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South Silk Road: from a Transportation Safety Perspective
1
作者 Pang Jian He Sha 《China Oil & Gas》 CAS 2017年第4期11-16,23,共7页
With a long history, the South Silk Road has been and will continue to be an important corridor of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religious exchange between Southwest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South Asia, the Middl... With a long history, the South Silk Road has been and will continue to be an important corridor of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religious exchange between Southwest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South Asia, the Middle East, West Asia and Europe. The transportation corridor established by the South Silk Road has both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and value for China's transportation safety, and the potential to bring hug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to our country. However, all kinds of challenges and threats need to be dealt with in order for it to achieve strategic value and play the role of a transportation corridor, thereby ensuring China's strategic secur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silk road Transportation safety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下载PDF
南丝路新见《四川会馆重修川主庙碑》研究
2
作者 邓妲 赵志宏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7期83-88,共6页
南方丝绸之路重要驿站永平杉阳镇有一通《四川会馆重修川主庙碑》,该碑对研究永平县杉阳镇发展史、汉族移民史、四川会馆发展史,以及杨慎历史和南方丝绸之路文化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该碑为研究对象,对立碑时间、杨文宪公祠、杨慎永... 南方丝绸之路重要驿站永平杉阳镇有一通《四川会馆重修川主庙碑》,该碑对研究永平县杉阳镇发展史、汉族移民史、四川会馆发展史,以及杨慎历史和南方丝绸之路文化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该碑为研究对象,对立碑时间、杨文宪公祠、杨慎永昌戍所、杨慎去世地点、杉阳地名变迁、重修川主庙事宜和四川商人的民间信仰等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丝绸之路 四川会馆 川主庙 杨慎 杉阳
下载PDF
南丝路曲靖通滇池大道变迁研究
3
作者 王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7-53,共17页
历史时期今曲靖通往滇池地区的道路,是内地进入滇中腹地的重要官道,也是南方丝绸之路五尺道通缅方向的重要路段。这段路程其实有两条:一是先向西,再西南行到达滇池北部平原的马龙—嵩明道;一是先向南,再西进到达滇池东部平原的陆良—宜... 历史时期今曲靖通往滇池地区的道路,是内地进入滇中腹地的重要官道,也是南方丝绸之路五尺道通缅方向的重要路段。这段路程其实有两条:一是先向西,再西南行到达滇池北部平原的马龙—嵩明道;一是先向南,再西进到达滇池东部平原的陆良—宜良道。前者被学界普遍视为整个古代史时期的曲靖通滇池大道。实际上,自汉晋以来,这两条道就应存在,但地位并不相同。南诏兴起以前,陆良—宜良道应是第一大道,南诏兴起后,马龙—嵩明道的地位才逐渐上升。至元朝,马龙—嵩明道一度成为元廷规划的驿路,地位进一步加强,但直到明洪武二十八年,马龙—嵩明道才真正成为建制完备、通勤能力足够的官方大道,并正式取代陆良—宜良道成为曲靖滇池间的第一大道。这既有地方志文献的直接证明,也有一线调查所得地名志资料的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丝绸之路 曲靖 滇池地区 交通变迁
下载PDF
南海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理念和路径
4
作者 孙悦民 孔思莹 +1 位作者 张明 张慧鑫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3-10,共8页
南海命运共同体建设是南海周边国家共同排除外部势力干扰、谋求南海区域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南海区域共同发展的历史传承、中国发展模式的有效辐射、南海周边其他国家的认知转变等因素为南海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可行性。南海周边国... 南海命运共同体建设是南海周边国家共同排除外部势力干扰、谋求南海区域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南海区域共同发展的历史传承、中国发展模式的有效辐射、南海周边其他国家的认知转变等因素为南海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可行性。南海周边国家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领域加强协商合作,推动“五位一体”的南海命运共同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命运共同体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文化认同 区域新秩序 “五位一体”建设
下载PDF
筚篥与羌笛——《羌笛源流考辨》续篇 被引量:9
5
作者 敖昌群 王其书 《音乐探索》 CSSCI 2009年第4期18-23,共6页
通过对南、北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乐器的考察和对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证明,筚篥和羌笛是古羌人发明的乐器,统称筚篥。并筚篥是对竖吹气鸣乐器的泛称。随着古羌人的四面迁徙而传遍中华大地,2000年来,在全国广泛流传,并在各民族地区产生了... 通过对南、北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乐器的考察和对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证明,筚篥和羌笛是古羌人发明的乐器,统称筚篥。并筚篥是对竖吹气鸣乐器的泛称。随着古羌人的四面迁徙而传遍中华大地,2000年来,在全国广泛流传,并在各民族地区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异形制的乐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筚篥 羌笛 南北丝绸之路 源流 形制 对比
下载PDF
丝绸之路南道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和田地区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雷军 阚耀平 +1 位作者 许英勤 赵兴有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0-145,共6页
丝绸之路南道不论在自然旅游资源,还是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本文通过对和田地区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现状分析,提出围绕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为核心,突出以玉石故乡,大漠风光,田园绿洲,佛国古城及伊期兰教四大特色为主题,重点... 丝绸之路南道不论在自然旅游资源,还是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本文通过对和田地区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现状分析,提出围绕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为核心,突出以玉石故乡,大漠风光,田园绿洲,佛国古城及伊期兰教四大特色为主题,重点推出“和田玉石文化”、“尼雅寻梦”等精品,以此为龙头,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并提出“一主线,六干线”的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南道 佛国于阗 和田玉石文化
下载PDF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以“南海一号”古商船为例 被引量:12
7
作者 黄少辉 傅轶 +2 位作者 陈波 詹伟芳 骆茜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7-181,共5页
在参阅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时间、空间、线路和内容四个层次阐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借鉴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商船的成功经验,以"南海一号"古商船为例,提出了构建海上丝路文化旅游... 在参阅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时间、空间、线路和内容四个层次阐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借鉴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商船的成功经验,以"南海一号"古商船为例,提出了构建海上丝路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完善海上丝路文化研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萃取海上丝路文化主题,形成城市特色文化品牌;整合海上丝路文化与阳江文化,策划"蔚蓝阳江,千年船说"主题形象工程等开发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哥德堡号 南海一号 文化旅游
下载PDF
唐宋之际西域南道的复兴——于阗玉石贸易的热潮 被引量:19
8
作者 殷晴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8-50,共13页
8世纪安史之乱后,衰落的唐朝,已无力控制包括西域在内的西北地区。吐蕃、西夏等相继崛起,控扼丝路东段孔道,使中西交通受阻。人们或以为海上丝路这时已逐渐取代陆路交通。其实,并不尽然。10世纪通过于阗的南道,在大宝于阗国和敦煌归义... 8世纪安史之乱后,衰落的唐朝,已无力控制包括西域在内的西北地区。吐蕃、西夏等相继崛起,控扼丝路东段孔道,使中西交通受阻。人们或以为海上丝路这时已逐渐取代陆路交通。其实,并不尽然。10世纪通过于阗的南道,在大宝于阗国和敦煌归义军的努力下,排除沿途阻挠,使中段得以畅通。后在喀喇汗王朝的控制下,于阗不仅通过青海道成为西方诸国与宋朝贸易的中转地,而且具有特色的地方产品,也不断涌入中原各地市场,这种以西域当地产品为主的民族贸易,使于阗等地商贾获利甚巨。同时也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区域市场的形成。这是在当时形势下,丝路贸易的新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西域南道 贸易 于阗
下载PDF
论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青铜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7
9
作者 段渝 刘弘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4-119,共6页
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青铜文化对南方丝绸之路沿线各区域的历时性辐射与影响,最明显地表现在青铜人物和动物造型、三角援铜戈、神树及树形器、金杖和铜杖、有领铜璧、太阳图案及太阳崇拜等几个方面,这些文化因素沿着南方丝绸之路向南传... 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青铜文化对南方丝绸之路沿线各区域的历时性辐射与影响,最明显地表现在青铜人物和动物造型、三角援铜戈、神树及树形器、金杖和铜杖、有领铜璧、太阳图案及太阳崇拜等几个方面,这些文化因素沿着南方丝绸之路向南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与西南诸青铜文化发生碰撞、交融、整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南地区诸青铜文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 南方丝绸之路 青铜文化
下载PDF
祁山古道:沟通南北丝路之陇蜀要津——以陇南祁山古道的文献和文学考察为视角 被引量:5
10
作者 蒲向明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30-36,共7页
祁山古道形成于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演变成陇蜀贸易通道;秦汉以降,成为沟通南北丝路之陇蜀要津。从文献和文学视角考察,该古道广泛的历史文化显于3段:以长道——天水为主的北段,附着有早秦文化发展的痕迹,至明清一直为军商要地;以长... 祁山古道形成于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演变成陇蜀贸易通道;秦汉以降,成为沟通南北丝路之陇蜀要津。从文献和文学视角考察,该古道广泛的历史文化显于3段:以长道——天水为主的北段,附着有早秦文化发展的痕迹,至明清一直为军商要地;以长道——汉武都(今成县)为主的中段呈主辅分布,文化遗存广泛,在南北丝路的连接和枢纽方面有重大作用;以汉武都——川蜀为主的南段,有较多分支和走向,发挥沟通丝路的南北走廊作用。祁山古道与南北丝路、茶马互市的兴替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山古道 南北丝路 陇蜀 文献和文学 陇南
下载PDF
南海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合浦兴衰史考证 被引量:5
11
作者 颜洁 《东南亚纵横》 CSSCI 2013年第12期62-68,共7页
本文利用相关史料记载和考古研究成果,并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论述了南海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合浦在两汉时期的发展和繁荣,以及为中国对外贸易和交流作出的重要贡献,说明今广西沿海地区历史上与东南亚地区等海外地区的海上贸易... 本文利用相关史料记载和考古研究成果,并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论述了南海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合浦在两汉时期的发展和繁荣,以及为中国对外贸易和交流作出的重要贡献,说明今广西沿海地区历史上与东南亚地区等海外地区的海上贸易联系由来已久。同时指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南海丝绸之路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如何将广西沿海地区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东盟区域合作中,以及如何利用这样的新契机来促进广西沿海地区的新发展,是研究者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浦 南海丝绸之路 对外贸易和交流
下载PDF
中国-东盟共建新海上丝绸之路构想下南海问题新思考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琦 石春雷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1-10,共10页
中国提出与东盟共建新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基于特定的国际国内形势,其核心要义是为国内经济发展开辟新的资本市场并创造安全的外部条件,同时保障国家海上安全。东盟成立以来,在南海问题上先后经历了三个时期的政策演变历程,并奉行"... 中国提出与东盟共建新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基于特定的国际国内形势,其核心要义是为国内经济发展开辟新的资本市场并创造安全的外部条件,同时保障国家海上安全。东盟成立以来,在南海问题上先后经历了三个时期的政策演变历程,并奉行"大国平衡"的外交策略。中国实施与东盟共建新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可能打破现有国际关系格局,引起周边国家的安全顾虑,加深区域外大国介入程度,给南海问题带来新的挑战。为了顺利推进与东盟共建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部署,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中国需要从释放和平外交信号、积极争取舆论支持、全方位开展海上合作和完善争议解决机制等方面着手,厘清解决思路,妥善化解南海争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盟 新海上丝绸之路 南海问题 挑战 应对
下载PDF
司马相如与通“西南夷”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炳清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62-65,共4页
司马相如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怀有建功报国的伟大志向。在汉武帝通西南夷的历史进程中,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平息了唐蒙事件,稳定了汉在巴蜀的统治,保证了通西南夷的顺利进行;而且还亲自出使西夷,使汉朝与"西南夷"地... 司马相如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怀有建功报国的伟大志向。在汉武帝通西南夷的历史进程中,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平息了唐蒙事件,稳定了汉在巴蜀的统治,保证了通西南夷的顺利进行;而且还亲自出使西夷,使汉朝与"西南夷"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得以加强,增强了"西南夷"对汉王朝的政治认同,为汉武帝后来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相如 西南夷 藏彝走廊 南方丝绸之路
下载PDF
岑参首赴安西路途与唐代丝绸之路南道 被引量:2
14
作者 夏国强 李爱荣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82-87,共6页
岑参首赴安西路途在瓜州、敦煌一线颇有分歧。关键在于唐代丝绸之路南道的用舍。今以前贤论述及出土文献为基础,提取岑参诗有关信息,逐一核查与丝绸之路南道瓜州、敦煌、石城镇、蒲昌海诸节点的对应关系,证实天宝八载冬末至天宝九载初春... 岑参首赴安西路途在瓜州、敦煌一线颇有分歧。关键在于唐代丝绸之路南道的用舍。今以前贤论述及出土文献为基础,提取岑参诗有关信息,逐一核查与丝绸之路南道瓜州、敦煌、石城镇、蒲昌海诸节点的对应关系,证实天宝八载冬末至天宝九载初春,岑参领公务巡查边事,取丝绸之路南道入安西,也从侧面说明了唐玄宗时期阳关道的通行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岑参 安西 丝绸之路南道
下载PDF
《史记》《汉书》所载“西夷西”道覆议——兼论汉代南方丝绸之路的求通 被引量:1
15
作者 龚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2-169,共8页
传世正史文献对汉武帝时期使者出"西夷西"四道的记载,内容大多近同,具体分述上仍然存在一些差异,甚至不少记述互有抵牾,如出"四道"与五地、"出邛、僰"与"出徙、邛"、"出僰"与"... 传世正史文献对汉武帝时期使者出"西夷西"四道的记载,内容大多近同,具体分述上仍然存在一些差异,甚至不少记述互有抵牾,如出"四道"与五地、"出邛、僰"与"出徙、邛"、"出僰"与"出西夷西"、"出莋"与"闭筰"等。这些文献"讹误"的地方并非全都是错漏,反而是不少真实历史信息的反映。在西汉开发西南夷的时代背景下,结合"西夷西"道路与古代民族通道、汉代诸多官方政令、汉夷关系等方面的综合考察,汉武帝元狩年间求通"蜀身毒道"的"出西夷西"的四道是"出駹"、"出冉"、"出徙(邛)"、"出邛、僰"四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汉武帝 南方丝绸之路 “西夷西”道走向 《史记》 《汉书》
下载PDF
南海航道安全保障法律机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借鉴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建勋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8-77,共10页
海上航道是沿海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命线。南海各方几十年来构建的航道安全保障法律机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南海航道安全。不过,该机制的局限性,即机制的软法性、履约行为的非约束性、机制的模糊性影响了权利义务的确定、机制的独立... 海上航道是沿海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命线。南海各方几十年来构建的航道安全保障法律机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南海航道安全。不过,该机制的局限性,即机制的软法性、履约行为的非约束性、机制的模糊性影响了权利义务的确定、机制的独立,加上域外势力干预及机制的公共物品属性,使其实效性更难以保证。本文认为,在我国全面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的当下,需要南海各方协同破解制度困境:发展软硬法有机联系的法律机制;构建不受域外势力影响的合作框架;完善合作法律机制的内在构成要素;增加促进机制有效实施的工具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上丝绸之路 航道安全 法律机制
下载PDF
唐五代时期南北丝绸之路多元音乐文化在成都的传播与交融 被引量:5
17
作者 包德述 《音乐探索》 CSSCI 2009年第4期39-42,共4页
唐五代时期,成都一直是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文化优势,成为南北丝绸之路多元音乐文化聚集之地。特别是唐玄宗、唐僖宗流亡成都和《南诏奉圣乐》在成都长达7年的编排,使成都成为南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传播与... 唐五代时期,成都一直是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文化优势,成为南北丝绸之路多元音乐文化聚集之地。特别是唐玄宗、唐僖宗流亡成都和《南诏奉圣乐》在成都长达7年的编排,使成都成为南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传播与交融的枢纽。五代前后蜀时期,由于统治者秉承唐代文化传统,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各方面的人才,使成都的音乐文化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并继续扮演着南北丝绸之路多元音乐文化传播与交融的重要角色。此时的成都不仅保存了唐代音乐文化的精髓,而且为宋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唐宋音乐文化连接的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 唐五代 南北丝绸之路 多元音乐文化 传播与交融
下载PDF
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探析 被引量:64
18
作者 赵华胜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24,115,共11页
文章对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做了解读,定义了新丝绸之路战略的概念,探究了新丝绸之路战略的内涵,指出了美国推进新丝绸之路战略的途经,通过整合局部,使新丝绸之路战略的全景隐然浮现。文章还对新丝绸之路战略做了评估,并对中国应采取的态... 文章对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做了解读,定义了新丝绸之路战略的概念,探究了新丝绸之路战略的内涵,指出了美国推进新丝绸之路战略的途经,通过整合局部,使新丝绸之路战略的全景隐然浮现。文章还对新丝绸之路战略做了评估,并对中国应采取的态度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丝绸之路战略 阿富汗 中亚 南亚
下载PDF
南北丝路:中国——中南半岛古道几个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明龙 《东南亚纵横》 2022年第4期3-17,共15页
中国历史上不仅有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或称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而且也有纵贯中国—中南半岛的南北丝绸之路,它是南方丝绸之路延伸至中南半岛的古丝绸之路之一,是古丝绸之路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南北丝路的... 中国历史上不仅有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或称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而且也有纵贯中国—中南半岛的南北丝绸之路,它是南方丝绸之路延伸至中南半岛的古丝绸之路之一,是古丝绸之路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南北丝路的概念、起点终点、线路走向及历史作用等问题进行论述,认为南北丝路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向南延伸,它的起点为中国成都和长沙,终点分别是越南胡志明市、柬埔寨西哈努克、泰国曼谷、缅甸仰光、马来西亚马六甲等沿海港口城市,其线路可分东、中、西三路若干道,其产生的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它创造了稻作文明、铜鼓文明、丝绸文明、茶马文明等,在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亚洲文明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南半岛古道 南北丝路概念 南北丝路起终点 南北丝路线路走向 南北丝路历史作用
下载PDF
夷、夏音乐“涵化”研究——试论南、北丝绸之路音乐对唐宋音乐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柳良 《音乐探索》 CSSCI 2009年第4期30-32,共3页
历史上的南、北丝绸之路向我国中原地区输送了大量音乐文化,对中国音乐文化特征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一影响在唐代达到了高峰,并延伸到宋代等朝代。由于丝绸之路沿线胡、夷颇具异域色彩的各民族音乐不断融入传统的中原华夏音乐,大... 历史上的南、北丝绸之路向我国中原地区输送了大量音乐文化,对中国音乐文化特征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一影响在唐代达到了高峰,并延伸到宋代等朝代。由于丝绸之路沿线胡、夷颇具异域色彩的各民族音乐不断融入传统的中原华夏音乐,大大丰富了后者的音乐内涵,同时促进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变。本文拟从文化人类学的"涵化"角度出发,着重探索南、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传播中胡、夷外来音乐对中原华夏音乐的影响,以及两条丝绸之路在这一涵化过程中的表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涵化 南北丝绸之路 夷夏音乐 唐宋时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