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for direct coupling of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to mass spectrometry for drugs of abuse analysis in plasma
1
作者 Wei Zhou Martyna N.Wieczorek +1 位作者 Runshan Will Jiang Janusz Pawliszy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2期216-222,共7页
The direct coupling of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to mass spectrometry(MS)(SPME-MS)has proven to be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fast screening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ompounds in complex matrices such as b... The direct coupling of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to mass spectrometry(MS)(SPME-MS)has proven to be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fast screening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ompounds in complex matrices such as blood and plasma.In recent years,our lab has developed three novel SPME-MS techniques:SPME-microfluidic open interface-MS(SPME-MOI-MS),coated blade spray-MS(CBS-MS),and SPME-prob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MS(SPME-PESI-MS).The fast and high-throughput nature of these SPME-MS technologies makes them attractive options for point-of-care analysis and anti-doping testing.However,all these three techniques utilize different SPME geometries and were tested with different MS instruments.Lack of comparative data makes it difficult to determine which of these methodologies is the best option for any given application.This work fills this gap by making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these three technologies with different SPME devices including SPME fibers,CBS blades,and SPME-PESI probes and SPME-liquid chromatography-MS(SPME-LC-MS)for the analysis of drugs of abuse using the same MS instrument.Furthermore,for the first time,we developed different desorption chambers for MOI-MS for coupling with SPME fibers,CBS blades,and SPME-PESI probes,thus illustrating the universality of this approach.In total,eight analytical methods were developed,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showing that all the SPME-based methods provided good analytical performance with R^(2)of linearities larger than 0.9925,accuracies between 81%and 118%,and good precision with an RSD%≤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Mass spectrometry Microfluidic open interface coated blade spray Prob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Drug of abuse
下载PDF
Time-course monitoring of in vitro biotransformation reaction via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ambient mass spectrometry approaches
2
作者 Karol Jaroch Janusz Pawliszy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86-191,共6页
Th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technique quantifies analytes without considerably affecting the sample composition.Herein,a proof-of-concep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monstrate the use of coated probe electrospray ion... Th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technique quantifies analytes without considerably affecting the sample composition.Herein,a proof-of-concep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monstrate the use of coated prob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coated-PESI)and coated blade spray(CBS)as ambient mass spectrometry approaches for monitoring drug biotransformation.The ability of these methods was investigated for monitoring the dephosphorylation of a prodrug,combretastatin A4 phosphate(CA4P),into its active form,combretastatin A4(CA4),in a cell culture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fetal bovine serum.The CBS spot analysis was modified to achieve the same extraction efficiency as protein precipitation and obtained results in 7 min.Because coated-PESI performs extraction without consuming any samples,it is the preferred technique in the case of a limited sample volume.Although coated-PESI only extracts small quantities of analytes,it uses the desorption solvent volume of 5-10 pL,resulting in high sensitivity,thus allowing the detection of compounds after only 1 min of extraction.The biotransformation of CA4P into CA4 via phosphatases occurs within the simple matrix,and the proposed sample preparation techniques are suitable for monitoring the biotrans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ated prob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coated blade spray COMBRETASTATIN BIOTRANSFORMATION Prodrug activation
下载PDF
Facile fabrication of novel cobalt-based carbonaceous coatings on nickel-titanium alloy fiber substrate for selectiv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3
作者 Junliang Du Rong Zhang +3 位作者 Feifei Wang Hua Zhou Xuemei Wang Xinzhen Du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6期3119-3122,共4页
Fabrication of selective adsorption coating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Herein,new strategies were developed for the in-situ fabrication of novel cobalt-based carbonaceous coatings on th... Fabrication of selective adsorption coating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Herein,new strategies were developed for the in-situ fabrication of novel cobalt-based carbonaceous coatings on the nickel-titanium alloy(Ni Ti)fiber substrate using ZIF-67 as a precursor and template through the chemical reaction of ZIF-67 with glucose,dopamine(DA)and melamine,respectively.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the resulting coatings was evaluated using representative aromatic compounds coupled to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with ultraviolet detection(HPLC-UV).The results clearly demonstrated that the adsorption selectivity was subject to the surface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the fiber coatings.The cobalt and nitrogen co-doped carbonaceous coating showed better adsorption selectivity for ultraviolet filters.In contrast,the cobalt-doped carbonaceous coating exhibited higher adsorption selectivity for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The fabricated fibers present higher mechanical stability and higher adsorption capability for model analytes than the commercial polydimethylsiloxane and polyacrylate fibers.These new strategies will continue to expand the Ni Ti fibers as versatile fiber substrates for 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derived coating materials with controllable nanostructures and tunable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F-67 Cobalt-based carbonaceous coatings Nickel/titanium alloy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原文传递
固相微萃取技术在环境污染物分析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媛 刘海灵 +1 位作者 王香凤 谢孟峡 《分析仪器》 CAS 2023年第2期1-9,共9页
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绿色样品前处理技术,该技术于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从其提出至今的30余年时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环境领域广泛应用的前处理技术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SPME技术的分类及其在各类环境污染... 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绿色样品前处理技术,该技术于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从其提出至今的30余年时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环境领域广泛应用的前处理技术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SPME技术的分类及其在各类环境污染物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涵盖了SPME纤维涂层的各种材料和涂覆技术以及对于不同种类环境污染物的分析等方面,并对该技术今后的发展做出了判断和展望,有助于相关研究工作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环境污染物 纤维涂层
下载PDF
水性涂料挥发性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谢冬 张悦 +2 位作者 王淑芬 夏爱华 丁运生 《中国涂料》 CAS 2023年第4期72-76,共5页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一种新型水性涂料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采用100μm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萃取头,在50℃下顶空吸附20 min,于进样口250℃下解吸2 min后进行GC-MS测定,并以峰面积归一化法...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一种新型水性涂料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采用100μm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萃取头,在50℃下顶空吸附20 min,于进样口250℃下解吸2 min后进行GC-MS测定,并以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水性涂料中共鉴定出15种挥发性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7.57%,其中包含5种苯系物(1.47%)、1种醛类物质(0.41%)、2种醚类物质(1.60%)、6种酯类物质(92.88%)、1种酸类物质(1.21%)等。该方法无需溶剂和复杂装置,操作条件简单,其萃取纤维头对VOCs吸附和后期进样解吸的有效性高,可直接进行GC-MS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涂料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顶空固相微萃取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的涂层进展 被引量:58
6
作者 黄悯嘉 游静 +1 位作者 梁冰 欧庆瑜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4-318,共5页
对固相微萃取 (SPME)的固定相涂层的发展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商品化和非商品化涂层的各自特点 。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涂层 固定相 选择性 技术进展 萃取 气相色谱仪 进样器 样品预处理
下载PDF
分子印迹技术与固相微萃取技术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7
作者 李文超 王永花 +1 位作者 孙成 杨绍贵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63-1671,共9页
固相微萃取技术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涂层是固相微萃取技术的核心部分.目前商品化的涂层缺乏选择性,易受基质干扰,不适合复杂环境基质中痕量有机污染物的分析.分子印迹聚合物是一种具有强大分子识别功能的材料,具有高效的选... 固相微萃取技术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涂层是固相微萃取技术的核心部分.目前商品化的涂层缺乏选择性,易受基质干扰,不适合复杂环境基质中痕量有机污染物的分析.分子印迹聚合物是一种具有强大分子识别功能的材料,具有高效的选择特异性,将其作为固相微萃取涂层,可提高其选择性,扩大其应用范围,是目前固相微萃取涂层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分子印迹技术与固相微萃取技术联用的研究进展,包括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装置形式以及方法研究等,最后展望了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分子印迹技术 涂层材料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新型涂层的制备和特性(英文) 被引量:21
8
作者 杨敏 王一龙 +1 位作者 曾昭睿 周莹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2-206,共5页
以聚甲基苯基乙烯基硅氧烷为主要成分 ,采用溶胶 凝胶技术和自由基引发交联反应的方法首次制备了一种固相微萃取新涂层 ,并与气相色谱联用 ,分析了芳香族化合物 ,考察了它的萃取性能。结果表明 :该涂层提供了大的比表面积 ,可获得高的... 以聚甲基苯基乙烯基硅氧烷为主要成分 ,采用溶胶 凝胶技术和自由基引发交联反应的方法首次制备了一种固相微萃取新涂层 ,并与气相色谱联用 ,分析了芳香族化合物 ,考察了它的萃取性能。结果表明 :该涂层提供了大的比表面积 ,可获得高的萃取效率。与相应的商用固相微萃取涂层相比 ,该涂层具有更好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且热稳定性好 ,使用寿命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备 固相微萃取 溶胶-凝胶法 聚甲基苯基乙烯基硅氧烷 固相涂层 气相色谱 萃取性能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涂层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9
作者 许志刚 胡玉玲 +1 位作者 罗学军 李攻科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0-256,共7页
涂层是固相微萃取技术的核心,近年来出现的各种新型涂层材料和制备技术,进一步拓宽了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应用范围。该文介绍了各种新型固相微萃取介质的发展,并综述了各种新型固相微萃取涂层的制备方法,包括直接制备、溶胶-凝胶技术、化... 涂层是固相微萃取技术的核心,近年来出现的各种新型涂层材料和制备技术,进一步拓宽了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应用范围。该文介绍了各种新型固相微萃取介质的发展,并综述了各种新型固相微萃取涂层的制备方法,包括直接制备、溶胶-凝胶技术、化学键合与聚合、分子印迹技术、树脂固载技术、电化学沉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涂层 溶胶-凝胶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涂层及其形貌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魏黎明 欧庆瑜 梁冰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7-20,共4页
采用物理涂渍、溶胶 -凝胶技术(sol-gel)制备了固相微萃取 (SPME)固相涂层 :γ_Al2O3 涂层、聚丙烯酸树脂涂层、聚酰亚胺 -二氧化硅溶胶凝胶涂层、聚酰亚胺 -二氧化钛涂层。通过扫描电镜显示涂层表面形貌 ,并比较了萃取容量与涂层形貌... 采用物理涂渍、溶胶 -凝胶技术(sol-gel)制备了固相微萃取 (SPME)固相涂层 :γ_Al2O3 涂层、聚丙烯酸树脂涂层、聚酰亚胺 -二氧化硅溶胶凝胶涂层、聚酰亚胺 -二氧化钛涂层。通过扫描电镜显示涂层表面形貌 ,并比较了萃取容量与涂层形貌间的关系。证明涂层的微观形态结构对涂层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可以通过微观形态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涂层 物理涂渍 溶胶-凝胶技术
下载PDF
选择性固相微萃取涂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1
作者 黄健祥 胡玉玲 李攻科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97-102,共6页
固相微萃取装置的核心部分是它的涂层,涂层的种类和厚度是影响分析灵敏度和选择性的最重要因素。具选择性的涂层可增强固相微萃取的分离能力,扩展它的应用范围。本文介绍了固相微萃取的类型,综述了近年来选择性固相微萃取涂层的研究进展... 固相微萃取装置的核心部分是它的涂层,涂层的种类和厚度是影响分析灵敏度和选择性的最重要因素。具选择性的涂层可增强固相微萃取的分离能力,扩展它的应用范围。本文介绍了固相微萃取的类型,综述了近年来选择性固相微萃取涂层的研究进展,包括溶胶-凝胶涂层、限进介质涂层、分子印迹涂层等涂层的研制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选择性涂层 分子印迹 综述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涂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妍 杨富巍 +1 位作者 田锐 马谦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1年第11期981-984,共4页
固相微萃取是一种新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萃取头涂层是固相微萃取的核心,涂层的性质对萃取的选择性和灵敏度起着决定性作用,综述了固相微萃取涂层的发展及其应用。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涂层 发展 应用
下载PDF
自组装金纳米粒子涂层对环境水样中紫外线吸收剂的固相微萃取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海霞 杨尧霞 +2 位作者 马明广 王雪梅 杜新贞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7-211,共5页
以刻蚀不锈钢丝为基体,采用化学沉积法在表面沉积金纳米粒子(AuNPs),修饰一层1,8-辛二硫醇分子后,再自组装一层AuNPs,制备了高强度AuNPs涂层固相微萃取( SPME)纤维,并与HPLC联用,以常用紫外线吸收剂为例,评价了AuNPs-SPME纤维的萃... 以刻蚀不锈钢丝为基体,采用化学沉积法在表面沉积金纳米粒子(AuNPs),修饰一层1,8-辛二硫醇分子后,再自组装一层AuNPs,制备了高强度AuNPs涂层固相微萃取( SPME)纤维,并与HPLC联用,以常用紫外线吸收剂为例,评价了AuNPs-SPME纤维的萃取分离性能。当萃取时间为30 min、温度为55℃、搅拌速率为800 r/min, pH=7时,萃取效果最好。在优化的萃取条件下,所建立的AuNPs-SPME-HPLC法测定4种紫外吸收剂(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乙基己基-4-(N,N-二甲氨基)苯甲酸酯、2-乙基己基-4-甲氧基肉桂酸酯和2-乙基己基水杨酸)的线性范围为0.004~200μg/L,检出限为0.43~570 ng/L (S/N=3),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9%~4.2%(n=5)之间。河水、废水处理厂的废水以及雨水样品中紫外线吸收剂的加标回收率在77.9%~108%之间,RSD为3.1%~8.0%(n=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粒子涂层 自组装 固相微萃取 紫外线吸收剂
下载PDF
苯丙共聚物-聚硅氧烷复合固相微萃取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申书昌 付双 +2 位作者 王文波 肖忠峰 张维冰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15,共4页
合成了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以此聚合物与甲基聚硅氧烷色谱固定液混合作为固相微萃取头涂层。通过热分析手段考察了该涂层的热稳定性,涂层使用温度可达280℃。使用微量进样器和不锈钢毛细管,自制了SPME装置。使用该涂层萃取分析... 合成了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以此聚合物与甲基聚硅氧烷色谱固定液混合作为固相微萃取头涂层。通过热分析手段考察了该涂层的热稳定性,涂层使用温度可达280℃。使用微量进样器和不锈钢毛细管,自制了SPME装置。使用该涂层萃取分析了水中氯苯系化合物,各标准样品质量浓度在0—20μg/L内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674—0.9934),检出限为0.28—0.64ng/L,相对标准偏差为5.4%-7.7%,加标回收率为91%-99%。将自制涂层与商品涂层(PDMS、PA)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苯丙聚合物-甲基聚硅氧烷复合涂层对氯苯系化合物具有优良的吸附特性。在固相微萃取研究和应用中,提供了新的吸附物质和色谱固定液与石英纤维结合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苯丙共聚物-甲基聚硅氧烷复合涂层 氯苯系物 色谱
下载PDF
硅烷修饰滤纸固相微萃取-室温磷光法测定水样中7,8-苯并喹啉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香凤 朱若华 +2 位作者 强洪 王培龙 朱亚琦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7-110,共4页
将二甲基氯硅烷键联到滤纸上,修饰后的滤纸具有较强的疏水性和热稳定性。7,8-苯并喹啉能选择性的吸附在修饰滤纸上,发射较强的室温磷光,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是267nm和502nm。不经固相萃取,7,8-苯并喹啉的线性范围为2.0×1... 将二甲基氯硅烷键联到滤纸上,修饰后的滤纸具有较强的疏水性和热稳定性。7,8-苯并喹啉能选择性的吸附在修饰滤纸上,发射较强的室温磷光,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是267nm和502nm。不经固相萃取,7,8-苯并喹啉的线性范围为2.0×10^-6~4.0×10^-4mol/L;5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68%;绝对检出限为1.65ng/spot。将二甲基氯硅烷键合滤纸作为固相萃取膜,直接富集水溶液中的7,8-苯并喹啉,经固相萃取后的线性范围为8×10^-9~8×10^-6mol/L;检出限可降低至0.48μg/L;5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4.54%。将修饰滤纸直接用于环境水样中7,8-苯并喹啉的监测分析,加标回收率达到87.5%~9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烷 滤纸修饰 固体基质室温磷光 固相微萃取 7 8-苯并喹啉
下载PDF
二氧化钛涂覆中空纤维膜微萃取-电热蒸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环境样品中痕量重金属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樊 何蔓 +2 位作者 陈贝贝 向洋 胡斌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13-1321,共9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 O2涂覆中空纤维膜,并对其进行了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表征。考察了其对多种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最佳的萃取条件为试样的p H=8.0,在搅拌速率700 r/min下萃取30 min,使用100μL 1 mol/L HNO3进行解吸。基于此,建立...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 O2涂覆中空纤维膜,并对其进行了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表征。考察了其对多种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最佳的萃取条件为试样的p H=8.0,在搅拌速率700 r/min下萃取30 min,使用100μL 1 mol/L HNO3进行解吸。基于此,建立了Ti O2涂覆中空纤维膜微型化固相萃取-电热蒸发(ETV)-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测定环境水样中痕量重金属的新方法。本方法对Cr(Ⅲ),Cu(Ⅱ),Cd(Ⅱ)和Pb(Ⅱ)的检出限分别为0.039,0.021,0.009和0.018 ng/m L,富集倍数为10.3~18.6倍。自制Ti O2涂覆中空纤维膜的制备重现性(RSD)为4.5%~6.8%(批内)和7.7%~9.6%(批间)。本方法被成功应用于标准水样、东湖水和雪水中Cr(Ⅲ),Cu(Ⅱ),Cd(Ⅱ)和Pb(Ⅱ)的分析。另外,将Ti O2涂覆中空纤维膜与Ti O2涂覆中空纤维膜搅拌棒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Ti O2涂覆中空纤维膜不仅制备简单,而且对目标金属离子具有较高的萃取效率和吸附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涂覆中空纤维膜 固相微萃取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电热蒸发 重金属离子
下载PDF
顶空液相微萃取测定溶剂型涂料中挥发性有机物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炎 张永梅 梁志华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5-118,共4页
应用顶空液相微萃取法对溶剂型涂料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进行分离富集,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分析。对萃取溶剂进行了筛选,并研究了平衡温度、溶剂体积、萃取时间等影响因素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在优化的条件下,苯、甲苯、二甲苯、三氯乙... 应用顶空液相微萃取法对溶剂型涂料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进行分离富集,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分析。对萃取溶剂进行了筛选,并研究了平衡温度、溶剂体积、萃取时间等影响因素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在优化的条件下,苯、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检出限分别为0.25、0.25、0.75、1.25和1.75μg/L。进行了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试验,平均回收率为94.14%-119.33%,相对标准偏差为2.9%-1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液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法 涂料 挥发性有机物
下载PDF
快速制备金属基固相微萃取金涂层用于环境水样中痕量苯并[a]芘的测定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海霞 郑文芳 +3 位作者 刘丽 李毅 王雪梅 杜新贞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7-461,共5页
本文以刻蚀不锈钢丝作为固相微萃取(SPME)纤维基体,用化学沉积技术快速制备了亚微米金颗粒涂层,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联用,用苯并[a]芘(B[a]p)评价了SPME金涂层的萃取分离性能,优化了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该金涂层与基体结合... 本文以刻蚀不锈钢丝作为固相微萃取(SPME)纤维基体,用化学沉积技术快速制备了亚微米金颗粒涂层,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联用,用苯并[a]芘(B[a]p)评价了SPME金涂层的萃取分离性能,优化了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该金涂层与基体结合牢固、稳定性好、寿命长、制备简单。所建立的金涂层SPME-HPLC法测定B[a]p线性范围为25-5 000ng/L,检出限(S/N=3)为12.50ng/L;对于4μg/L的B[a]p溶液,制备的单一金涂层SPME-HPLC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86%(n=6),重复制备的金涂层SPME-HPLC分析结果的RSD为7.81%(n=6)。实际水样中B[a]p的加标回收率在94.25%-110.9%之间,RSD为2.67%-10.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沉积 金颗粒涂层 固相微萃取 苯并[A]芘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塑料食品包装袋中的痕量挥发性有机物 被引量:24
19
作者 魏黎明 李菊白 李辰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CAS 2003年第3期178-181,共4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联用技术,对塑料制品—保鲜薄膜、牛奶包装袋中的痕量挥发性有机物异丙醇、乙酸乙酯、丁酮、甲苯进行定量测定 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大于102数量级,检出限低于4.4ng/mL水平,相对标准偏差为2.3%~4.7% 方法灵敏度高。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法 测定 塑料食品包装袋 痕量挥发性有机物
下载PDF
苯-丙-硅共聚物固相微萃取涂层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申书昌 张维冰 +2 位作者 付双 柳彩云 李小龙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5-868,共4页
合成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乙烯基三乙氧基硅氧烷三元共聚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对其热稳定性、粘度、与纤维的结合能力等物理性能进行了测试。使用自制固相微萃取装置,研究了该聚合物作为固相微萃取涂层的应用性能,对水中小分子烷基... 合成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乙烯基三乙氧基硅氧烷三元共聚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对其热稳定性、粘度、与纤维的结合能力等物理性能进行了测试。使用自制固相微萃取装置,研究了该聚合物作为固相微萃取涂层的应用性能,对水中小分子烷基苯、氯苯、硝基苯进行了萃取实验,将萃取结果与商品涂层萃取结果进行了比较,令人满意。实验数据表明,苯-丙-硅三元共聚物作为固相微萃取涂层性能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硅聚合物 固相微萃取涂层 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