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Occurrence Form of Soil Fluorine in Sorghum Base of Renhuai City
1
作者 Ziping PAN Maoyan SHAO +2 位作者 Xubin HUANG Ting CHEN Luyao SUI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23年第1期66-71,共6页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effects of soil fluorine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rop safety in the sorghum cultivation base of Renhuai City, Guizhou Province, the content and the occurrence forms of soil fluorine and ...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effects of soil fluorine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rop safety in the sorghum cultivation base of Renhuai City, Guizhou Province, the content and the occurrence forms of soil fluorin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aoba Town were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fluorine content in the soil of the sorghum base ranged from 668.60 to 2 596.80 mg/kg, with an average of 1 483.25 mg/kg, which was 3.10 and 1.85 times of the national soil background value and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soil in endemic areas, respective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luorine in the soil of the study area was uneven, and the fluorine content was in the order of Anliang Village>Yangliu Village>Houba Village>Xiongfeng Village. The soil fluorine contents of various forms varied greatly, and the distribution law was as follows: residual state>water soluble state>organically bound state>exchangeable state>Fe/Mn-F state. The residual fluorine content was the highest,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99% of total fluorine content, while the sum of other four forms was less than 1%, with their respective proportions ranging from 0.10% to 0.30%. The content and proportion of available fluorine in water-soluble and exchangeable states were relatively low, which had limited influence on the surrounding water environment and crop safety.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such as pH, organic matter,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and clay particles had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occurrence forms of soil fluorine, thus changing the availability and migration of soil fluorine, which might endange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afety, food safety and human heal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rghum base soil Fluorine Occurrence form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Renhuai City
下载PDF
Elemental Composition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ron-Manganese Nodules in Main Soils of China 被引量:11
2
作者 TAN Wen-Feng LIU Fan +2 位作者 LI Yong-Hua HU Hong-Qing HUANG Qiao-Yu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期72-81,共10页
Elemental composition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ron-manganese nodules from nine main soils in China were studied by chemical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e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actions and funct... Elemental composition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ron-manganese nodules from nine main soils in China were studied by chemical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e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actions and functions of iron-manganese nodules in soils and sediment. Compared to the corresponding soils, Mn, Ba, Cd, Co and Pb had strong accumulation, Ni had moderate accumulation, while Ca, Cu, Fe, Na, P, Sr and Zn accumulated to a minor degree in the iron-manganese nodules. In contrast, Si, Al, K, Mg and Ti were reduced in the iron-manganese nodules. The contents of Ba, Cd, Co, Cu, Ni, Pb and Zn were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at of MnO2 in the iron-manganese nodules, while the contents of Cr, Cu, Ni, Pb and Zn were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at of Fe2O3 in soils. Based on a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the elements of iron-manganese nodule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1) Mn, Ba, Cd, Co, Cu, Li, Ni, Pb and Zn that were associated with Mn oxides, 2) Fe, Cr and P that were associated with Fe oxides, 3) Si, K, and Mg that were included in 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phyllosilicate, and 4) Ca, Na, Al and Ti that existed in todorokite, birnessite, lithiophorite and phyllosilicate. It was suggested that accumulation, mineralization and specific adsorption were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processes of soil iron-manganese nodu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瘤状物 地质化学 元素成分
下载PDF
鄂北耕地土壤砷分布特征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3
作者 杨波 杨文兵 +2 位作者 卞超 余瑾 武月星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4年第2期197-203,共7页
砷(As)是鄂北地区耕地土壤的主要污染元素之一,其分布特征及生态效应还不清楚。以鄂北宜城、枣阳、随县地区为研究区,采集代表性作物和土壤样品,查明As在土壤中的含量、分布特征、赋存形态以及在作物中的富集特征,探讨As的控制因素,以... 砷(As)是鄂北地区耕地土壤的主要污染元素之一,其分布特征及生态效应还不清楚。以鄂北宜城、枣阳、随县地区为研究区,采集代表性作物和土壤样品,查明As在土壤中的含量、分布特征、赋存形态以及在作物中的富集特征,探讨As的控制因素,以期为该区土壤污染防治、作物种植布局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As在表层土壤中更加富集,平均含量为21.11 mg/kg,是全国A层土壤背景值的1.88倍;As以残渣态为主,约占总砷的75%,不稳定态中的腐殖酸结合态和强有机结合态约占总砷的13%;As受酸碱度、养分元素、有机质及铁铝氧化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与pH、P含量、铁铝氧化物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有机质含量呈弱负相关关系;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从土壤吸收转化的As主要富集于根部,其中水稻稻米对根系土壤As的平均富集系数为1.39%,受危害程度高于小麦和玉米。因此研究区耕地土壤中As含量总体偏高,对主要作物,尤其是水稻存在一定威胁,建议采取施用有机肥和含铁土壤调理剂等措施,对As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土壤 分布特征 赋存形态 生态效应 鄂北地区
下载PDF
土壤铁锰氧化物形态测定及吸附Sb(Ⅲ)的主控因子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崔婷 叶欣 +2 位作者 朱霞萍 李军亚 徐欢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7-176,共10页
研究影响土壤吸附Sb(Ⅲ)的主控因子对土壤锑污染的评价、预警及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化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10个不同地区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机械组成、主要化学组成,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 研究影响土壤吸附Sb(Ⅲ)的主控因子对土壤锑污染的评价、预警及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化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10个不同地区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机械组成、主要化学组成,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土壤铁锰氧化物的不同形态以及土壤对Sb(Ⅲ)的饱和吸附容量,并开展了土壤对Sb(Ⅲ)的饱和吸附容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机械组成、铁锰氧化物及其形态的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在研究土壤吸附Sb(Ⅲ)的影响因素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主控因子。结果表明,10个不同性质的土壤对Sb(Ⅲ)饱和吸附容量介于0.63~3.98mg/g之间,与土壤类型有关,其大小顺序为:红壤>棕壤>黄壤>褐土>沙土。土壤对Sb(Ⅲ)饱和吸附容量与阳离子交换容量(CEC)、氧化铁总量、无定形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游离铁含量、无定形锰含量以及游离锰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6个因子是影响土壤吸附Sb(Ⅲ)的主控因子,影响力大小为:氧化铁总量>CEC>无定形铁含量>游离铁含量>无定形锰含量>游离锰含量。铁锰氧化物及其形态显著影响土壤吸附Sb(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Sb(Ⅲ) 吸附 主控因子 铁锰氧化物形态 原子吸收光谱法
下载PDF
江西省典型区域地下水中铁锰分布特征及综合评价
5
作者 周玉娟 马文洁 +4 位作者 张博 黄鹤飞 高柏 李彦琦 黄丹丹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8-86,共9页
江西省地下水环境监测报告显示,江西省境内部分区域存在地下水铁、锰共超标现象,对周边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地下水中高值铁、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产生的健康风险亟待研究。以江西省某典型铁、锰异常值区内23组地下水样品测试结... 江西省地下水环境监测报告显示,江西省境内部分区域存在地下水铁、锰共超标现象,对周边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地下水中高值铁、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产生的健康风险亟待研究。以江西省某典型铁、锰异常值区内23组地下水样品测试结果为依据,研究了地下水中铁、锰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水质参数间的相关性,并对地下水质量及其构成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pH为5.67~6.48,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_(3)-Na为主,少量HCO_(3)-Ca·Mg型和SO_(4)·Cl-Na型水;研究区地下水中铁的浓度为0~15.14 mg L、锰的浓度为0.0023~1.28 mg L,超标率分别为60.87%和82.61%;铁、锰的空间分布受地下水pH和Eh影响较大,且两者间存在抑制性,分布特征差异明显;经非致癌健康风险计算,地下水中铁、锰所造成的健康风险较低,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影响程度为儿童>成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分布特征 综合评价
下载PDF
贵州遵义锰矿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梁劲松 何建华 +4 位作者 魏泽权 陈登 马其丽 江攀和 方旭东 《矿产与地质》 2023年第1期163-170,共8页
矿山开采及冶炼所产生的废渣是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因素。为了准确掌握遵义锰矿区土地的污染程度,以表观污染程度作为标准,分别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测试,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及生态危害指数法分别评价不同区域的污染程度及生态危害... 矿山开采及冶炼所产生的废渣是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因素。为了准确掌握遵义锰矿区土地的污染程度,以表观污染程度作为标准,分别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测试,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及生态危害指数法分别评价不同区域的污染程度及生态危害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遵义锰矿区农用地土壤中As、Cd、Cr、Cu、Hg、Mn、Ni、Pb、Zn等9种元素背景值略高于贵州全省背景值,除Mn元素外,其他元素未发现明显聚集现象,而矿渣堆、尾矿库附近土壤中存在重金属元素聚集,且Mn、Cd存在明显聚集;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农用地土壤样品中极少量的As、Cd达中度至重度污染程度,矿渣堆、尾矿库附近土壤20%样品Cd达到了中度至重度污染水平;生态危害指数评价结果为农用地中主要由于Cd、Hg、As元素残留导致生态环境风险,风险等级为较强风险;废渣堆、尾矿库附近土壤则主要由于Cd、Hg元素残留导致生态环境风险,风险等级为极强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分布特征 生态风险 锰矿区 贵州遵义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铁、锰形态及剖面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袁程 王月 +3 位作者 韩晓日 杨劲峰 左仁辉 于洪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5-122,共8页
本文采用改进的BCR连续提取法,对沈阳农业大学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地31年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铁和锰含量变化及其剖面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试验前相比,耕层土壤两种元素水溶态和弱酸溶态含量都有所增加,而可还原态和残渣态含量... 本文采用改进的BCR连续提取法,对沈阳农业大学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地31年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铁和锰含量变化及其剖面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试验前相比,耕层土壤两种元素水溶态和弱酸溶态含量都有所增加,而可还原态和残渣态含量则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铁和锰都以残渣态和可还原态为主。在空间分布上,两种元素弱酸溶态和可氧化态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残渣态则相反。研究表明,有机肥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铁和锰在各形态间的分配,并且有机肥能活化残渣态铁和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壤 长期定位施肥 形态
下载PDF
太白山土壤特性及氧化铁发生学特征 被引量:26
8
作者 雷梅 常庆瑞 +1 位作者 冯立孝 陈同斌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3-90,共8页
随海拔的降低 ,秦岭北坡中山区森林土壤因温度、降水和植被类型的变化存在很大差异 :高海拔地区发育的酸性湿润雏形土酸度较高 ,有机质含量十分丰富 ;与之相比 ,低海拔地区发育的简育湿润淋溶土有机质含量下降 ,但结构复杂 ,土壤具有粘... 随海拔的降低 ,秦岭北坡中山区森林土壤因温度、降水和植被类型的变化存在很大差异 :高海拔地区发育的酸性湿润雏形土酸度较高 ,有机质含量十分丰富 ;与之相比 ,低海拔地区发育的简育湿润淋溶土有机质含量下降 ,但结构复杂 ,土壤具有粘化层。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特殊的有机质组成促进了纯针叶林土壤中硅酸盐矿物的溶解 ,释放出氧化铁并使之螯迁至土壤 B层富集。环境因素决定了土壤酸度、有机质等特性 ,也影响土壤氧化铁的组成和分布。土壤粘粒含量与土体游离氧化铁含量显著相关 ,剖面铁的游离度与氧化铁全量无关 ,只与土壤发育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特性 氧化铁 形态 分布 环境 影响机理 粘粒含量
下载PDF
石灰性土壤上植物根际中Fe、Mn的形态分布及其与植物吸收的关系 被引量:6
9
作者 范晓晖 施卫明 刘芷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1期62-67,共6页
研究了石灰性土壤上5种作物品种根际微生态环境中Fe、Mn的形态分布.结果表明,交换态Fe(EX-Fe)、碳酸盐结合态Fe(CARB-Fe)、无定形氧化铁(AO-Fe)和交换态Mn(E-Mn)、碳酸盐结合态Mn(CAR... 研究了石灰性土壤上5种作物品种根际微生态环境中Fe、Mn的形态分布.结果表明,交换态Fe(EX-Fe)、碳酸盐结合态Fe(CARB-Fe)、无定形氧化铁(AO-Fe)和交换态Mn(E-Mn)、碳酸盐结合态Mn(CARB-Mn)在根际土壤中都呈现明显的累积.各品种根际中的累积量有较大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黄潮土上植株含Fe量、吸Fe量与根际土壤AO-Fe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根际有效态Fe累积不仅是根际pH作用的结果,与根系分泌物对难溶性Fe活化有关.根际有效态Mn累积则受到根际土壤Eh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 石灰性土壤 植物 形态
下载PDF
考虑土壤非线性的接地网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7
10
作者 李景丽 袁涛 +2 位作者 杨庆 司马文霞 孙才新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49-256,共8页
随着超特高压电网的出现和系统容量的不断扩大,入地故障电流也随之不断增加,此时接地装置周围土壤在散流过程中将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性。为此,针对大幅值故障电流下土壤的非线性特性,提出一种计算接地装置特性的有限元模型。对有限元计... 随着超特高压电网的出现和系统容量的不断扩大,入地故障电流也随之不断增加,此时接地装置周围土壤在散流过程中将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性。为此,针对大幅值故障电流下土壤的非线性特性,提出一种计算接地装置特性的有限元模型。对有限元计算中的无穷边界问题引入空间坐标变换方法,通过改变介质参数将电场控制在有限范围内,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基础上降低了计算量;对于由接地导体与土壤分界面处介质突变引起的病态方程,采用有限元方程的弱解形式,降低了微分方程对场量连续性的要求,加快了方程的收敛速度;针对大幅值入地电流下土壤的非线性特性,在有限元计算中令单元土壤电阻率为该单元电场强度的函数,采用非线性有限元算法加以考虑。将此模型对典型接地装置的仿真结果与相关实测及文献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其分析接地装置非线性特性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地网 土壤非线性特性 有限元法 弱解形式 空间变换 地表电位分布
下载PDF
淹水还原条件下红壤中葡萄糖及腐殖酸对铁锰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又弛 唐晓达 罗文邃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0-278,共9页
通过设置不同的葡萄糖/腐殖酸配比模拟还原性土壤体系,考察长期(约74 d)淹水培养过程中铁锰元素在土壤溶液/矿物相中的分布形态演变。结果表明:在淹水培养初期,葡萄糖的添加可以促进铁锰离子的还原溶出,同时土壤中可交换态和酸可提取态... 通过设置不同的葡萄糖/腐殖酸配比模拟还原性土壤体系,考察长期(约74 d)淹水培养过程中铁锰元素在土壤溶液/矿物相中的分布形态演变。结果表明:在淹水培养初期,葡萄糖的添加可以促进铁锰离子的还原溶出,同时土壤中可交换态和酸可提取态铁、以及可交换态锰的含量也会随之增加;而腐殖酸的添加则会促进土壤中可氧化态铁/锰含量的升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铁锰离子浓度及各个土壤提取形态的铁锰含量大多呈现降低趋势,铁锰元素逐渐转化成提取性更低的矿物形态。因此,淹水环境中铁锰还原溶出-分布形态演变受到土壤中有机物质种类和含量的显著影响,呈现出不同的金属移动性和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形态分布 生物还原作用 葡萄糖 腐殖酸 红壤
下载PDF
闽中茶园土壤和茶叶铁锰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玉真 单睿阳 +5 位作者 王峰 林栋良 臧春荣 陈常颂 尤志明 余文权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86-993,共8页
通过实地调查,采集了闽中大田县25个茶园表层土壤、4个剖面土壤样品及相应的茶叶样品(一芽二叶),分析了茶园土壤和茶叶的铁锰含量、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田县茶园土壤全铁、有效铁、全锰和有效锰含量均值分别为61.08g&#... 通过实地调查,采集了闽中大田县25个茶园表层土壤、4个剖面土壤样品及相应的茶叶样品(一芽二叶),分析了茶园土壤和茶叶的铁锰含量、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田县茶园土壤全铁、有效铁、全锰和有效锰含量均值分别为61.08g·kg^(-1)、144.42mg·kg^(-1)、258.97mg·kg^(-1)和33.72mg·kg^(-1),全铁和有效铁含量丰富,而全锰和有效锰含量较低,约50%茶园土壤存在缺锰现象;茶园土壤全铁剖面分布不明显,但在20~40cm土层出现富集现象;有效铁、全锰和有效锰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pH值、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是影响茶园土壤全铁和有效铁含量的主要因素,土壤全锰和有效锰则与土壤有机质和pH值关系密切。茶叶中铁平均含量为164.52mg·kg^(-1),锰平均含量为849.73mg·kg^(-1),茶叶对锰的富集系数远高于铁;茶叶铁含量与土壤有效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茶叶锰含量与土壤全锰和有效锰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茶叶对铁、锰的富集能力随着土壤铁、锰含量的升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铁锰含量 剖面分布 富集系数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稻田土壤氮素淋失的形态及其在剖面分布特征 被引量:19
13
作者 王胜佳 王家玉 陈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57-61,共5页
大型原状未扰动稻田土壤渗透计(Lysimeter)定位研究结果表明:淹水条件下淋失的氮素形态主要是硝态氮(NO-3-N);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不同深度的数量分布,具有向下递增的特点,并与土壤表层温度有显著的相关性,因而呈... 大型原状未扰动稻田土壤渗透计(Lysimeter)定位研究结果表明:淹水条件下淋失的氮素形态主要是硝态氮(NO-3-N);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不同深度的数量分布,具有向下递增的特点,并与土壤表层温度有显著的相关性,因而呈季节性的消长变化;有少量铵态氮(NH+4-N)受施肥的影响从耕层土壤向下淋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氮素 土壤剖面 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沉积物与土壤磷形态及分配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娜 李璐璐 魏世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61-267,287,共8页
应用沉积物中磷形态的标准测试程序(SMT)对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带表层新生沉积物及土壤中形态磷进行分级测定,并探讨形态磷之间及其与有效磷和样品理化性质(有机质和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消落带沉积物及土壤中总磷(TP)含量分... 应用沉积物中磷形态的标准测试程序(SMT)对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带表层新生沉积物及土壤中形态磷进行分级测定,并探讨形态磷之间及其与有效磷和样品理化性质(有机质和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消落带沉积物及土壤中总磷(TP)含量分别在435.1-970.0,152.8-1 022.7mg/kg之间,均值分别为(713.6±124.3),(547.5±169.7)mg/kg,沉积物中TP含量远高于土壤,显示了新生沉积物吸附磷的能力高于土壤。无机磷(IP)是沉积物及土壤中磷的主要形态,分别占TP的78.2%,74.2%;有机磷(OP)只占较小的比例。沉积物及土壤中钙磷(Ca—P)是IP的主要赋存形态,Ca—P/IP均值为73.6%,74.1%,而铁/铝磷(Fe/Al—P)占IP比重仅为26.4%,25.9%。沉积物及土壤中有效磷(Olsen—P)含量分别在4.43-45.50,2.88-41.84mg/kg之间,其中分别有29.6%,11.1%的样品超过土壤磷素淋失的Olsen—P临界突变点(25mg/kg)。回归分析表明,沉积物中Fe/Al—P和OP是Olsen—P的主要贡献者,而Ca—P对Olsen—P的贡献很小;土壤中仅Fe/Al—P对Olsen—P有较大贡献。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与OP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有机质的输入可促进OP的累积;TP、Fe/Al—P、Ca—P与无定形态铁(Feo—Fep)、有机络合态铁(Fep)呈显著正相关,表明Feo—Fep和Fep可促进沉积物及土壤的固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沉积物 土壤 磷形态 分配特征
下载PDF
福建典型白茶产区茶园土壤锰锌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5
作者 颜明娟 陈贤玉 +5 位作者 曹榕彬 林诚 吴一群 黄丁一 吴海玲 陈子聪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85-895,共11页
为探讨福建白茶产区茶园土壤锰锌形态特征及对茶叶的有效性,在典型白茶产地—福鼎市采集8个剖面(0—100 cm)土壤样品、32个耕作层(0—20 cm)及相应鲜叶(一芽二叶),分析土壤中锰锌含量、赋存形态、剖面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 为探讨福建白茶产区茶园土壤锰锌形态特征及对茶叶的有效性,在典型白茶产地—福鼎市采集8个剖面(0—100 cm)土壤样品、32个耕作层(0—20 cm)及相应鲜叶(一芽二叶),分析土壤中锰锌含量、赋存形态、剖面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鼎市茶园耕作层土壤全锰和全锌含量均值分别为394.84 mg·kg^(-1)和101.58 mg·kg^(-1),高于福建省土壤背景值;土壤有效锰锌含量均值分别为49.41 mg·kg^(-1)和3.34 mg·kg^(-1),28.13%比例的茶园土壤缺锰,34.38%的茶园低于高产茶园标准。茶园土壤锰形态分布规律表现为残渣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土壤锌形态分布规律表现为残渣态>离子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茶园土壤各形态锰含量剖面分布总体表现为由上至下递增趋势,离子交换态锌和有机结合态锌由上至下总体呈现出微弱的递减趋势,其他形态在剖面中分布规律不明显。茶园土壤锰锌形态总体受土壤pH、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离子交换态锰和碳酸盐结合态锰与土壤速效钾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碳酸盐结合态锌与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离子交换态锌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锰锌各形态与土壤速效磷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茶叶锰平均含量为664.46 mg·kg^(-1),锌平均含量为45.03 mg·kg^(-1)。茶叶中锰含量与土壤全锰、离子交换态锰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茶叶咖啡碱含量也与这4种形态锰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茶叶中锌含量与土壤全锌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茶鲜叶酚氨比与土壤有机结合态锌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总体而言,福鼎市部分茶园土壤缺锰现象,茶叶中咖啡碱含量与土壤锰形态之间关系密切,该区茶叶生产需根据茶园地形、管理措施和土壤养分等条件合理施肥,建议部分茶园增施锰(锌)肥和间作绿肥以提高茶叶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茶园 土壤 形态 剖面分布 有效性
下载PDF
铁锰在茶树植株不同器官中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单睿阳 陈玉真 +6 位作者 王峰 林栋良 臧春荣 高俊杰 陈常颂 尤志明 余文权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07-1212,共6页
采用ICP-MS法测定茶叶及茶树中铁锰含量,探讨铁锰在茶树不同器官中分布及富集规律。结果表明:茶叶中铁锰含量差异较大,铁含量为73.36~284.85 mg·kg^(-1)(均值为125.60),茶叶中锰含量为201.86~4 905.78mg·kg^(-1)(均值为1 651.... 采用ICP-MS法测定茶叶及茶树中铁锰含量,探讨铁锰在茶树不同器官中分布及富集规律。结果表明:茶叶中铁锰含量差异较大,铁含量为73.36~284.85 mg·kg^(-1)(均值为125.60),茶叶中锰含量为201.86~4 905.78mg·kg^(-1)(均值为1 651.24);总体而言,红茶和绿茶中铁含量高于乌龙茶,而乌龙茶中锰含量明显高于红茶和绿茶,红茶和绿茶之间铁锰含量相近。不同茶树品种体内铁锰含量有较大差异,各器官铁含量表现为须根(6 265.07mg·kg^(-1))>主根(3 250.77mg·kg^(-1))>主茎(2 178.56mg·kg^(-1))>侧茎(1 025.81mg·kg^(-1))>老叶(347.50mg·kg^(-1))>新叶(135.70mg·kg^(-1)),铁主要在茶树根系和茎中积累;各器官锰含量表现为老叶含量最高,其他器官分布规律不明显。茶树各器官铁富集系数分别为0.002~0.225,锰富集系数为5.25~12.63,茶树对锰富集能力较强。总体而言,梅占和铁观音各器官铁锰含量及富集系数高于金观音和金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茶树品种 铁锰含量 分布特征 富集系数
下载PDF
澧阳平原古水稻土铁形态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娟 周卫军 +3 位作者 顾海滨 刘沛 郭子川 肖彦资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15期215-219,共5页
为了揭示埋藏古水稻土铁形态分布特征,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测定了澧阳平原古水稻土铁的形态。结果表明澧阳平原古水稻土的铁主要以有机质态铁、氧化物结合态铁和残渣态铁形态存在,占全铁量的99.9%。除有机物结合态铁,其他形态铁... 为了揭示埋藏古水稻土铁形态分布特征,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测定了澧阳平原古水稻土铁的形态。结果表明澧阳平原古水稻土的铁主要以有机质态铁、氧化物结合态铁和残渣态铁形态存在,占全铁量的99.9%。除有机物结合态铁,其他形态铁平均含量表现为:埋藏古水稻土>现代耕种水稻土,且古水稻土各形态铁分异明显,水溶态铁、交换态铁、氧化物结合态铁和有机物结合态铁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残渣态铁随埋深而增加。澧阳平原古水稻土的铁有明显的淋溶淀积特征,不同形态铁在各土层变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水稻土 铁形态 全铁 剖面分布
下载PDF
新疆喀什地区高铁锰地下水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余东 周金龙 +3 位作者 陈劲松 曾妍妍 陈云飞 张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235-3245,共11页
本文依据新疆喀什地区171组地下水水质测试结果,从研究区的原生地层环境、氧化还原条件、地下水酸碱条件和水化学指标因子分析等方面,运用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分析Fe和Mn超标原因.结果表明,喀什地区地下水中Fe、Mn超标现象普遍,Mn的超... 本文依据新疆喀什地区171组地下水水质测试结果,从研究区的原生地层环境、氧化还原条件、地下水酸碱条件和水化学指标因子分析等方面,运用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分析Fe和Mn超标原因.结果表明,喀什地区地下水中Fe、Mn超标现象普遍,Mn的超标率大于Fe(总体超标率分别为60.8%和39.8%),研究区承压含水层中的Fe、Mn超标率均大于潜水;地下水中Fe、Mn主要来源于原生地层环境中的铁、锰矿物;受地面径流补给及有机质影响,地下水偏向还原环境,使得Fe和Mn含量超标;潜水含水层中Fe含量超标与人类活动影响有关;高矿化度和蒸发浓缩作用增强利于Mn含量升高,高Fe地下水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什地区 地下水 铁锰 分布特征 成因分析
下载PDF
土壤中铁锰的形态分布及其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39
19
作者 地里拜尔.苏里坦 艾尼瓦尔.买买提 蔺娟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5-160,共6页
以乌鲁木齐雅马里克山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土壤铁、锰各种化学形态进行浸提。研究了土壤中有效铁、锰和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土壤铁、锰形态之间的关系,及对铁、锰在土壤中存在形态的影响;并通过盆栽试验对铁、锰的植... 以乌鲁木齐雅马里克山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土壤铁、锰各种化学形态进行浸提。研究了土壤中有效铁、锰和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土壤铁、锰形态之间的关系,及对铁、锰在土壤中存在形态的影响;并通过盆栽试验对铁、锰的植物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铁主要以残渣态为主,占全铁的92.3%,其它形态含量均小于全量的8%。土壤锰主要是以铁锰氧化态和残渣态为主,分别占全锰的49%和41.6%,其它形态含量均小于全量的10%。用二级出水灌溉处理可增加铁、锰的有效性,原污水灌溉不利于铁、锰的供应,土壤缺铁、锰的现象可通过施加一定量的铁盐和锰盐而得以改善。相关分析还表明,土壤的理化性质与铁锰形态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供试土壤的pH值、CaCO3含量、有机质及阳离子交换态等对土壤铁、锰的有效性影响较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铁的氧化物结合态对植物最为有效,锰的有机结合态对植物有效性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分布特征 形态
下载PDF
施用铁锰对土壤砷形态及水稻吸收砷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志明 丁氏祝 +3 位作者 奇奇格 雷静 顾明华 陈宏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722-1728,共7页
【目的】分析不同铁和锰施用量对砷污染水稻土砷形态及水稻吸收砷的影响,为砷污染农田治理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开展砷污染土壤水稻盆栽试验,设外源铁和锰不同施用量Mn0Fe0(对照)、Mn400Fe0、Mn800Fe0、Mn0Fe400、Mn400Fe40... 【目的】分析不同铁和锰施用量对砷污染水稻土砷形态及水稻吸收砷的影响,为砷污染农田治理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开展砷污染土壤水稻盆栽试验,设外源铁和锰不同施用量Mn0Fe0(对照)、Mn400Fe0、Mn800Fe0、Mn0Fe400、Mn400Fe400和Mn800Fe400共6个处理,测定各处理的土壤pH、土壤砷形态、铁锰氧化物形态、水稻地上部砷含量及分蘖期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对土壤pH、砷形态、铁锰氧化物含量与水稻地上部砷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相比,施用铁锰均能显著降低土壤pH(P<0.05,下同);Mn0Fe400和Mn800Fe400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中无定形态铁氧化物含量,Mn400Fe0、Mn800Fe0、Mn400Fe400和Mn800Fe400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中各种锰氧化物含量;施用铁和锰可显著降低土壤中非专性吸附态砷和专性吸附态砷含量,显著提高土壤残渣态砷含量(Mn800Fe0除外);Mn400Fe0、Mn800Fe0、Mn0Fe400、Mn400Fe400和Mn800Fe400处理可分别显著降低分蘖期水稻地上部砷含量85.9%、83.2%、82.8%、86.3%和92.1%;施用铁和锰可显著提高水稻地上部鲜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水稻地上部砷含量与非专性吸附态砷、专性吸附态砷含量和pH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残渣态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残渣态砷含量与土壤络合态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呈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水稻地上部砷含量的主要因子为pH和残渣态砷,而影响土壤残渣态砷含量的主要因子为络合态铁。【结论】施用铁和锰可降低砷污染水稻土的pH,促进铁和锰氧化物形成,改变土壤中砷的赋存形态,降低土壤砷的有效性及水稻地上部的砷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砷污染水稻土 铁锰氧化物 砷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