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地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三重逻辑
1
作者 蔡海棠 陈智文 《怀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11,共5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法律层面的要求,内地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理解和践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高度提升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法律层面的要求,内地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理解和践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高度提升教育使命感;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地位增强教育自觉度;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需求提高教育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地高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下载PDF
民族职业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优势、定位与路径 被引量:1
2
作者 许可峰 刘沛森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95,共7页
民族职业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理想、共同目标以及共享发展机会、共建精神家园等方面肩负着神圣使命,同时由于发展上的全国支持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啮合性、教育模式上的强烈实践性以及教育内容上的鲜明融创品格,在铸牢中... 民族职业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理想、共同目标以及共享发展机会、共建精神家园等方面肩负着神圣使命,同时由于发展上的全国支持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啮合性、教育模式上的强烈实践性以及教育内容上的鲜明融创品格,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先天优势。要在提高政治站位、夯实基石地位、明确发展方位和特色定位的基础上,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包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铸魂”与“培能”并重,在教育支援理念上要“道义”与“共赢”并重,在人才培养面向上要“本地”与“全国”兼顾,在教育发展方向上要“现代”与“特色”兼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职业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 职业教育 高质量发展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教育的专业针对性探索——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3
作者 徐俊丽 欧文静 《鹿城学刊》 2023年第2期40-42,47,共4页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教育教学实效性,必须要加强学生教育的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等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文章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例,将把他们培养成为宣传民族团结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使者作为教育教学目标,探索铸牢中华...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教育教学实效性,必须要加强学生教育的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等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文章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例,将把他们培养成为宣传民族团结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使者作为教育教学目标,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如何实现专业针对性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专业针对性 旅游管理专业 使者
下载PDF
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建构 被引量:3
4
作者 许锋华 闫领楠 《民族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4,共9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是青少年拥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之源。建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是青少年拥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之源。建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讲话为统领,厘清“四个共同”“五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之于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义。在此基础上,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逻辑,坚持“家—校—社”的多元协同,确保“党—团—队”的一体联动,进而建构全方位、立体化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要实现这一机制,需建立大中小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助推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发展;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空间,促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互嵌式发展;完善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实现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贯通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协同机制 全方位育人
原文传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价值与路径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学敏 李雪婷 《民族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1,共7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课程一体化建设是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抓手。基于“泰勒原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维度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课程一体化建设是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抓手。基于“泰勒原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维度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一体化具有连续性、衔接性和融合性的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为兼顾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集体发展的课程目标、注重共同性与差异性辩证统一的课程内容、融合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式的课程实施、实现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课程评价。在实践路径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应以知情意行为纲要,形成螺旋递进的一体化课程目标;以“四个共同”为主线,构建包容开放的一体化课程内容;以知行合一为引领,制定全面多元的一体化课程实施方案;以家校社协同为基点,创设协同联动的一体化课程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建设 泰勒原理 大中小学一体化
原文传递
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
6
作者 史大胜 王奕迪 楚琳 《民族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0,共8页
中国特色民族教育事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为探索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积极响应党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战略部署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系列重大决策的实践导向与进路... 中国特色民族教育事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为探索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积极响应党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战略部署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系列重大决策的实践导向与进路,本研究遵循“确立导向—强化关键—创新发展”的实践逻辑,从奠定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基调、铸牢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生命线、扎实推进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进程三个维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稳固优先发展地位、维护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守中国特色之“正”、创高质量发展之“新”九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民族教育
原文传递
意义诠析、功能拓新与路径选择:用地理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7
作者 梁鹏遥 杜双鹤 李建森 《贵州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9,共7页
地理符号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实体形象,直接反映了民族史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具体的、现实的辩证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运用地理符号能有效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关系,在交往交流交融的日常中梳理中华民族共同... 地理符号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实体形象,直接反映了民族史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具体的、现实的辩证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运用地理符号能有效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关系,在交往交流交融的日常中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规律与运动轨迹,从而建立起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科学认知。在运用地理符号时,必须在充分尊重地理符号客观性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延展地理符号的精神承载力,进而润物无声地引导共同体成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符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原文传递
教育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提升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创新力
8
作者 郭广生 杨慕云 +1 位作者 苏德 李学锋 《民族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共11页
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教育强国,必然离不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人心,有赖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 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教育强国,必然离不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人心,有赖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工作体系常态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需将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及社会教育纳入其中,发挥好党员干部教育的引领力,提升高校教育的创新力,强化社会教育的辐射力,形成覆盖全民的教育合力,共同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开展。为此,应探讨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工作体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化、系统化、常态化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体化建设 党员教育 干部教育 社会教育
原文传递
发挥图书馆教育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4
9
作者 谢欧 张学敏 《民族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8,共7页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文化存在的图书馆内蕴文化认同教育价值,作为教育存在的图书馆亦是激活公众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因此,图书馆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文化存在的图书馆内蕴文化认同教育价值,作为教育存在的图书馆亦是激活公众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因此,图书馆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三重耦合连接,其宣传功能塑造中华民族主体的共同体意识认知、文化功能提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文化养料、对话功能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个人空间与社交空间。基于此三重耦合连接,图书馆需把握保持历时性和长时性影响的时间维浸润要义、保持空间传播面覆盖性的空间维集成要义,以及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的建设要义,最终通过其教育价值的有效发挥更好地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公共教育 文化认同 空间涵养
原文传递
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话语体系的生成逻辑与本土建构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子云 潘贝 《民族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5-53,共9页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作为民族研究的特色话语,伴随民族话语的变迁,历经从“阶级话语”到“关系话语”、从“话语依...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作为民族研究的特色话语,伴随民族话语的变迁,历经从“阶级话语”到“关系话语”、从“话语依附”到“话语融合”、从“话语本土化”到“话语特色化”三重样态。话语的转型确证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的流变性和可超越性。新时代基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概念、常态化机制、方式和效果”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的主流话语,意味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话语重心发生了时代转向,即从基于“民族关系改进”的“策略性建构”研究,转向基于“民族认同自觉”的“主体性生成”研究,为阐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提供了全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话语体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术话语的发展特征与逻辑建构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仲山 王一骄 《民族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2,共8页
自2014年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术话语经历了从政策话语到学术话语、从外在逻辑到内在逻辑、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建构过程,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分析发现,现阶段... 自2014年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术话语经历了从政策话语到学术话语、从外在逻辑到内在逻辑、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建构过程,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分析发现,现阶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术话语书写仍存在主体地位的不充分性、体系建构的不完整性、表达与传播的工具性、书写主体与书写对象的失衡性等问题。未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术书写应实现由分散到系统的理论体系建构、由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学理表达,由学术话语到大众话语的传播转换,使其学术话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彰显,逻辑体系更加完善,表达与传播更具实效性与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政策话语 学术话语 话语体系
原文传递
非遗传承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形感效”路径:基于国家级非遗项目“花儿”的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普丽春 王晔然 张渊彧 《民族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7-43,共7页
“有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根本,“有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有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旨归。“形感效”三维互不分离,共同作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承载中... “有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根本,“有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有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旨归。“形感效”三维互不分离,共同作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承载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其“有形”的传承活动不仅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而且使各族人民在“有感”的体验中不断增强“四个认同”,内化“四个与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花儿”传承在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同时,促进了共生交融的和谐民族关系,形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由“形”入“感”,有“效”跃迁,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加“有形、有感、有效”。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如何通过非遗传承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形感效”路径,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要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非遗传承 有形有感有效
原文传递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与方法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明 刘丹航 郭世杰 《民族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1-158,共8页
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实现文化传承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背景中,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具有稳定性与变迁性的双重特点,表现为中华各民族节日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既统一又多样的文化样态。... 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实现文化传承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背景中,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具有稳定性与变迁性的双重特点,表现为中华各民族节日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既统一又多样的文化样态。节日文化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强化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较易忽视传统节日文化的本质属性,导致节日文化理解不充分、节日文化精神内涵缺失、节日文化功能价值失效等观念问题,由此提出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和方法,着重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节日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以节日文化教育充分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求为目标,增强节日文化教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节日教育
原文传递
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与铸牢路径——基于西南四省的调查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琴 邓庭艳 《民族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52,共10页
基于心理学的意识理论,从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维度对云贵川渝6786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以期对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所启示。研究发现,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体表现良好,... 基于心理学的意识理论,从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维度对云贵川渝6786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以期对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所启示。研究发现,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体表现良好,但认知、意志维度的水平略低于父母,其内部呈现出显著性的性别、学段、民族、学校城乡属性、家庭SES等群体差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作为外源性因素,家庭功能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最为显著,学校环境次之,社区支持相对较弱;民族认同作为内生性因素,在家庭、学校、社会三项外源性因素和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为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构建多维一体的教育体系,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提高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普及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中小学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家校社协同
原文传递
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泰博 陈纪 王慧萍 《民族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28,共7页
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既是落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措施,也是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地理环境特殊、民族关系复杂、不安全因素较多等具体特点,边疆地区常态化宣传教育应重点围绕“理念认... 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既是落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措施,也是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地理环境特殊、民族关系复杂、不安全因素较多等具体特点,边疆地区常态化宣传教育应重点围绕“理念认知”和“情感认同”展开。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是党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尝试。边疆地区在常态化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也要把握边疆地区的特殊情况,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与共”“四个共同”“五个认同”“三个意识”等内容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可通过建立宣传教育长效机制、细化宣传教育目标受众、丰富宣传教育方式手段、完善宣传教育基础工作等实践路径,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地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原文传递
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内涵、困境及建设路径 被引量:8
16
作者 田琳 王浩 《民族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26,共6页
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民族大中小学校落实民族工作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教育要从培养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知、形成教育对象的中... 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民族大中小学校落实民族工作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教育要从培养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知、形成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认同、促进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行为自觉三个内容维度实现横向贯通与纵向衔接。然而,当下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的实践存在教育目标“碎片化”、教育内容“散点化”、教育方式“无序化”等现实困境。在实践路径中,民族学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循序进阶的目标体系、多元统整的课程体系、一点多维的教育方式,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学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体化教育
原文传递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与进路——基于多学科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徐林 王阿舒 《民族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8-176,共9页
新时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如何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形成强大的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充分激发各族人民共创民族复兴的巨大动能。基于迈克尔·吉本斯的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理论,构建国家通用... 新时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如何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形成强大的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充分激发各族人民共创民族复兴的巨大动能。基于迈克尔·吉本斯的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理论,构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学科分析框架。以该分析框架透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价值追求的政治学属性、铸牢过程的教育学属性、实现目标的经济学属性。为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统合政治学视角的力量凝聚、教育学视角的人才培养、经济学视角的人力开发,以教育发展促进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为根本路向,完善人格以增强各族人民“五个认同”,凝聚人心以增进各族人民团结进步,开发人力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培育人才以促进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造福人民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政治学视角 教育学视角 经济学视角
原文传递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空间向度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茂庆 周驰亮 《民族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36,共8页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空间在场的历时性工程。空间是分析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的基本维度,运用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将学校空间视为社会空间的组成单元,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三个维度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空间在场的历时性工程。空间是分析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的基本维度,运用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将学校空间视为社会空间的组成单元,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三个维度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校场域的生成与发展。通过阐释物质空间对学生感知的影响,分析精神空间对学生认同的作用,探讨生活空间对学生行为形塑的价值,进而理清学校空间凝聚学生价值共识的逻辑层次。基于此,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聚焦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的学校空间布局、“五个认同”的价值观教育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的身心融合教育,以空间整合、空间内聚、空间形塑的实践路径,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感知、情感认同与实践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空间生产 物质空间 精神空间 生活空间
原文传递
教育帮扶视角下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笑夷 崔延强 《民族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42,共6页
中国特色教育帮扶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一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待加强,二是教育... 中国特色教育帮扶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一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待加强,二是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协同性仍需提高,三是教育资源的充足性和稳定性亟须保障。教育帮扶不仅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增强困难群体的幸福感和认同感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还有效改善了西部地区教育基本面貌,有助于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面向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涉及改善硬件条件和丰富软件资源的帮扶政策先后出台和贯彻执行,为破解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提供重要思路。教育帮扶视角下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完善与优化,应以提升教育质量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根本,完善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补充教育资源,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抓实做细,做到有形、有感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西部地区 教育帮扶
原文传递
民族院校通识教育变革的价值导向、实施路径与发展策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亚群 向亚雯 《民族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4-91,共8页
加强通识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实现民族院校办学使命的重要路径。民族院校通识教育的变革具有三重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育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立足民族文... 加强通识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实现民族院校办学使命的重要路径。民族院校通识教育的变革具有三重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育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立足民族文化之根,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其实施特点包括实行通专结合的培养制度,采用分布必修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重视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实行大班授课,发展在线教学,彰显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发挥潜在的育人功能。一方面,其改革举措推动了民族学等相关学科建设,提升了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受教育理念、教育评价方式等因素影响,民族院校通识教育也存在课程模式单一、轻隐性课程等问题。调整通识教育教育发展策略,需树立全面的通识教育发展观,改革课程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拓展育人路径,促进教育交流和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院校 通识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