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apparent stresses in Yunnan area 被引量:1
1
作者 秦嘉政 钱晓东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6年第3期233-242,共10页
The method of radiation energy (ER) of the earthquake wave measured by the peak velocity (r·v) of the ground motion is applied to a detailed study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seismic appar... The method of radiation energy (ER) of the earthquake wave measured by the peak velocity (r·v) of the ground motion is applied to a detailed study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seismic apparent stresses (σa) for the moderate and small earthquakes and two aftershock sequences in Yunnan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s an obvious non-homogeneity for the seismic apparent stresse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concentrated regions of the high apparent stresses are related to the active places of the moderate and small earthquakes. Before the Dayao M=6.2 earthquake, there was a period in which the apparent stresses were high and the value was 5 times of the average value, 0.25 MPa. The relatively high values of apparent stresses distribute around the epicentral area of the major shock and nearby. It indicates that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ent stresses can be taken as a new kind of criterion for the earthquake-risk forecast. Usually the ratio of the apparent stresses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σaA to the ones σaM of main shock is less than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energy apparent stress seismic moment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YUNNAN
下载PDF
The ~3.6 to 3.7 M Paucity in Global Earthquake Frequency: Potential Coupling to Zero Point Fluctuation Force and Quantum Energies 被引量:1
2
作者 David A. E. Vares Michael A. Persing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3年第10期1321-1325,共5页
There has been protracted historical evidence of a relative paucity in the distribution frequency of global earthquakes within the M = 3.5 to 4.0 range. We observed a similar phenomenon for all recently recorded earth... There has been protracted historical evidence of a relative paucity in the distribution frequency of global earthquakes within the M = 3.5 to 4.0 range. We observed a similar phenomenon for all recently recorded earthquakes from January 2009 through August 2013.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with increments of M = 0.1 verified the trough of the diminished incidence to be between M = 3.6 and 3.7 with an abrupt increase between M = 3.9 and 4.0. The calculated equivalent photon wavelength for the energies associated with M = 3.6 approaches Planck’s Length while the related time increment is the cutoff frequency for the Zero Point Fluctuation force coupled to gravity. The conspicuous congruence between Planck’s time and length and the lower than expected frequency based upon Gaussian assumptions of distribution for the discrete band of energy associated with this magnitude range of earthquakes suggests a conduit may exist between intrinsic features of Planck space-time and geophysical processes. The existence of such a connection would encourage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for sun-seismic activities as due to solar instabilities. Instead, it may reflect influence upon both from alterations in the structure of space being traversed by the solar system as it moves through the galax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MAGNITUDE earthquake frequency GAUSSIAN distribution Planck’s Length energy Zero Point FLUCTUATION Frequencies QUANTUM GEOPHYSICAL Effects
下载PDF
Research on Frequency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Based on Coseismic Coulomb Stress Change
3
作者 Jia Ruo Jiang Haiku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5年第1期84-102,共19页
By the aftershock frequency estim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of coseismic static Coulomb stress changes and rate-and state-dependent fault constitutive law,we calculate the frequency of "direct "af... By the aftershock frequency estim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of coseismic static Coulomb stress changes and rate-and state-dependent fault constitutive law,we calculate the frequency of "direct "aftershocks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related to coseismic static Coulomb stress changes in its aftershock zone and the areas nearby.It shows that the frequency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truth in the main rupture zone,especially in the southern rupture zone,due to the decrease of stress level on the rupture plane of the main shock resulting from coseismic Coulomb stress change.The study also shows that the effect of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 on the duration of aftershock 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the lower limit magnitude.The duration is about 15-16 months for aftershocks above ML4.0,and close to 60 months for aftershocks above ML3.5.In this period,the ratio of the"direct"aftershocks caused by coseismic Coulomb stress change ranges between 44.7% to48.6%,which suggests that,even in the "effective"period of coseismic Coulomb stress changes,about half of the aftershocks on the main shock rupture plane are independent of coseismic Coulomb stress changes.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ose aftershocks may be related to the afterslip or the viscoelastic relaxation,which are time dependent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Static Coulomb failure stress change "Direct"aftershock frequency Aftershock spatial distribution Afterslip
下载PDF
云南地区地震视应力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46
4
作者 秦嘉政 钱晓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1-229,共9页
利用地面运动峰值速度(r·v)测定地震波辐射能ER的方法,详细研究了云南地区中小地震和两次余震序列的地震视应力σa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视应力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非均匀性,高视应力集中区与中小地震活动频繁地区相关.在大姚6.... 利用地面运动峰值速度(r·v)测定地震波辐射能ER的方法,详细研究了云南地区中小地震和两次余震序列的地震视应力σa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视应力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非均匀性,高视应力集中区与中小地震活动频繁地区相关.在大姚6.2级主震前,视应力出现了高值变化时段,是平均值0.25MPa的5倍,且主震及周围地区具有相对较高的视应力值.因此,视应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作为地震危险性预测的一种新的判据,余震序列视应力σaA与主震视应力σaM之比一般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能量 视应力 地震矩 时空分布 云南地区
下载PDF
分层开采煤矿的矿震能量释放模型与能量释放谱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铁 蔡美峰 蔡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58-1263,共6页
以下行分层开采的我国东北某大型煤矿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微震观测和工程数据分析,探索矿震能量释放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工程应用价值.发现在没有显著的外部长周期调制动力流入的矿区,各相同地应力强度环境持续开采引发的矿震能量累积释... 以下行分层开采的我国东北某大型煤矿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微震观测和工程数据分析,探索矿震能量释放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工程应用价值.发现在没有显著的外部长周期调制动力流入的矿区,各相同地应力强度环境持续开采引发的矿震能量累积释放的时域分布均符合3参数的S形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不同地应力强度环境间,该模型的3个参数是地应力强度的自相似函数.通过最大主应力建立起不同地应力强度环境开采进程的典型矿震能量释放谱,定量揭示了开采活动与矿震能量释放间的内在联系及力学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震 能量 LOGISTIC模型 能量释放谱 时空秩序 危险陛评价
下载PDF
滇西北至滇南强震危险区地震活动能量场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罗国富 屠泓为 +1 位作者 马禾青 杨明芝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5-441,565,共7页
运用随机函数理论,将滇西北至滇南地区的地震活动能量场看作时间和空间的随机函数,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研究主要能量场的时间权重系数变化曲线、空间等值线图和研究时段内的均值能量场空间分布。结果发现,能量场的时间权重系数变化... 运用随机函数理论,将滇西北至滇南地区的地震活动能量场看作时间和空间的随机函数,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研究主要能量场的时间权重系数变化曲线、空间等值线图和研究时段内的均值能量场空间分布。结果发现,能量场的时间权重系数变化曲线较大幅度的升、降变化异常预示了可能发生强震的时间段,而等值线图的高值变化异常对应了可能发生强震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能量场 随机函数 地震危险区 时空分布 滇西北 滇南
下载PDF
基于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的汶川地震余震频次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贾若 蒋海昆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4-90,共17页
在计算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的基础上,基于速率-状态摩擦定律及与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相关的余震频次估计方法,研究了汶川地震余震区及附近不同区域内与汶川地震同震静态库仑应力触发相关的“直接”余震频次.结果显示,主震破裂带尤其... 在计算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的基础上,基于速率-状态摩擦定律及与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相关的余震频次估计方法,研究了汶川地震余震区及附近不同区域内与汶川地震同震静态库仑应力触发相关的“直接”余震频次.结果显示,主震破裂带尤其是主震破裂带南段的“直接”余震频次明显低于实际情况,其原因在于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导致的主震破裂面上应力水平的降低.研究结果还显示,汶川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对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的影响与震级下限有关.对ML4.0以上余震,持续时间约为震后15 ~ 16个月;对ML3.5以上余震,接近60个月.在上述时段内,与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相关的“直接”余震占全部余震的比例为44.7%~48.6%.这表明,即使在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的“有效”作用时段内,主震破裂面上也大约有50%的余震活动不是缘于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的影响,这可能与震后余滑及粘弹松弛等时间相关因素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直接”余震频次 余震空间分布 震后余滑
下载PDF
基于汶川8.0级强震记录的近场地震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李英成 陈清军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22,共6页
在汶川8.0级大地震中,国家数字强震动台网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的50多个台站获得了大于100 Gal的加速度记录。选取其中断层附近11个台站的加速度记录,分别进行了地震反应谱分析和基于正交化HHT法的能量分布特征分析,通过对竖... 在汶川8.0级大地震中,国家数字强震动台网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的50多个台站获得了大于100 Gal的加速度记录。选取其中断层附近11个台站的加速度记录,分别进行了地震反应谱分析和基于正交化HHT法的能量分布特征分析,通过对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比值,以及能量分布和峰值系数的分析与比较,探讨了汶川地震的近场地震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强震记录 近场地震动特征 地震反应谱分析 正交化HHT法 能量分布
下载PDF
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清浊音分类基音检测方法 被引量:2
9
作者 胡瑛 陈宁 《电声技术》 2006年第11期63-66,共4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鲁棒性基音周期检测方法。首先结合平均能量频带分布和短时过零率这两个特征参数对语音信号进行清浊音判决,然后对浊音段采用空域相关函数提取基音周期。实验表明,与传统的小波变换和自相关算法相比,该方法鲁... 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鲁棒性基音周期检测方法。首先结合平均能量频带分布和短时过零率这两个特征参数对语音信号进行清浊音判决,然后对浊音段采用空域相关函数提取基音周期。实验表明,与传统的小波变换和自相关算法相比,该方法鲁棒性好,对基音检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能量频带分布 短时过零率 小波变换 空域相关函数
下载PDF
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前后小震频数及能量空间分布的分形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蒋海昆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15-20,共6页
本文以菏泽地震为例,从频数及能量两方面对地震不均匀空间分布的分形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其预报含义。 结果表明,地震频数及地震能量空间分布均表现出统计意义上的自相似特性,并且前者的分布结构较后者更为复杂。菏泽地震前几年的“降... 本文以菏泽地震为例,从频数及能量两方面对地震不均匀空间分布的分形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其预报含义。 结果表明,地震频数及地震能量空间分布均表现出统计意义上的自相似特性,并且前者的分布结构较后者更为复杂。菏泽地震前几年的“降维”可视为中期预报的一个显著指标,而动态均值则可作为判断“降维”的一个较好标准;t检验表明能量分布的降维较频数分布更为显著,并且其对中强地震孕育过程各阶段的反映似也更为灵敏,降维之后的趋势催回升可能是中强地震迫近的标志。 本文还就分形结构无标度区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发现信息维或无标度区显著变化的时间大多能与各种地震学及前兆指标的异常起、止时间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频数 地震能量 空间分布 震级
下载PDF
辽宁地区主要断裂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评估
11
作者 曹凤娟 贾丽华 +1 位作者 李梦莹 王松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2期143-144,共2页
基于辽宁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几何特征和空间展布,对1980年以来辽宁地区2级地震累计频次和1900年以来5级地震年发生率空间分布及二者与活动断裂构造背景关系进行研究,获得辽宁省主要断裂和构造区(带)的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的初步评估结果... 基于辽宁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几何特征和空间展布,对1980年以来辽宁地区2级地震累计频次和1900年以来5级地震年发生率空间分布及二者与活动断裂构造背景关系进行研究,获得辽宁省主要断裂和构造区(带)的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的初步评估结果。其中:海城河断裂、金州断裂熊岳-盖州北段、朝阳-北票断裂等活动性较高;海城河断裂、金州断裂、熊岳-庄河断裂、鸭绿江断裂、赤峰-开原断裂与柳河断裂交汇处等未来1-3年发生MS≥5.0地震的危险性相对较高。此外,在判定区域地震危险性和城市地震风险时,除依据震前异常空间分布,还应充分考虑区内主要构造(断裂)的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该评估结果可为辽宁地区地震风险评估模型构建和灾害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地震频次 空间分布 危险性评估 辽宁地区
下载PDF
台湾集集地震近断层地震动工程特性与时频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扬 王秋良 +1 位作者 秦维秉 张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69-1075,共7页
为研究近断层不同区域地震动工程特性与时频特征,考虑近断层地震动方向性效应、滑冲效应、上盘效应等特性与断层类型的关系,基于PEER强震数据库,选取台湾集集(Chi-Chi)地震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断层破裂带与地震动观测台站的相对位置关系,... 为研究近断层不同区域地震动工程特性与时频特征,考虑近断层地震动方向性效应、滑冲效应、上盘效应等特性与断层类型的关系,基于PEER强震数据库,选取台湾集集(Chi-Chi)地震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断层破裂带与地震动观测台站的相对位置关系,将其近断层地震动划分为破裂前方区域(RFR)、断层上盘区域(HWR)、断层下盘区域(FWR)及破裂后方区域(RBR)4类,对比分析近断层不同空间地震动的三要素特性,并利用希尔伯特-黄变换(HHT)进一步分析其能量在时频分布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近断层不同区域地震动PGA、PGV、PGD及PGV/PGA具有显著差异,给结构地震响应带来极大影响;2)RFR区域地震动呈显著的长周期效应,RBR区域地震动具有高频大幅值特点,HWR区域和FWR区域地震动同时具有高频大幅值特点和显著长周期效应;3)在时频域内,RFR、HWR、FWR、RBR区域地震动能量高值都主要集中在0~5.2 Hz的中低频段,其中HWR区域的地震动最大瞬时能量最大,RFR区域的地震动最大瞬时能量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工程 近断层地震动 空间分布 地震动三要素 时频特征
下载PDF
能量分布识别相位畸变的自适应双域滤波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一 李辉 宋宝根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05-912,共8页
在基于能量分布识别相位畸变方法中,条纹图像的质量是影响畸变识别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准确辨别条纹相位畸变,需对条纹图像进行滤波处理,滤除图像中的噪声以及背景信息等。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分布的自适应图像滤波方法,通过傅里叶... 在基于能量分布识别相位畸变方法中,条纹图像的质量是影响畸变识别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准确辨别条纹相位畸变,需对条纹图像进行滤波处理,滤除图像中的噪声以及背景信息等。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分布的自适应图像滤波方法,通过傅里叶变换将图像转换为能量分布图,根据畸变与未畸变图像能量弥散度差值大小对小波滤波的阈值进行调整,旨在寻求能量弥散度差值最大的阈值作为针对当前图像的滤波方法可接受阈值。通过对单空域、单频域以及双域滤波方法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单一使用空域或频域滤波处理,畸变图像与未畸变图像能量分布差别在1.4%~3.2%,使用非自适应双域滤波方法进行滤波处理,能量分布差别在7%以上,而采用自适应双域滤波方法进行滤波处理,能量分布差别超过8%。自适应双域滤波方法显著提高了能量的识别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位畸变 自适应 双域滤波 能量分布 空间滤波 频域滤波
下载PDF
基于SFED和RBS响应区间边界的φ-OTDR振动定位研究
14
作者 路泽永 刘欣 +2 位作者 赵亚丽 高超 沙洲 《应用激光》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8-186,共9页
针对传统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的空间分辨率易受探测脉冲宽度限制的问题,提出一种用瑞利后向散射(Rayleigh back scattered, RBS)响应区间边界结合空-频能量分布定位分布式光纤振动入侵事件的方法。利用空间频率能量分布显示RBS响应区间的... 针对传统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的空间分辨率易受探测脉冲宽度限制的问题,提出一种用瑞利后向散射(Rayleigh back scattered, RBS)响应区间边界结合空-频能量分布定位分布式光纤振动入侵事件的方法。利用空间频率能量分布显示RBS响应区间的左边界来表征振动入侵事件的准确位置。采用不同宽度的探测脉冲对设计的相敏光学时域反射仪(φ-optical time-domain reflectometer,φ-OTDR)系统进行振动检测实验,研究了RBS响应区间随探测脉冲宽度变化的特性。然后通过3种不同环境下的振动测试,验证了采用空-频能量和RBS响应区间边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振动定位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实验证明采用提出的方法,在采样率为50 MS/s时,系统定位精度为2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频能量分布 响应区间 左边界 瑞利后向散射 振动 定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