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stable displacement mechanism and oil recovery enhancement of oxygen-reduced air assisted gravity drainage 被引量:2
1
作者 CHEN Xiaolong LI Yiqiang +4 位作者 LIAO Guangzhi ZHANG Chengming XU Shanzhi QI Huan TANG Xi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4期836-845,共10页
The effects of gravity,capillary force,and viscous force on the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il and gas interface in oxygen-reduced air-assisted gravity drainage(OAGD)were studied through a two-dimensional visualizat... The effects of gravity,capillary force,and viscous force on the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il and gas interface in oxygen-reduced air-assisted gravity drainage(OAGD)were studied through a two-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model.The effects of bond number,capillary number and low-temperature oxidation on OAGD recovery were studied by long core displacement experiments.On this basis,the low-temperature oxidation number was introduced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OAGD recovery was establish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ape and changing law of oil and gas front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gravity,capillary force and viscous force.When the bond number is constant(4.52×10-4),the shape of oil-gas front is controlled by capillary number.When the capillary number is less than 1.68×10-3,the oil and gas interface is stable.When the capillary number is greater than 2.69×10-2,the oil and gas interface shows viscous fingering.When the capillary number is between 1.68×10-3 and 2.69×10-2,the oil and gas interface becomes capillary fingering.The core flooding experiments results show that for OAGD stable flooding,before the gas breakthrough,higher recovery is obtained in higher gravity number and lower capillary number.In this stage,gravity is predominant in controlling OAGD recovery and the oil recovery could be improved by reducing injection velocity.After gas breakthrough,higher recovery was obtained in lower gravity and higher capillary numbers,which means that the viscous force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recovery.Increasing gas injection velocity in this stage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improve oil recovery.The low-temperature oxidation number has a good correlation with the recovery and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OAGD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ygen-reduced air drainage gravity drainage experiment oil displacement mechanism recovery influence factor
下载PDF
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 and mechanism of hydraulic pulsation waves driving microscopic residual oil
2
作者 WU Feipeng LI Na +6 位作者 YANG Wei CHEN Jiahao DING Bujie XIA Lei LIU Jing WANG Cong WANG Lush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6期1411-1422,共12页
To clarify microscopic mechanisms of residual oil displacement by hydraulic pulsation wave,microscopic visualization experiments of hydraulic pulsation wave driving residual oil were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microscop... To clarify microscopic mechanisms of residual oil displacement by hydraulic pulsation wave,microscopic visualization experiments of hydraulic pulsation wave driving residual oil were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microscopic visualization device of pulsating water drive.For the four types of residual oil left in the reservoir after water flooding,i.e.membrane,column,cluster,and blind end residual oils,hydraulic pulsation waves broke the micro-equilibrium of the interface by disturbing the oil-water interface,so that the injected water invaded into and contacted with the remaining oil in small pores and blind holes,and the remaining oil was pushed or stripped to the mainstream channel by deformation superposition effect and then carried out by the injected water.In the displacement,the pulsation frequency mainly affected the cluster and blind end remaining oil,and the hydraulic pulsation wave with a frequency of about 1 Hz had the best effect in improving the recovery.The pulsation amplitude value mainly affected the membrane and column residual oil,and the larger the amplitude value,the more remaining oil the hydraulic pulsation wave would displace.The presence of low intensity continuous flow pressure and holding pressure end pressure promoted the concentration of pulsating energy and greatly improve the recovery of cluster residual oil.The rise in temperature made the hydraulic pulsation wave work better in displacing remaining oil,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oil floo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aulic pulsation wave microscopic remaining oil oil displacement mechanism disturbance of oil-water interface enhanced oil recovery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田多元热流体吞吐增产机理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
3
作者 梅伟 郑立朝 +6 位作者 张建亮 林珊珊 仝春玥 王庆涛 刘畅 江群 戴金明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650-654,659,共6页
多元热流体为蒸汽、氮气、二氧化碳的高温高压混合气体,具有降低稠油黏度、提高地层压力、改善油藏剖面、提高稠油油藏开发效果等作用。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在海上稠油高效开发中应用广泛,随吞吐轮次增加,对多元热流体吞吐机理缺乏认知,... 多元热流体为蒸汽、氮气、二氧化碳的高温高压混合气体,具有降低稠油黏度、提高地层压力、改善油藏剖面、提高稠油油藏开发效果等作用。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在海上稠油高效开发中应用广泛,随吞吐轮次增加,对多元热流体吞吐机理缺乏认知,开采效果降低。为有效提升稠油油田的开采效果,采用油藏模拟分析和多元热流体吞吐及驱替室内试验方法,探究了不同多元热流体组分对增产的贡献,进一步明晰多元热流体吞吐增产机理,为多元热流体热采方案优化设计和吞吐后开发调整提供理论指导和有效措施。试验结果表明:海上油田通过多元热流体热采示范应用,油田日产油由热采前218m^(3)·d^(-1)升至最高641m^(3)·d^(-1),增幅195%,热采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热采 多元热流体吞吐 室内实验 增产机理
下载PDF
多元热流体不同组成介质耦合作用机理微观实验 被引量:1
4
作者 范昕涵 黄世军 +3 位作者 赵凤兰 王斌 陈悦 罗远鹏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多元热流体吞吐是蒸汽吞吐的重要接替方式之一,而现有的研究尚不能清晰解释不同介质之间的耦合作用机理,难以为海上多元热流体开发提供有效措施。利用微观可视化模拟系统,通过非凝析气(CO_(2)、N_(2))和热水的不同组合驱油实验,研究微... 多元热流体吞吐是蒸汽吞吐的重要接替方式之一,而现有的研究尚不能清晰解释不同介质之间的耦合作用机理,难以为海上多元热流体开发提供有效措施。利用微观可视化模拟系统,通过非凝析气(CO_(2)、N_(2))和热水的不同组合驱油实验,研究微观条件下多相流动特点,揭示热水、CO_(2)和N_(2)三者之间两两相互影响的耦合作用机理,并定量分析耦合作用机理对波及系数、洗油效率和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热水与N_(2)相互协同,提高波及系数,在驱替中期,热水加热稠油,降低流动阻力,N_(2)气泡变形膨胀,补充压力,在驱替后期,在主流道形成贾敏效应,驱替范围从主流道向边缘扩展;热水与CO_(2)相互协同,提高洗油效率,热水冲刷CO_(2)驱替过后的膜状剩余油,同时二者降低油气表面张力,将油气段塞式流动变为念珠式流动,消除附加表面张力,动用簇状剩余油,增大体系毛管数;CO_(2)和N_(2)之间相互竞争,N_(2)与CO_(2)分压,阻碍CO_(2)溶解,CO_(2)和N_(2)混合后,补能作用减弱;三种介质耦合作用时,采收率整体提高29%,协同作用效果比竞争作用效果更为显著。利用微观实验厘清多元热流体两两介质之间的耦合作用机理,为后期多元热流体开发稠油油藏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热采 多元热流体 微观可视化实验 耦合机理 协同作用机理 竞争作用机理
下载PDF
利用就地CO_2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 被引量:21
5
作者 林波 蒲万芬 +4 位作者 赵金洲 刁素 宋丹 张晶 周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8-101,共4页
针对CO2的气源、腐蚀等问题,提出了就地CO2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利用可视微观模型,对就地CO2技术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在油藏条件下,通过实验对CO2在地层中的产生及气量进行了确定,并研究了对其反应速度进行控制的方法。同时,对就地CO... 针对CO2的气源、腐蚀等问题,提出了就地CO2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利用可视微观模型,对就地CO2技术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在油藏条件下,通过实验对CO2在地层中的产生及气量进行了确定,并研究了对其反应速度进行控制的方法。同时,对就地CO2技术的性能(原油膨胀能力、原油降粘能力、结垢、地层伤害)及驱油效率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在油藏条件下,利用就地CO2技术能够生成充足的气体,能膨胀原油体积及降低原油粘度,取得良好的驱油效果。当温度为70℃、压力为6MPa、原油粘度为12 904.1mPa.s时,就地CO2技术可以使原油体积膨胀32.5%,使原油粘度降低52.69%,能够提高原油采收率6.4%-17.06%。同时,就地CO2技术对地层不会造成伤害。该技术已经在现场实施并取得较好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地CO2技术 技术原理 室内实验 技术评价 驱油效率 提高原油采收率
下载PDF
弱凝胶在多孔介质中的微观驱替机理 被引量:33
6
作者 陈铁龙 周晓俊 +1 位作者 赵秀娟 张雅玲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4-77,共4页
利用室内微观驱替实验装置,采用透明的单层油砂充填模型研究了弱凝胶驱和后续水驱过程中不同时刻各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分布。微观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弱凝胶沿原先被水占据的大孔道流动,并且可以通过变形被挤入窄小孔喉,在弱凝胶的前沿... 利用室内微观驱替实验装置,采用透明的单层油砂充填模型研究了弱凝胶驱和后续水驱过程中不同时刻各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分布。微观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弱凝胶沿原先被水占据的大孔道流动,并且可以通过变形被挤入窄小孔喉,在弱凝胶的前沿存在稳定的水胶界面。在后续注水过程中,存在于大孔道的弱凝胶迫使后续注入水改向进入未被注入水波及的小孔隙,驱替的残余油滴聚集并形成油墙。弱凝胶的流体改向作用是提高微观波及效率和采收率的主要因素;弱凝胶的粘弹作用有利于在油藏深部进行深度调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凝胶 多孔介质 提高采收率 微观驱替实验 填砂模型 驱油机理
下载PDF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溶液微观驱油特征 被引量:13
7
作者 侯吉瑞 陈宇光 +1 位作者 吴璇 方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2-296,共5页
为从微观研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简称聚表剂)的驱油机理和驱油效果,采用微观刻蚀仿真模型进行微观可视化驱油实验,并与岩心驱替实验驱油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在微观驱油实验中,水驱后微观模型中产生6种类型残余油,而聚表剂驱后对盲端残余... 为从微观研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简称聚表剂)的驱油机理和驱油效果,采用微观刻蚀仿真模型进行微观可视化驱油实验,并与岩心驱替实验驱油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在微观驱油实验中,水驱后微观模型中产生6种类型残余油,而聚表剂驱后对盲端残余油的驱替效果不明显;聚表剂的驱油机理主要是通过其增黏作用、黏弹性作用和乳化作用来扩大波及体积,降低渗流阻力",拉""、拽"残余油,将大油滴乳化分散成小油滴,从而将残余油有效驱出;不同浓度的聚表剂在微观模型和岩心驱替实验中的驱油效果基本相符,聚表剂浓度越大,残余油启动能力越高,驱油效果越好。聚表剂质量浓度为2000 mg/L时的驱油效果最好,采收率增幅为19.69%。图27表1参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 微观驱油 残余油 驱油机理 岩心驱替 采收率
下载PDF
油气开采中岩石力学参数变化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传进 鲍洪志 路保平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34,共3页
应用三轴应力试验装置 ,在模拟不同地层条件下的石油开采过程中 ,进行了大量的岩心试验 ,应用统计理论方法分别找出孔隙压力、含油水饱和度对岩石性质的影响规律 ,建立了特定地层条件下的岩石力学特性动态计算模型。结果表明 ,杨氏模量... 应用三轴应力试验装置 ,在模拟不同地层条件下的石油开采过程中 ,进行了大量的岩心试验 ,应用统计理论方法分别找出孔隙压力、含油水饱和度对岩石性质的影响规律 ,建立了特定地层条件下的岩石力学特性动态计算模型。结果表明 ,杨氏模量、抗压强度、比奥特系数与有效围压的关系均为幂律指数型 ;杨氏模量、抗压强度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均为对数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开采 岩石力学参数 力学试验 变化规律 模型
下载PDF
稠油热采出砂机制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林日亿 李兆敏 +4 位作者 陆杏英 杨建平 谭红旗 尹家文 赵宏宁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3-128,共6页
稠油生产出砂是油气田开发中制约产能的重要因素,高温蒸汽冲刷、沥青质的热解和水岩反应溶解是稠油热采出砂的主要原因。针对稠油开采出砂问题,分析稠油区块的出砂机制,并试验研究稠油热采注蒸汽对岩心渗透率的影响和稠油热采的出砂机... 稠油生产出砂是油气田开发中制约产能的重要因素,高温蒸汽冲刷、沥青质的热解和水岩反应溶解是稠油热采出砂的主要原因。针对稠油开采出砂问题,分析稠油区块的出砂机制,并试验研究稠油热采注蒸汽对岩心渗透率的影响和稠油热采的出砂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注入蒸汽量的增加,岩心的渗透率都会先下降后上升,开采时需要适当控制蒸汽流速以恢复最终渗透率到原有的80%左右;高流速下流体的流动冲刷导致地层的拉伸破坏而产生微粒的运移,破坏了骨架砂;高温导致岩石的胶结强度下降,砂粒疏松;高黏度的原油在流动中阻力大,流动所需的压力梯度大,对砂粒的摩擦携带作用也大;岩心初始渗透率低导致驱替压差大,对岩心产生剪切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热采 出砂机制 试验 岩心渗透率
下载PDF
减氧空气重力稳定驱驱替机理及与采收率的关系 被引量:20
10
作者 陈小龙 李宜强 +4 位作者 廖广志 张成明 徐善志 齐桓 汤翔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80-788,共9页
采用二维可视化模型开展减氧空气重力驱(OAGD)实验,分析重力、毛细管力与黏滞力对油气界面运移特征的影响;开展了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邦德数、毛细管数、低温氧化反应对OAGD采收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低温氧化数并建立了其与采收率的... 采用二维可视化模型开展减氧空气重力驱(OAGD)实验,分析重力、毛细管力与黏滞力对油气界面运移特征的影响;开展了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邦德数、毛细管数、低温氧化反应对OAGD采收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低温氧化数并建立了其与采收率的关系。研究表明,油气前缘形态与变化规律主要受重力、毛细管力与黏滞力的综合影响,邦德数一定(4.52×10^−4)时,油气前缘形态受毛细管数大小控制:毛细管数小于1.68×10^−3时,油气前缘稳定;毛细管数大于2.69×10^−2时,油气前缘呈黏性指进;毛细管数为1.68×10^−3~2.69×10^−2时,油气前缘呈毛细管指进。OAGD稳定驱气体突破前,重力数越高、毛细管数越低,采收率越高,采收率主要受重力影响,可通过降低注气速度提高采收率;气体突破后,重力数越低、毛细管数越高,采收率越高,采收率主要受黏滞力影响,可通过提高注气速度提高采收率。低温氧化数与采收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用于预测OAGD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氧空气驱 重力驱实验 驱油机理 采收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水力脉动波驱动微观剩余油实验与机理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飞鹏 李娜 +6 位作者 杨维 陈佳豪 丁步杰 夏雷 刘静 王聪 汪庐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17-1226,共10页
为了明确水力脉动波驱动剩余油的微观机理,利用水力脉动微观可视化驱替装置开展水力脉动波驱动剩余油微观可视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水驱后残存的膜状、柱状、簇状、盲端4种剩余油类型,水力脉动波通过扰动油水界面,打破界面微平衡,... 为了明确水力脉动波驱动剩余油的微观机理,利用水力脉动微观可视化驱替装置开展水力脉动波驱动剩余油微观可视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水驱后残存的膜状、柱状、簇状、盲端4种剩余油类型,水力脉动波通过扰动油水界面,打破界面微平衡,使注入水侵入小孔道和盲孔与其中的剩余油接触,通过变形叠加效应将剩余油推动或剥离至主流通道,再由注入水携带驱出。其中,脉动频率主要影响簇状、盲端剩余油,频率为1 Hz的水力脉动波提高采收率效果最好;脉动振幅值主要影响膜状、柱状剩余油,振幅值越大,水力脉动波驱动剩余油越多;存在较低强度的续流压力和持压端压力可以促进脉动能量集中,大幅提高簇状剩余油的动用效果;温度升高会促进水力脉动波发挥其动用剩余油的作用,从而提高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脉动波 微观剩余油 驱油机理 油水界面扰动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低渗透砂砾岩油藏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 被引量:25
12
作者 李岩 张菂 +3 位作者 樊晓伊 张金通 杨瑞莎 叶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9-65,共7页
焉耆盆地本布图油田低渗透砂砾岩油藏早期采用注水开发,储集层伤害严重,注水困难,采出程度低,亟需开展转换注驱研究,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为确定本布图油田低渗透砂砾岩油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开展了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研... 焉耆盆地本布图油田低渗透砂砾岩油藏早期采用注水开发,储集层伤害严重,注水困难,采出程度低,亟需开展转换注驱研究,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为确定本布图油田低渗透砂砾岩油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开展了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层原油膨胀性好,易降黏,易混相;最小混相压力为25 MPa,在目前地层压力下可达到近混相驱,驱油效率较高,具有大幅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利用数值模拟对CO_(2)驱开发技术进行优化设计,采用五点法井网,连续注气开发,预计提高采收率13.37%,CO_(2)换油率0.330 t/t,为下一步矿场试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焉耆盆地 本布图油田 低渗透砂砾岩油藏 CO_(2)驱 提高采收率 长岩心驱替 室内模拟实验 驱油机理
下载PDF
波动-化学生热生气驱替稠油室内实验 被引量:3
13
作者 肖曾利 蒲春生 李强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59-761,共3页
单独的化学生热生气就地CO2驱和单独的低频水力波动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稠油油藏的原油采收率。在温度为80℃、化学生热生气剂(碳酸氢铵)浓度为0.6 mol.L-1的条件下,应用填砂管模型,分别对波动和不波动条件下就地CO2驱油的效果进行了... 单独的化学生热生气就地CO2驱和单独的低频水力波动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稠油油藏的原油采收率。在温度为80℃、化学生热生气剂(碳酸氢铵)浓度为0.6 mol.L-1的条件下,应用填砂管模型,分别对波动和不波动条件下就地CO2驱油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单独的碳酸氢铵就地生成CO2具有较好的驱油能力,单独作用具有较好的效果,室内原油采收率可达22.4%;而波动辅助化学生热生气就地CO2驱油具有更好的驱油效果,原油采收率达26.9%,比单独的化学生热生气就地CO2驱提高4.5%左右,这为提高稠油采收率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 化学生热生气 稠油 采收率 室内实验
下载PDF
声场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
14
作者 罗荣章 许华明 +2 位作者 邹乃文 李淑兰 孙仁远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1998年第3期13-16,共4页
该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声场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研究表明:声场对解除油层伤害造成的固体堵塞、消除贾敏效应及改善孔隙附面层均有一定作用。由于油层解堵,提高了水驱油波及系数及原油采收率。在所给实验条件下,经声场处理的含油岩... 该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声场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研究表明:声场对解除油层伤害造成的固体堵塞、消除贾敏效应及改善孔隙附面层均有一定作用。由于油层解堵,提高了水驱油波及系数及原油采收率。在所给实验条件下,经声场处理的含油岩心,水驱油采收率可提高6%~17%。现场应用例子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 实验 原油 提高采收率 油层
下载PDF
采油微生物对地层注水的影响
15
作者 伊向艺 卢渊 王惠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6-108,共3页
提高注水效果是很多高含水油田亟待解决的问题。生长、代谢在水中的微生物通过降低水的pH值、生物酸的生成等使水的酸性增强,并增强注水效果。微生物产生的生物聚合物,可增加水相粘度,从而提高波及系数和降低水油比。生长繁殖的菌体和... 提高注水效果是很多高含水油田亟待解决的问题。生长、代谢在水中的微生物通过降低水的pH值、生物酸的生成等使水的酸性增强,并增强注水效果。微生物产生的生物聚合物,可增加水相粘度,从而提高波及系数和降低水油比。生长繁殖的菌体和代谢物与重金属形成的沉淀物也形成物理堵塞,起调剖作用,可进行选择性封堵以改变水的流向。细菌进入水驱油层并在油层孔隙的孔喉处产生聚合物,对含水层的孔隙进行有效的封堵,还有助于减少注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微生物 作用机理 地层水 模拟实验 波及系数 注水效果
下载PDF
人工地震采油技术机理研究与分析
16
作者 张鹏 《辽宁化工》 CAS 2010年第11期1194-1196,共3页
人工地震采油技术是利用一定的设备在油层附近产生频率很低的机械波,通过声波的特性在油层发生一系列的波动效应,达到多口井增产增注的一种物理采油方法。它是一种适应低渗透、高含水中后期油田开发的比较理想的物理法采油技术。作者对... 人工地震采油技术是利用一定的设备在油层附近产生频率很低的机械波,通过声波的特性在油层发生一系列的波动效应,达到多口井增产增注的一种物理采油方法。它是一种适应低渗透、高含水中后期油田开发的比较理想的物理法采油技术。作者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归纳和总结,为该技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做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地震 采油技术 波场 机理
下载PDF
Hele-Shaw 模型中纳米颗粒渗吸采油可视化实验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彦霞 蒲辉 +3 位作者 钟珣 李春成 张少杰 孙润轩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6-51,共6页
致密油藏高效开发是石油科技人员不懈攻关的技术难题之一,渗吸采油是致密油藏开发的有效方法。为直观地展示渗吸采油过程,以物理模拟为技术手段,以Hele-Shaw模型为实验平台,开展了油藏初始润湿性和纳米颗粒粒径对渗吸采收率影响研究。... 致密油藏高效开发是石油科技人员不懈攻关的技术难题之一,渗吸采油是致密油藏开发的有效方法。为直观地展示渗吸采油过程,以物理模拟为技术手段,以Hele-Shaw模型为实验平台,开展了油藏初始润湿性和纳米颗粒粒径对渗吸采收率影响研究。结果表明:Hele-Shaw模型中主要发生逆向渗吸,原始亲水性储层渗吸采收率较高;与NaCl溶液相比,含纳米颗粒渗吸液可以驱替出更小孔喉的原油,而且颗粒粒径越小,渗吸采收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e-Shaw模型 纳米颗粒 渗吸采油 可视化实验 机理分析
下载PDF
CO_2吞吐法在低渗透油藏的试验 被引量:32
18
作者 刘炳官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1996年第2期44-50,共7页
针对江苏油田低渗透复杂小断块油田,其油藏分散、储量少,形不成常规注采对应井网的特点,进行CO2吞吐,在保证气源的条件下,可与压裂增产法相媲美。通过CO2对江苏油田典型原油的作用研究,分析了CO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 针对江苏油田低渗透复杂小断块油田,其油藏分散、储量少,形不成常规注采对应井网的特点,进行CO2吞吐,在保证气源的条件下,可与压裂增产法相媲美。通过CO2对江苏油田典型原油的作用研究,分析了CO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提出了在长岩心物理模型上进行的吞吐试验,明确了CO2吞吐的主要机理。同时给出了用组分模型进行吞吐数值模拟研究的结果,确定了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具有丰富CO2资源的江苏油田,进行CO2单井吞吐来提高原油采收率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吞吐 驱替试验 低渗透 油田开发 油藏
下载PDF
新型驱油剂DL-15性能与应用
19
作者 李乐 邱晓慧 +2 位作者 卢拥军 吕开河 崔伟香 《化学工程师》 CAS 2017年第1期66-70,78,共6页
中石油廊坊分院为改善压裂作业中油藏的油水界面性能,研发了新型驱油剂DL-15。本文对DL-15展开了性能评价和驱油机理探究并介绍其应用。实验表明:0.2%浓度的DL-15在20℃下能使长庆原油界面张力降低至:0.061m N·m^(-1),提高温度或... 中石油廊坊分院为改善压裂作业中油藏的油水界面性能,研发了新型驱油剂DL-15。本文对DL-15展开了性能评价和驱油机理探究并介绍其应用。实验表明:0.2%浓度的DL-15在20℃下能使长庆原油界面张力降低至:0.061m N·m^(-1),提高温度或者加入低浓度盐均能进一步改善其界面性能,使之达到10-3m N·m^(-1),耐盐性实验和驱替实验均表明在高矿化度条件下,DL-15依然可以保持较好的界面活性。填砂管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表明0.5%DL-15相对水洗油,水驱油采收率分别提升10.6%和9.04%。分析DL-15提高采收率的机理,主要是良好的渗透性能、适当的亲水性、低的界面张力共同作用。根据长庆油田现场应用瓜胶—DL-15体系压注采一体化作业动态生产数据,驱油剂DL-15提高采收率性能优越,对比压注采作业前,日产油量提升7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油剂 界面张力 驱替评价实验 提高采收率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