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nderstanding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Local Rainy Season over the Southwest Indian Ocean
1
作者 Hanying LI Peng HU +2 位作者 Qiong ZHANG Ashish SINHA Hai CHE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1852-1862,共11页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boundary of the tropical rainfall belt within the South Africa monsoon regime,Rodrigues Island,~2500 km east of East Africa,is ideally located to investigate climatic changes over the southwest...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boundary of the tropical rainfall belt within the South Africa monsoon regime,Rodrigues Island,~2500 km east of East Africa,is ideally located to investigate climatic changes over the southwest Indian Ocean(SWIO).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 the climatic controls of its modern interannual rainfall variability in terms of teleconnection and local effects.We find that increased rainfall over the SWIO tends to occur in association with anomalously warm(cold)SSTs over the equatorial central Pacific(Maritime Continent),resembling the central Pacific El Niño,closely linked with the Victoria mode in the North Pacific.Our analyses show that the low-level convergence induced by warm SST over the equatorial central Pacific leads to anomalous low-level divergence over the Maritime Continent and convergence over a large area surrounding the Rodrigues Island,which leads to increased rainfall over the SWIO during the rainy season.Meanwhile,the excited Rossby wave along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transports more water vapor from the 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into the SWIO via intensified northwest wind.Furthermore,positive feedback induced by the Rossby wave response to the increased rainfall in the region contributes to the larg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ver the SWI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est indian ocean interannual rainfall variability PACIFIC Walker Circulation Rossby wave positive feedback
下载PDF
The morphotectonics and its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the central Southwest Indian Ridge (49° to 51°E) 被引量:8
2
作者 LIANG Yuyang LI Jiabiao +4 位作者 LI Shoujun RUAN Aiguo NI Jianyu YU Zhiteng ZHU Le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87-95,共9页
The morphotectonic features and their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Southwest Indian Ridge (SWIR) are dis- cussed on the base of the high-resolution flfll-coverage bathyraetric data on the ridge between 49°-51°... The morphotectonic features and their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Southwest Indian Ridge (SWIR) are dis- cussed on the base of the high-resolution flfll-coverage bathyraetric data on the ridge between 49°-51°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opographic features of the axial and flank area indicates that the axial topogra- phy is alternated by the ridge and trough with en echelon pattern and evolved under a spatial-temporal mi- gration especially in 49°-50.17°E. It is probably due to the undulation at the top of the mantle asthenosphere, which is propagating with the mantle flow. From 50.17° to 50.7°E, is a topographical high terrain with a crust much thicker than the global average of the oceanic crust thickness. Its origin should be independent of the spreading mechanism of ultra-slow spreading ridges. The large numbers of volcanoes in this area indicate robust magmatic activity and may be related to the Crozet hot spot according to RMBA (residual mantle Bouguer anomaly). The different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flanks of the ridge indicates an asymmetric spreading, and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CC (oceanic core complex). The tectonic activity of the south frank is stronger than the north and is favorable to develop the OCC. The first found active hydrothermal vent in the SWIR at 37°47'S, 49°39'E is thought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detach- ment fault related to the O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slow spreading multibeam bathymetry MORPHOTECTONICS oceanic core complex southwest indian Ridge
下载PDF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rbonate-free fraction of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Southwest Indian Ridge area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1
3
作者 Qi Jia Dejiang Fan +3 位作者 Xiaoxia Sun Ming Liu Wenqiang Zhang Zuosheng Y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2期34-43,共10页
The carbonate-free fraction of 20 surface 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the ultraslow-spreading Southwest Indian Ridge(SWIR) was studied by grain size analysis and mineralogical analysis with X-ray powder diffraction(XRD),... The carbonate-free fraction of 20 surface 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the ultraslow-spreading Southwest Indian Ridge(SWIR) was studied by grain size analysis and mineralogical analysis with X-ray powder diffraction(XRD),stereo mic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rbonate-free fraction of the sediments were obtained, and related influential factor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n grain size of this fraction is in 1.96Φ–8.19Φ, with poorly sorting and unimodal, bimodal or irregular bimod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Four grain size end members of the fraction are derived with the End Member Model method. The finest end member EM1 show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of terrigenous materials of the aeolian input and sediment carried by the bottom current. End member EM2 with medium size mainly reflects sediment of a siliceous bioclast origin. EM3 and EM4 are interpreted as representing the coarser volcanic materials related to bedrock weathering or volcanic activities. Multi-provenance is the dominant factor controlling the grain size pattern of the carbonate-free fraction of the sediments in that area. In addition,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es such as the bottom current and wind are the minor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carbonate-free fraction sed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est indian ocean carbonate-free FRACTION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pattern end MEMBER model PROVENANCE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4
作者 陈延军 李萍 +2 位作者 徐元芹 高伟 刘杰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2-544,共13页
热液区沉积物通常蕴含着热液活动的相关信息,其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指示物质来源。本文以龙旂热液区及其周边区域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利用元素含量特征分析、特征元素三角图解、稀土元素标准化图解、... 热液区沉积物通常蕴含着热液活动的相关信息,其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指示物质来源。本文以龙旂热液区及其周边区域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利用元素含量特征分析、特征元素三角图解、稀土元素标准化图解、元素热液贡献计算等方法,探讨了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与热液贡献。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主要为钙质生源沉积物和含碎屑沉积物;含碎屑沉积物TFe2O3、MnO、P2O5、Ni、Cr、V、Cu含量高于钙质生源沉积物,稀土元素总量整体偏低,呈轻稀土富集、Eu负异常、Ce负异常的特点;由钙质生源、火山碎屑、热液组分及海水作用形成的化学元素构成了主要沉积物物质来源;在含碎屑沉积物中,不同样品热液贡献呈现差异性;热液区对沉积物样品主要影响元素为Fe、M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中脊 地球化学 物质来源 热液活动 龙旂热液区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洋脊49.2°E-50.5°E热液区热液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5
作者 王琰 黄毅 +3 位作者 杨帆 吴仲玮 关瑶 薛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868-2875,共8页
分析了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洋脊49.2°E-50.5°E热液区热液沉积物样品的矿物组成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热液沉积物矿物组成以黄铁矿和黄铜矿为主,还含有少量闪锌矿等,而硅烟囱和残留氧化物分别主要由无定形硅和碳... 分析了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洋脊49.2°E-50.5°E热液区热液沉积物样品的矿物组成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热液沉积物矿物组成以黄铁矿和黄铜矿为主,还含有少量闪锌矿等,而硅烟囱和残留氧化物分别主要由无定形硅和碳酸钙、铁氢氧化物(如针铁矿)等矿物组成,由热液沉积物到硅烟囱,再到残留氧化物过渡过程中,矿物组成中硫化物含量以及矿物结晶程度的降低,指示了成矿温度逐渐降低的趋势。同时,通过XRF、ICP-AES等手段对热液沉积物的主微量元素分析,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海水的贡献逐步增大,而热液对其影响逐步减小,形成环境也逐步从热液羽状流环境向海相水成的低温氧化环境转变。在稀土元素分析中,热液沉积物中稀土元素总体含量较高,∑REE(26.37~32.86)×10^(-6);残留氧化物中稀土元素含量次之,∑REE(5.58~30.43)×10^(-6);硅烟囱中稀土元素含量较低∑REE(0.92~6.96)×10^(-6)。研究区样品均表现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δCe值变化范围为0.34~1.00,具有Ce负异常特征;δEu值变化范围为0.87~4.24,具有Eu正异常特征,指示样品继承热液流体的部分地球化学特征的同时,又受到了海水的明显影响,稀土来源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由于受制于较弱的热液活动,以中低温为主的成矿环境,成矿流体主要起源于海水,因此成矿过程受海水混合作用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沉积物 主量元素 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 西南印度洋中脊
下载PDF
Interactions between hotspots and the Southwest Indian Ridge during the last 90 Ma:Implications on the formation of oceanic plateaus and intra-plate seamounts 被引量:17
6
作者 ZHANG Tao 1,2,3,4,LIN Jian 5 & GAO JinYao 3,4 1 Institute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Wuhan 430077,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2 位作者 3 The 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or,Hangzhou 310012,China 4 Key Laboratory of Submarine Geosciences,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or,Hangzhou 310012,China 5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Woods Hole,MA 02543,US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8期1177-1188,共12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otspot-ridge interac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oceanic plateaus and seamounts in the Southwest Indian Ocean.We first calculated the relative distance between the So...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otspot-ridge interac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oceanic plateaus and seamounts in the Southwest Indian Ocean.We first calculated the relative distance between the Southwest Indian Ridge (SWIR) and relevant hotspots on the basis of models of plate reconstruction,and then calculated the corresponding excess magmatic anomalies of the hotspots on the basis of residual bathymetry and Airy isostasy.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activities of the Marion hotspo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in phases:interaction with the paleo-Rodrigues triple junction (73.6-68.5 Ma),interaction with the SWIR (68.5-42.7 Ma),and intra-plate volcanism (42.7-0 Ma).These three phases correspon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eastern,central,and western parts of the Del Cano Rise,respectively.The magnitude and apparent periodicity of the magmatic volume flux of the Marion hotspot appear to be dominated by the hotspot-ridge distance.The periodicity of the Marion hotspot is about 25 Ma,which is much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Hawaii and Iceland hotspots (about 15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est indian ocean hotspot-ridge interaction magmatic volume flux oceanic plateaus SEAMOUNTS
原文传递
从西南印度洋中脊轴部形态及其两侧沉降速率变化探讨热点与洋中脊相互作用
7
作者 王昊 谭平川 阮爱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5-470,共16页
基于高精度地形数据,将西南印度洋中脊(11.88°E—66.75°E)分为6个区域,按不同区域分析洋脊轴部形态及其两侧基底沉降曲线的变化,由此探讨西南印度洋中脊的岩浆活动及其受热点影响的机制。结果显示:①对于整个西南印度洋中脊,... 基于高精度地形数据,将西南印度洋中脊(11.88°E—66.75°E)分为6个区域,按不同区域分析洋脊轴部形态及其两侧基底沉降曲线的变化,由此探讨西南印度洋中脊的岩浆活动及其受热点影响的机制。结果显示:①对于整个西南印度洋中脊,轴部隆起占13.38%,轴部裂谷占82.8%,平坦过渡形占3.82%,其中19°E,36°E,41.2°E,43.7°E,50.4°E和64.5°E等处为较集中的洋脊轴部隆起;②埃里克辛普森—英多姆转换断层之间的区域(39.4°E—45.77°E)显示出异常浅的轴部裂谷和异常小且南北不对称的基底沉降速率,这表明埃里克辛普森—英多姆转换断层之间的区域是热点对洋中脊影响较为明显的区域,南侧较北侧异常小的基底沉降速率表明热点与洋中脊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热点岩浆从洋中脊南部向上流动到岩石圈底部,然后与岩石圈发生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中脊 洋中脊轴部形态 基底沉降曲线 热点与洋中脊相互作用
下载PDF
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三维地震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1
8
作者 赵明辉 丘学林 +8 位作者 李家彪 陈永顺 阮爱国 敖威 王春龙 李守军 张佳政 吴振利 牛雄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共7页
慢速与超慢速扩张洋脊是研究岩浆活动、构造运动、热液循环等相互作用的最佳场所;其复杂的三维空间的地震结构是构建构造动力学机制的基础。文章首先结合国际深海研究发展趋势,回顾了慢速扩张洋脊的三维地震结构研究进展,发现慢速扩张... 慢速与超慢速扩张洋脊是研究岩浆活动、构造运动、热液循环等相互作用的最佳场所;其复杂的三维空间的地震结构是构建构造动力学机制的基础。文章首先结合国际深海研究发展趋势,回顾了慢速扩张洋脊的三维地震结构研究进展,发现慢速扩张洋中脊与快速洋脊相似,也存在岩浆房或熔融体;然后,重点结合我国2010年1—3月首次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开展的三维地震探测实验,提出了今后超慢速洋中脊的重要研究方向;此次地震数据初步处理结果表明,数据质量良好,为下一步三维层析成像研究打下坚实基础;相信此次研究将在超慢速扩张洋脊的形成演化机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升我国在国际大洋中脊研究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结构 西南印度洋洋中脊 慢速 超慢速 岩浆房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中脊钙质沉积物地球化学及矿物学特征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圆圆 于炳松 +1 位作者 苏新 于淼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7-113,共7页
深海沉积物研究能够为海底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丰富的信息,对推动沉积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中国大洋科考20航次西南印度洋中脊附近的钙质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0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碳氧同位... 深海沉积物研究能够为海底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丰富的信息,对推动沉积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中国大洋科考20航次西南印度洋中脊附近的钙质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0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碳氧同位素及微量元素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钙质沉积物矿物组成主要为方解石,黏土矿物含量较低。方解石以钙质超微化石颗石藻及有孔虫的形态存在,碳氧同位素特征显示超微化石生活在正常的近表层海水环境中,死亡后埋藏环境稳定。稀土元素具有总量低、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Eu中等负异常、Ce中等负异常的特征。微量元素中富亲石元素、贫亲铁元素,亲生物元素Sr、Ba含量远高于其他元素。微量元素特征及Ceanom值说明沉积环境偏氧化。沉积物中大量的生物成因方解石及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研究区物源以生物源为主、含有少量陆源及幔源物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 钙质沉积物 超微化石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年际变化的关键海区及机制初探 被引量:10
10
作者 谷德军 纪忠萍 林爱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共11页
利用1958—2011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ERSST资料,采用Lanczos时间滤波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合成分析和交叉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年际变化的关键海区海温异常的来源与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前冬(12—2月)热带西南印... 利用1958—2011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ERSST资料,采用Lanczos时间滤波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合成分析和交叉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年际变化的关键海区海温异常的来源与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前冬(12—2月)热带西南印度洋和热带西北太平洋是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年际变化的关键海区。冬季热带西南印度洋(热带西北太平洋)的异常增暖是由前一年夏季El Ni?o早爆发(强印度季风异常驱动的行星尺度东-西向环流)触发、热带印度洋(西北太平洋)局地海气正反馈过程引起并维持到春季。冬季热带西北太平洋反气旋性环流(气旋性环流)及印度洋(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暖海区局地海气相互作用使得印度洋(热带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维持到春末。春季,逐渐加强北移到10°N附近的低层大气对北印度洋(热带西北太平洋)暖海温异常响应的东风急流(异常西风)及南海-热带西北太平洋维持的反气旋性环流(气旋性环流)异常,使得南海夏季风晚(早)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爆发 年际变化 关键海区 机制 热带西南印度洋 热带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深海热液区铠甲虾初探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丁勇 林荣澄 +1 位作者 牛文涛 王建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8-93,共6页
简述了深海热液区铠甲虾的分类研究现状,整理出铠甲虾总科下属科的形态分类检索表,并对2008年10月-2009年2月中国大洋科考第20航次在西南印度洋深海热液区获得的铠甲虾样品进行详细的形态描述和分类,初步鉴定为5种,隶属于2科5属,分别是... 简述了深海热液区铠甲虾的分类研究现状,整理出铠甲虾总科下属科的形态分类检索表,并对2008年10月-2009年2月中国大洋科考第20航次在西南印度洋深海热液区获得的铠甲虾样品进行详细的形态描述和分类,初步鉴定为5种,隶属于2科5属,分别是:劣柱虾科(Chirostylidae)的折尾虾(Uroptychus sp.),铠甲虾科(Galatheidae)的刺铠虾(Munida sp.)、颈刺铠虾(Cervimunida sp.)、异刺铠虾(Heteronida sp.)和卫铠虾(Raymunida sp.),这5种铠甲虾皆隶属于铠甲虾总科(Galatheoid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 深海热液区 铠甲虾 形态分类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洋中脊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热液活动指示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霄宇 陶春辉 +4 位作者 廖时理 周建平 李怀明 滕国超 黄大松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7-736,共10页
洋中脊热液硫化物勘探技术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对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的勘探开发。以我国西南印度洋硫化物勘探合同区域采集的2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基于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检测数据,采用元素含量特征、相关性分析、元素对比值... 洋中脊热液硫化物勘探技术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对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的勘探开发。以我国西南印度洋硫化物勘探合同区域采集的2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基于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检测数据,采用元素含量特征、相关性分析、元素对比值、特征元素三角图解,以及稀土元素分馏特征值等手段,开展沉积物热液信息研究。结果表明:样品所代表的大部分研究区域内主要为钙质生物沉积,部分样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受沉积物中玄武岩风化碎屑的影响,龙旂热液区的部分样品中表现出一定的热液迹象,稀土元素分馏特征和配分模式、(Al+K)⁃Mg⁃(Fe+Mn)三角图解可较好地指示热液活动。研究不仅为我国在西南印度洋的硫化物勘探提供基础数据参考,同时也是对海底热液硫化物勘探的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洋中脊 表层沉积物 元素地球化学 热液活动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热液活动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佳政 赵明辉 丘学林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685-2697,共13页
西南印度洋洋中脊(SWIR)是超慢速扩张洋脊的代表,是海洋地学研究热点.本文从SWIR多波束水深数据、重、磁数据和地震结构等几方面,阐述了SWIR热液活动区(49°39′E)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特征.SWIR热液活动不仅与扩张速率有关,构造作用... 西南印度洋洋中脊(SWIR)是超慢速扩张洋脊的代表,是海洋地学研究热点.本文从SWIR多波束水深数据、重、磁数据和地震结构等几方面,阐述了SWIR热液活动区(49°39′E)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特征.SWIR热液活动不仅与扩张速率有关,构造作用更是一个重要控制因素;热液活动区位于Indomed和Gallieni转换断层之间,从水深地形上看,该区段洋脊是SWIR上水深最浅的区域之一,水深与MBA存在良好的镜像关系,MBA和RMBA低值意味着较厚的地壳厚度与较高的地幔温度,洋脊段27地壳厚度大于9km,可能是受到Crozet热点的影响;磁条带数据表明,此区段洋脊南北两翼呈不对称扩张,形成南翼的浅离轴域比北翼宽;在洋脊段28发现的活动热液喷口刚好位于热液蚀变形成的低磁强区内,具有良好的硫化物资源.这些认识必将为在该区首次实施的三维地震探测研究的地质地球物理解释及活动热液喷口的动力学机制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 超慢速扩张脊 重磁特征 多波束 活动热液喷口
下载PDF
热带西南印度洋上升流区季节和年际变化研究及与印太系统海气相互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蔡怡 凌铁军 +1 位作者 张志华 陈幸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2-49,共8页
用59年Ishii再分析温度资料,讨论了热带西南印度洋(SWTIO)上升流区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以及与上升流区有关的温度距平的变化,同时分析了其与热带印太海气系统的关系,结果显示SWTIO上升流在南半球冬、夏季比较强,春季最弱。它的范围在5°... 用59年Ishii再分析温度资料,讨论了热带西南印度洋(SWTIO)上升流区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以及与上升流区有关的温度距平的变化,同时分析了其与热带印太海气系统的关系,结果显示SWTIO上升流在南半球冬、夏季比较强,春季最弱。它的范围在5°~1°S,在东西向从50°E可以伸展到90°E。该上升流区的变化与温跃层的温度距平有密切的关系,并存在明显的5a振荡周期。SWTIO上升流区温度距平的5a周期振荡是由热带东印度洋温度距平在最大垂直温度距平曲面(MTAL)上向西沿着11.5°~6.5°S传播过来的,它与热带太平洋的温度距平传播方式不同。SWTIO上升流是热带印太海气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洋偶极子超前SWTIO上升流区温度变化5个月,最大相关系数达到0.57,NINO3区指数超前SWTIO上升流区指数2个月达到0.49。当热带印太区域的大气风场改变,影响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表层SSTA,出现ENSO和DI-POLE,进一步向西传播到SWTIO次表层,导致SWTIO上升流区出现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西南印度洋上升流 印度洋偶极子 太平洋ENSO 印太海气系统
下载PDF
2013年夏季西南印度洋表层浮游动物群落分布格局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娟 吕靖 +2 位作者 张荣欣 苏新 孙栋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66,共13页
本研究基于2013年夏季"大洋一号"船大洋第30航次西南印度洋海区科学考察走航线路,对西南印度洋21°S到38°S海域表层浮游动物群落进行连续采样调查,研究了该海域表层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 本研究基于2013年夏季"大洋一号"船大洋第30航次西南印度洋海区科学考察走航线路,对西南印度洋21°S到38°S海域表层浮游动物群落进行连续采样调查,研究了该海域表层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研究海域表层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包括:桡足类、磷虾类、端足类、十足类、介形类、毛颚动物、被囊类、异足类、翼足类、刺胞动物及多毛类等11大类,总计50属69种;优势类群为桡足类(69%)和磷虾类(27%)。多样性指数随经度和纬度的变化特征:H'、D多样性指数及J均匀度指数随纬度的升高均呈下降趋势;在经度梯度上,几种多样性指数也大致呈现出东高西低的趋势。聚类分析表明,研究区可大致以36°S附近为界划分为南部和北部两大类群,分别以北部桡足类(平均粒径小),南部磷虾类(平均粒径大)Euphausia属为优势群落。群落相似性结果反映出,南部类群与南极克罗克海峡和南极长城湾水域群落,北部类群与西北印度洋海域群落的联通性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空间格局 相似性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中脊49.6°E和50.5°E区玄武岩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4
16
作者 于淼 苏新 +3 位作者 陶春辉 武光海 李怀明 娄汉林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97-508,共12页
对近年来我国"大洋一号"科考船在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4个站位所获得的玄武岩进行了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其岩相学特征为以斑状结构为主,斑晶矿物主要由斜长石、辉石和橄榄石组成。基质以间隐结构为... 对近年来我国"大洋一号"科考船在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4个站位所获得的玄武岩进行了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其岩相学特征为以斑状结构为主,斑晶矿物主要由斜长石、辉石和橄榄石组成。基质以间隐结构为主,主要由斜长石、橄榄石和辉石微晶组成。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属于亏损型洋中脊玄武岩。矿物化学成分表明斜长石主要为倍长石和拉长石,橄榄石为贵橄榄石。研究区玄武岩具低的Na8、K/Ti比值和LREE/HREE以及较高的Fe8值,可整体归入SWIR 49°E-70°E区指示岩浆熔融程度最高、熔融深度最深的区域内。本次研究为探索SWIR洋脊玄武岩和岩浆熔融等相关研究提供了49.6°E和50.5°E区的新资料,也指示了区内岩浆活动或成矿围岩物质来源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中脊玄武岩 岩石学 矿物学 元素地球化学 西南印度洋中脊
下载PDF
深海多金属硫化物采矿研究进展及其前景探讨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江海 宋珏琛 洛怡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9年第11期29-37,共9页
随着陆地金属矿产资源的日渐枯竭,深海多金属硫化物逐渐成为海洋矿产资源勘探的新趋势。文章介绍了全球主要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成因及分布特点,阐述了多个国际矿业公司和国际海洋组织对西南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底块状多金属硫... 随着陆地金属矿产资源的日渐枯竭,深海多金属硫化物逐渐成为海洋矿产资源勘探的新趋势。文章介绍了全球主要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成因及分布特点,阐述了多个国际矿业公司和国际海洋组织对西南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底块状多金属硫化物勘探活动的最新进展。从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金属品质、深海采矿的法律政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开发前景进行探讨,并提出积极投身国际海底资源开发规章制定,进一步细化国内法律制度,为深海采矿提供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提升深海治理能力,增强我国在深海领域的话语权;完善深海技术装备体系,提高深海开发创新能力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硫化物 深海采矿 西南太平洋 西南印度洋 洋中脊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MJO活动对孟加拉湾西南夏季风季节内振荡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汀 琚建华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49,共12页
通过对1979—2008年热带太平洋30—60 d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指数、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和日本气象厅降水资料的分析,发现热带东印度洋MJO强度和传播状况影响孟加拉湾西南夏季风季节内振荡及相关低频环流、... 通过对1979—2008年热带太平洋30—60 d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指数、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和日本气象厅降水资料的分析,发现热带东印度洋MJO强度和传播状况影响孟加拉湾西南夏季风季节内振荡及相关低频环流、对流和降水分布。当热带东印度洋MJO在春末夏初较活跃时,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季节内振荡活动在4—8月比其不活跃时提前约20 d(约1/2个周期),其对于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季节内振荡的影响可持续整个季风期,使西南季风的季节内振荡不仅酝酿期和活跃期提前发生,季风期有所延长,季节内振荡也更强。西南季风季节内振荡具有明显的北传和东传特征,北传沿孟加拉湾通道从赤道向副热带推进,而东传则沿10°—20°N从孟加拉湾向东传至南海地区。春末夏初时热带东印度洋MJO的异常状况,正是通过对西南季风季节内振荡东传和北传的影响,进而对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季节内振荡在季风期的酝酿、维持和活跃产生作用,这种作用同时体现在强度和时间上。孟加拉湾西南夏季风季节内振荡强度与热带东印度洋MJO在4月21日—5月5日的活动呈现显著负相关,当热带东印度洋MJO在春末夏初较活跃时,孟加拉湾西南夏季风季节内振荡的强度较大,在5—8月经历3次季节内振荡波动,低频对流场和环流场在1—3位相(孟加拉湾西南夏季风季节内振荡为正位相)和4—6位相(负位相)时呈反位相特征,这是由MJO低频对流的东传及在孟加拉湾和南海这两个通道上的北传引起的。从印度半岛到菲律宾群岛的降水在1—3位相和4—6位相上分别为正异常和负异常,其中,在第2位相(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季节内振荡波峰)和第5位相(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季节内振荡波谷)时分别为降水最大正异常和最大负异常。反之,在热带印度洋MJO在春末夏初不活跃年时,孟加拉湾西南夏季风季节内振荡活动较弱,强度偏弱且振荡也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 MJO 季节内振荡 孟加拉湾 西南夏季风
下载PDF
打通西南出海大通道启动印度洋战略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顺知 朱健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64-66,共3页
西南出海大通道是指从重庆出海,经昭通、昆明、大理、瑞丽到达缅甸曼德勒,再到仰光印度洋的高铁、高速公路和油气管道综合性的国际贸易物流大通道。这是我国通向印度洋最近的大通道。重庆突破内陆发展瓶颈,缩短与国际市场的时空距离,实... 西南出海大通道是指从重庆出海,经昭通、昆明、大理、瑞丽到达缅甸曼德勒,再到仰光印度洋的高铁、高速公路和油气管道综合性的国际贸易物流大通道。这是我国通向印度洋最近的大通道。重庆突破内陆发展瓶颈,缩短与国际市场的时空距离,实施"1144"战略和我国经济、能源安全和外交战略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西南出海大通道 印度洋战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龙(方斤)热液区羽流信号的检测与通量估算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小丹 梁楚进 董昌明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52,共10页
热液流体在物理化学特征方面与周围海水存在较大差异,探测温度异常和浊度异常是寻找热液羽状流信号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大洋一号"科考船第20航次的拖曳CTD数据和浊度数据,以及21航次的定点CTD数据,研究了西南印度洋龙(方斤... 热液流体在物理化学特征方面与周围海水存在较大差异,探测温度异常和浊度异常是寻找热液羽状流信号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大洋一号"科考船第20航次的拖曳CTD数据和浊度数据,以及21航次的定点CTD数据,研究了西南印度洋龙(方斤)热液区的温度异常和浊度异常现象。研究表明热液区中性浮力层在水深2 550~2 650 m间,厚度约为100 m,温度异常达0.01℃;水深2 750~2 800m间亦有温度异常,最大可达0.08℃;温度异常水深处存在相应的浊度异常。深层背景海水位温和位密间存在简单线性关系。此外,经初步估计,热液活动区初始浮力通量为8.78×10^(-4)m^4/s^3;通过中性浮力层估算热液热通量,约为130±43M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 热液羽流 温度异常 浊度异常 热通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