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面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学生“兼差”及其影响研究
1
作者 宁川 《巢湖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0-90,共11页
全面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迫于形势内迁,并在昆明组建而成西南联合大学。联大学生在生活的苦难与压力以及各方救济无力的情形下,为维持生活与学业,只得被迫从事一系列社会“兼差”。“兼差”活动是联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 全面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迫于形势内迁,并在昆明组建而成西南联合大学。联大学生在生活的苦难与压力以及各方救济无力的情形下,为维持生活与学业,只得被迫从事一系列社会“兼差”。“兼差”活动是联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以管窥全面抗战时期大后方数以万计贫困学生群体的生活实态。文章通过对联大校史资料、校友回忆录、联大时人日记等材料的挖掘与分析,深入探析西南联大学生“兼差”自救的类型及影响,旨在深化西南联大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西南联大 生活水平 大学生 兼差
下载PDF
论西南联大的历史贡献 被引量:4
2
作者 周本贞 余冰释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109-114,共6页
西南联合大学在8年的抗战岁月里,用执著与艰辛为国家的人才培育、文化承续、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通过结合西南联大知识分子在抗战时期的心理情感、文化意识、价值取向等,浅析了这些贡献的某些内在原因,为后人理解西南... 西南联合大学在8年的抗战岁月里,用执著与艰辛为国家的人才培育、文化承续、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通过结合西南联大知识分子在抗战时期的心理情感、文化意识、价值取向等,浅析了这些贡献的某些内在原因,为后人理解西南联大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抗日战争 贡献
下载PDF
大西南抗战小说的审美品格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思广 冯鸽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1-126,共6页
大西南抗战小说遵循现实主义的审美品格,与全国抗战文学一样应和着时代的脉动,以服务于抗战作为文学的最高标准(有时甚至是唯一标准),讴歌英雄,书写战歌,传递中华民族不屈的伟力,为民族的复兴与新生而呐喊。随着典型理论的重申,文学审... 大西南抗战小说遵循现实主义的审美品格,与全国抗战文学一样应和着时代的脉动,以服务于抗战作为文学的最高标准(有时甚至是唯一标准),讴歌英雄,书写战歌,传递中华民族不屈的伟力,为民族的复兴与新生而呐喊。随着典型理论的重申,文学审美性的回归以及题材视阈的拓展,大西南抗战小说的审美性得以迅速提升,涌现了众多优秀的作品,甚至出现了经典作品与典型人物。现实主义审美品格也使大西南抗战小说在表现大后方积弊丛生的昏暗现实时,呈现出更为独特的艺术触角与更为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使得大西南抗战小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学高度。这也正是大西南抗战小说现实主义审美品格高扬的集中体现,是大西南抗战小说现实主义创作走向深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大西南抗战小说为世界奉献的珍贵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大西南 抗战小说 审美品格 现实主义
下载PDF
抗战视窗下西南蛮区风俗习尚改良运动 被引量:4
4
作者 徐德莉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84-87,共4页
抗战爆发后,西南地区作为整个民族复兴的大后方,其战略地位凸显。西南蛮区由于历史原因保留了大量风俗习尚,针对这一情形,国民政府制订和出台了旨在革新蛮区风俗习尚、推进汉蛮一体化进程的方针政策。西南蛮区民俗风尚改良运动具有政治... 抗战爆发后,西南地区作为整个民族复兴的大后方,其战略地位凸显。西南蛮区由于历史原因保留了大量风俗习尚,针对这一情形,国民政府制订和出台了旨在革新蛮区风俗习尚、推进汉蛮一体化进程的方针政策。西南蛮区民俗风尚改良运动具有政治与学术的双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西南地区 风俗习尚 改良运动
下载PDF
长汀时期的厦门大学与西南联大之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潘懋元 石慧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8-54,共7页
长汀时期的厦门大学与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坚持在后方培养人才的两所著名高校。两校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都在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出安定而自由的学术环境,都汇集了一批学术大师和优秀学生,培养出大量的杰出人才。但两校校长的教育理... 长汀时期的厦门大学与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坚持在后方培养人才的两所著名高校。两校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都在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出安定而自由的学术环境,都汇集了一批学术大师和优秀学生,培养出大量的杰出人才。但两校校长的教育理念同中有异,两校也有各自的办学特色。比较和探讨两校之异同及其得失,有助于深化抗战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对当前的大学改革也有重要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厦门大学 西南联大
下载PDF
唐朝、吐蕃、南诏西南战事与长安战略防御——以代宗、德宗朝为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岩涛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2期31-38,共8页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占据河陇后又两线出兵,一路同北方诸部入寇关陇,一路与南诏联合攻入蜀川。唐朝在关陇战场上面对吐蕃的猛烈攻势,只能被动防御,京师长安数度戒严,甚至还曾被攻陷过。唐朝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开始构建长安防御体系。在...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占据河陇后又两线出兵,一路同北方诸部入寇关陇,一路与南诏联合攻入蜀川。唐朝在关陇战场上面对吐蕃的猛烈攻势,只能被动防御,京师长安数度戒严,甚至还曾被攻陷过。唐朝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开始构建长安防御体系。在西南战场上,唐军以蜀川为阵地,屡次大败吐蕃,取得不少战绩,迫使其不断加大兵力投送,唐蕃战争主战场逐渐转向西南。唐朝成功地将南诏及蛮族诸羌拉拢过来并联合进攻吐蕃,致使吐蕃在西南两面受敌而节节败退,意图攻占成都后北上夹击长安,继而逐鹿中原的梦想破灭。综观代宗朝、德宗朝时的西南战事,唐朝之所以最终守住蜀川,蜀川以其强大的财赋能力为唐军提供充足可持续的后勤保障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吐蕃 南诏 西南战事 长安防御
下载PDF
试论抗战时期西南城市民众生活习俗的变迁 被引量:3
7
作者 徐杨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75-78,共4页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大量移民和工商文教团体迁入西南,西南城市民众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变革。主要表现为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卫生习惯、婚姻习俗等的变化。这些变革,最终影响了西南市民平和、宽容的社会心态的形成,在西南现代化...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大量移民和工商文教团体迁入西南,西南城市民众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变革。主要表现为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卫生习惯、婚姻习俗等的变化。这些变革,最终影响了西南市民平和、宽容的社会心态的形成,在西南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西南 市民 生活习俗 变迁
下载PDF
“跑警报”:西南联合大学战时生活研究之一 被引量:2
8
作者 闻黎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9-54,共6页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曾数百次对昆明狂轰乱炸,造成了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给当地民众的战时生活秩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对昆明的大轰炸中,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西南联合大学也屡次遭袭,造成多名教职工伤亡,大量校舍和图书、仪器损毁...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曾数百次对昆明狂轰乱炸,造成了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给当地民众的战时生活秩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对昆明的大轰炸中,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西南联合大学也屡次遭袭,造成多名教职工伤亡,大量校舍和图书、仪器损毁。然而,敌人的轰炸并没有从精神上吓倒联大师生,大家积极采取措施防范空袭,在"跑警报"的过程中,人们的心态逐渐乐观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西南联合大学 战时生活 “跑警报”
下载PDF
试论抗战时期西南城市民众生活习俗的变迁 被引量:2
9
作者 徐杨 《贵州文史丛刊》 2005年第1期68-72,共5页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大量移民和工商文教团体迁入西南,西南城市民众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变革。主要表现为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卫生习惯、婚姻习俗等的变化。这些变革,最终影响了西南市民平和、宽容的社会心态的形成,在西南现代化...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大量移民和工商文教团体迁入西南,西南城市民众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变革。主要表现为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卫生习惯、婚姻习俗等的变化。这些变革,最终影响了西南市民平和、宽容的社会心态的形成,在西南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 生活习俗 抗战时期 婚姻习俗 南市 抗日战争时期 民众 市民 移民 变革
下载PDF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的和而不同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锦旗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77-82,共6页
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奇迹。西南联大的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历史事件促成了中国当时最优秀的三所大学和最杰出的学术精英的汇聚,并且还有了长达九年的成功合作,而其办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拥有一... 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奇迹。西南联大的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历史事件促成了中国当时最优秀的三所大学和最杰出的学术精英的汇聚,并且还有了长达九年的成功合作,而其办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拥有一批具有"民主传统、自由理念和宽容精神"的教授群体。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是由一群思想各异、行为自主、我行我素、独来独往的学者们所构成,在这个特殊群体中从校长到教授都有相似的教育背景,他们既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有国外留学和考察的经历,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完整,可谓学贯中西。而且这些学者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大多属于自由主义者,自由主义成为联大教授的意识形态。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也是最具有独立性的一个群体,他们可以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很少受党派的约束。西南联大教授群体认同和坚守的价值谱系成为他们相互合作、共事、团结的基础,这些价值谱系是:潜心学术而避免内部纷争;宽容精神和民主信念;党派之间和平共处。西南联大教授群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谱系实际上就是一种大学精神具体化,是一种大学文化的自觉,是教授群体在大学融合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集体觉悟,他们以此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动,既有所为也有所不为。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可谓是当时国内学术精英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和而不同的价值谱系,而这恰是现代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和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西南联大 教授群体 价值谱系
下载PDF
吕海寰与清末国防述略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超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2-66,共5页
吕海寰曾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英军侵藏等关键时刻,积极参与有关国防的各种活动,针对时局世变与各种具体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客观见解和切实可行的办法,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这样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一直未能得... 吕海寰曾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英军侵藏等关键时刻,积极参与有关国防的各种活动,针对时局世变与各种具体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客观见解和切实可行的办法,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这样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一直未能得到学界的重视,这是不应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海寰 甲午战争 日俄战争 西南边防
下载PDF
全面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战略地位的确立 被引量:2
12
作者 荀利波 《学术探索》 2019年第1期131-137,共7页
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进一步侵吞中国野心的暴露,国民政府权衡利弊后逐步形成构筑四川、云南、广西、贵州为核心的战略大后方的设想。全面抗战爆发后,战事不断失利,东北部及东南沿海国土迅速沦丧,国民政府政治、军事机构被迫向后方撤离... 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进一步侵吞中国野心的暴露,国民政府权衡利弊后逐步形成构筑四川、云南、广西、贵州为核心的战略大后方的设想。全面抗战爆发后,战事不断失利,东北部及东南沿海国土迅速沦丧,国民政府政治、军事机构被迫向后方撤离,特别是大批政府机构、工厂金融机构、教育文化机构及相关人员等迁入重庆、成都、桂林等地,大量沦陷区同胞避难流入西南,使得西南大后方政治地位急速上升,资源迅速汇聚,人口快速增加,经济得以稳定,城市获得发展,不仅成为全国抗战资源的汇聚地,也成为了全面抗战时期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承担起了全面抗战时期战略中心的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 西南大后方 战略中心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的学术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绍军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68-71,共4页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中华民族的神圣抗战和文化的改造与复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成功的原因,如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促使学者为国家和民族献身学术;诚聘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形成高水平的...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中华民族的神圣抗战和文化的改造与复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成功的原因,如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促使学者为国家和民族献身学术;诚聘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形成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实行教授治校,保障充分的学术自由;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增进学术研究的交流与发展等,对于我们今天的高校建设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西南联大 学术研究
下载PDF
抗战时期迁居西南的民族语言学家和体质人类学家对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被引量:1
14
作者 聂蒲生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0-93,共4页
抗日战争时期,一批著名的民族语言学家和体质人类学家来到大后方西南地区工作。他们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体质进行调查研究,对我国民族学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西南地区 民族语言学家 体质人类学家 民族学研究
下载PDF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奖助制度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锋亮 钱婷 蔡政庭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0-85,127,共7页
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教育思想对当今仍有重要启示意义。西南联大的奖助工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性:将育人工作融入奖助制度,秉持以助为主、以奖为辅的原则,全力支持学生完成学业;通过奖学金... 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教育思想对当今仍有重要启示意义。西南联大的奖助工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性:将育人工作融入奖助制度,秉持以助为主、以奖为辅的原则,全力支持学生完成学业;通过奖学金评选树立典型,引导学生爱国向上;结合社会条件拓宽助学渠道,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在二者的联动作用下,西南联大培养了一大批既满怀爱国热情,又身具优良技能的学子,有力推动了抗战的胜利。其成功经验,对当前高校的奖助工作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西南联大 奖助制度 高等教育 资助育人
下载PDF
西南联大与抗战时期学术发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绍军 《学术探索》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101,共11页
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荟萃当时国内最有名的一大批专家学者,成为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重镇。西南联大学者在中国学术传承最为艰难的时期,实现中国传统学术向中国现代学术的转变,涌现出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推动战时中国学术的极大发展。在... 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荟萃当时国内最有名的一大批专家学者,成为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重镇。西南联大学者在中国学术传承最为艰难的时期,实现中国传统学术向中国现代学术的转变,涌现出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推动战时中国学术的极大发展。在西南联大,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先后建构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完成代表性的论著、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培养和造就大批的杰出人才,奠定他们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此过程中,西南联大学者进行学术创新、注重理论创造与田野实地调查、融通中西文化思想和方法,取得辉煌的成就。西南联大在抗战时期的学术发展对21世纪的中国学术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抗战时期 学术发展 贡献
下载PDF
抗战时期人口内迁背景的西南大后方现代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谭刚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7期111-116,共6页
抗战时期的人口内迁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内迁运动,至少超过一千万的沿海人口为躲避战乱纷纷迁入西部大后方。大量人口内迁,有力地推动了西南大后方城市化、教育现代化和社会习俗现代化。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 抗战时期的人口内迁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内迁运动,至少超过一千万的沿海人口为躲避战乱纷纷迁入西部大后方。大量人口内迁,有力地推动了西南大后方城市化、教育现代化和社会习俗现代化。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动力因素主要来自于外部。抗战时期西部现代化属于中国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人口内迁 西南大后方现代化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大后方职业教育成就综述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文华 《职业技术教育》 2007年第22期73-80,共8页
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推动下,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公办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私人兴办职业教育热情空前高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共同发展,普通教育附设职业班科,职业指导工作取得进展,进入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推动下,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公办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私人兴办职业教育热情空前高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共同发展,普通教育附设职业班科,职业指导工作取得进展,进入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既得益于国民政府国立职业教育中心的区域性转移,也得益于抗战后方社会、团体、个人的积极参与,资金、人才的汇集,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等。尽管抗战胜利后,由于时局变化职业教育出现萎缩,但与抗战前相比已取得了很大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职业教育 抗战 政府 社会
下载PDF
中国民俗研究史中的西南边疆调查(1937-1945)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薇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13-118,共6页
抗战时期随着中国西南边疆危机的日益深重,为了救亡图存来到西南边疆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纷纷加入调查研究当地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行列,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西方理论与少数民族调查相结合的大规模民族民俗文化调查热潮,这一时... 抗战时期随着中国西南边疆危机的日益深重,为了救亡图存来到西南边疆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纷纷加入调查研究当地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行列,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西方理论与少数民族调查相结合的大规模民族民俗文化调查热潮,这一时期被称为西南边疆民族民俗文化收集与整理的“黄金时期”。通过梳理抗战时期政府组织、学术机构和学者个人所开展的调查活动,以及西南边疆民族民俗文化调查成果,对今天研究多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民俗文化,加强民族团结都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西南地区 民族调查 多民族共同体 民俗文化
下载PDF
试论西南剧展的文化感召力 被引量:2
20
作者 罗天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47-49,共3页
持续三月声势浩大的西南剧展,历时之久,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在桂林乃至全国戏剧史上都是少见的,在抗日救亡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彰显出非凡的文化感召力,散播出深远的影响。文章试从西南剧展传播戏剧艺术、体现文人风骨、丰富抗战... 持续三月声势浩大的西南剧展,历时之久,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在桂林乃至全国戏剧史上都是少见的,在抗日救亡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彰显出非凡的文化感召力,散播出深远的影响。文章试从西南剧展传播戏剧艺术、体现文人风骨、丰富抗战文化、宣传抗日等方面加以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剧展 文化感召力 抗战文化 桂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