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ock Structure Analysis of the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 Scomberomorus niphonius(Cuvier, 1832) Along the China Coast Based on Truss Network
1
作者 JIANG Yiqian ZHANG Chi +3 位作者 YE Zhenjiang XU Binduo TIAN Yongjun WATANABE Yoshiro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446-452,共7页
The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 Scomberomorus niphonius(Cuvier,1832)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subtropical and temperate waters of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support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mercial fisheri... The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 Scomberomorus niphonius(Cuvier,1832)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subtropical and temperate waters of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support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mercial fisheries in China.However,ignoring the potential population structure changes induced by fishing pressure and climate change may undermine the population stability under the current management strategy.In this study,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a morphometric truss network system.A total of 534 individuals were randomly collected from commercial gill nets spanning eight major spawning grounds in the Bohai,Yellow,and East China Seas during the peak spawning seasons respectively.A total of 17 measurements(including eye diameter)were conducted in each specimen and subjected to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and 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DFA).The results of PCA indicated that the first two factors cumulatively caused 78.38%of the total morphometric variation and observable differences,primarily fin the caudal and trunk areas.The results of DFA revealed that the eight spawning group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ocks,i.e.,southern,middle,and northern stocks,with 68.7%of total accuracy.In contrast to previous studies,the spawning groups of the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 demonstrated a tendency to disperse to northern regions.In conclusion,this study found that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the total production of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 S.niphonius(Cuvier,1832),a newly revised management method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 population structure truss morphometry management framework
下载PDF
Feeding ecology of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Scomberomorus niphonius)along the eastern coastal waters of China
2
作者 Haozhi Sui Ying Xue +3 位作者 Yunkai Li Binduo Xu Chongliang Zhang Yiping Re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8期98-107,共10页
Feeding activities provide necessary nutrition and energy to support the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ish populations.The feeding ecology and dietary plasticity of fish are important factors determining their recr... Feeding activities provide necessary nutrition and energy to support the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ish populations.The feeding ecology and dietary plasticity of fish are important factors determining their recruitment and population dynamics.As a top predator,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Scomberomorus niphonius)supports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fisheries in China.In this study,the feeding ecology and diet composition of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 spawning groups were analysed based on samples collected from six spawning grounds along the eastern coastal waters of China during spring(March to May)in 2016 and 2017.Both stomach contents and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were conducted.Stomach cont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spawning groups of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 mainly fed on fish,consuming more than 40 different prey species.Die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sampling locations.The most important prey species were Stolephorus in Fuzhou,Japanese anchovy Engraulis japonicus in Xiangshan,Euphausia pacifica in Lüsi,sand lance Ammodytes personatus in Qingdao and Weihai,and Leptochela gracilis in Laizhou Bay.Stable isotop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rophic level of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 was relatively high and generally increased with latitude from south to north.In the 1980 s,the diet of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 was dominated solely by Japanese anchovies in the eastern coastal waters of China.The results in the present study showed that the importance of Japanese anchovies declined considerably,and this fish was not the most dominant diet in most of the investigated waters.Both the spatial variations in diet composition and changes in the dominant diet over the long term indicated the high adaptability of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 to the environment.Combining the results of stomach analysis and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from different tissues provided more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dietary information on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The study provides essenti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feeding ecology of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 and will benefit the management of its population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 spawning groups dietary plasticity isotopic niche breadth feeding strategy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short-term fishery forecasting of Spanish mackerel (Scomberomerus niphonius)
3
作者 Wei Sheng and Zhou Binbin Yellow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Qingdao,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use of the hydrographic factors in short-term fishery forecasting of the spawning migration stock of the Spanish mackerel and salinity describes more concretely the correlativity of water temp...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use of the hydrographic factors in short-term fishery forecasting of the spawning migration stock of the Spanish mackerel and salinity describes more concretely the correlativity of water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air temperature with the fishing season in spring. The data have been collected from the hydrographic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t the fixed position on the sea and the telegraph recordings of the drift net operation in the spring fishing season during the period of April and May from 1972 to 1980.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various factors with the data of the fishing season have been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monadic regression method.The main reference targets of the forecasting are: (1) By using the upper-layer water temperature as the forecasting facto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shing season, the accuracy is high; (2) the distribution and location of the isotherm of the upper-layer water at 10°C at the beginning of April are us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determining the location and the range of the central fishing area of the Spanish mackerel; (3) whether a low temperature area at 8°C existing at the Estuary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forecasting the migra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Spanish mackerel moving to the nor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earch on the short-term fishery forecasting of spanish mackerel Scomberomerus niphonius
下载PDF
ε-聚赖氨酸对鲜鲅鱼糜冷藏保鲜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田启景 邱斌 +3 位作者 臧逸 王维婷 赵前程 齐沙沙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8-143,共6页
为探究ε-聚赖氨酸(ε-PL)对鲜鲅鱼糜冷藏保鲜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测定了添加ε-PL后鲜鲅鱼糜在4℃贮藏1、2、3、5、7天的氧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和凝胶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对照组鱼糜样品在冷藏保鲜过程中的综合品质明显下降,其中总巯... 为探究ε-聚赖氨酸(ε-PL)对鲜鲅鱼糜冷藏保鲜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测定了添加ε-PL后鲜鲅鱼糜在4℃贮藏1、2、3、5、7天的氧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和凝胶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对照组鱼糜样品在冷藏保鲜过程中的综合品质明显下降,其中总巯基含量迅速上升、丙二醛含量快速下降,且菌落总数在第5天时已经超标。而ε-PL的添加(特别是添加量达到0.03%)有效抑制了蛋白质和脂肪的氧化,并使鲜鲅鱼糜的二级鲜度保持期延长了5天、货架期延长了2天,同时提升了产品白度。但过量添加ε-PL对鱼糜制品的凝胶强度、持水性、硬度以及咀嚼性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本试验结果可为鲜鲅鱼糜冷藏条件下的货架期延长和鱼糜制品的品质控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Ε-聚赖氨酸 鲜鲅鱼糜 冷藏 品质变化
下载PDF
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鲅鱼鲜味肽美拉德反应增鲜研究
5
作者 张青祥 陈传奇 +6 位作者 娄湘琴 董延玲 楚英珂 于少轩 肖海芳 刘代新 朱兰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33-1743,共11页
【目的】建立遗传算法(GA)与多层前馈神经网络算法(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优化鲅鱼副产物鲜味肽美拉德反应过程中的关键参数,为研制鲅鱼调味品及促进鲅鱼资源的绿色加工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鲅鱼副产物为原料,加入适量D-木糖进... 【目的】建立遗传算法(GA)与多层前馈神经网络算法(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优化鲅鱼副产物鲜味肽美拉德反应过程中的关键参数,为研制鲅鱼调味品及促进鲅鱼资源的绿色加工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鲅鱼副产物为原料,加入适量D-木糖进行美拉德反应增鲜,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D-木糖质量浓度、初始pH、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反应产物褐变值(A420 nm)、最终pH和感官评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以D-木糖质量浓度、初始pH、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为输入层,以产物的感官评分为输出层的BP神经网络,并利用GA进行寻优;通过氨基酸分析,对比美拉德反应前后氨基酸变化,分析鲜味的变化情况。【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当D-木糖质量浓度为40 g/L、初始pH为6.0、反应时间为90 min、反应温度为120℃时,鲅鱼副产物鲜味肽A420 nm、最终pH和感官评分达最佳。使用69组样本对GA-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7次迭代后,均方误差(MSE)达最小值0.005287,样本相关系数(R)最大值为0.98317,得到准确度最优的拟合模型;使用18组样本对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后发现,18组样本的R=0.98787,表明建立的GA-BP神经网络模型可很好地预测不同工艺参数下美拉德反应结果;使用该模型得到最佳工艺条件:D-木糖质量浓度36 g/L、初始pH 5.4、反应时间70 min、反应温度119℃,在此条件下,鲜味肽的感官评分为9.58分,与预测值(9.62分)接近。鲅鱼副产物鲜味肽的水解氨基酸经美拉德反应后,鲜味氨基酸含量增加,特别是谷氨酸含量从56.21 mg/g增至70.39 mg/g,提高25.23%;甜味氨基酸含量从103.98 mg/g增至155.64 mg/g,提高49.68%;而游离氨基酸在美拉德反应后大部分降低,损失率为27.76%。【结论】基于GA-BP神经网络模型优化的美拉德反应增鲜工艺,可明显提升鲅鱼副产物鲜味肽的鲜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鲅鱼 美拉德反应 GA-BP神经网络 氨基酸 鲜味肽
下载PDF
人工接种单一/复合乳酸菌对发酵鲅鱼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吕欣然 王彦博 +3 位作者 王小咪 白凤翎 励建荣 郑万源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82,共9页
以鲅鱼鱼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植物乳杆菌LY1-3单一和与清酒乳杆菌LS复配发酵,测定不同发酵时间的鱼糜的p H值、质构、凝胶强度、化学作用力及肌原纤维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与自然发酵组相比,复合和单一发酵组鲅鱼鱼糜pH值快速下降,... 以鲅鱼鱼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植物乳杆菌LY1-3单一和与清酒乳杆菌LS复配发酵,测定不同发酵时间的鱼糜的p H值、质构、凝胶强度、化学作用力及肌原纤维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与自然发酵组相比,复合和单一发酵组鲅鱼鱼糜pH值快速下降,鱼糜的硬度、胶着度和咀嚼度快速增加,且复配组比单一组分别提高了22.30%,40.49%,43.11%。发酵32 h时鱼糜凝胶强度达到峰值,复配组比单一组增加了37.99%。鱼糜发酵过程中,离子键含量持续下降,氢键含量与疏水作用力于32 h达到峰值,二硫键含量和非二硫键含量增加,且复配组比单一组化学作用力增加显著。此外,SDS-PAGE图谱显示,随着发酵的进行,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轻链被快速降解,肌球蛋白重链被部分水解并形成新的大分子蛋白聚集物(100~135 ku),促进了鱼糜凝胶网络的形成。说明植物乳杆菌LY1-3单一或与清酒乳杆菌LS复合发酵均可改善鲅鱼鱼糜凝胶强度,且接种复配发酵组较好。本研究结果为开发乳酸菌发酵鱼糜制品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鲅鱼鱼糜 乳酸菌 发酵 凝胶特性
下载PDF
鲅鱼鱼肉肠的研发及工艺流程的优化
7
作者 刘鹏博 温明达 +2 位作者 王千雨 王紫伊 娄晓芳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1期39-43,共5页
以新鲜鲅鱼为主要原料开发一款营养丰富、适合绝大多数人群食用的鲅鱼鱼肉肠。试验进行了鱼肉肠制备过程中的3个方面:猪肉添加量、最佳调味料配方和凝胶性的研究。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了猪肉添加量对鱼肉肠感官的影响。其次,设计调... 以新鲜鲅鱼为主要原料开发一款营养丰富、适合绝大多数人群食用的鲅鱼鱼肉肠。试验进行了鱼肉肠制备过程中的3个方面:猪肉添加量、最佳调味料配方和凝胶性的研究。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了猪肉添加量对鱼肉肠感官的影响。其次,设计调味料配方的单因素试验,以味精、蒜粉、生姜粉、香辛料和料酒添加量为考查因素,感官评价为评价标准进行正交试验,获得综合评价最高的调味料配方。结果表明,调味料的各组分添加量分别为味精0.2%,蒜粉0.6%,生姜粉0.4%,香辛料粉0.3%,料酒3%。最后,设计凝胶性单因素试验,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淀粉添加量、卡拉胶添加量、食盐添加量、擂溃时间为考查因素,以凝胶性和感官评价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得到鲅鱼鱼肉肠的最佳工艺配方,即各组分添加量为味精0.2%,蒜粉0.6%,生姜粉0.4%,香辛料粉0.3%,料酒3%,淀粉11%,卡拉胶0.7%,食盐3%,擂溃时间15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鲅鱼鱼肉肠 凝胶性 加工工艺 感官评价
下载PDF
3种抗氧化剂处理对干制鲅鱼脂肪氧化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葛迎港 崔柯鑫 +6 位作者 陈慧 刘楠 孙永 席瑞 王大军 周德庆 孙国辉 《肉类研究》 2023年第4期21-28,共8页
以新鲜鲅鱼为原料,研究叔丁基对苯二酚(tert-butylhydroquinone,TBHQ)、奎诺二甲基丙烯酸酯(trolox)和L-半胱氨酸(L-cysteine,L-Cys)对干制鲅鱼脂肪氧化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检测并分析鱼肉pH值、脂肪氧化(酸价、过氧化值、丙二醛含... 以新鲜鲅鱼为原料,研究叔丁基对苯二酚(tert-butylhydroquinone,TBHQ)、奎诺二甲基丙烯酸酯(trolox)和L-半胱氨酸(L-cysteine,L-Cys)对干制鲅鱼脂肪氧化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检测并分析鱼肉pH值、脂肪氧化(酸价、过氧化值、丙二醛含量)、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经0.02%抗氧化剂浸泡处理后鱼肉的酸价、过氧化值、丙二醛含量分别至少降低1.18 mg/g、0.28 g/100 g、66.68 mg/kg,DPPH自由基清除率提高9.80%,pH值未发生明显变化,抗氧化效果表现为Trolox>L-Cys>TBHQ;此外,抗氧化剂处理降低了干制鲅鱼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相对含量;在TBHQ组、Trolox组、L-Cys组和对照组中,含有关键风味成分的数量分别为11、3、11、13种,仅L-Cys组中的关键风味成分与对照组接近,对干制鲅鱼特有风味的影响最小。综上,氨基酸类抗氧化剂L-Cys可以取代合成类抗氧化剂用于抑制干制鱼制品的脂肪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制鲅鱼 抗氧化剂 脂肪氧化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不同类型变性淀粉对鲅鱼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王睿纯 李义 +4 位作者 林松毅 傅宝尚 李睿尧 邵晓阳 张思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85-92,共8页
研究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FMS 117)、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FMS 121)、预糊化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FMS 1820)三种不同类型变性淀粉的添加对鲅鱼鱼糜凝胶性能和产品品质的影响。在鲅鱼鱼糜中分别添加0.5%、1%、1.5%、2%的FMS 117、FMS 12... 研究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FMS 117)、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FMS 121)、预糊化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FMS 1820)三种不同类型变性淀粉的添加对鲅鱼鱼糜凝胶性能和产品品质的影响。在鲅鱼鱼糜中分别添加0.5%、1%、1.5%、2%的FMS 117、FMS 121和FMS 1820,以制备鱼糜凝胶制品并测定其色度、持水性、凝胶强度、质构特性、流变学特性、水分子弛豫时间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FMS 117)和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FMS 121)的添加可以使鲅鱼鱼糜凝胶的持水性显著增大(P<0.05),提高不易流动水所占比例(r=0.35,P<0.05),使凝胶性能在1%添加量时达到最大值。当FMS117和FMS121添加量为1.5%时,鱼糜的硬度粘聚性达到最大值,咀嚼度也处于较高的水平,且白度处于合适的感官区间,说明该比例的添加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鲅鱼鱼糜凝胶的品质。FMS1820的加入会带来消极影响,各指标与其浓度成反比,说明其并不适合在鲅鱼鱼糜制品中添加。本研究为高品质鲅鱼鱼糜制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鲅鱼鱼糜凝胶 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 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 预糊化乙酰化双淀粉己二 酸酯 凝胶特性
下载PDF
超高压处理复合鱼糜凝胶性能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罗晓玲 杨瑞金 +2 位作者 赵伟 张文斌 华霄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18,38,共5页
以马鲛鱼鱼糜为研究对象,分别添加5%、10%、15%的番茄浓缩汁,在100~500MPa的超高压压力下进行处理,研究复合马鲛鱼鱼糜的凝胶特性和色泽。结果表明,200~500MPa可显著提高复合马鲛鱼鱼糜的凝胶强度;在300~500MPa区间范围内,复合马鲛... 以马鲛鱼鱼糜为研究对象,分别添加5%、10%、15%的番茄浓缩汁,在100~500MPa的超高压压力下进行处理,研究复合马鲛鱼鱼糜的凝胶特性和色泽。结果表明,200~500MPa可显著提高复合马鲛鱼鱼糜的凝胶强度;在300~500MPa区间范围内,复合马鲛鱼鱼糜硬度和咀嚼性得到了显著地提高;同时弹性和黏聚性略有提高;超高压处理有利于复合马鲛鱼鱼糜白度值的提高,同时随着番茄浓缩汁添加量的增加,鱼糜颜色更偏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 凝胶性能 番茄浓缩汁 马鲛鱼鱼糜
下载PDF
鲅鱼蛋白水解产物功能性质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孙协军 李秀霞 +3 位作者 蔡路昀 冯彦博 田鑫 李佳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9-184,189,共7页
研究了鲅鱼酶解产物水溶性、持油持水能力、粘度等特性及抗氧化活性等功能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鲅鱼蛋白在被木瓜蛋白酶酶解后(水解度25%),酶解液在pH3-11条件下具有很好的水溶性,水解物分子质量多集中在1350u以下,其TCA-NSI在46.0%-76... 研究了鲅鱼酶解产物水溶性、持油持水能力、粘度等特性及抗氧化活性等功能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鲅鱼蛋白在被木瓜蛋白酶酶解后(水解度25%),酶解液在pH3-11条件下具有很好的水溶性,水解物分子质量多集中在1350u以下,其TCA-NSI在46.0%-76.8%之间,但亲油能力和水合能力均有所下降,由于较高的水解度和木瓜蛋白酶的酶切特性的影响,鲅鱼蛋白水解液的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均不理想,在蛋白质浓度10-80mg/m L范围内,鲅鱼蛋白水解液20℃运动粘度为1.14-1.82mm^2/s,具有较好的流动性。鲅鱼蛋白水解产物具有较好的还原力、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抗脂质过氧化能力,抗氧化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鲅鱼蛋白水解液的抗氧化能力和其浓度间呈现剂量效应关系。本文对鲅鱼蛋白水解产物的功能性质方面的研究可为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鲅鱼 木瓜蛋白酶 酶解产物 功能性质
下载PDF
不同温度储藏条件下鲅鱼生物胺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赵中辉 林洪 李振兴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58-360,363,共4页
为研究鲭鱼中毒的组胺来源以及温度对鲅鱼生物胺的影响,通过HPLC-柱后衍生-FLD检测技术分析了鲅鱼体内7种生物胺(酪胺、腐胺、尸胺、组胺、胍丁胺、亚精胺、精胺)的含量以及在不同储藏温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新鲜鲅鱼肌肉中没有检出... 为研究鲭鱼中毒的组胺来源以及温度对鲅鱼生物胺的影响,通过HPLC-柱后衍生-FLD检测技术分析了鲅鱼体内7种生物胺(酪胺、腐胺、尸胺、组胺、胍丁胺、亚精胺、精胺)的含量以及在不同储藏温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新鲜鲅鱼肌肉中没有检出组胺。鲅鱼体内生物胺的变化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0℃(冰藏)、4℃、20℃储藏8d的生物胺总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09~6.77、16.28~274.65、154.96~1846.29mg/kg。因此,细菌是引起组胺中毒的主要来源,低温储藏是控制鲅鱼产生生物胺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柱后衍生 生物胺 鲅鱼
下载PDF
黄渤海蓝点马鲛当年幼鱼的生长特性 被引量:22
13
作者 邱盛尧 叶懋中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4-23,共10页
本文根据 1963—1991年6月至翌年3月间收集的8627尾样品体长和体重资料,引用 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对黄渤海蓝点马鲛当年幼鱼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蓝点马鲛当年幼鱼体重与体长之间呈 W=aL^b 相关关系,b 波动于 2.9867—3.03... 本文根据 1963—1991年6月至翌年3月间收集的8627尾样品体长和体重资料,引用 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对黄渤海蓝点马鲛当年幼鱼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蓝点马鲛当年幼鱼体重与体长之间呈 W=aL^b 相关关系,b 波动于 2.9867—3.0355 之间;一般生长型为 L_?=422.84[1-e^(-0.1?(t-2.18)],W_t=629.66[1-e^(-0.1?(t-2.18)]~?,以8月1日至11月1日为体重主要生长期;生长存在年间差异,生长参数 L_∞、W_∞、k分别由 1963—1969 年的 438.00mm、675.82g、0.1366 变化到 1990—1991 年的 399.06mm、512.16g、0.2307,体重主要生长期则由8月11日至11月11日提前到8月1日至10月11日。从当年幼鱼生长特性考虑,其秋汛首捕渔期推迟到10月21日之后为宜,以达到蓝点马鲛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点马鲛 幼鱼 生长 黄渤海
下载PDF
鲅鱼鱼肉中组胺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8
14
作者 赵中辉 林洪 李振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4-197,共4页
通过生物胺菌(BAB)筛选培养基的初筛、高效液相色谱(HPLC)-柱后衍生-荧光检测(FLD)技术的分析以及VITEK 2菌种鉴定系统的使用,对鲅鱼鱼肉中的组胺菌(HFB)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13株生物胺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8株为组胺菌... 通过生物胺菌(BAB)筛选培养基的初筛、高效液相色谱(HPLC)-柱后衍生-荧光检测(FLD)技术的分析以及VITEK 2菌种鉴定系统的使用,对鲅鱼鱼肉中的组胺菌(HFB)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13株生物胺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8株为组胺菌。经鉴定,组胺菌分别为大肠埃希氏杆菌(两株)、荧光假单胞菌、侵肺巴斯德菌、泡囊短波单胞菌、居泉沙雷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杀鲑气单胞菌,鉴定可信性大于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胺 组胺菌 高效液相色谱 鲅鱼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基于模糊技术的速冻水饺工艺参数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邓云 李云飞 +2 位作者 张庆刚 杨铭铎 余善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21-124,共4页
本文以速冻鲅鱼水饺的生产为例来说明模糊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主要介绍了模糊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艺优化的实现。将模糊技术与正交试验相结合来研究速冻鲅鱼水饺的生产工艺,通过模糊综合评价确定其最优生产工艺参数。
关键词 模糊技术 速冻水饺 工艺参数 鲅鱼 食品加工
下载PDF
鱼肉、鱼骨中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关紫烽 姜波 王兰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44-46,共3页
采用乙醚提取、三氟化硼-甲醇衍生、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鱼肉、骨油中的脂肪酸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其中油含量分别在35.11%~45.81%范围内;共鉴别出23种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二十碳五烯酸(DH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EPA)的含量... 采用乙醚提取、三氟化硼-甲醇衍生、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鱼肉、骨油中的脂肪酸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其中油含量分别在35.11%~45.81%范围内;共鉴别出23种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二十碳五烯酸(DH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EPA)的含量分别在31.54%~38.89%和6.67%~7.28%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肉 鱼骨 脂肪酸 比较研究 气相色谱/质谱法 鲅鱼 二十碳五烯酸 二十二碳六烯酸 组成分析
下载PDF
鳕鱼和鲅鱼鱼肉蛋白酶解产物功能特性及抗氧化性 被引量:11
17
作者 史策 韩烽烽 +2 位作者 刘鹏 徐萍 罗永康 《肉类研究》 2013年第8期5-7,共3页
采用风味蛋白酶对鳕鱼和鲅鱼鱼肉进行酶解,研究水解度、pH值及酶解时间对酶解产物功能特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酶解时间延长,鳕鱼和鲅鱼鱼肉酶解产物的水解度、亚铁离子螯合力逐渐增加,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逐渐下降;不同p... 采用风味蛋白酶对鳕鱼和鲅鱼鱼肉进行酶解,研究水解度、pH值及酶解时间对酶解产物功能特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酶解时间延长,鳕鱼和鲅鱼鱼肉酶解产物的水解度、亚铁离子螯合力逐渐增加,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逐渐下降;不同pH值下,鳕鱼和鲅鱼鱼肉蛋白酶解产物均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鲅鱼酶解产物的水解度、溶解性、热稳定性和亚铁离子螯合力显著高于鳕鱼酶解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鳕鱼鱼肉 鲅鱼鱼肉 酶解产物 水解度 功能特性 抗氧化性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酶法提取马鲛鱼油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惠莉 童记强 +1 位作者 汪泳 马赫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5-600,共6页
为了提高马鲛鱼的综合利用价值,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对马鲛鱼下脚料中鱼油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并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鲛鱼油提取的适宜工艺条件是pH值为7,中性蛋白酶加酶量为1.5%,酶解时间为3h,液固比为3∶1... 为了提高马鲛鱼的综合利用价值,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对马鲛鱼下脚料中鱼油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并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鲛鱼油提取的适宜工艺条件是pH值为7,中性蛋白酶加酶量为1.5%,酶解时间为3h,液固比为3∶1,酶解温度为52℃,马鲛鱼油提取率为75.38%.对马鲛鱼油的脂肪酸进行分析,共检出12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54.13%,二十碳五烯酸(EPA)质量分数为8.40%,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质量分数为7.06%,EPA和DHA的质量分数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鲛鱼油 酶解 脂肪酸 响应面法
下载PDF
冷冻鲅鱼的介电常数与射频解冻效果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亚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5130-5131,5134,共3页
基于27.12 MHz射频自跟踪平板电容式解冻系统的电气系统设计特点,对冷冻鲅鱼的介电常数模型、实部和虚部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分析研究冷冻鲅鱼的解冻时间、射频穿透深度的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了射频解冻的质量优于微波解冻和一般常用的... 基于27.12 MHz射频自跟踪平板电容式解冻系统的电气系统设计特点,对冷冻鲅鱼的介电常数模型、实部和虚部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分析研究冷冻鲅鱼的解冻时间、射频穿透深度的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了射频解冻的质量优于微波解冻和一般常用的解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 冷冻鲅鱼 介电常数 解冻效果
下载PDF
东海蓝点马鲛种群鉴别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黄克勤 熊国强 《水产科技情报》 1997年第6期270-275,共6页
东海海区的蓝点马鲛是否为同一种群,通过广泛采集样品——东海北部(30°30~32°30N)、东海中部(28°30~30°30N)和东海南部(26°00~28°30N),共10批,计... 东海海区的蓝点马鲛是否为同一种群,通过广泛采集样品——东海北部(30°30~32°30N)、东海中部(28°30~30°30N)和东海南部(26°00~28°30N),共10批,计390尾,按三组作形态学测量;经差异系数(C.D)、均数差异显著检验和聚类分析等处理,结果表明,分布在东海海区北、中、南部的蓝点马鲛为同一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点马鲛 东海海区 种群鉴别 形态性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