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s of humic acids in two soil profiles of the southwest China Karst area 被引量:2
1
作者 Liangang Ma Baohua Xiao +2 位作者 Xinyue Di Weilin Huang Shijie Wang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85-94,共10页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s of humic acid(HA) and soil organic matter(SOM) in a yellow soil profile and a limestone soil profile of the southwest China Karst area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o reveal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s of humic acid(HA) and soil organic matter(SOM) in a yellow soil profile and a limestone soil profile of the southwest China Karst area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o reveal their evolutions in different soils of the study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SOM along the two soil profiles were notably different.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contents of soil samples decreased just slightly along the limestone soil profile but sharply along the yellow soil profile. TOCs of the limestone soi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rresponding yellow soils, and C/N ratios of SOMs showed a similar variation trend to that of TOCs, indicating that SOM can be better conserved in the limestone soil than in the yellow soil. The soil humic acids were exhaustively extracted and further fractionated according to their apparent molecular weights using ultrafiltration techniques to explore underlying conservation mechanism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C/N ratios of HAs from different limestone soil layers were relatively stable and that large molecular HA fractions predominated the bulk HA of the top soil, indicating that HA in the limestone profile was protected while bio and chemical degradations were retarded. Combined with organic elements contents and mineral contents of two soils, weconcluded that high calcium contents in limestone soils may play a key role in SOM conservation by forming complexation compounds with HAs or/and enclosing SOMs with hypergene CaCO_3 precip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Soil organic matter Humic acid Characteristics Distribution southwest china karst area
下载PDF
CONSULTATIVE RECOMMENDATION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KARST AND ROCK-NAKED MOUNTAIN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
2
作者 Academic Division of Geoscience and Division of Biology , the CAS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995年第2期169-172,共4页
The serious degrad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rapid expansion of stone desert have had a serious effect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karst and rock-naked mountain areas in Southwest China. Moreover, ... The serious degrad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rapid expansion of stone desert have had a serious effect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karst and rock-naked mountain areas in Southwest China. Moreover, these areas are still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characterized by a greater significance of agriculture to the economy, face sharp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opulation, the arable land and resources, and are suffering because of a shortage of investment. On the basis of this current situation, three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in this article: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 among grain, ecology,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reasing the inpu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dopting policies consistent with social equity in areas of pover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ULTATIVE RECOMMENDATION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karst AND ROCK-NAKED MOUNTAIN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 ROCK ROCK
下载PDF
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REHABILITATION IN THE KARST OF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6
3
作者 Cai Yunlong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1997年第2期24-32,共9页
The Karst of Southwest China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poverty stricken region with impoverishment-degradation spiral. To essentially break away from this vicious circle, the local ecology, economy and society s... The Karst of Southwest China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poverty stricken region with impoverishment-degradation spiral. To essentially break away from this vicious circle, the local ecology, economy and society should be rehabilitated, and hence to strengthen the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building of the localities. Two considerations are stressed in this article: (1)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system project with great complexities. Any single approach is difficult to success and integrated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2) Some typical and feasible areas should be selected to demonstrate the projec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cological, socio-economic reconstruction. Then, they can be used as a model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region. Based upon these ideals, a project entitled “Reversal of Impoverishment-Degradation Spiral in the Karst of Southwest China' was proposed and has been listed in 《Priority Programme for China's Agenda 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verty alleviation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capacity building 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rehabilitation karst areas southwest china.
下载PDF
ENVIRONMENTAL MIG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克林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8年第3期80-89,共0页
This paper focuses on migration occurrence as a result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It briefly reviews previous practices in some less developed courtries and then considers the extent to which ... This paper focuses on migration occurrence as a result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It briefly reviews previous practices in some less developed courtries and then considers the extent to which environmental factors have been and may be significant in initiating migr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karst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 is used to illustrate the phenomenon, including root causes, restrictive factors, nature of the migration, desires of migrants, strategies of response and optional policies. It is argued that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the prevention of environmentally caused displacement should be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MIGR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arst area southwest china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核心分布区植被对极端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1
5
作者 靖娟利 赵婷 +2 位作者 王永锋 孙佳荟 付宝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53-3364,共12页
为了探究植被变化与极端气候之间的关系,以西南喀斯特核心分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2~2019年NDVI数据和气象站点日气温和降雨数据,选择气候变化监测和指标专家组(ETCCDI)定义的极端气候指数,运用趋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NDVI和极... 为了探究植被变化与极端气候之间的关系,以西南喀斯特核心分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2~2019年NDVI数据和气象站点日气温和降雨数据,选择气候变化监测和指标专家组(ETCCDI)定义的极端气候指数,运用趋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NDVI和极端气候时空变化及其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982~2019年西南喀斯特核心分布区NDVI总体(83.13%)呈显著上升趋势,仅少部分地区(0.51%)呈下降趋势.极端气候指数中,表征极端高温的指数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显著(P<0.05)增加趋势,表征极端低温的指数在时间和空间上(P<0.05)都呈显著下降趋势,而极端降水指数变化趋势不显著(P>0.05).年尺度上,西南喀斯特核心分布区NDVI与极端降水和极端气温暖指数呈正相关,而与极端气温冷指数呈负相关;NDVI与7个具有显著关系(P<0.05)的极端气温指数(TN90P、TX90P、TNX、TXX、TN10P、TX10P、TNN)的相关性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表征极端气温频率的TN90P、TX90P和TN10P三个指数是影响不同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对于喀斯特地区生态保护与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极端气候 时空变化 植被类型 西南喀斯特核心分布区
下载PDF
西南岩溶地区不同含水介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 被引量:23
6
作者 武毅 孙银行 李凤哲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78-284,共7页
针对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带岩溶水、管道型岩溶水(溶洞、暗河、管道等)、构造裂隙岩溶水等不同类型地下水赋存介质特点,通过适宜的地球物理方法使用条件以及找水特点的分析,提出不同含水介质中寻找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要解决的地质问题、拟... 针对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带岩溶水、管道型岩溶水(溶洞、暗河、管道等)、构造裂隙岩溶水等不同类型地下水赋存介质特点,通过适宜的地球物理方法使用条件以及找水特点的分析,提出不同含水介质中寻找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要解决的地质问题、拟采用的综合物探方法,分别总结出了它们的电性参数(或曲线)的响应特征,形成了不同含水介质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组合方案。最后通过实例验证其实用性,并对在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工作中积累的技术经验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岩溶地区 表层岩溶 暗河管道 断层储水构造 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技术
下载PDF
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安全与对策 被引量:33
7
作者 邹胜章 朱明秋 +1 位作者 唐建生 夏日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637-1642,共6页
特殊的环境地质结构,导致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安全长期受到威胁,包括季节性的水资源短缺、频繁交替的洪灾与旱灾以及水污染。本文在分析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安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安全评价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水量安全评... 特殊的环境地质结构,导致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安全长期受到威胁,包括季节性的水资源短缺、频繁交替的洪灾与旱灾以及水污染。本文在分析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安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安全评价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水量安全评价、水质安全评价、水资源利用安全评价以及水灾害防治安全评价,并阐明了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安全的主要保障措施,包括建立水资源安全预警系统、经济转型、保护性开发地下水源、优化水资源分配、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岩溶区 岩溶水 水资源安全 预警系统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特色生态经济模式探讨——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 被引量:17
8
作者 胡宝清 陈振宇 饶映雪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84-691,共8页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层薄、地表漏水、旱涝等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近现代以来水土流失日益加剧,以"石漠化"为特征的土地退化日趋蔓延。通过喀斯特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认为围绕现阶段生态环境退化加速...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层薄、地表漏水、旱涝等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近现代以来水土流失日益加剧,以"石漠化"为特征的土地退化日趋蔓延。通过喀斯特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认为围绕现阶段生态环境退化加速、土地生产力低、经济发展落后、人口增长与劳动力素质低下等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根据各个地区的生态经济状况,结合不同模式实施所采取主要技术路线的差异,把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特色生态经济建设实践总结为10种主要模式。并选取广西都安县作为典型研究区,探讨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农村特色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模式 西南喀斯特地区 都安
下载PDF
西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特点及生态恢复重建策略 被引量:23
9
作者 韦复才 周游游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2-287,共6页
西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具有水热充沛、矿产和旅游资源丰富,但存在地上地下双层岩溶空间结构和山高水深、地形陡峻、土壤贫瘠等两重性的特点,在人为活动的干扰影响下很容易导致生态退化,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在充... 西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具有水热充沛、矿产和旅游资源丰富,但存在地上地下双层岩溶空间结构和山高水深、地形陡峻、土壤贫瘠等两重性的特点,在人为活动的干扰影响下很容易导致生态退化,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在充分论述了西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的这种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机理分析,提出了岩溶生态系统退化是脆弱的岩溶生态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的成因观点,以及以将人为活动限制在岩溶生态系统环境承载允许的范围之内作为前提条件,并辅以因地制宜开发水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立体化生态农业、挖掘地方经济增长潜力、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及生态移民等工程措施的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岩溶区 生态系统 生态退化 生态重建
下载PDF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及防治初探 被引量:14
10
作者 黄钰铃 惠二青 李靖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6年第1期1-4,共4页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首先探讨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成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的原因,指出喀斯特石漠化引起的干旱缺水、土壤贫瘠、地质灾害等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据此,提...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首先探讨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成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的原因,指出喀斯特石漠化引起的干旱缺水、土壤贫瘠、地质灾害等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据此,提出防治喀斯特石漠化的基本措施,即缓解人口压力、加快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 喀斯特地区 石漠化
下载PDF
西南地区石漠化分布、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1
作者 安国英 周璇 +1 位作者 温静 童立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50-1159,共10页
根据中国西南岩溶区1999—2008年石漠化遥感调查结果,研究了该区石漠化发生现状和近十年间石漠化在区域、岩性、地貌及区域经济等方面的演变特征,并对发生石漠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石漠化集中分布在滇、黔、桂三省区;石漠化... 根据中国西南岩溶区1999—2008年石漠化遥感调查结果,研究了该区石漠化发生现状和近十年间石漠化在区域、岩性、地貌及区域经济等方面的演变特征,并对发生石漠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石漠化集中分布在滇、黔、桂三省区;石漠化的发生与岩性和地貌密切相关,其中纯碳酸盐岩中石漠化发生率高于杂碳酸盐岩,并随灰岩或碳酸盐岩含量减少而降低,而地形高差相对大的峰丛洼地、峰林洼地石漠化发生率最高,并随地貌相对高差变小而降低。石漠化发生程度与岩性、地貌关系表现多样,纯碳酸盐岩中轻度石漠化比例高于中度和重度石漠化之和的比例,杂碳酸盐岩中中度和重度石漠化之和的比例高于轻度石漠化比例;在峰林洼地、峰林/缓丘平原中轻度石漠化比例高于中度和重度石漠化之和的比例,缓丘台地和丘陵谷地中中度和重度石漠化之和的比例高于轻度石漠化,是岩溶构造演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制约的结果。从1999年到2008年间,该区石漠化已经呈现转轻趋势,主要表现在总面积减少,石漠化程度减轻;石漠化演变过程中发生在不同岩性和地貌中改善或恶化发生率的变化趋势与上述石漠化的发生规律相似。石漠化还不同程度地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调查显示,严重石漠化县域内石漠化面积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生产总值等呈负相关,县域内石漠化面积是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乃至人均生产总值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石漠化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区石漠化呈向好趋势,但是治理难点依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 岩溶地区 石漠化 分布特征 演变 统计分析
下载PDF
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对比研究——以寨底地下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杨 赵良杰 +2 位作者 潘晓东 夏日元 曹建文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123,共13页
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查清地下水资源量是科学管理水资源的基础,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评价方法多样,计算过程不同,进而评价结果也存在差异。本文选择寨底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四种不同的评价方法(总排泄量法、基流分割法... 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查清地下水资源量是科学管理水资源的基础,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评价方法多样,计算过程不同,进而评价结果也存在差异。本文选择寨底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四种不同的评价方法(总排泄量法、基流分割法、径流模数法、数值模型法)对流域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评价,分析各方法的评价机理和流程,研究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其适用性进行讨论。结果显示:针对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基流分割法简单快捷,适用于枯季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在雨季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中存在一定不足;总排泄量法的评价结果较为准确,但资料获取难度大,且成本较高;数值模拟法运算高效,但需要大量的前期调查研究数据资料;径流模数法操作性较强,对岩溶山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参数的选择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确定计算参数是水资源评价中的关键步骤,通过实测流量反推和灰色聚类法,可提高参数精度和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 地下水资源 西南岩溶区 评价方法
下载PDF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不同类型地下河开发利用模式探讨 被引量:12
13
作者 曹建文 夏日元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09-617,共9页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岩溶发育规律复杂,给地下河的有效开发利用带来了困难。在近年来西南岩溶区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不同岩溶地貌类型区地形地貌条件、岩溶发育特征,提出了6种典型地下河开发利用模式:(1)峰丛洼地区地下河溶洼成...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岩溶发育规律复杂,给地下河的有效开发利用带来了困难。在近年来西南岩溶区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不同岩溶地貌类型区地形地貌条件、岩溶发育特征,提出了6种典型地下河开发利用模式:(1)峰丛洼地区地下河溶洼成库模式;(2)岩溶深切河谷区地下河堵洞成库模式;(3)岩溶槽谷区地表-地下联合成库模式;(4)岩溶垄脊褶皱区隧洞引水模式;(5)峰林平原(谷地)区地下河机井提引利用模式;(6)断陷盆地边缘地区地下河地表-地下联合成库模式。这6种模式的提出,为因地制宜、合理高效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借鉴,可有效服务国家精准扶贫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 岩溶地貌类型 开发利用模式 地下水资源
下载PDF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 被引量:17
14
作者 袁丙华 毛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5期46-47,55,共3页
中国西南地区碳酸盐岩大面积连片分布 ,地下水资源总量丰富 ,但分布极不均一 ,存在大片干旱缺水区和石漠化地带。目前开展的可有效利用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将该区划分为隆起带裸露岩溶分布区、沉降带边缘褶皱构造控制岩溶分布区和断陷... 中国西南地区碳酸盐岩大面积连片分布 ,地下水资源总量丰富 ,但分布极不均一 ,存在大片干旱缺水区和石漠化地带。目前开展的可有效利用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将该区划分为隆起带裸露岩溶分布区、沉降带边缘褶皱构造控制岩溶分布区和断陷盆地隐伏岩溶分布区。区内岩溶发育和地下水赋存除受岩性、地质构造的控制外 ,还受新构造运动和古溶蚀的影响。岩溶地下水赋存于地表以下浅部岩溶带、构造控制的中部岩溶带和深部古溶蚀带。特殊岩性和古溶蚀形成的似层状岩溶含水层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 新构造运动 古溶蚀 似层状含水层 岩溶地下水 地下水资源
下载PDF
西南岩溶区土壤全氮含量的空间变异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文军 杨奇勇 +1 位作者 彭保发 赵迪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0-154,共5页
选择典型的岩溶峰丛洼地区域,在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研究0~20 cm深度土壤全氮含量与地形指数因子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普通克里格法(OK)、单变量协同克里格法(COK)和多变量协同克里格法(MCOK)对土壤全氮含量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 选择典型的岩溶峰丛洼地区域,在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研究0~20 cm深度土壤全氮含量与地形指数因子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普通克里格法(OK)、单变量协同克里格法(COK)和多变量协同克里格法(MCOK)对土壤全氮含量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全氮含量空间分布可以用两个回归模型来表征。克里格插值分析表明,当全氮含量与地形指数因子相关系数较低时,COK法并不能有效提高全氮预测精度;随着协同变量的增加,MCOK法能够显著提高全氮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全氮 半方差函数 协同克里格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山地的土壤侵蚀研究探讨 被引量:35
16
作者 何永彬 张信宝 文安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393-2398,共6页
西南喀斯特山区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土壤特征与土壤侵蚀的环境效应,普遍面临着因土壤侵蚀导致的"石漠化"问题。已有研究认为,在气候、地质地貌、植被和人为活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以混合侵蚀方式进行。但由... 西南喀斯特山区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土壤特征与土壤侵蚀的环境效应,普遍面临着因土壤侵蚀导致的"石漠化"问题。已有研究认为,在气候、地质地貌、植被和人为活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以混合侵蚀方式进行。但由于对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过程的认识不同,致使研究者得出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研究结果。有关喀斯特土壤侵蚀系统研究重点应该在土壤侵蚀机制、土壤侵蚀分级强度与土壤合理流失量等方面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研究 喀斯特山地 探讨 中国西南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四种植物水分生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莫凌 黄玉清 +3 位作者 覃家科 王晓英 陆树华 袁维圆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2-406,共5页
通过对喀斯特地区的4种植物红背山麻杆、圆叶乌桕、青檀和水冬瓜的水分特征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植物的组织含水量、临界饱和亏缺和需水程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其抗旱能力以青檀最强;水分利用效率饱和点以落叶灌木红背山麻杆最高,在600... 通过对喀斯特地区的4种植物红背山麻杆、圆叶乌桕、青檀和水冬瓜的水分特征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植物的组织含水量、临界饱和亏缺和需水程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其抗旱能力以青檀最强;水分利用效率饱和点以落叶灌木红背山麻杆最高,在600μmol.m-2·s-1左右,光辐射与气孔导度呈对数关系;而三个落叶乔木树种的WUE的光饱和点均在400μmol·m-2·s-1左右,光辐射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呈线性极显著相关关系;观测结果没有显示蒸腾饱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含水量 水分饱和亏缺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气孔导度 西南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1998-2012年中国西南岩溶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靖娟利 王永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3-167,共5页
基于1998—2012年长时间序列SPOT-VEGETATION植被指数数据集,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变化矢量分析法、一元线性回归变化斜率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对我国西南岩溶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SPOT-VEGETATION植被... 基于1998—2012年长时间序列SPOT-VEGETATION植被指数数据集,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变化矢量分析法、一元线性回归变化斜率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对我国西南岩溶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SPOT-VEGETATION植被指数数据可以较好地在宏观尺度上监测西南岩溶区的植被覆盖状况;(2)1998—2012年,西南岩溶区NDVI年均最大值呈上升趋势,整体上植被覆盖情况得到改善,约71.85%的区域植被覆盖情况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主要集中分布在贵州、云南和广西;局部地区植被覆盖情况恶化,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基本不变的区域约占总面积的27.62%;(3)近14a的变化矢量分析结果显示高变化和中变化的区域合计占54.17%,两个7a相比,1999—2005年的变化大于2006—2012年,前者是后者的1.82倍;(4)变化斜率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对西南岩溶区植被覆盖状况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岩溶区 SPOT-VEGETATION 变化矢量分析 趋势分析 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土地覆盖情景的时空模拟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婧 范泽孟 岳天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266-3275,共10页
气候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与土地覆盖类型的空间分布在时空层次上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在运用HLZ生态系统模型获得CMIP5的3种气候情景RCP26、RCP45、RCP85情景下西南地区未来90a(2011—2100年)HLZ生态系统时空分布情景数据的基础上... 气候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与土地覆盖类型的空间分布在时空层次上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在运用HLZ生态系统模型获得CMIP5的3种气候情景RCP26、RCP45、RCP85情景下西南地区未来90a(2011—2100年)HLZ生态系统时空分布情景数据的基础上,结合2010年土地覆盖现状数据,构建了土地覆盖情景的空间分析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西南地区未来90a土地覆盖情景的时空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3种气候情景下,西南地区未来90a的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地、耕地、冰雪、荒漠及裸岩石砾地等土地覆盖类型面积将呈逐渐减少趋势;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混交林、灌丛、湿地、建设用地、水体等土地覆盖类型面积则呈逐渐增加趋势。其中,湿地增加速度最快(平均每10a增加5.28%),荒漠及裸岩石砾地减少速度最快(平均每10a减少2.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盖情景模型 气候情景 土地覆盖变化 中国西南地区
下载PDF
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河水质影响因素的R型因子分析——以桂林寨底地下河为例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喆 夏日元 +1 位作者 Chris Groves 卢丽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5-50,共6页
利用R型因子分析法对桂林寨底地下河水化学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出影响寨底地下河水质因素的4个主因子:因子1以Ca2+、HCO-3和总硬度为主,表明方解石矿物的溶滤作用对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影响;因子2以K++Na+和Cl-为主,反映含水介质易溶盐对... 利用R型因子分析法对桂林寨底地下河水化学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出影响寨底地下河水质因素的4个主因子:因子1以Ca2+、HCO-3和总硬度为主,表明方解石矿物的溶滤作用对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影响;因子2以K++Na+和Cl-为主,反映含水介质易溶盐对水化学组分的重要影响;因子3以SO2-4和NO-3为主,代表了人类活动(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污染)对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影响作用;因子4以pH和Mg2+为主,反映了弱碱性水环境下白云石矿物的溶滤作用对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型因子分析 西南岩溶地区 地下河水质 溶滤作用 人类活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