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lsic Igneous Rocks in the Hua'aobaote Pb-Zn-Ag Polymetallic Orefield,Southern Great Xing'an Range:Genesis,Metallogenetic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被引量:4
1
作者 SHANG Zhi CHEN Yongqing GUO Xianggu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期221-239,共19页
The Hua’aobaote Pb-Zn-Ag Polymetallic orefield is situated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Great Xing’an Range(GXAR),which has experienced extensive magmatism.Since the Paleozoic,there are two stages of magmatism in ... The Hua’aobaote Pb-Zn-Ag Polymetallic orefield is situated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Great Xing’an Range(GXAR),which has experienced extensive magmatism.Since the Paleozoic,there are two stages of magmatism in Hua’aobaote orefield occurred in the Paleozoic and Mesozoic.The Mesozoic magmatis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bZn-Ag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in Hua’aobaote orefield.In this study,new geochemical data was obtained to discuss the timing and petrogenesis of the magmatic rocks and its geodynamic and metallogenic significance.Zircon U-Pb ages reveal that the felsic igneous rocks from the Hua’aobaote orefield were formed in the Early Permian(294.8±3.2 Ma)and Early Cretaceous(132.6±1.4 Ma).Geochemically,the Early Permian granodiorite porphyrite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Sr/Y(42-63)ratios and Mg^(#)(62.24-70.74)values and low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HREE)(5.09-6.79 ppm)contents.The granodiorite porphyrite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depleted Sr-Nd initial isotopic signatures[ε_(Nd)(t)=5.91-7.59,(^(87)Sr/^(86)Sr)i=0.7029-0.7030],exhibiting adakitic characteristics.The Early Cretaceous granite porphyry and rhyolite are A-type felsic igneous rocks,and demonstrate high SiO_(2),Na_(2)O+K_(2)O and rare earth element(REE)contents,low CaO and MgO contents,low(^(87)Sr/^(86)Sr)i ratios(0.7044-0.7058),and positive ε_(Nd)(t)values(2.57-4.65).Whole-rock 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granodiorite porphyrite are:206Pb/204Pb=17.631-18.149,^(207)Pb/^(204)Pb=15.422-15.450,and ^(208)Pb/^(204)Pb=37.325-37.729.The granite porphyry and rhyolite have initial ^(206)Pb/^(204)Pb,^(207)Pb/^(204)Pb,and ^(208)Pb/^(204)Pb ratios of 18.106-19.309,15.489-15.539,and 37.821-38.05,respectively.Sr-Nd-Pb isotopic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Early Permian granodiorite porphyrite is likely to derive from slab melts and modified by peridotitic mantle wedge in the subduction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Paleo-Asian Ocean.The Early Cretaceous A-type felsic igneous rocks were derived from juvenile lower crust,accompanied by limited crustal contamination and various degree of fractional crystallisation during magma emplacement.The Early Cretaceous magmatism and related mineralization were formed in a post-orogenic tectonic setting that attributed to the closure of the Mongol-Okhotsk Ocean.Pb isotopic data for the various rock units in the study area indicate that the Mesozoic magma source contributed substantial Pb,Zn,and Ag to the Hua’aobaote depos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great xing’an Range Hua’aobaote zircon U-Pb age Sr-Nd-Pb isotopes metallogenetic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petrogenesis
下载PDF
Magmatic Evol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Super-Large Shihuiyao Rb–Nb–Ta Deposit,Southern Great Xing'an Range,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ZHOU Zhenhua CHE Hewei +1 位作者 MA Xinghua GAO X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2275-2276,共2页
Rare metal ore reserves ar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and their metallogenic mechanism and mineralization studies have also been received widesprea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关键词 In Nb Magmatic Evol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Super-Large Shihuiyao Rb Ta Deposit southern great xing’an Range China
下载PDF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n the defoliation dynamics of the larch caterpillar(Dendrolimus superans Butler)in the Great Xing’an boreal forests 被引量:3
3
作者 Lei Fang Yue Yu +5 位作者 Guofei Fang Xu Zhang Zhijun Yu Xudong Zhang Ellen Crocker Jian Ya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6期2683-2697,共15页
Larch caterpillar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Great Xing’an boreal forests;howev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terpillar defoliation dynamics and climatic factors is poorly understood.The aims of this study are to ... Larch caterpillar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Great Xing’an boreal forests;howev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terpillar defoliation dynamics and climatic factors is poorly understood.The aims of this study are to investigate the primary weather conditions that might influence forest defoliation and to identify the most important life stage of the larch caterpillar at which forest defoliation might be mitigated by incorporating more inhibitory influences from climatic factors.The life cycle of the larch caterpillar was partitioned into four stages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d mixed effect models were combined with a relative weight analysis approach to evaluate the importance and influence of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on defoliation dynamics.The results show that warmer temperatures in growing seasons and overwintering periods can increase the defoliation area,while rainy and humid growing seasons decrease the defoliation area.Total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early instar larval period had the greatest power to explain the variance in defoliation dynamics and had a very strong inhibitory effect,followed by the accumulative temperatures of the late instar larval period which had a positive impact,and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middle instar larval period which had a negative impact.Weather conditions during the early instar larval period had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 area defoliated and accounted for 40%of the explained variance.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climatic warming and drying will increase the risk of larch caterpillar outbreaks in the Great Xing’an Mount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ch caterpillar Defoliation area Climatic warming Life cycle great xing’an mountains Relative importance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北大山岩体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对岩石成因及成矿潜力的指示
4
作者 贾力 吴昌志 +2 位作者 焦建刚 钱壮志 雷如雄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986,共26页
大兴安岭南段发育包括维拉斯托、黄岗、安乐、大井、毛登和边家大院等锡多金属矿床,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带。北大山岩体是该锡多金属成矿带规模最大,出露最完全的花岗质侵入体,其北部主要为石英二长斑岩,南部为黑云母花岗岩... 大兴安岭南段发育包括维拉斯托、黄岗、安乐、大井、毛登和边家大院等锡多金属矿床,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带。北大山岩体是该锡多金属成矿带规模最大,出露最完全的花岗质侵入体,其北部主要为石英二长斑岩,南部为黑云母花岗岩,且南部岩相中常见电气石和绿柱石,被认为是区内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母岩。然而,目前对该岩体岩石成因及其稀有金属成矿潜力的认识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在对北大山岩体开展岩相学观察和锆石U-Pb定年的基础上,通过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合MELTS热力学模拟计算,试图阐明该岩体的成因类型、源区特征和演化过程,并讨论其成矿潜力。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北大山岩体北部的石英二长斑岩形成于143.4±1.3Ma,南部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142.6±1.3Ma,与大兴安岭南段早白垩世锡多金属成矿年龄峰值相一致。北大山岩体中含自形富水矿物角闪石及黑云母、富碱(K_(2)O+Na_(2)O=8.58%~9.34%)、ACNK/CNK值介于0.97~1.02,P_(2)O_(5)含量低(<0.14%)且与SiO_(2)含量呈负相关,指示该岩体为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岩体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较为亏损(ε_(Hf)(t)值平均6.81,n=20),且全岩锆饱和温度较高(平均值为813℃),指示其为新生地壳物质高温熔融的产物。主量元素变化关系和MELTS模拟结果表明,北大山岩体为高钾钙碱性岩浆体系不同程度分离结晶的产物,其中北部石英二长斑岩样品之间结晶分异程度较低,而南部黑云母花岗岩的结晶分异程度较高。北大山岩体的形成时代、源区特征和氧化还原条件(△FMQ-2.5)与大兴安岭南段稀有金属花岗岩类似,具有一定的锡多金属成矿潜力,但其初融温度、挥发分组成(相对富B贫F)、分异演化程度(结晶分异和熔体-流体相互作用程度相对较低)明显不同于维拉斯托矿床成矿碱长花岗斑岩,不会是该矿床的成矿母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锆石HF同位素 地球化学 北大山 锡多金属成矿带 大兴安岭南段
下载PDF
南宋临安大石佛院园林复原研究
5
作者 单怡辰 沈实现 +1 位作者 晋亚日 汪笑雪 《园林》 2024年第5期91-99,共9页
大石佛院是南宋时期西湖最负盛名的寺庙园林之一,至今最远可追溯到公元前秦朝时,当时相传其作为秦始皇揽船石。南宋时期,大佛头作为泛舟西湖北望宝石山的重要地标,是《西湖清趣图》中突出且重要的寺庙园林,其睒电窗的窗式与朱墙壶门是... 大石佛院是南宋时期西湖最负盛名的寺庙园林之一,至今最远可追溯到公元前秦朝时,当时相传其作为秦始皇揽船石。南宋时期,大佛头作为泛舟西湖北望宝石山的重要地标,是《西湖清趣图》中突出且重要的寺庙园林,其睒电窗的窗式与朱墙壶门是南宋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寺庙建筑形式。在详细考据有关大石佛院的文献古籍和历史绘画的基础上,梳理其历史沿革,并从周边环境、空间布局、建筑形制、园林活动等诸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将大石佛寺分为大石佛院、十三间楼和兜率寺三个部分,并结合《西湖清趣图》进行寺庙内外的复原想象,还原南宋时期大石佛院的园林盛景。大石佛院的复原研究为山地寺庙园林的研究提供较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南宋西湖园林研究的后续展开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园林 大石佛寺 寺庙园林 园林复原 山地园林 西湖园林
下载PDF
基于“目标-成本-效益”协同优化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格局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晓文 吕江涛 +6 位作者 智烈慧 梁芳源 裴元生 李迎霞 孟耀斌 廖丹琦 穆泳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625-3635,共11页
当前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为代表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已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但相关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支撑仍较为薄弱,如何确定合理的保护修复目标,并对生态保护与修复格局进行整合优化,是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 当前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为代表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已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但相关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支撑仍较为薄弱,如何确定合理的保护修复目标,并对生态保护与修复格局进行整合优化,是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规划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理论和方法,初步构建了基于“目标-成本-效益”协同优化的一体化保护修复规划构架,以大兴安岭中段嫩江-哈拉哈河源头区为例,依托空间优化模型(Marxan)对一体化保护修复格局进行了优化模拟,结果表明:(1)绰尔河流域的生态系统保护优先级最高,其次是哈拉哈河流域和洮儿河流域,最后是霍林河流域。当预算不足时,优先保护绰尔河流域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研究区内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当优化目标低于50%,优化格局中以林地保护和草地保护为主,需要修复格局规模较小,当优化目标比例超过50%,需要采取生态修复的面积明显增加。随着优化目标比例的提升,优化格局所需面积越来越大,优化后区域中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均有所提高;(3)依据目标-成本-效益曲线,60%的保护修复水平(即1980—2020年退化损失的生态系统服务的60%)为最高效的保护修复目标,所需生态保护修复总成本为50.6亿,但产生的生态效益可达为66.4亿;(4)60%目标水平下,需要林地、草地和湿地保护面积分别为20400.27 km^(2)、11919.45 km^(2)和25.23 km^(2);林地、草地和湿地修复面积分别为272.18 km^(2)、1695.23 km^(2)和3.71 km^(2),分别占1980—2020年期间林地、草地和河湖湿地退化消失比例40.9%、23.5%和6.3%。本研究提出的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格局整合优化方法可以确定不同目标和成本约束下,获取最佳综合生态效益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策略和优化布局,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相关理论和方法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保护修复 系统保护规划 “目标-成本-效益”协同优化 大兴安岭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小孤山锡锌矿床锡石U-Pb年龄、流体包裹体和H-O-S-Pb同位素特征
7
作者 武广 杨飞 +4 位作者 李睿华 陈公正 张彤 师江朋 李士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79-1599,共21页
毛登-小孤山地区是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成矿带代表性矿区,由小孤山锡锌矿床和毛登锡钼铋多金属矿床组成。小孤山矿床锡石U-Pb Tera-Wasserburg谐和年龄为134.8±1.9Ma,表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该矿床成矿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锡石-... 毛登-小孤山地区是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成矿带代表性矿区,由小孤山锡锌矿床和毛登锡钼铋多金属矿床组成。小孤山矿床锡石U-Pb Tera-Wasserburg谐和年龄为134.8±1.9Ma,表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该矿床成矿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锡石-黄铁矿-石英-电气石阶段(Ⅰ阶段)、锡石-黄铜矿-闪锌矿-石英-萤石阶段(Ⅱ阶段)、闪锌矿-方铅矿-石英-萤石阶段(Ⅲ阶段)、黄铁矿-石英-方解石阶段(Ⅳ阶段)。小孤山矿床主要发育富液两相包裹体(WL型)、富气两相包裹体(WG型)及含子矿物包裹体(S型)。Ⅰ、Ⅱ和Ⅲ阶段均发育WL、WG和S型包裹体,Ⅳ阶段仅出现WL型包裹体。从Ⅰ至Ⅳ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分别为420-443℃/8.3%-52.0%NaCleqv、286-379℃/4.0%-40.2%NaCleqv、214-299℃/3.8%-36.1%NaCleqv、178-195℃/2.1%-3.3%NaCleqv,表明从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由高温高盐度向低温低盐度转化,且前三个阶段流体盐度波动大,暗示成矿流体发生了多次沸腾。矿床的δ18O水介于-2.6‰-11.0‰,δD介于-107‰--91‰,Ⅰ和Ⅱ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Ⅲ阶段开始有大气降水的加入。硫化物的δ34SCDT值介于-3.3‰--0.6‰,206Pb/204Pb介于17.772-18.427,207Pb/204Pb介于15.482-15.679,208Pb/204Pb介于37.668-38.622,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流体沸腾和降温是矿质沉淀的两种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石U-Pb年龄 流体包裹体 H-O-S-Pb同位素 小孤山矿床 大兴安岭南段
下载PDF
内蒙古花敖包特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来自锆石和锡石U-Pb年龄的约束
8
作者 陈公正 武广 +4 位作者 李振祥 杨飞 李士辉 易慧能 李英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71-1790,共20页
花敖包特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矿体主要呈脉状赋存于二叠系寿山沟组的断裂中,部分矿体呈囊状产于寿山沟组与华力西期蛇绿岩的接触带中。矿体主要包括银铅锌锑矿体、锡铜矿体、铜铅锌矿体、锡矿体和银矿体。花敖包特矿床... 花敖包特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矿体主要呈脉状赋存于二叠系寿山沟组的断裂中,部分矿体呈囊状产于寿山沟组与华力西期蛇绿岩的接触带中。矿体主要包括银铅锌锑矿体、锡铜矿体、铜铅锌矿体、锡矿体和银矿体。花敖包特矿床可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分别为石英-锡石-毒砂-黄铁矿阶段(Ⅰ阶段)、石英-绢云母-锡石-黄铜矿-毒砂-磁黄铁矿-闪锌矿-黝铜矿阶段(Ⅱ阶段)、石英-绢云母-萤石-方解石-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辉锑矿-含银硫盐矿物阶段(Ⅲ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黄铁矿-辉银矿-深红银矿阶段(Ⅳ阶段)。对花敖包特矿区2件次流纹岩样品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别获得135.4±0.8Ma和134.8±0.8Ma的年龄。对成矿Ⅰ阶段锡矿石和Ⅱ阶段锡铜矿石进行了LA-ICP-MS锡石U-Pb定年,分别获得136.3±2.0Ma和134.3±1.7Ma的加权平均年龄。定年结果表明,花敖包特矿床次流纹岩、锡矿体和锡铜矿体均形成于早白垩世。尽管二者形成时间相近,但脉体穿切关系及矿化分带特征均表明次流纹岩并非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主要来源。本文认为,花敖包特矿床真正的成矿地质体为隐伏于矿区深部的次火山岩钟,其矿床成因类型为与次火山岩相关的热液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锡石U-Pb定年 花敖包特银多金属矿床 大兴安岭南段
下载PDF
内蒙古扎拉格阿木铜多金属矿床H、O、S、Pb同位素组成及矿床成因
9
作者 刘怀金 许辉 +7 位作者 张旭柱 牛兴国 邱广义 李源 郭俊凤 祝贺 邢志军 李志刚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1-532,共12页
内蒙古扎拉格阿木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大兴安岭中南段西坡发现的中大型铜多金属矿床。矿床产出于二叠纪花岗闪长岩体与中二叠统哲斯组外接触带,矿体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毒砂、闪锌矿、方铅矿和银黝... 内蒙古扎拉格阿木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大兴安岭中南段西坡发现的中大型铜多金属矿床。矿床产出于二叠纪花岗闪长岩体与中二叠统哲斯组外接触带,矿体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毒砂、闪锌矿、方铅矿和银黝铜矿等。本文通过H、O、S和Pb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试图查明该矿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与成矿物质来源,进一步探讨矿床成因。结果显示,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为-4.5‰~0.2‰,金属硫化物^(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分别为18.663~18.040、15.655~15.528、37.992~38.709;成矿流体的δ^(18)O水值为-8.5‰~-7.5‰,δD_(V-SMOW)值为-115.5‰~-98.1‰。结合大兴安岭中南段构造-岩浆演化背景认为,扎拉格阿木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地幔,上升过程中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源的特征,矿床属于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岩浆热液型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S、Pb同位素 矿床成因 铜多金属矿 扎拉格阿木 大兴安岭中南段
下载PDF
黑龙江大兴安岭呼中林区火烧点格局分析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9
10
作者 刘志华 杨健 +1 位作者 贺红士 常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69-1677,共9页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景观格局、动态和生态过程的重要自然驱动力,理解林火发生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对于林火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以黑龙江大兴安岭呼中林区1990-2005年火烧数据为研究案例,分析了火烧点空间格局及...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景观格局、动态和生态过程的重要自然驱动力,理解林火发生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对于林火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以黑龙江大兴安岭呼中林区1990-2005年火烧数据为研究案例,分析了火烧点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火烧点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呈现聚集分布,存在一些火烧高发区和低发区。呼中林区火烧概率是0.004-0.012次/(km.2a),平均火烧概率为0.0077次/(km.2a)。人类活动因子、地形因子和植被因子对林火的发生均具有重要作用。应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表明,距离居民点和道路的距离、高程、坡度和林型是影响林火发生的显著因子。因此在进行森林防火管理时,仅仅通过控制人类活动对于降低林火火险的效果是有限的,地形和林型也是林火防控时重点要考虑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空间点格局分析 大兴安岭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内蒙古白音查干Sn多金属矿床石英斑岩的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和Nd-Hf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5
11
作者 姚磊 吕志成 +5 位作者 叶天竺 庞振山 贾宏翔 张志辉 吴云峰 李睿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183-3199,共17页
白音查干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是大兴安岭南段新发现的一处大型Sn多金属矿床,也是该地区近些年来Sn矿找矿的重大突破。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首次测得与成矿有关的石英斑岩成岩年龄为141.7±0.8Ma至140.2±1... 白音查干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是大兴安岭南段新发现的一处大型Sn多金属矿床,也是该地区近些年来Sn矿找矿的重大突破。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首次测得与成矿有关的石英斑岩成岩年龄为141.7±0.8Ma至140.2±1.1Ma。这一年龄与区内其他Sn多金属矿床成矿岩体的成岩年龄范围基本一致,说明大兴安岭南段与Sn成矿作用有关的花岗质岩石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140Ma左右)。全岩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石英斑岩具有较高的SiO_2含量(70.99%~76.98%)、FeOT/(FeOT+MgO)值(0.90~0.97)、FeOT/MgO值(9.45~36.3)及10000×Ga/Al值(5.9~8.2)和较低的MgO(0.13%~0.18%)、TiO_2(0.10%~0.12%)及P2O5含量(0.02%~0.03%);稀土元素总量较低,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元素富集和明显负δEu异常的特点;微量元素富集Rb、U、Ta、Nd、Hf等元素,亏损Ba、K、Sr、P、Ti等元素。以上这些特征均说明,石英斑岩具备A型花岗岩的特点。微量元素、全岩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结果显示,岩石具有较高的εNd(t)(+3.6^+3.8)和εHf(t)(+8.2^+11.6)值以及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_(NdDM2)为0.63~0.62Ga;t_(HfDM2)为0.67~0.45Ga),说明石英斑岩可能为幔源新生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并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结晶分异作用。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成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Nd-Hf同位素数据可知,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与Sn成矿作用有关的花岗岩以源区富含大量幔源新生地壳物质为特点,主要形成于晚中生代软流圈上涌所导致的岩石圈伸展的背景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南段 白音查干Sn矿床 石英斑岩 锆石U-PB年龄 Nd-Hf同位素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植物区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梁存柱 王炜 +1 位作者 刘钟龄 刘书润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4期553-562,共10页
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坐落在蒙古高原草原区与辽河平原草原区的分水界上,北边与大兴安岭北部山地针叶林区一脉相连,南边与华北燕山山地夏绿润叶林相接.因此本区植物区系与周边植物区系发生广泛的相互交流与分化.对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植物... 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坐落在蒙古高原草原区与辽河平原草原区的分水界上,北边与大兴安岭北部山地针叶林区一脉相连,南边与华北燕山山地夏绿润叶林相接.因此本区植物区系与周边植物区系发生广泛的相互交流与分化.对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植物区系多样性及其性质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周边地区植物区系作了比较.该地区拥有野生维管植物104科,431属1031种.其植物属可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和31个变型,植物种可划分为28个分布区类型.其中温带成分数量最多,东亚成分在群落中的作用最为突出,蒙古草原成分渗透强烈,是一个植物种类相对较丰富、成分混杂、过渡性的年轻植物区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植物区系 多样性 维管植物 裸子植物
下载PDF
内蒙古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侏罗纪成矿的年代学证据及其找矿意义 被引量:32
13
作者 欧阳荷根 李睿华 周振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835-1845,共11页
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大兴安岭南段发现的一超大型规模矿床,其银资源量为2.6×10~4t,锌3.3Mt,铅1.1Mt,但矿床的成矿时代目前还未得到精确的厘定,这制约了对矿床成因、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的认识。本文在详细的矿床地... 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大兴安岭南段发现的一超大型规模矿床,其银资源量为2.6×10~4t,锌3.3Mt,铅1.1Mt,但矿床的成矿时代目前还未得到精确的厘定,这制约了对矿床成因、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的认识。本文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特征调查基础上,识别出了与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有关的斑状花岗岩。该岩体内部发育浸染状方铅矿和矿化的隐爆角砾岩,岩体外接触带硅化、绿泥石化及银铅锌矿化强烈,这指示双尖子山矿床的银铅锌矿化和蚀变作用与斑状花岗岩的侵入作用密切相关。鉴于此,作者对斑状花岗岩的锆石进行了LA-MC-ICP-MS U-Pb定年,获得该岩体16颗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59.3±2.3Ma,该年龄可近似代表双尖子山矿床的成矿年龄。上述结果表明,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为与晚侏罗世斑状花岗岩有关的热液脉型矿床。尽管精确的成矿年龄数据已揭示大兴安岭南段存在侏罗纪成矿事件,但大多数的观点认为早白垩世(~135Ma)是大兴安岭南段内生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的峰期,因此忽视了侏罗纪成矿事件的重要性。鉴于双尖子山矿床银、铅和锌的资源量均已达超大型矿床规模,作者认为,大兴安岭南段侏罗纪成矿作用的强度可能并不亚于早白垩世,应在今后的找矿勘察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尖子山 大兴安岭南段 热液脉型矿床 斑状花岗岩 隐爆角砾岩
下载PDF
火控制政策对大兴安岭森林景观、可燃物动态及火险的长期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刘志华 常禹 +1 位作者 贺红士 陈宏伟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0-79,共10页
大兴安岭50年来严格的火控制政策已经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火格局,同时也改变了森林的物种组成和年龄结构。理解大兴安岭森林对长期火控制的响应是制定森林可持续发展的依据之一。本文应用LANDIS模型模拟了大兴安岭森林景观对自然火(1950年... 大兴安岭50年来严格的火控制政策已经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火格局,同时也改变了森林的物种组成和年龄结构。理解大兴安岭森林对长期火控制的响应是制定森林可持续发展的依据之一。本文应用LANDIS模型模拟了大兴安岭森林景观对自然火(1950年以前)和灭火(1950年以后)的长期响应(300年)。结果表明:灭火显著增加了落叶松面积,增加其过熟林面积,减少其幼龄林面积;同时也显著减少白桦面积,减少其幼龄林面积;灭火延长火烧轮回期,火烧次数减少,灾难性火灾发生的机率增加,火险在模拟的50年内迅速上升到高火险等级。在自然火格局下,火险在整个模拟过程中保持较低的等级。所以如果现行的高强度灭火政策继续实施的话,必须要制定大范围的可燃物管理措施(计划火烧、粗可燃物处理等),以降低灾难性火灾发生的机率。计划火烧加粗可燃物去除将成为可燃物管理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首选措施。如何评价大兴安岭地区可燃物处理措施的效果,在保持木材生产和生态作用稳定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降低火险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火 森林景观 LANDIS 大兴安岭 火险 可燃物管理 计划火烧
下载PDF
近40a大兴安岭漠河县林火行为指标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光 邸雪颖 舒立福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6-80,98,共6页
基于加拿大火险天气指标系统,研究了1971—2010年间大兴安岭漠河县林火行为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 a研究区的初始蔓延指标(ISI)、有效可燃物指标(IBU)、林火天气指标(IFW)和火灾难控程度指标(RSS)所分别代表的林火蔓延速度、林... 基于加拿大火险天气指标系统,研究了1971—2010年间大兴安岭漠河县林火行为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 a研究区的初始蔓延指标(ISI)、有效可燃物指标(IBU)、林火天气指标(IFW)和火灾难控程度指标(RSS)所分别代表的林火蔓延速度、林火释放能量、林火强度和林火持续时间具有相同的年代变化特征,即20世纪70年代为林火行为的严峻期、80~90年代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年代际转型,伴随着这次年代际的转型,21世纪后的林火行为更加严峻,表现为林火蔓延速度增快、能量释放增大、林火强度增强、火持续时间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漠河 火行为 年代际
下载PDF
大兴安岭呼中林区地表死可燃物载荷量空间格局 被引量:21
16
作者 刘志华 常禹 +4 位作者 陈宏伟 周锐 荆国志 张红新 张长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7-493,共7页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依据时滞分类标准对大兴安岭呼中林区地表死可燃物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一级地表死可燃物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占总地表死可燃物载荷量的55.54%,平均载荷量为762.35g·m-2,其载荷量的决定因素是林分因子...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依据时滞分类标准对大兴安岭呼中林区地表死可燃物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一级地表死可燃物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占总地表死可燃物载荷量的55.54%,平均载荷量为762.35g·m-2,其载荷量的决定因素是林分因子和立地年龄;二、三级地表死可燃物的平均载荷量之和为610.26g·m-2,具有较弱的空间自相关性,其载荷量的决定因素为干扰历史.地表死可燃物类型和数量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空间异质性是造成插值精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但采用实地调查数据,并结合地统计学方法,可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地表死可燃物载荷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可间接为林业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死可燃物 可燃物载荷量 空间格局 地统计 呼中林区 大兴安岭
下载PDF
呼中林区森林景观的历史变域模拟及评价 被引量:11
17
作者 吴志丰 李月辉 +4 位作者 布仁仓 熊在平 常禹 陈宏伟 胡远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4799-4807,共9页
在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将物种的年龄和分布信息进行随机化处理后,应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对森林景观进行长时间(2500a)模拟,取物种演替稳定时间段作为模拟历史变域的数据来源。分别在景观水平和年龄类型水平上利用景观指数空间分析... 在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将物种的年龄和分布信息进行随机化处理后,应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对森林景观进行长时间(2500a)模拟,取物种演替稳定时间段作为模拟历史变域的数据来源。分别在景观水平和年龄类型水平上利用景观指数空间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景观格局历史变域的模拟结果,并在二维空间坐标内,将研究区1990年、2000年森林景观特征与之比较。结果表明,各树种面积比例在模拟900a后都达到稳定状态,可作为无干扰条件下森林景观特征的历史变域;由于长期采伐,研究区1990年景观的斑块面积和破碎化程度都偏离了该历史变域,其中,过熟林偏离最明显,其斑块面积远小于历史变域,破碎化程度非常严重;虽然1990年后的采伐管理方案比之前的更为合理,但2000年的森林景观仍旧继续偏离历史变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变域 景观格局 主成分分析 核密度分析 大兴安岭
下载PDF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后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强 赵雨森 +3 位作者 辛颖 韩雪成 夏祥友 韩春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1-65,70,共6页
以大兴安岭1987年"5.6"大火后火烧迹地经过植被恢复后的4种林分类型为对象,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樟子松林>兴安落叶松林>山杨林&... 以大兴安岭1987年"5.6"大火后火烧迹地经过植被恢复后的4种林分类型为对象,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樟子松林>兴安落叶松林>山杨林>白桦林。物种多样性在垂直层次上的变化差异较大。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樟子松的土壤理化性质较其他3种林分类型差。4林分类型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度均大于0.5,但关联程度不同。樟子松林和山杨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土壤容重的关联程度最大,兴安落叶松林和白桦林的3个多样性指数与非毛管孔隙度的关联程度最大。樟子松林、兴安落叶松林和白桦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与有效磷的关联程度最大,而山杨林的3个多样性指数与有效磷的关联程度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火烧迹地 植被恢复 物种多样性 土壤环境
下载PDF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土壤动物的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25
19
作者 张淑花 张雪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72-676,共5页
以大兴安岭地区不同年份火烧迹地土壤动物为研究对象,对火烧后不同恢复时间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及相关指数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DIC指数、丰富度指数及优势度指数变化趋势均表现为火烧恢复初期迅速增加,然后... 以大兴安岭地区不同年份火烧迹地土壤动物为研究对象,对火烧后不同恢复时间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及相关指数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DIC指数、丰富度指数及优势度指数变化趋势均表现为火烧恢复初期迅速增加,然后缓慢增加并逐渐接近对比样地值;如果不考虑8a迹地数据极大值的影响,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DIC指数、丰富度指数及优势度指数也大致呈现火烧恢复初期迅速增加,然后缓慢增长的趋势;在垂直方向上,大型土壤动物DIC指数、个体数及丰富度指数在0~5cm最大,向上、向下减少,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各项指数都是凋落物层最大,向下迅速减小;相关分析表明,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丰富度指数与DIC指数都具有极高的相关性;群落相似性分析显示,各火烧迹地间土壤动物群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森林火 火烧迹地 土壤动物 群落多样性
下载PDF
白桦次生林降雨水化学及养分输入特征 被引量:13
20
作者 刘茜 满秀玲 田野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3-89,共7页
通过对大兴安岭北部白桦次生林林外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和枯透水进行野外观测、取样及室内水化学测定,研究了白桦次生林降雨养分输入特征。结果表明:大兴安岭漠河地区大气降雨呈中性,p H为7.0,TDS值为19mg/L。在白桦林降雨再分配过程... 通过对大兴安岭北部白桦次生林林外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和枯透水进行野外观测、取样及室内水化学测定,研究了白桦次生林降雨养分输入特征。结果表明:大兴安岭漠河地区大气降雨呈中性,p H为7.0,TDS值为19mg/L。在白桦林降雨再分配过程中,p H与TDS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最低值都出现在树干径流中,分别为5.3、15 mg/L。而p H和TDS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大气降雨和枯透水中。阴离子中,F-及SO2-4最高值均出现在树干径流中,其他阴离子浓度则在枯透水中最高,且其中NO-3变化最大,最高、最低相差100.4倍。金属元素中,Na+、Zn2+及Mn元素最高值均出现在树干径流中,其他元素浓度则在枯透水中最高。而最低值几乎均出现于大气降雨(除Ca2+、Cu2+外)中。大气降雨养分输入量为95.414 kg/hm2,降雨穿过林冠层后,F-、Cl-、NO-3、Ca2+、Fe元素及Cu2+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余元素则有所增加,使林内雨养分总量降为93.557 kg/hm2。林内雨穿过枯落物层后,除Na+含量较林内雨降低外,其他元素含量均升高,养分总输入量升高了72.149 kg/hm2。与大气降雨输入量相比,枯透水输入量则增加了70.296 kg/hm2,其中Cl-、Na+和Cu2+含量低于大气降雨,其他元素则有不同程度增加。最终大气降雨通过白桦次生林后输入土壤养分总量为165.711 kg/hm2,其中阴离子输入量为37.823 kg/hm2,金属元素输入量为127.888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部 白桦次生林 降雨再分配 水化学 养分输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