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0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ndscape Design Mode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Ecology, Production and Life
1
作者 SHI Chengyong ZHANG Pei TANG Yi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6年第5期57-61,共5页
Taking landscape design of Suburban Park in Yulin City for example, this paper applied the design thoughts of integrating multiple planning, defining concepts and objectives, specified the design strategies of restori... Taking landscape design of Suburban Park in Yulin City for example, this paper applied the design thoughts of integrating multiple planning, defining concepts and objectives, specified the design strategies of restoring ecology, improving life and promoting production, and disclosed the landscape design mode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ecology, production and life in which ecological landscapes, productive landscapes and living landscapes promote and coexist harmoniously with each o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gration of ecology production and life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mode
下载PDF
基于Cite Space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演化路径与趋势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玉 毛春梅 孙长如 《水利经济》 2023年第5期49-54,90,99,共8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实践载体,学界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了大量研究。为明晰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进展、演化路径及发展趋势,基于文献计量工具Cite Space对CNKI数据库中5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实践载体,学界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了大量研究。为明晰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进展、演化路径及发展趋势,基于文献计量工具Cite Space对CNKI数据库中567篇国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论文的关键词时区图、聚类图、突现词视图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价值实现理念提出、试点探索、全面推进等三大阶段,具体研究内容涵盖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研究、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不同时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重点也不同。基于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指出未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机融合为目标,健全价值实现的制度体系,强化多主体协同供给,深入挖掘乡村生态产品,全面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 Cite space
下载PD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land multi-function space: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matching the suppl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with the use of land space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urban construction 被引量:4
3
作者 QU Yanbo ZHANG Yanjun +3 位作者 WANG Shilei SHANG Ran ZONG Haining ZHAN Lingyu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311-339,共29页
Based 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this article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land multifunctional space(LMFS)from three aspects,ecological protection,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urba... Based 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this article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land multifunctional space(LMFS)from three aspects,ecological protection,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urban construction,in the new era of land space planning system.Moreover,a framework is constructed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functional oriented space to match the use of land space(ULS)with the suppl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RE).Based on this,the technology and method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dominance recognition,and matching relationship division functions of the use of land space(FULS)and functions of the suppl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FSRE)are discussed.The advantageous functions of the use of land space(AFULS)and advantageous functions of the suppl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FSRE)are also identified in the study area.A LMF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ystem integrating“function position-comprehensive partition-regulation strategy”is proposed.Through the empirical study of Shandong province,we found that,first,the FUL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space in the province is mainly found in high value areas,and the FSRE is mainly in low value areas,which has certain complementarity in the space.The FUL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pace is mainly observed in high value areas,the FSRE is mainly in middle value areas,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balanced and staggered.The FULS of the urban construction space and the FSRE are mainly in middle values areas,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basically similar.Second,the FULS in the study area is dominated by the single advantag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urban construction,while the FSRE has a relatively 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singl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ompound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urban construction,and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The matching between the two is mainly at high and middle levels.Specifically,70%of the province’s land space still has a certai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otential,and 30%of ULS intensity is close to or exceeds th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Third,considering the comprehensive impact of resource endowment,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n different matching relationships,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land 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ic pattern of“two screens-seven regions-multicore”positioning and“four regions-eight categories”hierarchical area of Shandong at the macro level,and puts forward a differentiated land space development strate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spac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OMINANCE matching relationship ecological protec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urban construction Shandong province
原文传递
基于“源-汇”理论的山区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优化研究——以井陉县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宇 冯奕丁 +1 位作者 陈宇轩 靳晓雯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4年第1期129-140,共12页
本研究根据农村居民点以及太行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源-汇”理论和MCR模型,从生态源地扩张和生产源地扩张的角度,依据“三生”功能构建阻力面指标体系,计算最小累积阻力面差,实现县域“三生空间”的划分和农村居民点分... 本研究根据农村居民点以及太行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源-汇”理论和MCR模型,从生态源地扩张和生产源地扩张的角度,依据“三生”功能构建阻力面指标体系,计算最小累积阻力面差,实现县域“三生空间”的划分和农村居民点分类整治优化。结果表明:(1)基于“源-汇”理论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山区“三生空间”格局构建,农村居民点分类整治中具有相容性和可行性;(2)研究区以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优化区为主,生态空间占比59.5%,以生态功能为主,农村居民点分布中生产功能占比62.7%,以生产功能导向为主,因此,乡村整治要根据农村居民所处的主导功能分类整治;(3)乡村整治应综合考虑农村居民点的生活、生产、生态功能特征,分类促进山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三生空间” “源-汇”理论 MCR模型 太行山区
下载PDF
“三生”功能视角下城市近郊区村庄发展适宜性评价与分类——以江西抚州临川区为例
5
作者 曾艳 廖成浩 +2 位作者 刘建生 刘卫平 吕雅慧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2-1132,共11页
城市近郊区是城乡融合的关键地带,识别该地区村庄类型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格局。本研究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生”功能视角构建临川区村庄发展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空间自相关揭示其空间集聚特征,采用村庄类型识别系统... 城市近郊区是城乡融合的关键地带,识别该地区村庄类型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格局。本研究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生”功能视角构建临川区村庄发展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空间自相关揭示其空间集聚特征,采用村庄类型识别系统划定339个行政村的村庄类型,进而提出村庄发展策略。结果表明:临川区村庄发展适宜度指数总体较高,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592、0.585和0.466,前二者在空间上呈现“北强南弱”的分布格局;临川区村庄发展适宜度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具体表现为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指数的“北热南冷”以及生态功能指数的“中间冷边缘热”;临川区村庄类型分为4类2型,城郊融合类与集聚提升类中的集聚发展型村庄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发展对象。根据村庄类型识别结果提出以地类管控为基础的村庄差异化发展策略,可以明确村域国土空间的优化布局,推动城乡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规划 “三生”功能 村庄评价 村庄分类 临川区
下载PDF
网络演进引导城市空间特色的自然营建——以安徽省三市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敏 项珏 +1 位作者 吕晓倩 耿萌萌 《园林》 2024年第1期38-47,共10页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认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发展的本质是一种以建成环境为投资对象的“空间生产”。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空间被视为最理想的空间生产对象,在资本的运作下持续遭遇侵占和割裂,日渐淡化了服务大众的公共属性。文章...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认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发展的本质是一种以建成环境为投资对象的“空间生产”。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空间被视为最理想的空间生产对象,在资本的运作下持续遭遇侵占和割裂,日渐淡化了服务大众的公共属性。文章提出将生态网络作为一种捍卫城市空间特色的“空间工具”,超越当前“空间生产”的局限性,站立更广阔的时空维度进行理性思索与科学建构,引导一种内涵式的特色空间“生产”方式。结合安徽省域范围内的山地型、丘陵型和平原型三种类型城市(宁国市、淮北市、淮北市),基于历史层积回溯城市变迁脉络,探寻城市长久以来的“自然记忆”与生态适应性,进而通过积极的网络演进策略与自然建构手段,在生态自组织与空间他组织的交互演替中构建由多元生态空间共同构成的网络化生态空间体系,并阐述了利用该体系积极干预城市空间形态,引导塑造特定类型城市空间特色的基本逻辑。研究探索了一种从非建设用地着手,建构建设用地的良好结构与形态的空间增长方式,以促进城市整体形态与生态环境大格局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生态网络 城市空间特色 网络演进 自然营建
下载PDF
数字革命周期下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机制和路径
7
作者 钞小静 王灿 王宸威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97,共11页
新质生产力是数字革命下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和跃升的最新体现。在新一轮数字革命的关键时点探讨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机制和路径,要顺应数字革命迭代演变的规律,构建“技术—产业—生态”的新分析范式。数字革命会经历技术导入、融入渗透以及... 新质生产力是数字革命下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和跃升的最新体现。在新一轮数字革命的关键时点探讨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机制和路径,要顺应数字革命迭代演变的规律,构建“技术—产业—生态”的新分析范式。数字革命会经历技术导入、融入渗透以及生态构建三个时期,首先以颠覆式数字创新形成技术创新簇群,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注入新动能;其次以新兴数字产业和传统产业深度互动,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支撑;最后以算网协同的基础设施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生态平台。在数字革命不同时期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一是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二是要转变产业政策导向,实现从“选择性”向“功能性”转型;三是要加快国家治理体系的数字化变革,形成多元协同的数字治理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字革命 技术生命周期 “技术—产业—生态”分析范式
下载PDF
乡村教育振兴的空间正义及其实现
8
作者 王莹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1-18,共8页
乡村教育振兴的空间正义诉诸于生产空间、权利空间、文化空间以及生态空间的资源利用与转化。乡村教育振兴空间正义以现代性为目标取向、以乡土性为现实指向、以整体性为基本遵循、以人民性为总体导向,旨在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形塑乡... 乡村教育振兴的空间正义诉诸于生产空间、权利空间、文化空间以及生态空间的资源利用与转化。乡村教育振兴空间正义以现代性为目标取向、以乡土性为现实指向、以整体性为基本遵循、以人民性为总体导向,旨在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形塑乡村教育特色、凝聚乡村教育力量、彰显乡村教育价值;在价值诉求上实现生产正义以盘活乡村教育内生动力,实现权利正义以提升乡村教育治理能力,实现文化正义以唤醒乡村教育生命活力,实现生态正义以追求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教育要主动置身于全局性战略框架下,以空间正义为理论指向,不断增加乡村教育产品供给、释放乡村教育内在潜能、激发乡村教育主体自信、夯实乡村教育组织保障、构建城乡教育共生格局,进而拓展乡村教育发展空间,凸显乡村教育的主体地位,发挥乡村教育的独特功能,从而推进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共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振兴 空间正义 生产空间 权利空间 文化空间 生态空间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苏南水网乡村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以石头潭片区为例
9
作者 丁金华 汪大庆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5-273,共9页
苏南水网乡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行区,然而快速经济建设对“三生”空间景观格局造成较大干扰,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值得关注。研究以苏州市石头潭片区为例,选取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构建景观... 苏南水网乡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行区,然而快速经济建设对“三生”空间景观格局造成较大干扰,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值得关注。研究以苏州市石头潭片区为例,选取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三生”空间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20年石头潭片区“三生”空间面积变化显著。生态空间面积稳步增加;农业生产空间面积逐年缩减;工业生产空间、城镇生活空间与农村生活空间扩张显著。“三生”空间类型转移以农业生产空间转向城镇生活空间与工业生产空间为主。2)研究区“三生”空间与景观生态风险存在关联性,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澄湖等水域生态空间,中风险区主要为沿湖荡分布的农业生产空间与农村生活空间,低风险区多为成片聚集分布的城镇生活空间与工业生产空间。1990-2020年石头潭片区景观生态风险等级不断上升,较高、高风险区面积逐步扩张,面积占比分别上升14.43%、7.50%。3)石头潭片区景观生态风险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布以高-高与低-低聚集为主,空间分异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景观生态风险 土地利用变化 水网乡村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传统村落空间基因图谱构建及特征解析——以扎尕那村为例
10
作者 杜森 秦雨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5,共9页
传统村落三生空间的优化布局有赖于对其空间特征及其内在结构的认识。文章以扎尕那村为例,从三生空间的视角建立空间基因图谱,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村落三生空间基因特征。研究表明:(1)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基因描述具有区别于单一... 传统村落三生空间的优化布局有赖于对其空间特征及其内在结构的认识。文章以扎尕那村为例,从三生空间的视角建立空间基因图谱,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村落三生空间基因特征。研究表明:(1)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基因描述具有区别于单一空间基因的新维度;(2)运用参数化方法进行空间基因识别提取具有可操作性;(3)借助“三生空间关系”图形及“地理信息要素分类”编码的形式实现空间基因图谱表达可更好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4)基于空间基因图谱识别出的扎尕那三生空间特征明显,生态空间由9种景观类型组成,裸岩与林地是景观的基质;生活空间建设用地破碎度较高,呈自由式带状布局;生产空间形成农林牧垂直经济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基因 传统村落 基因图谱 三生空间
下载PDF
生态文明背景下三生空间研究:内涵、进展与对策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令达 侯全华 段亚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9,共13页
“三生空间”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的空间载体,是一个多要素交互作用、多尺度空间嵌套的复杂空间系统。科学认识“三生空间”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核心命题,更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所面临的空间协同管控问题。从历... “三生空间”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的空间载体,是一个多要素交互作用、多尺度空间嵌套的复杂空间系统。科学认识“三生空间”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核心命题,更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所面临的空间协同管控问题。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探讨了“三生空间”的科学内涵、研究进展与对策;通过历史溯源梳理了人类文明进程中“三生空间”从“混沌”到“协同”演进过程与趋势,探究了“三生空间”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科学性与学理性;遵循“根本性-规律性-操作性”的逻辑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三生空间”的研究成果;从关系机制、方法体系、空间表征、管控方案四个方面探讨了“三生空间”协同管控的对策。未来“三生空间”研究应是着眼复杂的国土空间现状与协同的空间管控模式,提升对空间本质的认识维度,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研究范式,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国土空间规划 综述 理论内涵 问题与对策
下载PDF
论新质生产力与“三生”空间融合——二论新质生产力空间形态
12
作者 赵光远 李平 《新经济》 2024年第5期48-56,共9页
新质生产力空间形态问题事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的扩散性、渗透性、持续性三个属性出发,对新质生产力赋能“三生”空间的历史必然性、人本逻辑性、架构突破性和共同体属性进行了论述,总的结论是: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空间形态问题事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的扩散性、渗透性、持续性三个属性出发,对新质生产力赋能“三生”空间的历史必然性、人本逻辑性、架构突破性和共同体属性进行了论述,总的结论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三生”空间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依托新质生产力共筑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只有立足于这个愿景,才能让新质生产力与空间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为中国发展形成新模式、实现新引领、塑造新形态、达到新目标提供最为强大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空间形态 “三生”空间 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土地利用功能演变与障碍诊断——以新一线城市南京市为例
13
作者 张俊峰 徐洁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8-100,共13页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法评价新一线城市南京市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及其时变特征、权衡协同关系与障碍因素等,得到的结果显示:南京市在研究期间内土地利用多功能呈倒U型变化趋势,其中...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法评价新一线城市南京市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及其时变特征、权衡协同关系与障碍因素等,得到的结果显示:南京市在研究期间内土地利用多功能呈倒U型变化趋势,其中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提高,生态功能呈衰退态势;南京市土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空间存在程度不一的协同权衡关系;土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障碍度持续增大,其中SO 2年均浓度、森林覆盖率影响较突出,生活功能的障碍度持续减小。因此新一线城市应在权衡土地生活、生产与生态功能协同关系中强化土地生态空间服务功能,减少生活与生产活动带来的生态负效应,引导土地功能向高度协调方向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功能 熵权TOPSIS 障碍度 权衡/协同分析
下载PDF
利用转移矩阵模型研究江苏省长江岸线变化
14
作者 陈年松 徐贵阳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5期74-76,92,共4页
开展长江生态环境监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以2015-2021年江苏省沿江2 km岸线范围内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转移矩阵模型计算研究区域内各时间节点的转移矩阵表,... 开展长江生态环境监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以2015-2021年江苏省沿江2 km岸线范围内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转移矩阵模型计算研究区域内各时间节点的转移矩阵表,分析生态、生活和生产空间用地的转入转出以及增减情况;再采用高斯-赛德尔迭代法绘制三生空间流转的桑基图,对江苏省长江岸线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为长江经济带(江苏段)的生态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长江岸线 转移矩阵模型 土地利用 桑基图
下载PDF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三生融合”演进及其驱动因素
15
作者 王丽英 何嘉南 吴倩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4年第4期18-34,共17页
生产融合—生活融合—生态融合(简称“三生融合”)是新时代大力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和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运用改进CRITIC法、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剪刀差模型、莫兰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究2012—2021年我国城乡“三生融... 生产融合—生活融合—生态融合(简称“三生融合”)是新时代大力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和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运用改进CRITIC法、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剪刀差模型、莫兰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究2012—2021年我国城乡“三生融合”的演进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城乡“三生融合”总体水平和子系统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上升,但生态融合与生产融合、生活融合演化速率剪刀差不断拉大,三者极差呈现“V”型变化;(2)生态融合是制约“三生融合”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3)城乡“三生融合”耦合协调度在观察期内上升速率放缓,整体陷入发展困境,而且区域异质性明显,高值区域由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扩展;(4)政府干预程度等显著影响城乡“三生融合”耦合协调度,各个因素对子系统存在不同的影响;(5)子系统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水平问题区域分析表明,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主要问题区域集中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三生融合” 耦合协调度 驱动因素 问题区域识别
下载PDF
中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统计测度及时空演进分析
16
作者 陈黎明 李恬曦 张智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2-142,共11页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战略要求,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命题。评估中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进程,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熵权法,选取2011~2022年我国30个省(区...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战略要求,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命题。评估中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进程,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熵权法,选取2011~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对各省(区、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地区差异。研究发现:(1)中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进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东部地区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程度最高;(2)东部地区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的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水平差异显著,其中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差异最大;(3)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一个渐进式过程,存在稳定的β收敛特征。研究结论对于缩小地区间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差异、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进程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时空演变特征 地区差异 收敛特征 熵值法 价值观念 绿色生产
下载PDF
都江堰灌区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历史演进与对策建议
17
作者 黄晓荣 姬辰 《中国水利》 2024年第14期39-43,共5页
灌区是水生态产品的直接提供者之一,全面支撑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灌区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和任务。通过回顾和总结都江堰灌区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历史演进特点,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建议从系统规划、水权水价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和数字... 灌区是水生态产品的直接提供者之一,全面支撑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灌区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和任务。通过回顾和总结都江堰灌区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历史演进特点,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建议从系统规划、水权水价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和数字孪生灌区建设等方面不断拓展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广度和深度,充分融合千年古堰造福于民的价值追求,实现水生态产品价值的“帕累托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江堰灌区 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滨水空间融合治理 水权水价改革 精准化调度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生态环境效应演变研究——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
18
作者 杨霏 方梦银 梁甜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8-69,共12页
为探究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下的生态环境效应演变规律,基于重庆市中心城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结合气泡图谱、生态贡献率、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中心城区以生产和生活空间为主;生产和生态空间重心均位... 为探究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下的生态环境效应演变规律,基于重庆市中心城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结合气泡图谱、生态贡献率、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中心城区以生产和生活空间为主;生产和生态空间重心均位于南岸区,生活空间重心位于江北区;2000~2020年,生活空间范围不断扩张,面积增加376.42km^(2),生产空间面积减少374.70km^(2),生态空间面积总体变化不大;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低质区以都市核心区为中心逐年向四周扩散,农业生产空间转换为工矿生产空间是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土地利用转移类型;自然和经济因素是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且经济因素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重庆市中心城区
下载PDF
基于风险-质量的高原湖泊流域生态分区构建--以滇池流域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武燕 吴映梅 +3 位作者 李琛 高彬嫔 郑可君 王梦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2-1066,共15页
随着人类足迹不断延伸,高原湖泊流域人地系统三生空间冲突显著。以滇池流域为例,顾及流域三生空间冲突风险,基于三生空间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尝试引入四象限模型,结合热点分析,划分风险-质量综合生态环境分区。结果表明:(1)... 随着人类足迹不断延伸,高原湖泊流域人地系统三生空间冲突显著。以滇池流域为例,顾及流域三生空间冲突风险,基于三生空间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尝试引入四象限模型,结合热点分析,划分风险-质量综合生态环境分区。结果表明:(1)滇池流域三生空间冲突风险类型以较强为主,冲突曲线指数呈现倒“U”型,较强冲突比重不断下降。三生空间类型转换明显,生活空间共增长了312.23km^(2),主要是由于高原湖泊流域的快速城镇化使得生活空间大量挤占了生产和生态空间。(2)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空间上以滇池为中心呈现高-低-高的分布特征。较高质量和高质量区面积减少了136.66km^(2);低质量区和较低质量区由699.65km^(2)上升到930.51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3。(3)基于三生空间冲突风险和生态环境质量两个维度将生态分区分为综合生态环境优质、良好、一般、劣质四类,四类区的空间分布连续性相对较好,尤以劣质区面积连续扩展的态势最为典型。针对不同生态分区提出差异化管理措施,为流域人地协调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生态分区 空间冲突 四象限模型 滇池流域
下载PDF
多情景视角下云南省“三生”空间变化模拟与效应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志 李石华 +4 位作者 易邦进 傅涛 高七算 孙星玥 邱利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0-230,共11页
[目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统筹协调“三生”空间格局配置,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根本途径。[方法]以云南省土地利用为基础,结合自然和社会发展因素,采用MOP-PLUS耦合模型模拟2030年经济优先、生态优先和协同发展3种情景... [目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统筹协调“三生”空间格局配置,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根本途径。[方法]以云南省土地利用为基础,结合自然和社会发展因素,采用MOP-PLUS耦合模型模拟2030年经济优先、生态优先和协同发展3种情景下“三生”空间及效应变化。[结果](1)3种情景下经济效益分别增长40.29%,32.10%,34.79%,生态效益分别减少0.89%,0(未变),0.06%,生境质量均值分别下降0.78%,0.38%,0.43%,空间冲突强度均值分别增长2.79%,下降1.21%,下降2.32%;(2)3种情景生活空间均呈上升、生态空间呈下降趋势,生产空间仅在经济优先情景有较小增长;均存在生活空间侵占生产空间、生产空间再掠夺生态空间的情况,生活空间扩张呈中心向四周蚕食趋势;(3)不同发展情景下均伴随一定程度的生境质量下降,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可平衡空间冲突;相较于其他情景,协同发展情景经济效益增幅适中,生境质量变化幅度相对均衡,空间冲突强度下降最多,符合兼顾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多重目标。[结论]形成的模拟-效应-优化的反馈调控机制,可与不同尺度、不同目标结合开展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效应分析,为国土空间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MOP-PLUS模型 多情景模拟 生境质量 空间冲突 云南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