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s on cooling and power system driven a solid sorption combined by the exhaust waste heat
1
作者 Peng GAO Liwei WANG +1 位作者 Ruzhu WANG Yang YU 《Frontiers in Energy》 SCIE CSCD 2017年第4期516-526,共11页
A solid sorption combined cooling and power system driven by exhaust waste heat is proposed, which consists of a MnCl2 sorption bed, a CaCl2 sorption bed, an evaporator, a condenser, an expansion valve, and a scroll e... A solid sorption combined cooling and power system driven by exhaust waste heat is proposed, which consists of a MnCl2 sorption bed, a CaCl2 sorption bed, an evaporator, a condenser, an expansion valve, and a scroll expander, and ammonia is chosen as the working fluid. First,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system is established, and the partitioning calcul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for sorption beds. Next, the experimental system is estab- lished,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t the refrigerating temperature of-10℃ and the resorption time of 30 min is 1.95 kW, and the shaft power is 109.2 W. The system can provide approximately 60% of the power for the evaporator fan and the condenser fan. Finall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i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solid 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The refrigerating capacity of two systems is almost the same at the same operational condition. Therefore, the power generation process does not influence the refrigeration process. The exergy efficiency of the two systems is 0.076 and 0.047, respectivel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ystem is determined, which proves that this system is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the exhaust waste heat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 sorption exhaust waste heat combinedcooling and power system exergy efficiency
原文传递
分形界面吸附行为初探
2
作者 金毅 李娅妮 +3 位作者 宋慧波 赵梦余 杨运航 陈泽楠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共11页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研究是揭示煤层气成藏机理及高效开发煤层气的基础。已有研究表明,煤储层孔隙结构非常复杂且具有分形特征,煤层气在孔-固界面的吸附行为明显受到煤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对比分析几种常用气-固界面上的吸附模型,总结...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研究是揭示煤层气成藏机理及高效开发煤层气的基础。已有研究表明,煤储层孔隙结构非常复杂且具有分形特征,煤层气在孔-固界面的吸附行为明显受到煤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对比分析几种常用气-固界面上的吸附模型,总结这些模型的特点和适用条件,指出当前吸附模型在分形界面吸附行为的描述和应用上均未摆脱吸附选择性的平稳假设,尚未考虑吸附厚度的尺度不变特征。而分形拓扑理论可以有效标定分形对象的尺度不变属性,为分形界面的等效表征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结合上述模型对气-固界面吸附行为的描述,借助分形拓扑理论提出煤储层孔-固界面上分形吸附行为的相关假设及其控制机理,构建基于吸附拓扑的单层吸附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不同的吸附拓扑参数组合获取其等温吸附曲线,分析得出,随着吸附压力的升高,吸附覆盖率表现出指数、线性和对数3种不同的增长趋势,而吸附热表现为对数减小趋势。结果显示,不同的吸附拓扑参数组合会得到不同类型的等温吸附曲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Langmuir方程只能描述单一类型等温吸附线的不足。为了验证吸附模型的适用性,结合沁水盆地武乡区块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液氮吸附实验数据,对比了实际等温吸附曲线与模拟吸附曲线的差异。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各吸附拓扑参数之间的组合关系,可以使等温吸附模拟曲线与实际吸附曲线的趋势始终保持一致。最后,探讨了吸附解吸机理的研究方向,类比电子层提出了吸附层的概念,指出发展分形动力学描述模型是解释煤层气吸附解吸规律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吸附解吸 分形特征 孔-固界面 孔隙结构 吸附模型
下载PDF
Sorption and Desorption Phenomena of Urban Biowaste-Based Heavy Metals by a Ferralsol 被引量:2
3
作者 Emmanuel Ntambi John Stephen Tenywa Muhammad Ntal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 2020年第1期13-26,共14页
Background: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adsorption-de- sorption phenomena of heavy metals in an agricultural Ferralsol treated with sewage solid waste at rates usually applied for soil fertility man... Background: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adsorption-de- sorption phenomena of heavy metals in an agricultural Ferralsol treated with sewage solid waste at rates usually applied for 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Methods: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using a Ferralsol sourced from Makerere University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Kabanyolo (MUARIK). Soil and sewage solid waste were analysed for pH, organic matter,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and heavy metals (copper, zinc, chromium and lead). Soil was treated with sewage solid waste at input rates of 0, 50, 100, and 150 g per pot (equivalent to 0, 2.5, 5.0 and 7.5 metric tones&middotha﹣1?respectively);and supplemented with phosphorus. The phosphorus was applied at rates of 0, 0.795, 1.591 and 2.385 g per pot (equivalent to 0, 25, 50 and 75 kg&middotha﹣1, respectively). Batch adsorption was used to study the sorption-desorption of heavy metals on the treated soil and the Langmuir and Freundlich models were used to analyse the data. Results: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isotherms fitted better to Freundlich equation than Langmuir model. Chromium was the most sorbed and retained metal;while lead was the least retained overall. The desorption process was virtually irreversible, considering the low amounts of the metals desorbed. Chromium fitted relatively better to both models than the copper, zinc and lead. All the four metals were less desorbed at high metal concentrations. Conclusion: The four metals would not be available at high metal concentrations especially when the application rate used is ≥ 5.0 tones&middotha﹣1 of the sewage solid waste. Thus, the metals would not be available for plant uptake and the chance to contaminate groundwater is very limited especially for chrom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Metals SEWAGE solid Waste FERRALSOL sorption-Desorption
下载PDF
Sorption Hysteresis of Hardened Cement Pastes
4
作者 Peter Schiller Mirco Wahab +2 位作者 Thomas Bier Sandra Waida Hans-Jörg Mögel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6年第2期40-48,共9页
Mesopores in porous solids can produce a pronounced sorption hysteresis at moderate and high reduced vapor pressures of the ambient gas that is condensed in the pores. Unlike to other conventional porous materials, ce... Mesopores in porous solids can produce a pronounced sorption hysteresis at moderate and high reduced vapor pressures of the ambient gas that is condensed in the pores. Unlike to other conventional porous materials, cement pastes often behave exceptionally. The water sorption hysteresis frequently persists at very low humidity. This hysteresis is reflected in a corresponding hysteresis loop of the solid skeleton volume. We discuss a theoretical model based on the strong compression force exerted by a condensate on the walls of narrow slit pores embedded in an elastic solid. This compression force is shown to be capable of shifting walls of narrow slit pores. Humidity-dependent closing and reopening of slit pores can produce hysteresis loops even at low humid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ous solids sorption Hysteresis Capillary Forces Cement-Based Materials
下载PDF
Impact of Solid / Vapour Equilibria on Conditions of Crystallization of Pharmaceutical Compounds
5
作者 Cartigny Yohann Coquerel Gerard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13年第1期53-57,共5页
The influence of solvent (in its gaseous state) on the stability of crystallized organic compounds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two examples of studies on the solid/vapour equilibria made in our lab, several behaviors we... The influence of solvent (in its gaseous state) on the stability of crystallized organic compounds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two examples of studies on the solid/vapour equilibria made in our lab, several behaviors were highlighted: (i) a new hydrated phase (thermodynamically stable) of an 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 (API) was detected after the recrystallization starting from a deliquescent state, (ii) a spontaneous resolution of a hydrated racemic compound towards an anhydrous conglomerate can occur during the desolvation under the precise condi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This study illustrates that knowledge about solid/vapour equilibrium is a crucial step during the complete characterization of solid organic compou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vapour equilibria hydrates deliquescence pharmaceutical solids dynamic vapour sorption
下载PDF
气固相非催化反应——粒径不变缩芯模型的实例解析
6
作者 罗中秋 陕绍云 《云南化工》 CAS 2023年第10期101-103,共3页
以钙基吸收剂吸收CO_(2)为例,讲解了化学反应工程中缩芯模型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反应过程、浓度分布和速率方程等内容。通过查阅文献、梳理理论知识点、实验等方式,进行结果验证和知识的扩展。
关键词 化学反应工程 缩芯模型 CO_(2)吸收 气固相非催化反应
下载PDF
热-流-固耦合作用下页岩气储层渗透率的演化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宏学 刘卫群 《高压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8-178,共11页
为了研究热-流-固耦合作用下页岩渗透率的演化机制,考虑热解吸、有效应力和热膨胀对页岩渗透率的影响,提出了页岩的有效应力-渗透率模型,该模型能够分析吸附应变和热膨胀应变对页岩渗透率的影响机制。基于该模型和多孔介质弹性理论,建... 为了研究热-流-固耦合作用下页岩渗透率的演化机制,考虑热解吸、有效应力和热膨胀对页岩渗透率的影响,提出了页岩的有效应力-渗透率模型,该模型能够分析吸附应变和热膨胀应变对页岩渗透率的影响机制。基于该模型和多孔介质弹性理论,建立了单轴应变条件下页岩气储层的热解吸渗透率模型,该模型能够探讨页岩渗透率随温度和孔隙压力的演化规律。利用室内实验观测的页岩岩样渗透率实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1)热解吸渗透率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恒压变温条件下的Marcellus页岩渗透率。(2)探讨了恒温条件下页岩渗透率随孔压的演化机制,发现恒温条件下渗透率的演化规律呈“U形”,温度越高,渗透率随孔压下降的反弹现象越不明显。(3)分析了恒压条件下页岩渗透率随温度的演化机制,发现恒压条件下渗透率随温度的演化规律呈“倒U形”,孔隙压力越大,温度对渗透率的影响越小。(4)分别在恒温和恒压条件下对热解吸渗透率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泊松比越大,渗透率比值梯度越大,孔隙体积模量越大,渗透率比值梯度越小。恒压条件下,当线胀系数大于临界值或朗缪尔体应变小于临界值,渗透率的演化规律不呈现“倒U形”。恒温条件下,当朗缪尔体应变小于临界值时,渗透率的演化规律不呈现“U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固耦合 页岩渗透率 热解吸 有效应力 吸附应变
下载PDF
固体吸附式制冷的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王如竹 吴静怡 +4 位作者 滕毅 许煜雄 施雯 杨利民 汪前彬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0-29,共10页
描述吸附容量的D-A方程、吸附床内的传热传质、新型热力循环的潜力与可行性、吸附系统的技术经济性和优化控制、实际吸附循环理论以及双效/多效吸附式制冷等是吸附式制冷尚需进行研究的基础课题。本文对固体吸附式制冷机的关键技术... 描述吸附容量的D-A方程、吸附床内的传热传质、新型热力循环的潜力与可行性、吸附系统的技术经济性和优化控制、实际吸附循环理论以及双效/多效吸附式制冷等是吸附式制冷尚需进行研究的基础课题。本文对固体吸附式制冷机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式制冷 制冷机 吸附容量 吸附床 吸附系统
下载PDF
土壤-水体系中固/液比对溶解性石油烃吸附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陈虹 陈硕 +1 位作者 全燮 赵雅芝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95-1299,共5页
采用批实验的方法,研究了2种土壤在不同的固/液比(solid-to-solution ratio,SSR)条件下对溶解性石油烃(DPH)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DPH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等温线符合线性方程;解吸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滞后因子随SSR的升高而增加,... 采用批实验的方法,研究了2种土壤在不同的固/液比(solid-to-solution ratio,SSR)条件下对溶解性石油烃(DPH)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DPH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等温线符合线性方程;解吸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滞后因子随SSR的升高而增加,随土壤有机碳含量(OC)的升高而减小,对于OC=1.54%的稻田土,当SSR从10.00 g.L-1变化至75.00 g.L-1,DPH的解吸滞后因子从1.43升高到2.21;对于OC=15.91%的黑土,当SSR从2.50 g.L-1变化至5.00 g.L-1,DPH的解吸滞后因子从1.18升高到1.37.说明吸附的不可逆性随SSR的升高而增强,随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升高而减弱.另外,研究发现由吸附等温线计算得到的KOC随SSR的升高(不可逆性的增强)而减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固定体系中KOC与SSR的关系模型,用于预测实际环境中DPH在土-水界面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石油烃 固/液比 吸附 解吸 解吸滞后
下载PDF
利用固体NMR研究一种萜类有机分子在聚乙烯中的吸附行为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建会 刘宣伯 +3 位作者 姚雪容 李娟 张韬毅 张龙贵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81-1085,共5页
利用固体NMR技术考察了聚乙烯(PE)吸附一种萜类气味有机分子C_(10)H_(18)O前后的相结构和分子运动性。表征结果显示,PE的相组成包含晶区、界面区和无定形区,吸附C_(10)H_(18)O至饱和后的试样(PE/OM)的晶区含量基本不变,界面区中有很小... 利用固体NMR技术考察了聚乙烯(PE)吸附一种萜类气味有机分子C_(10)H_(18)O前后的相结构和分子运动性。表征结果显示,PE的相组成包含晶区、界面区和无定形区,吸附C_(10)H_(18)O至饱和后的试样(PE/OM)的晶区含量基本不变,界面区中有很小一部分转变为无定形区。PE/OM的晶区、界面区和无定形区的分子链运动能力均较PE有所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萜类有机分子 吸附 固体核磁 相结构
下载PDF
纳米结构多孔固体在二氧化碳吸附分离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郝广平 李文翠 陆安慧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493-2510,共18页
二氧化碳(CO2)的双重角色(温室气体及一碳化工原料)使其吸附分离研究具有重要学术及社会经济意义。本文以多孔吸附材料为主线,系统评述了多孔炭、分子筛、有机金属骨架类材料及多孔聚合物等的CO2吸附分离最新研究进展。这些吸附材料的特... 二氧化碳(CO2)的双重角色(温室气体及一碳化工原料)使其吸附分离研究具有重要学术及社会经济意义。本文以多孔吸附材料为主线,系统评述了多孔炭、分子筛、有机金属骨架类材料及多孔聚合物等的CO2吸附分离最新研究进展。这些吸附材料的特点:多孔炭的微观及宏观形貌可控,孔结构可调,稳定性好;分子筛的具有丰富的微孔,孔径分布集中;有机金属骨架及多孔聚合物的种类多样,代表一类新兴的CO2吸附材料。分析了多孔固体应用于CO2吸附分离所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即高效吸附材料立体设计及影响选择性和吸附量等重要参数。提出澄清微孔/介孔/大孔比例以及表面基团种类和数量对CO2吸附贡献的定量关系的必要性,对材料的定向合成与优化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固体 吸附法 纳米结构 二氧化碳 吸附分离
下载PDF
固体废弃物生物降解时污染物运移过程一维数值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金利 栾茂田 杨庆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70-876,共7页
废弃物降解对污染物的运移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基于固体废弃物生物降解效应,针对含水层位于地表下某一有限深度的情况,提出了分析固体废弃物填埋场污染物运移过程的一维计算模型.该模型中包含了污染物在饱和土中的对流、弥散和地球... 废弃物降解对污染物的运移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基于固体废弃物生物降解效应,针对含水层位于地表下某一有限深度的情况,提出了分析固体废弃物填埋场污染物运移过程的一维计算模型.该模型中包含了污染物在饱和土中的对流、弥散和地球化学反应等运移机理.基于变动参数比较计算结果,通过分析表明:在大多数实际情况下,填埋场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于某一时刻达到峰值,之后随时间增长降低.粘土垫层渗透速度及其吸附性是控制污染物运移过程的最重要因素,同时,粘土垫层厚度和含水层渗流速度的影响也不容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废弃物 填埋场 生物降解 污染物运移 污染物浓度 一维 地下水 土垫层 饱和土 粘土
下载PDF
^(110)Ag^m在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上的吸附和解吸 被引量:3
13
作者 牟德海 宋海青 +3 位作者 闫世平 舒永红 辜英杰 蔡大川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8-163,共6页
为了解放射性核素110Agm在大亚湾水域中的迁移和运输,采用批次法研究了4个大亚湾表层沉积物在天然海水中对110Agm的吸附和解吸行为。在吸附反应体系中,Ag+的质量浓度为1.3 ng/mL,110Agm的放射性浓度为10.0 Bq/mL,海水的pH为8.20,盐度为3... 为了解放射性核素110Agm在大亚湾水域中的迁移和运输,采用批次法研究了4个大亚湾表层沉积物在天然海水中对110Agm的吸附和解吸行为。在吸附反应体系中,Ag+的质量浓度为1.3 ng/mL,110Agm的放射性浓度为10.0 Bq/mL,海水的pH为8.20,盐度为32.0,固液比为1.0 mg/mL时,在短时间(约40 s)内,110Agm的吸附率即达到28.6%。说明大亚湾表层沉积物对110Agm存在一个快速吸附过程;在吸附时间1 h以内吸附率变化很小,4个沉积物的平均吸附率为30.0%;从1 h^5 d,吸附率可上升至64.4%;5 d以后吸附趋于平衡,吸附分配比平均为1.86×103mL/g,与解吸实验达到平衡时的吸附分配比1.90×103mL/g相同。在固液比为4~250 mg/L时,110Agm的吸附分配比随固液比的增加而减小,在250~1 000 mg/L内,随固液比的增加而增加,当固液比大于1 000 mg/L时,分配比基本上保持一个恒定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0Ag^m 大亚湾 表层沉积物 吸附 解吸 固液比
下载PDF
基于固态胺的CO_2和湿度综合控制装置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传增 刘昊 +2 位作者 张志春 余青霓 魏巍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7-291,共5页
目的研制一套以固态胺作为吸附剂的CO_2和湿度吸附去除装置,实现载人登月飞行器中CO_2和湿度的综合控制。方法通过监测舱内CO_2浓度变化、反应装置吸附、解吸前后重量变化、反应装置进出口温度变化,考察不同试验条件下装置吸附、解吸CO_... 目的研制一套以固态胺作为吸附剂的CO_2和湿度吸附去除装置,实现载人登月飞行器中CO_2和湿度的综合控制。方法通过监测舱内CO_2浓度变化、反应装置吸附、解吸前后重量变化、反应装置进出口温度变化,考察不同试验条件下装置吸附、解吸CO_2和水的性能,以及影响装置吸附性能的因素。结果该装置能够同时去除舱内的CO_2和水蒸气,温度对装置的吸附性能有显著影响,降低入口气流以及反应装置内部的温度有利于CO_2的吸附,水的存在影响固态胺材料对CO_2的吸附。结论后续装置优化改进的方向为吸附时及时将热量导出,解吸时提高热能利用率,节省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和湿度 综合控制装置 固态胺吸附剂 吸附和解吸
下载PDF
垃圾堆肥对难溶性磷转化及土壤磷素吸附特性影响 被引量:23
15
作者 魏自民 席北斗 +4 位作者 王世平 赵越 杨延梅 何连生 刘鸿亮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2-146,共5页
在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工厂化堆肥过程中,加入难溶性磷矿粉,探讨堆肥对难溶性磷的转化能力及堆肥产品培肥后对土壤磷素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磷矿粉可使堆肥中活性有机磷、中等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高稳性有机磷及速效磷含... 在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工厂化堆肥过程中,加入难溶性磷矿粉,探讨堆肥对难溶性磷的转化能力及堆肥产品培肥后对土壤磷素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磷矿粉可使堆肥中活性有机磷、中等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高稳性有机磷及速效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212.69%、80.36%、61.21%、62.74%、157.89%。通过电镜观察表明,堆肥后磷矿粉典型的矿物特征消失,表面呈蜂窝状。将堆肥后的产品进行培肥试验表明,富磷垃圾肥处理可明显改善土壤磷素的吸附特性,与施化肥相比,最大吸附量(Qm)下降8.76%,最大缓冲容量(Qm.K)下降13.58%,而磷素的吸附饱和度(D P S)、零净吸附浓度磷(EP C0)则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幅度依次为98.52%、7.13%。试验结果显示,通过堆肥生产富磷垃圾肥可为解决中国磷素资源缺乏、化学磷肥利用率低等问题提供一条生物学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 堆肥 难溶性磷 富磷垃圾肥 磷素吸附特性
下载PDF
沉积物中水溶性天然有机物吸着系数的动态测定 被引量:17
16
作者 林滨 陶澍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4-169,共6页
探讨了直接测定沉积物中水溶性天然有机物吸着系数的可行性,提出了改变水土比和连续提取两种动态测定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两种方法的操作误差.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均能同时测定样品中水溶性有机物的含量和吸着系数;改变水土比法明显优... 探讨了直接测定沉积物中水溶性天然有机物吸着系数的可行性,提出了改变水土比和连续提取两种动态测定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两种方法的操作误差.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均能同时测定样品中水溶性有机物的含量和吸着系数;改变水土比法明显优于连续提取法.用该方法测定了伊春河沉积物样品中水溶性有机物的含量与吸着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水溶性 天然有机物 吸着系数 动态测定
下载PDF
氯化锶非平衡吸附动力学模型及其在制冷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安国亮 王丽伟 +2 位作者 周志松 江龙 王如竹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483-2490,共8页
为了研究氯化锶混合吸附剂-氨气工质对的非平衡吸附动力学模型,对混合比例为4:1(氯化锶:膨胀硫化石墨)的氯化锶-膨胀硫化石墨混合吸附剂的吸附与解吸性能进行了测试与研究。发现其非平衡吸附过程是双变量控制过程而不是单变量控制过程... 为了研究氯化锶混合吸附剂-氨气工质对的非平衡吸附动力学模型,对混合比例为4:1(氯化锶:膨胀硫化石墨)的氯化锶-膨胀硫化石墨混合吸附剂的吸附与解吸性能进行了测试与研究。发现其非平衡吸附过程是双变量控制过程而不是单变量控制过程。通过对其等压吸附/解吸过程及解吸滞后现象进行进一步分析,建立了氯化锶混合吸附剂的动力学模型。分别用理论、实验及模型数据拟合吸附制冷过程的COP和制冷量,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非平衡动力学模型的拟合结果和实际结果吻合得很好。例如在蒸发温度为0℃、环境温度为25℃、热源温度为90.5℃以上时,拟合COP所带来的最大误差只有1.0%,而理论的平衡吸附性能计算所带来的最大误差为25.8%;理论得到的制冷量比实际值偏高188.1%,而拟合值只比实际值偏高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吸附剂 动力学模型 非平衡 滞后
下载PDF
放射性核素在天然黏土和人工纳米材料上的吸附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祥学 李洁 +3 位作者 于淑君 张瑞 李家星 王祥科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29-340,共12页
核能的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核素不可避免的释放到环境中,给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带来重大危害。本文简单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关于放射性核素在环境天然黏土材料和人工纳米材料上的吸附以及不同表征方法如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X-ray abs... 核能的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核素不可避免的释放到环境中,给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带来重大危害。本文简单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关于放射性核素在环境天然黏土材料和人工纳米材料上的吸附以及不同表征方法如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spectroscopy,XAFS)、荧光时间衰减光谱(time resolved laser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TRLFS)、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ic spectroscopy,XPS),并结合表面络合模型和理论计算化学,研究和分析放射性核素在固体界面相互作用机理国内研究进展。通过本文综述,可以为我国开展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化学行为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 吸附机理 固液界面 黏土材料 纳米材料
下载PDF
采用床内强制对流进行传热传质的固体吸附式循环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程坚 王如竹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37-443,共7页
采用一维两温度模型,以活性炭纤维-氨为工质对,模拟计算了对流热波循环的吸附床加热过程和冷却过程中床内的温度分布和变化趋势,并分析计算了对流热波循环的性能参数。系统的回热率达0.4,热泵效率达1.78,热泵系统的能量密... 采用一维两温度模型,以活性炭纤维-氨为工质对,模拟计算了对流热波循环的吸附床加热过程和冷却过程中床内的温度分布和变化趋势,并分析计算了对流热波循环的性能参数。系统的回热率达0.4,热泵效率达1.78,热泵系统的能量密度为1616W/kg。对系统加以优化,可获得更高的回热率和CO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对流 传热 传质 固体吸附式循环 制冷
下载PDF
基于固体吸湿循环的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熙 门异宇 +1 位作者 刘晓华 张世钢 《暖通空调》 2019年第10期87-91,共5页
为了充分回收燃气锅炉烟气余热,提出了基于固体吸湿循环的烟气余热回收系统。通过搭建一体化实验台,对系统的热回收效率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将烟气温度降至20℃左右,余热回收效率可达到87%~94%。经过间壁式换热器的烟... 为了充分回收燃气锅炉烟气余热,提出了基于固体吸湿循环的烟气余热回收系统。通过搭建一体化实验台,对系统的热回收效率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将烟气温度降至20℃左右,余热回收效率可达到87%~94%。经过间壁式换热器的烟气与热网水温差可以保持在2℃以内,相对湿度接近100%;转轮的热回收性能主要受转速的影响,当转速大于8 r/min时,热回收效率变化趋于平缓,较优工况下转轮的全热回收效率可以达到8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烟气 余热回收 固体吸湿循环 热回收效率 间壁式换热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