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诗经》到壮族民歌——通向生活世界的审美与情感
1
作者 杨丽萍 覃月弯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4-172,共9页
壮族民歌在现代社会中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学与文化价值,更是一种民众生活世界的鲜活生命力展现,与《诗经》有着密切的审美与情感渊源。从《诗经》到《越人歌》,再到现代的壮族歌圩,一脉相承的审美心理和自由情感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 壮族民歌在现代社会中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学与文化价值,更是一种民众生活世界的鲜活生命力展现,与《诗经》有着密切的审美与情感渊源。从《诗经》到《越人歌》,再到现代的壮族歌圩,一脉相承的审美心理和自由情感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壮族民歌可以看作是《诗经》在时间与空间线上的传续。民歌的深刻文化源头,即是生活世界中的民众将日常生活付诸诗性思维的审美意境和情感自由表达的真实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壮族民歌 生活世界 诗性思维 情感人类学
下载PDF
“阴阳合德”:壮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布洛陀经诗》的性别哲学研究之二 被引量:6
2
作者 罗志发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5-100,共6页
《布洛陀经诗》虽然已超越"孤雌繁殖"的认识阶段,但却没有完全陷入男性"惟我独尊"的窠臼。其中关于男女祖神并尊的唱颂,以及对妇女地位和作用的某种肯定,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壮族性别哲学的精髓。这些思想是我们... 《布洛陀经诗》虽然已超越"孤雌繁殖"的认识阶段,但却没有完全陷入男性"惟我独尊"的窠臼。其中关于男女祖神并尊的唱颂,以及对妇女地位和作用的某种肯定,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壮族性别哲学的精髓。这些思想是我们在寻求性别和谐发展之道时可以借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洛陀经诗 壮族文化 男女平等
下载PDF
从壮族师公经书《伕子请客》看汉族文化在壮族地区的传播
3
作者 莫幼政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89-92,共4页
以壮族师公经书文本《伕子请客》为研究对象,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文本的内容,探索其中涵盖的壮族先民对汉族文化在壮族地区传播的态度。壮族先民对汉文化有主动学习的心态,这对我们探索知识、追求真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壮族师公经书文本《伕子请客》为研究对象,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文本的内容,探索其中涵盖的壮族先民对汉族文化在壮族地区传播的态度。壮族先民对汉文化有主动学习的心态,这对我们探索知识、追求真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 师公教 经书 汉文化 态度
下载PDF
云南富宁壮族《坡芽歌书》的民族植物学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何琳 张子龙 +3 位作者 姜丁月 彭映菡 韦利阳 卢星羽 《文山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34-41,共8页
云南富宁壮族《坡芽歌书》是一部以原始图画文字记录民歌的文献,记录于土布上的81个符号代表81首民歌,蕴含丰富的民族植物信息。文章运用民族植物学方法,对《坡芽歌书》中与植物有关的符号进行调查,对所涉及植物的象征意义进行解读,并... 云南富宁壮族《坡芽歌书》是一部以原始图画文字记录民歌的文献,记录于土布上的81个符号代表81首民歌,蕴含丰富的民族植物信息。文章运用民族植物学方法,对《坡芽歌书》中与植物有关的符号进行调查,对所涉及植物的象征意义进行解读,并对其在现代植物学分类中的地位进行考证、编目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歌书”中与植物有关的符号有24个,涉及到21种植物,隶属于4种生活型;其中,可以确定科的植物共19种,隶属14科;“歌书”中涉及的这些植物在使用部位和具体用途方面具有多样性、民族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富宁 壮族 坡芽歌书 植物符号 民族植物学
下载PDF
壮族古歌《阳高》古抄本特点及其整理
5
作者 周秋玉 曾曼丽 《钦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70-74,共5页
壮族古歌《阳高》是一首广泛流传于广西百色右江河谷一带的叙事排歌,以歌谣的形式讲述了孤儿阳高报家仇的感人故事。《阳高》抄本在此之前未被人收集整理。鉴于此,可以田东抄本为语料,从古籍整理的角度介绍《阳高》,把抄本的特点和整理... 壮族古歌《阳高》是一首广泛流传于广西百色右江河谷一带的叙事排歌,以歌谣的形式讲述了孤儿阳高报家仇的感人故事。《阳高》抄本在此之前未被人收集整理。鉴于此,可以田东抄本为语料,从古籍整理的角度介绍《阳高》,把抄本的特点和整理展现给世人,为壮族古籍收集整理研究工作添砖加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古歌《阳高》 田东 古抄本
下载PDF
传承、创新与再融入:壮族嘹歌文化的现代重构模式
6
作者 李萍 《创新》 2021年第6期98-107,共10页
文章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场域交织而成的生态系统中梳理壮族嘹歌文化的重构规律,认为嘹歌文化重构呈现出“传承—创新—再融入”的模式特点,其中,以传承干预为起点,形成了多元共生的传承干预群体和相持互制的传承干预格局... 文章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场域交织而成的生态系统中梳理壮族嘹歌文化的重构规律,认为嘹歌文化重构呈现出“传承—创新—再融入”的模式特点,其中,以传承干预为起点,形成了多元共生的传承干预群体和相持互制的传承干预格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推动了传承群体从“单一我者”到“我他融合”、文化形态从“生活方式”到“区域品牌”、社区功能从“乡村秩序”到“城市纽带”的发展与转变;以乡土融合为导向,既注重文化持有者主体意识的树立和强化,也回应了文化承载地的社会关切和发展诉求。“固本”“汇源”“跨界”是嘹歌文化重构模式中的鲜明特质,对当下民族传统文化重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嘹歌 文化重构 传承 创新
下载PDF
适应选择:壮族情歌英译的生态学途径研究
7
作者 贺晓英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96-99,共4页
壮族情歌是民族精神的积淀,是极强思想性和极高艺术性的升华。文章以壮族情歌《恋爱歌》为例,从适应选择论视角探讨总结了壮族情歌英译的三条主要生态学途径,为壮族情歌译介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借鉴,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中国少数民... 壮族情歌是民族精神的积淀,是极强思想性和极高艺术性的升华。文章以壮族情歌《恋爱歌》为例,从适应选择论视角探讨总结了壮族情歌英译的三条主要生态学途径,为壮族情歌译介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借鉴,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中国少数民族民歌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歌 壮族 适应选择论 《恋爱歌》 翻译
下载PDF
广西壮族民歌的民族文化内涵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妙影 《大众科技》 2020年第12期144-146,共3页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是孕育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民歌的摇篮,壮族人民在这里创作了许多宛转悠扬的民歌,而民歌也又潜移默化中造就了壮族人民的民族文化,两者相辅相成。文章以壮族民歌为分析对象,探讨其中蕴含着的浓厚的宗教意识观...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是孕育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民歌的摇篮,壮族人民在这里创作了许多宛转悠扬的民歌,而民歌也又潜移默化中造就了壮族人民的民族文化,两者相辅相成。文章以壮族民歌为分析对象,探讨其中蕴含着的浓厚的宗教意识观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淳朴自然、勤劳勇敢等民族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 民歌 文化内涵
下载PDF
文化重构与经济调适:壮族嘹歌文化市场化研究
9
作者 李萍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58-67,共10页
本研究立足田野调查,对嘹歌文化市场化的社会背景、运作形式、发展规律等进行分析梳理,提出市场经济背景下文化重构会催生或强化民族文化的经济功能,推动形成特定区域范围内的民间文化产业市场,进而反作用于民族文化重构。从短期看,民... 本研究立足田野调查,对嘹歌文化市场化的社会背景、运作形式、发展规律等进行分析梳理,提出市场经济背景下文化重构会催生或强化民族文化的经济功能,推动形成特定区域范围内的民间文化产业市场,进而反作用于民族文化重构。从短期看,民间文化产业市场由于缺少外部力量的介入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在地传承,但创新活力的缺失会阻碍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与此同时,诸多实例证明,民族文化的地方性和全球化是可以同步发展的。民族文化开发只有推动市场主体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推动开发形式从“地方生计手段”上升为“跨界文化产业”时,民族文化才能从经济角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重构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嘹歌 文化重构 经济调适
下载PDF
壮族土俗字古籍文献整理出版的现实困境及纾解之道
10
作者 蓝长龙 黄勤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64-69,共6页
土俗字古籍文献是壮族传统文化成果的体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中央及各级政府对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重视以及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者的努力,壮族土俗字古籍文献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项目经费投入、古籍译注... 土俗字古籍文献是壮族传统文化成果的体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中央及各级政府对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重视以及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者的努力,壮族土俗字古籍文献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项目经费投入、古籍译注质量、人才队伍建设以及造字软件推广等方面仍然面临一些现实困境,故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促进壮族土俗字古籍文献整理出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多渠道申请经费和实施精品工程以推进古籍整理成果实现系列化,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并在完善古壮字输入软件的同时建立壮族古籍数字化及共享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古籍 整理出版 非遗保护
下载PDF
创生—传承—化育:符号教育的内生逻辑——基于对壮族“坡芽歌书”符号的调研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米恩广 权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76,共5页
符号活动包括符号的创生与传承,使符号化对象的经验知识得以凝结,符号背后的意蕴得以产生和彰显,并通过符号的使用将这些丰富的知识和意蕴得以传承和化生,实现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创生与传承的统一,实现化育过程的完整。
关键词 符号的生成 符号的传承 人的发展 符号教育
原文传递
广西壮族嘹歌壮语英译策略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周艳鲜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4-168,共5页
在个案剖析的基础上,研究从意象、词汇、文化等角度探讨了壮族嘹歌壮语英译策略。指出译者应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巧妙运用意象保留、移植、转换、浅化、省略、增加等意象翻译手段传递原文的意境,力求保留嘹歌的语言风格与本土文化特... 在个案剖析的基础上,研究从意象、词汇、文化等角度探讨了壮族嘹歌壮语英译策略。指出译者应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巧妙运用意象保留、移植、转换、浅化、省略、增加等意象翻译手段传递原文的意境,力求保留嘹歌的语言风格与本土文化特色,再现嘹歌的意境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嘹歌 壮语英译 策略
原文传递
壮族“坡芽歌书”及其文字性质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锦芳 刘冰山 +1 位作者 黄炳会 黎盛根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8-115,共8页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发现的坡芽歌书有81个符号,分别表达81个壮语词语或词组,可导出81首民歌。坡芽歌书图符有一定数量、形制固定,还有一定的组合能力,主要表示词和词组意义,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具有编码解码的共识和约定,但...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发现的坡芽歌书有81个符号,分别表达81个壮语词语或词组,可导出81首民歌。坡芽歌书图符有一定数量、形制固定,还有一定的组合能力,主要表示词和词组意义,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具有编码解码的共识和约定,但它不能相互自由组合表示完整的句子。由此可以断定,坡芽歌书是壮族残存或未发展充分的一种记载民歌为主的原生的初级形态象形文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 坡芽歌书 文字
原文传递
壮族八宝歌书及其图符构造、表意方式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锦芳 黄舒娜 林远高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8-158,共11页
云南广南县壮族八宝歌书是刻写在日常器物上用于提示民歌内容的表意图符,图符及民歌反映了壮族人民的人生价值观、生产生活知识经验、社会文化活动等多方面的内容。歌书图符共1070个,去除重复、异体有802个。歌书图符有独体图符和含2到... 云南广南县壮族八宝歌书是刻写在日常器物上用于提示民歌内容的表意图符,图符及民歌反映了壮族人民的人生价值观、生产生活知识经验、社会文化活动等多方面的内容。歌书图符共1070个,去除重复、异体有802个。歌书图符有独体图符和含2到5个部件的合体图符,图符部件的组配方式有按空间位置组合、主次组合、并列组合3种。歌书图符的表意方式有象形、指事、会意,以象形和会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 八宝歌书 图符
原文传递
壮族民间歌舞浅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小峰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1-115,共5页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壮族的民间歌舞种类繁多,主要有民间舞蹈、民间歌曲、民间说唱、民间乐器及民间戏剧等。其中民间歌曲内容尤为丰富多彩,包括小调、叙事长歌、风俗歌、儿歌、山歌等。而风俗歌又分为春牛歌、酒...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壮族的民间歌舞种类繁多,主要有民间舞蹈、民间歌曲、民间说唱、民间乐器及民间戏剧等。其中民间歌曲内容尤为丰富多彩,包括小调、叙事长歌、风俗歌、儿歌、山歌等。而风俗歌又分为春牛歌、酒歌、摇篮曲、哭嫁歌、哭丧歌、"加特"、拦路歌等;山歌又可分为"欢"、"西"、"比"、"伦"、高腔山歌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 民族民间歌舞 歌舞赏析
原文传递
从跨界共享到乡土融合:嘹歌复兴与壮族社会变迁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萍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以嘹歌文化主要流布地--广西平果县的田野资料为例证,"历时"与"共时"视角并重,描述了迈入21世纪的壮族嘹歌由衰至盛的复兴历程。反思嘹歌文化的发展,文章认为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跨界共享... 以嘹歌文化主要流布地--广西平果县的田野资料为例证,"历时"与"共时"视角并重,描述了迈入21世纪的壮族嘹歌由衰至盛的复兴历程。反思嘹歌文化的发展,文章认为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跨界共享"可以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总结其规律,"传承-创新-再融入"是一重要发展模式。在多元互动的语境下,平衡好文化"向上"与"向下"之间的流向关系,对乡村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嘹歌 文化共享 乡土融合 社会变迁 乡村文化振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