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油脱臭馏分重相组分中甾醇酯的柱层析法分离提取
1
作者 张沁强 陈竞男 +3 位作者 姚双燕 窦伟国 彭丹 毕艳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3,共6页
为减少甾醇酯的生产工序,提高大豆油脱臭馏分重相组分中总甾醇得率,采用柱层析法直接分离提取甾醇酯,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吸附剂种类、上样量、洗脱剂比例和柱长直比(填料高度与直径比)对甾醇酯产品纯度和得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 为减少甾醇酯的生产工序,提高大豆油脱臭馏分重相组分中总甾醇得率,采用柱层析法直接分离提取甾醇酯,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吸附剂种类、上样量、洗脱剂比例和柱长直比(填料高度与直径比)对甾醇酯产品纯度和得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并对最佳工艺条件下分离提取的甾醇酯产品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以及甾醇组成和脂肪酸组成测定。结果表明,柱层析法分离提取甾醇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吸附剂为硅胶(粒径50~75μm),上样量0.5 g,洗脱剂比例为正己烷、乙醚、冰乙酸体积比95∶5∶1,柱长直比16∶1。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甾醇酯产品纯度为(89.90±0.94)%,得率为(96.15±1.49)%;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证实提取的产品中含甾醇酯,甾醇酯上的甾醇组成主要为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脂肪酸组成主要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亚麻酸。综上,柱层析法无需复杂工序,即可实现大豆油脱臭馏分重相组分中甾醇酯的有效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脱臭馏分 重相组分 甾醇酯 柱层析
下载PDF
大豆胚芽甾醇酯的分离纯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姚双燕 张沁强 +3 位作者 窦伟国 彭丹 毕艳兰 陈竞男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78,共7页
以大豆胚芽为原料,筛选出合适的溶剂浸提大豆胚芽粗提物,并采用柱层析从大豆胚芽粗提物中分离纯化大豆胚芽甾醇酯。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出柱层析技术分离纯化大豆胚芽甾醇酯的最佳工艺条件,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及气质联... 以大豆胚芽为原料,筛选出合适的溶剂浸提大豆胚芽粗提物,并采用柱层析从大豆胚芽粗提物中分离纯化大豆胚芽甾醇酯。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出柱层析技术分离纯化大豆胚芽甾醇酯的最佳工艺条件,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及气质联用色谱等对纯化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大豆胚芽甾醇酯的最佳分离纯化条件为吸附剂200目~300目硅胶粉、上样量2.0 g、层析柱高度与直径比(H/D)12∶1、洗脱剂(正己烷∶乙醚∶乙酸)体积比90∶10∶1,在最佳分离纯化条件下大豆胚芽甾醇酯纯度为(96.11±0.41)%,得率为(94.99±0.19)%(以大豆胚芽粗提物计)。通过液相色谱、红外光谱、气质联用色谱分析出大豆胚芽甾醇酯上甾醇组成主要为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羊毛甾醇;气相色谱分析可知甾醇酯的脂肪酸组成主要为亚油酸、棕榈酸、亚麻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胚芽 大豆胚芽甾醇酯 分离纯化 柱层析 气相色谱-质谱法
下载PDF
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豆总甾醇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刘蕾 陈星 +1 位作者 李晓丽 邱炳源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47,共3页
采用改进的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豆总甾醇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简便、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回收率,精密度标准偏差S=0.0018,变异系数CV=1.41%,样品回收率在97.3%~101.9%之间,平均回收率为99.5%,样品的呈色反应明显,呈色稳定时间1h。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测定 醇含量 大豆 平均回收率 测定结果 标准偏差 变异系数 稳定时间 精密度 样品 呈色
下载PDF
大豆甾醇侧链的生物降解 被引量:4
4
作者 车成彬 刘景春 吴宝华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93-95,共3页
通过采用诺卡氏菌和分枝杆菌对大豆甾醇侧链降解能力的测定,筛选出一株分枝杆菌M66.发醇过程中加入甾核降解抑制剂,可以得到甾体侧链限制性降解产物雄甾—1,4—二烯—3,17—二酮(ADD).实验表明:分枝杆菌M66最佳... 通过采用诺卡氏菌和分枝杆菌对大豆甾醇侧链降解能力的测定,筛选出一株分枝杆菌M66.发醇过程中加入甾核降解抑制剂,可以得到甾体侧链限制性降解产物雄甾—1,4—二烯—3,17—二酮(ADD).实验表明:分枝杆菌M66最佳实验室小试发酵条件的筛选结果,底物转化72h,抑制剂为 CoSO4·7H2O,其质量分数为 0.03%时,大豆甾醇侧链的降解转化率达 60%以上,ADD转化率达2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甾醇侧链 生物降解 抑制剂 大豆 诺卡氏菌 甾体药物
下载PDF
大豆胚芽综合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曹万新 史宣明 +2 位作者 武丽荣 魏冰 孟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41,共3页
大豆胚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其富含生理活性物质维生素E ,大豆异黄酮和甾醇等。对大豆胚芽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并对其综合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测试结果表明 :大豆胚芽含有 2 8%蛋白质 ,8 7%油 (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 80... 大豆胚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其富含生理活性物质维生素E ,大豆异黄酮和甾醇等。对大豆胚芽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并对其综合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测试结果表明 :大豆胚芽含有 2 8%蛋白质 ,8 7%油 (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 80 % ) ,油中含VE190mg/10 0g ,大豆异黄酮 1 2 3% ,甾醇 0 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胚芽 综合利用 维生素E 甾醇 大豆异黄酮 大豆皂甙
下载PDF
生育酚及甾醇含量对大豆油氧化稳定性及贮藏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方冰 王瑛瑶 +3 位作者 栾霞 王莹辉 朱宁科 杨宁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69-73,共5页
植物油是生育酚、甾醇等活性物质的最主要的膳食来源之一,但现有的过度精炼的工艺造成了生育酚和甾醇的大量损失,大大降低了食用植物油的营养价值。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的日益关注,加上行业内对植物油适度精炼工艺的号召,需要提高精炼后... 植物油是生育酚、甾醇等活性物质的最主要的膳食来源之一,但现有的过度精炼的工艺造成了生育酚和甾醇的大量损失,大大降低了食用植物油的营养价值。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的日益关注,加上行业内对植物油适度精炼工艺的号召,需要提高精炼后植物油中生育酚、甾醇的保留量,但植物油中生育酚和甾醇的最低含量的确定缺乏基础研究依据。因此,本文分别利用Rancimat法和Schaal烘箱法比较了不同生育酚及甾醇含量的大豆油的氧化稳定性和贮藏稳定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生育酚和甾醇能够显著提高大豆油贮藏过程中的稳定性,但并不是剂量越高效果越强。当大豆油中生育酚及甾醇分别保留至0.12%、0.35%时,大豆油的氧化稳定性最强;当大豆油中生育酚及甾醇分别保留至0.12%、1.29%时,大豆油的贮藏稳定性最佳。本研究结果为植物油适度精炼工艺中相应产品标准(草案)的制修定提供基础数据,为探究以营养物质含量高低作为植物油新分级指标之一的可行性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生育酚 δ-生育酚 甾醇 大豆油 稳定性 适度精炼
下载PDF
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油理化性质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于殿宇 陈晓慧 +3 位作者 宋云花 刘鑫 张春艳 王俊国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6,共6页
通过对转基因大豆油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相对密度,绝对黏度,折光率,脂肪酸和甾醇含量等)进行分析,并与非转基因大豆油理化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油与非转基因大豆油在理化性质上区别不大。相对密度:转基因大豆油为0.9197,... 通过对转基因大豆油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相对密度,绝对黏度,折光率,脂肪酸和甾醇含量等)进行分析,并与非转基因大豆油理化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油与非转基因大豆油在理化性质上区别不大。相对密度:转基因大豆油为0.9197,非转基因大豆油为0.9572;绝对黏度:转基因大豆油为59.8 MPa.s-1,非转基因大豆油为60.3 MPa.s-1;折光率:转基因大豆油为1.4683,非转基因大豆油为1.4690;脂肪酸组成:转基因大豆油和非转基因大豆油主要脂肪酸都是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只是在含量上有所差别。两种油样中甾醇总含量都在300 mg.100 g-1以上,且含量种类上差别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大豆油 非转基因大豆油 理化性质 脂肪酸组成 甾醇含量
下载PDF
精炼工艺对大豆油中微量物质变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方冰 魏翠平 +3 位作者 王瑛瑶 刘京 段章群 栾霞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11,共4页
植物油的精炼过程在除去不利于油脂稳定性的游离脂肪酸、过氧化物和磷脂及其他影响食用安全和油脂品质的物质同时,也造成油脂中微量营养物质的损失,以及一些新的有害物质的生成。研究了国内5个厂家的大豆油在精炼过程中微量物质的含量... 植物油的精炼过程在除去不利于油脂稳定性的游离脂肪酸、过氧化物和磷脂及其他影响食用安全和油脂品质的物质同时,也造成油脂中微量营养物质的损失,以及一些新的有害物质的生成。研究了国内5个厂家的大豆油在精炼过程中微量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精炼后大豆油中生育酚及甾醇含量显著降低,分别由26.0~37.4 mg/100 g、402.75~841.92 mg/kg降为15.3~31.3mg/100 g、291.90~372.50 mg/kg,同时反式脂肪酸、聚合甘油三酯、缩水甘油酯含量分别提高到0.23%~1.85%、0.220%~0.738%、0.40%~2.94%。对精炼各工序中微量物质的含量进行显著性分析发现,除甾醇主要是在碱炼工序损失外,生育酚、反式脂肪酸、聚合甘油三酯及缩水甘油酯变化最显著均在脱臭工序。同时还考察了不同厂家各工序段的工艺参数,以期阐明大豆油精炼过程中微量物质的变化规律,为植物油适度精炼工艺的改进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炼 大豆油 生育酚 甾醇 反式脂肪酸 聚合甘油三酯 缩水甘油酯
下载PDF
降解大豆甾醇微生物菌株的诱变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吴宝华 李菁 +1 位作者 欧阳利华 张辉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88-92,共5页
采用紫外线照射、NTG、5-BU等化学诱变剂或二者结合复合诱变处理对大豆甾醇有较强降解能力的野生型节杆菌 A-6,得到对雄甾 -1 ,4-二烯 -3 ,1 7-二酮 ( ADD)分解酶缺陷型菌株 ,实验结果表明 :诱变菌株可使大豆甾醇的转化率达 95%以上 ,AD... 采用紫外线照射、NTG、5-BU等化学诱变剂或二者结合复合诱变处理对大豆甾醇有较强降解能力的野生型节杆菌 A-6,得到对雄甾 -1 ,4-二烯 -3 ,1 7-二酮 ( ADD)分解酶缺陷型菌株 ,实验结果表明 :诱变菌株可使大豆甾醇的转化率达 95%以上 ,ADD产率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甾醇 复合诱变 分解酶缺陷型菌株 甾体化合物 甾体药物 转化率 微生物降解菌株
下载PDF
硫酸对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天然VE和植物甾醇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义永 缪飞 +1 位作者 许新德 章城亮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2-157,共6页
作为脂肪酸酯化催化剂,浓硫酸与固体酸和酯化酶相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操作简单等特点。因此,浓硫酸在大豆油脱臭馏出物提取天然VE生产过程中广泛用于脂肪酸的酯化工艺。本研究考察了以浓硫酸作为天然维生素E酯化工艺的催化剂,在反应... 作为脂肪酸酯化催化剂,浓硫酸与固体酸和酯化酶相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操作简单等特点。因此,浓硫酸在大豆油脱臭馏出物提取天然VE生产过程中广泛用于脂肪酸的酯化工艺。本研究考察了以浓硫酸作为天然维生素E酯化工艺的催化剂,在反应和后处理过程中硫酸对VE和植物甾醇收率的影响,并取得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发现。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天然VE包括α、β、γ、δ-生育酚,植物甾醇主要包含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和菜籽甾醇。实验结果显示,硫酸浓度和温度对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天然VE和植物甾醇的影响显著。硫酸浓度和温度越高对天然VE和植物甾醇破坏越快。同时发现天然VE中α-生育酚的耐酸性显著好于其他三种生育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减小硫酸对天然VE和植物甾醇的破坏,应合理控制硫酸使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 酯化 大豆油脱臭馏出物 天然VE 植物甾醇
下载PDF
高甾醇含量热带假丝酵母细胞的培养条件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国群 刘红彦 刘金龙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9-53,共5页
以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为唯一碳源,研究了高产甾醇的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1253细胞的培养条件。研究发现,无机氮源培养使得菌体甾醇含量显著高于有机氮源培养。当尿素与牛肉膏复合作为氮源时,菌体甾醇含量最高(7.55%)。最佳培... 以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为唯一碳源,研究了高产甾醇的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1253细胞的培养条件。研究发现,无机氮源培养使得菌体甾醇含量显著高于有机氮源培养。当尿素与牛肉膏复合作为氮源时,菌体甾醇含量最高(7.55%)。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脱臭馏出物50.0 g/L、尿素1.0 g/L、牛肉膏1.0 g/L、甘氨酸0.02 g/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5 g/L、MgSO_4 0.1 g/L、K_2HPO_4 0.2 g/L、KH_2PO_4 0.2 g/L。最适培养条件为:初始pH 7.0、摇床转速200 r/min。采用上述最适的发酵条件,按10%(V/V)接种量接入热带假丝酵母1253种子液,30℃摇床振荡培养96 h。发酵结束后,经过测定,酵母细胞中甾醇含量为8.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甾醇 热带假丝酵母 培养 大豆油脱臭馏出物
下载PDF
快速分析测定大豆甾醇侧链降解底物的方法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风清 王敏 路福平 《药物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77-180,共4页
建立了快速分析测定大豆甾醇侧链降解过程中底物大豆甾醇和产物雄甾 4 烯 3,17 二酮 (AD)及雄甾 1,4 二烯 3,17 二酮 (ADD)的方法。采用薄板层析 (TLC) ,在板层为硅胶 6 0GF2 54,流动相为石油醚 乙酸乙酯(6∶4 )的条件下 ,成功... 建立了快速分析测定大豆甾醇侧链降解过程中底物大豆甾醇和产物雄甾 4 烯 3,17 二酮 (AD)及雄甾 1,4 二烯 3,17 二酮 (ADD)的方法。采用薄板层析 (TLC) ,在板层为硅胶 6 0GF2 54,流动相为石油醚 乙酸乙酯(6∶4 )的条件下 ,成功的分离了底物与产物 ,从而能快速简便的监测底物的消耗与产物的生成情况。另外根据底物与产物AD与ADD在紫外区的吸收情况 ,利用 2 5 4nm与 2 98nm双波长测定ADD与AD的生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甾醇 雄甾-4-烯-3 17-二酮 雄甾-1 4-二烯-3 17-二酮 薄板层析 紫外吸收光谱法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大豆豆荚甾醇提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诸爱士 金志强 +3 位作者 潘明纬 黄鑫磊 李嘉雄 石嫣雯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7-133,共7页
研究大豆豆荚甾醇的乙醇溶液提取,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几个因素对甾醇收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择液料比、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用响应面法以四因素三水平对大豆豆荚甾醇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建立甾醇提取条件与收率之间的模型并... 研究大豆豆荚甾醇的乙醇溶液提取,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几个因素对甾醇收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择液料比、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用响应面法以四因素三水平对大豆豆荚甾醇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建立甾醇提取条件与收率之间的模型并进行分析,以期获得最优的工艺参数,提高甾醇的收率。结果表明:液料比、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对收率影响均显著;所得模型显著;乙醇溶液提取大豆豆荚中甾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25.4 mL/g、乙醇体积分数73.5%、提取时间1.64 h、提取温度71.3℃,甾醇理论最高收率3.12 mg/g;采用该工艺,实际甾醇收率为3.08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豆荚 甾醇 提取 响应面法
下载PDF
大豆甾醇的热解及热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泉城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21,共4页
用TG-DTG/DTA方法研究了大豆甾醇热解过程及热动力学。热重法(TG)和微分热重法(DTG)分析结果表明该物质的失重过程分3步进行。第1阶段为结晶水脱出,第2步为其分子骨架大规模降解和挥发,第3阶段为残余物的缓慢降解。热解过程中,加热速率... 用TG-DTG/DTA方法研究了大豆甾醇热解过程及热动力学。热重法(TG)和微分热重法(DTG)分析结果表明该物质的失重过程分3步进行。第1阶段为结晶水脱出,第2步为其分子骨架大规模降解和挥发,第3阶段为残余物的缓慢降解。热解过程中,加热速率对大豆甾醇热解有显著作用。使用Popescu计算大豆甾醇为119 kJ/mol,并用FWO和KAS方法进行验证。通过对常用41种热解动力学机理函数线性分析,确定了大豆甾醇热解过程最适合机理函数为Mample单行法则g(α)=-ln(1-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甾醇 热解 热动力学 TG-DTG/DTA
下载PDF
大豆甾醇的微生物降解及酶抑制剂的选择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辉 姜文勇 牟宏晶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4期75-78,共4页
测定了诺卡氏菌(Nocardia)、分枝杆菌(Mycob acterium)和节杆菌(Arthrob acter)对大豆甾醇的降解能力及Ni2+,Co2+,Mn2+,α、α’-联吡啶、邻菲罗琳等酶抑制剂对△1,4-雄甾... 测定了诺卡氏菌(Nocardia)、分枝杆菌(Mycob acterium)和节杆菌(Arthrob acter)对大豆甾醇的降解能力及Ni2+,Co2+,Mn2+,α、α’-联吡啶、邻菲罗琳等酶抑制剂对△1,4-雄甾二烯-3, 17-二酮(ADD)积累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节杆菌 A-6在60× 10-6硫酸镍存在下,使大豆甾醇的转化率达70%以上,ADD产率达3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甾醇 微生物降解 抑制剂
下载PDF
酶催化合成大豆甾醇油酸酯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妲汨 姜兴兴 陈竞男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7-121,共5页
以大豆甾醇和油酸为原料,在酶的催化下合成大豆甾醇油酸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催化剂脂肪酶的种类和用量、醇酸摩尔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大豆甾醇油酸酯产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大... 以大豆甾醇和油酸为原料,在酶的催化下合成大豆甾醇油酸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催化剂脂肪酶的种类和用量、醇酸摩尔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大豆甾醇油酸酯产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大豆甾醇油酸酯的合成工艺条件。采用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大豆甾醇油酸酯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催化剂N435脂肪酶用量6%(以大豆甾醇和油酸的总质量计)、醇酸摩尔比1∶1、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30 h、异辛烷用量10 mL(大豆甾醇为1 mmol时),在最佳条件下大豆甾醇油酸酯产率为86.51%;红外表征说明合成的产物为大豆甾醇油酸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甾醇 油酸 大豆甾醇油酸酯 脂肪酶
下载PDF
大豆荚甾醇提取动力学与热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洁 诸爱士 +3 位作者 金志强 潘明纬 高婷婷 沈菁菁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7-93,共7页
用乙醇溶液从大豆荚中提取甾醇。通过预实验,选定合适的提取条件,测定了提取液中甾醇质量浓度随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的变化;将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模型拟合;计算了动力学参数和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高的提取温度可获得快的提取速度和... 用乙醇溶液从大豆荚中提取甾醇。通过预实验,选定合适的提取条件,测定了提取液中甾醇质量浓度随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的变化;将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模型拟合;计算了动力学参数和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高的提取温度可获得快的提取速度和高的平衡质量浓度;提取过程符合一级平板动力学模型;研究条件下提取过程的表观活化能为22.47 kJ/mol;内扩散系数在1.04×10-10~2.45×10-10 m 2/min的范围内随提取温度升高而增大;半衰期随提取温度升高而从17.3 min降至4.1 min;吉布斯自由能均小于零,表明甾醇提取过程为自发过程;提取过程焓变为35.16 kJ/mol、熵变为125.8 J/(mol·K),过程吸热、熵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荚 甾醇 提取 模型 动力学 热力学
下载PDF
脂肪酶催化合成大豆甾醇共轭亚油酸酯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汤桂云 郑玄 陈竞男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2-77,共6页
植物甾醇可以有效降低人体血清中的胆固醇含量,但游离型植物甾醇的溶解性较差,为提高其脂溶性,常通过将其与脂肪酸酯化的方法加以改善。采用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豆甾醇共轭亚油酸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大豆甾醇共轭亚油酸酯产率为考... 植物甾醇可以有效降低人体血清中的胆固醇含量,但游离型植物甾醇的溶解性较差,为提高其脂溶性,常通过将其与脂肪酸酯化的方法加以改善。采用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豆甾醇共轭亚油酸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大豆甾醇共轭亚油酸酯产率为考察指标,研究醇酸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大豆甾醇共轭亚油酸酯产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CRL脂肪酶的添加量为6%,醇酸物质的量比为1∶3,酯化反应温度为50℃,酯化反应时间为48 h,在此最佳条件下大豆甾醇共轭亚油酸酯的产率为98.94%。将合成后的产品进行纯化,并采用红外光谱法进行表征。以脂肪酶催化法合成高纯度的大豆甾醇共轭亚油酸酯产品,为新资源食品的开发与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甾醇 共轭亚油酸 脂肪酶 酯化反应
下载PDF
硫磷铁法测定大豆甾醇提取物中总甾醇含量 被引量:20
19
作者 徐小军 余国珍 陈鉴东 《中国药业》 CAS 2010年第8期35-36,共2页
目的建立大豆甾醇提取物中总甾醇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以β-谷甾醇为对照品,磷硫铁试剂为显色剂,测定波长为530nm。结果甾醇的吸光度在3h内稳定;β-谷甾醇质量浓度在10.29~51.45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回归... 目的建立大豆甾醇提取物中总甾醇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以β-谷甾醇为对照品,磷硫铁试剂为显色剂,测定波长为530nm。结果甾醇的吸光度在3h内稳定;β-谷甾醇质量浓度在10.29~51.45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13.586X+0.0214,r=0.9996(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2.34%,RSD=1.70%(n=6)。结论该法为大豆总甾醇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的测定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磷铁法 分光光度法 大豆甾醇 总甾醇
下载PDF
大豆甾醇硬脂酸酯的合成工艺研究
20
作者 姜兴兴 陈竞男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2-37,共6页
植物甾醇是一种新资源食品,可以有效降低人体血清中的胆固醇含量。为改善植物甾醇的溶解性与生物利用率,常用酯化的方法提高其脂溶性。采用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豆甾醇硬脂酸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大豆甾醇硬脂酸酯产率为考察指标,... 植物甾醇是一种新资源食品,可以有效降低人体血清中的胆固醇含量。为改善植物甾醇的溶解性与生物利用率,常用酯化的方法提高其脂溶性。采用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豆甾醇硬脂酸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大豆甾醇硬脂酸酯产率为考察指标,研究催化剂种类、醇酸物质的量的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大豆甾醇硬脂酸酯产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得到合成大豆甾醇硬脂酸酯的最佳工艺条件,并进行验证。大豆甾醇硬脂酸酯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以硫酸氢钠为催化剂,催化剂用量为5%(大豆甾醇与硬脂酸的质量之和),大豆甾醇与硬脂酸的物质的量的比为1∶1.2,反应温度为130℃,反应时间为8 h,大豆甾醇硬脂酸酯的产率为95.00%,大豆甾醇转化率为97.29%。在此条件下合成的大豆甾醇硬脂酸酯产品经纯化后,以红外光谱法进行表征。以化学法合成了高纯度的大豆甾醇硬脂酸酯产品,为植物甾醇酯的高效生产与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甾醇 硬脂酸 大豆甾醇硬脂酸酯 合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