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rpulids and their paleoecology of the Paleogene Kalatar Formation in southwest Tarim Basin of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YANG HaiJun SHEN JianWei +3 位作者 ZHANG LiJuan LI Meng HUANG ZhiBin WANG Yu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7期1087-1100,共14页
Polychaete serpulids are globally distributed tubeworms mostly in marine environments from Late Triassic to modem time. These calcareous tubeworms could be rock-forming, reef-building, or a principal fouling organism ... Polychaete serpulids are globally distributed tubeworms mostly in marine environments from Late Triassic to modem time. These calcareous tubeworms could be rock-forming, reef-building, or a principal fouling organism in harbor and bays. Car- bonates of the Paleogene Kalatar Formation in southwest Tarim Basin yield abundant serpulid fossils, which, together with oyster fossils, constitute the characteristic fossil assemblage of the Kalatar Formation. Other common fossils include bivalves, gastropods, ostracods, echinoderms, and bryozoans. Lithologies that yielded serpulid fossils are characterized by micritic bio- clastic limestone, sandy limestone, and shelly limestone, indicating a semi-restricted to open shallow marine environment with medium to low water energy. The research data about serpulids and their fossil materials from China are relatively rare.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tbssils taxonomy, community palaeoecology, and fossil taphonomy,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types, occurrence, distribution,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rpulids and their palaeoecological features in the Kalatar For- mation. Two serpulid community compositions were recognized in the Kalatar Formation, including a rock-forming Ditrupa community and a cluster-growth Propomatoceros community. The Ditrupa community was distributed in coastal environment of the west Kunlun piedmont, lived on sandy hard substrates with little mud, and rarely occurred in lagoon and tidal settings. The Propomatoceros community occurred in offshore middle carbonate ramp in the piedmont of the south Tianshan Moun- tains and in offshore shelf in the piedmont of the west Kunlun Mountain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host-rock litholo- gies, preservation and symbionts, it is inferred that serpulids in the Kalatar Formation grew on the oyster shell or other hard substrate, and they did not form reefs or bioher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rpulids PALAEOECOLOGY Kalatar Formation PALEOGENE southwest tarim basin
原文传递
Discovery of Precambrian thick black mudstones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southwest Tarim Basin 被引量:1
2
作者 Guangyou Zhu Dedao Du +4 位作者 Weiyan Chen Qisen Sun Tingting Li Zhiyao Zhang Zhiyong Chen 《Petroleum Research》 2018年第2期124-131,共8页
Due to deep burial of Precambrian in Tarim Basin,no breakthrough in th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has been achieved from these strata,and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is also uncertain.More than 30 explorato... Due to deep burial of Precambrian in Tarim Basin,no breakthrough in th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has been achieved from these strata,and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is also uncertain.More than 30 exploratory wells have been drilled in the southwest Tarim Basin and the pediment region of Kunlun Mountains with a total area of more than 100103 km2.Though some marine oil/gas fields such as Hetianhe,Bashituopu,Yubei and Luosi 2 have been discovered,the Cambrian or Ordovician source rocks have not been drilled,and hydrocarbon source still remain controversial.Recently,a set of thick black shales and mudstones has been found in the southwest Tarim Basin.The total thickness of mudstones is more than 140 m,and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mainly ranges from 0.6%to 1.9%with an average of 1.0%.Tmax is from 490C to 520C,equivalent to Ro from 1.99%to 2.99%.Pyrites are very rich in mudstone.According to stratigraphic contact relationship and isotopic chronology,this mudstone may have the age of more than 517 Ma,and is tentatively named as the“Western Kunlun black rock series”.Through the plate tectonic analysis,this set of thick black mudstones is possibly distributed widely in the southwest Tarim Basin,and its formation may be controlled by the aulacogen.This set of black mudstones may be an important source rocks in the southwest Tarim Basin,which suggest that the Precambrian-Cambrian strata in Tarim Basin has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This discovery of the black thick mudstones in the southwest Tarim Basin will promot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deep and ultra-deep strata of the Tarim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black rock series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PRECAMBRIAN TOC Tmax southwest tarim basin
原文传递
Segmentations of foreland belts and their tectonic mechanism in the Southwest Tarim Basin 被引量:4
3
作者 J. Canerot J. Deramond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10期1585-1598,共14页
Based on lots of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s of seismic profiles with outcrop cross-sections,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foreland belts surrounding the Southwest Tarim Foreland Basin have the... Based on lots of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s of seismic profiles with outcrop cross-sections,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foreland belts surrounding the Southwest Tarim Foreland Basin have the regularity of segmentation along the strike of foreland belts. There are many thin-skinned thrusting systems thrusting from mountains to the basin and the arcuate back-thrusting systems to the mountains distributed at intervals in the front of West Kunlun-Pamir and Southern Tianshan. Between thrusting and back-thrusting systems, the strike-slip faults developed. The northeast uplifts and depressions of Southwest Tarim Basin correspond with the segmentation of foreland basin. The thin-skinned thrusting system is formed in the case that the thickness of sedimentary covers is less than 10 km in depth where the basement is an uplift belt in general. The back-thrusting systems and triangle zones are formed in the case that the thickness of sedimentary covers is larger than 8 km in depth where the basement is a depression zone. The main mechanics of segmentation of foreland basin are the difference of mountain uplift and deformation rate along the longitude of the mountains, the huge sedimentary rocks in different depression centers, the uplift belts and depression zones in the basement rocks, and multi-displaced weak layers in the foreland basin. The segmentation of Southwest Tarim Foreland Basin is due to the intra-plate deformation of re-orogenies of West Kunlun-Pamir and Southwest Tianshan and the co-related deformation between mountains and basement of basin since Ne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est tarim basin FORELAND basin West Kunlun-Pamir and Tianshan TECTONIC segmentation structure of basement.
原文传递
Recognition of Aeolian Sandstone of Lower Cretaceous in the Southwest Depression, Tarim Basin and Its Significance 被引量:3
4
作者 陈荣林 朱宏发 +1 位作者 陈跃 徐良发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4年第9期754-758,共5页
Kezilesu Group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located along the belt of Wuqia-Wuyitakein the Southwest Depression of Tarim Basin, a sequence as thick as 1000 metres, hadbeen considered as a sediment of lake-shore delta or la... Kezilesu Group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located along the belt of Wuqia-Wuyitakein the Southwest Depression of Tarim Basin, a sequence as thick as 1000 metres, hadbeen considered as a sediment of lake-shore delta or lake-shore sand barrier by thepredecessors in their conclusions. However, 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field and indoorstudies on Kangsu section of Wuqia County and Wuyitake section of Arctau Coun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est Depression tarim basin Lower CRETACEOUS aeolian SANDSTONE reservoir rocks.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和西南坳陷油气地质特征类比及勘探启示 被引量:73
5
作者 何登发 李德生 +1 位作者 何金有 吴晓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1-218,共18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已有近60年的油气勘探历史,目前已发现了柯克亚、巴什托普、亚松迪、和田河、阿克莫木5个油气田和山1井、柯东1井2个油气藏。对于该一直被寄予厚望的地区,如何深入认识其油气地质条件,加快勘探进程,获得更多的油气发...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已有近60年的油气勘探历史,目前已发现了柯克亚、巴什托普、亚松迪、和田河、阿克莫木5个油气田和山1井、柯东1井2个油气藏。对于该一直被寄予厚望的地区,如何深入认识其油气地质条件,加快勘探进程,获得更多的油气发现,始终是石油地质学家与油气勘探家努力追求的目标。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天然气勘探近10年来取得重大突破。进行2个坳陷的石油地质类比研究是解剖与揭示西南坳陷油气地质条件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立足于库车与西南坳陷已有的油气勘探资料和现有认识,从比较大地构造学与石油地质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二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二者虽然在盆-山边界具有逆冲、走滑-逆冲性质,具有现今陆内前陆盆地结构,为不同性质的盆地转换、叠加形成,坳陷内部具有"分块、分带、分层"的特点,油气聚集受断裂带控制明显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但更多地体现出彼此的差异性。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大地构造背景,深部地质结构,基底性质,构造演化,地质结构,构造变形,烃源岩及其演化,储盖组合,含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油气分布规律等12个方面。其中,大地构造背景差异(库车坳陷与古亚洲洋相关,西南坳陷与特提斯体系相关)及地质结构特点的不同(库车坳陷主体为新生界与中生界叠加,西南坳陷主体为新生界与古生界叠加)是决定其油气成藏差异性的根本因素。石油地质类比表明,西南坳陷的油气勘探需要新的石油地质学理论与新的勘探思维。新的石油地质学理论要明确阐述"古老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后期强烈构造活动中保存的部位、状态、类型与可能机制";新的勘探思维迫切需要建立新的三维地质结构概念,整体、动态的勘探观与立体勘探思维,既重视山前带的复杂构造圈闭,也要重视斜坡带的隐蔽圈闭如奥陶系潜山、泥盆系-石炭系地层-岩性圈闭,同时要密切关注逼近寒武系烃源岩的白云岩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背景 地质结构 油气分布 石油地质类比 库车坳陷 西南坳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及其北缘前陆盆地板内变形构造 被引量:52
6
作者 曲国胜 陈杰 +4 位作者 陈新安 张兴林 李涛 尹军平 周洪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19-429,共11页
笔者总结了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及塔西南前陆盆地板内变形的各类构造模式、构造分带、新生代变形格局及构造演化,提出其新生代板内变形具有弧形构造分段性和阶段性演化的特点,发现了依格孜牙、柯克亚、桑株—杜瓦、卡兹克—阿尔特薄皮... 笔者总结了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及塔西南前陆盆地板内变形的各类构造模式、构造分带、新生代变形格局及构造演化,提出其新生代板内变形具有弧形构造分段性和阶段性演化的特点,发现了依格孜牙、柯克亚、桑株—杜瓦、卡兹克—阿尔特薄皮弧形推覆构造、齐姆根主弧形构造段及玉力群—克里阳构造段的三角带构造及叶尔羌—棋盘对冲过渡型弧形构造。认为对冲过渡型弧形构造及各弧形构造分段间的斜冲走滑带是塔西南前陆盆地板内变形的特殊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塔西南 前陆盆地 板内变形 构造模式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世臻 康志宏 +3 位作者 邱海峻 孟苗苗 冯志刚 李士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87-398,共12页
塔西南坳陷构造复杂,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段以及分期差异变形的特点,可划分为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和田—喀什凹陷带、麦盖提斜坡带、于田凸起4个二级构造单元。系统分析了寒武—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4套烃源岩及其分布特征... 塔西南坳陷构造复杂,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段以及分期差异变形的特点,可划分为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和田—喀什凹陷带、麦盖提斜坡带、于田凸起4个二级构造单元。系统分析了寒武—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4套烃源岩及其分布特征,在储层、盖层分析基础上,初步指出该区发育7套有利储盖组合,认为断层、不整合面和渗透性地层为该区良好的输导体系。在以上成藏条件综合分析基础上,综合考虑油气来源、运移方式、储层特征等条件,对成藏模式进行分析和归类,将油气成藏模式划分2大类5种模式,分别是近源垂向运移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成藏模式:外来推覆体型、楔状体型、原生体型,远源侧向运移斜坡带成藏模式:断展褶皱型和古岩溶型,并进一步预测了研究区有利油气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烃源岩 储层 盖层 西南坳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天然气轻烃指标的地质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与塔西南坳陷山前带天然气藏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韩文学 麻伟娇 +3 位作者 侯连华 陶士振 胡国艺 彭威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69-877,共9页
轻烃中蕴含有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依据一系列轻烃参数指标,对神木气田及塔西南坳陷山前带的天然气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神木气田及阿克莫木气田以煤成气为主,前者个别井可能有少量油型气的混入,而柯克亚-柯东... 轻烃中蕴含有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依据一系列轻烃参数指标,对神木气田及塔西南坳陷山前带的天然气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神木气田及阿克莫木气田以煤成气为主,前者个别井可能有少量油型气的混入,而柯克亚-柯东气田则为混合成因气。首次提出链烷烃指数标准,当其大于2时,为油型气或混合气,小于2时,为煤成气。根据Mango参数K_1和K_2值,神木气田的天然气来自同一套烃源岩,而塔西南坳陷山前带天然气则来自不同的烃源岩。根据Mango参数交会图版综合判断,神木气田及阿克莫木气田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陆相高等植物,而柯克亚-柯东气田的天然气主要为混合成因。根据异庚烷及庚烷辨识标准,神木气田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阿克莫木气田处于成熟阶段,而柯克亚-柯东气田则属于高成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熟度 轻烃指标 气源对比 成因类型 天然气 神木气田 塔西南坳陷
下载PDF
塔西南坳陷南华纪-震旦纪裂谷分布及其与下寒武统烃源岩的关系 被引量:38
9
作者 崔海峰 田雷 +1 位作者 张年春 刘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0-438,共9页
塔西南坳陷南华纪—震旦纪裂谷分布与烃源岩发育关系密切。综合西昆仑露头资料、钻井信息和地震剖面信息,分析了南华纪—震旦纪裂谷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展布特征,探讨了裂谷发育与下寒武统烃源岩分布的关系。研究认为,塔西南坳陷发育... 塔西南坳陷南华纪—震旦纪裂谷分布与烃源岩发育关系密切。综合西昆仑露头资料、钻井信息和地震剖面信息,分析了南华纪—震旦纪裂谷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展布特征,探讨了裂谷发育与下寒武统烃源岩分布的关系。研究认为,塔西南坳陷发育南华纪—震旦纪裂谷,处于塔里木地块南缘,形成于Rodinia超大陆裂解初期,由昆仑山前的莎车、叶城和皮山地区延伸至麦盖提斜坡,呈NE向展布,边界为正断层控制,南华系—震旦系发育断陷转向坳陷、陆相转向海相的构造沉积组合。南华纪—震旦纪裂谷发育控制着上覆寒武系底部烃源岩分布,寒武系烃源岩的沉积与震旦纪末古地貌关系密切。钻井证实有上震旦统白云岩沉积的区域往往有玉尔吐斯组发育,上震旦统白云岩地震反射特征为连续层状中强振幅,地震剖面上较好识别,有助于间接反映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分布范围。塔西南坳陷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前带和坳陷中部裂谷发育区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坳陷 南华纪-震旦纪 裂谷 烃源岩 白云岩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成岩演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亚美 黄文辉 +3 位作者 丁文龙 漆立新 王文勇 董果果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4-42,共9页
塔西南玉北地区奥陶系主要发育开阔台地相和局限台地相碳酸盐岩。通过对玉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心、薄片、碳氧同位素数据等的分析,并结合该区构造演化史,得到了该区奥陶系各组的成岩演化序列。其中蓬莱坝组的成岩演化序列为早奥陶世... 塔西南玉北地区奥陶系主要发育开阔台地相和局限台地相碳酸盐岩。通过对玉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心、薄片、碳氧同位素数据等的分析,并结合该区构造演化史,得到了该区奥陶系各组的成岩演化序列。其中蓬莱坝组的成岩演化序列为早奥陶世海水成岩阶段-早奥陶世同生期大气淡水成岩阶段-埋藏成岩阶段;鹰山组的成岩演化序列为早奥陶世海水成岩阶段-早奥陶世浅埋藏成岩阶段-加里东中期Ⅰ幕表生成岩阶段-中奥陶世浅埋藏成岩阶段-加里东晚期表生成岩阶段-志留纪浅埋藏成岩阶段-海西早期成岩阶段-埋藏成岩阶段;良里塔格组的成岩演化序列为晚奥陶世海水成岩阶段-晚奥陶世浅埋藏成岩阶段-加里东晚期表生成岩阶段-志留纪浅埋藏成岩阶段-海西早期表生成岩阶段-浅埋藏至深埋藏成岩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 奥陶系 碳酸盐岩 成岩演化序列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晚白垩世中晚期海相性南北分异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郭宪璞 丁孝忠 +1 位作者 赵子然 李建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78-1086,共9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早白垩世中期(巴列姆期)至晚白垩世早期(赛诺曼—土伦期)的海相性以东西分异为主导,西强东弱,表现为特提斯海水经西部阿莱依海向东扩展,东部处于海侵末端。笔者最近在该盆地南部的皮山地区钻井地层和阿克彻依剖面发...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早白垩世中期(巴列姆期)至晚白垩世早期(赛诺曼—土伦期)的海相性以东西分异为主导,西强东弱,表现为特提斯海水经西部阿莱依海向东扩展,东部处于海侵末端。笔者最近在该盆地南部的皮山地区钻井地层和阿克彻依剖面发现的有孔虫化石,揭示了晚白垩世中—晚期(赛诺—马斯特里赫特期)海水展布及海相性呈现了南北分异的格局,即南部昆仑山前的海相性强于北部天山前,南强北弱。在原来认为处于海水分布几近末端的皮山地区此时出现了以Dentalina、Dentalinoides、Lagena等钙质微孔壳类型为主的有孔虫化石,代表了有一定深度的正常浅海;在阿克彻依剖面则出现包括Hadbergella、Heterohelix、Guembelitria、Conoglobigerina等4属4种浮游有孔虫在内的以钙质微孔壳类型为主有孔虫化石,表明了正常浅海环境。上述化石属种丰富、保存良好,这些证据的发现为重新认识和揭示塔西南盆地这一时期的海相性、海水展布、海流通道等古地理、古构造格局乃至油气资源评价均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性 南北分异 赛诺—马斯特里赫特期 有孔虫 塔西南盆地
下载PDF
塔西南前陆冲断带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的分段性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丹梅 汤达祯 +3 位作者 邢卫新 林文姬 陶树 张松航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8-185,共8页
塔西南前陆冲断带成藏的地质条件具有分段性,即不同构造段成藏条件明显不同。成藏最有利部位是甫沙—克里阳、苏盖特—齐姆根两个构造带,发育了断层传播褶皱及三角带构造,集中了中—下寒武统碳酸盐岩、下石炭统—下二叠统及侏罗系暗色... 塔西南前陆冲断带成藏的地质条件具有分段性,即不同构造段成藏条件明显不同。成藏最有利部位是甫沙—克里阳、苏盖特—齐姆根两个构造带,发育了断层传播褶皱及三角带构造,集中了中—下寒武统碳酸盐岩、下石炭统—下二叠统及侏罗系暗色泥岩三套优质烃源岩,拥有下白垩统砂岩储层与古近系膏盐盖层、古近系碳酸盐岩储层与其上覆泥岩盖层、中新统砂岩储层与其中泥岩盖层以及上古生界等一系列优质储盖组合;其次为和田逆冲推覆构造带,准原地系统(原地系统)构造圈闭良好,但烃源条件和储盖条件相对较差,下二叠统克孜里奇曼(P1k)碳酸盐岩烃源岩达到气源岩的标准,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及砂岩储层、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基本上都属低孔低渗型,下二叠统普司格组泥岩属优质区域性盖层;帕米尔前缘冲断带对成藏不太有利,虽有较好的生储盖组合,但发育大型推覆构造及强显露型冲断层,缺乏良好的构造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西南 前陆冲断带 烃源岩 储层 盖层 成藏地质条件的分段性
下载PDF
塔西南前陆盆地战略接替区天然气勘探的突破 被引量:9
13
作者 胡剑风 郑多明 +2 位作者 胡轩 尚新录 陈新卫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2年第1期74-78,共5页
塔西南从50年代至今曾经历了十分艰难曲折的勘探历程。塔西南属于前陆盆地性质,勘探工作主要集中在前陆冲断带部分。由于山前地震资料品质差,解释和构造建模困难以及勘探程度低和石油地质综合研究薄弱等是制约油气勘探停滞不前的重要因... 塔西南从50年代至今曾经历了十分艰难曲折的勘探历程。塔西南属于前陆盆地性质,勘探工作主要集中在前陆冲断带部分。由于山前地震资料品质差,解释和构造建模困难以及勘探程度低和石油地质综合研究薄弱等是制约油气勘探停滞不前的重要因素。2000年在地震技术攻关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地质综合研究,优选勘探目标,在阿克莫木圈闭上的第一口区域探井——阿克1井在白垩系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从而证实了塔西南前陆冲断带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物质基础。通过资源潜力和储盖组合的分析,指出了下一步油气勘探的主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勘探 塔西南前陆盆地 战略接替区 战略突破 勘探前景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齐姆根—桑株河地区石炭—二叠系沉积特征及沉积相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增仁 奚伯雄 +1 位作者 袁文贤 刘朝荣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79-285,共7页
早石炭世海侵范围较小,莫莫克以东为古岛,以西为向北西倾斜的水下隆起,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相清水碳酸盐岩和混积陆棚相沉积;晚石炭世早期海侵范围扩大,铁克力克古岛沦为水下隆起,莫莫克以西为较厚的混积陆棚相和滨岸相砂岩沉积,以东为... 早石炭世海侵范围较小,莫莫克以东为古岛,以西为向北西倾斜的水下隆起,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相清水碳酸盐岩和混积陆棚相沉积;晚石炭世早期海侵范围扩大,铁克力克古岛沦为水下隆起,莫莫克以西为较厚的混积陆棚相和滨岸相砂岩沉积,以东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相清水碳酸盐岩沉积;晚石炭世中期为稳定的海侵期,形成潮坪-局限台地-开阔海台地相清水碳酸盐岩沉积;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为规模最大的海侵期,也是塔西南碳酸盐岩台地发育的鼎盛时期,其重要标志是形成了台地边缘礁滩相带,高能浅滩相最为发育.莫莫克以西地区下二叠统棋盘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上二叠统达里约尔组为湖泊-河流相沉积,莫莫克以东地区下二叠统普司格组为河流-湖泊-扇三角洲相沉积、上二叠统杜瓦组为冲积扇-扇三角洲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石炭-二叠系 沉积相 沉积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盆山结合带东段逆冲体系的形成及演化过程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晓尹 蔡志慧 +3 位作者 何碧竹 杨有星 程木伟 何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743-3752,共10页
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位于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的结合部位,以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为主要变形特征,是研究青藏高原与塔里木关系的理想对象,也是塔里木油气成藏的重要潜力区。本研究主要通过野外考察、卫星图片解译以及重点地震剖面解释,对... 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位于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的结合部位,以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为主要变形特征,是研究青藏高原与塔里木关系的理想对象,也是塔里木油气成藏的重要潜力区。本研究主要通过野外考察、卫星图片解译以及重点地震剖面解释,对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东段和田地区逆冲体系的结构及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且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东段逆冲体系的形成时限。我们认为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东段逆冲体系由几个逆冲岩席组成,这些逆冲岩席皆形成在中新世之后,并且形成时间由南到北逐渐变新。我们采用了平衡剖面恢复手段对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东段的变形程度及演化过程进行推理。指出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东段新生代上地壳缩短率为36%-38%,且主要发生在中新世以来。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东段逆冲体系的形成是新生代印度亚洲两大板块碰撞事件远程效应产生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 盆山结合带 逆冲体系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中新统安居安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维锋 卢华复 王成善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75-679,共5页
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中新统安居安组中发现一套辫状河进积到内陆湖泊中而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三角洲3层结构清楚,可明显地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及前三角洲亚相3部分,可识别出7种微相。辫状河三角洲... 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中新统安居安组中发现一套辫状河进积到内陆湖泊中而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三角洲3层结构清楚,可明显地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及前三角洲亚相3部分,可识别出7种微相。辫状河三角洲特征显著,明显有别于扇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的主体是由含砾砂岩及中、粗粒砂岩组成的辫状河道砂坝及水下分流河道砂坝,单一砂坝呈下粗上细的透镜状,透镜体最大厚度为0.7~3.5m不等。垂向上许多砂坝透镜体相互叠置而成厚的砂体。三角洲中交错层理丰富,其中尤以水道砂坝侧向迁移加积而形成的侧积交错层异常发育为标志。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安居安组 西南坳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西南拗陷早加里东期正断层活动及油气意义 被引量:12
17
作者 崔海峰 刘军 +1 位作者 田雷 张年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4-390,209-210,共7页
塔西南拗陷早加里东期正断层活动与寒武—奥陶系油气运聚成藏关系密切。覆盖面积近15×104km2的二维地震资料构造解析表明,塔西南拗陷发育早加里东期正断层,在拗陷北缘断层后期反转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带,拗陷内仍有该期正断层保留,其... 塔西南拗陷早加里东期正断层活动与寒武—奥陶系油气运聚成藏关系密切。覆盖面积近15×104km2的二维地震资料构造解析表明,塔西南拗陷发育早加里东期正断层,在拗陷北缘断层后期反转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带,拗陷内仍有该期正断层保留,其活动特征一直以来少有关注。早加里东期正断层向上没有断穿中寒武统,断距普遍较小,呈北东向展布,个别正断层具有同沉积特征。研究认为,塔西南拗陷早加里东期正断层形成与基底断层有关,形成一系列北东向展布的洼槽,其中拗陷中部规模最大,发育震旦纪裂陷槽;正断层活动形成的洼槽或裂陷槽内有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沉积;正断层活动有助于寒武系盐下白云岩储层改造,同时也是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拗陷 早加里东期 正断层 裂陷槽 寒武系
下载PDF
内核纳米乳液用于塔西南地区钻井液的优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盛勇 叶艳 +4 位作者 朱金智 宋瀚轩 张震 周广旭 王涛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0-175,共6页
塔西南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钻探过程中普遍发生井漏、卡钻、划眼、坍塌、遇阻、溢流等复杂情况,其中井漏发生高达30余次,卡钻发生10余次,钻井周期最长达719 d,严重制约了该区油气资源的勘探开... 塔西南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钻探过程中普遍发生井漏、卡钻、划眼、坍塌、遇阻、溢流等复杂情况,其中井漏发生高达30余次,卡钻发生10余次,钻井周期最长达719 d,严重制约了该区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进程。为了改善塔西南地区复杂频发的情况,分析了该区井壁失稳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筛选,最终采用自主研制的钻井液用内核纳米乳液,其是以纳米SiO2为内核的纳米乳液,粒径D50分布在100 nm左右。其油相可以抑制黏土矿物的膨胀,并且在孔隙以及裂缝中形成"软+硬"封堵体系。室内实验表明,当添加5%的纳米内核乳液进行优化时,钻井液高温高压滤失量为3.8 mL;压力传导法显示优化后较优化前平衡时间缩短了125 min,压力减小0.337 MPa;回收率实验得到优化后钻井液回收率达到85%。证实内核纳米乳液是可以作为水基钻井液的添加剂,实现对钻井液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壁失稳 内核纳米乳液 KCl-聚磺钻井液 抑制剂 封堵剂 塔西南地区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古生界成藏条件特殊性与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军 田雷 +2 位作者 杨丽莎 代冬冬 张继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1-72,共12页
塔里木盆地发育塔北、塔中、塔西南3大古生代古隆起。目前,已在塔北、塔中古隆起及其斜坡部位的古生界发现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塔西南坳陷在古生代发育的古隆起(即塔西南古生代古隆起)面积最大,但近20年来的持续勘探一直未获规模性突破... 塔里木盆地发育塔北、塔中、塔西南3大古生代古隆起。目前,已在塔北、塔中古隆起及其斜坡部位的古生界发现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塔西南坳陷在古生代发育的古隆起(即塔西南古生代古隆起)面积最大,但近20年来的持续勘探一直未获规模性突破,主要原因是对于其成藏条件的特殊性认识不清。为此,从区域构造演化分析入手,研究了该区烃源岩的成熟度演化史、油气输导条件、沉积储层发育特征,并与塔中、塔北隆起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其成藏条件的特殊性并揭示了油气勘探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古隆起演化特殊,塔中、塔北古隆起为持续发育的继承性古隆起,塔西南古隆起为迁移性古隆起,具有晚加里东期发育、晚海西期差异性调整、晚喜马拉雅期快速埋藏的演化特征。②烃源岩生烃演化史特殊,受差异性构造演化控制,塔西南坳陷下寒武统烃源岩晚喜马拉雅期以前长期处于古隆起高部位,导致其成熟期相对北部坳陷明显滞后,主力生烃期晚于北部坳陷。③油气输导系统特殊,塔西南坳陷下寒武统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主要沿海西期和喜马拉雅期断裂输导,其期次、性质、规模与塔北、塔中隆起均存在显著差异。④储盖组合特殊,塔北、塔中隆起奥陶系风化壳储层大面积发育。受沉积环境和后期改造条件控制,塔西南古隆起奥陶系风化壳储层整体欠发育,盖层受古隆起分布的控制自西向东分别为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而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储层发育,储盖组合条件较好。结论认为,4点成藏特殊性控制了塔西南坳陷成藏过程、成藏层系方面的特殊性,并决定了针对塔西南坳陷古生界油气的勘探思路应有别于塔北、塔中隆起,勘探重点应围绕盐下,寻求喜马拉雅期天然气藏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西南坳陷 古生界 成藏条件 特殊性 油气勘探意义
下载PDF
塔西南坳陷早白垩世物源体系和沉积古地理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英志 林畅松 +4 位作者 高志勇 芦刚 任宇泽 宋宁宁 霍志达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91-798,共8页
塔西南坳陷位于西昆仑和南天山山前,早白垩世克孜勒苏群充填巨厚的粗碎屑沉积,是塔西南坳陷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层段之一。通过大量的野外露头和盆内钻井对比,在克孜勒苏群内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识别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 塔西南坳陷位于西昆仑和南天山山前,早白垩世克孜勒苏群充填巨厚的粗碎屑沉积,是塔西南坳陷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层段之一。通过大量的野外露头和盆内钻井对比,在克孜勒苏群内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识别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河流三角洲等沉积类型。重矿物物源体系分析表明,塔西南坳陷山前带和盆内钻井样品物质来源较复杂,既有岩浆成因,也有变质成因和再造沉积物,重矿物含量以赤铁矿、磁铁矿和白钛矿占绝对优势。重矿物组合类型反映出本区母岩性质主要为变质成因和岩浆成因,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进一步区分出南天山白垩纪高级变质岩母源区、西昆仑北带低级变质岩母源区和西昆仑南带基性火成岩3种不同的母源区。物源分析为沉积古地理恢复提供了重要依据,南天山西段山前以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为主,西昆仑北带早期以河流沉积为主,后期逐渐演化为冲积扇,西昆仑南带主要沉积河流-河流三角洲。扇/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是形成优质储层的有利区。物源体系和沉积古地理分析对区内有利储集相带分布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古地理 物源体系 克孜勒苏群 早白垩世 塔西南坳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