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riations and net transport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utrients in the South Passage of the Changjiang(Yangtze River) Estuary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启贞 李九发 +3 位作者 应铭 李道季 左书华 谢君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7年第1期84-90,共7页
Dissolved inorganic nutrient element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samples collected in the South Passage of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in March 2003, including NH4+, NO3-, NO2- and PO43-. The water samples were... Dissolved inorganic nutrient element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samples collected in the South Passage of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in March 2003, including NH4+, NO3-, NO2- and PO43-. The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with a Niskin sampler hourly at the near-surface, middle and near-bottom depths at the three stations -A1, A2 and A3-during two complete tidal cycles of neap tide and spring tid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concentrations of NH4+, NO3- and NO2- were a little higher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neap tide than those during the spring tide, while PO43- showed an opposite trend, and each was higher in the ebb tide than in the flood tide, either for the neap tidal cycle or the spring tidal cycle; 2) higher stratification of the nutrients existed obviously in this area, with the concentrations of which increased from the bottom to the surface, especially for NH4+ and NO3-; 3)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values of all dissolved inorganic nutrients varied from 4.06% to 36.8% beyond different influences of the tidal current and Changjiang runoff; 4) with increasing suspended matter in the water column, the concentrations of PO43- became lower in the filtered water; and 5) the total transport of each tidal cycle was much more in the spring tide than in the neap tide, and the positive values indicated that the nutrients had been exported to the East China Sea. Studies on the variations and net transport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utrients in the South Passage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will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red tide in the East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河口 南水道 溶解无机养分 变异 净输移
下载PDF
长江口南支长江江豚栖息地水生生物群落结构
2
作者 吴建辉 丁玲 赵修江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3期187-193,共7页
为探究长江口长江江豚的栖息地选择偏好性,根据2022年夏季和秋季长江口南支长江江豚栖息地的水生生物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多样性指数以及丰度/生物量曲线(ABC曲线)等方法,研究分析了该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结... 为探究长江口长江江豚的栖息地选择偏好性,根据2022年夏季和秋季长江口南支长江江豚栖息地的水生生物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多样性指数以及丰度/生物量曲线(ABC曲线)等方法,研究分析了该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2022年夏季共采集水生生物9种,优势种为长吻鱼危(Leiocassis longirostris)、安氏白虾(Palaemon annandalei)和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秋季共采集水生生物13种,优势种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长吻鱼危和安氏白虾;(2)通过多样性指数发现,秋季该水域的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整体高于夏季,夏季东风西沙水域的多样性水平高于青草沙水域,秋季则相反;(3)ABC曲线结果表明,夏季水生生物群落处于未干扰状态(W=0.196),秋季水生生物群落则处于严重干扰状态(W=-0.069)。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长江江豚栖息地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仍较低,群落结构特征和优势种存在明显季节性差异,群落稳定性较低。水域内可供长江江豚选择的饵料种类较少且资源量较低,建议加强对该区域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南支 长江江豚 水生生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长江口白茆沙河段南强北弱格局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杜德军 王晓俊 +3 位作者 成泽霖 贾梦豪 闻云呈 李阳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5-90,共6页
近年来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态势持续增强,南水道主槽和近岸河床冲刷明显,日益威胁水下岸坡稳定与附近码头安全。通过对白茆沙汊道演变态势与分流比变化特征展开分析,进而对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分流格局变化及原因进行了系统研究... 近年来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态势持续增强,南水道主槽和近岸河床冲刷明显,日益威胁水下岸坡稳定与附近码头安全。通过对白茆沙汊道演变态势与分流比变化特征展开分析,进而对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分流格局变化及原因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格局增强的态势是白茆沙汊道历年来周期性演变中某一阶段的表现形式;鉴于不同方法计算的汊道分流比存在差异,故用分流比表征汊道强弱时,应选用同一类型的值进行比较;深水航道一期整治工程实施遏制了白茆沙冲刷后退的态势,改变了该河段周期性演变的模式,有利于河势稳定;在现有水情、工情及河势条件下,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的格局变化将趋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茆沙 南水道 北水道 南强北弱 分流比 长江口
下载PDF
长江口南港沙洲演变对河口治理工程的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嘉斌 严怀志 +1 位作者 唐明 程和琴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7-73,共7页
为研究河口治理工程对南港沙洲形态的演变及其对航道安全的影响,在近10年海图和近期水动力条件以及微地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浏河沙、瑞丰沙及中央沙南沙的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南港上段2010-2013年间的总体净淤积量约为1.96亿m^(... 为研究河口治理工程对南港沙洲形态的演变及其对航道安全的影响,在近10年海图和近期水动力条件以及微地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浏河沙、瑞丰沙及中央沙南沙的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南港上段2010-2013年间的总体净淤积量约为1.96亿m^(3),新宝山水道北侧河道冲刷剧烈,深泓线北偏;2013-2019年总体净冲刷量约为2.58亿m^(3)。其间,新浏河沙及瑞丰沙洲0 m等深线以上沙体面积整体增长了2.54 km^(2),中央沙南沙面积增长了1.38 km^(2),沙洲体的质心上移,-5 m至0 m等深线以内的面积不断减小。河口治理工程的实施,是导致南港沙洲0 m以上面积增大和沙洲形态变化的重要原因,这对南港深水航道运输安全有着严重威胁,不利于长江口河势稳定与航道航行安全,亟待综合整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沙洲演变 南港 南支水道
下载PDF
浮游植物种群对海洋酸化和光照强度变化的响应:以长江口南毗邻海域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童童 冯媛媛 +4 位作者 王建才 蔡婷 王雅婻 宋书群 白有成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3-687,共15页
光照和CO_(2)均是影响海洋浮游植物生物固碳作用的重要环境因素,并影响与浮游植物相关的海洋碳汇。为了研究长江口南毗邻海域的浑浊带区域浮游植物群落对光照强度变化和海洋酸化及其耦合作用的响应,于2020年5月在长江口南毗邻海域采集... 光照和CO_(2)均是影响海洋浮游植物生物固碳作用的重要环境因素,并影响与浮游植物相关的海洋碳汇。为了研究长江口南毗邻海域的浑浊带区域浮游植物群落对光照强度变化和海洋酸化及其耦合作用的响应,于2020年5月在长江口南毗邻海域采集水样进行现场船基受控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在350~1200μmol·photons·m-2·s-1范围内升高比酸化更加显著地提升浮游植物群落总叶绿素(Chl a)质量浓度、颗粒有机碳(POC)浓度和颗粒有机氮(PON)浓度。pCO_(2)为101 Pa的酸化条件和光照强度范围在500~1200μmol·photons·m-2·s-1的高光条件对POC和颗粒有机磷(POP)浓度具有协同性交互效应,而对总Chl a质量浓度、PON浓度、生物硅(BSi)浓度、元素摩尔比、沉降速率、硅藻以及甲藻丰度产生拮抗性交互效应。研究分析表明不同pCO_(2)(41 Pa和101 Pa)、光照强度变化(350~1200μmol·photons·m-2·s-1)可引起浮游植物种群组成改变;高光条件(500~1200μmol·photons·m-2·s-1)更有益于中心纲硅藻的生长;酸化(pCO_(2)为101 Pa)明显有利于聚球藻的生长;酸化条件和高光条件均降低了甲藻的丰度,而金藻和蓝藻的丰度在酸化条件下较高;也对浮游植物群落粒径组成产生影响,酸化提升了小型浮游植物生物量占比,同时导致浮游植物群落粒径增大和沉降速率升高,对该海域的碳沉降及缺氧区的形成产生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南毗邻海域 浮游植物 海洋酸化 光照 群落结构 沉降速率
下载PDF
2022年长江口北支咸水倒灌传播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乔红杰 刘大伟 +2 位作者 闻卫东 王珏 张东锋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3-69,共7页
基于长江口历年枯季、2022年9~11月初的实测盐度、潮汐资料以及同期大通站和徐六泾站径流量成果,分析了2022年北支咸水倒灌的特点及与其他年份的差异,结合流域来水及极端天气情况,探讨了北支咸水倒灌的影响因素、影响范围及传播路径。... 基于长江口历年枯季、2022年9~11月初的实测盐度、潮汐资料以及同期大通站和徐六泾站径流量成果,分析了2022年北支咸水倒灌的特点及与其他年份的差异,结合流域来水及极端天气情况,探讨了北支咸水倒灌的影响因素、影响范围及传播路径。分析显示:2022年北支咸水倒灌开始时间较前几年显著提前,强度明显提高;咸水倒灌强度与上游来水呈负相关;北支咸水倒灌对影响长江口的台风及寒潮偏北大风较为敏感;出现了咸水倒灌与外海咸水通过南支上溯正面袭击相叠加的现象;咸水倒灌存在与潮汐类似的周期性变化趋势,其强度与潮汐动力呈正相关;咸水倒灌可影响到南支右岸白茆至陈行水库一带水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倒灌 盐度 径流量 潮汐 长江口北支 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
下载PDF
新水沙环境下青草沙水库外侧滩地形态调整特征及保护措施
7
作者 李溢汶 杜锐 吴彩娥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3-78,共6页
采用青草沙水库周边2014-2019年实测水下地形数据,定量分析了各堤段滩地形态调整特征,基于MIKE21数值模型对护滩措施的效果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2014年后青草沙水库外侧滩地基本未出现明显的淤积外延发展,且局部沙体逐渐萎缩,其中北堤... 采用青草沙水库周边2014-2019年实测水下地形数据,定量分析了各堤段滩地形态调整特征,基于MIKE21数值模型对护滩措施的效果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2014年后青草沙水库外侧滩地基本未出现明显的淤积外延发展,且局部沙体逐渐萎缩,其中北堤中段外侧滩地头部大幅度冲退,最大距离近900 m(-5 m及-10 m等深线),沙体形态呈扁平化调整,须适时进行保护;新桥通道进、出口落潮主流略有偏转,向水库大堤侧靠近,影响滩地的冲淤过程;在青草沙外侧滩地头部沙体实施潜堤护滩措施后,北堤中段外沙体滩面流速整体明显减小,且对周边区域的水动力过程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地冲淤 护滩措施 长江口 南北港分汊口 青草沙水库
下载PDF
长江口规划生态航道建设方向研究
8
作者 楼飞 季岚 +1 位作者 李蕙 丁洁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81,共7页
针对长江口北港、南槽生态航道的建设问题,通过分析区域环境特点和航道发展需求,梳理已建的长江口深水航道生态化建设情况,提出长江口生态航道建设的核心和模式。结果显示:1)南槽和北港生态航道的建设需以确保河势格局稳定为基础;2)需... 针对长江口北港、南槽生态航道的建设问题,通过分析区域环境特点和航道发展需求,梳理已建的长江口深水航道生态化建设情况,提出长江口生态航道建设的核心和模式。结果显示:1)南槽和北港生态航道的建设需以确保河势格局稳定为基础;2)需与滩涂保护、生态功能区域保护形成联动布局;3)需积极研发和应用生态结构,构筑“人工生态礁体”群,优化河口综合环境;4)需结合滩涂泥沙资源需求和航道建设自身筑堤用沙需求,实现航道疏浚土的资源化、生态化利用;5)需强化建设运营中科学的管控体系、生态补偿体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南槽 北港 生态航道 建设方向
下载PDF
长江口南北支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郑金秀 胡菊香 +1 位作者 彭建华 汪红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02-1106,共5页
长江口特殊的生态环境使得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和时空分布等生态特征有别于其它水体。2005年秋季(丰水期)和2006年春季(枯水期)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动物进行了2个航次的调查,沿南北支由西向东设立3个采样断面共20个采样点。共采集... 长江口特殊的生态环境使得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和时空分布等生态特征有别于其它水体。2005年秋季(丰水期)和2006年春季(枯水期)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动物进行了2个航次的调查,沿南北支由西向东设立3个采样断面共20个采样点。共采集到浮游动物227种,其中轮虫65种,原生动物107种,枝角类15种,桡足类40种。优势种包括龟甲轮虫(Keratella)、刺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砂壳虫(Difflugia)、表壳虫(Arcella)、砂壳纤毛虫(Tintinnid)、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象鼻溞(Bosmina)等。文章对南北两支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进行了比较,南支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及生物多样都高于北支,南北两支的浮游动物群落相似度很低。南北两支水域环境的不同造成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较大差异,文章分析了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其中水温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水温的季节性决定了浮游动物在时间分布上的变化。盐度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决定了其物种生态类型及空间分布。从整体上看,南北支主要受长江径流控制,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以淡水种为主,咸水种在断面3出现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 比较 长江口 南北支
下载PDF
长江口南港水道溢油数值模拟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杨红 刘成秀 +1 位作者 李曰嵩 丁丽丽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5-351,共7页
使用FVCOM建立了长江口水动力模型,然后基于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法及自由走动理论建立了长江口溢油模型,研究长江口南港水道处溢油污染的问题。模拟了溢油在东南风、东北风、西北风下涨憩、落憩时24 h内的扩散漂移轨迹以及分布情况,对不同... 使用FVCOM建立了长江口水动力模型,然后基于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法及自由走动理论建立了长江口溢油模型,研究长江口南港水道处溢油污染的问题。模拟了溢油在东南风、东北风、西北风下涨憩、落憩时24 h内的扩散漂移轨迹以及分布情况,对不同情景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风向对溢油的走势有较大的影响:东南风落憩的溢油可能会污染到青草沙水库、崇明东滩及中华鲟保护区,涨憩时主要污染为九段沙湿地;东北风涨憩和落憩时主要污染上海岸线;西北风落憩时主要污染长兴岛南岸以及九段沙湿地,涨憩时污染九段沙湿地,研究结果可为潜在的溢油应急响应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南港 溢油 模拟
下载PDF
长江口南北支浮游甲壳动物的比较及南水北调工程影响预测 被引量:17
11
作者 彭建华 郑金秀 +3 位作者 马沛明 吴生桂 彭祺 万成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48-1954,共7页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实施后将给长江口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2005年秋季和2006年春季,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2航次的调查。调查区域从长江口徐六径至河口50号灯标,全长181.8km,自西向东江面宽由约5.7km扩展为约9...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实施后将给长江口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2005年秋季和2006年春季,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2航次的调查。调查区域从长江口徐六径至河口50号灯标,全长181.8km,自西向东江面宽由约5.7km扩展为约90km,平面形态呈扇形分布,设立3个断面14个调查采集点。采集到浮游甲壳动物共23科37属54种,其中枝角类6科8属15种,桡足类17科29属39种;秋季种类数多于春季,北支桡足类种类数多于南支;平均总密度为9.10ind.L-1,平均总生物量为0.1179mg.L-1,以桡足类为主;北支III断面的现存量远远高于南、北支其他断面;长额象鼻溞、简弧象鼻溞为优势枝角类;中华华哲水蚤、汤匙华哲水蚤、球状许水蚤、广布中剑水蚤为优势桡足类。文中还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甲壳动物的总体水平及时空分布、南水北调对浮游甲壳动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甲壳动物 枝角类 桡足类 长江口 南水北调 影响预测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对南槽冲淤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杰 陈吉余 +1 位作者 乐嘉海 黄仁元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44,共5页
根据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开工以来南槽的多次地形资料和分流比资料,详细分析了一期工程实施以来南槽河床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一期工程的实施,南槽上段的水流动力不断增强,河床刷深,深槽展宽。南槽中、下段受南槽上段冲刷... 根据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开工以来南槽的多次地形资料和分流比资料,详细分析了一期工程实施以来南槽河床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一期工程的实施,南槽上段的水流动力不断增强,河床刷深,深槽展宽。南槽中、下段受南槽上段冲刷、底沙下泄的影响,曾出现阶段性的淤积,但随后河床水深便得以恢复。1998-2003年南槽上段共冲刷近0.85亿m3泥沙。一期工程完成后,南槽上段和中、下段季节性冲淤规律不同,上段洪冲枯淤,中、下段洪淤枯冲,季节性冲淤幅度通常都在0.7m以内。南槽南、北两侧的南汇东滩和江亚南沙在淤涨的同时,也分别呈现出洪冲枯淤和洪淤枯冲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治理工程 南槽 冲淤
下载PDF
长江口南港泥沙运动的水动力条件 被引量:10
13
作者 严以新 高进 +1 位作者 郑金海 童朝锋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6,共6页
应用流体运动最小阻力原理导出了分流角发育的理论计算公式 ,并在弓形断面假定条件下 ,对不同宽度比时的分流角作了计算 ,得出了与实测值相一致的结果 ;同时还定量地证明了长江南北港、南北槽分流角发育由小到大 ,直至极限而消亡的规律 ... 应用流体运动最小阻力原理导出了分流角发育的理论计算公式 ,并在弓形断面假定条件下 ,对不同宽度比时的分流角作了计算 ,得出了与实测值相一致的结果 ;同时还定量地证明了长江南北港、南北槽分流角发育由小到大 ,直至极限而消亡的规律 .分汊水槽试验表明推移质大多偏向支汊 ,原因是在分流口支汊一侧由于边界层脱离而“搓”出一个个旋涡以吸引底沙 .分析得知 ,从南港主槽下泄的落潮流 ,在扩散角增大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运动 水动力 长江口 分汊河道 推移质 冲积河流
下载PDF
长江口北支涌潮的形成条件及其初生地探讨 被引量:27
14
作者 陈沈良 谷国传 刘勇胜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30-36,共7页
根据 2 0 0 1年 4月青龙港出现涌潮时的实测流速和水深 ,采用水跃原理 ,简明地揭示了涨潮流速大于潮波传速是北支涌潮的成因。通过影响流速和波速的因素分析 ,并经实例计算认为 :北支的喇叭形河势和水下沙坎是涌潮形成的必要条件 ;青龙... 根据 2 0 0 1年 4月青龙港出现涌潮时的实测流速和水深 ,采用水跃原理 ,简明地揭示了涨潮流速大于潮波传速是北支涌潮的成因。通过影响流速和波速的因素分析 ,并经实例计算认为 :北支的喇叭形河势和水下沙坎是涌潮形成的必要条件 ;青龙港一潮的进潮量达到 1 5亿m3,或北支口门一潮进潮量达到 18亿m3是涌潮形成的充分条件。进而据沿程水深和潮汐等有关资料 ,经对比、试算 ,建立了沿程变化的进潮量、潮差等计算公式 ,并计算得到 :在口门最大进潮量 2 0 7亿m3的条件下 ,也只有当潮波上溯到距离口门约 5 0km的灵甸港时 ,才出现流速大于波速 ,初生涌潮。由此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涌潮 成因 弗劳德数 初生地 长江口北支
下载PDF
近30年长江北支口门附近的冲淤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如生 杨世伦 +2 位作者 罗向欣 陆叶峰 苗丽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41,共8页
根据1981—2012年长江北支口门附近的海图以及遥感数据,利用Arc GIS技术进行计算分析,以了解近30年该区域的冲淤演变特点和规律,从而丰富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案例.结果表明:1981—1997年潮间带围垦面积为13 km2,水域平均淤积速率为... 根据1981—2012年长江北支口门附近的海图以及遥感数据,利用Arc GIS技术进行计算分析,以了解近30年该区域的冲淤演变特点和规律,从而丰富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案例.结果表明:1981—1997年潮间带围垦面积为13 km2,水域平均淤积速率为1.4 cm/a;1997—2012年,潮间带围垦面积为163 km2,水域平均冲刷速率为-7.1 cm/a.31年间,口门内、外水域的淤积速率分别为0.77 cm/a和-1.97 cm/a.结论包括:近30年研究区的冲淤演变受到北支衰亡趋势、口内滩涂促淤围垦和长江流域建坝等引起的入海泥沙通量下降的影响,其中人类活动是近15年研究区冲淤演变的控制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地貌 冲淤演变 长江口北支 人类活动影响
下载PDF
长江河口中央沙位移变化与南北港分流口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应铭 李九发 +2 位作者 虞志英 徐海根 恽才兴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6-481,共6页
中央沙位于长江口南北港分流口河段,这一河段集中了宝钢等一批重要码头,下游有长兴岛造船基地和长江口深水航道等重点工程,因此分流口保持稳定至关重要。以1870年中央沙出现雏形以来的海图为基础资料,利用ArcGIS等GIS软件,研究了中央沙... 中央沙位于长江口南北港分流口河段,这一河段集中了宝钢等一批重要码头,下游有长兴岛造船基地和长江口深水航道等重点工程,因此分流口保持稳定至关重要。以1870年中央沙出现雏形以来的海图为基础资料,利用ArcGIS等GIS软件,研究了中央沙发育演变的位移变化及其典型剖面特征,发现中央沙的变化特点是在长期径流作用下后退和承接上游底沙下泄发生上提的“下移-上提-再下移……”的周期性演变规律。再进一步对南北港分流口各个沙洲近10年来面积和体积进行计算,结合实测水文资料对通道演变进行了分析,认为现阶段长江口南北港分流口处于不稳定时期,应尽早实施分流口整治工程,稳定河势、滩势和减小底沙下泄对下游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中央沙 冲淤计算 南北港分流口 剖面
下载PDF
GIS支持下长江口南支河道百年来的演变 被引量:6
17
作者 胡红兵 胡刚 胡光道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29,共7页
利用长江口南支河道1900—2001年的5幅海图资料,在GIS的支持下,建立了百年来长江口南支河道的水下数字高程模型(DEM),在此基础上对其演变特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1900—2001年间南支河道表现为微冲,不同时段的冲淤状况不同。... 利用长江口南支河道1900—2001年的5幅海图资料,在GIS的支持下,建立了百年来长江口南支河道的水下数字高程模型(DEM),在此基础上对其演变特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1900—2001年间南支河道表现为微冲,不同时段的冲淤状况不同。(2)南支河道的冲淤演变主要表现为5个水道和4个成形沙体的冲淤变化,各水道的最大水深和成形沙体的总面积和总体积都呈不断增大趋势。(3)南支河道各主要断面以复式河槽为主,主槽位于南岸,且最大水深不断增大。位于南支河道入口处和出口处断面的变化比中段断面的变化剧烈。(4)南支河道的演变是自然演变和人工控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演变 GIS 南支 长江口
下载PDF
长江口南支沉积物对卤虫的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晁敏 伦凤霞 +1 位作者 王云龙 沈新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20-1024,共5页
以Ⅱ-Ⅲ龄卤虫幼体(Artemia salina)为受试生物,开展生物检测试验,研究长江口南支沉积物的毒性效应。生物检测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部分站位的沉积物对卤虫幼体已产生毒性效应,其中,2、5、8三站沉积物对卤虫体长和体内SOD酶活性具有显著影... 以Ⅱ-Ⅲ龄卤虫幼体(Artemia salina)为受试生物,开展生物检测试验,研究长江口南支沉积物的毒性效应。生物检测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部分站位的沉积物对卤虫幼体已产生毒性效应,其中,2、5、8三站沉积物对卤虫体长和体内SOD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1号和2号站沉积物对卤虫体内LDH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对多个毒性效应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到长江口南支各站因子得分F,F值大小可表征各站沉积物对卤虫综合毒性的强弱,各站F值排序为:2号(-1.59)<5号(-0.76)<8号(-0.42)<1号(0.06)<6号(0.62)<7号(0.78)<3号(1.31),2号站沉积物毒性最强,3号站毒性最弱。经逐步回归分析,因子得分F与沉积物中Cu、Cd含量具有显著相关关系(R=0.91,p<0.05),表明长江口南支沉积物中Cu和Cd是对卤虫产生毒性效应的关键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南支 沉积物 毒性 卤虫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后南北槽分汊段河床演变 被引量:47
19
作者 刘杰 陈吉余 徐志扬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5-612,共8页
利用1998-2006年的水深测图和南北槽分流、分沙比测量资料,研究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后南、北槽分流比的变化过程、原因及其与分汊口河床冲淤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实施,北槽落潮分流比总体呈减小... 利用1998-2006年的水深测图和南北槽分流、分沙比测量资料,研究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后南、北槽分流比的变化过程、原因及其与分汊口河床冲淤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实施,北槽落潮分流比总体呈减小的趋势,南槽落潮分流比呈增加的趋势。伴随着南、北槽落潮分流比的南增、北减,南槽进口段(长约18 km)的主槽发生了冲刷,北槽进口段(长约12 km)的主槽发生了淤积,南、北槽进口段河槽总过水断面面积呈下降趋势。北槽落潮分流比与北槽河槽总容积、南北槽落潮分流比与各自进口段的河槽断面平均水深之间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据此,预测了未来南、北槽的落潮分流比和进口段河槽冲淤的平衡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南槽 北槽 深水航道 分汉河段 河床演变
下载PDF
近年来长江口南港河道泥沙特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朱文武 李九发 +2 位作者 LAWRENCE P.Sanford 王飞 张晓鹤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7-384,共8页
基于长江口南港多年实测水文泥沙资料,结合泥沙颗粒电镜观测数据,分析近年来尤其是三峡大坝蓄水拦沙后南港河道泥沙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三峡大坝蓄水拦沙后南港含沙量呈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总体上,南港上游河道含沙量在三峡... 基于长江口南港多年实测水文泥沙资料,结合泥沙颗粒电镜观测数据,分析近年来尤其是三峡大坝蓄水拦沙后南港河道泥沙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三峡大坝蓄水拦沙后南港含沙量呈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总体上,南港上游河道含沙量在三峡大坝蓄水拦沙后的前几年变化不大,从2009年开始显著减少。而南港下游河道含沙量的响应变化并不明显。泥沙再悬浮作用对南港含沙量的贡献较大且相对大坝蓄水拦沙前有所增强。近年来南港上游河道底沙运动活跃,悬沙和底沙的交换作用强烈。同时,近年来南港上游河道水体背景含沙量变小,泥沙颗粒沉速变大,即泥沙粒径变粗,细颗粒泥沙组分变少;而南港下游河道水体背景含沙量、泥沙颗粒组分的变化均不明显。总之,南港河道泥沙特性变化正处于对流域来沙锐减和陆海动力相互作用的调整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南港 含沙量 泥沙沉速 再悬浮 流域来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