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onstructing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a Coastal Lagoon with Coral Reefs in Southeastern Hainan Island 被引量:2
1
作者 ZHOU Liang GAO Shu +4 位作者 GAO Jianhua ZHAO Yangyang HAN Zhuochen YANG Yang JIA Peiho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3期402-414,共13页
Coastal lagoons with small catchment basins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natural processes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To figure out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a coastal lago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carbon burial, tw... Coastal lagoons with small catchment basins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natural processes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To figure out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a coastal lago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carbon burial, two sediment cores were collected in Xincun Lagoon, southeastern Hainan Island and (210) ~Pb activities, grain size parameters,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total nitrogen(TN), total inorganic carbon(TIC)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es(δ^(13)C)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1770–1815, the decreasing water exchange capacity with outer open water, probably caused by the shifting and narrowing of the tidal inlet, not only diminished the currents and fined the sediments in the lagoon, but also reduced the organic matter of marine sources. From 1815 to 1950,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Xincun Lagoon was frequently influenced by storm events. These extreme events resulted in the high fluctuation of sediment grain size and sorting, as well as the great variation in contributions of terrestrial(higher plants, soils) and marine sources(phytoplankton, algae, seagrass). The extremely high content of TIC, compared to TOC before 1950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large-scale coverage of coral reefs. However, with the boost of seawater aquaculture activities after 1970, the health growth of coral species was severely threatened, and corresponding production and inorganic carbon burial flux reduced. The apparent enhanced inorganic carbon burial rate after 1990 might result from the concomitant carbonate debris produced by seawater aquaculture. This result is important for local government long-term coastal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al change carbon burial flux organic matter coral reef human activity coastal lagoon southeastern hainan island
下载PDF
强浪海域埋入式护底对防波堤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2
作者 杜冰茹 余之林 刘姝娜 《水运工程》 2024年第3期38-45,共8页
海南岛东南海岸台风频繁,近岸波浪极限波高可达10 m,建港条件恶劣。防波堤的结构安全成为在该海域建港的关键难题。基于南海应急抢险打捞保障基地工程对斜坡式防波堤稳定性进行研究,通过建立三维波浪整体物理模型对防波堤不同形式的护... 海南岛东南海岸台风频繁,近岸波浪极限波高可达10 m,建港条件恶劣。防波堤的结构安全成为在该海域建港的关键难题。基于南海应急抢险打捞保障基地工程对斜坡式防波堤稳定性进行研究,通过建立三维波浪整体物理模型对防波堤不同形式的护面及护底块体进行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该强浪海域,防波堤护底的稳定直接影响护面的稳定。通过加大护底块石质量以达到稳定的效果不佳,而通过采用埋入式护底的结构形式可有效提高稳定的同时有利于减小护底块石的质量,进而达到防波堤护面结构稳定的要求,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工程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东南海岸 三维波浪整体物理模型 卷破波 埋入式护底
下载PDF
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海底表层孢粉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罗传秀 陈木宏 +3 位作者 刘建国 张兰兰 向荣 陆钧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5-61,共7页
为了探讨海洋表层沉积物的孢粉分布与可能陆源地区植被、气候以及孢粉传播机制的关系,为南海古环境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采用野外取样、室内实验、计算孢粉百分比和孢粉浓度等方法,对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108°34′12″—120°... 为了探讨海洋表层沉积物的孢粉分布与可能陆源地区植被、气候以及孢粉传播机制的关系,为南海古环境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采用野外取样、室内实验、计算孢粉百分比和孢粉浓度等方法,对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108°34′12″—120°E,17°—23°43′12″N,水深为37—3370m)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孢粉分析,揭示表层孢粉在整个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的分布和传播规律,尤其关注以往未涉及的广东沿岸海域的孢粉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草本花粉如禾本科Poaceae、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十字花科Brassiceae除在广东沿海近岸带含量较高外,一般都低,可能与沿岸热带亚热带草地分布以及水稻、甘蔗、蔬菜种植有关,推测是以冬季表层环流为动力由北向南传播的。松属Pinus花粉百分比高(20%)且传播较远,以珠江口和东沙群岛附近的样点最高,向西南逐渐降低,说明松属花粉是以冬季风为主要动力传播的。近海区域表层沉积的芒箕孢子含量很高(60%),可能与剧烈的人类活动干扰有关。而热带、亚热带阔叶林花粉(如栲属和栎属)的数量却远远低于其在陆地植被中的数量。广东沿岸的栲属Castanopsis、栎属Quercus、三缝孢Trilete-spore等花粉主要来源于海南岛和广东沿岸,可能是随河流及南海北部表层环流输送的。单缝孢及水生植物莎草科Cyperaceae的百分含量以靠近珠江口的样点较高,可能与河流的注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沿海 海南岛东南部 表层孢粉 环境意义
下载PDF
琼东南海域海底浅层水合物层识别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杨睿 刘丽华 +1 位作者 郭攀 刘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04期185-186,共2页
琼东南盆地位于南海西北部陆缘,为北东向伸展的新生代陆缘张裂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富集区。盆地在构造演化上经历了特征显著不同的两个发育阶段:始新世至渐新世的断陷阶段和早中新世以来的拗陷阶段,这两个发育阶段使盆地形成了上下... 琼东南盆地位于南海西北部陆缘,为北东向伸展的新生代陆缘张裂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富集区。盆地在构造演化上经历了特征显著不同的两个发育阶段:始新世至渐新世的断陷阶段和早中新世以来的拗陷阶段,这两个发育阶段使盆地形成了上下两个构造层,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海底浅层 琼东南海域 速度 反演
下载PDF
海南岛沉积建造特征及大地构造问题 被引量:8
5
作者 彭格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0年第4期293-303,共11页
海南岛是欧亚大陆壳的南缘。作者主要依据沉积建造特征及其演化、空间分布和大地构造属性,并结合岩浆活动等重要标志,认为海南岛经历了地槽、地台、地洼三个大地构造发展阶段。以岛南九所—陵水深断裂为界,岛中岛北现阶段属东南地洼区,... 海南岛是欧亚大陆壳的南缘。作者主要依据沉积建造特征及其演化、空间分布和大地构造属性,并结合岩浆活动等重要标志,认为海南岛经历了地槽、地台、地洼三个大地构造发展阶段。以岛南九所—陵水深断裂为界,岛中岛北现阶段属东南地洼区,前寒武纪一早古生代为地槽区,晚古生代为地台区;深断裂以南为南海地洼区,前寒武纪时为地槽区,古生代演化为地台区。全岛早三叠世末同时进入地洼发展阶段。岛西石碌铁矿和近年发现的戈枕金矿成矿带皆位于前寒武纪地槽构造层内,皆受地洼构造叠加改造影响,皆属多因复成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沉积 建造 大地构造 演化
下载PDF
琼东南外海海底沉积物粒度组分对孔隙度、声速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田雨杭 陈忠 +2 位作者 刘吉睿 黄蔚霞 仲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54,共7页
海底沉积物粒度组分影响和控制着沉积物的声学特性和物理性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文章测定了琼东南外海海底沉积物的声速、孔隙度以及沉积物粒度组成,讨论了他们的相互关系。琼东南外海海底沉积物纵波波速变化范围为1455~1773m×... 海底沉积物粒度组分影响和控制着沉积物的声学特性和物理性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文章测定了琼东南外海海底沉积物的声速、孔隙度以及沉积物粒度组成,讨论了他们的相互关系。琼东南外海海底沉积物纵波波速变化范围为1455~1773m×s^(-1),由琼东南外海的东北至南部海域,可分别划分为低声速沉积物区、高声速沉积物区、低声速沉积物区和高声速沉积物区。沉积物孔隙度回归方程和声波回归方程表明,沉积物类型从砂、粉砂质砂、黏土质粉砂、砂-粉砂-黏土到粉砂质黏土变化,声速总体呈减小的趋势,孔隙度呈明显的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粒度组分 孔隙度 声速 琼东南外海
下载PDF
海南岛东南海域碎屑锆石年代学物源示踪及构造指示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松峰 李顺 +2 位作者 聂鑫 邹俪琦 蔡观强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084-4096,共13页
为探索海南岛东南海域表层沉积物来源,揭示物源区主要地质构造演化事件,采用箱式取样法获取8个站位沉积物样品,进行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773个有效年龄分布在33~3 205 Ma,主要年龄峰集中在燕山期(100 Ma、140 Ma和159 Ma)、印支期(242... 为探索海南岛东南海域表层沉积物来源,揭示物源区主要地质构造演化事件,采用箱式取样法获取8个站位沉积物样品,进行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773个有效年龄分布在33~3 205 Ma,主要年龄峰集中在燕山期(100 Ma、140 Ma和159 Ma)、印支期(242 Ma)和加里东期(439 Ma),次要年龄峰集中在新元古代(776 Ma、965 Ma)和古元古代(1 836 Ma、2 487 Ma),并零星保留太古宙基底年龄信息.少量变质锆石记录了加里东期和印支期强烈的变质事件.与潜在物源区对比分析表明,海南岛东南海域沉积物以约100 Ma的年龄峰值为识别标志,主要来源于海南岛.结合前人资料,本研究年龄频谱指示加里东期华夏武夷-云开造山带可延伸到海南岛,海西-印支期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及印支-华夏地块的碰撞导致其强烈的构造-岩浆-变质作用,燕山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发育多期次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海域 沉积物 碎屑锆石 物源示踪 地质演化 构造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