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ication and Fine Mapping of rhm1 Locus for Resistance to 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 in Maize 被引量:5
1
作者 Yuanzeng Zhao Xiaomin Lu +5 位作者 Chaoxian Liu Haiying Guan Mei Zhang Zhongfeng Li Hongwei Cai Jinsheng La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321-329,共9页
rhml is a major recessive disease resistance locus for 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 (SCLB). To further narrow down its genetic position, F2 population and BCIFI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resistant (H95... rhml is a major recessive disease resistance locus for 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 (SCLB). To further narrow down its genetic position, F2 population and BCIFI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resistant (H95rhm) and susceptible parents (H95) of maize (Zea mays) were constructed. Using newly developed markers, rhml was initially delimited within an interval of 2.5 Mb, and then finally mapped to a 8.56 kb interval between InDel marker IDP961-503 and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arker A194149--1. Three polymorphic markers IDP961-504, IDP B2-3 and A194149-2 were shown to be co-segregated with the rhml locus.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8.56 kb DNA fragment revealed that it contained only one putative gene with a predicted amino acid sequence identical to lysine histidine transporter 1 (LHT1). Comparative sequenc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LHT1 in H95rhrn harbors a 354 bp insertion in its third exon 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susceptible alleles in B73, H95 and Mo17. The 354 bp insertion resulted in a truncation of the predicted protein of candidate resistance allele (LHT1-H95rhm). Our results strongly suggest LHTI as the candidate gene for rhml against SCLB. The tightly linked molecular marker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can be directly used for molecular breeding of resistance to 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 in mai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polaris maydis FINE-MAPPING MAIZE rhml 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 Zea mays.
原文传递
Ascorbate peroxidase 1 confers resistance to 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 in maize 被引量:3
2
作者 Jinghua Zhang Xingmeng Jia +11 位作者 Guan-Feng Wang Shijun Ma Shunxi Wang Qin Yang Xueyan Chen Yuqian Zhang Yajing Lyu Xiaoxu Wang Jiawei Shi Yangtao Zhao Yanhui Chen Liuji W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6期1196-1211,共16页
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 (SCLB), caused by Bipolarismaydis, is one of the most devastatingdiseases affecting maize production. However,only one SLCB resistance gene, conferring partialresistance, is currently known, ... 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 (SCLB), caused by Bipolarismaydis, is one of the most devastatingdiseases affecting maize production. However,only one SLCB resistance gene, conferring partialresistance, is currently known, underscoring theimportance of isolating new SCLB resistancerelatedgenes. Here, we performed a comparativeproteomic analysis and identified 258 proteinsshowing differential abundance during the maizeresponse to B. maydis. These proteins included anascorbate peroxidase (Zea mays ascorbate peroxidase1 (ZmAPX1)) encoded by a gene locatedwithin the mapping interval of a previously identified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associated with SCLBresistance. ZmAPX1 overexpression resulted inlower H_(2)O_(2) accumulation and enhanced resistanceagainst B. maydis. Jasmonic acid (JA)contents and transcript levels for JA biosynthesisand responsive genes increased in ZmAPX1-overexpressing plants infected with B. maydis,whereas Zmapx1 mutants showed the oppositeeffects. We further determined that low levels of H_(2)O_(2) are accompanied by an accumulation of JAthat enhances SCLB resistance. These resultsdemonstrate that ZmAPX1 positively regulatesSCLB resistance by decreasing H_(2)O_(2) accumulationand activating the JA-mediated defensesignaling pathway. This study identified ZmAPX1as a potentially useful gene for increasing SCLBresistance. Furthermore, the generated datamay be relevant for clarifying the functions ofplant APX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corbate peroxidase comparative proteomics disease resistance jasmonic acid MAIZE 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
原文传递
4种生物制剂对玉米2种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
3
作者 陈亚丽 唐艺婷 +4 位作者 张学峰 王笑阳 付佑胜 李美霞 周长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0期115-117,共3页
为有效防治玉米小斑病和玉米锈病,筛选有效防控的生物制剂,选用复合微生物菌剂(3种有效菌种: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20亿CFU/mL、微生物菌剂哈茨木霉粉剂5亿CFU/g、20%春雷霉素水分散粒剂和4%井冈霉素A水剂4种... 为有效防治玉米小斑病和玉米锈病,筛选有效防控的生物制剂,选用复合微生物菌剂(3种有效菌种: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20亿CFU/mL、微生物菌剂哈茨木霉粉剂5亿CFU/g、20%春雷霉素水分散粒剂和4%井冈霉素A水剂4种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微生物菌剂(3种有效菌种: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对玉米田2种病害的田间防效最优,哈茨木霉粉剂5亿CFU/g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效较好,20%春雷霉素水分散粒剂对玉米锈病的防效较理想。该研究结果可为玉米绿色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制剂 玉米 小斑病 锈病
下载PDF
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对黄淮海夏玉米区主要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2
4
作者 郭宁 马井玉 +3 位作者 张海剑 石洁 李坡 孙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13-217,232,共6页
为有效控制玉米后期叶斑病,本研究通过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两种方式,针对玉米小斑病、南方锈病和弯孢叶斑病进行了叶斑病防治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选用10%苯醚甲环唑WG和45%丙环唑ME,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采用机械喷雾的方式施药1次,对玉米... 为有效控制玉米后期叶斑病,本研究通过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两种方式,针对玉米小斑病、南方锈病和弯孢叶斑病进行了叶斑病防治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选用10%苯醚甲环唑WG和45%丙环唑ME,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采用机械喷雾的方式施药1次,对玉米小斑病、南方锈病和弯孢叶斑病都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中10%苯醚甲环唑WG对小斑病的最高防效为63.83%,挽回产量14.52%。两种药剂对弯孢叶斑病的最高防效都在60%以上,挽回产量最高达11%,但对南方锈病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最高为29.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醚甲环唑 丙环唑 玉米 玉米小斑病 南方锈病 弯孢叶斑病 防治效果
下载PDF
闽南山区鲜食玉米叶斑病季节性流行动态及药剂防治 被引量:9
5
作者 甘林 代玉立 +3 位作者 卢学松 滕振勇 陈伟 杨秀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3-222,230,共11页
2018年和2019年,在田间条件下采用目测法系统调查研究了福建省南部山区鲜食玉米小斑病、大斑病和南方锈病3种重要叶斑病的季节性流行动态,测定了不同玉米品种的病情严重度及几种杀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调查的4个玉米... 2018年和2019年,在田间条件下采用目测法系统调查研究了福建省南部山区鲜食玉米小斑病、大斑病和南方锈病3种重要叶斑病的季节性流行动态,测定了不同玉米品种的病情严重度及几种杀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调查的4个玉米种植季节,3种叶斑病的病情指数随种植时间均呈“S”型曲线,至乳熟期(R3)病情指数达到最大值,大喇叭口期(V12)至籽粒建成期(R2)是病情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不同年份、不同季节3种病害的时空流行趋势、植株不同叶位病级分布规律及其最终病情各不相同。当玉米生育期平均温度高于23.0℃时,有利于小斑病和南方锈病的发生,而平均温度低于23.0℃条件下则有利于大斑病的流行。供试的20个玉米品种对不同病害表现的抗性差异较大,其中对小斑病、大斑病和南方锈病表现为中感和感病的品种合计分别占65.0%、55.0%和25.0%。此外,从12种杀菌剂处理中,筛选出430 g/L戊唑醇悬浮剂、400 g/L氟硅唑乳油、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混剂(商品剂量5∶8)对小斑病、大斑病和南方锈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达70.0%、82.0%和85.0%以上。上述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鲜食玉米叶斑病的预测预报及合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叶斑病 小斑病 大斑病 南方锈病 流行动态 药剂防治
下载PDF
玉米叶斑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发酵培养基优化 被引量:15
6
作者 鹿秀云 李社增 +4 位作者 栗秋生 孔令晓 刘杰 马平 高胜国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47-53,共7页
通过平板对峙、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筛选到1株对玉米叶斑病(弯孢叶斑病、大斑病和小斑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细菌菌株ST-87-14。温室盆栽试验显示其对玉米弯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100%,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 通过平板对峙、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筛选到1株对玉米叶斑病(弯孢叶斑病、大斑病和小斑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细菌菌株ST-87-14。温室盆栽试验显示其对玉米弯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100%,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3.30%和87.60%。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T-87-14防治玉米弯孢叶斑病的效果达52.04%,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43.56%和48.16%。通过温室试验,证明菌株ST-87-14的菌体和胞外代谢产物都能对玉米叶斑病起到防病作用。通过16S rDNA序列测定和生理生化鉴定明确了菌株ST-87-14为枯草芽孢杆菌。通过对常见11种病原真菌的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ST-87-14菌株具有较广的抑菌谱。通过单因子试验,确定了ST-87-14菌株发酵培养基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豆饼粉。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出该菌最适发酵培养基配方为(g/L):蔗糖30g、豆饼粉2.0g、NaCl 1g、CaCO31g、KH2PO40.2g和MgSO4.7H2O 0.3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叶斑病 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 生物防治 拮抗菌 枯草芽孢杆菌
下载PDF
玉米种植环境小斑病定量表达与验证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哲 郭静 +6 位作者 李绍明 杨扬 张晓东 陈彬 赵庄 杨建宇 朱德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0-163,共4页
小斑病是玉米的重要胁迫之一,在中国频繁发生,尤以夏玉米产区为主。通过对黄淮海、东华北玉米产区国家区试点发病情况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影响小斑病的气象因子,即6、7、8月的日均温度为25~27℃的天数DT及日降雨量为1~25mm... 小斑病是玉米的重要胁迫之一,在中国频繁发生,尤以夏玉米产区为主。通过对黄淮海、东华北玉米产区国家区试点发病情况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影响小斑病的气象因子,即6、7、8月的日均温度为25~27℃的天数DT及日降雨量为1~25mm的天数DR。然后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玉米种植环境小斑病Y的定量表达式,初步研究结果为Y=0.05103DT+0.04333DR。运用该式计算气象站点的小斑病值,利用ArcGIS中的地理统计分析工具,插值估计整个研究区域的发病情况,并做县级区域统计,比较黄淮海、东华北两大玉米产区的小斑病分布情况,发现黄淮海发病严重,与统计结果和实际调查吻合。该研究提出的玉米种植环境小斑病定量表达方法,能提供精确到县级的环境胁迫模拟数据,可作为品种精准推广、试验环境筛选、环境评价等所需量化信息的一种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病虫害 相关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 地理统计分析 小斑病 玉米
下载PDF
防治玉米叶斑病高效药剂筛选及药剂减施增效技术 被引量:8
8
作者 李聪聪 王亚娇 +3 位作者 栗秋生 吴玉星 王鹏 孔令晓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2-348,共7页
为有效防治玉米小斑病和弯孢叶斑病并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从11种杀菌剂中选取抑菌效果较好的8种药剂进行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同时选取对两种叶部病害兼具防效的最佳药剂再与中量元素水溶肥、腐植酸、氨基寡糖素... 为有效防治玉米小斑病和弯孢叶斑病并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从11种杀菌剂中选取抑菌效果较好的8种药剂进行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同时选取对两种叶部病害兼具防效的最佳药剂再与中量元素水溶肥、腐植酸、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等产品混配开展田间药效试验,确定该药剂田间施用浓度和增效组合。结果显示,各供试药剂对2种病菌菌丝生长具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其中25%丙环唑EC、25%戊唑醇WP、40%氟硅唑EC、30%氟菌唑WP、12.5%烯唑醇WP在供试各浓度下对2种病菌抑制率均为100%,田间小区药效筛选测定中,25%戊唑醇WP防治效果最好,对玉米小斑病和弯孢叶斑病两种叶部病害防效分别为81.07%和72.22%。田间试验中,25%戊唑醇WP防治玉米小斑病和弯孢叶斑病的最佳施用浓度为2000倍液,防效分别为59.48%和53.96%。在减量50%情况下防效有所下降,配施氨基寡糖素后,防效可提高37.40百分点和22.98百分点,与最佳施用浓度防效相当,达到了减药增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筛选 玉米小斑病 弯孢叶斑病 减施增效
下载PDF
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致病力的分化 被引量:5
9
作者 代玉立 甘林 +6 位作者 滕振勇 石妞妞 阮宏椿 杜宜新 廖蕾 陈福如 杨秀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2-97,106,共7页
【目的】明确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力水平,为筛选抗病玉米品种及该病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玉米苗期采用喷雾接种法,以11个玉米品种为材料,以分离自福建省7个地区21个县(市)的298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的孢子悬浮液... 【目的】明确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力水平,为筛选抗病玉米品种及该病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玉米苗期采用喷雾接种法,以11个玉米品种为材料,以分离自福建省7个地区21个县(市)的298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的孢子悬浮液为接种体,先在感病玉米品种上品上进行菌株致病力测定,7d后调查病情指数,从中选出致病力较强的菌株,采用同样方法接种其他玉米品种,分析菌株致病力差异。【结果】供试菌株对玉米感病品种上品均有致病性,病情指数介于13.50~80.95,平均值为49.49。根据致病力测定结果将菌株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类型,各类型出现频率分别为29.87%,63.42%和6.71%,中等致病力菌株占优势。不同地区菌株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以福州地区菌株致病力最高;同时福州地区来自玉米连作田的菌株比非连作田的菌株具有较高的致病力。不同菌株、甚至同一菌株在不同玉米品种上的致病力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供试的298个菌株中MH141和JY142致病力较强,供试的11个玉米主栽品种中榕甜1号和永珍7号抗病性较好。【结论】来自福建省不同地区的玉米小斑病菌对玉米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不同菌株对同一玉米品种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同一菌株对不同玉米品种的致病力也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菌 致病力分化 福建省
下载PDF
青霉TS67菌株对大豆根腐病和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被引量:17
10
作者 王霞 王素英 高朋辉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46-1250,共5页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通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率等指标研究青霉TS67菌株的发酵液、发酵上清液和菌体对大豆根腐病及玉米小斑病的影响,实验结果的SPSS统计分析表明,青霉TS67的所有处理均能显著(P<0.01)抑制大豆根腐病及玉米小斑病的发生...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通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率等指标研究青霉TS67菌株的发酵液、发酵上清液和菌体对大豆根腐病及玉米小斑病的影响,实验结果的SPSS统计分析表明,青霉TS67的所有处理均能显著(P<0.01)抑制大豆根腐病及玉米小斑病的发生,其中采用TS67菌株与大豆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混合物进行拌种,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率达63.98%;在玉米小斑病发病前喷洒TS67菌株的发酵液,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率达到53.34%。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用青霉TS67进行大豆拌种能有效促进大豆幼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根腐病 玉米小斑病 盆栽实验 防效
下载PDF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抗玉米小斑病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国胜 董金皋 黄梧芳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04-108,共5页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植物的抗病虫及抗逆育种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利用致病毒素筛选抗病突变体是一快速有立的抗病育种途径。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利用玉米小斑病菌毒素筛选抗病突变体的进展情况,并提出了建立筛选体系过程中...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植物的抗病虫及抗逆育种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利用致病毒素筛选抗病突变体是一快速有立的抗病育种途径。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利用玉米小斑病菌毒素筛选抗病突变体的进展情况,并提出了建立筛选体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培养 玉米 小斑病 育种 抗病
下载PDF
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病性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邢光耀 杜学林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5-78,共4页
对20个玉米品种分别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病性差异,其中玉米小斑病的发病程度为中偏重,并将这2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高感、中感和中抗三种抗病类型;弯孢... 对20个玉米品种分别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病性差异,其中玉米小斑病的发病程度为中偏重,并将这2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高感、中感和中抗三种抗病类型;弯孢霉叶斑病为轻发生,并将2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中感和中抗两种抗病类型。此外,还利用柱形图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病程度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影响其发生的因素主要是品种的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小斑病 弯孢霉叶斑病 抗病性
下载PDF
稻瘟病菌激发子诱导玉米抗小斑病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红辉 董章勇 +2 位作者 李云锋 纪春艳 王振中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6-19,共4页
用稻瘟病菌菌株97-151a的菌丝细胞壁激发子(CWE)和玉米小斑病菌孢子悬浮液处理3个品种的玉米幼苗,研究CWE对玉米体内抗病防御酶变化及玉米小斑病发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CWE处理后,各品种玉米幼苗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 用稻瘟病菌菌株97-151a的菌丝细胞壁激发子(CWE)和玉米小斑病菌孢子悬浮液处理3个品种的玉米幼苗,研究CWE对玉米体内抗病防御酶变化及玉米小斑病发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CWE处理后,各品种玉米幼苗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和未经CWE处理而直接接种病菌孢子悬浮液的幼苗。经CWE处理后,玉米叶片上的病斑数量明显低于对照,且叶片上的病斑多为坏死型病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小斑病 稻瘟病菌 诱导抗性
下载PDF
2株内生放线菌在玉米植株内的定殖及防病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华保 亢瑜 +3 位作者 方敏 杨春平 龚国淑 张敏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7-119,共3页
通过多菌灵抗药性标记和盆栽药效试验方法,初步研究了内生放线菌MT14和MT17在玉米植株内的定殖作用和其对玉米小斑病及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定殖测定结果表明,以多菌灵浓度为100和200μg/mL时分别标记的MT14和MT17菌株,均可在... 通过多菌灵抗药性标记和盆栽药效试验方法,初步研究了内生放线菌MT14和MT17在玉米植株内的定殖作用和其对玉米小斑病及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定殖测定结果表明,以多菌灵浓度为100和200μg/mL时分别标记的MT14和MT17菌株,均可在玉米根、茎和叶内定殖。玉米形态指标测定结果表明,2株内生放线菌对玉米地上部及根的生长均没有显著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MT17菌株对玉米小斑病和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效分别为67.54%和65.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放线菌 定殖 玉米小斑病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下载PDF
四川玉米小斑病菌交配型组成与育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小芳 刘敏 +1 位作者 潘婷敏 龚国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547-2558,共12页
【目的】明确四川省玉米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自然群体的交配型和有性态形成能力(育性),探索小斑病菌有性生殖在自然界发生的可能性。【方法】利用多重PCR技术对2013—2018年间采自四川和云南的玉米小斑病菌的交配型... 【目的】明确四川省玉米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自然群体的交配型和有性态形成能力(育性),探索小斑病菌有性生殖在自然界发生的可能性。【方法】利用多重PCR技术对2013—2018年间采自四川和云南的玉米小斑病菌的交配型进行检测,通过相反交配型菌株的两两杂交筛选一对高配合力的菌株作为标准菌株,采用与标准菌株对峙的方法对待测田间菌株进行育性测定,以假囊壳及子囊的形成情况判定菌株的育性水平。【结果】544株玉米小斑病菌中交配型MAT1-1菌株286株,交配型MAT1-2菌株258株,出现频率分别为52.57%和47.43%。卡方检验两种交配型的比例符合1﹕1的分离比(χ2=1.441,P=0.230),未出现偏离。两种交配型菌株在各采样区均有分布,不同年份间交配型结构基本一致。筛选得到MSRS-2-3(MAT1-1)和DY-12-1-2(MAT1-2)作为一对标准菌株,与标准菌株杂交能够产生子囊孢子的可育菌株比例为88.79%,不能产生子囊孢子的不育菌株比例为11.21%。可育菌株中存在育性的分化,高育性、中等育性和低育性菌株分别占测试菌株的12.32%、27.39%和49.08%。采自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小斑病菌育性结构存在差异,2013—2018年可育菌株率分别为77.88%、78.57%、93.33%、94.87%、93.49%和88.76%。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菌株可育率最高,达到100%;其次为四川北部、中部、南部和东部地区,菌株可育率分别为93.25%、89.87%、83.33%和79.31%;四川西部地区菌株可育率最低,为69.23%。【结论】玉米小斑病菌自然群体中普遍存在MAT1-1和MAT1-2两种交配型,两种交配型均衡分布且多为可育菌株。尽管未见自然条件下玉米小斑病菌有性世代的报道,但两种交配型菌株和高比例可育菌株的普遍存在表明有性生殖可能正在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菌 有性生殖 交配型 育性分析 多重PCR
下载PDF
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邢光耀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0-143,共4页
对10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小斑病和灰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性差异,其中对小斑病较为抗病的自交系有308、聊122和浚92-6;对灰斑病较为抗病的自交系有H21、478和浚92-6;对小斑病和灰斑病... 对10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小斑病和灰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性差异,其中对小斑病较为抗病的自交系有308、聊122和浚92-6;对灰斑病较为抗病的自交系有H21、478和浚92-6;对小斑病和灰斑病都有较好抗性的有浚92-6、308和4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小斑病 灰斑病 抗病性
下载PDF
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邢光耀 杜学林 徐刚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5-48,共4页
试验就2 0个玉米品种分别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性差异,其中,玉米小斑病的发病严重程度为中偏重发生,将2 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高感、中感和中抗3种抗病类... 试验就2 0个玉米品种分别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性差异,其中,玉米小斑病的发病严重程度为中偏重发生,将2 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高感、中感和中抗3种抗病类型。弯孢霉叶斑病为轻发生,将2 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中感和中抗2种抗病类型。分析了影响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发生的因素,表明其发病程度除受品种抗病性的影响外,还受到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降雨量和光照时数)、播期和种植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 弯孢霉叶斑病 病情指数 抗病性
下载PDF
玉米小斑病菌O小种毒素的生物活性测定 被引量:1
18
作者 商鸿生 李玥仁 胡必德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73-75,共3页
中国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小种培养滤液含有活性较强的生理活性物质,对供试15个自交系种子根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诱导幼苗和离体叶片产生典型的小斑病症状,自交系对培养滤液致病作用的抵抗性与幼苗对病菌的致病性密切相... 中国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小种培养滤液含有活性较强的生理活性物质,对供试15个自交系种子根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诱导幼苗和离体叶片产生典型的小斑病症状,自交系对培养滤液致病作用的抵抗性与幼苗对病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O小种培养滤液对玉米根冠细胞具有强烈的致死作用,根冠细胞对培养滤液的敏感性与幼苗对病菌的感病性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据此,初步认为O小种滤液中的生理活性物质为O毒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小种 毒素 生物测定 玉米
下载PDF
玉米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邢光耀 杜学林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30,共5页
本试验主要分析了不同玉米品种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三年来在聊城,玉米小斑病比弯孢霉叶斑病发生重,其发病程度主要受到7月和8月份总降雨量的影响,发病程度随降雨量的增加而明显加重,且其抗病性... 本试验主要分析了不同玉米品种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三年来在聊城,玉米小斑病比弯孢霉叶斑病发生重,其发病程度主要受到7月和8月份总降雨量的影响,发病程度随降雨量的增加而明显加重,且其抗病性越弱病情增加越明显,但6月下旬的降雨量对小斑病发病程度的影响比对弯孢霉叶斑病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小斑病 弯孢霉叶斑病 抗病性 降雨量
下载PDF
木霉可湿性粉剂对玉米小斑病的生物防治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孔德颖 《耕作与栽培》 2016年第5期32-34,共3页
玉米小斑病是我国南方玉米产区主要叶部病害之一,为探索防治玉米小斑病的生物农药,采用实验室培养皿理想试验与玉米苗盆栽试验,观察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玉米叶片变化及玉米防御反应相关酶活的测定。实验室结果表明,木霉... 玉米小斑病是我国南方玉米产区主要叶部病害之一,为探索防治玉米小斑病的生物农药,采用实验室培养皿理想试验与玉米苗盆栽试验,观察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玉米叶片变化及玉米防御反应相关酶活的测定。实验室结果表明,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强烈抑制玉米小斑病菌菌丝生长;盆栽结果表明,喷洒木霉可湿性粉剂抑制了小斑病菌对玉米叶片的侵染。同时喷施12h、24小时后木霉菌可湿性粉剂诱导玉米防御相关的POD和PAL酶活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菌 可湿性粉剂 玉米小斑病 生物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