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ctono-Sedimentary History of Southeastern Coast Region,China:a Synthesis 被引量:3
1
作者 Wu Chonglong Zhou Jiangyu Wang Gengfa Li Shaohu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x, Wuhan 430074Liu Pide Beijing 173 High School, Beijing 100008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2期38-53,共16页
According to the ideas and concepts of systems dynamic of continent structure, using previous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study area, combining analyses on orogenic belt, basin and magmatic rock, the present paper synt... According to the ideas and concepts of systems dynamic of continent structure, using previous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study area, combining analyses on orogenic belt, basin and magmatic rock, the present paper synthesizes the tectono - sedimentary development of southeastern coast region, China,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mountain making, basining and magmatic activity. The tectonic evolution after Late Caledonian orogeny was dominated by alternating rifting and converging, subsiding and uplifting, mountain making and basining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southeastern China and the adjacent regions to the east and west. Seventeen geologic events , nine events of plate or terrain convergence , and continental crust accretion , as well as eight events of intracontinental rifting and basin faulting ,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ctonic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study area . The accompanied intense and frequent sedimentation , folding , faulting , magmatism and ore- forming process allowed huge coal , multimetal and potential petroleum source rocks to form in local depressions throughout the Caledonian to Himalavan time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o - sedimentary history basin-orogen analysis Cathaysia subplate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Fujian - Guangdong superimposed basin southeastern coast of China.
下载PDF
强浪海域埋入式护底对防波堤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2
作者 杜冰茹 余之林 刘姝娜 《水运工程》 2024年第3期38-45,共8页
海南岛东南海岸台风频繁,近岸波浪极限波高可达10 m,建港条件恶劣。防波堤的结构安全成为在该海域建港的关键难题。基于南海应急抢险打捞保障基地工程对斜坡式防波堤稳定性进行研究,通过建立三维波浪整体物理模型对防波堤不同形式的护... 海南岛东南海岸台风频繁,近岸波浪极限波高可达10 m,建港条件恶劣。防波堤的结构安全成为在该海域建港的关键难题。基于南海应急抢险打捞保障基地工程对斜坡式防波堤稳定性进行研究,通过建立三维波浪整体物理模型对防波堤不同形式的护面及护底块体进行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该强浪海域,防波堤护底的稳定直接影响护面的稳定。通过加大护底块石质量以达到稳定的效果不佳,而通过采用埋入式护底的结构形式可有效提高稳定的同时有利于减小护底块石的质量,进而达到防波堤护面结构稳定的要求,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工程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东南海岸 三维波浪整体物理模型 卷破波 埋入式护底
下载PDF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东南沿海三省农业干旱风险评估 被引量:21
3
作者 陈家金 王加义 +3 位作者 林晶 杨凯 马治国 徐宗焕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48-252,共5页
结合东南沿海三省历年农作物干旱受灾和成灾面积资料,利用最新正态信息扩散计算方法对区域农业干旱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认为东南沿海三省农作物干旱受灾风险大于成灾风险;当农作物干旱受灾风险水平≤7.5%,成灾风险水平≤6%时,东南沿海三... 结合东南沿海三省历年农作物干旱受灾和成灾面积资料,利用最新正态信息扩散计算方法对区域农业干旱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认为东南沿海三省农作物干旱受灾风险大于成灾风险;当农作物干旱受灾风险水平≤7.5%,成灾风险水平≤6%时,东南沿海三省农业干旱受灾和成灾风险概率均表现为:广东>福建>浙江,当受灾风险水平>7.5%时,福建和广东农作物干旱受灾风险概率互有大小,而浙江省相对较小,成灾风险水平>6%时,农作物干旱成灾风险概率值表现为:福建>广东>浙江;风险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扩散理论 东南沿海三省 农业干旱 风险评估
下载PDF
东南沿海晚中生代镁铁质岩的Re-Os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9
4
作者 周金城 蒋少涌 +2 位作者 王孝磊 杨竞红 张孟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07-413,共7页
从浙东、闽东南的早白垩世“双峰式火山岩”和“复合岩体”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玄武岩和角闪辉长岩,分离出钛-磁铁矿,进行Re-Os同位素分析。角闪辉长岩的γo_s(130Ma)为-83.7~-47.1,其(^(187)Os/^(188)Os)_i过低,为0.0667和0.0205... 从浙东、闽东南的早白垩世“双峰式火山岩”和“复合岩体”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玄武岩和角闪辉长岩,分离出钛-磁铁矿,进行Re-Os同位素分析。角闪辉长岩的γo_s(130Ma)为-83.7~-47.1,其(^(187)Os/^(188)Os)_i过低,为0.0667和0.0205这低得不合理的(^(187)Os/^(188)Os)_i表明成岩之后Re-Os体系可能受到扰动,某些地质过程导致外加Re的进入,使岩石的^(187)Re/^(188)Os比值偏高、(^(187)Os/^(188)Os)_i及γo_s(t)值偏低。玄武岩的γo_s(130Ma)=21.4~267.8,其(^(187)Os/^(188)Os)_i为0.1531~0.4639。Re-Os、Sm-Nd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早白垩世玄武岩浆不是来自富集地慢,而是来自亏损的地幔源区,在其演化过程中经受了地壳岩石和熔体的混染。晚中生代时期,东南沿海“大陆弧”下的地幔可能不是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具有亏损特性,因而是软流圈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Os同位素 玄武岩-角闪辉长岩 地幔 早白垩世 东南沿海
下载PDF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沉积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曾从盛 陈居成 吴幼恭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5-62,共8页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分布广泛,发育较典型,但迄今对其成因多有不同认识.本文在进行全面野外调查和一系列的室内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本研究区的老红砂主要是由风吹扬海滩砂形成的,局部地方有坡积和冲积等成因.
关键词 老红砂 沉积特征 成因 闽东南沿海
下载PDF
福建砺山钼矿的地质特征、成矿时代及区域找矿前景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成辉 王登红 +4 位作者 陈郑辉 严朝辉 吴资龙 林东燕 刘乃忠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69,共7页
我国东南沿海钼矿点星罗棋布,但大中型矿床少见。福建仙游县的砺山钼矿是近年来找矿进展比较大的钼矿之一,找矿前景看好。本文简要介绍了矿区的地质背景及矿床特征,并采用Re-Os同位素测年方法对矿区所采辉钼矿样品进行了测试,获得等时... 我国东南沿海钼矿点星罗棋布,但大中型矿床少见。福建仙游县的砺山钼矿是近年来找矿进展比较大的钼矿之一,找矿前景看好。本文简要介绍了矿区的地质背景及矿床特征,并采用Re-Os同位素测年方法对矿区所采辉钼矿样品进行了测试,获得等时线年龄为91.7±4.9Ma,结合区域上其他钼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时代以及我国东南沿海钼矿成矿带的特点,认为在闽东地区乃至整个东南沿海钼矿的找矿工作具有良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砺山钼矿 RE-OS同位素年龄 东南沿海 找矿前景
下载PDF
1967-2006年中国东南沿海盛夏降水强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黄伟 宇如聪 李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4-170,共7页
利用中国地面台站逐日和逐时降水资料,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近40年(1967—2006年)盛夏(7—8月)降水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逐日降水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南沿海盛夏的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主要是由日降水强度增强所致,日降水频... 利用中国地面台站逐日和逐时降水资料,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近40年(1967—2006年)盛夏(7—8月)降水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逐日降水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南沿海盛夏的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主要是由日降水强度增强所致,日降水频次的贡献不显著。结合逐时降水资料的分析结果发现,东南沿海地区虽然降水日的平均降水时数显著增加,平均逐时降水强度也显著增强。通过按降水持续时数确定的降水事件分类分析发现,短持续降水(≤4 h)平均小时强度显著增强,具体表现为弱小时强度降水减少和强降水增多。长持续性降水(≥15 h)平均小时强度减弱,但降水频次增加。由于长持续性降水的平均小时降水强度远大于短时降水平均小时强度,对整体小时强度增强是正贡献。总之,我国东南沿海盛夏平均降水强度增强主要来自长持续性降水频次的增多、短时强降水频次的增多和短时弱降水频次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沿海 降水强度 持续时间 盛夏
下载PDF
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海底表层孢粉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罗传秀 陈木宏 +3 位作者 刘建国 张兰兰 向荣 陆钧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5-61,共7页
为了探讨海洋表层沉积物的孢粉分布与可能陆源地区植被、气候以及孢粉传播机制的关系,为南海古环境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采用野外取样、室内实验、计算孢粉百分比和孢粉浓度等方法,对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108°34′12″—120°... 为了探讨海洋表层沉积物的孢粉分布与可能陆源地区植被、气候以及孢粉传播机制的关系,为南海古环境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采用野外取样、室内实验、计算孢粉百分比和孢粉浓度等方法,对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108°34′12″—120°E,17°—23°43′12″N,水深为37—3370m)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孢粉分析,揭示表层孢粉在整个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的分布和传播规律,尤其关注以往未涉及的广东沿岸海域的孢粉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草本花粉如禾本科Poaceae、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十字花科Brassiceae除在广东沿海近岸带含量较高外,一般都低,可能与沿岸热带亚热带草地分布以及水稻、甘蔗、蔬菜种植有关,推测是以冬季表层环流为动力由北向南传播的。松属Pinus花粉百分比高(20%)且传播较远,以珠江口和东沙群岛附近的样点最高,向西南逐渐降低,说明松属花粉是以冬季风为主要动力传播的。近海区域表层沉积的芒箕孢子含量很高(60%),可能与剧烈的人类活动干扰有关。而热带、亚热带阔叶林花粉(如栲属和栎属)的数量却远远低于其在陆地植被中的数量。广东沿岸的栲属Castanopsis、栎属Quercus、三缝孢Trilete-spore等花粉主要来源于海南岛和广东沿岸,可能是随河流及南海北部表层环流输送的。单缝孢及水生植物莎草科Cyperaceae的百分含量以靠近珠江口的样点较高,可能与河流的注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沿海 海南岛东南部 表层孢粉 环境意义
下载PDF
东南沿海燕山期火山活动旋回划分及其成矿规律 被引量:9
9
作者 余明刚 洪文涛 +4 位作者 杨祝良 段政 褚平利 陈荣 曹明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45-863,共19页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火山作用强烈,在东南沿海地区形成巨型火山-侵入杂岩带。根据火山岩组合特征、火山岩时空分布规律、区域不整合、构造背景及其成矿作用类型,分为4个旋回:第Ⅰ旋回(200~165 Ma),为一套近EW向...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火山作用强烈,在东南沿海地区形成巨型火山-侵入杂岩带。根据火山岩组合特征、火山岩时空分布规律、区域不整合、构造背景及其成矿作用类型,分为4个旋回:第Ⅰ旋回(200~165 Ma),为一套近EW向的拉斑玄武岩-流纹质火山岩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其中的玄武岩主要起源于软流圈地幔,形成于印支造山后板内伸展环境,该时期成矿作用较微弱。第Ⅱ旋回(165~145 Ma),处于陆缘弧由俯冲挤压高峰期向挤压后的伸展过渡时期,零星分布钙碱性系列英安质-安山质岩石组合,伴生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和叶腊石等非金属矿产。第Ⅲ旋回((145~115 Ma),华南进入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挤压后的伸展阶段,发生遍及全区的强烈火山活动,形成诸多大型火山机构和大面积高钾钙碱性系列流纹质-安山质火山岩组合,是中生代活动最强、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期火山活动,伴生有丰富的金属、非金属、稀土矿产,矿床类型以浅成低温热液型为主。第Ⅳ旋回(115~85 Ma),火山活动相对微弱,并向东迁移至沿海地区,与A型花岗岩带共生,为一套后造山环境下的双峰式火山岩、过碱性流纹岩,晚期往往伴随大规模碎斑熔岩侵出,此阶段形成丰富的金属和明矾石、叶腊石等非金属矿产,以浅成低温热液型为主,斑岩型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活动旋回 成矿作用 燕山期 东南沿海
下载PDF
东南沿海地区旱涝气侯准周期振荡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被引量:3
10
作者 蔡学湛 张容焱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71-377,共7页
本文提出干旱指数与洪涝指数二分序列,讨论了东南沿海地区1470~1993年时间序列上旱、涝气候准周期振荡特征.结果表明,旱的周期振动与涝的周期振动存在着差异,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都有所反映,作周期分析时有必要分别寻求旱与涝各自... 本文提出干旱指数与洪涝指数二分序列,讨论了东南沿海地区1470~1993年时间序列上旱、涝气候准周期振荡特征.结果表明,旱的周期振动与涝的周期振动存在着差异,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都有所反映,作周期分析时有必要分别寻求旱与涝各自的周期振动分量.结果还表明,太阳活动11年周期,22年磁周期和日月地相对运动19年周期,都与该区旱涝长期变化存在着较强的统计对应关系,并且太阳活动强弱世纪周期对其长期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沿海 旱涝 气候 准周期振荡 变化趋势
下载PDF
近30年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热带气旋降水强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黄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7-516,共10页
利用中国地面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研究了1978~2007年影响我国热带气旋降水强度的变化及其对我国东南沿海盛夏降水变化的影响。近30年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盛夏的热带气旋降水增加是导致... 利用中国地面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研究了1978~2007年影响我国热带气旋降水强度的变化及其对我国东南沿海盛夏降水变化的影响。近30年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盛夏的热带气旋降水增加是导致我国东南沿海盛夏降水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仅从热带气旋降水来看,东南沿海和内陆(包括江西、湖南东部和湖北南部)热带气旋降水强度显著增加,而影响热带气旋降水频次略有增加。通过对雨量站与引起降水热带气旋的中心距离的变化分析发现:内陆地区影响热带气旋距离显著下降,近距离热带气旋引起降水的增加,是该区域热带气旋降水强度增加的主要来源;而东南沿海地区近距离热带气旋降水增加不明显,热带气旋降水强度的增加主要由于同距离热带气旋降水强度的增加。热带气旋经过频次的空间的变化结果证实,近30年经过中国沿海的TC个数变化不大,仅福建沿海一带略有增加,而内陆地区则增加明显,且经过该区域时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变慢,这均与该区域近距离热带气旋降水的增加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沿海 热带气旋 降水强度
下载PDF
东南沿海中生代侵入岩及与火山岩的时空关系 被引量:9
12
作者 毛建仁 苏郁香 +1 位作者 陈三元 程启芬 《资源调查与环境》 1989年第3期44-59,共16页
东南沿海中生代侵入岩可分为三套,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第二套,第三套侵入岩在浙东——闽东区有成分上对应的火山岩。下火山岩系和第二套侵入岩是挤压条件下地壳分熔的英安质岩浆经分离结晶形成;上火山岩系和第三套侵入岩是扩张条件上地幔... 东南沿海中生代侵入岩可分为三套,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第二套,第三套侵入岩在浙东——闽东区有成分上对应的火山岩。下火山岩系和第二套侵入岩是挤压条件下地壳分熔的英安质岩浆经分离结晶形成;上火山岩系和第三套侵入岩是扩张条件上地幔和下地壳分熔形成的双峰式系列,形成高碱流纹岩和碱性花岗岩的A型岩浆地幔物质所占比例最高,由北而南,火山岩覆盖面积渐小,粤东区第二套侵入岩与下火山岩系相比,缺中性岩类,下地壳分熔形成同熔型二长花岗岩及其火山岩,黑云母花岗岩是熔融区上升迁移的结果,第三套侵入岩出露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入岩 火山岩时空分布 成因类型组合 东南沿海
下载PDF
在壳幔作用过程中Sr含量对岩浆岩Sr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兼论东南沿海白垩纪双峰式火山岩成因 被引量:10
13
作者 邢光福 陶奎元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8年第1期24-33,共10页
在壳幔作用道程中,壳幔源岩浆常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混合,而它们Sr含量的差异会对混合岩浆的Sr同位素组成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简要介绍壳幔源岩浆的Sr含量差异对形成大陆型等同位素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的制约、幔源基性岩浆岩高(87Sr/86S... 在壳幔作用道程中,壳幔源岩浆常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混合,而它们Sr含量的差异会对混合岩浆的Sr同位素组成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简要介绍壳幔源岩浆的Sr含量差异对形成大陆型等同位素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的制约、幔源基性岩浆岩高(87Sr/86Sr)i的可能成因、岩浆混合程度的定量汁算及壳幔相互作用的一些最新的观点与研究成果,并讨论东南沿海白垩纪等同位素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的成因.指出基性端员玄武岩起源于上地幔楔.其高的Sr含量和高(87Sr/86Sr)i归因于地幔源区受到了俯冲板决的深海沉积物的参与,而酸性端员流纹岩岩浆由古老变质基底部分熔融生成的初始熔体与少量(5~6%)玄武质岩浆混合而成,并由于后者Sr含量近高于前者而使混合成因的流纹岩岩浆之(87Sr/86Sr)i明显低于古老变质基底而接近于玄武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作用 同位素组成 岩浆岩 火山岩
下载PDF
东南沿海陆相多旋回双模式火山岩 被引量:4
14
作者 亓润章 吴志勤 +3 位作者 邹永兴 冯宗帜 黄水兴 许美辉 《资源调查与环境》 1989年第3期4-23,共20页
以闽东永泰地区为实例,具体阐述东南沿海陆相多旋回双模式火山岩及其区域性分布特点。早白垩世为主要形成期,与世界其它地区以太古代为主体有所不同。区内双模式火山岩为主元结构,Ⅰ旋回(下组合)为沉积岩——玄武岩——流纹质凝灰岩;Ⅱ... 以闽东永泰地区为实例,具体阐述东南沿海陆相多旋回双模式火山岩及其区域性分布特点。早白垩世为主要形成期,与世界其它地区以太古代为主体有所不同。区内双模式火山岩为主元结构,Ⅰ旋回(下组合)为沉积岩——玄武岩——流纹质凝灰岩;Ⅱ旋回(上组合)为沉积岩——碱性玄武岩——流纹质凝灰岩;Ⅲ旋回为沉积岩——玄武岩——火山集块岩及钾长流纹岩,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板内拉张环境,岩浆结晶温度大约在970—1156℃,估算过渡岩浆房形成深度约3.5—5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山群 馆头组 陆相多旋回 双模式火山岩 东南沿海
下载PDF
北半球夏季大气季节内振荡对中国东南沿海热带气旋暴雨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施鸿 余锦华 +1 位作者 王晨稀 邱吉东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8,共8页
本文采用美国台风联合警报中心整编的1981—2012年的best-track热带气旋资料、中国大陆743站逐日降水数据、亚太经合组织气候中心的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指数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及大气研究中心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国东南... 本文采用美国台风联合警报中心整编的1981—2012年的best-track热带气旋资料、中国大陆743站逐日降水数据、亚太经合组织气候中心的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指数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及大气研究中心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国东南部地区热带气旋暴雨特征及其与BSISO 8个位相的联系。结果表明:7、8月,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热带气旋暴雨发生的频次最多,多个站点热带气旋暴雨占总暴雨频次的比例达40%以上。7、8月热带气旋暴雨主要发生于BSISO1的第1、2、7、8位相,发生的暴雨频次占总频次的78.4%,主要分布于福建省沿海地区和西南部;BSISO2的第5、6、7位相热带气旋暴雨发生的频次也较多,占总频次的73.6%,主要分布于福建省沿海地区及西南部和广东省西南沿海地区。对发生较多热带气旋暴雨的BSISO1和BSISO2位相背景下的环流合成异常的诊断显示,西北太平洋伸向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大尺度引导气流为显著的异常东风带,有利于热带气旋登陆中国大陆;显著异常的纬向东风切变、气旋性相对涡度和整层水汽的异常辐合,有利于热带气旋登陆过程强度的维持,促使热带气旋暴雨发生在中国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暴雨 BSISO 中国东南沿海
下载PDF
辽东半岛东岸泥区有机碳来源及其对流域和海岸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莫力佳 石勇 +5 位作者 高建华 盛辉 刘胜璟 汪亚平 杨旸 陈一宁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9-210,共12页
通过对北黄海中北部31个表层样和LD柱样中的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碳稳定同位素、氮稳定同位素和木质素的测定,分析了该区域有机物的来源、分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和流域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物... 通过对北黄海中北部31个表层样和LD柱样中的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碳稳定同位素、氮稳定同位素和木质素的测定,分析了该区域有机物的来源、分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和流域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物整体上以海源为主,陆源有机物则主要来自近岸中小河流的输入。C/N比值、沉积物干样中的木质素含量Σ8值和有机碳中的木质素含量Λ8值均呈现出随离岸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表明陆源有机物含量由陆向海逐渐减少;受C_(4)植物的影响,δ^(13)C值在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的近岸地区更加正偏。木质素参数S/V比值、C/V比值和木质素酚类单体植被指数(I_(LPV))进一步表明,陆源有机物主要来自被子植物的草本组织和木本组织。LD柱样的参数变化显示,1780年以前,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沉积环境稳定,人类活动干扰较少,且沉积物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海源有机物的贡献;1780–1865年,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径流输入的陆源碎屑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导致有机物含量呈现出相同的变化;1865年以后,由于养殖和港口建设等经济活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来自海源有机物的贡献增加,进而造成有机物含量上升。此外,木质素降解参数(Ad/Al)_(S)和P/(V+S)显示研究区木质素经历了较高程度的氧化降解和去甲基或去甲氧基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样 柱状样 木质素 陆源有机物 泥区 辽东半岛东岸
下载PDF
东南沿海山区小流域突发地质灾害动态风险评价与应急预警 被引量:8
17
作者 徐兴华 唐小明 +1 位作者 游省易 冯杭建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8-85,92,共9页
降雨作用下山区小流域突发地质灾害动态风险评价与应急预警是值得探讨的研究课题。选择浙中丘陵山区衢江区铜山源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风险评价理论和模糊数学方法,构建降雨作用下山区小流域突发地质灾害动态风险预警模型,以典型代... 降雨作用下山区小流域突发地质灾害动态风险评价与应急预警是值得探讨的研究课题。选择浙中丘陵山区衢江区铜山源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风险评价理论和模糊数学方法,构建降雨作用下山区小流域突发地质灾害动态风险预警模型,以典型代表性降雨事件为实例,以动态风险水平为预警判据,开展研究区地质灾害动态风险评价,指导区域地质灾害应急防灾。实例验证表明:在"2011·6·19"代表性降雨事件下,研究区地质灾害动态风险水平划分为极低、低和中3级区,对应于应急预警Ⅴ级、Ⅳ级和Ⅲ级区,以此有效指导分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防灾;而且经实际地质灾害发生情况检验与验证,本次新发生点位于地质灾害动态风险中级(应急预警Ⅲ级)区,可见动态风险水平分区评价是合理可靠的;通过降雨作用下山区小流域突发地质灾害动态风险评价可以有效指导区内地质灾害应急预警和防灾处置,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小流域 地质灾害 动态风险 应急预警 东南沿海
下载PDF
幔源包体的形态、大小与寄主岩浆流变学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廖群安 邱家骧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00-304,共5页
对东南沿海4个包体产地的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的形态、大小、向椭球体转变的程度等统计分析表明,幔源包体在上升期间与岩浆作用的过程中,不仅有棱角圆化的现象,而且伴有由等轴体(近似为球体)向椭球体转变的过程。其主要原因是包体... 对东南沿海4个包体产地的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的形态、大小、向椭球体转变的程度等统计分析表明,幔源包体在上升期间与岩浆作用的过程中,不仅有棱角圆化的现象,而且伴有由等轴体(近似为球体)向椭球体转变的过程。其主要原因是包体在相对岩浆运动的过程中,包体的表面与岩浆之间的粘滞摩擦造成的。粘滞摩擦力的大小、作用于包体表面的时间又取决于岩浆的粘度、包体相对于岩浆的沉降速度、包体半径的大小及岩浆上升的速度,所以这些因素将决定包体变形(磨蚀、椭球化)的程度。因此,可用包体与岩浆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来模拟包体的变形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源包体 岩浆 流变学性质 开态
下载PDF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模拟我国东南沿海及台湾海峡地区降水的适用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谭红建 蔡榕硕 齐庆华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129,共8页
我国东南沿海及台湾海峡地区地形和下垫面情况复杂,积云对流活动强烈,这给该地区降水的模拟和预测带来很大困难。为探讨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在我国东南沿海及台湾海峡地区的适用性,选择了4种参数化方案(Anthes-Kuo方案、Arakawa-Schu... 我国东南沿海及台湾海峡地区地形和下垫面情况复杂,积云对流活动强烈,这给该地区降水的模拟和预测带来很大困难。为探讨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在我国东南沿海及台湾海峡地区的适用性,选择了4种参数化方案(Anthes-Kuo方案、Arakawa-Schubert方案、Fritsch-Chappell方案和MIT-Emanuel方案),基于区域气候模式RegCM 4.0分别模拟了该地区的降水情况,并选用了与模式分辨率相当的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0.25°×0.25°)月平均降水资料进行验证。模拟结果表明,4种方案均能大致模拟出我国东南沿海及台湾海峡地区降水的空间结构和季节变化特征。其中,Fritsch-Chappell方案和MIT-Emanuel方案均能较好地模拟出降水空间分布,包括台湾岛南部和广东沿海的降水极值中心,而MIT-Emanuel方案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模拟最好,如能够基本再现夏季降水在6月和8月份的双峰结构。此外,基于各高度层假相当位温的计算结果表明,MIT-Emanuel方案模拟的对流活动强烈,产生的对流性降水较多,使得其模拟的降水量值更接近实测资料。因此,MIT-Emanuel方案可能是最适用于模拟我国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峡地区降水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学 区域气候模式 积云对流参数化 RegCM 4.0 东南沿海 台湾海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