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联海藻酸钠固定化的腐殖酸多孔性薄膜对铀(Ⅵ)的吸附性能及机理 被引量:16
1
作者 谢水波 段毅 +2 位作者 刘迎九 王劲松 刘金香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488-2496,共9页
采用戊二醛交联海藻酸钠固定化的腐殖酸,制备得到多孔性薄膜(GA-HA/SA),用于去除含铀废水中的铀(Ⅵ)。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pH值、初始浓度、接触时间、温度对GA-HA/SA吸附U(Ⅵ)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通过... 采用戊二醛交联海藻酸钠固定化的腐殖酸,制备得到多孔性薄膜(GA-HA/SA),用于去除含铀废水中的铀(Ⅵ)。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pH值、初始浓度、接触时间、温度对GA-HA/SA吸附U(Ⅵ)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通过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EDS)探讨了相关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pH值为6时吸附效果最好,吸附在60min基本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Dubinin-Radushkevich(D-R)等温模型;25℃时,最大吸附容量为312.5mg·g-1。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速率方程(R2>0.99),吸附速率的控速步骤为颗粒内扩散。GA-HA/SA对U(Ⅵ)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反应。SEM-EDS、FTIR和D-R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与U(Ⅵ)相互作用的基团主要是羧基,且GA-HA/SA吸附U(Ⅵ)的机理表现为离子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性薄膜 铀() 热力学 动力学 速率控制 吸附机理
下载PDF
向日葵秸秆对U(Ⅵ)和Cu(Ⅱ)的选择吸附特性 被引量:8
2
作者 艾莲 罗学刚 +1 位作者 王昱豪 梅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50-1461,共12页
以分别含有单一的U(Ⅵ)、Cu(Ⅱ)溶液以及U(Ⅵ)、Cu(Ⅱ)混合溶液为吸附质,系统探讨了pH值、吸附剂量、温度、时间和初始离子浓度对向日葵秸秆吸附效果的影响。采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Freundlich和Langmuir-Freundlich等温吸附... 以分别含有单一的U(Ⅵ)、Cu(Ⅱ)溶液以及U(Ⅵ)、Cu(Ⅱ)混合溶液为吸附质,系统探讨了pH值、吸附剂量、温度、时间和初始离子浓度对向日葵秸秆吸附效果的影响。采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Freundlich和Langmuir-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从分配系数和分离因子角度对吸附选择性进行分析,并对吸附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向日葵秸秆对U(Ⅵ)和Cu(Ⅱ)的吸附分别是自发的吸热和放热反应;吸附动力学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即化学吸附为控速步骤;单离子体系下U(Ⅵ)和Cu(Ⅱ)的吸附等温线分别符合Langmuir-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复配体系下,当干扰Cu(Ⅱ)浓度≥60 mg·L-1时,U(Ⅵ)的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Freundlich模型描述;而当干扰U(Ⅵ)浓度≥200 mg·L-1时,Cu(Ⅱ)的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模型描述。当溶液中同时存在U(Ⅵ)和Cu(Ⅱ)两种离子时,离子间存在竞争吸附,且向日葵秸秆对U(Ⅵ)具有更高的选择性,这与金属本身的特性有关。向日葵秸秆吸附前后的SEM、EDX和FT-IR图谱表明,吸附U(Ⅵ)和Cu(Ⅱ)的主要方式为络合和离子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秸秆 U() Cu(Ⅱ) 选择性 热力学 动力学 吸附机理
下载PDF
回生淀粉吸附U(Ⅵ)的特性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邹皓 谢水波 +2 位作者 刘迎九 李利成 张希晨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97-101,共5页
以玉米淀粉(CS)为原材料,采用加热后冷藏溶剂交换法制备回生淀粉(MS)。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初始pH、投加量、铀初始浓度及温度等因素对MS吸附U(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pH值6为最佳pH值,在温度25℃条件下,MS对10mg/LU(Ⅵ)溶液去除... 以玉米淀粉(CS)为原材料,采用加热后冷藏溶剂交换法制备回生淀粉(MS)。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初始pH、投加量、铀初始浓度及温度等因素对MS吸附U(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pH值6为最佳pH值,在温度25℃条件下,MS对10mg/LU(Ⅵ)溶液去除率可达97.8%。反应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与Langmuir热力学方程。FT-IR、SEM和EDS分析结果表明,MS吸附铀前后表面形态发生了改变,MS吸附U(Ⅵ)的机理为表面络合吸附,起主要作用的是表面活性羟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生淀粉 铀( VI) 吸附 热力学 动力学
下载PDF
高岭土对铀的吸附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景晨 李义连 +1 位作者 徐佳丽 张虎成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3-76,82,共5页
通过批试验,对高岭土吸附铀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吸附时间、pH值、离子强度、高岭土投加量和反应温度对其吸附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高岭土对铀的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高岭土对溶液中铀的吸附在80 h左右达到平衡;当溶液p... 通过批试验,对高岭土吸附铀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吸附时间、pH值、离子强度、高岭土投加量和反应温度对其吸附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高岭土对铀的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高岭土对溶液中铀的吸附在80 h左右达到平衡;当溶液pH值为4.0~8.0时,高岭土对溶液中铀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吸附率可达99.94%;离子强度对其吸附效果影响甚微;高岭土对铀的吸附为吸热自发反应,高温可缩短吸附时间;铀吸附动力学可用准二级速率方程描述,相关系数为0.999 4;铀吸附热力学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相关系数可达0.993 1;高岭土吸附铀主要是表面单分子层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土 吸附试验 动力学 热力学
下载PDF
铀在红壤实性成分上的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于涛 殷志成 +2 位作者 夏天 尚小琦 官礼知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125-131,共7页
通过制备红壤实性成分样品,研究铀在红壤实性成分上的吸附行为,讨论固液比、p H、接触时间、离子强度、腐殖酸、温度等条件对铀在红壤样品上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在4 h可达平衡;在p H<8.5时,吸附率随p H的增大而增加;在p H&... 通过制备红壤实性成分样品,研究铀在红壤实性成分上的吸附行为,讨论固液比、p H、接触时间、离子强度、腐殖酸、温度等条件对铀在红壤样品上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在4 h可达平衡;在p H<8.5时,吸附率随p H的增大而增加;在p H>8.5时,吸附百分率则出现递减。在p H<6时,随腐殖酸浓度增加,红壤实性成分对铀的吸附增强;在p H>6时,HA存在下,吸附率反而减少。以Freundlich吸附模型对吸附过程进行了描述,并绘制了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计算了相应的热力学函数。由热力学函数计算结果可知吸附是吸热且自发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红壤实性成分 动力学 热力学
下载PDF
壳聚糖/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吸附U(Ⅵ)的特性与机理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仕友 史冬峰 +3 位作者 唐振平 谢水波 刘迎九 凌辉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88-1395,共8页
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壳聚糖/氧化石墨烯(CS/GO)复合材料,探讨了GO含量、pH值、CS/GO投加量、时间以及U(Ⅵ)初始浓度等对CS/GO吸附U(Ⅵ)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GO质量分数为40%,pH值为5时吸附效果最好,吸附在5 h达到平衡.准二级动力... 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壳聚糖/氧化石墨烯(CS/GO)复合材料,探讨了GO含量、pH值、CS/GO投加量、时间以及U(Ⅵ)初始浓度等对CS/GO吸附U(Ⅵ)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GO质量分数为40%,pH值为5时吸附效果最好,吸附在5 h达到平衡.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可较好地拟合其吸附过程,30℃时饱和吸附量为227.3 mg·g-1.CS/GO对U(Ⅵ)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反应.SEM、FTIR和XRD分析结果表明,CS/GO表面凹凸不平,羟基和氨基是U(Ⅵ)的主要结合位点.解吸试验结果表明CS/GO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壳聚糖 铀() 吸附 热力学 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