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ponse to Hydrothermal Change of Tree Radial Growth since 1990s in the Southern Taihang Mountains in Hebei Province 被引量:1
1
作者 Yajun WANG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12期2826-2827,2833,共3页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ee ring width of Pinus tabulaeformis in the southern Taihang Mountains in Hebei Province and climate factors, such as mean temperatur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mean minimum...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ee ring width of Pinus tabulaeformis in the southern Taihang Mountains in Hebei Province and climate factors, such as mean temperatur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mean minimum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e find that tree-ring width correlates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with mean and maximum temperature in March and Spring, and with minimum temperature in March, April, Spring and Autumn. The sampling tree radial growth responds sensitively to spring temperatur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taihang mountains in Hebei Province TREE radial growth HYDROtheRMAL condition
下载PDF
Response of Vegetation Cover to Climate Changein the Southern Taihang Mountains in HebeiProvince
2
作者 Yajun WANG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7年第3期456-457,463,共3页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1981-2006) in growing season and precipitation, NDVI and mean temperature(T_(mean)), NDVI and maximum temperature(T_(max)), NDVI and minimum 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1981-2006) in growing season and precipitation, NDVI and mean temperature(T_(mean)), NDVI and maximum temperature(T_(max)), NDVI and minimum temperature(T_(min)), and NDVI and the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DVI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was mostly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recipitation last month and the month before last, and mostly negatively with temperature. There were negative an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NDVI in June and July and T_(mean)and T_(max)in May respectively, between April NDVI and T_(min)in February and March, and between June NDVI and T_(min)in April, May and June. Vegetation cover in growing season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PDSI, especially those last month and the month before last at 0.05 significance level, even 0.01 level.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from March to July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vegetation co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taihang mountains in Hebei PROVINCE NDVI HYDROtheRMAL condition
下载PDF
Late Cenozoic Geomorphology, Geochronology and Physiography of Yuntaishan in Southern Taihang Mountain, North China 被引量:3
3
作者 WU Zhonghai ZHAO Xitao +4 位作者 MA Yinsheng ZHAO Xun ZHAO Ting YANG Shouzheng GAO Linzh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230-239,共10页
The late Cenozoic geomorphic features and geochronologic data of the Zhingfang River catchment in the Yuntaishan World Geopark are studied. Several quarternary geochronologic methods, including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The late Cenozoic geomorphic features and geochronologic data of the Zhingfang River catchment in the Yuntaishan World Geopark are studied. Several quarternary geochronologic methods, including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thermo-luminescence (TL) and U-serie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are two planation surfaces, named as the Taihang surface which is a peneplain of Taihang stage formed during Oligocene or Oligocene to early-middle Miocene period, and Tang-hien surface which is a mature wide valley of Tang-hien stage formed during late Miocene-Pliocene or Piiocene-early Pleistocene period and probably ended prior to 2.2-2.6 Ma based on ESR dating. After the Tang-hien stage, the incision and aggradation of the river formed six stream terraces with heights of 3-5 m, 8-12 m, 22-24 m, 28-38 m, 50-62 m and 80-85 m above the river bottom, respectively. The dating results of the alluvium sediments suggest that these terraces were formed during Holocene, 20-23 ka B.P., 110-120 ka B.P., 200-240 ka B.P., 840-1200 ka B.P. or ~450 ka B.P. and 1600-1800 ka B.P. or -1100 ka B.P.,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pisodic incision of the river, which controls the formation of the scenery in the Yuntaishan World Geopark,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periodic dry-wet climate change during late Cenozoic mountain upli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MORPHOLOGY GEOCHRONOLOGY planation surface river terrace late Cenozoic southern taihang mountains North China
下载PDF
山西黎城地区长城系沉积时代及源区分析: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
4
作者 胡漾 祝禧艳 +2 位作者 张瑞英 赵太平 张成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5-312,共18页
长城系是华北克拉通统一结晶基底形成后的首套沉积盖层,其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其Hf同位素特征分析对探讨地层形成时代、源区特征以及基底演化均具重要研究意义。本文对华北克拉通中部黎城地区长城系下部地层的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年龄... 长城系是华北克拉通统一结晶基底形成后的首套沉积盖层,其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其Hf同位素特征分析对探讨地层形成时代、源区特征以及基底演化均具重要研究意义。本文对华北克拉通中部黎城地区长城系下部地层的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年龄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长城系碎屑锆石U-Pb年龄呈现了2.55~2.45Ga、2.15~2.0Ga和~1.92Ga等三个主峰期,同时存在3.5~3.1Ga和2.9~2.7Ga的年龄次峰期。最年轻碎屑锆石的207 Pb/206 Pb加权平均年龄限定了该区长城系沉积发生于1.76Ga之后。碎屑锆石的年龄分布和Hf同位素特征与华北克拉通中、南部基底物质记录的地质事件高度相似,区内长城系地层与南部熊耳地区长城系地层可对比性强,证明太行山南段在1.76Ga后已与南部熊耳裂谷盆地相连,其沉积物质均主要来自华北克拉通中、南部地区。其中,3.5~3.4Ga的古老碎屑锆石εHf(t)=-8.6~-4.6,揭示中、南部地区存在古太古代地壳物质。新太古代早期2.9~2.7Ga的锆石εHf(t)以正值为主(占比85%),它们的t C DM=3190~2774Ma,与其结晶年龄相同或接近,证明华北克拉通南部在新太古代早期以新生地壳生长为主。新太古代晚期2.55~2.45Ga峰期的锆石也以正的εHf(t)值为主(占比69%),而2.15~2.0Ga峰期锆石的εHf(t)值大多偏负(占比56%),说明华北克拉通南部地区从新太古代末期的新生地壳增生为主伴有陆壳再造转变为古元古代中期以古老陆壳物质再造为主,并有少量新生陆壳增生;古元古代晚期~1.92Ga年龄峰期的碎屑锆石εHf(t)=-11.9~+2.0,揭示至古元古代末期华北克拉通中南部进入到以古老陆壳物质再造为主的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元古代早期 碎屑岩 物源分析 地壳演化 太行山南段
下载PDF
太行山东南麓断裂带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水热成因模式
5
作者 郑茹丹 熊超凡 +3 位作者 平建华 苏向东 赵继昌 刘嘉麒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6,共14页
太行山东南麓断裂带发育,赋存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然而,该地区深部地热水的水热成因模式依然不清楚。通过55组地热水和38组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组分特征,研究离子组分来源及其运移规律,并借助同位素特征分析地热水补给来源,在此基础上... 太行山东南麓断裂带发育,赋存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然而,该地区深部地热水的水热成因模式依然不清楚。通过55组地热水和38组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组分特征,研究离子组分来源及其运移规律,并借助同位素特征分析地热水补给来源,在此基础上分析深部热储的水岩平衡状态、热储温度和热循环深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属对流—传导复合型地热系统,地热水整体处于氧化环境,离子组分以HCO_(3)^(-)和Na^(+)为主,主要受盐岩和碳酸盐岩等矿物的溶解及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控制;地热水的补给高程为1010~1153m,表明地热水补给区位于太行山东南麓西部的太行山地区;地热水循环深度范围为1125~4468 m;混合比例法估算汤阴断陷深层热储温度达到110~160℃,而汤阴断陷东部的内黄凸起地区为80~110℃,二者热储温度差别源自汤阴断陷两侧深切地幔的汤东、汤西深大断裂导热导水条件良好,以及内黄凸起的基岩埋深较浅,上伏盖层薄,热能更容易散失。本研究揭示了太行山东南麓地热系统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和水热成因模式,为该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地热成因 热储温度 氢氧同位素 太行山东南麓断裂带
下载PDF
太行山南麓鱼鳞坑坡面产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6
作者 欧会迪 张锦豪 +2 位作者 李建菲 唐武 张志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18,276,共10页
[目的]通过研究太行山南麓鱼鳞坑坡面土壤产流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为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太行山南麓鱼鳞坑坡和自然荒坡为研究对象,测定草本、灌木、乔木群落下坡面产流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运用地... [目的]通过研究太行山南麓鱼鳞坑坡面土壤产流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为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太行山南麓鱼鳞坑坡和自然荒坡为研究对象,测定草本、灌木、乔木群落下坡面产流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运用地理探测器统计学方法量化各因素单独和交互作用对坡面产流的影响力。[结果]①鱼鳞坑坡草本、灌木、乔木群落的平均径流深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自然荒坡灌木群落和草本群落的平均径流深显著大于乔木;与自然荒坡相比,鱼鳞坑坡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的平均径流深分别减少了56.61%,72.80%,39.58%;平均径流深随着砾石含量的增加呈减少趋势;砾石覆盖度对坡面产流的控制作用有一个阈值,当砾石覆盖度为6%~9%时,坡面径流深最小。②太行山南麓鱼鳞坑坡面产流单因子影响力最大的是砾石覆盖度(0.31),其次是植被盖度(0.29)。③坡面产流影响因子交互作用后大多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作用;降雨因子与非降雨因子交互后均表现为非线性增强作用。[结论]大量砾石的存在导致了太行山南麓坡面产流过程的复杂性,增加植被盖度是减少该地区鱼鳞坑坡面产流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南麓 坡面产流 地理探测器 砾石 植被盖度 鱼鳞坑
下载PDF
秦岭南麓地区传统建筑气候适应性空间模式研究——以汉中市为例
7
作者 苏可煜 田虎 雷振东 《当代建筑》 2024年第10期27-31,共5页
秦岭南麓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该地区的传统民居反映了当地建筑对气候的应对方法。本文总结了秦岭南麓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该气候条件下建筑的适应性策略,并通过图解该地区传统建筑的气候适应性策略与营建模式,得出该地区建筑在遮阳... 秦岭南麓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该地区的传统民居反映了当地建筑对气候的应对方法。本文总结了秦岭南麓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该气候条件下建筑的适应性策略,并通过图解该地区传统建筑的气候适应性策略与营建模式,得出该地区建筑在遮阳、通风、采暖方面形成的气候适应性空间模式,为秦岭南麓地区的绿色建筑设计提供更多方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南麓地区 传统民居 气候适应性 空间模式
下载PDF
太行山中南段测鱼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构造应力场
8
作者 张祥信 申方乐 +2 位作者 李伟 王芳 秦巨富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太行山中南段测鱼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强烈,构造形迹以断裂构造为主。以测鱼地区广泛发育的共轭剪节理和断层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构造观测和解析基础上,应用共轭剪节理统计和断层滑动矢量数据分析,对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进行... 太行山中南段测鱼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强烈,构造形迹以断裂构造为主。以测鱼地区广泛发育的共轭剪节理和断层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构造观测和解析基础上,应用共轭剪节理统计和断层滑动矢量数据分析,对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反演。构造解析表明,测鱼地区中新生代经历了3期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分别是中晚侏罗世NW-SE向挤压、早白垩世NW-SE向伸展和古新世-始新世NE-SW向挤压。根据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推测中晚侏罗世NW-SE向挤压应力场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由NW向亚洲大陆东部俯冲消减有关;早白垩世NW-SE向伸展应力场与东亚活动陆缘的弧后伸展有关,形成于华北克拉通破坏阶段;古新世-始新世NE-SW向挤压应力场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向由NNW向往NWW向逆时针偏转有关。测鱼地区的上述3期构造应力场记录了太行山中南段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和动力学背景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构造应力场 构造演化 中新生代 太行山中南段
下载PDF
冀南太行山区采矿迹地植被恢复物种多样性特征
9
作者 张兴锐 高刚 +7 位作者 李周旭 张含含 蔺相达 郭五雷 史强 王江涛 李大鹏 张晓婕 《青海农林科技》 2024年第4期98-103,共6页
本文采取实地样方调查的方法,分析不同恢复模式下植被群落结构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恢复模式(连翘)共计包含物种17个,分属于10科17属,自然恢复模式(CK)包含物种15个,分属于9科15属,自然背景(BK)包含物种11个,分属于7... 本文采取实地样方调查的方法,分析不同恢复模式下植被群落结构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恢复模式(连翘)共计包含物种17个,分属于10科17属,自然恢复模式(CK)包含物种15个,分属于9科15属,自然背景(BK)包含物种11个,分属于7科10属。细裂叶蒿、隐子草同时出现于3种处理类型中,细裂叶蒿相对重要值表现为BK>CK>连翘,隐子草则是连翘>CK>BK。细裂叶蒿在未受采矿活动干扰的自然群落系统中占比仅次于芦苇;隐子草按照BK、CK、连翘的顺序呈现出逐步增加趋势。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均表现出连翘模式高于自然恢复模式,也高于未受干扰的自然背景区域。通过人为引入连翘本地适生物种,能够在较短时期内实现演替进程和恢复情况较为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南太行山区 采矿迹地 植被恢复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南太行山闪长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岩石成因研究 被引量:53
10
作者 彭头平 王岳军 +2 位作者 范蔚茗 郭锋 彭冰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253-1262,共10页
南太行山符山和东冶角闪闪长岩岩体的精细SHRIMP锆石U-Pb定年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符山角闪闪长岩体形成于126.7±1.1Ma,东冶角闪闪长岩体形成于125.9±0.9Ma,与区内基性侵入岩和北太行地区侵入杂岩具有相似的形成年... 南太行山符山和东冶角闪闪长岩岩体的精细SHRIMP锆石U-Pb定年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符山角闪闪长岩体形成于126.7±1.1Ma,东冶角闪闪长岩体形成于125.9±0.9Ma,与区内基性侵入岩和北太行地区侵入杂岩具有相似的形成年龄,表明晚中生代(±130Ma左右)太行山地区经历了与华北陆块同期的重要构造岩浆事件。区内闪长质岩石SiO_2=54.84%~65.75%,MgO=1.31%~3.89%,K_2O+Na_2O=6.53%~11.40%,mg值=0.36~0.58,(La/Yb)_(cn)=9.86~22.77,(Gd/Yb)_(cn)=1.51~2.00;Eu/Eu=1.00~1.23,以富集LREE、LILE元素和明显亏损Nb-Ta、Zr-Hf-Ti等高场强元素为特征。^(87)Sr/^(86)Sr(t)=0.705363~0.706165,ε_(Nd)(t)=-13.8~-16.8,源自于EMI型富集岩石圈地幔,可解释为新生地幔底侵物质熔融后经过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与华北克拉通内部其他地区一样,早白垩世南太行山地区处于软流圈上涌的岩石圈伸展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长质岩体 SHRIMP U-PB定年 富集岩石圈地幔 南太行山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茹文明 张桂萍 +1 位作者 张金屯 张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36-1042,共7页
分别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对山西太行山南段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3个植被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顺序为:落叶阔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2)落叶阔叶林中各群系... 分别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对山西太行山南段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3个植被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顺序为:落叶阔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2)落叶阔叶林中各群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顺序为:漆树+青麸杨林>鹅耳枥+青榨槭林>青檀林>辽东栎林>栓皮栎林>白桦林>红桦林>山杨+白桦林.(3)温性针叶林中各群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顺序为南方红豆杉林>油松林>白皮松林>侧柏林.(4)物种丰富度指数在群落梯度上的总体趋势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多样性指数的趋势则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各群落灌木层物种均匀度指数大于乔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均匀度与草本层相差不明显.(5)各群落多样性指数在海拔梯度上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呈单峰曲线变化,即中等海拔高度上的群落物种多样性较高,而高海拔和低海拔多样性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在中海拔(大约1 500 m)地段水热条件组合较好、人类活动干扰较少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丰富度 均匀度 森林群落 太行山南段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平顺杂岩体成因: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海东 刘建朝 +3 位作者 陈正乐 陈柏林 彭素霞 门文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54-471,共18页
太行山南段平顺杂岩体主要由橄榄角闪辉长岩,角闪辉长-闪长岩和闪长岩组成,锆石SHRIMP U-Pb测年显示,橄榄角闪辉长岩体和闪长岩体年龄分别为123.4±1.7 Ma和125.3±2.3 Ma,说明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平顺杂岩体SiO2含量介于42.82... 太行山南段平顺杂岩体主要由橄榄角闪辉长岩,角闪辉长-闪长岩和闪长岩组成,锆石SHRIMP U-Pb测年显示,橄榄角闪辉长岩体和闪长岩体年龄分别为123.4±1.7 Ma和125.3±2.3 Ma,说明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平顺杂岩体SiO2含量介于42.82%~63.54%之间,以高 Mg#,富 Na,高 Sr、Cr、Ni,以及富集 LILE、LREE,亏损 HFSE、HREE 为特点,并具有相对低的87Sr/86Sr初始比值和明显偏低的εNd(125 Ma)值,表明岩浆具有壳幔双重属性。结合辉长岩中地幔包体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辉长岩是由富硅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橄榄岩经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高 Mg 闪长岩起源于下地壳部分熔融,并与一定规模的幔源岩浆发生混合;角闪辉长-闪长岩形成于辉长质岩浆与高Mg闪长质岩浆的混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顺杂岩体 太行山南段 岩石成因 锆石U-PB年龄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北洺河铁矿S、Pb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示踪 被引量:18
13
作者 王艳娟 胡援越 +4 位作者 申俊峰 曲凯 殷娜 于洪军 马广刚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46-852,共7页
北洺河铁矿是太行山南段邯邢地区主要铁矿床之一,属于二长闪长岩侵入中奥陶统石灰岩形成的典型矽卡岩型铁矿床。针对北洺河矿区矽卡岩和磁铁矿矿石进行了S、Pb同位素分析研究,并结合前人对岩体S、Pb同位素分析结果进行了成矿物质来源探... 北洺河铁矿是太行山南段邯邢地区主要铁矿床之一,属于二长闪长岩侵入中奥陶统石灰岩形成的典型矽卡岩型铁矿床。针对北洺河矿区矽卡岩和磁铁矿矿石进行了S、Pb同位素分析研究,并结合前人对岩体S、Pb同位素分析结果进行了成矿物质来源探讨。结果表明,北洺河铁矿成矿物质来源复杂,其中硫同位素δ34 S变化范围为12.2‰~16.5‰,明显偏离陨石硫范围,说明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围岩有关。特别是深部成矿流体在自下而上运移过程中,受围岩石灰岩地层中膏盐层的混染,体现出混合硫来源特点。铅同位素组成中,206Pb/204Pb=17.840~18.793,平均值为18.419;207Pb/204Pb=15.46~15.62,平均值为15.56;208Pb/204 Pb=37.927~39.301,平均值为38.730,表明铅的来源以下地壳铅源为主,兼混有少量幔源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b同位素 成矿物质 北洺河铁矿 太行山南段
下载PDF
太行山南端盘谷寺-新乡断裂的构造特征 被引量:10
14
作者 秦晶晶 赵成彬 +3 位作者 刘明军 谭雅丽 左莹 刘英英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盘谷寺-新乡断裂是太行山南缘1条规模较大、切割较深的隐伏活动断裂。为了查明盘谷寺-新乡断裂的位置、性质、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活动性,跨推测的隐伏断裂布设了6条浅层地震测线,通过采用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技术和高精度的数据处理方法... 盘谷寺-新乡断裂是太行山南缘1条规模较大、切割较深的隐伏活动断裂。为了查明盘谷寺-新乡断裂的位置、性质、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活动性,跨推测的隐伏断裂布设了6条浅层地震测线,通过采用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技术和高精度的数据处理方法,获得了清晰的地下结构和断裂构造图像。结果表明,盘谷寺-新乡断裂是1条走向近EW的第四纪活动断裂,且断裂不同段的构造特征是不同的。断裂中段为S倾的正断层,控制了济源凹陷的北边界;东段向N倾,是武陟隆起和修武凹陷的分界断裂。浅层地震剖面揭示的断裂上断点埋深为60~70m,错断了上更新统下部,推测其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研究结果为确定盘古寺-新乡断裂的位置及其活动性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地震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南端 盘谷寺-新乡断裂 武陟断裂 浅层地震剖面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平顺地区矽卡岩铁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探讨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海东 刘建朝 +3 位作者 刘淑文 戈小红 李旭芬 薛旭平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59,共7页
平顺地区矽卡岩型铁矿位于太行山南段山西省境内,主要产于燕山期中性侵入岩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接触带及其附近。矿化蚀变带明显,钠长石化是重要的找矿标志。矿化蚀变带特征和黄铁矿矿物(^206Pb/^204Pb=17.741~18.301,平均... 平顺地区矽卡岩型铁矿位于太行山南段山西省境内,主要产于燕山期中性侵入岩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接触带及其附近。矿化蚀变带明显,钠长石化是重要的找矿标志。矿化蚀变带特征和黄铁矿矿物(^206Pb/^204Pb=17.741~18.301,平均值17.993;^207Pb/^204Pb=15.433~15.551,平均值15.495)与早期侵入岩(^206Pb/^204Pb=17.859~18.474;^207Pb/^204Pb=15.429~15.431)以及晚期侵入岩(^206Pb/^204Pb=17.959~18.223,平均值18.088;^207Pb/^204Pb=15.434~15.566,平均值15.536)的Pb同位素组成均说明晚期闪长岩是主要的成矿母岩,但早期超基性-基性侵入岩通过被晚期中性侵入岩交代同化,大量铁质进入晚期中性岩浆之内,间接为铁矿体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晚期侵入体的岩浆热液不仅是成矿物质的载体,而且所产生的压应力和热能成为成矿流体运移的驱动力。在成矿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本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南段平顺地区 矽卡岩型铁矿 早晚两期侵入岩体 成矿模式
下载PDF
河北太行山南段树木年轮指示的167年来相对湿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亚军 张永 邵雪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570-4578,共9页
研究建立了河北太行山南段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树轮宽度年表,分析树木径向生长对水热变化的响应,构建了研究区167年来相对湿度变化序列.结果表明,侧柏树轮宽度与6月降水显著正相关,与5-7月逐月均温和最高温均显著负相关,侧柏... 研究建立了河北太行山南段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树轮宽度年表,分析树木径向生长对水热变化的响应,构建了研究区167年来相对湿度变化序列.结果表明,侧柏树轮宽度与6月降水显著正相关,与5-7月逐月均温和最高温均显著负相关,侧柏径向生长受到春末夏初水热条件的显著制约.研究区167年来干湿变化明显,明显的干旱期有1876-1877,1900-1901,1904-1912,1918-1921,1926-1930和1933-1935年,湿润期有1871-1873,1882-1884,1888-1890,1893-1895,1953-1956,1971-1972和2002-2003年.5-7月相对湿度变化与旱涝等级负相关达到0.01显著水平.周期分析表明,167年来5-7月相对湿度变化存在2-4年、7.71年和60年左右周期,可能与太平洋活动、太阳活动有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太行山南段 侧柏 相对湿度 响应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洪山矿化正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
17
作者 权瑞 董国臣 +4 位作者 缪广 李玉成 刘昕曜 杨洋 任龙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64-1080,共17页
太行山南段是我国东部重要的金属成矿区。本文首次报道了太行山南段洪山岩体的金属成矿作用,对含矿的正长斑岩开展了系统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的分析工作。详细的野外观察表明,洪山岩体内具有典型的斑岩型矿化特点,并厘定... 太行山南段是我国东部重要的金属成矿区。本文首次报道了太行山南段洪山岩体的金属成矿作用,对含矿的正长斑岩开展了系统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的分析工作。详细的野外观察表明,洪山岩体内具有典型的斑岩型矿化特点,并厘定出含矿正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洪山正长斑岩成岩年龄为130.45~131.4Ma,晚于洪山正长岩形成年龄(132~135Ma),成矿时代略晚于本区矽卡岩型铁矿的成矿年龄(133~137Ma),处在太行山地区中生代侵入岩活动高峰期内(120~140Ma),属于太行山地区后碰撞构造伸展阶段的产物。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洪山正长斑岩具有高硅(Si O_2=63.72%~67.63%)、高钾(K_2O/Na_2O=0.73~1.36)和富碱(K_2O+Na_2O=12.34%~12.73%)的特点,属于钾玄岩系列岩石。岩体轻稀土元素富集(LREE/HREE=9.32~12.43),不具铕异常(δEu=0.93~1.05),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2件样品24个测点的锆石εHf(t)值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24.4^-10.3),对应的地壳模式年龄集中于1.6~2.7Ga。综合分析表明,正长斑岩是"EMⅠ型"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在上涌的过程中受到下地壳物质的混染,形成壳幔混源的富钾含矿岩浆,并最终导致洪山斑岩型Cu矿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南段 洪山岩体 正长斑岩 岩石成因 成矿意义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洪山火山岩的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Hf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8
18
作者 权瑞 董国臣 +3 位作者 李玉成 刘昕曜 杨洋 任龙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84-1295,共12页
洪山岩体是太行山南段中生代侵入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碱性岩特征。洪山岩体南北两侧尚出露有火山岩类,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较少。首次报道了洪山火山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数据。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 洪山岩体是太行山南段中生代侵入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碱性岩特征。洪山岩体南北两侧尚出露有火山岩类,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较少。首次报道了洪山火山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数据。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洪山火山岩形成年龄为(132.8±1.1)Ma,与洪山正长岩基本同期。其岩石类型为粗面质岩屑晶屑凝灰岩,具有富Al_2O_3(15.13%~16.78%)、高TFeO(5.61%~8.69%)、富碱(K_2O+Na_2O=9.72%~11.13%)的含量特征,无Eu异常(δEu=0.97~1.02),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REE/HREE=8.61~12.30),富集Rb、Sr、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而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s)。洪山凝灰岩锆石测得εHf(t)值变化范围为-20.51^-12.34,对应的地壳模式年龄(TCDM)为1.9~2.5 Ga。洪山凝灰岩与洪山正长岩是同期-同源的岩浆作用的产物,形成于早白垩世由挤压环境向伸展环境转变的构造格局,是EMI型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富碱的基性幔源岩浆上升,提供的热量诱发古老下地壳物质重熔,又与该壳源熔体混合形成母岩浆,再经历镁铁质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地球化学 洪山火山岩 太行山南段
下载PDF
南太行山地区中基性侵入岩中角闪石的矿物学及其成因 被引量:19
19
作者 牛利锋 张宏福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9-277,共9页
角闪石作为南太行山地区中基性侵入岩中主要组成矿物,其详细的成因矿物学研究对了解该套岩石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角闪石的成分变化很大如SiⅣ、AlⅣ和A位置上的Na和K离子,主要为韭闪石、韭闪石质普通角闪石、普通... 角闪石作为南太行山地区中基性侵入岩中主要组成矿物,其详细的成因矿物学研究对了解该套岩石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角闪石的成分变化很大如SiⅣ、AlⅣ和A位置上的Na和K离子,主要为韭闪石、韭闪石质普通角闪石、普通角闪石和阳起石质普通角闪石。且富镁和钙,为钙镁质角闪石。同时,不同岩石类型中的角闪石的组成无显著差异。大颗粒的核心部位形成于深部岩浆房中(18 ~25km),其组成的连续变化主要反映结晶深度的不同。角闪石的成因矿物学研究表明该套岩石不可能来源于华北古老的下地壳,而可能起源于新增生的下地壳和/或壳幔过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太行山地区 中生代 中基性侵入岩 角闪石 岩石成因
下载PDF
南太行山旅游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冯德显 吕连琴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9-384,共6页
在分析南太行山旅游区资源特色与空间发展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该旅游区空间发展战略布局方案 ,构建南太行“四区 (功能区 )、三中心 (旅游中心 )、一线 (观光长廊 )、四环 (旅游环线 )”、内外畅通、主次分明、各有特色、功能明确的空... 在分析南太行山旅游区资源特色与空间发展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该旅游区空间发展战略布局方案 ,构建南太行“四区 (功能区 )、三中心 (旅游中心 )、一线 (观光长廊 )、四环 (旅游环线 )”、内外畅通、主次分明、各有特色、功能明确的空间组织形态 ,从而将大大提高南太行山旅游区空间组织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有力地推动该区旅游业的发展 ,尽快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太行山 旅游区 空间发展战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