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nowledge and Perceptions of Energy Alternatives, Carbon and Spatial Footprints, and Future Energy Preferences within a University Community in Northeastern US
1
作者 Joanna Burger Michael Gochfeld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3年第4期322-331,共10页
Our overall research aim was to examine whether people distinguished between the spatial footprint and carbon footprint of different energy sources, and whether their overall “worry” about energy types was related t... Our overall research aim was to examine whether people distinguished between the spatial footprint and carbon footprint of different energy sources, and whether their overall “worry” about energy types was related to future developed of these types. We surveyed 451 people within a university community regarding knowledge about different energy sources with regard to renewability and spatial and carbon footprints and attitudes about which energy type(s) should be developed further. Findings were: 1) Gas, oil and coal were rated as the least renewable, and wind, solar and hydro as the most renewable;2) Oil and coal were rated as having the largest carbon footprint, while wind, solar and tidal were rated the lowest;3) There were smaller differences in ratings for spatial footprints, probably reflecting unfamiliarity with the concept, although oil and gas were rated the highest;4) Energy sources viewed as renewable were favored for future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non-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nd coal and oil were rated the lowest;5) Worry-free sources such as solar were favored;and 6) There were some age-related differences, but they were small, and there were no gender-related differences. Overall, subjects knew more about carbon footprints than spatial footprints, generally correctly identified renewable and non-renewable sources, and wanted future energy development for energy sources which were less worried about (e.g. solar, wind). These perceptions require in-depth examination in a large sample from different areas of the coun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ERGY Sources PREFERENCES Survey Ecological footprint CARBON footprint spatial footprint
下载PDF
淮河流域谷物生产水足迹及用水效率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江激宇 刘嘉铭 张士云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82,共12页
为研究淮河流域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类粮食作物生产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淮河及沂-沭-泗水系的3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谷物生产、水资源、气候等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 为研究淮河流域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类粮食作物生产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淮河及沂-沭-泗水系的3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谷物生产、水资源、气候等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对流域谷物生产水足迹强度进行测度以反映其用水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9年淮河流域谷物生产水足迹逐渐趋于稳定,谷物生产水足迹强度整体下降82.86%。水足迹强度空间集聚显著,集聚状态逐渐稳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投入、农业生产条件、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对谷物生产水足迹强度影响显著。淮河流域谷物生产用水总量整体增加,用水效率总体不断提升。淮河流域谷物生产用水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效率较高的区域为淮河干流下游及沂-沭-泗水系,效率较低的区域为淮河干流安徽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与有效灌溉面积等因素的提升能促进谷物生产用水效率的提升,城镇化水平、化肥施用量、年日照时长、年平均气温等因素的提升则会对其产生抑制作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年平均气温等因素通过要素流动、技术转移等产生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水足迹 谷物生产 用水效率 时空演变
下载PDF
基于PLUS模型的2030年滹沱河流域山区段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多情景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席梅竹 赵中秋 赵颖丽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8-529,共12页
为探讨滹沱河流域山区段当前及未来不同发展情景下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变化,应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分析了流域2015—2020年生态承载力的时空格局变化,并借助经过精度验证的PLUS模型对2030年区域自然发展、经济发展及... 为探讨滹沱河流域山区段当前及未来不同发展情景下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变化,应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分析了流域2015—2020年生态承载力的时空格局变化,并借助经过精度验证的PLUS模型对2030年区域自然发展、经济发展及生态保护三种发展情景下的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5—2030年滹沱河流域山区段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整体格局变化不大,但内部空间分异明显,整体呈东南及西北区域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高,而东北、西南部区域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低的特点。2015—2020年区域生态承载力总量由1.0780×10^(6)bhm^(2)增加到1.0796×10^(6)bhm^(2),呈上升趋势;2030年自然发展和经济发展情景下区域生态承载力总量分别为1.0783×10^(6)、1.0782×10^(6)bhm^(2),与2020年相比呈下降趋势,草地向耕地的转移、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移是生态承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2030年生态保护情景下生态承载力总量为1.0802×10^(6)bhm^(2),与2020年相比呈上升趋势,耕地向林地、草地转移是区域生态承载力增加的主要原因。各类用地的生态承载力总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草地>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生态保护情景有益于林地、草地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情景有益于耕地和建设用地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增加,水域生态承载力总量在各种发展情景下变化较小。生态保护情景更有利于未来生态承载力的增加,符合区域未来发展方向。严格控制草地向耕地的转变以及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加强区域废弃矿山生态复垦的力度,将会提高区域未来生态承载力,实现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模型 PLUS模型 时空格局 多情景预测 滹沱河流域山区段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水资源压力的影响及空间效应
4
作者 宋敏 张雅莉 唐荣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2,共9页
利用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统计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基于水足迹测算方法,从水量和水质视角研究水资源压力及其时空变化,并采用基准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 利用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统计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基于水足迹测算方法,从水量和水质视角研究水资源压力及其时空变化,并采用基准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水资源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水资源压力指数、基于蓝水足迹的水量压力和基于灰水足迹的水质压力整体上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东、中部地区水资源压力指数普遍高于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会显著降低区域水资源压力指数、水量压力及水质压力,且对区域整体水资源压力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数字经济对水资源压力的影响在东、中部地区显著,但在西部地区不显著。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不仅会降低本省份水资源压力指数,也会对周围省份的水资源压力有负向溢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水资源压力 水足迹 基准回归 空间效应
下载PDF
基于具身认知的晋中历史古城场所感评价——以忻州秀容古城为例
5
作者 郭苏琳 程鹏远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8期214-216,共3页
当下,历史古城符号化的空间生产方式忽略了对人本体验的挖掘,使得空间走向均质化。因此,研究在理论基础上,引入具身认知理论建构建筑知觉场、行为场与运动场,并与场所感建立耦合和理论模型。在案例选取上,以忻州古城为对象对场所感分析... 当下,历史古城符号化的空间生产方式忽略了对人本体验的挖掘,使得空间走向均质化。因此,研究在理论基础上,引入具身认知理论建构建筑知觉场、行为场与运动场,并与场所感建立耦合和理论模型。在案例选取上,以忻州古城为对象对场所感分析。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爬虫技术对网评数据采集和词频、语义分析。再结合扎根理论对文本具身要素编码识别,构建场所感评价体系,针对评价提出优化方法,旨在为当前历史古城的研究提供更具可信度的实证方法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感 数字足迹 空间感知 秀容古城 扎根理论
下载PDF
中国水产品贸易生态足迹时空演变与动态预测
6
作者 付秀梅 齐俏俏 +5 位作者 林春宇 董嵩 李晓楠 王萍 吴紫薇 刘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047-8061,共15页
国际贸易下的生态输入与输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重新配置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资源。中国在大力发展水产品贸易的同时,也面临着由此带来的生态资源损失等问题。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2001—2020年中国与35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水产品贸易... 国际贸易下的生态输入与输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重新配置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资源。中国在大力发展水产品贸易的同时,也面临着由此带来的生态资源损失等问题。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2001—2020年中国与35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水产品贸易生态足迹和生态净值进行现状评价,通过ArcGIS揭示生态净值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ARIMA模型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水产品进口与出口生态足迹值较大,不同种类水产品贸易生态足迹值差距较大。(2)中国水产品贸易生态净值虽然近期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整体生态净值态势不稳定,而且不同种类水产品贸易生态净值差别较大。(3)中国水产品贸易生态净值在时间维度上整体变化程度不高,但在空间维度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问题,并且集中程度变化较为明显。(4)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生态足迹和进口贸易生态足迹主要国家分布基本保持稳定,但是少数主要国家变化明显,水产品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集中度均较高。(5)预测2021—2025年中国水产品出口和进口生态足迹处于明显不平衡状态,2025年中国水产品贸易生态净值空间分布依然存在明显的异质性问题。因此,本研究从优化水产品贸易结构、畅通产业双循环路径、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深化多边贸易合作体制等不同维度提出优化中国水产品贸易生态足迹的相关对策建议,为中国水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水产品贸易 ARIMA模型 时空演变 动态预测
下载PDF
中国省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电力碳足迹的时空分析
7
作者 许淑婷 殷海萍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59-66,共8页
利用土地利用类型与能源消费项目的对应关系,对2003—2020年中国省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电力碳排放、电力碳足迹、电力碳赤字进行计算与时空分析,并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电力碳赤字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全国电力碳排放量增长速... 利用土地利用类型与能源消费项目的对应关系,对2003—2020年中国省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电力碳排放、电力碳足迹、电力碳赤字进行计算与时空分析,并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电力碳赤字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全国电力碳排放量增长速率持续放缓,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电力碳足迹增速表现为先急后缓的降低态势,且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电力碳足迹增长为收敛趋势;电力碳足迹重心逐渐由东南向西北扩散转移,北方地区内部差异相较于南方持续扩大。电力碳赤字范围持续扩大,其空间关联性为逐渐强化的正相关,低—低集聚区(LL)和高—高集聚区(HH)是主要局部空间自相关类型。随空间相互作用增强,电力碳赤字区际差距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 碳足迹 土地利用类型 碳排放 空间集聚
下载PDF
中国省域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付伟 徐媛媛 +2 位作者 王福利 罗明灿 陈建成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4,共7页
以2001—2020年中国31个省域主要农田投入、产出及耕地面积等有关统计资料为基础,对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碳排放和碳足迹进行核算,并分析其时序和空间格局演变特点。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呈波动上升态势... 以2001—2020年中国31个省域主要农田投入、产出及耕地面积等有关统计资料为基础,对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碳排放和碳足迹进行核算,并分析其时序和空间格局演变特点。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呈波动上升态势,其中农作物碳吸收能力最强的是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体呈上升趋势,增长幅度为11.10%,化肥在主要碳排放途径中占比最高,达到了56.26%;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由2001年的16.37×10^(6)hm^(2)下降到2020年的13.41×10^(6)hm^(2),整体呈现出碳生态盈余。(2)从空间上看,中国31个省域的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在总量上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东部和北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且海南和西藏等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天津和上海等呈下降趋势;受耕地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影响,单位面积碳足迹整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且各省域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其中单位面积碳足迹最大的北京和最小的广西之间相差0.35 hm^(2)/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吸收 碳排放 碳足迹 时空演变
下载PDF
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空间差异及收敛趋势
9
作者 于楠 孙仁金 +1 位作者 石红玲 杨溯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7,共11页
文章基于隐含碳视角,采用净初级生产力模型测度1997-2021年全中国和各区域的能源生态足迹,运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其动态分布特征,刻画空间绝对差异演变规律,进一步构建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β收敛模型探究能源生态足迹的空间收敛... 文章基于隐含碳视角,采用净初级生产力模型测度1997-2021年全中国和各区域的能源生态足迹,运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其动态分布特征,刻画空间绝对差异演变规律,进一步构建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β收敛模型探究能源生态足迹的空间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能源生态足迹呈现稳定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呈现“沿海高、内陆低”的分异性特征。(2)中国能源生态足迹总体分布呈现“单峰向多峰过度、主波峰左移”趋势,除了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的能源生态足迹呈现“单峰”态势之外,其他地区的能源生态足迹均呈现“单峰向双峰转变”、“主波峰高度下降”、“右拖尾”的特征,区域间差异呈扩张趋势。从2003年开始两级分化现象加强,区域中两级分化最严重的是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两级分化最弱。(3)区域的能源生态足迹均存在空间绝对和条件β收敛趋势且空间条件收敛速度快于空间绝对收敛速度,收敛速度最快的地区是东北地区,最慢的是长江中游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碳 能源生态足迹 空间差异 空间收敛
下载PDF
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对旅游者足迹行为影响研究
10
作者 刘畅 王琰 李立敏 《世界建筑》 2024年第7期70-75,共6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旅游蓬勃发展。关注旅游者的足迹行为对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为例,从调试人地关系的角度构建空间认知逻辑框架,运用多源数据和MNL方法建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对旅游者足迹行为的...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旅游蓬勃发展。关注旅游者的足迹行为对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为例,从调试人地关系的角度构建空间认知逻辑框架,运用多源数据和MNL方法建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对旅游者足迹行为的影响模型,通过量化分析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旅游者足迹行为之间的耦合关系,为黔东南传统村落的旅游地供给与旅游者需求之间寻求更加平衡的关系,以期对传统村落动态保护传承发展旅游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村落旅游资源发展空间有限且不协调,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与旅游者足迹行为出现错位,究其本质是空间主体的多元化;(2)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加强了功能性核心空间的旅游集聚效应,路网渗透性较差,村落边缘旅游景点缺失。面对侗族传统村落空间旅游发展的滞后性,宜促成多元主体合作,均衡主体间构想、现实与生活空间的“真实性”与“商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 空间形态 旅游者足迹行为 MNL行为机理模型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韧性的时空格局与分布动态演进——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分析
11
作者 赵政楠 茹少峰 薛飞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6-147,共12页
提升生态韧性是保障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和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该研究从流域区段、省域、城市群与市域等多级空间尺度对2007—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韧性水平进行测度与差异化分析,并结合探索性... 提升生态韧性是保障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和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该研究从流域区段、省域、城市群与市域等多级空间尺度对2007—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韧性水平进行测度与差异化分析,并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核密度估计与Markov链分析方法揭示黄河流域生态韧性的时空格局与分布动态演进特征。结果显示:①时间序列上,黄河流域生态韧性水平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且不同空间尺度下生态韧性的时序变化存在较大差异。②空间格局上,黄河流域生态韧性整体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高值区域分布在生态本底好、对生态资源索取程度低的城市,低值区域分布在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资源型城市。预测2028年和2035年黄河流域生态韧性空间分布整体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态势。③空间关联分析表明,黄河流域生态韧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形成高高集聚与低低靠拢态势。④核密度估计表明,黄河流域生态韧性具有非均衡发展特征,多极化现象明显,上游地区绝对差异缩小,中、下游地区绝对差异扩大。⑤Markov链分析表明,黄河流域生态韧性在不同时间跨度下均具有稳定性,存在“低水平陷阱”与“高水平垄断”并存的俱乐部趋同特征,且随着时间跨度增加,流动性渐趋增强,但均不存在生态韧性跨越式发展。考虑空间效应时,俱乐部趋同现象并未得到控制与缓解,且邻域生态韧性水平对周边城市向上转移与向下转移的概率是非对称的。该研究在丰富生态韧性测度方法与研究范式的同时,也为黄河流域制定差异化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韧性 空间相关性 核密度估计 Markov链分析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城市遗产足迹视角下的老城区人文游径构建方法
12
作者 夏雯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96,共6页
在城市遗产足迹视角下,提取空间价值性、整体关联性、动态适宜性等3大目标,以南昌老城区为例,层层递进,探讨老城区人文游径构建的方法。在凸显游径本体空间价值的目标下,运用史地学手段强化显性本体价值和挖掘隐性本体价值,梳理价值性... 在城市遗产足迹视角下,提取空间价值性、整体关联性、动态适宜性等3大目标,以南昌老城区为例,层层递进,探讨老城区人文游径构建的方法。在凸显游径本体空间价值的目标下,运用史地学手段强化显性本体价值和挖掘隐性本体价值,梳理价值性线性空间载体,通过历史溯源绘制线性人文历史框架底图;在强化周边簇群整体关联价值的目标下,依托线性人文历史框架底图关联周边的历史人文要素、自然景观要素和文商旅要素,构建人文自然资源簇群,强化以游径为骨架的点、线、面整体价值的提升;在提升游径动态适宜价值的目标下,构建导览系统、布置街道家具和设置服务驿站,以提高游径的文旅体验性和步行适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游径 老城区 城市遗产足迹 空间价值性 整体关联性 动态适应性 南昌
下载PDF
中国省域生态足迹测度及时空分异
13
作者 张洪源 郝枫 《数量经济研究》 2024年第3期143-165,共23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对1990~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人均生态足迹进行细致测度,刻画其地区差异和演变趋势,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揭示经济增长的生态压力及其时空分异。研究发现:我国省域人均生态足迹自南向北...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对1990~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人均生态足迹进行细致测度,刻画其地区差异和演变趋势,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揭示经济增长的生态压力及其时空分异。研究发现:我国省域人均生态足迹自南向北呈递增态势,且存在俱乐部收敛特征,考察期内省际差异持续扩大;经济增长是生态足迹增长的重要推手,生态足迹与相邻省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符合“倒U形”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人均GDP超过5.1万元后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上述发现可为准确认识我国省域生态足迹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提供经验支撑,进而为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可行工具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时空分异 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基于数字足迹的桂林市旅游流时空特征分析
14
作者 郭强 姚建盛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66-71,共6页
利用从马蜂窝旅游网采集的网络游记作为数据来源,研究2012—2019年间桂林市旅游流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第一,桂林市旅游流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但季节性特征趋于减弱;第二,桂林市旅游流主要为西北—东南走向,整体上呈现出“两... 利用从马蜂窝旅游网采集的网络游记作为数据来源,研究2012—2019年间桂林市旅游流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第一,桂林市旅游流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但季节性特征趋于减弱;第二,桂林市旅游流主要为西北—东南走向,整体上呈现出“两大核心、四个层级、分布不匀、高度聚集”的空间分布格局;第三,桂林市旅游流网络结构中,存在节点强度分布不均、结构洞、内部节点竞争力差异大等特征.针对时空特征给桂林市旅游业带来的限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 时空特征 数字足迹 桂林市
下载PDF
基于数字足迹的河南景区自驾游客空间来源结构分析
15
作者 李文英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6-60,98,共6页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影响日益凸显,研究不同细分市场特点,促进旅游经济繁荣成为旅游地和学术界的重要命题。通过游客留在社交媒体的数字足迹,采集挖掘数据信息,分析河南自驾游市场的游客空间来源结构。研究表明,河南景区自驾游客源...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影响日益凸显,研究不同细分市场特点,促进旅游经济繁荣成为旅游地和学术界的重要命题。通过游客留在社交媒体的数字足迹,采集挖掘数据信息,分析河南自驾游市场的游客空间来源结构。研究表明,河南景区自驾游客源分布广泛,且以河南、北京客源为主;优质景区覆盖的市场更广、吸引力更大,景区品质、消费能力、促销力度等营销因素对游客意愿和行为影响显著。研究结果可帮助河南旅游组织部门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管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足迹 自驾游 客源空间结构 数据采集 营销因素
下载PDF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畜牧业碳足迹估算及时空格局分析
16
作者 李晓榕 陈强强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7-241,共15页
客观认知畜牧业碳动态及其时空格局是夯实区域畜牧业低碳和生态化发展的科学基础。本研究基于2000-2020年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县域尺度的畜牧业生产投入数据,运用全生命周期法估算畜牧业碳足迹,揭示其时空变化和结构特征,应用空间自相关... 客观认知畜牧业碳动态及其时空格局是夯实区域畜牧业低碳和生态化发展的科学基础。本研究基于2000-2020年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县域尺度的畜牧业生产投入数据,运用全生命周期法估算畜牧业碳足迹,揭示其时空变化和结构特征,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畜牧业碳足迹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畜牧业碳足迹整体呈上升态势,年均增长率为1.80%,且历经快速增长-缓慢下降后回升-波动下降3个时序变化阶段。2)产中环节的牲畜肠胃发酵和粪便管理环节产生的大量CH_(4)、N_(2)O是温室气体“俱乐部”,羊、牛的CH_(4)、N_(2)O排放量不断增加且远高于其他牲畜。3)玛曲县一直是畜牧业碳足迹的超重型区,重型区演化表现出波动态势,但主要集中于碌曲县和夏河县,临夏县、积石山县、和政县畜牧业碳足迹处于轻型,合作市、卓尼县、临潭县则处于中型排放;畜牧业碳足迹总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牧区>农区>半农半牧区。4)补给区畜牧业碳足迹总体空间格局呈现“北冷南热”“西热东冷”的特征;县域尺度下,玛曲县、碌曲县是高碳集聚区,合作市、和政县、康乐县呈“低碳锁定”效应。因地制宜制订差异化的区域畜牧业发展策略,有助于推动减少畜牧业碳足迹数量以实现畜牧业低碳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温室气体 全生命周期法 畜牧业 时空格局 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
下载PDF
城市形状紧凑度是否影响经济发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邹薇 杨飞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1-84,共14页
基于空间均衡的城市经济模型,本文考察了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紧凑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的紧凑发展不仅能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工资水平,同时也可能导致房价上涨。这表明,更为紧凑的城市形状促进了经济发展并提高了要... 基于空间均衡的城市经济模型,本文考察了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紧凑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的紧凑发展不仅能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工资水平,同时也可能导致房价上涨。这表明,更为紧凑的城市形状促进了经济发展并提高了要素的回报率。为了深入研究这一关系,本文还根据城市的初始条件、行政等级、人口变动趋势和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了异质性和稳健性分析。本文进一步指出,提高城市的紧凑度是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优化城市化进程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足迹 城市空间形状 紧凑度 经济发展
下载PDF
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生态足迹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钱龙 饶清玲 余可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59-69,共11页
评估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及其生态足迹对粮食安全战略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十分关键。考虑到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深,文章从人口老龄化视角分析农村居民人均食物消费生态足迹的变化,研究表明: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结构逐渐由传统数量型消费模式... 评估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及其生态足迹对粮食安全战略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十分关键。考虑到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深,文章从人口老龄化视角分析农村居民人均食物消费生态足迹的变化,研究表明: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结构逐渐由传统数量型消费模式转型升级为现代质量型消费模式,导致人均食物消费生态足迹量大幅上涨。计量模型发现,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生态足迹的影响呈“U型”,表明老龄化水平在越过一定阶段后,反而会加大生态足迹压力。更换被解释变量、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和应用空间杜宾模型进一步予以验证,仍然证实上述发现成立。异质性分析证实,人口老龄化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效应更强。文章提出注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关注老龄化与生态承载力的匹配度、倡导均衡的消费模式等建议,以满足消费升级态势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食物消费 生态足迹 空间效应
下载PDF
水-能纽带关系下中国省际煤炭水足迹空间转移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郝帅 孙才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25,共10页
能源水足迹常用于表征能源在生产过程中对区域水资源的真实消耗情况,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2015—2019年中国各省(市、区)的煤炭水足迹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省际煤炭水足迹的空间转移网络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时... 能源水足迹常用于表征能源在生产过程中对区域水资源的真实消耗情况,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2015—2019年中国各省(市、区)的煤炭水足迹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省际煤炭水足迹的空间转移网络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中国煤炭水足迹呈波动上升态势,其中蓝水足迹、灰水足迹平均分别占水足迹总量的21.56%、78.44%,空间上,煤炭水足迹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与内蒙古,其空间分布格局与煤炭生产总量的空间分布相对一致;煤炭水足迹空间转移方面,山西、陕西和内蒙古是最大的煤炭水足迹输出地,其中山西煤炭水足迹主要流向河北、山东,内蒙古煤炭水足迹主要流向东北、山东及江苏,而陕西省煤炭水足迹则流向周边省份;研究期内,河北、山东及东南沿海地区为主要的煤炭水足迹输入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水足迹 生命周期评价 空间转移 时空变化 中国
下载PDF
水足迹视角下长江经济带用水公平性测算及时空差异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洁 冯天易 +2 位作者 陈申奥 左雨婷 石常峰 《环境生态学》 2023年第9期61-69,共9页
区域用水公平性问题关系到地区发展平衡。为了研究长江经济带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基于水足迹视角,构建用水公平性系数,以长江经济带为对象,测算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公平性系数,再运用核密度函数和ESDA方法分析用水... 区域用水公平性问题关系到地区发展平衡。为了研究长江经济带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基于水足迹视角,构建用水公平性系数,以长江经济带为对象,测算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公平性系数,再运用核密度函数和ESDA方法分析用水公平性系数的时空演进趋势。结果表明:在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总用水、工业用水公平性不断提高,农业用水公平性呈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长江经济带各省份总用水、农业用水及部分年份工业用水公平性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聚集特征,生活用水公平性没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各省份总用水、农业用水公平性呈现先分散后聚集的趋势,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工业、生活用水公平性集聚趋势呈波动变化,但近年来各省份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公平性水平集聚趋势在加强。基于此,国家应重点提高农业、工业用水效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对重点用水单位投入节水型先进工艺,从而提高地区用水公平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用水公平性 时空差异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