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音”中的同情体验与孤独体验——《文心雕龙》鉴赏批评论的美学生命探微 被引量:2
1
作者 陈迪泳 梁桂华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77-80,共4页
刘勰倾注其毕生的追求与思索而创作的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正是其美学生命与心理体验的显现。刘勰将其在独特的人生旅途中获得的心理体验贯穿于《文心雕龙》的文道论、创作论、鉴赏批评论和文体论之中,其中,"割情析采"中的... 刘勰倾注其毕生的追求与思索而创作的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正是其美学生命与心理体验的显现。刘勰将其在独特的人生旅途中获得的心理体验贯穿于《文心雕龙》的文道论、创作论、鉴赏批评论和文体论之中,其中,"割情析采"中的鉴赏批评论蕴含了刘勰的"觇文见心"的同情体验、"贵古贱今"的孤独体验以及这两种体验的实践与超越,这些共同构成了其丰富深刻又灵动精妙的心理体验与美学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知音 同情体验 孤独体验
下载PDF
李贺诗歌中的女性抒写与寄托 被引量:1
2
作者 韩大强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6-120,共5页
极富才情的中唐诗人李贺,在绚丽夺目的诗卷中,用自己的神来之笔塑造出一群美艳凄怨的女性来作为理想生命的象征。用"美女"原型来表达诗人的政治之恋,用"怨妇"群像来体现人性的真情,用"弃妇"情结展示诗人... 极富才情的中唐诗人李贺,在绚丽夺目的诗卷中,用自己的神来之笔塑造出一群美艳凄怨的女性来作为理想生命的象征。用"美女"原型来表达诗人的政治之恋,用"怨妇"群像来体现人性的真情,用"弃妇"情结展示诗人的生存境遇,用流连歌妓的方式让心灵得到放纵与补偿。李贺对女性所表示的深深同情与理解,也是对他自身命运的哀叹与诉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 李贺诗歌 女性形象 心灵寄托
下载PDF
论刘禹锡的诗道观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允锋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25-30,共6页
"诗道"这一概念,见于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其具体内涵涉及五大问题:一是诗歌意境创造中的言意关系,即如何以简约之辞传达丰厚之意韵;二是强调了作家的想象力在营造作品意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将诗歌意境的创新跟作家对... "诗道"这一概念,见于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其具体内涵涉及五大问题:一是诗歌意境创造中的言意关系,即如何以简约之辞传达丰厚之意韵;二是强调了作家的想象力在营造作品意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将诗歌意境的创新跟作家对诗史的深刻认识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发扬言志抒情文学传统之根本精神的基础上,突出了诗艺的推陈出新;四是提出了"不试故艺"说,阐明了诗歌艺术之提升,与作家人生境遇的内在关系;五是从鉴赏批评的角度,指出了"知音"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于读者与作者在人生经历上的相似性。这些理论观点,从不同的方面丰富发展了唐代诗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道观 言意关系 想象力 诗史规律 知音
下载PDF
《文心雕龙·知音》的历史贡献及现实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兆新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第2期28-31,共4页
《文心雕龙·知音》是刘勰论述文章鉴赏和批评的专论,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发现了接受主体,概括了批评的三种错误倾向,分析了"音实难知"的主客观原因。同时,它指出了鉴赏和批评的前提条件和正确态度,提出了鉴赏和批评的具体... 《文心雕龙·知音》是刘勰论述文章鉴赏和批评的专论,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发现了接受主体,概括了批评的三种错误倾向,分析了"音实难知"的主客观原因。同时,它指出了鉴赏和批评的前提条件和正确态度,提出了鉴赏和批评的具体方法和基本途径。《知音》篇对于当今读者、作者、评论家以及语文教学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知音》
下载PDF
构建当代中国文学阅读学——龙协涛教授新著《文学阅读学》述评及其他
5
作者 李天道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77,共9页
尽管现今我国的文学阅读学还不是很完善,但龙协涛教授的新著《文学阅读学》的出版却向人们透露出一种信息:文学阅读学正以全新的面貌、系统的理论和多方面的实践努力在往新的发展阶段迈进。龙协涛教授多年以来一直从事文学阅读学研究,... 尽管现今我国的文学阅读学还不是很完善,但龙协涛教授的新著《文学阅读学》的出版却向人们透露出一种信息:文学阅读学正以全新的面貌、系统的理论和多方面的实践努力在往新的发展阶段迈进。龙协涛教授多年以来一直从事文学阅读学研究,而其新著则更是立足于学术前沿,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努力把中国传统的命题、范畴激活、更新,与西方的理论实现有效的汇通和转换,引证丰富翔实,辨析透彻精到,文笔清秀朴实、清通优美,熔中西文论于一炉,见解独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阅读学 中西汇通 知音 见异
下载PDF
《文心雕龙·知音》对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建构
6
作者 关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25-28,共4页
《文心雕龙.知音》篇集中体现了刘勰的文学批评理论。在该篇中他指出了文学批评中普遍存在的"知音难求"的现象及其存在的原因,探讨了通过"博观"、"六观"和"沿波讨源"的途径实现文情可鉴的可行... 《文心雕龙.知音》篇集中体现了刘勰的文学批评理论。在该篇中他指出了文学批评中普遍存在的"知音难求"的现象及其存在的原因,探讨了通过"博观"、"六观"和"沿波讨源"的途径实现文情可鉴的可行性,并从"情动辞发"和"披文入情"两方面论述了创作者与鉴赏者的潜在交流过程,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一个包括创作者、作品和鉴赏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知音》 批评 鉴赏 建构
下载PDF
勃朗特三姐妹作品中灵魂伴侣的情感生存空间
7
作者 刘玉梅 赵宁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99-105,共7页
勃朗特三姐妹的代表作品中刻画了三位灵魂伴侣,他们的情感生存空间受到了物质层面、道德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约束。在物质层面,19世纪的英国阶级观念仍非常强烈,两性结成伴侣不仅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更注重双方的门当户对,门第差距是... 勃朗特三姐妹的代表作品中刻画了三位灵魂伴侣,他们的情感生存空间受到了物质层面、道德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约束。在物质层面,19世纪的英国阶级观念仍非常强烈,两性结成伴侣不仅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更注重双方的门当户对,门第差距是贵族和中产阶级都无法接受的。由于这一时期缺少健全的婚姻法律,因此崇尚道德风尚的维多利亚人用道德来约束人们选择伴侣,缔结婚姻都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另外,虽然这一时期伴侣的权力地位关系不平等,但是每个阶层都存在像三对灵魂伴侣那样能够做到灵魂交流、心灵相通、感情深厚、婚姻生活幸福的夫妻。可以看出,勃朗特三姐妹在维多利亚早期对婚姻推崇门当户对,强调婚姻圣洁,同时重视伴侣之间的爱与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勃朗特三姐妹 灵魂伴侣 情感生存空间 中产阶级文化 门第观念
下载PDF
“忠实的女仆”还是“灵魂的伴侣”——从丽娜和许露丝的婚姻看妻子角色 被引量:3
8
作者 王薇薇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76-79,共4页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通过对华裔女儿这一代的失败婚姻的描写,展现了男权文化对女性根深蒂固的影响和压迫以及女性对此的反抗和斗争的精神。也表明了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幸福婚姻的追求一直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本文以丽娜和许露丝的...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通过对华裔女儿这一代的失败婚姻的描写,展现了男权文化对女性根深蒂固的影响和压迫以及女性对此的反抗和斗争的精神。也表明了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幸福婚姻的追求一直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本文以丽娜和许露丝的婚姻为切点,试探讨第二代华裔女性如何在婚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福会》 妻子角色 女仆 灵魂伴侣 寻找位置
下载PDF
让曹雪芹哭笑不得的“旷世知音”——兼与刘再复先生商榷
9
作者 轩辕春梅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36-42,共7页
刘再复先生给今年即将再版的梁归智的《红学泰斗周汝昌传》作序,他的题目直言"周汝昌是中国文学第一天才的旷世知音"。刘先生的"首先如此肯定曹雪芹的无比崇高地位的是周汝昌先生"的论断是错误的。纵观周汝昌研红... 刘再复先生给今年即将再版的梁归智的《红学泰斗周汝昌传》作序,他的题目直言"周汝昌是中国文学第一天才的旷世知音"。刘先生的"首先如此肯定曹雪芹的无比崇高地位的是周汝昌先生"的论断是错误的。纵观周汝昌研红的一生及成果只能证明他"根本不懂《红楼梦》",在《红楼梦》研究上他一生都是在证假为真,都是在曲解、颠覆《红楼梦》的思想内容、艺术构思。周汝昌其实不是考证派,而是典型的索隐派;他的一切所谓的考证,其实都打着索隐派的烙印,他也把自己定位为索隐派。他的索隐其实都是脱离了文本的"悟证",是猜笨谜,乱索隐。因此,他绝对不能被称为中国文学第一天才曹雪芹的旷世知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汝昌 曹雪芹 旷世知音 证假为真 索隐派 悟证
下载PDF
不遇而相知:“庄孟不遇”问题试解
10
作者 郑济洲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4,共4页
"庄孟不遇"是思想史的难题之一。根据现有的文献,我们很难找到二人相遇的直接线索。但是,二人之间存在的人脉关系足以为他们的"相遇"提供条件。学者所营造的"庄学儒源"说缩小了庄、孟思想上的联系。在人... "庄孟不遇"是思想史的难题之一。根据现有的文献,我们很难找到二人相遇的直接线索。但是,二人之间存在的人脉关系足以为他们的"相遇"提供条件。学者所营造的"庄学儒源"说缩小了庄、孟思想上的联系。在人性论、认识论和功夫论等问题上的相似观点,我们可以确定庄、孟在思想上的"相遇"。"不遇而相知"也许是化解"庄孟不遇"问题的一把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孟子 不遇 相遇 相知
下载PDF
克制与持守:电影《七月与安生》的情感特色
11
作者 王海红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47-49,共3页
当前,青春题材被商业化电影过度消费。青春片因题材同质化、情节套路化而透支了观众的信任和耐心,进入低潮期。贴着青春题材、安妮宝贝IP等标签的电影《七月与安生》,从不被看好到成功实现票房与口碑的双重逆袭,其原因在于剧本运用真诚... 当前,青春题材被商业化电影过度消费。青春片因题材同质化、情节套路化而透支了观众的信任和耐心,进入低潮期。贴着青春题材、安妮宝贝IP等标签的电影《七月与安生》,从不被看好到成功实现票房与口碑的双重逆袭,其原因在于剧本运用真诚的电影语言讲述了关于青春、友情、爱情和宿命的故事,在人物的情感表达上保持了不同于以往青春片的难得一见的克制与持守,在隐忍与含蓄的风格中蕴育了一种特别的美,探寻了深隐于女性心灵的幽微情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月与安生 青春片 克制 持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