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jor ozonated autohemotherapy promotes the recovery of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被引量:23
1
作者 Xiaona Wu Zhensheng Li +4 位作者 Xiaoyan Liu Haiyan Peng Yongjun Huang Gaoquan Luo Kairun Pe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5期461-468,共8页
Major ozonated autohemotherapy is classically used in treating ischemic disorder of the lower limb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performed major ozonated autohemotherapy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 Major ozonated autohemotherapy is classically used in treating ischemic disorder of the lower limb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performed major ozonated autohemotherapy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assessed outcomes according to the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ore, Modified Rankin Scale, an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motor-evoked potential.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the cortical potential rise rate of the upper limb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e 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of upper limb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and the upper limb motor-evoked potential amplitud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ozone group. In the ozone group,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or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and the motor-evoked potential amplitude of the upper limb. 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and motor-evoked potential amplitude of the upper limb may be effective indicators of motor-evoked potentials to assess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 in cerebral infarct patients. Furthermore, major ozonated autohemotherapy may promote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of the upper limb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regeneration clinical practice ozone cerebral infarction evoked potential motor upper limbs upper limb paralysis motor function 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amplitud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ore grants-supported paper photographs-containing paper neuroregenertion
下载PDF
Effect of meridian sinew row needling combined with dermal needling on spasticity of post-stroke patients with upper limb hemiparalysi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被引量:3
2
作者 韩淑凯 郝海燕 +3 位作者 刘风辉 李卿 李学飞 杨伟红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CSCD 2015年第1期13-18,共6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eridian sinew row needling combined with dermal needling on spasticity of post-stroke patients with upper limb hemiparalysis. Methods Four hundred and eighty-eight cases of post-str...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eridian sinew row needling combined with dermal needling on spasticity of post-stroke patients with upper limb hemiparalysis. Methods Four hundred and eighty-eight cases of post-stroke patients with upper limb spasticit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t the ratio of 1: 1, the group of meridian sinew row needling combined with dermal needling (group A, 244 cases) and western medication group (group B, 244 cases). Coupled with rehabilitation, the patients in the group A were given meridian sinew row needling combined with dermal needling where five shu points were specifically selected, and three yang meridians of the hand were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with muscle region, and three yin meridians of the hand were treated with dermal needles; the patients in the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ation with piracetam injection and cerebroprotein hydrolysate included. Clinical efficacy was evaluated among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hree weeks of continuous treatment, and upper limb spasticity and motor functions were observed through modified Asworth Scale and FugI-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For Asworth Scale,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group B (3.04 ± 1.29 vs 3.88 ± 1.54, P〈0.05); for FMA scale, group A was also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group B (48.67± 15.64 vs 42.96±14.72, P〈0.05); mitigations of motor status of upper limb joints in group A, such as remission of shoulder adduction (90.5%), pronation of forearm (70.7%), elbow joint flexion (73.1%), wrist joint flexion (80.9%) and finger flexion (88.1%), were superior to those of group B (70.0%, 60.0%, 61.9%, 57.4%, 63.2%, all P〈0.05). Conclusion Good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with combined with dermal needling on spasticity of post-stroke patients with upper limb hemiparalysis is achie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ridian sinew row needling dermal needling spasticity upper limbs stroke sequelae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
原文传递
Fire-needle acupuncture for upper limb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被引量:12
3
作者 Xin-yu Yue Zhuo-qi Feng +3 位作者 Xi-yi Yu Jia-min Hu Xiao-Jing He Shi Sh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167-172,共6页
Background: Fire-needle acupuncture, an important kind of acupuncture therapy, has been clinically used to treat upper limb spastic paralysis(ULSP) after stroke. Clinical experience has indicated that fire-needle acup... Background: Fire-needle acupuncture, an important kind of acupuncture therapy, has been clinically used to treat upper limb spastic paralysis(ULSP) after stroke. Clinical experience has indicated that fire-needle acupuncture treatment takes less time, requires fewer visits, and has more rapid results and fewer side effects compared to chemical medicine alternatives. This study will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fire-needle acupuncture for ULSP in the context of standardized clinical research and provide high-quality data to inform clinical procedures and future study design.Methods/Desig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ill be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fire-needle acupunctur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ULSP from stroke. ULSP patients(n = 120) will be recruited at Changhai Hospital in Shanghai, China. Patients will b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including fire-needle acupuncture group(FAG), filiform-needle acupuncture group(FFAG) an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group(RTG). During the 3-week treatment, the FAG will be treated every two days, while FFAG and RTG will be treated 5 d in a row and then rest for 2 d. The Simplified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Scale and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will be used as the primary outcome measures. Statistical analysis will be conducted by an independent statistician.Discussion: Through this study, the utility of fire-needle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ULSP after stroke will be tested, and some specific claims of fire-needle acupuncture therapy will be evaluated, such as relieving spasm and muscular tension, improving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rapidity of response and less frequency of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other treat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re-needle ACUPUNCTURE upper limb spastic paralysis strok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Study protocol
原文传递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李志勇 唐震宇 黄颖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30期32-35,40,共5页
目的 探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采取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 目的 探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采取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ESWT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rTMS干预,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观察4周。比较两组患者上肢痉挛状态、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前,两组上肢痉挛状态、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低于对照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存质量简表(QOL-BREF)中周围环境、社会关系、心理健康等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MS联合ESWT干预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状态和上肢运动功能,有效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重复经颅磁刺激 体外冲击波治疗 上肢痉挛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豪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43例疗效观察
5
作者 王月 王彦荣 张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20期94-97,共4页
目的:探索豪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法将86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口服巴氯芬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豪火针针刺,两组治疗结束后分别在20天、3个月时采用改良Ashwort... 目的:探索豪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法将86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口服巴氯芬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豪火针针刺,两组治疗结束后分别在20天、3个月时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在20天、3个月MAS评分、CSI评分均具有显著的下降,观察组评分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同时,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开始时明显提高,观察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76.7%,观察组有效率为88.4%,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豪火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上肢痉挛程度,作为中医学绿色疗法之一,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豪火针 脑卒中后上肢痉挛 MAS 临床痉挛指数CSI
下载PDF
近5年脑卒中后上肢痉挛针刺取穴研究进展
6
作者 汪玲 赵利 赵正恩 《光明中医》 2024年第1期193-197,共5页
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为常见的并发症。此文从近5年针刺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文献中进行针刺选穴的综述。针刺取穴包括阳经取穴、阴经取穴、督脉取穴、经筋取穴、拮抗肌取穴、特殊部位取穴。研究表示针刺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效果显著。... 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为常见的并发症。此文从近5年针刺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文献中进行针刺选穴的综述。针刺取穴包括阳经取穴、阴经取穴、督脉取穴、经筋取穴、拮抗肌取穴、特殊部位取穴。研究表示针刺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效果显著。针刺取穴以三阳经及拮抗肌取穴居多。但是文献报道多数为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少。各个选穴方法的优劣点未进行详细阐述。后期在临床上需进一步探索不同取穴方法的优势,为卒中患者提供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痉挛 针刺疗法
下载PDF
冲击波治疗参数对脑卒中后患者上下肢痉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玉恒 张雅雯 徐文轩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6期78-84,共7页
为探究冲击波冲击次数、压力、频率等对脑卒中后患者上下肢痉挛的影响,总结冲击波治疗卒中的良好参数,采用文献分析法与数理统计法,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中以“ESWT”“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Stroke”“Spast... 为探究冲击波冲击次数、压力、频率等对脑卒中后患者上下肢痉挛的影响,总结冲击波治疗卒中的良好参数,采用文献分析法与数理统计法,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中以“ESWT”“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Stroke”“Spasticity”进行相互匹配以检索相关文献。在冲击次数及频率方面,上下肢的治疗方案二者具有高度重合性,故认为冲击波在进行卒中后痉挛的选择中,2000次冲击方案与8 Hz频率对于患者来说是高效且安全的参数,冲击波在卒中后痉挛的治疗中具有良好效果;上肢的冲击波使用压力为2.0~3.0 bar,下肢常在1.5~2.0 bar,但仍需探讨其合理性;冲击波使用频率在上下肢中普遍认可的参数为8 Hz;单次治疗击打次数普遍认可的参数为2000次。需要更为高质量、随机化的实验进行相关效果验证,建议挑选合适的卒中后痉挛受试者进行上/下肢不同压力参数的临床对照实验,从而进一步了解压力的选择。在实验评价中应加入更加客观的评价指标,为今后临床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波 参数 脑卒中 上下肢 痉挛
下载PDF
醒神调气通络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性瘫痪临床效果
8
作者 董恒 玄丽娜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期158-161,共4页
目的观察醒神调气通络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性瘫痪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11月至2023年1月泰安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收治的72例脑卒中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醒神调气通络针刺法)与对照组(传统阳明经穴针刺法),... 目的观察醒神调气通络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性瘫痪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11月至2023年1月泰安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收治的72例脑卒中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醒神调气通络针刺法)与对照组(传统阳明经穴针刺法),每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脑卒中患者MAS分级、C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AS分级优于对照组,观察组C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卒中患者的FMA、MBI评分较治疗前均得到明显提高,且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神调气通络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下肢肌张力、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临床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神调气通络针刺法 康复训练 脑卒中 下肢痉挛性瘫痪 临床效果
下载PDF
温针灸联合腹针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功能恢复及血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影响
9
作者 朱苏生 虞美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9-182,共4页
目的研究温针灸联合腹针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功能恢复及血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接诊的12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 目的研究温针灸联合腹针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功能恢复及血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接诊的12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采用温针灸联合腹针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5周,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痉挛指数评分、10 m步行时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紧张素-1(Ang-1)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MBI评分、BB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MBI评分、BBS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痉挛指数评分、10 m步行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痉挛指数评分、10m步行时间均降低/缩短,且研究组低/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EGF、Ang-1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EGF、Ang-1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腹针能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功能恢复,这可能与血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升高有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痉挛性瘫痪 温针灸 腹针 功能恢复 血清血管活性物质
下载PDF
刘氏毫火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效果及机制
10
作者 谢淦全 梁智跃 +5 位作者 付晴 廖仲波 周锐钧 张振钊 胡斌彬 周光辉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期79-83,共5页
目的:探讨刘氏毫火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2年10月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及神经内科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观察组(n=50)。对... 目的:探讨刘氏毫火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2年10月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及神经内科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观察组(n=50)。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刘氏毫火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第2、4、8周临床效果及治疗前、治疗第2、4、8周FuglMeyer上肢运动量表(FMA-UE)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HDL-C)、载脂蛋白B(ApoB)水平。结果:治疗第2、4、8周,观察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2、4、8周,观察组FMA-UE评分、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2、4、8周,观察组NHI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2、4、8周,两组血清TC/HDL-C、Apo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刘氏毫火针可缓解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提高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并能有效修复神经缺损,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TC/HDL-C、ApoB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氏毫火针 脑卒中 上肢痉挛性瘫痪 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载脂蛋白B
下载PDF
基于洛书数理理论探讨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研究
11
作者 王俊涛 吕文亮 戚宪国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90-494,517,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洛书数理指导下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在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58例、对照组56例完... 目的探讨基于洛书数理指导下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在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58例、对照组56例完成研究。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针刺及相关康复训练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常规屈伸肌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组予以洛书数理模型配比结合屈伸肌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2组均以连续治疗6 d休息1 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分级、Fug1-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分、关节活动度(ROM)、上肢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中国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SS)评分变化情况,评估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MAS分级、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FMA-UE评分、关节ROM、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9.66%(52/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21%(41/56)(P<0.05)。结论基于洛书数理理论运用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可明显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运动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书数理 低频穴位电刺激 卒中后上肢痉挛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
下载PDF
黄芪药膏刮痧疗法治疗老年出血性中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观察
12
作者 宋艳梅 史秀丽 +3 位作者 贝令娜 于娟 杨文忠 李香娥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4年第4期1023-1026,共4页
目的观察黄芪药膏刮痧疗法对老年出血性中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3年1月—2024年6月于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出血性中风上肢痉挛性偏瘫老年患者80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 目的观察黄芪药膏刮痧疗法对老年出血性中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3年1月—2024年6月于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出血性中风上肢痉挛性偏瘫老年患者80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护理,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黄芪药膏刮痧疗法。2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M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同组治疗前,而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M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而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血清hs-CRP、Hcy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观察组血清hs-CRP、Hcy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络病理论”的黄芪药膏刮痧疗法治疗老年脑出血恢复期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疗效明显,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出血性中风 上肢痉挛性偏瘫 络病理论 黄芪药膏 刮痧
下载PDF
新Bobath技术联合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13
作者 闫俊棚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6期2962-2965,共4页
目的探讨新Bobath技术联合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于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至河南省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就诊的96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探讨新Bobath技术联合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于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至河南省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就诊的96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接受新Bobath技术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干预,两组均连续干预4周。对比干预前、干预4周后上肢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MAS)]、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MBI)]。结果干预4周后,两组FMA评分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后,两组MA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后,两组NIHS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后,两组MBI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Bobath技术联合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神经功能,降低上肢偏瘫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痉挛性偏瘫 BOBATH技术 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
下载PDF
正中神经理论下不同电针参数刺激极泉穴对脑卒中软瘫期的疗效
14
作者 马丽娜 夏晓曼 +3 位作者 章子骏 胡燕 余浩 郑俊俊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5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正中神经理论不同电针参数刺激极泉穴对脑卒中软瘫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病例来源于2022年7月—2023年10月就诊于上饶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软瘫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共计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 目的:观察基于正中神经理论不同电针参数刺激极泉穴对脑卒中软瘫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病例来源于2022年7月—2023年10月就诊于上饶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软瘫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共计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基础治疗组(给予基础内科治疗+基础康复治疗+常规针刺治疗)、电针组1(给予基础治疗+2 Hz连续波电针)、电针组2(给予基础治疗+2 Hz断续波电针)、电针组3(给予基础治疗+2 Hz/10 Hz疏密波电针),每组30例。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估表(FMA)中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肌力(英国医师学会肌力评估标准)、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肌电图指标[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远端运动潜伏期(DML)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并比较各组疗效。结果:治疗前各组FMA评分、肌力分级、MBI分级及肌电图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电针组3的FMA评分、CMAP波幅、MCV均明显优于基础治疗组、电针组1、电针组2(P<0.05);治疗后电针组3的MBI较治疗前有改善,电针组3的MBI优于基础治疗组、电针组1(P<0.05);各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3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基础治疗组、电针组2(P<0.05)。结论:不同电针参数刺激极泉穴对脑卒中软瘫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均有效果,但基础治疗+2 Hz/10 Hz疏密波电针方案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优势更明显,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神经理论 电针 刺激参数 极泉穴 脑卒中 软瘫期 上肢功能
下载PDF
针刺与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
15
作者 吕小新 李超玉 翁燕琴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1期113-115,共3页
目的探讨针刺与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兴国县中医院收治的62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患者为参照组(31例),实施传统针刺治疗;2... 目的探讨针刺与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兴国县中医院收治的62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患者为参照组(31例),实施传统针刺治疗;2020年10月—2021年6月收治的患者为研究组(3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对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肌张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肌张力评分降低,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增加,且研究组肌张力评分低于参照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积极实施针刺与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抑制肌张力增高、恢复上肢运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筋病 脑卒中 上肢痉挛性瘫痪 针刺疗法 隔药灸经筋结点法
下载PDF
补土针灸法联合热敏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
16
作者 李佩佩 庄晟坚 盛俊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4期112-118,共7页
目的:观察补土针灸法联合热敏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4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瘫痪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及针灸联合治疗组各62例。常规治疗组给予西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针灸联合治疗组在常规... 目的:观察补土针灸法联合热敏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4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瘫痪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及针灸联合治疗组各62例。常规治疗组给予西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针灸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补土针灸法联合热敏灸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肌电图指标[患侧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屈伸最大等长收缩时表面肌电图积分肌电值(iEMG)、患肢M波最大波幅(Mmax)和H波最大波幅(Hmax)]、三维步态参数(步频、步速、支撑相、摆动相)及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 (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信号通路。结果:治疗后,针灸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6.77%,高于常规治疗组82.26%(P<0.05)。2组CSI、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灸联合治疗组CSI、MAS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2组胫骨前肌、腓肠肌iEMG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针灸联合治疗组胫骨前肌、腓肠肌i EMG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2组Mmax、Hmax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灸联合治疗组Mmax、Hmax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2组步频、步速、支撑相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针灸联合治疗组步频、步速、支撑相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2组摆动相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灸联合治疗组摆动相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2组FMA、PAS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针灸联合治疗组FMA、PASS评分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2组Nrf2、ARE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针灸联合治疗组Nrf2、ARE水平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2组Keap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灸联合治疗组Keap1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补土针灸法联合热敏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瘫痪,可调节Keap1/Nrf2/ARE信号通路,抑制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改善肌张力、痉挛状态及三维步态参数,进而提升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瘫痪 补土针灸法 热敏灸 肌电图 三维步态参数 Keap1/Nrf2/ARE信号通路
下载PDF
Rood技术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软瘫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17
作者 吴洪鸿 郑翔 +1 位作者 冯洁梅 龙德智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10期79-82,共4页
目的研究Rood技术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软瘫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软瘫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Rood刺激组和联合组,各20例... 目的研究Rood技术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软瘫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软瘫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Rood刺激组和联合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Rood刺激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和Rood刺激治疗,联合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Rood刺激治疗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比较三组的肌张力、上肢功能、平均肌电值(AEMG)。结果治疗后,三组改良Ashworth肌张力量表(MA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M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E)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FMA-UE评分高于Rood刺激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AEMG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Rood刺激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ood技术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以更好地诱发肌肉收缩,促进肌张力恢复,提高上肢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软瘫期 Rood技术 上肢康复机器人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溶于利多卡因或生理盐水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徐光青 兰月 +4 位作者 赵江莉 何小飞 张群 张涛 黄东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7-241,250,共6页
目的:本文通过评价和比较A型肉毒毒素(BTXA)溶入利多卡因与溶入生理盐水注射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肌痉挛,探讨BTXA联合利多卡因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肌肉痉挛及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B... 目的:本文通过评价和比较A型肉毒毒素(BTXA)溶入利多卡因与溶入生理盐水注射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肌痉挛,探讨BTXA联合利多卡因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肌肉痉挛及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BTXA+利多卡因组)和对照组(BTXA+生理盐水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d、2周、4周和12周进行功能评价,包括: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等。结果: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和12周时,上肢痉挛、运动功能和自理能力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1d,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评价就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相反,对照组治疗后1d,肘关节痉挛却加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局部注射BTXA后,两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12周时,两组组间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BTXA联合利多卡因局部注射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降低脑卒中偏瘫上肢的肌痉挛,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且疗效维持更久,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 A型肉毒毒素 利多卡因 上肢
下载PDF
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1
19
作者 刘峻 周鸿飞 +1 位作者 张威 金鑫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430-435,共6页
【目的】观察应用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毫火针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患侧... 【目的】观察应用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毫火针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患侧肩髃、臂臑、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后溪等穴治疗,28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痉挛侧上肢肌张力及其运动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2种治疗方法均可降低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P<0.05),且治疗组对上肢肌张力(痉挛程度)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Fugl-Meyer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治疗组对上肢Fugl-Meyer评分的升高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在降低中风后患者偏瘫侧上肢肌张力和改善患侧上肢肢体运动功能方面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 毫火针 夹脊穴 临床研究
下载PDF
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被引量:36
20
作者 王健 包永欣 +2 位作者 相永梅 郝长宏 侯志鹏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699-702,共4页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刺康复组(针康组),每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刺康复组(针康组),每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针灸治疗,康复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针康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分法(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定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MAS分级、FMA评分、FC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其中针康组治疗后MAS分级优于康复组(P<0.05),但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针康组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其他2组(P均<0.05),并且针刺组FMA评分、FCA评分显著高于康复组(P均<0.05)。结论通经解痉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经解痉法 上肢痉挛性瘫痪 中风后遗症 康复训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