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0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ave-induced pore water pressure in marine cohesive soils 被引量:10
1
作者 CHEN Yunmin LAI Xianghua +2 位作者 YE Yincan HUANG Bo JI Meixi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期138-145,共8页
Cyclic triaxial tests and numerical analyses were undertaken,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wave-induced pore water pressure in seabed sediments in the Hangzhou Bay. The cyclic triaxial tests indicate that the rate of pore... Cyclic triaxial tests and numerical analyses were undertaken,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wave-induced pore water pressure in seabed sediments in the Hangzhou Bay. The cyclic triaxial tests indicate that the rate of pore water pressure generation in cohesive soils decreases with tim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re water pressure can be represented by a hyperbolic curve. Numerical analyse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generation and dissipation of pore water pressure simultaneously, suggest that the pore water pressure buildup in cohesive soils may increase with time continuously until the pore water pressure ratio approaches to 1, or it may decrease after a certain time, which is controlled by drain conditions. These phenomena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sands. For waves with a retum period of 100 a in the Hangzhou Bay, if the wave duration is more than 60 h, then the pore water pressure ratio will be close to 1 and soil fabric failure will take pl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ve-induced loading cohesion soils LIQUEFACTION pore water pressure buildup Hangzhou Bay
下载PDF
Soil pressure and pore pressure for seismic design of tunnels revisited: considering water-saturated, poroelastic half-space 被引量:4
2
作者 Zhu Jun Liang Jianwe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20年第1期17-36,共20页
This paper describes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fundamental features of seismic soil pressure on underground tunnels, in terms of its magnitude and distribution, and further identifi es the dominant factors that signif... This paper describes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fundamental features of seismic soil pressure on underground tunnels, in terms of its magnitude and distribution, and further identifi es the dominant factors that signifi cantly infl uence the seismic soil pressure. A tunnel embedded in water-saturated poroelastic half-space is considered, with a large variety of model and excitation parameters. The primary features of both the total soil pressure and the pore pressure are investigated. Taking a circular tunnel as an example,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using a fi nite element-indirect boundary element(FE-IBE) method, which can account for dynamic soil-tunnel interaction and solid frame-pore water coupling. The effects of tunnel stiffness, tunnel buried depth and input motions on the seismic soil pressure and pore pressure are also examined. It is shown that the most crucial factors that dominate the magnitud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soil pressure are the tunnel stiffness and dynamic soil-tunnel interaction. Moreover, the solid frame-pore water coupling has a prominent infl uence on the magnitude of the pore pressure. The fi ndings are benefi cial to obtain insight into the seismic soil pressure on underground tunnels, thus facilitating more accurate estimation of the seismic soil pres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soil pressure seismic pore pressure dynamic soil-tunnel interaction water-saturated POROELASTIC
下载PDF
The Evolution of Pore Water Pressure in a Saturated Soil Layer between Two Draining Zones by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Methods
3
作者 Abib Tall Cheikh Mbow +3 位作者 Daouda Sangaré Mapathé Ndiaye Papa Sanou Faye 《Ope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5年第4期390-398,共9页
The building of the infrastructure on the compressible and saturated soils presents sometimes major difficulties. The infrastructure undergoes strong settlement that can be due to several phenomena of consolidation of... The building of the infrastructure on the compressible and saturated soils presents sometimes major difficulties. The infrastructure undergoes strong settlement that can be due to several phenomena of consolidation of the soils. The latter results from the dissipation of the excess pore pressure and deformation of the solid skeleton. Terzaghi theory led to the equation modeling the dissipation of excess pore pressur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stablish solutions, by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method, of the equation of the pore water pressure. We considered a compressible saturated soil layer, between two drainage areas and subjected to a uniform load. Separation of variables is used to obtain an analytical solution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the numerical solution.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have validated those of analytical re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e water Pressure Primary CONSOLIDATION Saturated soil SEPARATED VARIABLES Finite Element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潮滩表层沉积物在潮波和波浪作用下的孔压响应及固结机理现场试验研究
4
作者 张建民 单红仙 +2 位作者 王振强 王志才 王津津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11-2118,共8页
为了研究黄河三角洲潮滩表层粉质土在波浪和潮波作用下的孔压响应及对沉积物固结状态影响,在黄河三角洲潮滩上现场取土在试坑内配置了模拟黄河口快速沉积形成的流体状堆积物,利用静力触探试验、孔隙水压力测试手段,对比研究了试坑扰动... 为了研究黄河三角洲潮滩表层粉质土在波浪和潮波作用下的孔压响应及对沉积物固结状态影响,在黄河三角洲潮滩上现场取土在试坑内配置了模拟黄河口快速沉积形成的流体状堆积物,利用静力触探试验、孔隙水压力测试手段,对比研究了试坑扰动恢复土体和潮滩原状土体在波浪和潮波作用下的孔压响应,并探讨了黄河三角洲潮滩表层粉质土非均匀固结机理。研究发现:在潮波作用下,潮滩和试坑土体产生了不同的孔压响应,在涨退潮过程中试坑土体超静孔隙水压力经历了负-零-正的变化,相当于经历了一次加卸荷过程,而潮滩土体仅产生了负值超静孔隙水压力。在潮波与波浪相互耦合作用下,潮滩浅部土体产生了明显的孔隙水压力积累,在深度0.3 m附近出现超静孔隙水压力最大值。潮滩表层土体强度沿深度从上到下呈现高-低-次高不均匀固结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机理与潮滩土体在潮波、波浪和潮波相互耦合作用下孔压响应特点有关,特别是潮滩0.3 m深度附近土体受波浪影响显著,长期作用下形成硬壳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粉质土 波浪 潮波 孔压响应 固结
下载PDF
细粒土与粗粒土动力流化的孔压差异辨析
5
作者 刘志钦 陈志远 +1 位作者 任宇鹏 许国辉 《海岸工程》 2024年第3期217-224,共8页
地基土体在动力作用下的液化对工程会产生灾害性影响。孔隙水压力是研究饱和土体转变为流体的重要表征,已有研究发现,细粒土在液化过程中即使孔压比(孔压/围压)未达到1,也已进入液化状态。本文将土颗粒概化为球体,考虑颗粒吸附水膜的影... 地基土体在动力作用下的液化对工程会产生灾害性影响。孔隙水压力是研究饱和土体转变为流体的重要表征,已有研究发现,细粒土在液化过程中即使孔压比(孔压/围压)未达到1,也已进入液化状态。本文将土颗粒概化为球体,考虑颗粒吸附水膜的影响,对由砂粒、粉粒、黏粒组成的饱和土体,在可发生流动的情况下,建立产生动力流化的理论模型,并分析了动三轴和振动台实验中孔压的变化。结合土体微结构特征,指出细粒土处于流化状态时,孔隙水压力因受结合水膜影响而导致孔压值减小,同时因颗粒形状(如板片等)的框架支撑作用也可减小孔压值。这一从土体微观组成的物理性质上进行的理论分析,有助于厘清以孔隙水压力判别细粒土与粗粒土发生动力流化标准不同的原因,有助于研究者深入理解土体液化的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流化 细粒土 粗粒土 孔隙水压力 液化
下载PDF
物理化学效应对膨胀土收缩特性的影响机制
6
作者 马田田 于海文 +2 位作者 韦昌富 伊盼盼 姚传芹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7-704,共8页
膨胀土由于其骨架带有较多的固定负电荷,层间存在与负电荷平衡的可交换阳离子,使得土体呈现较强的胀缩性。研究结果表明,膨胀土的胀缩性会受到孔隙溶液化学成分的影响。选用广西地区的强膨胀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 膨胀土由于其骨架带有较多的固定负电荷,层间存在与负电荷平衡的可交换阳离子,使得土体呈现较强的胀缩性。研究结果表明,膨胀土的胀缩性会受到孔隙溶液化学成分的影响。选用广西地区的强膨胀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膨胀土土-水特征曲线和收缩曲线影响的试验研究,引入了粒间应力的概念对收缩曲线进行描述,该粒间应力考虑了渗透、毛细和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孔隙盐溶液是通过渗透吸力对土-水特征曲线产生影响,对基质吸力的影响较小。土样在脱湿过程中的收缩变形是由粒间应力来控制的,类似于加压固结现象。大部分的收缩都发生在毛细阶段,为弹塑性变形;吸附阶段的收缩较少,为弹性变形。通过识别压缩曲线上的弹塑性分界点可以得出毛细和吸附作用的分界点,该分界点与独立测量的不同密实度下的持水曲线结果一致。结果表明,粒间应力能够更好地描述膨胀土的化学-力学行为,特别是在低含水率条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土-水特征曲线 收缩曲线 孔隙盐溶液 粒间应力
下载PDF
基于能量的振冲碎石桩加密效果评价方法
7
作者 周燕国 王春 +2 位作者 庄端阳 姚鹏飞 张东超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6-20,共5页
采用常规检测手段进行处理地基的工后质检存在时间滞后与空间局部的问题,不能及时反映处理地基的整体加固效果。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的碎石桩复合地基桩周土振动加密效果评价方法,为实现桩周土加密效果的准实时评价提供参考。首先,根据... 采用常规检测手段进行处理地基的工后质检存在时间滞后与空间局部的问题,不能及时反映处理地基的整体加固效果。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的碎石桩复合地基桩周土振动加密效果评价方法,为实现桩周土加密效果的准实时评价提供参考。首先,根据地基弹性波传播理论建立振冲施工过程中桩周土吸收波动能量的计算方法,通过不排水动三轴试验建立典型饱和粉砂土基于吸收能量的超静孔压模型,为进一步根据固结理论预测处理后复合地基桩周土密实度提供依据;其次,依托某工程水电站深厚坝基碎石桩处理工程实例,采用桩周土超静孔压峰值和处理后孔隙比两个关键物理量对方法进行了检验,发现与施工现场实测超静孔压和工后质检得到的孔隙比相比,方法的预测精度达到90%左右,说明基于能量的振冲碎石桩加密效果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冲碎石桩 振动能量 弹性波 留振加密 超静孔压
下载PDF
排渗失效下尾矿库溃坝三维模型试验研究
8
作者 张力霆 马文君 +3 位作者 刘雅帆 张少雄 周玎 李鑫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5-743,共9页
针对尾矿库渗透破坏模式,为克服二维试验槽边壁效应对模型渗流走向及溃决位置的影响,本文以某尾矿库为原型,基于自主设计的三维尾矿库溃坝模型试验平台,进行了排渗设施失效诱发的尾矿库溃坝模型试验研究,揭示了该尾矿库的溃决模式及溃... 针对尾矿库渗透破坏模式,为克服二维试验槽边壁效应对模型渗流走向及溃决位置的影响,本文以某尾矿库为原型,基于自主设计的三维尾矿库溃坝模型试验平台,进行了排渗设施失效诱发的尾矿库溃坝模型试验研究,揭示了该尾矿库的溃决模式及溃决机理。结果表明:(1)排渗失效导致的溃坝呈现局部流土破坏-坝体累计变形-深层滑动面发展贯通-整体突发失稳的渐进伴突发型溃决演化模式;(2)坝体孔隙水压力骤变是坝体发生滑动破坏的关键响应指标,预示着坝体将在短时间内由滑动体前后缘局部散浸软化、流土、塌陷转变为大范围溃决,可作为坝体溃决事故的前兆信息;(3)排渗失效导致的尾矿库溃坝过程具有渐进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发生散浸与流土破坏的过程时间较长,发生深层滑动和溃决的时间短暂,该特征可为尾矿库渗透破坏隐患治理及坝体溃决应急响应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对尾矿库溃坝的灾害预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库 模型试验 孔隙水压力 流土破坏 坝体溃决
下载PDF
冲击荷载下含夹层饱和砂土孔压变化规律分析
9
作者 金丹丹 鲁先东 +2 位作者 王炳辉 施展 张雷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1091,1120,共12页
砂土中夹层的性状会影响饱和砂土孔压发展,从而影响砂土层变形。为研究夹层位置、厚度和种类等不同夹层状态下砂土液化过程中的孔压变化规律,设计了冲击荷载作用下层状砂液化试验,建立了含夹层饱和砂土理论模型,并将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 砂土中夹层的性状会影响饱和砂土孔压发展,从而影响砂土层变形。为研究夹层位置、厚度和种类等不同夹层状态下砂土液化过程中的孔压变化规律,设计了冲击荷载作用下层状砂液化试验,建立了含夹层饱和砂土理论模型,并将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含夹层饱和砂土的孔压发展呈现3个阶段,即快速上升、快速消散、缓慢消散阶段。高渗透性夹层高度越高,其下方土层孔压快速消散时长越短,越快趋于稳定值,但消散总时长无明显影响;低渗透性夹层高度或厚度的增大,均会使夹层上方孔压快速消散阶段速率加快,孔压消散稳定阶段延长,孔压消散总时长随之线性增长;同时,孔隙水会在低渗透性夹层下方形成水膜,夹层高度或厚度的增加均会使水膜持续时间增长,但水膜形态主要受夹层厚度影响。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较为一致,说明了试验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砂土 冲击荷载 超孔隙水压力 夹层高度 夹层厚度 水膜
下载PDF
施肥对热带砖红壤胶林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及模型优选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晓燕 王晶晶 +4 位作者 吴炳孙 宁松瑞 王紫璇 邱偲雨 吴耀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目的]探明热带橡胶林施肥措施对土壤持水能力及孔隙特征的影响,并优选描述砖红壤胶林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模拟模型。[方法]采用沙箱排水法结合压力膜仪法测定砖红壤橡胶林5种施肥处理(有机肥混施化肥(H)、施化肥(C)、种植绿肥(G)、施专... [目的]探明热带橡胶林施肥措施对土壤持水能力及孔隙特征的影响,并优选描述砖红壤胶林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模拟模型。[方法]采用沙箱排水法结合压力膜仪法测定砖红壤橡胶林5种施肥处理(有机肥混施化肥(H)、施化肥(C)、种植绿肥(G)、施专用肥(S)及不施肥(CK))的全吸力段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应用Brooks-Corey(BC)、van Genuchten(VG)、Gardner和Log-Normal Distribution(LND)4种经验模型拟合,分析了不同模型的适用性及拟合精度。[结果]0—5 cm土层,在低吸力段(pF≤3.01)C处理降幅最大(0.44 cm^(3)/cm^(3));在高吸力阶段(3.01<pF≤4.18)的降幅整体偏小,H处理的降幅最大(0.05 cm^(3)/cm^(3))。5—10 cm土层,在低吸力段C处理的下降幅度最大(0.52 cm^(3)/cm^(3)),高吸力段C处理的降幅最大(0.03 cm^(3)/cm^(3))。在0—5 cm土层中,CK处理的土壤有效含水率最大(0.19 cm^(3)/cm^(3))。在5—10 cm土层中,C处理的土壤有效含水率最大(0.11 cm^(3)/cm^(3))。0—5 cm土层,CK处理的土壤空隙占比(5.2%)和大孔隙占比(0.8%)最小,中等孔隙占比(48.7%)最高。5—10 cm土层中,C处理的土壤空隙和大孔隙的占比均最小。BC,VG,Gardner和LND 4种模型均可用来拟合砖红壤胶林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R 2≥0.84),不同模型的拟合精度由大到小依次为:BC,VG,LND和Gardner模型。[结论]0—5 cm土层不同施肥处理中CK处理是最优施肥管理方式,5—10 cm土层所有施肥处理中C处理是最优施肥管理方式。同时,BC模型是拟合研究区内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最优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效含水率 吸湿水 沙箱排水法 比水容量 土壤孔隙分布 持水能力
下载PDF
南阳重塑非饱和膨胀土的变形和含水率变化特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牛庚 孙德安 +5 位作者 陈盼 邵龙潭 孔亮 吴迪 缪玉松 陈凡秀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6-435,共10页
为研究水-力作用下非饱和土变形和含水率变化特性,采用非饱和土三轴仪,对非饱和膨胀土开展了吸力平衡、等向固结和三轴剪切试验,实时监测土的变形和含水率变化,综合分析了水-力作用下土的变形和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以“双孔”模... 为研究水-力作用下非饱和土变形和含水率变化特性,采用非饱和土三轴仪,对非饱和膨胀土开展了吸力平衡、等向固结和三轴剪切试验,实时监测土的变形和含水率变化,综合分析了水-力作用下土的变形和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以“双孔”模型为基础框架,揭示了水-力作用下土的变形和含水率变化机制。研究表明:在吸力平衡和等向固结过程,非饱和土的变形和含水率随时间变化规律不同,变形在相对较短时间内达到平衡,而含水率达到平衡耗时更长;在三轴剪切过程,剪缩变形量与孔隙水排出量随时间基本上呈线性变化。随着吸力增大,含水率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增长,但对变形达到稳定耗时影响不大。净围压增大会增长含水率达到平衡的时间,然而对变形达到稳定的耗时影响不大。改进“双孔”模型,外力基本上只影响集聚体间孔隙;含水率变化会引起土颗粒重新排列,进而影响集聚体间孔隙;集聚体间孔隙水迁移速率相对较大,颗粒间孔隙水迁移速率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变形 含水率 三轴试验 双孔模型
下载PDF
冲击荷载下层状饱和无粘性土动孔压发展模式研究
12
作者 金丹丹 施展 +1 位作者 王炳辉 张雷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2-449,共8页
为揭示饱和无黏性土层在冲击荷载作用下动孔压发展模式及其受土层条件的影响,基于自主研制的冲击荷载加载台装置,开展了不同土层条件层状饱和土冲击试验,对动孔压发展特征及土体沉降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冲击荷载作用下,无粘性饱和... 为揭示饱和无黏性土层在冲击荷载作用下动孔压发展模式及其受土层条件的影响,基于自主研制的冲击荷载加载台装置,开展了不同土层条件层状饱和土冲击试验,对动孔压发展特征及土体沉降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冲击荷载作用下,无粘性饱和土体动孔压发展呈明显两阶段,即瞬态响应和稳态响应阶段,其中稳态响应阶段动孔压发展又经历缓慢下降及快速下降两过程。单层土情形下,饱和砂土在冲击荷载后动孔压发生骤增,随着粒径的增大,动孔压峰值越大,但其消散用时则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双层土情形下,动孔压稳态响应阶段因上下土层渗透系数变化,在其下层土动孔压下降过程产生明显变化;当含有相对弱透水夹层时,受弱透水层影响,各测点动孔压下降段几乎在同一时刻均出现明显转折平台,使其下降的速率明显变小,且该现象弱透水层以上土体较其下部土体更为显著;含夹层时,试验过程出现明显非均匀分布的“水膜”,最大厚度可达2 cm左右。同时,每次冲击荷载下均伴随明显的土体沉降,随着冲击次数增加,土层沉降变化量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荷载 饱和层状砂土 弱透水夹层 动孔压 土体沉降
下载PDF
考虑砂土孔压影响的场地土层地震反应时域分析方法
13
作者 马睿 李小军 +1 位作者 荣棉水 董青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9-618,共10页
基于动态骨架曲线土体动力本构模型,应用适用于非规则荷载作用下的砂土孔压增长公式,推导出一个适用于砂土场地的动力应力-应变关系式,并提出了一种考虑砂土孔压影响的场地土层地震反应时域分析方法。基于Matlab平台编写了场地土层地震... 基于动态骨架曲线土体动力本构模型,应用适用于非规则荷载作用下的砂土孔压增长公式,推导出一个适用于砂土场地的动力应力-应变关系式,并提出了一种考虑砂土孔压影响的场地土层地震反应时域分析方法。基于Matlab平台编写了场地土层地震反应计算程序。利用美国加纳山谷岩土台阵的观测数据,对所提出的地震反应时域分析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含饱和砂土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孔压变化对场地地震动的影响,并得到了与实际观测记录拟合较为良好的孔压曲线,证明了方法的实用性及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砂土场地 孔压 时域分析方法
下载PDF
考虑双孔结构影响的压实红黏土持水特性及数学模型研究
14
作者 冯学茂 谢治 +4 位作者 陈成华 滕继东 徐光黎 魏海峰 耿成宝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05-2316,共12页
红黏土常作为我国南方地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基填料,在压实过程中呈现出双峰孔隙结构特征,其对红黏土土水特性、路基强度和稳定性影响显著,导致压实性不良、水稳定性差等工程问题凸显。为此,以广西南宁―湛江高速公路红黏土... 红黏土常作为我国南方地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基填料,在压实过程中呈现出双峰孔隙结构特征,其对红黏土土水特性、路基强度和稳定性影响显著,导致压实性不良、水稳定性差等工程问题凸显。为此,以广西南宁―湛江高速公路红黏土为试验对象,采用静压法制备4种不同压实度的试样,并通过低场核磁共振技术、HYPROP水势仪和冷镜露点仪,分别测得不同压实度下广西红黏土的孔隙分布曲线和土水特征曲线,分析大小孔隙对赋存水状态的影响。基于相关试验结果,提出了界限孔径划分方法及孔隙水的赋存形式演化规律,从微细观角度揭示了压实红黏土持水机制,分别构建基于Dubinin-Astakhov吸附理论的小孔吸附方程和基于Kosugi模型的大孔毛细方程,最终建立全吸力范围内考虑双峰孔隙结构影响的SWCC模型。最后采用该模型对具有双孔结构的6种红黏土和2种其他类型土实测SWCC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压实度的增加,土体双孔结构中大孔分布会有明显变化,大孔隙液态水占比下降,而小孔几乎不受影响,进而导致土水特征曲线形态在低吸力段出现差异。SWCC模型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且模型参数物理意义明确,能够普遍应用于双孔结构土体持水特性的描述,对路基水分迁移计算和变形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红黏土 双孔结构 孔隙分布曲线 土水特征曲线
下载PDF
微咸水离子组成对膜下滴灌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
15
作者 胡行路 张体彬 +4 位作者 张通港 程煜 刘祯媛 梁青 冯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3-181,253,共10页
为探讨不同阳离子组成微咸水灌溉对膜下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开展2a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当地地下水灌溉(CK)、NaCl微咸水灌溉(T1)、KCl微咸水灌溉(T2)、CaCl_(2)微咸水灌溉(T3)、MgCl_(2)微咸水灌溉(T4)5个处理,利用CT扫描技术研究不同阳... 为探讨不同阳离子组成微咸水灌溉对膜下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开展2a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当地地下水灌溉(CK)、NaCl微咸水灌溉(T1)、KCl微咸水灌溉(T2)、CaCl_(2)微咸水灌溉(T3)、MgCl_(2)微咸水灌溉(T4)5个处理,利用CT扫描技术研究不同阳离子组成微咸水对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随灌水次数增多,添加Na+处理的土壤大孔隙度显著降低,添加K^(+)、Ca^(2+)、Mg^(2+)处理的土壤大孔隙度显著增加,2022年添加Na+处理的大孔隙度平均降低了44.49%,添加K^(+)、Ca^(2+)、Mg^(2+)处理的土壤大孔隙度平均分别增加了5.73%、80.73%、25.75%;在2021—2022年期间,与CK相比,4种不同阳离子处理土壤孔隙成圆率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添加Ca^(2+)、Mg^(2+)处理增加显著,土壤孔隙成圆率平均增加区间分别为25.52%~30.94%、17.46%~23.19%;连续灌溉2a之后,添加Na+和K^(+)处理的土壤开裂程度加重,土壤稳定性变差,而添加Ca^(2+)和Mg^(2+)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入渗性能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孔隙结构 CT扫描技术 微咸水灌溉 阳离子组成
下载PDF
静钻根植桩施工环境效应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佳锦 马俊杰 +2 位作者 俞建霖 龚晓南 张日红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101,共9页
静钻根植桩采用先钻孔注浆后植桩的施工技术,可以解决传统预制桩施工过程引起的挤土效应问题。然而,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中钻孔和注浆过程会对周围土体产生一定扰动,目前没有相关研究。文章通过一组现场试验对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中的钻... 静钻根植桩采用先钻孔注浆后植桩的施工技术,可以解决传统预制桩施工过程引起的挤土效应问题。然而,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中钻孔和注浆过程会对周围土体产生一定扰动,目前没有相关研究。文章通过一组现场试验对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中的钻孔、注浆搅拌和植桩阶段对周围土体的扰动规律进行研究。静钻根植桩施工前在钻孔周围土体中埋设土压力传感器,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和测斜管,分别测试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中周围土体中水平土压力,超静孔隙水压力和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会对周围土体造成一定扰动,而施工完成后周围土体中的水平土压力、超静孔隙水压力和深层土体水平位移迅速恢复;当水平距离达到4D(D为钻孔直径)时,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基本不会对土体产生影响;试验结果可以为静钻根植桩在地铁周围等施工位移控制敏感区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钻根植桩 环境效应 水平土压力 超静孔隙水压力 土体水平位移
下载PDF
单、双孔隙结构非饱和黏土孔隙分布变化规律试验研究
17
作者 张思奇 裴华富 +1 位作者 谭道远 朱鸿鹄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3-363,374,共12页
由于孔隙分布曲线的复杂性,在非饱和过程中黏土的孔隙结构变化规律尚不明晰,这导致基于孔隙分布模型计算土-水特征曲线存在较大的误差。针对这一问题,基于干缩试验与压汞试验,对单孔与双孔结构重塑黏土在脱湿过程中孔隙分布曲线的变化... 由于孔隙分布曲线的复杂性,在非饱和过程中黏土的孔隙结构变化规律尚不明晰,这导致基于孔隙分布模型计算土-水特征曲线存在较大的误差。针对这一问题,基于干缩试验与压汞试验,对单孔与双孔结构重塑黏土在脱湿过程中孔隙分布曲线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在脱湿过程中孔隙分布曲线存在平移、缩放等变换。构建了t分布和双t分布函数,提取了孔隙分布曲线的自由度、峰值、峰值对应的孔隙直径作为特征参数来表征孔隙分布变化规律,发现了特征参数和土样孔隙比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含水率-孔隙比-孔隙分布曲线关系,提出了一个考虑孔隙结构变化的重塑黏土土-水特征曲线计算框架。最后,与试验测得的土-水特征曲线进行比较,验证了所提出的计算方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 非饱和土 孔隙分布曲线 压汞试验 土-水特征曲线 干缩试验
下载PDF
基于CT扫描的重构土壤孔隙结构及其对水盐运移影响
18
作者 李华焜 郑刘根 +3 位作者 陈永春 李兵 陶鹏飞 李浩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127,共8页
煤矸石是煤矿沉陷区土地充填复垦的关键材料。但煤矸石质地较为粗糙,持水性较差,煤矸石重构土壤的孔隙结构和水盐运移都会与原状土壤产生一定差异。为研究煤矸石充填土壤孔隙结构变化以及对水盐运移的影响,利用CT扫描技术和图像分析方法... 煤矸石是煤矿沉陷区土地充填复垦的关键材料。但煤矸石质地较为粗糙,持水性较差,煤矸石重构土壤的孔隙结构和水盐运移都会与原状土壤产生一定差异。为研究煤矸石充填土壤孔隙结构变化以及对水盐运移的影响,利用CT扫描技术和图像分析方法,分析覆土、泥矸混合、矸石与原状土样品的孔隙结构差异,同时设计一种室内重构土壤水盐运移模拟装置,通过在实验装置不同深度布设传感器,连续记录重构土壤剖面水分与盐分的运移情况。结果表明,在原状土、覆土、泥矸混合与矸石4份样品中,矸石样品孔隙率高于其他样品,达到8.299%,导致其持水能力较差;泥矸混合样品小孔隙占比高,达到58.73%,孔隙连通性较差,缺乏水分运移通道,导致层间障碍带的形成;覆土样品与原状土样品孔隙结构非常接近。在土柱模拟实验中,土壤盐分含量随水分运移而变化,各土壤层含盐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入渗结束后,表层土壤完成脱盐,深层土壤呈现积盐状态。在注水6d内,土壤层含盐量均先降低后升高,50cm土壤层变化幅度最大,为38.34%。深层土壤盐分借助毛管力作用向上运移,表层土壤含盐量逐渐回升。由于层间障碍带的存在,矸石层水分与盐分均难以向上运移,其含量逐渐下降。研究结果可为沉陷区土地充填复垦和矿区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重构土壤 孔隙结构 CT扫描 层间障碍 水盐运移
下载PDF
黄土基坑典型区域不同含水率土体强度与变形特性研究
19
作者 钟华 官宸慧 刘路路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5,共11页
为了研究黄土地区基坑稳定性受含水率与应力路径影响的规律,针对基坑3个典型区域施工时土体实际受力情况,考虑黄土在不同含水率下强度差异明显的特性,选取具有代表性含水率的黄土进行3种应力路径下的加载、卸载试验,并进行对比研究。对... 为了研究黄土地区基坑稳定性受含水率与应力路径影响的规律,针对基坑3个典型区域施工时土体实际受力情况,考虑黄土在不同含水率下强度差异明显的特性,选取具有代表性含水率的黄土进行3种应力路径下的加载、卸载试验,并进行对比研究。对比3类应力-应变曲线的偏应力峰值发现,黄土抵抗加载的能力>抵抗轴向卸载的能力>抵抗侧向卸载的能力;对比强度指标得出,含水率在26%及以上时,试样强度大幅下降,并且两者为指数函数关系;饱和试样的孔压在卸载前期为负值,采用Logistic函数得到的孔压与轴向应变的关系可以反映该现象;3种应力路径下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均符合双曲线关系,根据该关系可得初始切线模量的经验公式,进而推导出变形模量。试验结果得出的规律和参数取值可为黄土地区基坑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基坑 含水率 土体强度 孔隙水压力 变形模量
下载PDF
考虑初始孔隙率的非饱和土土 -水特征曲线模型
20
作者 刘光彬 韩琳琳 邵羽 《公路工程》 2024年第4期144-148,154,共6页
为了构建考虑初始孔隙率的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模型,从土体的孔隙分布规律出发,通过对参考状态下孔隙尺寸分布曲线的平移缩放得到任意荷载状态下的土体孔隙尺寸分布曲线,并结合Yong-Laplace方程与VG模型推导得到了可考虑初始孔隙率的... 为了构建考虑初始孔隙率的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模型,从土体的孔隙分布规律出发,通过对参考状态下孔隙尺寸分布曲线的平移缩放得到任意荷载状态下的土体孔隙尺寸分布曲线,并结合Yong-Laplace方程与VG模型推导得到了可考虑初始孔隙率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该模型仅包含5个参数且其物理意义明确,且仅需通过参考状态的土水特征曲线确定模型参数,即可用得到的参数预测任意初始孔隙比的土水特征曲线。通过5组试验数据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不同初始孔隙率下的非饱和土持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孔隙率 非饱和土 土水特征曲线 孔隙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