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cross-migration theory in limb rehabilitation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被引量:2
1
作者 Yan-Hong Lu Yi Fu +2 位作者 Jin Shu Li-Yan Yan Hai-Jian She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3年第19期4531-4543,共13页
BACKGROUND Stroke is a common cause of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often resulting in hemiplegia.Thus,rehabilitation of limb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i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s accelerating recovery and improving qu... BACKGROUND Stroke is a common cause of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often resulting in hemiplegia.Thus,rehabilitation of limb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i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s accelerating recovery and 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AIM To investigate whether unilateral strength training in hemiplegic stroke patients could lead to cross-migration,an increase in bilateral muscle strength,and an improvement in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METHODS We randomly divided 120 patients with hemiplegic stroke into two groups:E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with 60 patients in each group.Both groups receive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ditional-ly received ankle dorsiflexion resistance training on the healthy side for 6 wk.We measured the 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MVC),changes in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EMG),and the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using the simplified Fugl 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FMA)before and within 1 wk after training.RESULTS The FMA sco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mprov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to both their pre-training score and the control group's post-training score(P<0.05).The integrated EMG of the anterior tibialis muscle and pulmonary intestine muscl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fter training than before(P<0.05).Furthermore,the MVC of the anterior tibialis muscle on both the healthy and affected sides and the MVC of the pulmonary intestine muscle on both sides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compared with before train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ankle dorsiflexion resistance training on the healthy side in hemiplegic stroke patients can increase strength in the opposite tibialis anterior muscle and antagonist's muscle,indicating a cross-migration phenomenon of strength training.Furthermore,this type of training can also improve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providing a new exercise method for improving early ankle dorsiflexion dys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ke hemiplegia Cross migration Strength training lower limb function Resistance training
下载PDF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local injection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for post-stroke lower limb spasticity:study protocol for a prospective,single-center,non-randomized,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被引量:1
2
作者 Yang Shao Yang Yang +1 位作者 Yong-Xin Sun Ai-Hua X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2491-2496,共6页
No definite consensus has currently been reached regard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low-or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muscle spasticity.The latest res... No definite consensus has currently been reached regard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low-or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muscle spasticity.The latest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when combined with loca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it is more effective on post-stroke muscle spasticity than loca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lone.We designed a prospective,single-center,non-randomized,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 cy of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loca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 treating post-stroke lower limb muscle spasticity to determine an optimal therapeutic regimen.This trial will enroll 150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muscle spasticity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 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 rsity.All enrolled patients will undergo ro 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will be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in-30 per group) according to the particular area of cerebral infa rc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G roup A:Patients with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will be given loca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nd low-frequency(1 Hz)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contralate ral side;G roup B:Patients with non-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will be given loca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nd high-frequency(10-20 Hz) re 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affected side;G roup C:Patients with massive/non-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will be given loca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G roup D:Patients with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will be given low-frequency(1 Hz)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contralate ral side;and G roup E:Patients with non-massive cerebral infa rction will be given high-frequency(10-20 Hz)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affected side.The primary outcome measure of this trial is a modified Ashwo rth scale score from 1 day before treatment to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Secondary outcome measures include Fugl-M 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Visual Analogue Scale,modified Barthel index,and Berg Balance Scale scores for the same time as specified for primary outcome measures.The safety indicator i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t 3-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We hope to draw a definite conclusion on whether there are diffe rences in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low-or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jec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lower limb spasticity under strict grouping and standardized operation,thereby screening out the optimal therapeutic regimen.The study protocol was approved by the Medical Ethics Committee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approval No.[2021] 2021-333-3) on August 19,2021.The trial was registe red with the 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Registration No.ChiCTR2100052180) on October 21,2021.The protocol version is 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tulinum toxin type A EXERCISE lower limbs muscle spasticity neural regenerati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stroke
下载PDF
全身振动疗法对偏瘫下肢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陈钊德 杜灿荣 +2 位作者 邬映超 韦小翠 龙耀翔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2360-2363,共4页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疗法对偏瘫下肢肌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合并功能障碍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疗法对偏瘫下肢肌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合并功能障碍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全身振动疗法,共6周。治疗前与治疗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及mBI评分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配合全身振动能够改善偏瘫下肢运动功能,减轻偏瘫下肢痉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全身振动疗法 痉挛 下肢功能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李志勇 唐震宇 黄颖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30期32-35,40,共5页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采取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采取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ESWT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rTMS干预,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观察4周。比较两组患者上肢痉挛状态、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上肢痉李状态、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改良Ashworth挛评定量表(MAS)评分低于对照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存质量简表(QOL-BREF)中周围环境、社会关系、心理健康等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联合ESWT干预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挛状态和上肢运动功能,有效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重复经颅磁刺激 体外冲击波治疗 上肢痊李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早期悬吊保护下智能助行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和行走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2
5
作者 郑建玲 刘惠林 +4 位作者 朱琳 顾彬 颜如秀 赵圻 宋鲁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1-436,共6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应用悬吊保护下智能助力步行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2020年10月至2023年3月,北京博爱医院脑卒中偏瘫早期住院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1)和试验组(n=21)。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对照组在天轨悬吊保...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应用悬吊保护下智能助力步行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2020年10月至2023年3月,北京博爱医院脑卒中偏瘫早期住院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1)和试验组(n=21)。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对照组在天轨悬吊保护下行常规步行训练,试验组在天轨悬吊保护下穿戴智能助力步行器进行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FMA-平衡功能(FMA-B)和无线传感三维步态分析进行评定。结果训练后,两组患侧肢体FMA和FMA-B评分,步频、步速、患侧步长、患侧单支撑相、髋关节屈曲最大角度、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均改善(|t|>2.230,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2.140,P<0.05)。结论早期介入智能助力步行训练能更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平衡和行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智能助力步行训练 步态 运动 下肢 康复
下载PDF
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步行能力、Lovett肌力分级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安丹蔷 季宇宣 +2 位作者 张瀚之 石狄 肖京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77-381,共5页
目的分析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步行能力、Lovett肌力分级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12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康复治疗至少8周的86例老年脑卒中偏瘫... 目的分析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步行能力、Lovett肌力分级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12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康复治疗至少8周的86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训练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n=43)和对照组(n=43)。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训练。观察分析两组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神经功能、步行能力、Lovett肌力分级、平衡能力、不良反应。结果训练后,两组NIHSS评分、Rankin评分均较训练前降低,且联合组NIHSS评分、Rankin评分分别为(10.96±1.32)、(2.12±0.24)分,均低于对照组[(15.93±1.79)、(2.65±0.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FAC高分级均较训练前增加,且联合组FAC及Lovett肌力高分级比例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BBS评分均较训练前升高,且联合组BBS评分(45.19±4.83)分,高于对照组[(38.76±4.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显著不良反应。结论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可改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其步行能力、Lovett肌力分级及平衡能力,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 等速肌力训练 老年 脑卒中偏瘫 神经功能 步行能力 Lovett肌力分级 平衡能力
下载PDF
任务导向性康复护理结合主题式健康教育对老年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功能恢复及健康知信行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娜娜 冯阳阳 吕桦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140-143,共4页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康复护理结合主题式健康教育对老年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功能恢复及健康知信行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90例老年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康复护理结合主题式健康教育对老年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功能恢复及健康知信行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90例老年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实施任务导向性康复护理结合主题式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疾病认知、健康信念及健康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康复护理结合主题式健康教育可提高老年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效果及日常生活能力,促进健康知信行改善,也能有效调节脑神经递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务导向性康复护理 主题式健康教育 脑卒中 下肢偏瘫
下载PDF
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8
作者 薛亚峰 郄淑燕 +2 位作者 王寒明 杨傲然 谭建 《西部医学》 2024年第6期846-849,854,共5页
目的探讨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平衡能力、下肢运动Fugl-Meyer功能量表(FMA)评分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1月—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 目的探讨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平衡能力、下肢运动Fugl-Meyer功能量表(FMA)评分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1月—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予以Bobath技术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训练,干预8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步态参数(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下肢肌力恢复情况(屈髋肌力、伸膝肌力)。结果干预前,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BBS评分、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屈髋肌力、伸膝肌力较干预前显著升高(均P<0.05),观察组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BBS评分、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屈髋肌力、伸膝肌力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和平衡能力,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患者下肢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BOBATH技术 脑卒中 偏瘫 步态 平衡能力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中药封包联合推拿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9
作者 孙亚宇 蒋涛 +1 位作者 王敏 陈飞 《四川中医》 2024年第5期212-216,共5页
目的:探究中药封包联合推拿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SHAS)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8月~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82例SHA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1例)和研究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护理,研究组予... 目的:探究中药封包联合推拿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SHAS)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8月~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82例SHA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1例)和研究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护理,研究组予以中药封包联合推拿+常规康复护理,时长为2周。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改良Ashworth(MAS)评分、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的差异。结果:干预后,两组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感觉评分和次证总分均低于同组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上下肢MAS、NIHSS评分均低于同组干预前,FMA、MBI评分均高于同组干预前,且研究组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SS-QOL量表中上肢功能、心情、自理、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同组干预前,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封包联合推拿对SHAS患者的干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中医症状,缓解痉挛程度,减轻神经缺损程度,促进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封包 推拿 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 肢体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夹脊穴埋线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临床观察
10
作者 徐婉月 汪宗保 +3 位作者 王从振 万自成 常梦娟 许静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4年第3期581-583,共3页
目的:观察夹脊穴埋线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夹脊穴埋线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MAS、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且观... 目的:观察夹脊穴埋线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夹脊穴埋线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MAS、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好(P<0.05)。结论:夹脊穴埋线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 下肢痉挛 夹脊穴埋线 常规康复训练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疗效的Meta分析
11
作者 柯美华 王玉龙 +4 位作者 耿红荔 张清芳 洪雅晴 支亮 龙建军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4年第9期511-517,共7页
目的:探索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WanFangData、CBM,搜集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5月。以改良Ashworth量表(mod... 目的:探索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WanFangData、CBM,搜集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5月。以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scale,MAS)、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关节活动度(range ofmotion,ROM)为结局指标,用Cochrane手册进行偏倚风险评估,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508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MAS(MD=-0.32,95%CI-0.41~-0.23,P<0.05)、FMA(MD=2.05,95%CI 1.32~2.78,P<0.05)、ROM(MD=1.69,95%CI 0.52~2.86,P<0.05)有显著改善。结论: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卒中 下肢痉挛 META分析
下载PDF
下肢矫形器在脑卒中后偏瘫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2
作者 梁智蓉(综述) 陈盼 +2 位作者 徐晶 罗媛馨 谭洁(审校)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15期2617-2623,共7页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偏瘫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一种后遗症,会给患者活动能力和肢体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质量。下肢矫形器已被证实对脑卒中后下肢偏瘫具有治疗作用,其可以有效地限制踝关节跖屈、...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偏瘫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一种后遗症,会给患者活动能力和肢体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质量。下肢矫形器已被证实对脑卒中后下肢偏瘫具有治疗作用,其可以有效地限制踝关节跖屈、膝关节反张和屈曲,从而进一步加快患者行走速度,提高行走稳定性,最终实现步态优化。该文对下肢矫形器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矫形器 下肢 康复 综述
下载PDF
针刺灵骨、大白穴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13
作者 肖观伟 曾科学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219-1224,共6页
目的观察常规针刺基础上加刺灵骨、大白穴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3年1—8月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84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中风... 目的观察常规针刺基础上加刺灵骨、大白穴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3年1—8月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84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中风病康复分期针刺疗法”痉挛期的针刺选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针刺灵骨穴、大白穴治疗,1次/d,30 min/次,6次/周,12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步行能力(10 m步行测试速度)、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生活质量[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血清神经功能相关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甘氨酸(Gly)]水平,评价2组康复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疗程和治疗2个疗程后2组M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M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患者的10 m步行测试速度均明显快于治疗前(P均<0.05),BBS评分、FMA评分、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10 m步行测试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BBS评分、FMA评分、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1个疗程后2组SF-36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患者血清NSE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血清Gly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NS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Gl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48%(38/42),对照组为73.81%(31/4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针刺基础上加刺灵骨、大白穴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肢体痉挛程度,降低肌张力,改善步行和平衡能力,提高患者肢体活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其起效可能与调节血清NSE、Gly水平以促进神经元修复、缓解肌痉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痉挛性偏瘫 中风 灵骨穴 大白穴
下载PDF
电针结合低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及重建效果相关因素分析
14
作者 李文婷 王筱筱 +1 位作者 宁文华 徐艳华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13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低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分析下肢功能重建效果的影响因素,并研究相关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22年1月1日~2023年1月31日收治的1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电针结合低频电刺激干预,连续干预...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低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分析下肢功能重建效果的影响因素,并研究相关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22年1月1日~2023年1月31日收治的1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电针结合低频电刺激干预,连续干预4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患者下肢功能重建效果,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同临床资料脑卒中偏瘫患者FMA评分,分析影响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相关因素,制订护理对策。结果:干预4周后,162例患者FMA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年龄≥60岁、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21分、合并糖尿病、未结合规律性运动康复训练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干预4周后FMA评分分别低于年龄<60岁、入院时NIHSS评分<21分、未合并糖尿病、结合规律性运动康复训练的患者(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入院时NIHSS评分≥21分、合并糖尿病是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重建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结合规律性运动康复训练是保护因素(P<0.05);经相关性分析显示,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重建效果与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糖尿病合并情况呈负相关(P<0.05),与结合规律性运动康复训练呈正相关(P<0.05)。结论:电针结合低频电刺激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具有积极意义,其下肢功能重建效果可能与患者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糖尿病合并情况、是否结合规律性运动康复训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电针 低频电刺激 下肢功能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冲击波治疗参数对脑卒中后患者上下肢痉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玉恒 张雅雯 徐文轩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6期78-84,共7页
为探究冲击波冲击次数、压力、频率等对脑卒中后患者上下肢痉挛的影响,总结冲击波治疗卒中的良好参数,采用文献分析法与数理统计法,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中以“ESWT”“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Stroke”“Spast... 为探究冲击波冲击次数、压力、频率等对脑卒中后患者上下肢痉挛的影响,总结冲击波治疗卒中的良好参数,采用文献分析法与数理统计法,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中以“ESWT”“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Stroke”“Spasticity”进行相互匹配以检索相关文献。在冲击次数及频率方面,上下肢的治疗方案二者具有高度重合性,故认为冲击波在进行卒中后痉挛的选择中,2000次冲击方案与8 Hz频率对于患者来说是高效且安全的参数,冲击波在卒中后痉挛的治疗中具有良好效果;上肢的冲击波使用压力为2.0~3.0 bar,下肢常在1.5~2.0 bar,但仍需探讨其合理性;冲击波使用频率在上下肢中普遍认可的参数为8 Hz;单次治疗击打次数普遍认可的参数为2000次。需要更为高质量、随机化的实验进行相关效果验证,建议挑选合适的卒中后痉挛受试者进行上/下肢不同压力参数的临床对照实验,从而进一步了解压力的选择。在实验评价中应加入更加客观的评价指标,为今后临床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波 参数 脑卒中 上下肢 痉挛
下载PDF
基于PEO模式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及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的影响
16
作者 孙艺淼 郗海涛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人-环境-作业(PEO)模式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及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PEO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PEO组采用基于PEO模式的康复训练。比较... 目的观察基于人-环境-作业(PEO)模式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及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PEO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PEO组采用基于PEO模式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训练效果、下肢功能、肌力水平及表面肌电信号。结果训练后PEO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下肢功能较训练前改善,且PEO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好(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肌力水平均高于训练前,且PEO组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表面肌电信号均强于训练前,且PEO组较对照组更强(P<0.05)。结论基于PEO模式的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具有明显康复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功能,增加表面肌电信号,提高肌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环境-作业模式 康复训练 脑卒中后偏瘫 下肢功能 表面肌电信号
下载PDF
踝泵训练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脑卒中偏瘫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效性及安全性
17
作者 李叶子 余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5期616-621,共6页
目的 探讨踝泵训练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脑卒中偏瘫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2020-07—2022-09于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武汉市第三医院诊治的119例脑卒中偏瘫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 目的 探讨踝泵训练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脑卒中偏瘫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2020-07—2022-09于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武汉市第三医院诊治的119例脑卒中偏瘫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40例、药物组40例及联合组39例,分别给予踝泵训练干预、低分子肝素钙干预及联合干预。分析患者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血液相关指标、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变化。结果 联合组治疗有效率(92.31%)明显高于训练组(75.00%)及药物组(70.00%,P<0.05)。干预后,3组患者血液相关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浆黏度及全血黏度低于训练组与药物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高于训练组与药物组(P<0.05)。干预后3组患者患者肢体功能均明显升高(P<0.05),联合组各指标高于训练组与药物组(P<0.05)。干预后3组患者患者ADL评分及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联合组各指标高于训练组与药物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6%)明显低于训练组(22.50%)及药物组(22.50%,P<0.05)。训练组与药物组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踝泵训练联合低分子钙素钙在脑卒中偏瘫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有效性,能够显著减轻血液粘稠度,改善凝血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泵训练 低分子肝素钙 脑卒中 偏瘫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肢体运动功能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影响分析
18
作者 赵文君 韩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 探究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 目的 探究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ADL)、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下肢肌力、下肢Brunnstrom分期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85.56±9.42)分、BBS评分(42.41±3.19)分、FMA评分(80.36±4.79)分、FCA评分(85.33±5.1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0.39±6.73)、(34.77±4.64)、(71.25±5.80)、(71.41±6.52)分, NIHSS评分(8.61±1.43)分低于对照组的(14.74±3.09)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下肢肌力评分(4.90±1.01)分、下肢Brunnstrom分期评分(4.49±1.29)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49±1.27)、(3.61±1.59)分(P<0.05)。结论 给予脑卒中偏瘫患者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相关指标评分,对减轻病症影响具有重要作用,下肢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阿托伐他汀钙片 抗骨质疏松药物 下肢功能
下载PDF
中医推拿联合中药封包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彩云 王鹏远 +1 位作者 曾琳瑶 杨士杰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1888-1891,1895,共5页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联合中药封包治疗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该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常规组(常规西医治疗)和联合组(常规西医治疗+...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联合中药封包治疗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该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常规组(常规西医治疗)和联合组(常规西医治疗+中医推拿+中药封包),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肌肉张力(改良Ashworth分级标准)、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平衡能力(Berg平衡评定量表)、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临床疗效(91.07%)高于常规组(7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改良Ashworth分级情况优于常规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Berg平衡评定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应用中医推拿联合中药封包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缓解肌肉张力,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痉挛性偏瘫 并发症 中医推拿 中药封包 肢体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等速肌力训练介入时机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超雁 李艳 +1 位作者 宁蒙蒙 高萌 《华夏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160-164,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神经重塑理论指导下的等速肌力训练介入时机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对照组于常规步行康复训练干预1个月后给予基于神经重塑理论... 目的探讨基于神经重塑理论指导下的等速肌力训练介入时机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对照组于常规步行康复训练干预1个月后给予基于神经重塑理论指导下的等速肌力训练,观察组于常规步行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早期全程基于神经重塑理论指导下的等速肌力训练干预。观察两组肌力、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结果干预1个月和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伸膝肌群峰力矩(PT)、屈膝肌群PT、平衡量表(BBS)得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1个月比较,干预2个月两组的伸膝肌群PT、屈膝肌群PT、BBS得分、FM得分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早期全程基于神经重塑理论指导下的等速肌力训练能有效提升其肌力水平,改善其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重塑 等速肌力训练 脑卒中恢复期 偏瘫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