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RTICLE Analyzing Potential Water Harvesting from Atmosphere in Near Coastal Area
1
作者 Ida Bagus Mandhara Brasika Putra Bagus Panji Pamungkas 《Sustainable Marine Structures》 2021年第1期1-7,共7页
Water is a basic need.However there are many near coastal regions which have very limited access to fresh water.The water in area close to coastal is mainly affected by ocean,indirectly by weather/climate conditions a... Water is a basic need.However there are many near coastal regions which have very limited access to fresh water.The water in area close to coastal is mainly affected by ocean,indirectly by weather/climate conditions and directly from seawater intrusion.While abundant fresh water is actually available in the atmosphere in the form of moisture.Recent technology,such as Atmospheric Water Generator(AWG),is a possible solution to gain water from our atmosphere.However,comprehensive study is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potential water harvesting in our atmosphere.Here,we examine the water availability in the atmosphere based on several parameters lik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The data are collected from observation using WS1040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in a year of 2020 with a half-hour interval.Then,we calculate the availability of water con­tent during each season,especially in dry conditions.We also simulate the water harvesting to fulfil daily basic need of fresh water.The atmospheric parameters have shown a monsoonal pattern.Water content decrease in atmosphere during the dry season but the water deficit occurs after the dry season.Although water harvesting able to supply daily freshwater need,it is not recommended to be a single source as it requires massive water storage and high-efficient AW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scarcity INTRUSION water vapor density atmospheric water generator
下载PDF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for Large-Scale Water Production in Arid Regions: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
作者 Boris Menin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4年第7期2506-2558,共53页
Water scarcity in arid regions poses significant challenge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human well-being. This article explores both existing and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to produce large amounts of wate... Water scarcity in arid regions poses significant challenge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human well-being. This article explores both existing and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to produce large amounts of water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effectively. Key approaches include atmospheric water generation, advanced desalination techniques, innovative water collection methods such as fog nets and dew harvesting, geothermal water extraction, and water recycling and reuse. Each method is evaluated for its feasibility with existing technology, potential time of implementation, required investments, and specific challenges. By leveraging these technologies and combining them into a multifaceted water management strategy, it is possible to enhance water security, support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activities, and improve living conditions in arid regions. Collaborative efforts between governments, private sector ent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re crucial to advancing these technologies and ensuring their sustainable implementation. The articl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se technologies, their potential for large-scale application,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ospheric water generation Advanced Desalin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eothermal water Extraction water Recycling Arid Regions water Security
下载PDF
Carbon-based functional materials for atmospheric water utilization
3
作者 Wenya He Tengyu Lin +1 位作者 Huhu Cheng Liangti Qu 《Nano Research》 SCIE EI CSCD 2023年第11期12491-12505,共15页
Atmospheric water,as one of the most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on Earth,has attracted huge research interest in the field of water harvesting and energy harvesting and conversion owing its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 Atmospheric water,as one of the most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on Earth,has attracted huge research interest in the field of water harvesting and energy harvesting and conversion owing its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and easy access.The developments of new materials have seen advanced technologies that can extract water and energy out of this long-neglected resource,suggesting a promising and sustainable approach to address the water and energy crises over the world.Carbon-based functional materials have been considered to be indispensable materials for atmospheric water utilization due to their large surface area,excellent adsorption performance,and higher surface activity.In this review,first,we analyz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arbon-bas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nd atmospheric water molecular.Then,technologies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for atmospheric water utilization based on carbon-bas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re reviewed,mainly focusing on atmospheric water harvesting,moisture-enabled electricity generation,and moisture-responsive actuation.Finally,the remaining challenges and some tentative suggestions possibly guiding developments are proposed,which may pave a way for a bright future of carbon-based functional material in the utilization of atmospheric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based functional material atmospheric water atmospheric water harvesting moisture-enabled power generator moisture actuators
原文传递
基于吸附/解吸式太阳能空气取水设备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杨杰 林越 +1 位作者 陈珍慧 汪新宇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392-2396,共5页
对现有的吸湿材料进行简单总结,同时重点对基于吸附/解吸式太阳能空气取水设备作出归纳分类(被动不连续型、主动准连续型、主动连续型),并从传热和传质角度对其系统性能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指出了基于吸附/解吸式太阳能空气取水设备进一... 对现有的吸湿材料进行简单总结,同时重点对基于吸附/解吸式太阳能空气取水设备作出归纳分类(被动不连续型、主动准连续型、主动连续型),并从传热和传质角度对其系统性能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指出了基于吸附/解吸式太阳能空气取水设备进一步研究和待解决的相关问题,以期为推进吸附/解吸式空气取水技术早日实现从实验室研究到规模化工业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取水 吸附剂 取水设备 传热传质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水汽资源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65
5
作者 梁宏 刘晶淼 李世奎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6-534,F0003,共10页
利用2001年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地基GPS观测资料、M O DIS卫星遥感资料和N CEP格点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水汽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大气总水汽量的年变化在0.3~3.0cm之间,高原其它地... 利用2001年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地基GPS观测资料、M O DIS卫星遥感资料和N CEP格点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水汽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大气总水汽量的年变化在0.3~3.0cm之间,高原其它地区大气总水汽量的年变化在0.2~2.0cm之间;青藏高原东南部河谷的导流作用非常显著,是暖湿气流进入青藏高原内部地区的重要途径;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决定了青藏高原地区南湿北干的大气水汽分布特征,而大气环流变化则是造成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水汽分布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总水汽量 季节变化 大气环流
下载PDF
基于MODIS和TM数据的陆面温度反演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兆明 何国金 +2 位作者 肖荣波 王威 欧阳志云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66-370,共5页
陆地表面温度(LST)反演一直是热红外遥感研究中的一大难题。目前,分辨率较高的Landsat5/TM数据是陆地表面温度(LST)反演的常用遥感信息源。然而,由于TM只有一个热通道,大多数情况下由TM6数据得到的都是星上亮度温度,与实际地表温度有较... 陆地表面温度(LST)反演一直是热红外遥感研究中的一大难题。目前,分辨率较高的Landsat5/TM数据是陆地表面温度(LST)反演的常用遥感信息源。然而,由于TM只有一个热通道,大多数情况下由TM6数据得到的都是星上亮度温度,与实际地表温度有较大差距。普适性单通道算法的提出为从TM6数据高精度地反演地表真实温度提供了可能。为寻找一条从TM6数据高精度反演陆地表面温度的有效途径,利用该算法对北京地区的地表温度进行了反演试验,对该算法必需的总大气水蒸汽含量通过MOD IS数据计算获得。同时利用卫星过境时的同步实测数据对反演精度进行了检验,并与用标准大气数据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反演精度,其rmsd值为1.67℃,显示了多源数据结合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适性单通道算法 陆地表面温度 北京 总大气水蒸汽含量 MODIS
下载PDF
微波提质褐煤复吸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徐志强 杨虓 +1 位作者 任阳光 王楠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486-490,共5页
为了高效地脱除褐煤中的水分,调控褐煤的界面稳定性,以提高褐煤的品质,将同一微波功率辐照处理后的褐煤在不同相对湿度环境中和不同微波功率辐照处理后的褐煤在同一环境中分别进行复吸试验,探索微波提质后褐煤的复吸机制,并且在这一基... 为了高效地脱除褐煤中的水分,调控褐煤的界面稳定性,以提高褐煤的品质,将同一微波功率辐照处理后的褐煤在不同相对湿度环境中和不同微波功率辐照处理后的褐煤在同一环境中分别进行复吸试验,探索微波提质后褐煤的复吸机制,并且在这一基础上通过改变处理条件对褐煤的复吸特性进行有效调控。试验表明,褐煤复吸的过程包括扩散和吸附2个环节。环境的相对湿度提高,水蒸气的扩散快,褐煤复吸严重。吸附包括水蒸气与褐煤界面上的极性含氧官能团间的准化学吸附和水蒸气与褐煤表面的吸附,含氧官能团的含量决定褐煤复吸的初始阶段,比表面积是影响褐煤复吸的主要因素。高低功率的配合以及热力预干燥和微波辐照联用的方法均可以经济有效地提高褐煤的界面稳定性,抑制褐煤的复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微波提质 复吸 含氧官能团
下载PDF
北印度夏季风与中国河套及邻近地区盛夏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8
8
作者 李栋梁 张茜 +1 位作者 姚慧茹 李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12-1523,共12页
利用印度热带气象研究所和中国气象局分别提供的1951-2006年印度各分区和中国160个站点的逐月降水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提供的逐月海表温度资料,对印度各分区降水与中国区域降水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盛夏7-8... 利用印度热带气象研究所和中国气象局分别提供的1951-2006年印度各分区和中国160个站点的逐月降水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提供的逐月海表温度资料,对印度各分区降水与中国区域降水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盛夏7-8月印度西北部和北部山区降水与中国河套及邻近地区降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将7-8月印度西北部与北部山区降水定义为北印度夏季风指数。进一步通过遥相关和水汽输送揭示了北印度夏季风强弱与中国河套盛夏降水的联系途径。当北印度夏季风偏强时,中国河套受异常低压系统前部气流控制,系统从低层到高层向西倾斜,低压前部、高压后部的偏南气流带来南方暖湿气流,有助于河套降水的产生。北印度夏季风强盛年亦有助于输送到中国河套地区的三条水汽通道的加强。北印度夏季风偏弱时,情况相反。北印度夏季风异常偏强/弱,若从前期冬季开始伴随有一次La Nia/El Nio过程,赤道东太平洋SST异常通过与北印度夏季风相联系引起的水汽异常输送对中国河套降水产生更显著影响,而北印度夏季风即使不受到赤道东太平洋SST异常影响,对河套降水的影响仍然是显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印度夏季风 中国河套 大气环流 水汽输送 海温异常
下载PDF
滨海核电站温排水的混合区设置 被引量:11
9
作者 於凡 张永兴 杨东 《水资源保护》 CAS 2010年第1期53-56,共4页
重点分析了我国核电站温排水问题审管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温排水混合区的范围的界定。从两个不同角度,即水力学角度和监督管理的角度定义混合区。借鉴美国各州关于混合区的定义,指出我国也应从监督管理角度,遵循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原... 重点分析了我国核电站温排水问题审管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温排水混合区的范围的界定。从两个不同角度,即水力学角度和监督管理的角度定义混合区。借鉴美国各州关于混合区的定义,指出我国也应从监督管理角度,遵循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原则定义混合区的范围。针对温排水对水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以及我国温排水对水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未能进行定量分析的现状,指出混合区设置应以温排水对水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为出发点。参考国外的温排水混合区的监管指标,指出我国应以某一拟建或在建核电站为例,由点及面,展开温排水混合区设置的研究,制定出适合我国海域生态特征的核电站温排水的混合区监管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站 混合区 温排水 温升 大气环流模型 耿贝尔统计分析
下载PDF
微型空气取水装置拉瓦尔管导流结构的CFD研究
10
作者 蔡申 李松晶 +3 位作者 吴海成 袁帅 周礼根 张亮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1-245,共5页
针对如何从空气中高效获得可饮用淡水的问题,对一种基于吸附解吸附方法的微型空气取水装置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将简化拉瓦尔喷管导流结构应用于微型空气取水装置通风管路进而提高取水效率的方法。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FD)对该简化... 针对如何从空气中高效获得可饮用淡水的问题,对一种基于吸附解吸附方法的微型空气取水装置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将简化拉瓦尔喷管导流结构应用于微型空气取水装置通风管路进而提高取水效率的方法。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FD)对该简化拉瓦尔管导流结构参数与装置内空气流动的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模拟仿真,并分析了喉部直径、喉部截面相对通气管路入口高度等条件对空气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简化拉瓦尔管导流结构的通气管路相比传统直筒式通气管路,其内部热空气保温性能更好,使其管路内空气平均密度更低,热压通风量更大,且由于喉部空气加速效果有利于吸附容腔负压力区域的形成,能够有效提高装置内空气流量约50%;同时可以通过对喉部直径和高度参数的调节使装置工作状态均处于最佳流量范围内,进而提高取水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瓦尔喷管 空气取水装置 CFD
下载PDF
大气环流模式降水的模拟对水汽方程差分方案的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洪涛 王斌 +1 位作者 薛峰 宇如聪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1期121-134,共14页
分别采用3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水汽方程差分方案:多维正定平流传输方案(MPDATA)、通量修正传输方案(FCT)和两步保形平流方案(TSPAS),对大气物理所9层大气环流模式(IAP9L AGCM)的降水模拟作敏感性试验... 分别采用3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水汽方程差分方案:多维正定平流传输方案(MPDATA)、通量修正传输方案(FCT)和两步保形平流方案(TSPAS),对大气物理所9层大气环流模式(IAP9L AGCM)的降水模拟作敏感性试验,分析比较3种方案下模式降水气候平均场的差异,从而揭示模式降水对水汽方程差分方案的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的水汽方程差分方案对大气环流模式降水的气候模拟有较大影响,并出此从3种差分方案中为IAP 9L AGCM寻找出一种较好的水汽计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模式 水汽方程 差分方案 降水 敏感性 气候模拟
下载PDF
一种基于PDMS的微型空气取水装置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贝贝 李爻 李松晶 《机电工程》 CAS 2015年第8期1075-1079,共5页
为解决日益恶化的全球淡水危机及干旱环境中紧急用水等问题,将具有灵活表面化学性质、低渗水率和高导电性等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技术应用到空气取水装置中,设计了一种基于PDMS的微型空气取水装置。开展了该微型空气取水装置的结... 为解决日益恶化的全球淡水危机及干旱环境中紧急用水等问题,将具有灵活表面化学性质、低渗水率和高导电性等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技术应用到空气取水装置中,设计了一种基于PDMS的微型空气取水装置。开展了该微型空气取水装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的研究,建立了微型空气取水装置的有限元流场分析模型,进而对空气取水装置的取水效率进行了仿真。利用PI电热膜加热对空气取水装置的取水效果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制作的空气取水装置在10 min的解吸附时间内可以产水0.2 ml,能够从常温常压的空气中取水,验证了该微型空气取水装置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取水装置 聚二甲基硅氧烷 微流道 微型
下载PDF
太阳能吸附式空气取水研究现状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雯雯 葛天舒 +2 位作者 代彦军 王如竹 谢思桃 《太阳能》 2020年第1期33-46,共14页
太阳能吸附式空气取水具有装置简单、效率高、输入能源清洁可再生的显著优势,近年来发展迅速。通过对太阳能吸附式空气取水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吸附材料、强化传热传质和系统优化等几个方面;对每个... 太阳能吸附式空气取水具有装置简单、效率高、输入能源清洁可再生的显著优势,近年来发展迅速。通过对太阳能吸附式空气取水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吸附材料、强化传热传质和系统优化等几个方面;对每个研究方向的进展具体展开,并对衡量空气取水性能的主要指标进行总结;提出了改善太阳能吸附式空气取水性能应深入研究的方向,即研发高效冷凝器、降低冷凝温度,以及提高解吸蒸汽的露点温度,研发适应不同气候和地区的个性化设计,进行高效热回收,提高系统能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取水装置 吸附 吸附剂 凝结 取水性能 太阳能
下载PDF
表面憎水处理及接触面积对空气凝水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毛俊西 陈曦 +2 位作者 熊守权 雷晓波 张勤勇 《现代盐化工》 2019年第1期42-45,54,共5页
半导体制冷空气凝水是一种环保、洁净的取水方式。它利用帕尔贴效应,以电荷运输热量的方式,实现热电器件与空气的热量交换,从而达到空气凝水的目的。本研究探讨了使用热电制冷片对空气进行冷凝的效果。同时,用散热翅片作为空气制冷凝水... 半导体制冷空气凝水是一种环保、洁净的取水方式。它利用帕尔贴效应,以电荷运输热量的方式,实现热电器件与空气的热量交换,从而达到空气凝水的目的。本研究探讨了使用热电制冷片对空气进行冷凝的效果。同时,用散热翅片作为空气制冷凝水的器材,测试了不同的散热翅片面积及涂覆憎水剂前后的产水量。结果表明,增加换热的面积和涂覆表面憎水剂,有利于提高取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尔贴效应 空气取水 取水量 截面积 憎水剂
下载PDF
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的大气张力通用公式 被引量:20
15
作者 蒙理明 《建材世界》 2013年第3期38-43,73,共7页
提出了非饱和土是由五相组成,其中土粒(包括结合水膜)之间的接触部位为有效应力的载体;并用绝对压强论述土力学,推出了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的大气张力通用公式及其特例;用大气张力通用公式分析文献[1]的实验室膨胀土的抗拉强度试验,得... 提出了非饱和土是由五相组成,其中土粒(包括结合水膜)之间的接触部位为有效应力的载体;并用绝对压强论述土力学,推出了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的大气张力通用公式及其特例;用大气张力通用公式分析文献[1]的实验室膨胀土的抗拉强度试验,得到随着含水量的不断减少,土粒不断靠近,土样抗拉强度不断增加的因素有3个:结合水膜接触的面积不断加大,且结合水膜的分子力和氢键作用不断增加,这个作用在塑限后急剧加大;自由水和孔隙气占据的面积不断减小,土体内部自由水和孔隙气浮力抵消地面大气压力的能力不断减少;收缩膜的表面张力贡献不断增大,但到土中只有强结合水后没有收缩膜。在该例中,第一个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基质吸力为基础的非饱和土力学夸大了收缩膜表面张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粒 结合水膜 大气张力通用公式 土体变形
下载PDF
土骨架的新概念与红粘土的结构 被引量:3
16
作者 蒙理明 张凤 《建材世界》 2020年第5期15-21,共7页
论文用土骨架的新概念对红粘土的结构进行分析。红土中的絮状体、迭聚体也可以称为(铁胶)粘聚体。土中粘粒(包括胶粒)之间,由化学键(离子键及共价键)、氢键、分子键形成的联接统称为广义结合水膜;不包括收缩膜。相对的,按水膜、羟铁矿... 论文用土骨架的新概念对红粘土的结构进行分析。红土中的絮状体、迭聚体也可以称为(铁胶)粘聚体。土中粘粒(包括胶粒)之间,由化学键(离子键及共价键)、氢键、分子键形成的联接统称为广义结合水膜;不包括收缩膜。相对的,按水膜、羟铁矿、针铁矿、赤铁矿排列,红粘土的粘土矿物颗粒之间的联接为:微胶结、弱胶结、中胶结、强胶结。按微结构单元+链状连结+大孔隙的总土体模式,分析了红粘土的大气张力有效应力与抗剪强度。分析了“上硬下软”的天然红粘土骨架。土工试验得到的饱和度与红粘土的状态相矛盾。分析了改良红粘土的土骨架。典型的红粘土骨架可以称为粘聚体群骨架,动力作用时群体运动。天然红粘土中,粘聚体之间的联接为链状连结,压实后为(铁胶)粘土充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聚体 广义结合水膜 铁胶 总土体 大气张力有效应力 粘聚体群骨架
下载PDF
Impact of the variation of westerly jets over East Asia on precipitation of eastern China in July
17
作者 LiNa Dong PinWen Guo +1 位作者 PengXiang Wang Li Qi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1年第5期408-418,共11页
The impact of the northward jump and westward movement of the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core fi:om the westem Pacific Ocean to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on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 of eastem China is studied. It is c... The impact of the northward jump and westward movement of the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core fi:om the westem Pacific Ocean to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on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 of eastem China is studied. It is concluded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northward jump of the jet causes the precipitation belt to move northward from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withdraw during the Mei-yu seas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westward movement of the jet core has no correspondence with withdrawal of the Mei-yu season. However, the earlier or later occurrence of the westward movement of the jet has an influence on the process of the rain belt moving northward than the northward jump of the jet: the rain belt moves northward from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valley to the Huaihe River and then to an area between the Yellow River and Huaihe River during years when the time of the westward movement of the jet core is later than that of the northward jump of the jet and from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valley to an area between the Yellow River and Huaihe River in other years. 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1) The northward jump of the jet and the westward movement of the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core causes significant variation of the gener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middle latitudes and water vapor transport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but not from the Bay of Bengal. (2) Impact of the northward jump and the westward movement of the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core on circulation are different, therefore, water vapor transport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its impact on the rain belt are different. The earlier or later occurrence of the westward movement of the jet core than the northward jump of the jet causes the process of circulation and water vapor transport to be different which produces a different process of the rain belt moving north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in July gener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water vapor transport over East Asia
下载PDF
2009年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连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明明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77-82,共6页
2009年2月14日至3月8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低温连阴雨天气,对该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利用合成平均方法对200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低温连阴雨天气进行客观分析,并与2008年同期的连晴少雨过程... 2009年2月14日至3月8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低温连阴雨天气,对该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利用合成平均方法对200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低温连阴雨天气进行客观分析,并与2008年同期的连晴少雨过程进行对比,发现持续低温连阴雨过程除须有深厚、大尺度的环流背景支持外,还需干冷空气与暖湿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促成大气的不稳定;对比连阴雨过程中的西风指数和降水强度,发现两者的对应关系非常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尺度环流的强弱对天气过程强度的直接影响,涡度、散度的垂直分布使较强的上升气流发生在中低层,使水汽与动力抬升条件达到最佳配置,非常有利于降水的产生;通过观察这次典型的春季低温连阴雨过程开始前5天的形势场,发现在对流层中下部,被青藏高原分成的南北两支气流的分布对此类连阴雨过程的提早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阴雨 环流形势 水汽 位温 涡度 散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