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ponse of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dynamics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to litter amendments to soils of a poplar planta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Xiaomin Ge Shiping Deng +4 位作者 Ling Zhu Yong Li Zhiyuan Jia Ye Tian Luozhong Ta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4期913-922,共10页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plant litters on soil nitrogen (N) dynamics could facilitate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at promote plantation ecosystem function. Our objective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plant litters on soil nitrogen (N) dynamics could facilitate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at promote plantation ecosystem function. Our objective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itter types on N mineralization and availability, microbial biomass, and activities of L-asparaginase and odiphenol oxidase (o-DPO) in soils of a poplar (Populus deltoides) plantation through 24 weeks of incubation experiments. The tested litters included foliage (F), branch (B), or root (R) of poplar trees, and understory vegetation (U) or a mixture of F, B, and U (M). Litter amendments led to rapid N immobilization during the first 4 weeks of incubation, while net N mineralization was detected in all tested soils from 6 to 24 weeks of incubation, with zero-order reaction rate constants (k) ranging from 7.7 to 9.6 mg N released kg-1 soil wk-1. Moreover, litter addition led to increased (C) 49-128% and increase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MBN ratio by 5-92%, strengthened activities of L-aspaxaginase and o-DPO by 14-74%; Up to about 37 kg N ha-1 net increase in mineralized N in litter added soils during 24 weeks of incubation suggests that adequate poplar and understory litter management could lead to reduced inputs while facilitate sustainable and economic viable plantation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t litter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soilmicrobial biomass L-ASPARAGINASE o-diphenol oxidase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麦-稻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4
2
作者 刘益仁 郁洁 +2 位作者 李想 徐阳春 沈其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89-994,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续4茬麦-稻轮作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续4茬麦-稻轮作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放线菌的数量,但对土壤细菌、真菌数量的影响不明显;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土壤酶活性及3大类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及对照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和3大类微生物数量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提高而增加,以配施3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以配施2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可见,化肥配施有机肥特别是配施中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施 麦-稻轮作系统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熵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不同连栽代次及龄组杨树林土壤微生物量氮动态 被引量:7
3
作者 王艮梅 韦庆翠 +3 位作者 袁润 张焕朝 王福好 颜开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9-73,共5页
选择不同种植林龄和代次的杨树人工试验林地,2009年2至12月分层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的年动态变化规律和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所有试验林地SMBN的年动态变化规律相似,2月份SMBN含量最低,各试验林地SMBN的平均含量... 选择不同种植林龄和代次的杨树人工试验林地,2009年2至12月分层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的年动态变化规律和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所有试验林地SMBN的年动态变化规律相似,2月份SMBN含量最低,各试验林地SMBN的平均含量为48.36 mg/kg(0~10 cm)、38.74 mg/kg(10~20 cm)和22.64 mg/kg(20~40 cm),10月份含量最高,平均为23.32 mg/kg(0~10 cm)、17.91 mg/kg(10~20 cm)和8.18 mg/kg(20~40 cm)。随着杨树种植林龄和代次的增加,SMBN的含量呈下降趋势。结果还显示,在动态采样期内,随着土层的加深SMBN含量降低,CK、F1、F2、S1及S2表土层(0~10 cm)SMBN的含量平均比1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分别高出11.50 mg/kg和24.83 mg/kg(CK),13.40 mg/kg和25.30 mg/kg(F1),9.34 mg/kg和19.53 mg/kg(F2),7.17 mg/kg和19.00 mg/kg(S1),5.65 mg/kg和14.48 mg/kg(S2)。相关分析显示,SMBN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呈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65 4和0.829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人工林 土壤微生物量氮 年动态变化 土壤剖面分布
下载PDF
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桑树配置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洋 倪九派 +2 位作者 周川 樊芳玲 谢德体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66-773,共8页
为探讨评价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土壤肥力及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本试验研究了三峡库区典型水土保育模式——桑树护坡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试验共设横坡农作、双边桑树+横坡农作、等高桑树+双边桑树+横坡农作及四边桑树+等... 为探讨评价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土壤肥力及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本试验研究了三峡库区典型水土保育模式——桑树护坡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试验共设横坡农作、双边桑树+横坡农作、等高桑树+双边桑树+横坡农作及四边桑树+等高桑树+横坡农作4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坡长及桑树布局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差异显著;双边桑树+横坡农作处理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对土壤氮库的贡献,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平均提高23.43 mg·kg-1;而四边桑树+等高桑树+横坡农作处理却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商,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平均提高21.81 mg·kg-1。此外,在横坡农作处理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碳氮具有极显著相关性,而在旱坡地桑树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碳氮相关性大多不显著。由此可知,旱坡地农桑配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但不同桑树布局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桑树系统中的维持能力并不一致,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作为紫色土旱坡地土壤质量演变的评价指标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旱坡地 水土保育模式 桑树护坡 土壤肥力评价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微生物商 三峡库区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7
5
作者 王士超 闫志浩 +5 位作者 王瑾瑜 槐圣昌 武红亮 邢婷婷 叶洪龄 卢昌艾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82-794,共13页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水溶性有机碳氮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碳氮组分,是衡量土壤碳氮周转与养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探讨秸秆配施氮肥、氮肥用量及基追比例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水溶性有机碳氮、易氧化有机碳和速效氮的影响,明确秸...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水溶性有机碳氮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碳氮组分,是衡量土壤碳氮周转与养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探讨秸秆配施氮肥、氮肥用量及基追比例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水溶性有机碳氮、易氧化有机碳和速效氮的影响,明确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生长季不同氮肥用量与基追比的土壤活性碳氮变化特征,为稻麦轮作区秸秆还田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5年在湖北省荆门市田间试验中设置施氮量、秸秆配施氮肥和施氮时期3个大田试验。施氮量:不施氮(N0),推荐施氮(165 kg·hm^-2,N165),习惯施氮(195 kg·hm^-2,N195);秸秆配施氮肥:秸秆移除(CK),秸秆还田(移栽前将上季小麦秸秆全部还田,S),秸秆还田+习惯施氮量(SN),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SF),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腐解菌剂(SM);施氮时期:基施﹕拔节期﹕抽穗期氮肥施用比例为7﹕3﹕0(R1),5﹕3﹕2(R2),10﹕0﹕0(R3)。【结果】秸秆还田+习惯施氮量(SN)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但是其成熟期水溶性有机碳含量(DOC)显著降低。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SF)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土壤水溶性有机氮含量(DON)。腐解菌剂的施用显著降低了水稻成熟期DON含量,拔节期易氧化有机碳含量(ROC)也显著降低。秸秆还田下增加氮肥用量显著提高了水稻抽穗期和灌浆期土壤速效氮含量(AN);推荐施氮处理(165 kg N·hm^-2)的DON和AN含量显著升高;农民习惯施氮处理(195 kg N·hm^-2)降低了DON和AN含量;增加追施氮肥比例对土壤SMBC和DOC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提高了水稻拔节期SMBN和ROC含量。【结论】施氮量及其基追比是影响秸秆还田下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含量的主要因素,合理配施氮肥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速效氮及水溶性有机氮等活性碳氮组分含量,增加追肥比例也能提高水稻生育期内土壤活性碳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秸秆还田 施氮量 氮肥基追比 微生物量碳氮 水溶性有机碳氮
下载PDF
次生栎林与火炬松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动态 被引量:2
6
作者 吴春林 陶忠芳 +1 位作者 王国兵 阮宏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8-42,共5页
为了阐明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对土壤中氮的植物有效性及氮循环的影响,从2006年4月到2007年4月对下蜀林场次生栎林和火炬松人工林中的SMBN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次生栎林与火炬松人工林SMBN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且变化规律... 为了阐明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对土壤中氮的植物有效性及氮循环的影响,从2006年4月到2007年4月对下蜀林场次生栎林和火炬松人工林中的SMBN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次生栎林与火炬松人工林SMBN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且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表现为SMBN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秋两季居中;(2)自然情况下次生栎林SMBN显著大于火炬松人工林的(p<0.01),而在凋落物去除后二者之间差异消失;(3)相关分析表明,SMBN和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在不同林分中均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但是与土壤总氮、土壤湿度、凋落物输入量之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总之,SMBN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土壤微生物量季节变化的影响,其调控机理可能与土壤中碳、氮元素的供应及植物生长状况有关,但凋落物的性质对SMBN含量具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栎林 火炬松人工林 土壤微生物量氮 季节变化
下载PDF
青海高原复种绿肥毛叶苕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韩梅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4期34-39,共6页
通过在小麦收获后复种绿肥毛叶苕子研究绿肥的培肥效应。在复种绿肥毛叶苕子的情况下,研究后茬作物小麦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表现为有毛叶苕子处理高于无... 通过在小麦收获后复种绿肥毛叶苕子研究绿肥的培肥效应。在复种绿肥毛叶苕子的情况下,研究后茬作物小麦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表现为有毛叶苕子处理高于无毛叶苕子处理,其中施肥70%化肥+毛苕子翻压还田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最高。小麦苗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最低,至抽穗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达到最高,成熟期又有所降低。微生物熵在各时期的变化与微生物生物量碳一致,绿肥处理表现出明显较高的微生物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种 绿肥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下载PDF
有机-无机配施对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徐明岗 李玲 +2 位作者 苗惠田 黄绍敏 张水清 《绿洲农业科学与工程》 2016年第1期19-25,共7页
通过分析潮土21年不同施肥措施下夏玉米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微生物量碳氮比(SMBC/SMBN)、微生物量碳与总有机碳的比值(SMBC/TOC)及微生物量氮与全氮的比值(SMBN/TN),阐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通过分析潮土21年不同施肥措施下夏玉米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微生物量碳氮比(SMBC/SMBN)、微生物量碳与总有机碳的比值(SMBC/TOC)及微生物量氮与全氮的比值(SMBN/TN),阐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不同施肥的响应特征。选取7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钾平衡配施(NPK)、施氮磷钾肥+有机肥(NPKM)、施氮磷钾肥+玉米秸秆(NPKS)。在夏玉米苗期、抽雄、灌浆、成熟4个生育期采集耕层(0—20cm)土壤.采用氯仿薰蒸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氮。NPKM和NPKS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玉米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且以NPKM效果更佳。NPKM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在苗期、抽雄期、灌浆期、成熟期分别比CK处理提高36.6%、91.7%、167.5%和100.6%:土壤微生物量氮在苗期、抽雄期、灌浆期、成熟期分别提高2.0、4.6、3.6和2.5倍。不同生育期,同-施肥处理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随生育期推进总体呈升高趋势。与CK相比,施肥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同时提高微生物量碳与总有机碳的比值(SMBCfFOC)及微生物量氮与全氮的比值(SMBN/TN),且以NKPM提高的幅度最大,增幅分别为25-3%和147.0%,有机-无机配合施用显著提高夏玉米不同生育期耕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且以化肥配施有机肥的效果更佳。有机-无机配施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碳的比值及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全氮的比值,从而促进土壤微生物对碳氪的固持,提高土壤碳氮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玉米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55
9
作者 张洁 姚宇卿 +5 位作者 金轲 吕军杰 王聪慧 王育红 李俊红 丁志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6-129,共4页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1999年开始保护性耕作,2004年采样测定),研究了豫西旱区坡耕地不同保护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耕层有机碳、全氮较传统耕作均有增加,其中...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1999年开始保护性耕作,2004年采样测定),研究了豫西旱区坡耕地不同保护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耕层有机碳、全氮较传统耕作均有增加,其中深松覆盖耕作下有机碳含量最高,为6.79 g/kg,比传统耕作增加了13.82%;免耕土壤全氮含量最高为0.797 g/kg,比传统耕作增加了10.42%;土壤有机碳、全氮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降低;长期保护性耕作(免耕、深松)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0~20 cm免耕和深松的土壤SMB-C、SMB-N含量分别较传统耕作增加79.3%,19.9%和17.92%,8.13%.长期耕作导致坡耕地土壤微生物碳、氮具有不同程度的坡下富集现象.土壤SMB-C与全氮、SMB-N呈显著正相关.由于微生物量C、N可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因此可以认为,长期保护性耕作(免耕和深松)可以提高豫西旱区坡耕地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有机碳 全氮 保护性耕作 坡耕地
下载PDF
轮作与施肥对滁菊连作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10
作者 肖新 朱伟 +2 位作者 杜超 史亚东 汪建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79-1784,共6页
为探讨轮作模式与生物有机肥施用对滁菊连作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以滁菊、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设置滁菊连作模式、常规滁菊小麦轮作模式和滁菊小麦轮作模式配施生物有机肥(200 kg·667 m-2)3种处理,测定土壤化学性状、土... 为探讨轮作模式与生物有机肥施用对滁菊连作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以滁菊、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设置滁菊连作模式、常规滁菊小麦轮作模式和滁菊小麦轮作模式配施生物有机肥(200 kg·667 m-2)3种处理,测定土壤化学性状、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微生物数量指标.结果表明:与连作模式相比,常规菊麦轮作模式与菊麦轮作配施生物有机肥模式的土壤p H值,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碳(MBC)、微生物熵,以及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土壤MBC/MBN值和真菌占三大菌群总量的比值降低.在试验条件下,以滁菊小麦轮作配施200 kg·667 m-2生物有机肥效果最佳,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5.62 g·kg-1,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达到为64.75、83.26和96.72 mg·kg-1,微生物生物量氮、碳为217.40和38.41 mg·kg-1,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为22.31×106、56.36×103、15.90×105cfu·g-1.合理轮作和增施生物有机肥可改善土壤酸化状况、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土壤养分有效供给,对减轻连作障碍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滁菊 轮作 连作障碍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土壤微生物数量
原文传递
模拟氮沉降对典型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宋蕾 林尤伟 金光泽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2,共6页
【目的】探究氮沉降增加对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方法】对阔叶红松林进行模拟氮沉降实验,设置对照(N0,0 kg/(hm^2·a))、低氮(N1,30 kg/(hm^2·a))、中氮(N2,60kg/(hm^2·a))和高... 【目的】探究氮沉降增加对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方法】对阔叶红松林进行模拟氮沉降实验,设置对照(N0,0 kg/(hm^2·a))、低氮(N1,30 kg/(hm^2·a))、中氮(N2,60kg/(hm^2·a))和高氮(N3,120 kg/(hm^2·a))共4组处理,在实验样地内采集0~10 cm、≥10~20 cm土层中的土壤,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含量及变化。【结果】(1)模拟氮沉降未改变SMBC、SMBN及SMBC/SMBN的垂直分布;SMBC、SMBN在生长季月动态曲线均为以8月中旬为峰值的单峰型曲线,SMBC/SMBN的曲线波动较大,0~10 cm土层以N0处理的结果波动范围最小(2.83~6.97)。(2)模拟氮沉降仅对0~10 cm土层6、8月中旬的SMBC以及5、6、8月中旬的SMBC/SMBN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SMBC、SMBN及SMBC/SMBN的生长季平均值无显著影响。【结论】模拟氮沉降对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仅在个别月份中表现明显,而对于整个生长季而言,更长时间的模拟氮沉降实验才可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产生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 阔叶红松林
原文传递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郭传阳 林开敏 +5 位作者 郑鸣鸣 任正标 李茂 郑宏 游云飞 陈志云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5-131,共7页
【目的】探究大径材培育目标下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短期影响,为缓解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问题和大径材定向培育提供指导。【方法】以16年生杉木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种间伐强度,分别为强度间伐(32%... 【目的】探究大径材培育目标下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短期影响,为缓解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问题和大径材定向培育提供指导。【方法】以16年生杉木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种间伐强度,分别为强度间伐(32%,编号HIT)、弱度间伐(23%,编号LIT)、对照组(0%,编号CK),研究不同间伐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生物量氮(SMBN)含量的变化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全碳(TC)、全氮(TN)含量比,即SMBC/SMBN、SMBC/TC、SMBN/TN]之间的差异。【结果】在不同间伐强度下,杉木人工林不同土层SMBC、SMBN含量及SMBN/TN的值从大到小依次为HIT、LIT、CK;SMBC/TC的值除在≥10~20 cm土层以强度间伐(HIT)最高之外,其他土层均以弱度间伐(LIT)最高;SMBC/SMBN的值除在≥20~40cm土层,以CK最高外,其他土层均以LIT处理最高;从土壤的垂直分布特征来看,杉木人工林SMBC、SMBN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0~10、≥10~20、≥20~40cm,即呈现出SMBC、SMBN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的趋势。【结论】强度间伐对SMBC、SMBN含量影响明显,可能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加强对土壤地力的维护,从而改善杉木大径材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间伐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全碳 全氮 化学计量特征
原文传递
Changes in soil biochemical properties following replacement of Banj oak forest with Chir pine in Central Himalaya,India 被引量:2
13
作者 Vijyeta Manral Kiran Bargali +1 位作者 S.S.Bargali Charu Shahi 《Ecological Processes》 SCIE EI 2020年第1期346-354,共9页
Introduction:In Central Himalaya,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have led to the widespread replacement of Banj oak(Quercus leucotrichophora)forest by Chir pine(Pinus roxburghii)for decades.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 Introduction:In Central Himalaya,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have led to the widespread replacement of Banj oak(Quercus leucotrichophora)forest by Chir pine(Pinus roxburghii)for decades.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how natural Banj oak,Chir pine,and mixed oak-pine forest would differ i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soil nutrients.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SMBN)and phosphorus(SMBP),soil organic carbon(SOC)total nitrogen(TN),and total phosphorus(TP)in the 0 to 15 cm soil layer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Central Himalayan region in the stands of Banj oak,mixed oak-pine,and Chir pine forest.Results:The SMBN and SMB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Banj oak and mixed oak-pine forest as compared to Chir pine forest.The ratios of SMBN to TN(SMBN/TN)and SMBP to TP(SMBP/TP)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Chir pine forest,indicating that in this forest,the proportion of microbial biomass N and P to total soil N and P was higher as compared to Banj oak forest.A similar pattern of variation was found in relation to season across the forests,all with an apparent peak in the rainy season.Conclusion: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ow microbial biomass N and P may be one of the reasons to create a nutrient poor site in Chir pine forest.The collection of pine litter by local people also impairs the return of nutrients to the soil and makes it difficult for Banj oak to re-invade areas occupied by Chir pine.This calls for cautions in large-scale conversions of the Banj oak forests to coniferous plantations as a forest management practice on concerns of sustaining soil produ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smb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phosphorus(SMBP) Forest types Chloroform fumigation and extraction method(CFE) ALTITUD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