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疆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1
作者 杨秋侠 黄鑫 +3 位作者 杨志刚 李字辉 张慧 张健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9期13-17,共5页
为鉴定、引进和选育适宜南疆地区的冬小麦品种,本研究在该地区共设泽普(D_(1))、新和(D_(2))、农一师(D3)等8个试验点,以新冬60号(CK_(1))、新冬20号(CK_(2))为对照品种,对新粮809、阿农冬9号、新粮807、新粮808、九圣禾D1809和金丰源麦... 为鉴定、引进和选育适宜南疆地区的冬小麦品种,本研究在该地区共设泽普(D_(1))、新和(D_(2))、农一师(D3)等8个试验点,以新冬60号(CK_(1))、新冬20号(CK_(2))为对照品种,对新粮809、阿农冬9号、新粮807、新粮808、九圣禾D1809和金丰源麦3号等20个小麦品种开展品种(系)比较试验,对其群体结构和分蘖成穗特性、主要穗部性状和农艺性状、丰产性及其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九圣和D1809、普冰资017、新粮807和新粮808的群体结构和分蘖成穗综合表现较好;金丰源麦3号、阿农冬9号、新粮807、新粮809和九圣禾D1809等9个品种的平均产量较对照品种新冬20号和新冬60号增产幅度均在5%以上,且金丰源麦3号、新粮807、新粮809和九圣禾D1809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可在该地区进一步示范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疆地区 冬小麦 产量 品种比较
下载PDF
近20年黄淮冬麦区南片小麦种质性状演变及其育种价值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会芳 张建红 +6 位作者 刘海礁 孙岩 齐红志 王楠 段俊枝 郭燕 尹海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8-41,共14页
为研究黄淮冬麦区南片小麦种质性状演变,以黄淮冬麦区南片近20年育成的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及变异系数分析、性状无量纲化后拟合趋势线、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D´值)评价、回归模型构建等方法,... 为研究黄淮冬麦区南片小麦种质性状演变,以黄淮冬麦区南片近20年育成的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及变异系数分析、性状无量纲化后拟合趋势线、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D´值)评价、回归模型构建等方法,从新视角探究黄淮冬麦区南片近20年小麦性状及其遗传多样性演变规律,筛选可用于黄淮冬麦区南片小麦品种评价的指标以及表现优异的种质。结果表明,2003—2022年黄淮冬麦区南片共育成443个小麦品种,按育成品种数量可分为3个阶段:基本稳定阶段(2003—2017年)、明显抬升后短暂高企阶段(2018—2019年)、井喷式爆发阶段(2020年至今)。黄淮冬麦区南片近20年小麦育成品种的株高随年份呈缓慢下降趋势;吸水率维持不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基本苗、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呈上升趋势,其中千粒重、产量、基本苗、容重、湿面筋含量上升势头相对较强,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千粒重的提高。优质专用麦(强筋、中强筋、弱筋)占比近些年不断攀升,主要得益于中强筋小麦占比的提升,强筋小麦占比未有明显提升,这主要受限于吸水率和稳定时间。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离散程度及其演变趋势差异较大,但其遗传多样性均随年份在不断提升,遗传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可将穗数、产量、容重、蛋白质含量、吸水率5个性状作为黄淮冬麦区南片小麦综合表现的评价指标。443个品种中,‘稷麦336’‘安科1801’‘济麦44’‘谷神麦19’‘华伟305’表现优异,综合评价得分较高,在强筋小麦的选育中可作为优异种质资源加以利用。未来应继续加强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尤其是弱筋小麦的选育与引种,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冬麦区南片 小麦 种质 性状演变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宁南山区保护性农业措施对冬小麦农田休闲期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董立国 袁汉民 +5 位作者 蔡进军 ALLEND.Mc Hugh 潘占兵 马璠 张源润 李生宝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6期47-52,共6页
[目的]研究宁南山区冬小麦农田休闲期保护性农业措施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为该区降雨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保护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不同时期多个保护性农业试验土壤水分数据比较分析。[结果](1)在干旱的情况下,免耕... [目的]研究宁南山区冬小麦农田休闲期保护性农业措施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为该区降雨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保护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不同时期多个保护性农业试验土壤水分数据比较分析。[结果](1)在干旱的情况下,免耕留茬处理能够显著增加土壤表层(0—20cm)含水量。(2)在免耕的情况下,随着秸秆留茬高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呈现增加趋势。(3)在降雨量较大且降雨量具有连续性的情况下,常规耕作处理在土壤表层保蓄了较多的土壤水分(0—20cm),免耕秸秆覆盖处理能够增加土壤20—80cm土壤水分含量。(4)冬小麦休闲期种植豆科作物,降低了土壤水分,其降低幅度与降雨量以及种植密度有关,种植密度越大,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越大。[结论]免耕+留茬耕作措施能够提高冬小麦农田休闲期土壤水分含量,覆盖作物降低了休闲期土壤水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农业 冬小麦农田休闲期 土壤水分 覆盖作物 绿肥 宁南山区
下载PDF
冀南麦区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刘保华 苏玉环 +5 位作者 马永安 陈冬梅 王雪香 杨璞 赵志军 赵志鹏 《河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2期13-18,共6页
明确冀南麦区适期播种(10月12日)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可为指导当地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依据。采用二因素(品种、密度)三水平试验设计,以当地主推小麦品种济麦22、邯6172和衡4444为试验材料,基本苗密度均设300万、375万和... 明确冀南麦区适期播种(10月12日)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可为指导当地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依据。采用二因素(品种、密度)三水平试验设计,以当地主推小麦品种济麦22、邯6172和衡4444为试验材料,基本苗密度均设300万、375万和450万株/hm^2计3个水平,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干物重、有效分蘖成穗率、收获指数等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小麦品种产量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大,其中,济麦22在种植密度为3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邯6172和衡4444均在种植密度为30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并分析了各品种最佳种植密度下形成高产的主要原因。另外,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使小麦在生长中后期形成较多的干物重、次生根条数和单株分蘖,且有效分蘖成穗率高,主茎穗长较长,有效小穗数多、无效小穗数少,容重和收获指数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冀南麦区 种植密度 产量 成穗率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冬小麦邯麦13号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刘保华 苏玉环 +4 位作者 王雪香 张桂珍 陈冬梅 马永安 李燕敏 《河北农业科学》 2014年第2期13-17,共5页
为明确国审小麦新品种邯麦13号在冀南麦区适期播种(10月10日)条件下的适宜种植密度,设基本苗密度270万、360万、450万、540万和630万株/hm2计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有效分蘖成穗率、收获指数和叶面... 为明确国审小麦新品种邯麦13号在冀南麦区适期播种(10月10日)条件下的适宜种植密度,设基本苗密度270万、360万、450万、540万和630万株/hm2计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有效分蘖成穗率、收获指数和叶面积指数等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邯麦13号在适播期内播量弹性较大,10月10日播种条件下适宜的基本苗密度为270万~450万株/hm2,其中密度为36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并明确了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是收获指数较高、有效分蘖成穗率高、单株次生根条数多、单株干物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冀南麦区 种植密度 产量 产量性状 成穗率 叶面积指数
下载PDF
不同生态区域旱地冬小麦品种(系)生态适应性筛选 被引量:1
6
作者 邵千顺 杨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18,共10页
针对宁夏南部山区落后的生产条件及特殊的气候生态类型,于2019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结合一年多点的统计方法及系统聚类分析法,对选育的16个材料适应性、丰产性及抗逆性进行鉴定,以筛选出特征特性良好、丰产性状突出、适合宁夏南部雨养条... 针对宁夏南部山区落后的生产条件及特殊的气候生态类型,于2019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结合一年多点的统计方法及系统聚类分析法,对选育的16个材料适应性、丰产性及抗逆性进行鉴定,以筛选出特征特性良好、丰产性状突出、适合宁夏南部雨养条件下不同生态区域的旱地冬小麦品种(系)。结果表明,‘9924’、‘Z0231-3-1’、‘Z0228-2-2’、‘长5385-1-2’、‘陇鉴103’和‘陇中1号’在原州区中河乡高坡村(E1)与彭阳县玉洼村(E2)两点同时增产,其中‘9924’、‘Z0231-3-1’、‘Z0228-2-2’、‘长5385-1-2’和‘陇鉴103’增产幅度大于10%;‘沧2007-1-1-1-1’在E1、E2两点同时减产,减产率分别为10.42%、11.24%;‘陇育0825’、‘Z0229-4-3’、‘Z0309-18-2’和‘Z0230-2’四份材料在E1增产,分别增产10.90%、9.94%、2.52%和5.39%,同时在E2减产,分别减产10.65%、14.20%、13.61%和17.16%;‘NB96022’、‘陇鉴107’、‘长5385-1’和‘2007-1-113’等4份材料在E1减产,分别减产15.81%、0.48%、20.84%和1.80%,同时在E2增产,分别增产12.43%、18.93%、18.34%和15.98%。通过聚类分析,将16个品种(系)分为4大类。5个品种(系)在两个试验点适应性好(很好),1个品系在两点适应性较好,其他在E1、E2点都表现一般或较差。综上可知,E1和E2点环境差异明显,在两点选育的同时增产的品种广适性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同时应看到,品种间、品种与地点间互作均不显著,也就是说,参试材料中缺乏产量较突出的基因型,也缺乏具有特殊环境适应性的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抗逆育种 生态区域 品种(系)筛选 宁夏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