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rboniferous-Permian 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Southeastern Inner Mongolia,China:Constraints on Final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被引量:16
1
作者 ZHU Junbin REN Jish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832-856,共25页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timing of final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s of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in southeastern Inner M...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timing of final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s of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in southeastern Inner Mongolia combined with the geology of its neighboring areas. Studies show that during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in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Tianshan-Hinggan Orogenic System, there was a giant ENE-NE-trending littoral-neritic to continental sedimentary basin, starting in the west from Ejinqi eastwards through southeastern Inner Mongolia into Jilin and Heilongjia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ower Carboniferous in the vast area is sparse. The Late Carboniferous or Permian volcanic-sedimentary rocks always unconformably overlie the Devonian or older units. The Upper Carboniferous-Middle Permian is dominated by llttoral-neritic deposits and the Upper Permian, by continental deposits. The Late Carboniferous-Permian has no trace of subduction-collision orogeny, implying the basin gradually disappeared by shrinking and shallowing. In addition, it is of interest to note that the Ondor Sum and Hegenshan ophiolitic melanges were formed in the pre-Late Silurian and pre-Late Devonian respectively, and the Solonker ophiolitic melange formed in the pre-Late Carboniferous. All the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had closed before the Late Carboniferous, and most likely before the latest Devonian (Famenn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IFEROUS-PERMIAN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southeastern Inner Mongolia Paleo-asian Ocean
下载PDF
桂西北丹池锡矿带与东南亚特提斯锡矿带成矿作用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韦启锋 姜军胜 +2 位作者 吴越 张海坤 程湘 《矿产勘查》 2023年第9期1604-1613,共10页
桂西北丹池锡矿带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成矿带之一,主要由芒场、大厂、五圩3个矿田组成,发育多个锡多金属矿床。东南亚是世界著名的锡矿带,被称为东南亚特提斯锡矿带,覆盖中国西南三江、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和... 桂西北丹池锡矿带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成矿带之一,主要由芒场、大厂、五圩3个矿田组成,发育多个锡多金属矿床。东南亚是世界著名的锡矿带,被称为东南亚特提斯锡矿带,覆盖中国西南三江、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本文系统对比了两个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发现桂西北丹池锡矿带与东南亚特提斯锡矿带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均与特提斯洋演化存在一定的联系。类比东南亚特提斯锡矿带已发现矿床类型,桂西北丹池锡矿带未来也应关注隐伏岩体顶部的云英岩型及分异程度较高的花岗岩中的伟晶岩型锡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作用 锡矿 桂西北 东南亚 特提斯
下载PDF
初夏南亚高压中心经向位置年际变化的一个关键预测信号
3
作者 杜骁睿 曹杰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8-428,共11页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应用统计和动力诊断方法,分析了初夏南亚高压(SAH)中心位置年际变化规律及其与青藏高原东南部热源异常的联系.结果显示:初夏SAH中心位置具有显著的准6 a变化特征,但仅有其经向位置与...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应用统计和动力诊断方法,分析了初夏南亚高压(SAH)中心位置年际变化规律及其与青藏高原东南部热源异常的联系.结果显示:初夏SAH中心位置具有显著的准6 a变化特征,但仅有其经向位置与初春青藏高原东南部(SETP)大气潜热活动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偏强的初春SETP潜热活动相联系,异常的西风出现在青藏高原的南侧20°N附近,偏西风异常北侧的正涡度异常及其南侧的负涡度异常,加强了青藏高原附近的异常气旋以及印度次大陆半岛及印度洋上空的异常反气旋,这一异常环流形势可以从初春一直维持到初夏,不利于SAH向北移动,最终导致初夏SAH中心位置偏南;反之,初春SETP异常偏弱的潜热活动将以大致相反的物理过程,最终使得初夏SAH中心位置偏北.冬末春初的SETP潜热活动是预报初夏SAH中心经向位置年际变化的一个关键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经向位置 青藏高原东南部 潜热加热
下载PDF
加里曼丹及邻区壳体的运动与演化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旭 杨牧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5-239,共5页
加里曼丹岛位于西太平洋东南亚陆缘构造-岩浆活动带,是自中新生代以来地球岩石圈最复杂的构造活动区之一。本文通过对区域地壳的基底及深部构造、地幔流应力场、最大主应力场、大地热流等地球物理特征资料的分析基础上,对加里曼丹岛及... 加里曼丹岛位于西太平洋东南亚陆缘构造-岩浆活动带,是自中新生代以来地球岩石圈最复杂的构造活动区之一。本文通过对区域地壳的基底及深部构造、地幔流应力场、最大主应力场、大地热流等地球物理特征资料的分析基础上,对加里曼丹岛及邻区的地壳性质与结构、大地构造运动与演化作了较详细的分析。认为东南亚陆缘壳体大致形成于中晚三叠世,同时对加里曼丹地区的大地构造分区进行了划分,讨论了该区大地构造运动-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东南亚陆缘壳体 大地构造 加里曼丹 深部构造 大地热流 地幔流应力场
下载PDF
广西与东南亚旅游业合作的机遇与前景探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小光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25-28,共4页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快速推进,旅游业正成为双边最有力的对接产业之一。加强广西与东南亚国家的旅游合作,无论是对广西还是对东南亚国家,都是一个绝好的机遇,这一合作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
关键词 广西 东南亚 旅游业 合作 发展
下载PDF
重新认识“印度化国家”——东南亚的民族歌舞并没有多少印度文化元素 被引量:2
6
作者 朱海鹰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21-27,共7页
从外国史学家著述的《亚洲史》、《东南亚史》或东南亚某个国家的历史书籍中不难看到"印度化国家"、"印度教化国家"等术语。作者认为,文化区域的划定需要有充分的依据,仅凭东南亚国家信仰的宗教,或只从局部,而不是... 从外国史学家著述的《亚洲史》、《东南亚史》或东南亚某个国家的历史书籍中不难看到"印度化国家"、"印度教化国家"等术语。作者认为,文化区域的划定需要有充分的依据,仅凭东南亚国家信仰的宗教,或只从局部,而不是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整体,去审视这些国家的文化;或者,只从表面而没深入到东南亚各国的文化内核,去考察、研究、分析这些国家的文化,难免会出现片面的结论。因此,文章试从印度与东南亚各国宗教文化的融合、变异、发展,以及东南亚各国民族的传统歌舞里并没有多少印度文化的元素,来质疑"印度化国家"的提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化国家 印度教化国家 东南亚国家 宗教 民族文化 歌舞艺术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东南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地壳增生和古亚洲洋演化:来自内蒙古东南部林西-东乌旗地区岩浆岩的证据 被引量:9
7
作者 刘建峰 李锦轶 +5 位作者 赵硕 张进 郑荣国 张文龙 吕前露 郑培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181-2215,共35页
本文在系统收集内蒙古林西-东乌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锆石Hf同位素资料基础上,通过分析岩浆岩岩石组合随时空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中亚造山带东南部洋盆演化和地壳增生等重要地质... 本文在系统收集内蒙古林西-东乌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锆石Hf同位素资料基础上,通过分析岩浆岩岩石组合随时空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中亚造山带东南部洋盆演化和地壳增生等重要地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二连浩特-贺根山蛇绿岩带南、北两侧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在年代学上显示不同的活动期次,具有不同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它们分属于不同的构造岩浆岩带。蛇绿岩带以北晚泥盆世-中二叠世岩浆活动在时间上呈连续分布的特征,并在晚石炭-早二叠世时期达到活动峰值。火成岩构造组合分析表明,晚泥盆世-石炭纪和早-中二叠世岩浆活动分别与二连浩特-贺根山洋盆向乌里雅斯太大陆边缘之下的俯冲和洋盆闭合后俯冲板片断离引起的软流圈上涌造成的区域伸展背景有关。蛇绿岩带以南岩浆活动时间上呈现石炭纪、早-中二叠世、晚二叠世-三叠纪幕式分布特征,各期岩浆活动前锋有随时间向南迁移的趋势。这三期岩浆活动分别与古亚洲洋板片向宝力道岛弧之下的俯冲、板片后撤以及洋盆消失之后古板块的碰撞造山作用有关。锆石Hf同位素分析表明,中亚造山带东南部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时期存在显著的地壳增生;其中二连浩特-贺根山蛇绿岩带以北表现为地壳的垂向增生,以南表现为地壳的侧向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火成岩构造组合 地壳增生 内蒙古东南部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内蒙古巴林左旗九井子蛇绿岩锆石U-Pb定年:对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形成演化的约束 被引量:34
8
作者 刘建峰 李锦轶 +2 位作者 孙立新 殷东方 郑培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47-1962,共16页
本文对位于西拉木伦河蛇绿岩带东段的九井子蛇绿岩中辉长岩脉以及蛇绿岩的围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辉长岩的形成时代为(274.7±1.7)Ma,MSWD=0.079,属于早二叠世晚期;结合前人地层、古生物、岩浆岩等方面的资料,表明... 本文对位于西拉木伦河蛇绿岩带东段的九井子蛇绿岩中辉长岩脉以及蛇绿岩的围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辉长岩的形成时代为(274.7±1.7)Ma,MSWD=0.079,属于早二叠世晚期;结合前人地层、古生物、岩浆岩等方面的资料,表明内蒙古东南部早二叠世晚期还可能存在大洋盆地。与九井子蛇绿岩呈断层接触的粉砂岩碎屑锆石年龄大致构成4个峰值:2350~2700Ma、1700~2100Ma、370~470Ma和250~290Ma,通过与区域构造热事件的对比分析,表明其物源主要来自中朝古板块的北缘。粉砂岩中最小的锆石年龄为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初((249±4.7)Ma),该年龄与内蒙古东南部海相地层消失的时代、安加拉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出现混生的时代、西伯利亚和中朝古板块古纬度曲线收敛的时代以及区域上与碰撞相关的岩浆岩形成时代大致相同,据此本文认为九井子蛇绿岩的构造侵位时代应为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初,同时也可能代表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东南部 西拉木伦河蛇绿岩 构造演化 古亚洲洋 锆石U-PB定年
下载PDF
东亚、东南亚国家养老金体系的比较研究
9
作者 吕鍠芹 周伟岷 车思涵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63-71,共9页
从不同层面使用"政策""支柱""体制/组织方法""系统/制度"等框架研究老龄化趋势下的东亚、东南亚典型国家和地区养老金体系的发展情况,发现东亚、东南亚典型国家和地区养老金体系具有社会保险... 从不同层面使用"政策""支柱""体制/组织方法""系统/制度"等框架研究老龄化趋势下的东亚、东南亚典型国家和地区养老金体系的发展情况,发现东亚、东南亚典型国家和地区养老金体系具有社会保险类型、公积金类型、混合拼盘型三种类型,养老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各自功能的耦合具有相似性,养老金系统的主要缺陷普遍为覆盖率低、收益不足,而且东亚、东南亚国家养老金制度改革面临着老龄化趋势、全球化竞争加剧和劳动力市场变迁、城镇化加速、宏观经济形势及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影响等外部挑战,因此只有维护财务稳定、促进经济竞争、实现社会公平、提高运行效率,才能实现人民负担得起、充足和可持续的养老金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利制度 养老金体系 社会保障 东亚、东南亚国家
下载PDF
内蒙古温都尔庙-集宁地区花岗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冯帆 徐仲元 +3 位作者 董晓杰 石强 王师捷 李长海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73-1992,共20页
为了探讨在温都尔庙-集宁地区古亚洲洋的闭合时限以及演化过程,对该地区花岗斑岩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以及Hf同位素组成分析.锆石U-Pb定年显示,夸子梁花岗斑岩形成于中二叠世(270±3 Ma);乌兰淖尔花岗斑岩形成于中三... 为了探讨在温都尔庙-集宁地区古亚洲洋的闭合时限以及演化过程,对该地区花岗斑岩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以及Hf同位素组成分析.锆石U-Pb定年显示,夸子梁花岗斑岩形成于中二叠世(270±3 Ma);乌兰淖尔花岗斑岩形成于中三叠世(241±2 Ma),为区域上首次发现的三叠世花岗岩.两者均有较高的SiO_(2)、Al_(2)O_(3)含量及极低的Mg^(#);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存在明显的Eu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夸子梁花岗斑岩的锆石ε_(Hf)(t)呈负值(0.25~-12.33),并具有较为古老的Hf二阶段模式年龄(1278~2071 Ma);乌兰淖尔花岗斑岩的锆石ε_(Hf)(t)呈正值(2.03~5.94),并具有较为年轻的Hf二阶段模式年龄(892~1144 Ma).综合分析认为:在中二叠世之前,古亚洲在温都尔庙集宁地区已经闭合;中二叠世期间,区域上处于后碰撞阶段,并产生夸子梁花岗斑岩;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区域上继续碰撞造山;中三叠世期间,处于造山后伸展阶段,并产生乌兰淖尔花岗斑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北缘 兴蒙造山带东南缘 古亚洲洋 花岗斑岩 中二叠世 中三叠世 岩石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