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heterogeneity for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f eolian sand soil on longitudinal dunes in the southern Gurbantunggut Desert 被引量:9
1
作者 Qian, YiBing Wu, ZhaoNing +1 位作者 Yang, HaiFeng Jiang, Chao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2009年第1期26-33,共8页
The grain size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eolian sand soil on distinct positions across two longitudinal dunes and interdune areas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conventional grain si... The grain size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eolian sand soil on distinct positions across two longitudinal dunes and interdune areas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conventional grain size analysis and geostatistical methods. In the study, 184 samples of eolian sand soil from the 0-30cm layer were systemically collected and measured from two longitudinal dunes and interdunes in the southern Gurbantunggut Deser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minant grain sizes are fine and very fine sands, and the differences of grain size compositions between the distinct geomorphologic positions are significant. The contents of clay and silt are highest on the interdune areas and lowest on the crests, and higher on the leeward slopes than on the windward slopes. The contents of very fine and fine sands are highest on the windward slopes and lowest on the crests. The contents of medium, coarse and very coarse sands are lowest on the interdune lands, and highest on the crests, and are identical on the two slopes. The coarser sizes (phi(1)) and mean sizes (Mz) for eolian sand soil all have a varying tendency from fine to coarse sizes with interdune area -> leeward slope -> windward slope -> crest, and the sorting (sigma) are poorly to well sorted. The results of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reveal that phi(1), Mz and a values are moderately to strongly spatially autocorrelated. The values of the spatially correlated ranges are phi(1) < sigma < Mz. The spatial variation for these grain size parameters is significant across the longitudinal dune landscape. From the crests towards the bottom of the slope, there is a varying gradient of zonal distribution, and the gradient values on the leeward slopes are larger than sites on the windward slo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spatial variation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longitudinal dune the southern Gurbantunggut Desert
下载PDF
The grain-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in the Huanghe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sea area in winter 被引量:1
2
作者 ZENG Ming FAN Dejiang +2 位作者 SUN Xiaogong WANG Shuai YANG Zuoshe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75-83,共9页
The grain-size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SPM) in the Huanghe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sea area was investigated with an in situ laser particle size analyzer (LISST-100) in November 2006.The spatial distribu... The grain-size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SPM) in the Huanghe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sea area was investigated with an in situ laser particle size analyzer (LISST-100) in November 2006.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grain-size parameters was very complic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mean particle size of SPM ranged from 3.00Φ to 6.41Φ,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4.66Φ;(2)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SPM grain-size showed three different types,which were mono-mode,dual-mode and tri-mode,respectively;(3) C-M chart suggested that the transportation-processes of the SPM not only included suspended mode,but also the bed load transportation mode.The bed load transportation mode mainly occurred at the bottom layer.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pace distribution of SPM grain-size might be mainly controlled by sediment discharge of the Huanghe River,hydrodynamics condition,surface sediment types,and biological process within the stud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Huanghe Estuary grain-size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spatial distribution influence factor
下载PDF
福宁湾及附近海域悬沙粒度与影响因素
3
作者 毕云天 胡日军 +6 位作者 陈娟娟 李毅 伊兆晗 陈晓磁 朱龙海 尹砚军 刘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9,共15页
基于闽北福宁湾及附近海域冬、夏两季水文泥沙实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悬沙的粒度特征,探讨了影响悬沙粒度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以及悬沙粒度与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正常天气下,研究区悬沙中值粒径普遍大于6.5Φ。悬沙粒度具有“... 基于闽北福宁湾及附近海域冬、夏两季水文泥沙实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悬沙的粒度特征,探讨了影响悬沙粒度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以及悬沙粒度与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正常天气下,研究区悬沙中值粒径普遍大于6.5Φ。悬沙粒度具有“冬细夏粗”的季节分布特征;受潮动力影响,悬沙粒度大小潮变化明显;潮周期内悬沙粒径变化规律不明显。悬沙粒级-标准偏差曲线显示两种主要的敏感粒级分布范围为2.8~3.4μm和21.1~25.1μm。悬沙粒度“冬细夏粗”的季节差异主要受底质再悬浮和泥沙来源的影响。冬季悬沙粒径与浓度的相关性不明显,夏季两者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悬沙粒径随悬沙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这种季节差异可能与悬沙来源和混合作用有关。夏季悬沙粒径的粗化可能与细颗粒发生絮凝沉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粒度 时空变化 季节差异 影响因素 福宁湾
下载PD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northeastern Beibu Gulf of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5
4
作者 Qian Ge George Z Xue +3 位作者 Liming Ye Dong Xu Jianru Zhao Fengyou Ch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93-102,共10页
A multi-index analysis including grain size,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is performed on the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northeastern Beibu Gulf to trace the sources of the sediments and to understand the controlling fact... A multi-index analysis including grain size,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is performed on the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northeastern Beibu Gulf to trace the sources of the sediments and to understand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elements distribution. The mean grain size exhibits a wide variation ranging from 0.09Φ to 8.05Φ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5.33Φ. The average contents of major elements descend in an order of c(SiO_2)>c(Al_2O_3)>c(Fe_2O_3)>c(CaO)>c(MgO)>c(K_2O)>c(Na_2O)>c(TiO_2)>c(P_2O_5)>c(MnO), while those of trace elements exhibit a descending order of c(Sr)>c(Rb)>c(V)>c(Zn)>c(Cr)>c(Pb)>c(Ni)>c(Cu)>c(As). On the basis of elementar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tatistical analyses, the study area is divided into the four zones: Zone I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coastal area of the gulf, which receives large amount of fluvial materials from local rivers in Guangxi and Guangdong, China, and the Qiongzhou Strait; Zone Ⅱ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study area, where surface sediments exhibits a multiple source; Zone Ⅲ is located in the Qiongzhou Strait, where surface sediments are dominated by materials from the Zhujiang River and Hainan; Zone IV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study area, where surface sediments are mainly originated from the Red River and Hainan. 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sedimen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reveal that the grain size, which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hydrodynamics and mineral composition of terrigenous materials, is the leading factor controlling the elementary distribution.Meanwhile, impacts from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and marine biogenic process will als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in size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Beibu GULF spatial distribution sediment source
下载PDF
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间沉积物粒度和磨圆度的空间分异
5
作者 李逢博 徐先英 +3 位作者 王立 刘虎俊 张颢译 池政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3年第4期54-58,共5页
为探索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交界处风沙口的沉积物分异特征,沿风沙口主风向走向(NW-SE)对沙丘表层沉积物取样,并进行粒度和磨圆度分析。结果表明,(1)沙丘表层沉积物中砂含量占比最高,细沙和粗砂含量次之;迎风坡顶部中砂占比最多,迎... 为探索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交界处风沙口的沉积物分异特征,沿风沙口主风向走向(NW-SE)对沙丘表层沉积物取样,并进行粒度和磨圆度分析。结果表明,(1)沙丘表层沉积物中砂含量占比最高,细沙和粗砂含量次之;迎风坡顶部中砂占比最多,迎风坡中部细砂占比最多,背风坡底粗砂占比最多。(2)沿主风向从风沙口至腾格里沙漠腹地的平均粒径和中值粒径呈波动增大趋势;分选系数呈波动降低的趋势;偏度值在正负偏度值之间波动。(3)沉积物石英砂的磨圆度次圆占比最高;迎风坡顶部沙样的磨圆度最好,背风坡底的磨圆度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腾格里沙漠 风沙口 沉积物 粒度 磨圆度 空间分异
下载PDF
三峡库区30a间土地利用景观特征的粒度效应 被引量:22
6
作者 曹银贵 周伟 +1 位作者 王静 袁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15-321,共7页
该研究是为了测度景观指数在时空上随粒度变化的特征;总结相同景观在不同粒度下的景观特征差异。利用不同的粒度大小,将景观类型图进行了栅格化,并选取景观指数,在类型与整体景观的水平上,进行了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测度。并采用相关性... 该研究是为了测度景观指数在时空上随粒度变化的特征;总结相同景观在不同粒度下的景观特征差异。利用不同的粒度大小,将景观类型图进行了栅格化,并选取景观指数,在类型与整体景观的水平上,进行了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测度。并采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各景观指数与粒度相关性的差异。研究表明:粒度效应能有力地论证三峡库区近30a景观格局变化的特征;不同的景观指数随粒度也表现出不同的敏感程度,较敏感的是斑块密度、有效网格大小、正归化形状指数、聚合指数。同一类型景观在不同的景观指数测度上表现不同的变化规律,随粒度变化较为敏感的是耕地(坡度<25°)、林地、草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多数指数呈现出随粒度变化的拐点,尤其在尺度400m;整体水平上,斑块密度和景观形状指数受粒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同一指标与粒度的相关性在类型水平和时间跨度上大多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此次研究很好反映了景观格局指数在不同空间分辨率(粒度)上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域规划 水库 景观 粒度 三峡库区
下载PDF
长沙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空间粒度效应 被引量:36
7
作者 陈永林 谢炳庚 李晓青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4-570,共7页
基于2003年、2006年、2009年及2013年的遥感图像对长沙市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在Arc GIS 10.0、ENVI4.8、Fragstats 4.0和Excel 2007软件的支持下,通过上推尺度像元的比例占优法改变空间粒度,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分析了土地利用格局变... 基于2003年、2006年、2009年及2013年的遥感图像对长沙市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在Arc GIS 10.0、ENVI4.8、Fragstats 4.0和Excel 2007软件的支持下,通过上推尺度像元的比例占优法改变空间粒度,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分析了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粒度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类型水平上,随着粒度的增大,各土地类型的指数呈现出3种变化趋势:增大、减小及无明显规律;随着时间的变化,空间粒度越小,对斑块密度及斑块形状指数变化的影响越明显。空间粒度越大,对斑块结合度和斑块集聚度变化的影响越明显。2景观水平上,随着粒度的增大,蔓延度指数先减小后基本不变;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缓慢减小;随着时间的变化,蔓延度指数呈减小的趋势,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增大的趋势。90 m是本研究中分析空间粒度的最佳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空间粒度效应 长沙市
下载PDF
空间粒度变化及土地利用分类对景观指数的影响——以山西省闻喜县为例 被引量:21
8
作者 高艳 毕如田 曹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76-1080,共5页
以山西省闻喜县为例,利用该县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数据源,应用GIS技术以及景观格局软件Fragstats,研究了土地利用类型数不同时景观格局指数的空间粒度效应和不同粒度下土地利用类型数对景观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粒度增加,斑块... 以山西省闻喜县为例,利用该县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数据源,应用GIS技术以及景观格局软件Fragstats,研究了土地利用类型数不同时景观格局指数的空间粒度效应和不同粒度下土地利用类型数对景观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粒度增加,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景观聚集度呈逐渐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逐渐减小,周长面积比分维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最大斑块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无明显变化。随土地利用类型数目的增多,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呈阶梯式上升趋势,最大斑块指数呈阶梯式下降趋势,周长面积比分维数无明显变化,景观聚集度的变化曲线比较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指数 空间粒度 土地利用分类 闻喜县
下载PDF
山东半岛近海不同粉砂粒级含量分布的空间差异性及其沉积学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军 胡邦琦 +5 位作者 李国刚 王利波 白凤龙 赵京涛 邹亮 窦衍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4-75,共12页
粉砂是现代陆架和河口沉积物最主要的粒级组分,但由于其复杂的沉积动力学行为,我们对于不同粉砂粒级的沉积学特征和行为并没有完全掌握。本文分析了山东半岛近海表层沉积物中不同粉砂粒级组分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其控制因素。结... 粉砂是现代陆架和河口沉积物最主要的粒级组分,但由于其复杂的沉积动力学行为,我们对于不同粉砂粒级的沉积学特征和行为并没有完全掌握。本文分析了山东半岛近海表层沉积物中不同粉砂粒级组分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周边近海沉积物类型以泥质沉积为主,但不同粉砂粒级组分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极细粉砂、细粉砂与黏土组分的含量变化一致,表明了其相似的沉积动力学行为。粗粉砂组分的含量空间变化最大,在山东半岛的北部泥质条带、东部"泥楔"和南部近岸具有明显的高含量,其含量与其他各粉砂组分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从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组分与分布规律,可以证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主要以黄河携带物质为主,但流入本区的一些中小型河流也明显提供了部分物源,只是其提供物质的扩散范围有限。结合水动力分析和物理海洋学等方面的认识,我们认为造成不同粉砂组分空间分布差异性的原因主要受物源、区域水动力学条件、局部地形(底形)等因素控制。另外,还发现了山东半岛"泥楔"沉积物的粗粉砂组分含量偏高、现代沉积速率也偏大,这些现象在空间上与"海洋锋面"位置一致,对于海洋锋面的沉积学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和数值模拟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砂 空间差异性 粒度分级 海洋锋面 山东半岛近海
下载PDF
高精度遥感影像下农牧交错带小流域景观特征的粒度效应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庆印 樊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7739-7747,共9页
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以农牧交错带六道沟小流域2010年的WV-1高精度遥感影像为基础,编制了小流域景观类型图,选取经典景观指数,在类型和整体景观的水平上,探讨了农牧交错带小流域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分析了各景观格局... 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以农牧交错带六道沟小流域2010年的WV-1高精度遥感影像为基础,编制了小流域景观类型图,选取经典景观指数,在类型和整体景观的水平上,探讨了农牧交错带小流域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分析了各景观格局指数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1—50 m粒度范围内,农牧交错带六道沟小流域景观格局指数的"临界粒度"现象明显,总体而言,在0.5 m分辨率下六道沟小流域的景观格局指数的"临界粒度"为10 m,适宜计算的粒度范围为5—10 m,所以在利用高精度影像对小流域景观进行预测、对比和评价等研究时,需注意粒度的影响并进行一定的粒度转换。农牧交错带小流域景观形态具有分形特征,各类景观斑块的分维数对粒度变化的响应不同,分维数随粒度的增大呈非线性下降趋势,表明景观类型边界趋于简单化。相关性分析一方面定量反映了所选景观指数受粒度变化影响的相关性程度,另一方面可为后续农牧交错带小流域因"退耕还林(草)"工程引起的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景观格局 粒度效应 临界粒度 相关分析
下载PDF
一种基于岩石薄片图像的粒度分析新方法 被引量:9
11
作者 袁瑞 朱锐 +3 位作者 瞿建华 孙玉秋 唐勇 潘进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4-107,共4页
鉴于岩石薄片粒度分析的实验室技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且速度缓慢,提出了一种基于岩石薄片图像空间自相关系数的粒度分析新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已知颗粒大小的岩石薄片的空间自相关系数,并利用带约束条件的最小二乘法求解对应的空间自... 鉴于岩石薄片粒度分析的实验室技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且速度缓慢,提出了一种基于岩石薄片图像空间自相关系数的粒度分析新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已知颗粒大小的岩石薄片的空间自相关系数,并利用带约束条件的最小二乘法求解对应的空间自相关系数方程组,从而得到颗粒大小未知的岩石薄片的粒度分布。采用椭圆随机生成的方法制作了颗粒大小不同的理论模拟岩石薄片,并分析了其空间自相关系数与粒度的关系,得出空间自相关系数随着偏移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当偏移距离一定时,空间自相关系数随着粒度的增大而增大。采用该方法对粗砂岩中粒径分别为0.5~1.0 mm,1.0~1.5 mm和1.5~2.0 mm的颗粒进行了粒度分布的定量计算,得出这3种粒径颗粒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55.8%,24.6%和20.2%,该结果与实际值较接近,变化趋势与实际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系数 粒度分析 最小二乘法 模拟岩石薄片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南缘灌丛沙丘土壤水分与粒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唐艳 刘连友 +2 位作者 杨志鹏 杜建会 孟祥亮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9,共4页
土壤水分与土壤粒度是影响灌丛沙丘植被与沙丘演变的重要因子。通过对毛乌素沙地南缘典型灌丛沙丘土壤粒度以及4月、7月的土壤水分的测定,揭示了沙丘各部位土层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与粒度分布规律:由于是降雨1h后采样,丘间地与丘顶... 土壤水分与土壤粒度是影响灌丛沙丘植被与沙丘演变的重要因子。通过对毛乌素沙地南缘典型灌丛沙丘土壤粒度以及4月、7月的土壤水分的测定,揭示了沙丘各部位土层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与粒度分布规律:由于是降雨1h后采样,丘间地与丘顶0-10cm土层7月土壤含水量均随深度变化骤减。丘间地自表层至70cm深度范围的土层,受植被、降雨、太阳辐射等外界环境因子影响较大。丘顶四月表层被灌木老枝覆盖,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丘顶0-30cm土层土壤水分的蒸发,同时增加粗糙度,降低下垫面起沙起尘率,从而为维持水分平衡、防沙治沙提供手段;30-80cm间的土层7月土壤含水量较4月土壤含水量丰富,是由于7月正值雨季,雨水下渗土壤含水量较高。风况、植被条件、沙面活动程度决定各部位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幅度,根系分布与植被决定沙丘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与拐点出现的土层深度。迎风坡、丘顶、背风坡、丘间地沉积物粒度特征相似,均以细砂为主,垂直结构中细砂、极细砂含量较高,其次为粉砂。黏土、中砂、粗砂、极粗砂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化不大,极细砂、细砂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变化起伏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沙丘 土壤水分 粒度 时空特征
下载PDF
耕地土壤有机质与全氮空间变异性对粒度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陈涛 常庆瑞 +2 位作者 刘钊 赵业婷 刘京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2-129,共8页
为有效揭示土壤空间变异性的尺度效应,为土壤采样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以黄土台塬区耕地土壤有机质(SOM)和全氮(STN)为例,利用空间自相关、半方差函数及分形维数分析了不同采样粒度条件下土壤属性的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 为有效揭示土壤空间变异性的尺度效应,为土壤采样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以黄土台塬区耕地土壤有机质(SOM)和全氮(STN)为例,利用空间自相关、半方差函数及分形维数分析了不同采样粒度条件下土壤属性的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SOM和STN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14.79 g/kg和0.78 g/kg;随采样粒度增大,SOM变异系数基本未变,STN则表现总体增加;其空间自相关性减弱,由随机因素所引起的空间变异性逐渐增强,导致结构变异比重趋于减小;SOM和STN空间异质性随粒度的变化并非简单线性关系,而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倒U型变化。耕地SOM和STN的空间分布呈北高南低,SOM含量总体中等偏下,而STN含量较低,耕作时应适当增加氮素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全氮 采样粒度 空间变异性
下载PDF
兰州市街道尘埃粒度空间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冠 夏敦胜 +2 位作者 陈发虎 刘秀铭 杨丽萍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08年第3期67-72,共6页
采用Mastersizer 2000激光粒度仪对2006年3月采集的兰州市街道尘埃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街道尘埃中颗粒物平均粒径范围在46.83μm^266.59μm,平均值为118.73μm;其中(2μm的颗粒占总量的92%~99.5%,(2μm的颗粒占10%以下。受... 采用Mastersizer 2000激光粒度仪对2006年3月采集的兰州市街道尘埃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街道尘埃中颗粒物平均粒径范围在46.83μm^266.59μm,平均值为118.73μm;其中(2μm的颗粒占总量的92%~99.5%,(2μm的颗粒占10%以下。受地形因素影响,兰州市西部和东部地区粒径较粗,中间地段粒径相对较细;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风动能大的区域,尘埃主要以较粗物质为主;在风动能相对较弱区域,细颗粒和粗颗粒含量差别不大,而在风动能小的区域,街道尘埃主要以细颗粒物为主。由此可见,兰州市街道尘埃中的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是由于风力和人为活动产生的土壤尘和人为排放的污染物所共同贡献的;粒度分布特征受到风动力条件和物源(污染源)两方面因素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道尘埃 粒度 空间特征 环境意义 兰州
下载PDF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粒度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62
15
作者 刘红 何青 +1 位作者 王元叶 孟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5-455,共11页
结合近期长江口558个表层沉积物采样资料,分析了长江口表层沉积物时空分布特性,得到了近期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和沉积物类型分布特征。横沙以上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径洪枯季变化较小;浑浊带海域洪季粗,枯季细;口外海域则枯季粗,洪季... 结合近期长江口558个表层沉积物采样资料,分析了长江口表层沉积物时空分布特性,得到了近期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和沉积物类型分布特征。横沙以上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径洪枯季变化较小;浑浊带海域洪季粗,枯季细;口外海域则枯季粗,洪季细。横沙以上和口外海域沉积物类型洪枯季变化较小,浑浊带海域沉积物类型变化较复杂。无论洪枯季北港表层沉积物最粗,北槽次之,南槽最小。表层沉积物大小潮变化较小,两次采样平均差别为9.7%;沉积物年际变化随大通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而变化。近十五年来,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类型变化较大的区域主要是北支上段、南北港分流口、北槽和南槽浑浊带海域,主要与河槽的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有关。结合Pejrup新三角图对长江口各沉积动力环境进行分区,对比各沉积环境亚区的粒度特征,并对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进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表层沉积物 粒度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汉江上游现代大洪水滞流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郭永强 黄春长 +2 位作者 庞奖励 尚瑞清 周亚利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69-1376,共8页
对汉江上游现代大洪水高水位滞流沉积物(SWD)系统地采样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汉江上游现代大洪水SWD沉积物性质是沙质粘土或粘土质沙、沙质粉沙或粉沙质沙。其分布特征大致分为两大类:安康段以上基本是以粉沙质沙或沙质粉沙为主,安康段以... 对汉江上游现代大洪水高水位滞流沉积物(SWD)系统地采样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汉江上游现代大洪水SWD沉积物性质是沙质粘土或粘土质沙、沙质粉沙或粉沙质沙。其分布特征大致分为两大类:安康段以上基本是以粉沙质沙或沙质粉沙为主,安康段以下基本是沙质粘土或粘土质沙。粒度成分和粒度参数都反映现代洪水SWD经过充分的分选,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其粒径组成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水库或大坝对大洪水SWD的粒度自然分布频率单峰曲线尖窄的形状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更多与其沉积的微地貌环境和水动力条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大洪水 滞流沉积物 粒度 空间分布 汉江上游
下载PDF
鄱阳湖丰、枯水期悬浮体浓度及其粒径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琍 陈晓玲 +2 位作者 黄珏 冯炼 张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43-750,共8页
通过2008年、2009年10月(枯水期)和2011年7月(丰水期)的3次全湖调查,结合鄱阳湖水体采样调查与MODIS同步卫星影像反演悬浮体浓度数据,同时利用LISST-100对鄱阳湖悬浮体粒径进行现场观测,研究了鄱阳湖悬浮体浓度及悬浮体粒径分布规律.结... 通过2008年、2009年10月(枯水期)和2011年7月(丰水期)的3次全湖调查,结合鄱阳湖水体采样调查与MODIS同步卫星影像反演悬浮体浓度数据,同时利用LISST-100对鄱阳湖悬浮体粒径进行现场观测,研究了鄱阳湖悬浮体浓度及悬浮体粒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鄱阳湖表层悬浮体浓度表现为北部、中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垂向分布上看,一般情况下,表层<中层<底层;而在风生流及采砂活动影响下的湖区中部和南部部分区域,垂直浓度分布规律不明显.全湖平均悬浮体浓度枯水期大于丰水期,且枯水期全湖悬浮体浓度空间差异较丰水期更小.悬浮体粒度组成主要以粉砂为主,其中细粉砂所占比例最高;全湖悬浮体粒径主要分布在8μm^90μm之间,丰、枯水期分布规律较为一致,枯水期的平均悬浮体中值粒径较丰水期更细.悬浮体中值粒径表现为南粗北细的空间分布特征.从粒径频率谱形态分布上看,主要呈现双峰、三峰的粒径分布形态,北部湖区悬浮体粒径谱形态时空分布基本一致;而南部大湖区,丰、枯水期粒径谱分布有较大差异.鄱阳湖悬浮体浓度及粒度分布特征主要是受到水动力、底质及冲淤状态、生物絮凝及人为采砂活动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浓度 悬浮体粒径 鄱阳湖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滦河流域水库对河流表层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布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静玲 包坤 +1 位作者 李毅 郎思思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55-963,994,共9页
分析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布规律对于揭示水库的修建对河流污染物沉积和分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海拔高度与河流走向的关系,在滦河干流与支流采集7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系数、峰度系数和粒径差进行分析。结果... 分析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布规律对于揭示水库的修建对河流污染物沉积和分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海拔高度与河流走向的关系,在滦河干流与支流采集7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系数、峰度系数和粒径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滦河干流平均粒径为142.3μm,分选系数3.86,偏度系数0.31,峰度系数1.26;滦河支流平均粒径为208.2μm,分选系数2.86,偏度系数0.39,峰度系数1.25;滦河干流和支流沉积物平均粒径在上中下游差异显著,干流下游(237.1μm)>上游(153.3μm)>中游(71.4μm);支流下游(531.1μm)>上游(60.7μm)>中游(42.4μm);显示出沉积物沿程粗化的空间分布规律;滦河干流与支流沉积物平均粒径之间差异显著,支流(208.2μm)>干流(142.3μm);水库对表层沉积物组分、分选性、偏度和峰度影响显著,水库规模与坝下和坝上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差值呈正相关;建议水资源管理部门加强对河流表层沉积物粒度的监测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河流域 表层沉积物 粒度 空间分布 水库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北缘沙丘粒度特征及区域差异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庞红丽 程捷 +1 位作者 丛殿阁 李杰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267-273,共7页
以腾格里沙漠北缘沙丘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形态的沙丘类型,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貌调查,沙丘形态测量和沙丘沉积物粒度分析,研究了腾格里沙漠北缘沙丘的粒度特征以及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沙丘沉积物主要由细沙和中沙组成,细沙含量为63.92%... 以腾格里沙漠北缘沙丘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形态的沙丘类型,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貌调查,沙丘形态测量和沙丘沉积物粒度分析,研究了腾格里沙漠北缘沙丘的粒度特征以及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沙丘沉积物主要由细沙和中沙组成,细沙含量为63.92%,中沙含量为32.82%.平均粒径为2.20Φ,分选系数为0.40~0.68,属于分选好和分选较好的范围.沙丘断面粒度曲线显示,沿主导风向背风坡和迎风坡沉积物粒度呈现微弱变细的规律,且沙丘高度与平均粒径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说明腾格里沙漠北缘沙物质的粒度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从物源区向沉积区沉积物颗粒变细、分选性变好的规律.将腾格里沙漠北缘、孟根布拉格和乌力吉苏木3个沙区样品对比,从南向北沿纬度方向沙丘粒度组成中沙、粗沙和极粗沙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细沙和极细沙含量呈现减小的特点.以新月形沙丘和沙垄为例,从南向北沿纬度方向新月形沙丘和沙垄同样具有粗沙含量增加,细沙含量减少,平均粒径变粗的趋势.以上变化表明,植被、风况、沙丘高度是控制沙丘形态及粒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粒度特征 区域差异
下载PDF
长江口浑浊带枯季悬沙粒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语 何青 +1 位作者 张迨 郭超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30,共7页
根据2011年长江口浑浊带枯季悬沙粒度的实测数据分析,发现浑浊带悬沙粒度分布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同时探讨了近20年的粒度变化过程。浑浊带粒度受动力驱动,大潮垂向分布差异显著且粒径较大,中值粒径表层在7μm左右,中层在10~20μm之间... 根据2011年长江口浑浊带枯季悬沙粒度的实测数据分析,发现浑浊带悬沙粒度分布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同时探讨了近20年的粒度变化过程。浑浊带粒度受动力驱动,大潮垂向分布差异显著且粒径较大,中值粒径表层在7μm左右,中层在10~20μm之间,底层在10~25μm之间;小潮期间垂线分布比较均匀且粒径较小,表中底三层中值粒径分布均在3~6μm之间,中值粒径沿水深的垂向分布梯度很小。浑浊带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在:浑浊带核心区域,大潮悬沙粒度中约含有30%黏土,70%粉砂,砂含量较少,砂比例垂向上呈增加趋势;核心区悬沙粒度三组分沿水深的分布在大小潮两个时段变化幅度较大,而浑浊带外缘粒度随潮动力的变化幅度不明显。近20~30年间,浑浊带区域的悬沙粒度中值粒径经历了"小-大-小"的变化过程,三组分也同样经历了一个先粗化再细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浑浊带 悬沙 粒度 时空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