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多酚与大豆分离蛋白对复合乳化体系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团结 冯志彪 +2 位作者 岳莹 王一潇 田波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31,共6页
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茶多酚(TP)添加量、pH值、油添加量、大豆分离蛋白(SPI)浓度对TP-SPI复合乳液的乳化活性、稳定性和抗氧化性等性质的影响,为制备不同需求的复合乳化体系条件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随着TP添加量的增加,复合乳... 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茶多酚(TP)添加量、pH值、油添加量、大豆分离蛋白(SPI)浓度对TP-SPI复合乳液的乳化活性、稳定性和抗氧化性等性质的影响,为制备不同需求的复合乳化体系条件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随着TP添加量的增加,复合乳液的乳化稳定性和抗氧化性增强,对乳化活性影响不显著;随着油量的增加,复合乳液的乳化活性和抗氧化性降低,乳化稳定性先增强后降低;随着pH值的增加,复合乳液的乳化活性和稳定性先降低后增强,其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在碱性条件下比在酸性条件下强,抗氧化能力变化则与之相反;随着SPI的浓度增大,复合乳液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增强,对抗氧化性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大豆分离蛋白 复合乳液 性质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在体外消化中对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液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浩 管军军 +3 位作者 刘雪 郑建樟 冀旭阳 路新开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27-32,共6页
以大豆分离蛋白和磷脂作为原材料,制成稳定的水包油(oil/water,O/W)型和油包水(water/oil,W/O)型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液,研究植物乳杆菌对乳液的影响。通过分析乳液经唾液,胃液,肠液消化时粒径、电位、稳定性和微观结构的变化,发现在胃... 以大豆分离蛋白和磷脂作为原材料,制成稳定的水包油(oil/water,O/W)型和油包水(water/oil,W/O)型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液,研究植物乳杆菌对乳液的影响。通过分析乳液经唾液,胃液,肠液消化时粒径、电位、稳定性和微观结构的变化,发现在胃中,乳液油滴不断变大,电位、乳化活性指数(emulsifying activity index,EAI)和乳化稳定指数(emulsifying stability index,ESI)下降;O/W型不加菌乳液粒径从3405 nm降到1858 nm,加菌乳液粒径从3826 nm降到2204 nm,W/O型不加菌乳液粒径从5269 nm降到1963 nm,加菌乳液粒径从5680 nm降到2449 nm;在小肠中,乳液油滴均一,EAI和ESI增加,O/W型不加菌乳液粒径从1434 nm降到691 nm,加菌乳液粒径从1684 nm降到687 nm,不加菌乳液电位绝对值在7 h达到最大值(75.73),大于加菌乳液的最大值(70.66);W/O型不加菌乳液粒径从2317 nm降到1221 nm,加菌乳液粒径从2201 nm降到1314 nm,不加菌乳液电位绝对值在7 h达到最大值(75.66),大于加菌乳液的最大值(70.06)。O/W型乳液和W/O型乳液具有显著性差别(P<0.05),植物乳杆菌对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液具有显著影响(P<0.001),说明O/W型乳液比W/O型易消化,植物乳杆菌加剧了乳液的破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液 体外消化模型 稳定性 电位
下载PDF
基于运动食品的蛋白-磷脂聚集体及其乳液的液滴特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周洋 管军军 +1 位作者 路新开 冀旭阳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3-113,共11页
以酶解大豆蛋白与磷脂为主要材料,构建运动营养食品体系。通过电导、电位、粒径、SDS-PAGE电泳、ISO-DALT双向电泳及显微观察,对其形成聚集体及其复合乳液液滴特性与蛋白亚基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胃蛋白酶对大豆蛋白只能有限降解,... 以酶解大豆蛋白与磷脂为主要材料,构建运动营养食品体系。通过电导、电位、粒径、SDS-PAGE电泳、ISO-DALT双向电泳及显微观察,对其形成聚集体及其复合乳液液滴特性与蛋白亚基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胃蛋白酶对大豆蛋白只能有限降解,酶解30 min后蛋白亚基变化不显著;当酶解大豆蛋白(酶解30 min)与磷脂的质量比为5∶1时,其聚集体具有较好的液滴特性(P<0.05)。以该比例制备聚集体作为壁材,当油相和水相的比例为1∶3时,可形成较为理想的水包油型乳化体系(P<0.05)。对比酶解蛋白乳液,复合乳液液滴有较高的平均粒径及电位(P<0.05)。在体外胃消化过程中,复合乳液的液滴特性(电导率、电位及平均粒径)明显高于酶解蛋白乳液(P<0.05),其蛋白降解速度要大于酶解蛋白乳液,且除β亚基外其余亚基均能被降解。由此,推导复合乳液在体外胃消化中存在液滴"自组装"过程,这为大豆蛋白类食品乳化体系在运动营养食品中的应用以及阐明其消化吸收机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解大豆蛋白 磷脂 聚集体 复合乳液 液滴
下载PDF
基于胃消化动态模型的枯草芽孢杆菌对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液的影响
4
作者 刘雪 管军军 +3 位作者 朱浩 冀旭阳 郑建樟 路新开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41,49,共9页
利用动态胃消化模型研究在酶解过程中枯草芽孢杆菌对O/W型和W/O型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液的影响。通过对乳液的浊度、粒径、Zeta电位的检测和显微观察,发现不加菌O/W型乳液的浊度从161.412±8.650降低到24.632±2.263,电位从(-52... 利用动态胃消化模型研究在酶解过程中枯草芽孢杆菌对O/W型和W/O型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液的影响。通过对乳液的浊度、粒径、Zeta电位的检测和显微观察,发现不加菌O/W型乳液的浊度从161.412±8.650降低到24.632±2.263,电位从(-52.10±2.19)mV增加到(-5.13±0.31)mV,粒径从(628.87±11.85)nm增加到(2030.67±84.72)nm;加菌O/W型乳液的浊度从160.249±9.546降低到10.102±0.141,电位从(-45.24±1.79)mV增加到(-1.23±0.40)mV,粒径从(519.25±18.37)nm增加到(2004.23±113.45)nm。不加菌W/O型乳液的浊度从784.525±34.654降低到53.916±4.832,电位从(-58.12±2.14)mV增加到(-4.91±0.27)mV,粒径从(1441.50±66.71)nm增加到(2616.06±111.04)nm;加菌W/O型乳液的浊度从776.247±5.348降低到29.453±1.128,电位从(-52.14±2.41)mV增加到(0.49±0.04)mV,粒径从(1327.17±25.23)nm增加到(2579.37±68.71)nm。结果显示,加菌乳液与不加菌乳液相比,浊度显著减小(P<0.05),电位显著升高(P<0.05),粒径显著降低(P<0.05)。综合上述结果,枯草芽孢杆菌促进了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液在酶解时的破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液 动态胃消化模型
下载PDF
基于大豆多糖的复合乳液储藏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倩茹 冯纪璐 +2 位作者 翁静宜 康燕辉 齐军茹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1-97,共7页
乳液是脂溶性生物活性化合物很好的包埋和输送载体,脂溶活性物质能够很好的包埋在油滴中,增强其在水相中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基于大豆多糖修饰的蛋白复合乳液具有更小更分散的油滴,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前景广阔。在高温、高盐及酸性的工艺... 乳液是脂溶性生物活性化合物很好的包埋和输送载体,脂溶活性物质能够很好的包埋在油滴中,增强其在水相中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基于大豆多糖修饰的蛋白复合乳液具有更小更分散的油滴,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前景广阔。在高温、高盐及酸性的工艺操作环境中,大豆酸溶蛋白(acid soluble soy protein,ASSP)/大豆多糖(soy soluble polysaccharides,SSPS)复合乳液的货架期是实现其有效利用的关键。本论文通过研究热处理、p H及盐离子等条件对O/W体系ASSP/SSPS复合乳液的影响,考察评价ASSP/SSPS复合乳液的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热处理能够有效增强ASSP/SSPS乳液长期稳定性,受p H变化影响较小。当在p H值为3.0-4.0的范围贮藏时,ASSP/SSPS乳液的稳定性能最优越,基本不受盐离子的影响,并且储存60 d后乳液粒径基本不变。ASSP/SSPS复合乳液的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研究可以看出,贮藏60 d后,因ASSP/SSPS的复合界面行为增强,乳液微滴表面形成了更稳定不可逆的ASSP/SSPS复合膜,乳液微滴分布均匀,粒径大小没有明显改变,粒径在268.92-315.26之间。文章通过对ASSP/SSPS复合乳液储存稳定性的系统分析,为复合乳液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乳液 大豆酸溶性蛋白 大豆多糖 贮藏稳定性
原文传递
基于胃消化动态模型乳酸菌对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液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朱浩 管军军 +2 位作者 刘雪 郑建樟 路新开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11,共6页
采用磷脂和大豆分离蛋白作为乳化剂,制成稳定的W/O型(油包水)和O/W型(水包油)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液,研究在胃消化动态模型下乳酸菌对乳液的影响。通过对消化后乳液的粒径、电位、浊度的检测和显微观察,结果发现W/O型不加乳酸菌乳液粒径... 采用磷脂和大豆分离蛋白作为乳化剂,制成稳定的W/O型(油包水)和O/W型(水包油)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液,研究在胃消化动态模型下乳酸菌对乳液的影响。通过对消化后乳液的粒径、电位、浊度的检测和显微观察,结果发现W/O型不加乳酸菌乳液粒径从(1157±57.75)nm增加到(2620±83.43)nm,电位从(—52.9±0.85)mV增加到(—4.64±0.14)mV,浊度从784.5±1.13降低到27.5±0.64;W/O型加乳酸菌乳液粒径从(1173±48.0)nm增加到(1405±67.07)nm,电位则从(—45.72±2.08)mV增加到(—3.44±0.16)mV,浊度从565±1.41降低到11.05±0.77。O/W型不加乳酸菌乳液粒径从(815±40.76)nm增加到(1026±51.3)nm,电位从(—52.1±2.18)mV增加到(—5.33±0.26)mV,浊度从173.95±1.49降低到32.9±0.63;O/W型加乳酸菌乳液粒径从(738±39.53)nm降到(403±18.95)nm,电位从(—40.06±2.01)mV增加到(—0.725±0.03)mV,浊度从131±0.70降低到26.15±0.32。加乳酸菌比不加乳酸菌乳液稳定性更差。加乳酸菌对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液具有显著影响(P﹤0.01),说明乳酸菌加剧了乳液的破乳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大豆分离蛋白 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液 胃消化动态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