处理烟叶产量分别增加了6.4%和8.4%。2022年较2019年,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pH值、全磷含量降低。在2022年,相比WF处理,SV处理土壤全磷含量降低了22.9%,RG处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增加了9.7%和73.6%,RD、SV和RG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97.1%、75.9%和26.0%、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增加了228.8%、85.0%和96.7%。总体上,RD、RG处理土壤质量面积指数显著增加了27.0%和15.6%。相比WF处理,轮作绿肥处理碳(α-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β-木糖苷酶)、氮(亮氨酸氨基肽酶)、磷(碱性磷酸酶)相关水解酶活性分别增加了48.8%~262.1%、59.3%~125.0%和312.0%~435.9%。轮作不同绿肥处理较WF处理降低了微生物碳限制,却增加了微生物磷限制。综上,轮作光叶苕子和肥田萝卜可增加烤烟产量、提高烟田土壤质量,是实现云南烟区清洁烟叶生产和可持续土壤管理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绿肥轮作 烟叶产量 土壤质量 酶化学计量比 微生物养分限制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林异龄混交改造对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9
作者 黄海梅 颜金柳 +5 位作者 李佳君 向明珠 李昌航 廖树寿 黄雪蔓 尤业明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7-438,共12页
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是表征土壤养分限制状况和评估微生物养分需求的关键指标。因此,为探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引入一种或多种阔叶树种异龄混交改造对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本研究以马尾... 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是表征土壤养分限制状况和评估微生物养分需求的关键指标。因此,为探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引入一种或多种阔叶树种异龄混交改造对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本研究以马尾松人工纯林(PP)、马尾松/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异龄混交林(MP)、马尾松/多树种异龄混交林(MMP)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林分类型下原土和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碳(C)、氮(N)、磷(P)循环相关的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等指标,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冗余分析(RDA)确定影响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的最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异龄混交改造显著改变了土壤酶活性,表现为MP和MMP均显著高于PP,但MP和MMP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且酶活性在微团聚体(<0.25 mm)中最高;②凋落物量、细根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与酶活性、酶化学计量比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冗余分析发现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全氮(TN)、全磷(TP)、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微生物生物量碳磷比(MBC∶MBP)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驱动因子,而TN、MBC和硝态氮(NO_(3)^(-) N)是影响酶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子;③PP、MP和MMP土壤酶C∶N∶P自然对数比分别为1.20∶1.03∶1、1.17∶1.07∶1和1.16∶1.04∶1,表明3种林分的土壤微生物均对C需求较高,微生物生长代谢容易受C限制,而异龄混交改造能有效缓解林分土壤的C限制。综上,马尾松人工林引入阔叶树种可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和改善土壤质量,但在经营过程中需注意适当增施氮肥以维持其高效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阔叶树种 异龄混交改造 土壤酶活性 酶化学计量比 养分限制
下载PDF
黄土区排土场复垦初期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0
作者 王东丽 徐源 +5 位作者 于百和 赵晓亮 连昭 谢伟 郭建军 胡澍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6-175,共10页
为探究黄土区排土场在复垦初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的养分状况与限制性,在内蒙古武家塔排土场选取恢复年限3—4 a的苜蓿(Medicago sativ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大叶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刺槐(Robinia pseudoacac... 为探究黄土区排土场在复垦初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的养分状况与限制性,在内蒙古武家塔排土场选取恢复年限3—4 a的苜蓿(Medicago sativ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大叶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竹柳(Bamboo willow)和新疆杨(Populus bolleana)6种植被恢复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以新排土为对照,研究其土壤碳氮磷含量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变化在2.83—4.52 g·kg^(-1)、0.13—0.21 g·kg^(-1)和0.05—0.17 g·kg^(-1),除苜蓿土壤全氮和苜蓿、刺槐土壤全磷外,其余恢复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新排土;其中土壤有机碳在刺槐和苜蓿模式下较高,在沙棘模式下较低,而全氮与全磷均反之,各恢复模式下土壤全磷含量均较低;各恢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表聚现象,而土壤全磷在垂直土层变化不明显。各恢复模式下土壤C/N、C/P和N/P分别变化在13.68—30.69、19.30—106.60和1.13—3.61;苜蓿和刺槐恢复模式下的土壤C/N、C/P和N/P整体表现为高于其他模式且在垂直土层变化差异较大。研究区复垦初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整体与土壤各养分及化学计量比紧密相关,土壤C/N、C/P更易受土壤有机碳影响,土壤N/P更易受土壤磷的影响。苜蓿和刺槐恢复模式土壤有机质矿化率低,受磷限制性大,需及时补充磷肥,而新疆杨恢复模式需补充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土壤改良 植被恢复 养分限制
下载PDF
半干旱区丛枝菌根真菌复垦地生物结皮胞外酶活性及化学计量特征
11
作者 毕银丽 李璞宁 郭芸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593-3604,共12页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煤矿区生态恢复有长期促生效应,能直接影响生物结皮的生长发育,生态修复效应目前很少涉及生物结皮影响养分循环和胞外酶活性方面的报道。以大柳塔采煤沉陷微生物复垦示范基地修复11 a...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煤矿区生态恢复有长期促生效应,能直接影响生物结皮的生长发育,生态修复效应目前很少涉及生物结皮影响养分循环和胞外酶活性方面的报道。以大柳塔采煤沉陷微生物复垦示范基地修复11 a的对照(CK)区和AMF区为研究区域,选择2个区域里4种不同类型生物结皮:藻结皮、混生藻结皮(藻盖度>50%)、混生藓结皮(藓盖度>50%)、藓结皮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类型生物结皮盖度、厚度,土壤、枯落物和林下植被的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全氮(TN)、全磷(TP)及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碱性磷酸酶(AP)活性,研究土壤养分及环境因子对生物结皮胞外酶及养分限制的影响。CK区藻结皮盖度比藓结皮高31.3%,而AMF区表现出藓结皮盖度比藻结皮高27%,AMF区和CK区生物结皮的厚度均呈现藻结皮<混生藻结皮<混生藓结皮<藓结皮的趋势,且AMF区生物结皮厚度大于CK区,表明菌根复垦促进了西部采煤沉陷区生物结皮的发育。生物结皮层土壤有机碳(SOC)、TN、TP及胞外酶BG、NAG+LAP、AP活性较裸土均显著增加,藓结皮显著大于藻结皮,表明生物结皮演替加速表层土壤养分恢复及循环。AMF区藻结皮、混生藻结皮、混生藓结皮3种类型结皮SOC和TN质量分数及胞外酶BG、NAG+LAP、AP活性均显著高于CK区。结皮土壤微生物群落受到P限制。生物结皮土壤从藻结皮发育至藓结皮呈现出C/P、N/P逐渐增加趋势,但ABG/(A_(NAG)+A_(LAP))和A_(BG)/A_(AP)随结皮从藻结皮至藓结皮的发育降低(A为胞外酶活性)。RDA分析显示,生物结皮SOC、TN、TP质量分数与BG、NAG+LAP及AP活性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与酶向量长度及角度呈负相关。AMF通过改善枯落物盖度、林下草本植被盖度及养分状况提升生物结皮养分含量及胞外酶活性,缓解P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胞外酶 生物结皮 丛枝菌根真菌 化学计量特征 养分限制
下载PDF
毛竹入侵对落叶阔叶林土壤理化性质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12
作者 邵慧妹 于水强 +3 位作者 谭蕊 徐新颖 王国兵 王维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84,共10页
【目的】研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入侵亚热带北缘落叶阔叶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为探究毛竹入侵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与固碳潜力及森林的毛竹入侵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毛竹入侵样带上,选择... 【目的】研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入侵亚热带北缘落叶阔叶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为探究毛竹入侵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与固碳潜力及森林的毛竹入侵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毛竹入侵样带上,选择落叶阔叶林(麻栎林Quercus acutissima)、竹阔混交林(混交林)和毛竹林3种林分为研究对象,采集其林下地表0~10 cm土壤,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测定,包括土壤pH、含水率和有机碳、全氮、NH_(4)^(+)-N、NO_(3)^(-)-N、全磷、有效磷含量,以及β-葡糖苷酶(B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酸性磷酸酶(AcP)、酚氧化物酶(POX)、过氧化物酶(PER)活性和酶计量(V_(C/N)、V_(N/P)、V_(C/P)),比较不同林分的土壤指标。【结果】①随着毛竹入侵,毛竹林土壤pH值和含水率显著增大,且与混交林、麻栎林差异显著(P<0.05);其土壤有机碳、NO_(3)^(-)-N和全氮含量显著下降(P<0.05),NH_(4)^(+)-N、有效磷和全磷含量与混交林、麻栎林差异不显著。②土壤碳、氮和磷循环相关的水解酶(BG、NAG+LAP、AcP)活性均随毛竹入侵呈下降趋势,氧化酶(POX、PER)活性变化趋势与之相反;酶计量分析表明,毛竹林土壤的V_(N/P)显著低于混交林和麻栎林(P<0.05),而V_(C/N)、V_(C/P)在不同林分间差异不显著。③酶活性的矢量分析表明,毛竹林土壤微生物的磷限制程度高于混交林和麻栎林。④土壤水解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NO_(3)^(-)-N、全氮、有效磷含量或pH有显著相关关系,氧化酶活性与土壤性质相关性总体不显著。【结论】毛竹林取代落叶阔叶林(麻栎林)后,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及相关水解酶活性降低,不利于原有落叶阔叶林土壤碳库与养分库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植物入侵 落叶阔叶林 土壤胞外酶 微生物养分限制
下载PDF
Effects of soil nitrogen:phosphorus ratio on growth rate of Artemisia ordosica seedlings 被引量:1
13
作者 Wei Wu XingDong He +4 位作者 HuaCong Ci Rong Li PingPing Xue YuBao Gao HaLin Zhao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0年第4期328-334,共7页
To address how the ratio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N:P ratios) in soil affect plant growth, we performed a two-factor (soil available N:P ratios and plant density) randomized block pot experiment to examine the rel... To address how the ratio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N:P ratios) in soil affect plant growth, we performed a two-factor (soil available N:P ratios and plant density) randomized block pot experiment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N:P ratios, and the N:P ratios and growth rate of Artemisia ordosica seedlings. Under moderate water stress and adequate nutrient status, both soil N:P and plant density influenced the N:P ratios and growth rates of A. ordosica.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N:P ratios, the growth rates of A. ordosica seedling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N:P ratios, N:P ratios in A. ordosica seedling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le the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in the plant increased slightly, the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 density, the shoot N:P ratios and growth rate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ich resulted from soil N:P ratios. Thus, soil N:P ratios influenced the N:P ratios in A. ordosica seedlings, and hence, influenced its growth.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under adequate nutrient environment, soil N:P ratios can be a limiting factor for plant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emisia ordosica soil N:P ratio plant N:P ratio plant growth rate nutrient limitation
下载PDF
Field Soil Respiration Rate on a Sub-Antarctic Island: Its Relation to Site Characteristics and Response to Added C, N and P
14
作者 Andrea Lubbe Valdon R. Smith 《Ope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12年第2期187-195,共9页
Botanical, soil chemistry and soil microbiology variables were tested as predictors of in situ soil respiration rate in the various terrestrial habitats on sub-Antarctic Marion Island (47oS, 38oE). Inorganic P and tot... Botanical, soil chemistry and soil microbiology variables were tested as predictors of in situ soil respiration rate in the various terrestrial habitats on sub-Antarctic Marion Island (47oS, 38oE). Inorganic P and total N concentration were the best predictors amongst the chemistry variables and bacteria plate count the best of the microbiology variables. However, while these chemistry and microbiology variables could accurately predict soil respiration rate for particular habitats, they proved inadequate predictors across the whole range of habitats. The best suite of predictors comprised only botanical variables (relative covers of five plant guilds) and accounted for 94% of the total across-habitat variation in soil respiration rate. Mean field soil respiration rates (2.1 - 15.5 mmol CO2 m-2 h-1) for habitats not influenced by seabirds or seals are similar to rates in comparable Northern Hemisphere tundra habitats. Seabird and seal manuring enhances soil respiration rates to values (up to 27.6 mmol CO2 m-2 h-1) higher than found at any tundra site. Glucose, N, P or N plus P were added to three habitats with contrasting soil types;a fellfield with mineral, nutrient-poor soil, a mire with organic, nutrient-poor soil and a shore-zone herbfield heavily manured by penguins and with organic, nutrient-rich soil. Glucose addition stimulated soil respiration in the fellfield and mire (especially the former) but not in the coastal herbfield soil. N and P, alone or together, did not stimulate respiration at any of the habitats, but adding glucose to fellfield soils that had previously been fortified with P or NP caused a similar increase in respiration rate, which was greater than the increase when adding glucose to soils fortified only with N. This suggests that fellfield soil respiration is limited by P rather than N, and that there is no synergism between the two nutrients. For the mire and coastal herbfield, adding glucose to soils previously fortified with N, P or NP did not enhance rates more than adding glucose to soils that had received no nutrient pre-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Respiration SUB-ANTARCTIC ISLAND soil Moisture Content soil nutrient Status N limitATION P limitATION C limitATION Seal and SEABIRD Manuring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坡面侵蚀-沉积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莫帅豪 王雪松 +6 位作者 郑粉莉 秦琪珊 王一菲 安小兵 王伦 胡文韬 张加琼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023-3033,共11页
在典型黑土区黑龙江省克山县选取开垦百年坡耕地,采用^(210)Pb_(ex)示踪技术估算坡面侵蚀-沉积速率,并划分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包括沉积(DS)、轻度侵蚀(LE)、中度侵蚀(ME)、强烈侵蚀(IE)和极强烈侵蚀(SE)],对比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等级下土... 在典型黑土区黑龙江省克山县选取开垦百年坡耕地,采用^(210)Pb_(ex)示踪技术估算坡面侵蚀-沉积速率,并划分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包括沉积(DS)、轻度侵蚀(LE)、中度侵蚀(ME)、强烈侵蚀(IE)和极强烈侵蚀(SE)],对比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等级下土壤碳氮磷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差异,通过酶计量矢量模型量化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对土壤侵蚀-沉积的响应.结果表明:坡耕地土壤侵蚀-沉积速率变化于-782.7~10914.5t/(km^(2)·a)之间,其平均侵蚀速率为3507.6t/(km^(2)·a);土壤LE和ME主要发生在坡上部和沉积部位周围,IE和SE主要发生在坡中部,而DS主要位于坡脚.土壤碳氮磷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总体随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增加而降低.土壤碳获取酶活性(BG+CBH)和氮获取酶活性(NAG+LAP)在坡面DS部位最高;而土壤磷获取酶活性(ACP)在坡面SE部位最高.酶计量矢量模型表明土壤微生物受到相对碳和磷限制;土壤微生物相对碳限制随土壤侵蚀速率的增加和沉积速率的降低呈线性下降趋势,而土壤微生物相对磷限制则随土壤侵蚀速率的增加和沉积速率的降低呈线性增加趋势,表明土壤微生物受到土壤磷素的限制作用相对突出.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解释了坡面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等级下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养分限制变化的60.1%,其中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在条件效应下的解释度最高,其解释度为17.4%.总之,土壤侵蚀-沉积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是土壤性质和微生物养分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土壤侵蚀-沉积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
下载PDF
贺兰山东坡不同海拔梯度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庞丹波 吴梦瑶 +5 位作者 吴旭东 倪细炉 董立国 陈林 李学斌 胡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7950-7962,共13页
土壤胞外酶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参与者,与微生物的代谢需求和养分供应密切相关。然而,对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沿海拔梯度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状况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清楚。基于此,以贺兰山海拔1300—2700m范围内7个海拔梯度的土壤为研... 土壤胞外酶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参与者,与微生物的代谢需求和养分供应密切相关。然而,对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沿海拔梯度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状况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清楚。基于此,以贺兰山海拔1300—2700m范围内7个海拔梯度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揭示贺兰山土壤理化性质、胞外酶活性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的海拔分布格局,分析影响微生物养分限制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土壤含水率(SWC)和有机碳(SOC)含量逐渐增加,容重(BD)和pH整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海拔显著影响土壤胞外酶活性,五种参与土壤碳(C)、氮(N)、磷(P)循环的酶活性随着海拔的升高整体呈现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总体表现出中低海拔酶活性较低,高海拔酶活性较高。胞外酶矢量分析显示,矢量长度在中低海拔处较高,而矢量角度则在高海拔处较高,表明贺兰山土壤微生物在中低海拔和高海拔分别具有相对较强的C和P限制。土壤含水率、容重、C、N、P含量与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显著相关,是调控土壤胞外酶活性随海拔变化的主要因子,说明胞外酶在旱区山地生态系统土壤物质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该研究结果对揭示土壤微生物和胞外酶之间养分元素循环的耦合机理,为深入探讨贺兰山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不同海拔梯度植被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胞外酶 化学计量 养分限制 海拔梯度 贺兰山
下载PDF
不同土壤水分灌溉下限对日光温室黄瓜养分吸收及产质量的影响
17
作者 廉晓娟 梁新书 +1 位作者 王艳 王正祥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22期44-47,55,共5页
为探索日光温室黄瓜自动化种植适宜的水肥管理参数,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灌溉下限对设施黄瓜养分吸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灌溉下限为70%田间持水量时,黄瓜产量最高,节水节肥效果明显;植株和果... 为探索日光温室黄瓜自动化种植适宜的水肥管理参数,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灌溉下限对设施黄瓜养分吸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灌溉下限为70%田间持水量时,黄瓜产量最高,节水节肥效果明显;植株和果实氮、磷、钾养分吸收量较高,黄瓜品质改善明显;与土壤水分灌溉下限为95%田间持水量的处理相比,增产7.19%,节水33.33%,节肥55.56%;硝酸盐含量降低4.77%,VC含量增加9.18%,可溶性总糖含量增加19.28%。综合来看,土壤水分灌溉下限为70%田间持水量时,既能确保黄瓜高产,又能提高黄瓜植株和果实中养分吸收量,提高黄瓜品质。因此,土壤水分灌溉下限为70%田间持水量可以作为秋冬茬黄瓜自动化水肥管理的理想灌溉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灌溉下限 黄瓜 养分吸收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北亚热带不同人工林林分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汪金龙 胡海波 +2 位作者 周梅佳 吴超明 朱骊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8-75,共8页
为了研究北亚热带人工林土壤胞外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和驱动因素,探究其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和土壤养分有效性的指示作用,以北亚热带马尾松林、银杏林和杂交鹅掌楸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人工林林分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理化性质,... 为了研究北亚热带人工林土壤胞外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和驱动因素,探究其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和土壤养分有效性的指示作用,以北亚热带马尾松林、银杏林和杂交鹅掌楸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人工林林分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两者之间的协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人工林林分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差异显著,马尾松林土壤β-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酶活性显著低于银杏林和杂交鹅掌楸林(P<0.05),杂交鹅掌楸林土壤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最高,而银杏林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最低。(2)银杏林土壤酶碳氮比(Ce/Ne)、酶碳磷比(Ce/Pe)和酶氮磷比(Ne/Pe)在3个林分间均最大,马尾松林和杂交鹅掌楸林土壤Ce/Pe和Ne/Pe差异不显著,杂交鹅掌楸林土壤Ce/Ne显著大于马尾松林(P<0.05)。(3)3种人工林土壤酶化学计量的向量角度均大于45°,银杏林向量长度最长,而向量角度最小。(4)土壤酶C∶N∶P经对数转化后为1∶0.75∶1.90,偏离全球平均水平(1∶1∶1),表明研究区土壤微生物受P限制的同时还受C限制。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总磷含量、C/P、含水量和C/N是调控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仅施用复合肥会加剧土壤微生物C限制,因此,该地区人工林应施用合理配比的有机肥,以维持人工林长期、稳定可持续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亚热带 不同林分 养分限制 土壤 酶活性 酶化学计量比 冗余分析
下载PDF
施肥和控鼠对退化高寒草甸植物-土壤-微生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柴瑜 李希来 +2 位作者 马盼盼 徐文印 段成伟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2,共11页
以黄河源区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施肥、施肥+控鼠两种修复措施下草地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生物量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揭示在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恢复过程中植物-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 以黄河源区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施肥、施肥+控鼠两种修复措施下草地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生物量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揭示在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恢复过程中植物-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相互关系,为退化草地的快速恢复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施肥+控鼠修复措施显著增加植物地上部分C、N含量和土壤有机碳(SOC)、全氮(STN)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1.02%、20.77%、32.69%、8.81%、340.97%、316.20%、53.49%、209.94%,同时显著降低植物地下部分C含量以及地上部分C/P,且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N/P均小于14,表明退化草地短期恢复过程中植物生长主要受N限制。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植物C、C/P和土壤MBC、MBC/MBN对土壤环境变化反映敏感,内稳态模型方程拟合结果均显著(P<0.05),1/H分别为0.0594、-0.7676、-0.4746、-0.7340、3.4729、1.4542,且土壤微生物的敏感程度高于植物。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恢复过程中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生物量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共同影响群落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变化,地上植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大于土壤和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高寒草甸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养分限制 内稳态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不同优势树种菌根类型差异对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20
作者 曹雨婷 于水强 +3 位作者 邵慧妹 谭蕊 徐新颖 王维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71-1980,共10页
土壤酶作为微生物代谢指标,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和养分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针对不同优势树种的内生菌根(AM)和外生菌根(ECM)所占比例差异,设置4种菌根类型比例梯度(即林分中ECM树种所占比例为<25%、25%... 土壤酶作为微生物代谢指标,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和养分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针对不同优势树种的内生菌根(AM)和外生菌根(ECM)所占比例差异,设置4种菌根类型比例梯度(即林分中ECM树种所占比例为<25%、25%—50%、50%—75%、>75%),分析4种林分中土壤水解酶[β-葡糖苷酶(B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酸性磷酸酶(AP)]和过氧化物酶(PER)活性差异,运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方法,探究水解酶和氧化酶沿菌根类型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1)lnBG和ln(NAG+LAP)与lnAP的回归斜率小于1,且AP远大于BG和NAG+LAP,这表明森林土壤微生物受磷(P)限制更严重,随着林分中ECM优势树种的增加,微生物受碳(C)和P限制的状况得到缓解;(2)土壤有机碳(SOC)随着ECM树种占比的增加而增加,ECM森林比AM森林表现出更高的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3)随着林分中ECM树种占比的增加,BG、AP和NAG+LAP呈逐渐显著增加的趋势(P<0.05);但氧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4)土壤水解酶活性与铵态氮、硝铵比、TN、TP、SOC有显著相关关系,氧化酶活性只与土壤水分(SM)含量呈现显著相关性。研究支持资源分配理论,验证了土壤胞外酶活性随AM和ECM菌根比例变化而呈现梯度变化,证实了菌根——养分经济模型的适用性,研究结果可加强对不同菌根梯度林分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可预测性,有助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的补充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菌根 外生菌根 菌根类型梯度 土壤胞外酶 碳循环 养分限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