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氯自由基介导的光催化芳基醚C(sp^(3))−H氧化生成酯
1
作者 刘玉庭 聂贝黎 +2 位作者 李宁 刘慧芳 王峰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23-128,共6页
饱和的碳氢键氧化是合成化学和化学工业中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然而,饱和C(sp^(3))−H键离解能(BDEs)较高、极性较弱,导致了底物难以活化和催化转化效率较低等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C(sp^(3))−H键的定向活化转化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其中,关于... 饱和的碳氢键氧化是合成化学和化学工业中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然而,饱和C(sp^(3))−H键离解能(BDEs)较高、极性较弱,导致了底物难以活化和催化转化效率较低等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C(sp^(3))−H键的定向活化转化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其中,关于C(sp^(3))−H键催化氧化的研究主要涉及一些键能低的、预活化的C−H键,包括苄基型、亚甲基型、脂肪族X−CH_(2)(X=O,N)和甲苯等,含有未活化C(sp^(3))−H键的复杂化合物的选择性氧化仍具有挑战性.例如,芳基醚C(sp^(3))−H键功能化通常采用计量的过氧化物氧化剂,或者通过单电子氧化和碱促进的去质子化进一步构建C−C/C−N键,产物选择性较低,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环境影响.因此,有必要开发高效、温和的芳基醚C(sp^(3))−H键选择氧化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有机合成和药物开发.近年来,光催化C(sp^(3))−H键氧化因其操作简便、氧化还原中性等优点,已发展成为一种有用且多样的催化研究工具.本文发展了一种利用氧气作为氧化剂,在可见光驱动下选择性地将芳基醚C(sp^(3))−H键氧化成为甲酸苯酯类产物的新方法.使用Mes-10-phenyl-Acr^(+)−BF_(4)^(-)光催化剂,高效活化多种氯源(如盐酸、无机氯盐和有机氯化物)得到氯自由基,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氧化能力(+2.03 V vs.SCE)和对氢原子的亲和力,能够通过氢原子转移过程活化芳基醚C(sp^(3))−键,攫取氢自由基得到相应的烷基碳自由基(•CH_(2)OPh)中间体,进一步被分子氧选择氧化得到酯类目标产物.研究结果表明,多种链状芳基醚和不同取代(如给电子基和吸电子基)芳基醚均可发生氧化反应,高收率地合成了一系列官能团丰富的甲酸苯酯类化合物.本文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官能团耐受性好以及可规模化放大等优点,并且少量的水对反应没有明显影响.机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芳基醚C(sp^(3))−H键的断裂是反应过程的决速步骤.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果表明,氯离子与催化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强于底物,并且自由基捕获实验证实反应体系中存在氯自由基和烷基碳自由基物种,表明反应经历自由基路径.此外,电子顺磁共振测试结果表明,反应过程中存在单线态氧物种,可能是激发态的光催化剂直接与氧气发生能量转移得到;同位素实验(18O)揭示了甲酸苯酯类化合物氧的来源.综上,本文实现了温和条件下光催化芳基醚C(sp^(3))−H键选择氧化反应,高收率合成了一系列甲酸苯酯类化合物.该方法避免了化学计量的过氧化物和碱等添加剂的使用以及底物的过度氧化,阐明了催化反应机制,为其他醚类化合物的C(sp^(3))−H键氧化功能化提供了新思路,为后续化学合成和药物开发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自由基 光催化 C(sp^(3))−H键 催化氧化 芳基醚
下载PDF
银催化苄基C(sp^(3))—H键与炔丙基C(sp^(3))—H键的位点选择性胺化
2
作者 矫鲁振 李延顺 滕大为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17-21,共5页
探讨了一种合成环状氨基磺酸酯的新方法。采用AgClO4/三(2-吡啶基甲基)胺催化体系,催化苄基C(sp^(3))—H键与炔丙基C(sp^(3))—H键的分子内位点选择性胺化反应,以89%收率和9.2∶1位点选择性得到了环状氨基磺酸酯。反应具有条件温和、官... 探讨了一种合成环状氨基磺酸酯的新方法。采用AgClO4/三(2-吡啶基甲基)胺催化体系,催化苄基C(sp^(3))—H键与炔丙基C(sp^(3))—H键的分子内位点选择性胺化反应,以89%收率和9.2∶1位点选择性得到了环状氨基磺酸酯。反应具有条件温和、官能团耐受性好、原子经济性和步骤经济性高等优点,为碳氮的构建提供了一种选择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催化的氮宾 位点选择性胺化 环状氨基磺酸酯衍生物 苄基C(sp^(3))—H键
下载PDF
Microwave-Assisted Confining Growth and Liquid Exfoliation of sp^(3)-Hybrid Carbon Nitride Nano/Micro-Crystals
3
作者 Chenglong Shen Qing Lou +7 位作者 Kaikai Liu Guangsong Zheng Runwei Song Jinhao Zang Xigui Yang Xing Li Lin Dong Chongxin Shan 《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399-408,共10页
As one promising carbon-based material,sp^(3)-hybrid carbon nitride has been predicted with various nove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However,the synthesis of sp^(3)-hybrid carbon nitride is still limited by the nanaos... As one promising carbon-based material,sp^(3)-hybrid carbon nitride has been predicted with various nove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However,the synthesis of sp^(3)-hybrid carbon nitride is still limited by the nanaoscale,low crystallinity,complex source,and expensive instruments.Herein,we have presented a facile approach to the sp^(3)-hybrid carbon nitride nano/micro-crystals with microwave-assisted confining growth and liquid exfoliation.Actually,the carbon nitride nano/micro-crystals can spontaneously emerge and grow in the microwave-assisted polymerization of citric acid and urea,and the liquid exfoliation can break the bulk disorder polymer to retrieve the highly crystalline carbon nitride nano/micro-crystals.The obtained carbon nitride nano/micro-crystals present superior blue light absorption strength and surprising photoluminescence quantum yields of 57.96%in ethanol and 18.05%in solid state.The 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s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reveal that the interface-trapped localized exciton may contribute to the excellent intrinsic light emission capability of carbon nitride nano/micro-crystals and the interparticle staggered stacking will prevent the aggregation-caused-quenching partially.Finally,the carbon nitride nano/micro-crystals are demonstrated to be potentially useful as the phosphor medium in light-emitting-diode for interrupting blue light-induced eye damage.This work paves new light on the synthesis strategy of sp^(3)-hybrid carbon nitride materials and thus may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carbon nitride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fining growth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liquid exfoliation luminescence sp^(3)-hybrid carbon nitride
下载PDF
非晶碳膜中sp^2和sp^3相的检测方法 被引量:16
4
作者 鲁占灵 张兵临 +2 位作者 姚宁 杨仕娥 樊志琴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8-101,共4页
非晶碳薄膜由sp2和sp3杂化的碳原子组成。sp2和sp3碳原子的比例是决定非晶碳膜的结构和性能的重要参数。如何定量或定性地分析碳薄膜中sp2和sp3碳的含量一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用来测定sp2和sp3碳及其比例的实验方法有13C核磁共振谱... 非晶碳薄膜由sp2和sp3杂化的碳原子组成。sp2和sp3碳原子的比例是决定非晶碳膜的结构和性能的重要参数。如何定量或定性地分析碳薄膜中sp2和sp3碳的含量一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用来测定sp2和sp3碳及其比例的实验方法有13C核磁共振谱(NMR)、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椭圆偏振谱、拉曼光谱(Raman)、红外光谱(IR)等。综述了这些测定方法及其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碳膜 sp^2 sp^3 检测方法
下载PDF
类金刚石薄膜sp^2-sp^3轨道杂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丽莉 万强 +1 位作者 胡文军 赵晓平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16-321,共6页
以强σ键连接的sp2和sp3杂化碳饱和簇模型,即金刚石和石墨两相和团簇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结构、电荷分布、能带结构、电子态密度和分子轨道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分析,研究了类金刚石薄膜中sp2-sp3轨道杂化的空间结构稳定性的成键特性... 以强σ键连接的sp2和sp3杂化碳饱和簇模型,即金刚石和石墨两相和团簇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结构、电荷分布、能带结构、电子态密度和分子轨道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分析,研究了类金刚石薄膜中sp2-sp3轨道杂化的空间结构稳定性的成键特性等.结果表明,成键过程中由于微扰作用破坏了原子内部"吸引"与"排斥"的平衡关系,使电子云重新分布,而键能大小和电子云的重叠密切相关,因而两相共存对电荷分布和结构均有影响.能带结构分析发现sp2杂化C原子将π键引入,产生π和π*能带使带隙变窄,说明类金刚石薄膜的半导体本质.电子态密度计算结果中费米能级附近出现杂质峰,说明存在中间杂化和/或π态和σ态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金刚石薄膜 sp2-sp3轨道杂化 第一性原理 计算机模拟
下载PDF
基于前驱体的选择构建多sp^(2)-碳氮化物的高效析氢 被引量:1
6
作者 胡春燕 方艳芬 +2 位作者 彭钦天 田海林 黄应平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1期101-107,共7页
为改善聚合碳氮化物(PCN)载流子快速复合的问题,构建含量丰富的sp^(2)碳和更大的比表面以提高PCN电荷分离效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分别以尿素、双聚氰胺和三聚氰胺为前驱体直接热聚合制备PCN(分别标记为UCN,BCN和TCN),发现UCN具有... 为改善聚合碳氮化物(PCN)载流子快速复合的问题,构建含量丰富的sp^(2)碳和更大的比表面以提高PCN电荷分离效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分别以尿素、双聚氰胺和三聚氰胺为前驱体直接热聚合制备PCN(分别标记为UCN,BCN和TCN),发现UCN具有更光滑平整的片状结构、最大的比表面积(45.95 m^(2)·g^(-1))和较好的电荷分离效率.同时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发现sp^(2)碳(C=C,C=O)强烈依赖于前驱体的选择,UCN含有更为丰富的C=C和C=O双键,这有利于电荷的转移,使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更高.最终发现UCN的析氢活性最高(4023μmol·g^(-1)·h^(-1)),为BCN(3038μmol·g^(-1)·h^(-1))的1.3倍和TCN(744μmol·g^(-1)·h^(-1))的5.4倍.本研究依据前驱体对PCN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通过选择前驱体来调控分子结构性质,为开发高光催化活性的PCN提供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驱体 碳氮化物 比表面积 sp^(2)碳 析氢性能
下载PDF
金刚石薄膜中SP^2/SP^3键价比拉曼光谱分析
7
作者 张兵临 H.M.Phillips 《光散射学报》 1995年第2期123-123,112,共2页
金刚石薄膜中SP ̄2/SP ̄3键价比拉曼光谱分析张兵临H,M.Philllips(郑州大学物理系郑州450052)AnalysisofSP ̄2/ SP ̄2/SP ̄3BondingRatioinDiamondThinF... 金刚石薄膜中SP ̄2/SP ̄3键价比拉曼光谱分析张兵临H,M.Philllips(郑州大学物理系郑州450052)AnalysisofSP ̄2/ SP ̄2/SP ̄3BondingRatioinDiamondThinFilmsbyRamanSpect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薄膜 SP^2/SP^3键价比拉曼光谱分析 布里渊中心光学模 拉曼活性模
下载PDF
sp^(2)碳用于3D打印技术综述:材料、性能和应用
8
作者 Satendra Kumar Manoj Goswami +2 位作者 Netrapal Singh Sathish Natarajan Surender Kumar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46-1065,共20页
3D打印可以改变现有的生产方法,是第四次工程革命中的一项现代技术。它从成型原理上提出了分层制造、逐层叠加成型的新颖生产方法,从根本上简化了制造工艺,实现了大规模定制生产。然而,这一新技术仍存在许多问题。除了纯石墨烯外,sp^(2... 3D打印可以改变现有的生产方法,是第四次工程革命中的一项现代技术。它从成型原理上提出了分层制造、逐层叠加成型的新颖生产方法,从根本上简化了制造工艺,实现了大规模定制生产。然而,这一新技术仍存在许多问题。除了纯石墨烯外,sp^(2)碳具有好的亲水性,3D打印难度较小。sp^(2)碳还可在3D打印中的各种阶段应用。纯石墨烯的疏水性使其难以在水系介质中打印和加工。毛细管油墨的发展使得纯石墨烯的3D打印成为可能。本文综述了sp^(2)碳的3D打印技术的最新进展。首先简要概述了3D打印技术,随后概述了sp^(2)碳的3D打印及其在各种方面的应用。最后,讨论了这一新领域的发展前景和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sp^(2)碳 碳基复合材料 应用
下载PDF
非晶金刚石薄膜的sp^3键成分的XPS谱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魏爱香 陈弟虎 周有国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9-182,共4页
把非晶金刚石薄膜的XPSC1s谱分解为中心在 2 84 .4± 0 .1eV和 2 85 .2± 0 .1eV的两个高斯特征峰 ,分别对应于碳薄膜中的sp2 C和sp3 C。用这两个高斯特征峰的面积除以C1s谱的总面积 ,得出非晶金刚石薄膜中sp2 C和sp3 C的比例... 把非晶金刚石薄膜的XPSC1s谱分解为中心在 2 84 .4± 0 .1eV和 2 85 .2± 0 .1eV的两个高斯特征峰 ,分别对应于碳薄膜中的sp2 C和sp3 C。用这两个高斯特征峰的面积除以C1s谱的总面积 ,得出非晶金刚石薄膜中sp2 C和sp3 C的比例。用上述方法对sp3 C比例不同的一组样品进行了分析计算 ,并与先前用紫外 -可见光吸收光谱和拉曼光谱对同一组样品分析得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用XPS谱能简便而有效地定量确定非晶金刚石薄膜中sp2 C和sp3 C的比例 ,且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功能碳薄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金刚石薄膜 sp^3 成分 XPS谱 X射线光电子能谱
下载PDF
SP^2键含量对非晶金刚石膜电子场发射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江云 李琼 +2 位作者 徐静芳 茅东升 柳襄怀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5-48,共4页
该文研究了真空磁过滤弧沉积方法制备的非晶金石薄膜 (a-DF)的电子场发射性能 ,SP2 键含量不同的薄膜的场发射性能有很大的差异 ,SP2 键含量越高 ,阈值电场越小 ,发射电流越大 ,同时失效率也较高。SP2 键含量为 6 .5% ,2 0 % ,40 %的薄... 该文研究了真空磁过滤弧沉积方法制备的非晶金石薄膜 (a-DF)的电子场发射性能 ,SP2 键含量不同的薄膜的场发射性能有很大的差异 ,SP2 键含量越高 ,阈值电场越小 ,发射电流越大 ,同时失效率也较高。SP2 键含量为 6 .5% ,2 0 % ,40 %的薄膜 ,其阈值电场分别为2 .7V/ μm,1 .5V/ μm ,0 .7V/ μm ,远小于金属和硅尖锥的阈值电场。所有样品的发射点均为随机的点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金刚石薄膜 SP^2 场发射 FAD
下载PDF
应用Raman光谱方法研究PAN基炭纤维中sp^2杂化的C—C原子键距与碳化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华中 王月梅 +1 位作者 赵萍 赵书华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1期77-79,共3页
利用Raman散射方法,对不同碳化温度下制备的PAN基炭纤维样品进行了测试,根据Raman散射的测试结果,从Fitzer碳键键距出发,得出PAN基炭纤维中乱层层面内的sp2杂化的C—C原子键距a0随炭化温度的变化.并且对这种变化规律从电子结构角度进行... 利用Raman散射方法,对不同碳化温度下制备的PAN基炭纤维样品进行了测试,根据Raman散射的测试结果,从Fitzer碳键键距出发,得出PAN基炭纤维中乱层层面内的sp2杂化的C—C原子键距a0随炭化温度的变化.并且对这种变化规律从电子结构角度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man光谱方法 sp^2杂化 C-C原子键距 PAN基炭纤维 碳化温度 RAMAN散射 电子结构
下载PDF
PAN基炭纤维中SP^2杂化的C—C原子键距对电阻率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华中 王月梅 《炭素》 2003年第3期39-41,共3页
利用激光Raman散射方法,从Fitzer碳键键距出发,得到不同碳温度下制备的PAN基炭纤维样品中SP^2杂化的C-C原子键距a_0。利用四点法对各样品的电阻率进行了测试,给出了电阻率随C—C原子键距a_0的变化规律,并对这种变化规律从电子结构角度... 利用激光Raman散射方法,从Fitzer碳键键距出发,得到不同碳温度下制备的PAN基炭纤维样品中SP^2杂化的C-C原子键距a_0。利用四点法对各样品的电阻率进行了测试,给出了电阻率随C—C原子键距a_0的变化规律,并对这种变化规律从电子结构角度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SP^2杂化的共价电子向传导电子的转移及结构发展的更完善共同导致了PAN基炭纤维的电阻率随碳化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基炭纤维 SP^2 杂化 C—C原子键距 电阻率 碳化温度 键距
下载PDF
SP^2 乱层碳上金刚石薄膜的成核的研究
13
作者 唐璧玉 陈宗璋 靳九成 《真空》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11,共3页
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预沉积的SP2乱层碳上实现了金刚石薄膜的成核和生长,分析研究了成核的特征和机制。在金刚石难以沉积的刀具基底上,SP2乱层碳的预沉积不仅促进了金刚石的成核和生长,并使成核期大约30min,比一般情... 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预沉积的SP2乱层碳上实现了金刚石薄膜的成核和生长,分析研究了成核的特征和机制。在金刚石难以沉积的刀具基底上,SP2乱层碳的预沉积不仅促进了金刚石的成核和生长,并使成核期大约30min,比一般情况缩短了3/4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2乱层碳 化学气相沉积 金刚石薄膜 成核
下载PDF
sp^(2)碳连接的二维聚合物 被引量:5
14
作者 康佳玲 王红星 +1 位作者 邱丰 庄小东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25,共21页
二维多孔聚合物具有光学各向异性、高的电子迁移率、可逆的氧化还原等众多特性,因此它们作为关键材料用于气体吸附与分离、燃料电池膜、超级电容器等领域。这类二维多孔聚合物通常可分为二维金属-有机骨架、二维共价有机骨架、石墨化氮... 二维多孔聚合物具有光学各向异性、高的电子迁移率、可逆的氧化还原等众多特性,因此它们作为关键材料用于气体吸附与分离、燃料电池膜、超级电容器等领域。这类二维多孔聚合物通常可分为二维金属-有机骨架、二维共价有机骨架、石墨化氮化碳、石墨炔和三明治型多孔聚合物纳米片。其中,sp2杂化碳(Csp2)连接的二维多孔聚合物是新兴的研究领域。与C―N、B―O和C≡C键连接的二维多孔聚合物相比,Csp2-二维聚合物因其高的电子迁移率和可调的带隙而具有独特的光电性质、高的化学/光稳定性和可调的电化学性质。此外,Csp2-二维多孔聚合物是制备过渡金属单原子的2D多孔碳材料的重要前驱体之一。总结了Csp2-二维多孔聚合物的可控合成方法,并讨论了它们在光电器件、气体分离、发光传感和成像、电化学能源存储和光催化等领域的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多孔聚合物 sp^(2)杂化碳 碳-碳键 聚合方法学 能源存储与转化
下载PDF
sp^(2)-碳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小莹 张黎君 +1 位作者 孙淑香 徐元清 《化学试剂》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9-363,共15页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是一类晶态高分子材料,通过定向的拓扑聚合将有机结构单元聚合为高度有序和延伸的二维或者三维框架材料。近5年来,合成化学的进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合成,实现了完全共轭的具有大π体系的sp^...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是一类晶态高分子材料,通过定向的拓扑聚合将有机结构单元聚合为高度有序和延伸的二维或者三维框架材料。近5年来,合成化学的进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合成,实现了完全共轭的具有大π体系的sp^(2)-碳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构筑。主要介绍了近年来通过不同的设计原则和合成策略来构筑基于sp^(2)-碳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研究进展,展示了该类材料的性质、功能以及结构多样性,并就关键的科学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价有机框架 sp^(2)杂化 π-共轭体系 合成方法
下载PDF
Synthesis of biheteroaryls via 2-methyl quinoline C(sp^(3))-H functionalization under metal-free conditions 被引量:1
16
作者 Dahan Wang Yuhan Yang +3 位作者 Fuhong Xiao Jinbing Liu Guojiang Mao Guo-Jun Deng 《Green Synthesis and Catalysis》 2024年第1期73-76,共4页
An acetic acid-promoted C(sp^(3))-H functionalization of 2-methyl quinoline,enaminoesters and elemental sulfur for the synthesis of 3,4,5-trisubstituted isothiazoles under metal-free conditions has been developed.This... An acetic acid-promoted C(sp^(3))-H functionalization of 2-methyl quinoline,enaminoesters and elemental sulfur for the synthesis of 3,4,5-trisubstituted isothiazoles under metal-free conditions has been developed.This approach provides viable access to various 5-(quinolin-2-yl)isothiazoles in moderate to good yields with good functional group tolerance.Moreover,the success of the gram-scale reaction gives this reaction a great potential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p^(3))-H functionalization Multicomponent reactions Biheteroaryls Elemental sulfur METAL-FREE
原文传递
通过醚的α-位C(sp^(3))—H键官能化合成醚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马金凤 王敏 周爱华 《合成化学》 CAS 2021年第6期538-550,共13页
醚及其类衍生物是有机化合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生物活性分子、药物和天然产物中也存在醚类结构。近年来通过醚类分子(包括环醚和非环醚)的α-位C(sp^(3))—H官能化来合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醚类衍生物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本... 醚及其类衍生物是有机化合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生物活性分子、药物和天然产物中也存在醚类结构。近年来通过醚类分子(包括环醚和非环醚)的α-位C(sp^(3))—H官能化来合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醚类衍生物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本综述从醚α-位C(sp^(3))—H官能化所需的反应条件出发,对2017年到2020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C(sp^(3))—H官能化 自由基机理 交叉偶联 单电子转移 合成 综述
下载PDF
Simultaneously Enhanced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for C(sp^(3))-H Bond Oxidation Under Visible Light by Nitrogen Doping 被引量:1
18
作者 Tingting Hou Zhuyan Gao +2 位作者 Jian Zhang Nengchao Luo Feng Wang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21年第4期331-337,共7页
Selective oxidation of saturated C(sp^(3))-H bonds in hydrocarbon to target chemicals under mild conditions remains a signifi-cant but challenging task because of the chemical inertness and high dissociation energy of... Selective oxidation of saturated C(sp^(3))-H bonds in hydrocarbon to target chemicals under mild conditions remains a signifi-cant but challenging task because of the chemical inertness and high dissociation energy of C(sp^(3))-H bonds.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sis can induce the generation of holes and oxidative radicals,off ering an alternative way toward selective oxidation of hydrocarbons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Herein,we constructed N-doped TiO_(2) nanotubes(N-TNTs)that exhibited remark-able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for toluene oxidation under visible light,delivering the conversion of toluene and selectivity of benzaldehyde of 32% and>99%,respectively.Further mechanistic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incorporation of nitrogen induced the generation of N-doping level above the O 2p valance band,directly contributing to the visible-light response of TiO_(2).Furthermore,hydroxyl radicals generated by photogenerated holes at the orbit of O 2p were found to be unselective for the oxidation of toluene,aff ording both benzaldehyde and benzoic acid.The incorporation of nitrogen was able to inhibit the generation of hydroxyl radicals,terminating the formation of benzoic ac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ible light c(sp^(3)) H oxidation N-doped TiO_(2) SELECTIVITY BENZALDEHYDE
下载PDF
sp^(3)-like defect structure of hetero graphene-carbon nanotubes for promoting carrier transfer and stability 被引量:1
19
作者 Shan-Shan Fan Ling Shen +7 位作者 Yuan Dong Ge Tian Si-Ming Wu Gang-Gang Chang Christoph Janiak Ping Wei Jin-Song Wu Xiao-Yu Yang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89-197,I0005,共10页
Three-dimensional(3 D) hybrid of nanocarbons is a very promising way to the high-performance design of electrocatalysis materials.However,sp^(3)-like defect structure,a combination of high strength and conduction of g... Three-dimensional(3 D) hybrid of nanocarbons is a very promising way to the high-performance design of electrocatalysis materials.However,sp^(3)-like defect structure,a combination of high strength and conduction of graphene and carbon nanotubes(CNTs) is rarely reported.Herein,3 D neural-like hybrids of graphene(from reduced graphene oxide) and carbon nanotubes(CNTs) have been integrated via sp^(3)-like defect structure by a hydrothermal approach.The sp^(3)-like defect structure endows 3 D nanocarbon hybrids with an enhanced carrier transfer,high structural stability,and electrocatalytic durability.The neural-like structure is shown to demonstrate a cascade effect of charges and significant performances regarding bio-electrocatalysis and lithium-sulfur energy storage.The concept and mechanism of "sp^(3)-like defect structure" are proposed at an atomic/nanoscale to clarify the generation of rational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cascade electron transf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HENE Carbon nanotubes sp^(3)-like defect structure Bio-electrocatalysis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下载PDF
Electron emission degradation of nano-structured sp^2-bonded amorphous carbon films 被引量:1
20
作者 鲁占灵 王昶清 +2 位作者 贾瑜 张兵临 姚宁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3期843-847,共5页
The initial field electron emission degradation behaviour of original nano-structured sp^2-bonded amorphous carbon films has been observed,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increase of the work function of the film in t... The initial field electron emission degradation behaviour of original nano-structured sp^2-bonded amorphous carbon films has been observed,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increase of the work function of the film in the field emission process analysed using a Fowler-Nordheim plot. The possible reason for the change of work function is suggested to be the desorption of hydrogen from the original hydrogen termination film surface due to field emission current-induced local heating. For the explanation of the emission degradation behaviour of the nano-structured sp2-bonded amorphous carbon film, a cluster model with a series of graphite (0001) basal surfaces has been presented, and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work functions of graphite (0001) surfaces with different hydrogen atom and ion chemisorption sites by using first principles method 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local density approxi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structured sp^2-bonded amorphous carbon film field emission work func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