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emistry of the Granites in the Tamuqi Area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arim Block
1
作者 朱立华 张传林 +2 位作者 赵宇 郭坤一 董永观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1年第4期343-350,共8页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intrusive rocks distributed in the Aoyiqieke-Tamuqi area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lock are composed of gabbro, diorite, granodiorite and granite, which constitute regionally a nea...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intrusive rocks distributed in the Aoyiqieke-Tamuqi area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lock are composed of gabbro, diorite, granodiorite and granite, which constitute regionally a nearly EW-trending tectono-magmatic belt. Petrochemically the diorite, granodiorite and granite belong to the calc-alkaline, high-K series, with Na 2O/K 2O ratios varying between 0.83 and 2.63. M/F ratios in the diorite are within the range of 0.44- 0.70 and those of the granodiorite (granite) are 0.45- 0.87. Petrochemistry data show that the intrusive complexes are of the I type and their ΣREE is slightly variable, within the range of 178.31- 229.01×10 -6. The LREE/HREE ratios of the diorite and granite are 3.78- 5.13 and 6.69- 7.66, respectively. The plutons usually show moderate negative Eu anomalies with δEu values ranging from 0.53 to 0.82, showing almost no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rocks. The (La/Yb) N values of diorite and granite are 12.39- 14.86 and 22.07- 26.03, respectively. The diorite and granite possess very similar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dicating that they were both derived from the same source. As for their trace element ratios, the diorite has higher Nb/Ta ratios than the granite, which are 15.73- 17.16 and 12.03- 15.01, respectively.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Nb/Ta ratios of the diorite are much closer to the average mantle ( 17.5). Their Zr/Hf ratios are very close to each other, within the range of 29-34. Th/Y ratios in the diorite are 0.42- 0.80 (all less than unity) while those of the granite are 1.02- 2.04. Some difference is also noticed in Ti/V between the diorite and the granite ( 52.6- 54.2 for the former and 52.6- 54.2 for the latter). As compared with ocean ridge granites, both diorite and granite are characterized by remarkable LILE enrichment, as well as by moderate negative Ba and postive Ce anomalies. The contents of Nb and Ta in the diorite and granite are equivalent to those of the ocean ridge granites, but the contents of Zr, Hf, Sm, Y, and Yb are all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ocean ridge granites, indicating that these granites are similar to the island-arc granites of Chile. From their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intrusive rocks in the area studied were formed in an island-arc environment at the continental marg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塔里木盆地 地球化学 岛弧环境
下载PDF
利用反射地震资料研究华北地块南缘驻马店-淮滨凹陷的浅部构造特征
2
作者 朱国军 酆少英 +5 位作者 袁洪克 侯黎华 秦晶晶 韩健 武泉 左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19-1431,共13页
为摸清驻马店市地震灾害风险底数、查明地震构造特征,文中在分析深地震探测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反射成像技术跨驻马店-淮滨凹陷完成了1条长约22km的浅层地震剖面,获得了驻马店-淮滨凹陷的近地表精细结构图像和断裂特征。... 为摸清驻马店市地震灾害风险底数、查明地震构造特征,文中在分析深地震探测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反射成像技术跨驻马店-淮滨凹陷完成了1条长约22km的浅层地震剖面,获得了驻马店-淮滨凹陷的近地表精细结构图像和断裂特征。结果表明,驻马店-淮滨凹陷形成于古近纪南华北盆地断陷盆地发育阶段;控制凹陷西边界的驻马店-息县断裂由4条E倾的正断层组成,表现为一组由西向东层层下掉的断阶带,推测为古近纪末期活动断裂;控制凹陷东边界的宿鸭湖断裂由3条W倾的正断层组成,控制着现代河流的走向,推测为新近纪中晚期活动断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识驻马店-淮滨凹陷近地表构造特征和控盆断裂活动性提供了地球物理学依据,对驻马店市的防震减灾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块南缘 驻马店-淮滨凹陷 驻马店-息县断裂 宿鸭湖断裂 地震剖面
下载PDF
拉萨地块南缘大竹卡组富铯硅质角砾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3
作者 贾敏 谢富伟 +3 位作者 白云 徐煜昕 邱泽航 韩警锐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1-1024,共14页
大竹卡组是分布在拉萨地块南缘的一套陆相磨拉石沉积,研究程度较低。文章以该套地层中新发现的富铯硅质角砾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镜下鉴定、全岩Sr-Nd同位素、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角砾中挑选出的岩浆锆石LA-ICP-MS U-Pb测年和Lu-Hf分... 大竹卡组是分布在拉萨地块南缘的一套陆相磨拉石沉积,研究程度较低。文章以该套地层中新发现的富铯硅质角砾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镜下鉴定、全岩Sr-Nd同位素、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角砾中挑选出的岩浆锆石LA-ICP-MS U-Pb测年和Lu-Hf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竹卡组硅质角砾岩中岩浆锆石的形成时代为(54.92±0.75)Ma,与帕那组年龄相近证实始新世岩浆作用产物可能为大竹卡组提供了部分物源。锆石ε_(Hf)(t)值介于7.71~10.17、全岩Sr-Nd同位素与林子宗群火山岩相似,但其(^(87)Sr/^(86)Sr)i明显区别于区域以上地壳来源为主的铯硅华矿床。Fe-Mn-Al、Cr-Zr、SiO_(2)-(K_(2)O+Na_(2)O)、SiO_(2)-Al_(2)O_(3)等图解皆显示大竹卡组硅质角砾岩为热液交代成因。综上所述,文章认为大竹卡组富铯硅质角砾岩原岩可能为碰撞造山初期形成的火山碎屑岩,该套火山碎屑岩在大竹卡组沉积之前,经历了富铯、富硅的热液流体交代事件。文章发现了拉萨地块南缘早于中新世的富铯硅质角砾岩,证实了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发生了铯的富集,并可能是现代铯硅华矿床的潜在物质源区。这些富铯硅质角砾岩数量多、铯含量高,具有一定的铯矿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竹卡组 铯矿 硅质角砾岩 拉萨地块南缘 西藏
下载PDF
新疆伊犁地块南缘志留纪和泥盆纪花岗质侵入体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形成时构造背景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10
4
作者 朱志新 王克卓 +3 位作者 郑玉洁 孙桂华 张超 李亚萍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93-1200,共8页
位于新疆西天山的伊犁地块南缘发育大量古生代侵入岩,本文从前人划分的华力西期侵入岩中识别出泥盆纪和志留纪的中酸性侵入岩,对其中三个侵入体的锆石进行SHRIMP U-Pb定年研究,分别获得436±8Ma、370±7Ma、366±8Ma的^(206... 位于新疆西天山的伊犁地块南缘发育大量古生代侵入岩,本文从前人划分的华力西期侵入岩中识别出泥盆纪和志留纪的中酸性侵入岩,对其中三个侵入体的锆石进行SHRIMP U-Pb定年研究,分别获得436±8Ma、370±7Ma、366±8Ma的^(206)Pb/^(238)U表面年龄;同时对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志留纪、泥盆纪侵入岩均具有较典型的活动陆缘侵入岩的特征,结合该活动陆缘区域岩浆活动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初步确定志留纪至早石炭世期间,南天山碰撞造山带前身洋盆的洋岩石圈板块一直在向伊犁地块之下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天山 伊犁地块南缘 锆石SHRIMP U-PB定年 侵入岩 活动陆缘
下载PDF
用GPS资料分析渭河盆地及邻近地区地壳运动特征 被引量:13
5
作者 戴王强 王庆良 +3 位作者 冯希杰 赵小茂 任隽 王凤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2-36,共5页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1999~2002年渭河盆地及邻近地区GPS观测资料,以及陕西省地震局2001~2002年的GPS观测资料,研究了渭河盆地及邻近地区地壳运动速度场。结果表明,渭河盆地及邻区的运动速率有明显的WE向条带状变化特征,鄂尔...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1999~2002年渭河盆地及邻近地区GPS观测资料,以及陕西省地震局2001~2002年的GPS观测资料,研究了渭河盆地及邻近地区地壳运动速度场。结果表明,渭河盆地及邻区的运动速率有明显的WE向条带状变化特征,鄂尔多斯块体南缘呈整体不连续性逆时针旋转运动,相对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的榆林测点,平均速率约为5.7mm/a;渭河盆地中部的彬县—西安—蓝田一线两侧存在一个左旋剪切带(东侧)和右旋剪切带,左旋剪切带的北部区域与铜川—泾阳—临潼—渭南小震频发区恰好对应;鄂尔多斯块体东南缘临汾盆地东侧,GPS观测点资料表现出应力集中的迹象,该区与临汾 韩城地震带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地壳运动 渭河盆地 地震活动 速度场
下载PDF
柴达木地块南缘昆北单元变质新元古代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 被引量:44
6
作者 陈能松 李晓彦 +3 位作者 王新宇 陈强 王勤燕 万渝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11-1314,共4页
侵入于香日德南昆北单元金水口岩群白沙河岩组中的变质花岗岩的锆石SHRIMPU-Pb年龄约为904Ma。该年龄与东昆仑地区已有的定年数据一道,表明柴达木地块南缘存在一条中—新元古代的花岗岩深成侵入岩带,整个柴达木地块可能曾响应了全球Rodi... 侵入于香日德南昆北单元金水口岩群白沙河岩组中的变质花岗岩的锆石SHRIMPU-Pb年龄约为904Ma。该年龄与东昆仑地区已有的定年数据一道,表明柴达木地块南缘存在一条中—新元古代的花岗岩深成侵入岩带,整个柴达木地块可能曾响应了全球Rodinia超大陆汇聚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花岗岩 锆石SHRIMP U—Pb定年 Rodinia超大陆汇聚 柴达木地块南缘
下载PDF
扬子地块南缘晚古生代洋壳存在的Nd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2
7
作者 吴福元 孙加鹏 张兴洲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2-33,共12页
总结我国扬子地块南缘新元古代—早中生代沉积岩目前已发表的Nd同位素资料发现,这些沉积岩具有随时间变化而其Nd同位素组成发生漂移的现象。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它们具有2000Ma左右的Nd模式年龄,但在1000~700Ma... 总结我国扬子地块南缘新元古代—早中生代沉积岩目前已发表的Nd同位素资料发现,这些沉积岩具有随时间变化而其Nd同位素组成发生漂移的现象。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它们具有2000Ma左右的Nd模式年龄,但在1000~700Ma的新元古代和<400Ma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时间段中,Nd同位素模式年龄急剧降低,反映在此时间段内,新生地幔物质已经进入沉积物的物源区。1000~700Ma期间的Nd同位素变化归因于晋宁期的碰撞造山作用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沉积岩的Nd同位素变异起因于海盆发育阶段洋壳的出现。即扬子地块南缘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曾经存在过洋壳,且该洋盆可能是古特提斯大洋分支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 晚古生代 洋壳 沉积岩 钕同位素
下载PDF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的中、新生代变形构造及其动力学 被引量:37
8
作者 崔军文 郭宪璞 +2 位作者 丁孝忠 李朋武 张晓卫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3-118,共16页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可划分为西昆仑北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塔南拗陷带)两个构造单元,后者由塔西南拗陷带和塔东南断陷带两部分组成。西昆北带分别以库地—喀什塔什断裂和西昆北冲断裂与西昆中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可划分为西昆仑北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塔南拗陷带)两个构造单元,后者由塔西南拗陷带和塔东南断陷带两部分组成。西昆北带分别以库地—喀什塔什断裂和西昆北冲断裂与西昆中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相隔。盆-山构造经历了长期、叠次的形成、演化过程,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变形构造具有极大的统一性,总体表现为以西昆中断裂(其主体为库地—喀什塔什断裂)为根带,以北向逆冲扩展作用为主导,向北至塔南拗陷带腹部,逐渐转化为以垂直向上的构造伸展作用为主导。塔南拗陷带的逆冲断裂与具强烈深层流变组构的西昆北逆冲断裂属统一地球动力学系统中不同构造层次的成分,前者是后者向浅层脆性应变域扩展的产物。导致盆-山构造形成的驱动力来自昆仑构造带以南的持续、强烈的北向逆冲扩展作用,至少在塔南拗陷带的前早更新统地层分布区不存在塔里木地块自北向南俯冲的直接证据。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的造盆、造山作用过程可简单地归纳为三个形成演化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快速隆升和快速拗陷(沉降)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的深层拆离-缓慢隆升和均匀拗陷(沉降)期和新近纪至今的挤压-急剧隆升和强烈拗陷(沉降)期。造盆、造山作用的动力学过程表明,中—上新世是造盆造山作用机制发生重大转折时期,早更新世末的构造运动基本上奠定了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盆-山构造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结合带 西昆北带 塔里木南缘拗陷带 中、新生代 变形构造 造盆 造山作用
下载PDF
华北陆块南缘崤山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4
9
作者 李磊 孙卫志 +3 位作者 孟宪锋 杨小芬 张灯堂 冯建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635-2652,共18页
华北陆块南缘的崤山地区,呈北东向分布着龙卧沟、后河、白石崖等燕山期花岗岩体,岩石类型以二长花岗斑岩为主。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崤山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总体成分呈酸性,岩石主要属于高钾-钾玄质系列... 华北陆块南缘的崤山地区,呈北东向分布着龙卧沟、后河、白石崖等燕山期花岗岩体,岩石类型以二长花岗斑岩为主。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崤山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总体成分呈酸性,岩石主要属于高钾-钾玄质系列;它们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含稀土元素)组成模式,LREE、HREE分馏明显,(La/Yb)N=9.52~41.21,平均26.16,Eu异常不明显(δEu=0.82~1.35),大部分岩体呈现出微弱的负Eu异常,少部分样品显示出微弱的正异常;富集Rb、Ba、Th、K、Pb、Hf和Y等元素,亏损Ta、Nb、Zr、P和Ti等元素,岩体高Sr(392.8×10-6~916.9×10-6,平均678.8×10-6),低Y(8.12×10-6~21.34×10-6,平均14.86×10-6)和Yb(0.503×10-6~1.756×10-6,平均1.26×10-6),暗示源区有石榴石残留。岩体的锶同位素初始比值ISr=0.70645~0.71022,平均0.70828,εNd(t)=-19.7~-3.4,平均-14.6,二阶段Nd模式年龄t2DM集中在1827~2372Ma,具有高放射成因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初始铅同位素比值为:206Pb/204Pb=17.228~18.720,平均17.905;207Pb/204Pb=15.444~15.656,平均15.544,208Pb/204Pb=37.519~38.707,平均38.187。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崤山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是华北陆块南缘加厚地壳底部熔融的产物,源岩以南秦岭结晶基底为主,同时有华北陆块的太华群、熊耳群及幔源物质的混入。岩体是扬子板块携秦岭微板块俯冲到华北板块之下,随着区域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转换,岩石圈巨量减薄、软流圈上涌底侵上覆岩石圈,加热加厚地壳熔融形成,表明南秦岭板块的结晶基底在拆离式俯冲的作用下向北已楔入崤山地区结晶基底之下,而崤山北麓可能是其在东秦岭的北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 化学组成 基底性质 构造属性 华北陆块南缘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地块差异性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衍景 富士谷 +2 位作者 胡受奚 陈泽铭 周顺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1年第3期265-271,共7页
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基底系由嵩箕地块、华熊地块等构成,两地块在中岳(吕梁)运动时(1850Ma)沿三门峡-宝丰断裂带拼合。两地块各自具有独立的地质演化史,二者在基底、盖层、岩浆岩、构造线方向和矿产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明显的差异... 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基底系由嵩箕地块、华熊地块等构成,两地块在中岳(吕梁)运动时(1850Ma)沿三门峡-宝丰断裂带拼合。两地块各自具有独立的地质演化史,二者在基底、盖层、岩浆岩、构造线方向和矿产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明显的差异。用块体构造认识华北前寒武纪基底的组成不均一性,对认识与研究华北及其周边的构造特征并确定找矿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块 差异 成矿 块体构造 华北
下载PDF
华南板块南缘早中生代的逆冲推覆构造及其相关的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23
11
作者 林伟 Michel Faure +5 位作者 Claude Lepvrier 陈泽超 褚杨 王清晨 N'guyen Van Vuong Vu Van Tich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4-145,共12页
作为理解华南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在华南板块南缘的云开地体和越北的Song Chay地体发育了早中生代的向北东逆冲推覆的韧性变形。在云开地体,经历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变质的矿物指示了产状平缓的面理上发育明显的北东—南西向矿物拉伸线... 作为理解华南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在华南板块南缘的云开地体和越北的Song Chay地体发育了早中生代的向北东逆冲推覆的韧性变形。在云开地体,经历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变质的矿物指示了产状平缓的面理上发育明显的北东—南西向矿物拉伸线理。沿着这些矿物拉伸线理,具有上部指向北东的剪切变形。同位素年代学的定年结果指示了变形事件发生在220 Ma左右。在越南北部,Song Chay地体的岩石和构造特征与云开地体极其相似:平缓的面理,北东—南西向的矿物拉伸线理和上部指向北东的剪切变形是其主要的构造特征,这些构造特征均表现为向北东的逆冲推覆,变形时间从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这期构造事件的动力学机制被认为同印支板块与华南板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拼合密切相关。我们认为新发现的Song Chay蛇绿混杂带是华南板块同印支板块的碰撞拼合界线。因此,华南板块南缘云开地体和Song Chay地体被一同卷入同印支板块的碰撞造山体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板块南缘 云开地体 SONG Chay地体 北东向逆冲推覆构造 早中生代板块拼合
下载PDF
华北陆块南缘中生代合峪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49
12
作者 高昕宇 赵太平 +2 位作者 原振雷 周艳艳 高剑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485-3506,共22页
合峪花岗岩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外方山地区,为豫西地区燕山期最大的岩基,出露总面积达784km2,有多期侵入的特点,可划分为6个单元。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资料表明,合峪花岗岩基侵位时间为148.2~135.3Ma... 合峪花岗岩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外方山地区,为豫西地区燕山期最大的岩基,出露总面积达784km2,有多期侵入的特点,可划分为6个单元。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资料表明,合峪花岗岩基侵位时间为148.2~135.3Ma。合峪花岗岩基的SiO2=67.16%~75.43%,Al2O3=13.29%~15.92%,MgO=0.26%~1.12%,K2O+Na2O>8%,Na2O/K2O=0.88~1.43,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0.94~1.09,为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岩体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La/Yb)N=14.5×10-6~49.9×10-6,平均值27.2×10-6),Sr含量变化较大(102×10-6~848×10-6,平均290×10-6),Y、Yb含量低(Y=3.21×10-6~17.3×10-6;Yb=0.43×10-6~2.16×10-6),Eu弱亏损(δEu=0.57~0.89),反映熔体发生过长石分离结晶作用,源岩部分熔融生成熔体时残留相组合中没有或很少有长石的存在。合峪花岗岩基ISr=0.7071~0.7090,εSr(t)=40.8~65.9,εNd(t)=-16.4^-11.2,其tDM2为1.85~2.27Ga;锆石的εHf(t)主要集中于-25.39^-5.25之间,tDM2年龄介于1301~2846Ma。同位素数据显示合峪花岗岩基的源岩主要为南秦岭及扬子地块结晶基底,还混有少量熊耳群及太华群的物质。综合区域地质演化,认为合峪花岗岩基形成于秦岭造山带中生代陆内俯冲,岩石圈增厚,幔源岩浆上涌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陆块南缘 合峪花岗岩基 锆石U-PB年龄 SR-ND-HF同位素 成因机制
下载PDF
华北陆块南缘燕山期花岗岩带岩浆演化:以小秦岭—外方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振强 徐建昌 +3 位作者 冯建之 祁冬梅 杨钢 孙卫志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32-1046,共15页
根据华北陆块南缘小秦岭—外方山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将其形成过程划分为160~155 Ma(Ⅰ)、150~125 Ma(Ⅱ)、120~110 Ma(Ⅲ)3个期次,与中国北方大规模岩浆活动期次并不完全一致。这3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元素演化较为特殊,... 根据华北陆块南缘小秦岭—外方山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将其形成过程划分为160~155 Ma(Ⅰ)、150~125 Ma(Ⅱ)、120~110 Ma(Ⅲ)3个期次,与中国北方大规模岩浆活动期次并不完全一致。这3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元素演化较为特殊,Ⅰ期花岗岩(南泥湖、上房沟等岩体)与Ⅲ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较为相似,均以异常高的K含量、明显的负Eu异常及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弱或不分馏为主要特征,为A型花岗岩。Ⅱ期花岗岩为偏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富集Rb、Th、U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和Ta等高场强元素,P2O5含量随SiO2含量增加呈递减趋势,为I型花岗岩,大部分样品Sr>300.00×10-6,Y<19.00×10-6,Yb<1.90×10-6,具有埃达克岩的属性。时代由老至新,Ⅰ、Ⅱ、Ⅲ花岗岩呈现出A型—I型—A型的演化规律。Ⅰ期花岗岩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下的局部伸展环境;Ⅱ期花岗岩则形成于华北陆块南缘构造体制转换阶段,是地壳加厚导致的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Ⅲ期花岗岩则是扬子与华北陆块拼合后,板块逐渐稳定,岩石圈发生伸展,下地壳岩石减压熔融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秦岭—外方山 燕山期花岗岩 岩浆演化 华北陆块南缘
下载PDF
扬子地块南缘元古代浊积岩源区风化特征和源岩性质的沉积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量:6
14
作者 顾雪祥 刘建明 +3 位作者 Oskar Schulz Franz Vavtar 唐菊兴 王乾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1-235,共15页
对扬子地台南缘元古代浊积岩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源区遭受了中等程度的风化作用影响 ,这种影响记录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的丰度与分布型式、蚀变化学指数 ( CIA)以及 Th/U比值等方面。稀土元素的组成和配分型式、T... 对扬子地台南缘元古代浊积岩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源区遭受了中等程度的风化作用影响 ,这种影响记录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的丰度与分布型式、蚀变化学指数 ( CIA)以及 Th/U比值等方面。稀土元素的组成和配分型式、Th/Sc和 La/Sc比值以及其他常量和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表明 ,沉积岩不具备成熟的再旋回沉积物的特征 ,其源岩主要为由酸性岩浆岩等长英质组分构成的古老上地壳 ,源岩曾受到了显著的壳内分异作用的影响。中元古界冷家溪群地层的源岩较新元古界板溪群含有较高的 Co,Cr,Ni,Sc,V等基性组分 ,且基性的铁镁质成分主要反映在粘土级组分的沉积记录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南缘 元古代 浊积岩 源区风化特征 源岩性质 地球化学 元素丰度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地应力测量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牛琳琳 丰成君 +2 位作者 张鹏 陈群策 谭成轩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1期25-34,共10页
利用水压致裂法得到的地应力测试数据对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地壳浅部地应力分布规律及断层活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两个水平主应力随深度线性增长,应力梯度分别为0.032和0.021,在测量深度域内水平和垂直应力的关系为S_H>S_h>S_V... 利用水压致裂法得到的地应力测试数据对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地壳浅部地应力分布规律及断层活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两个水平主应力随深度线性增长,应力梯度分别为0.032和0.021,在测量深度域内水平和垂直应力的关系为S_H>S_h>S_V,该应力状态有利于断层发生逆断层活动,与1556年华山大地震的发震正断层的性质不同;(2)研究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北南—北北西向,与区域速度矢量场方向一致,与其他资料解译的区域构造应力方向有一些差异,主要是受鄂尔多斯地块周缘断层活动的影响;(3)利用Mohr-Coulomb准则及Byerlee定律,摩擦系数取0.6~1.0,对研究区的地应力状态进行分析,发现鄂尔多斯地块南缘的测点未达到或超过地壳破裂极限状态,不存在断层失稳或地震等其他形式的地壳活动,处于较稳定地壳应力状态;(4)实测数据为该区补充了新的地应力测量资料,研究结果为该区工程设计及建设、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提供了边界条件,对于该区地质灾害评价、地壳稳定性以及大陆动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块南缘 水压致裂 地应力测量 地应力状态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华北地块南缘黑山-木龙沟地区中酸性岩的锆石U-Pb年龄、岩石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柯昌辉 王晓霞 +3 位作者 李金宝 杨阳 齐秋菊 周晓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81-800,共20页
华北地块南缘黑山-木龙沟地区晚中生代中酸性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黑山下斜辉石黑云母闪长岩和木龙沟花岗闪长斑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54±2Ma(2σ,N=16)和151±1Ma(2σ,N=15)。该中酸性岩的A/CNK=0.75~1.04,Na2O+K... 华北地块南缘黑山-木龙沟地区晚中生代中酸性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黑山下斜辉石黑云母闪长岩和木龙沟花岗闪长斑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54±2Ma(2σ,N=16)和151±1Ma(2σ,N=15)。该中酸性岩的A/CNK=0.75~1.04,Na2O+K2O=6.15%~8.42%,K2O/Na2O=0.77~2.29,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和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在稀土和微量元素上,富集LREE和Rb、Ba、K、P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HREE和Zr、Hf、Ta、Nb、P、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弱的负铕异常(δEu=0.85~0.99)。在同位素上,全岩的ISr为0.708676~0.711480,εNd(t)变化于-22~-16.1之间,tDM2为2.25~2.72Ga;锆石的εHf(t)为-27.8~-18.4,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2.37~2.96Ga。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这些中酸性岩的源区物质由古老的壳源物质和年轻组分组成,其中以壳源物质为主,可能为太古宙太华群。岩相学和区域地质特征显示,年轻组分可能为幔源组分,岩体可能是由底侵的幔源岩浆与其诱发部分熔融的壳源岩浆混合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锆石U-Pb年龄 SR-ND-HF同位素 中酸性岩 华北地块南缘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华北地块南缘地壳的精细结构 被引量:5
17
作者 酆少英 刘保金 +7 位作者 李倩 袁洪克 朱国军 田一鸣 王宏伟 侯黎华 邓小娟 谭雅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1-594,共14页
文中基于长10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秦岭造山带北缘和华北地块南缘交接部位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具有双层反射结构特征,莫霍面由一系列叠层状的弧形强反射构成,地壳厚约32~35km。上地壳内一... 文中基于长10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秦岭造山带北缘和华北地块南缘交接部位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具有双层反射结构特征,莫霍面由一系列叠层状的弧形强反射构成,地壳厚约32~35km。上地壳内一系列方向不同、形态各异的反射波组分别对应秦岭北缘的逆冲推覆体及伸展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盆地。下地壳以错断莫霍面的地壳深断裂为界,具有南、北2段明显不同的反射结构。剖面南段以弧状强反射为主,北段由产状近水平或S倾的叠层状反射构成,暗示该区曾经历强烈、复杂的构造运动。剖面揭示的上地壳断裂控制了该区盆山构造的形成和地层沉积,错断莫霍面的地壳深断裂为深部物质的上涌和能量交换创造了条件,从而调节了地壳内部的物质构成和能量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 秦岭造山带 华北地块南缘 莫霍面
下载PDF
豫西雷门沟钼矿区花岗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曹晶 叶会寿 +3 位作者 陈小丹 李正远 张兴康 贺文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77-695,共19页
雷门沟钼矿床是东秦岭地区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之一。矿体主要赋存于雷门沟花岗斑岩体内,部分产于岩体外接触带的太华群片麻岩中。LA-(MC)-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雷门沟花岗斑岩的成岩年龄为(131.0±0.6)Ma(n=25,MSWD=1.6),与辉... 雷门沟钼矿床是东秦岭地区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之一。矿体主要赋存于雷门沟花岗斑岩体内,部分产于岩体外接触带的太华群片麻岩中。LA-(MC)-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雷门沟花岗斑岩的成岩年龄为(131.0±0.6)Ma(n=25,MSWD=1.6),与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132±2)Ma一致。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岩体的A/CNK=1.11~1.17,w(K2O+Na2O)为8.12%~9.07%,K2O/Na2O比值为1.17~1.68,属于过铝质和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该岩体富集LREE、K、Rb、Ba、Sr、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HREE、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具有中等的负铕异常。岩石的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9 319~0.709 326,εNd(t)值为-16.26^-16.16;锆石的εHf(t)值变化于-27.9^-16.9,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2259~2946 Ma,显示其源区物质以壳源物质为主,可能为太古宙太华群,有少量幔源组分的参与,岩体可能是由底侵的基性幔源岩浆诱发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与邻近的花山岩基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对比表明,雷门沟花岗斑岩和花山岩基来源于相同的源区,推测二者应是不同侵入期次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 SR-ND-HF同位素 花岗斑岩 雷门沟 华北陆块南缘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缘鲁山太古宙基底的形成和演化 被引量:8
19
作者 谢士稳 颉颃强 +1 位作者 刘守偈 董春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84-1893,共10页
鲁山地区保存和出露很好的太古宙基底岩石。文章报道了2件魏庄片麻岩的原岩年龄分别为(2867±5)Ma和(2768±5)Ma,变质作用时代分别为(2775±6)Ma和(2775±56)Ma。结合已发表数据,魏庄片麻岩原岩形成时代可大... 鲁山地区保存和出露很好的太古宙基底岩石。文章报道了2件魏庄片麻岩的原岩年龄分别为(2867±5)Ma和(2768±5)Ma,变质作用时代分别为(2775±6)Ma和(2775±56)Ma。结合已发表数据,魏庄片麻岩原岩形成时代可大致分为2867~2928Ma和2765~2768Ma两个阶段;榆树庄片麻岩原岩形成于2829~2897Ma、2752~2778Ma和2723Ma;斜长角闪岩原岩形成于2838~2845Ma、2747~2794Ma和2730Ma。尽管三者岩性上存在差异,但原岩形成的期次和时代相当,指示它们在成因上可能存在联系。鲁山多地陆续发现2.8~2.9Ga的岩石,表明该地区存在一定规模的中太古代基底。通过与胶东、霍邱等地对比,笔者认为华北克拉通南缘可能存在中太古代的古老陆块,其重要的初生地壳生长事件发生在2.9~3.0G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山 锆石定年 中太古代 华北南缘 古老陆块
下载PDF
华北板块南缘石人山岩块晚古生代陆内变形特征及侧向挤出构造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静雅 任升莲 +8 位作者 董树文 李加好 宋传中 林寿发 韩旭 李振强 张刚 王莹 杨青亮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0-824,共15页
华北板块南缘在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陆内变形过程。石人山岩块边界断裂发育大量平行于断裂带的A型褶皱和近水平的矿物生长线理,表明其经历了以走滑剪切变形为主的构造阶段。动力学研究表明石人山岩块具有南西向逆冲的运动学特征,其... 华北板块南缘在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陆内变形过程。石人山岩块边界断裂发育大量平行于断裂带的A型褶皱和近水平的矿物生长线理,表明其经历了以走滑剪切变形为主的构造阶段。动力学研究表明石人山岩块具有南西向逆冲的运动学特征,其南侧洛南—栾川断裂带(洛栾断裂带)以左行剪切变形为主,北东侧鲁山断裂带以北西向逆冲兼有右行剪切变形为特征,夹于其中的石人山岩块显示为向西、向上挤出的特征。选择典型岩石样品进行同位素测年来限定断裂活动的时代,其中,洛栾断裂带内同构造花岗岩脉的锆石U-Pb定年结果为413.6±7.4 Ma,鲁山断裂带内走滑剪切特征明显的构造透镜体内变形岩石的锆石定年结果为419.3±11.2 Ma。虽然洛栾断裂与鲁山断裂的运动方向不同,但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限定了两条断裂带发生走滑变形的时间都是晚古生代泥盆纪末期,从而共同构成了石人山岩块整体向西挤出的构造特征,同时也表明,相互碰撞的大陆在碰撞之后将很快转变为以平行造山带侧向挤出与走滑位移为主的陆内变形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板块南缘 石人山岩块 陆内变形 侧向挤出 洛栾断裂带 鲁山断裂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