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ction of spatial hot spots and variation for the neon flying squid Ommastrephes bartramii resource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被引量:6
1
作者 冯永玖 陈新军 刘艳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921-935,共15页
With the increasing effect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fishing activities,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eon flying squid(Ommastrephes bartramii) is changing in the traditional fishing ground of 150°-160°... With the increasing effect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fishing activities,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eon flying squid(Ommastrephes bartramii) is changing in the traditional fishing ground of 150°-160°E and 38°-45°N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This research aims to identify the spatial hot and cold spots(i.e.spatial clusters) of O.bartramii to reveal its spatial structure using commercial fishery data from2007 to 2010 collected by Chinese mainland squid-j igging fleets.A relatively strongly-clustered distribution for O.bartramii was observed using an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wo hot spots and one cold spot in 2007 while only one hot and one cold spots were identified each year from2008 to 2010.The hot and cold spots in 2007 occupied 8.2%and 5.6%of the study area,respectively;these percentages for hot and cold spot areas were 5.8%and 3.1%in 2008,10.2%and 2.9%in 2009,and 16.4%and 11.9%in 2010,respectively.Nearly half(>45%) of the squid from 2007 to 2009 reported by Chinese fleets were caught in hot spot areas while this percentage reached its peak at 68.8%in 2010,indicating that the hot spot areas are central fishing grounds.A further change analysis shows the area centered at156°E/43.5°N was persistent as a hot spot over the whole period from 2007 to 2010.Furthermore,the hot spots were mainly identified in areas with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in the range of 15-20℃ around warm Kuroshio Currents as well as with the chlorophyll-a(chl-a) concentration above 0.3 mg/m^3.The outcome of this research improves our understanding of spatiotemporal hotspots and its variation for O.bartramii and is useful for sustainable exploitation,assessment,and management of this squ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mmastrephes bartramii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ESDA) spatial hot spot spatialautocorrelation variation assessment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下载PD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 Population Growth Rate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2
作者 Kaiguang Zhang Hongling Meng +1 位作者 Mingting Ba Danhuan Wen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4年第11期191-206,共16页
Popul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a fundamental element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rapid e... Popul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a fundamental element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rapid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the population statistics data of counties (districts)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from 2006 to 2021. The paper firstly uses the logistic population growth mathematical model to calculate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growth rate of counties (districts), then utilizes the hotspot analysis and spatial semi-variogram analysis, to researc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growth rate in Henan Province.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regional resident population in the province basically conforms to the logistic natural growth model.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growth rate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in the north and low in the south, high in the center and low in the surrounding regions.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growth rat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urban built-up areas, especially the new regions in urban planning, have a fast growth rate of resident population,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siphon effect on the population of surrounding regions. The hotspots of resident population growth rate in the province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urban built-up areas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of Zhengzhou, Luoyang, and Xinxiang, accounting for about 3.51%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province. The cold spot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province, forming zonal distribution, which spans across Shangqiu City, Zhoukou City, and Zhumadian City, accounting for about 8.61%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province. The area with negative growth of resident population accounts for approximately 53.47% of the total provinc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growth rate of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in the whole province basically conforms to the spherical model, with a small dispersion degree and a short range. In the range, there is a high degree of variability in resident population growth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dent Population Growth Rate Logistic Natural Growth Model Cold and hot spot Analysis Semi-Variogram Function spatial Interpolation Henan Province
下载PDF
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发展的空间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刘传明 王睿 邵明吉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91,共13页
基于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公布的2018年中国1880个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冷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呈现明显... 基于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公布的2018年中国1880个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冷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梯度化”特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由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数字乡村在长三角地区呈“片状分布”,而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呈“点状分布”。2)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网络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长三角地区形成“高-高”集聚。数字乡村发展呈现次热点区和热点区围绕高热点区集聚的“中心-外围”结构形态。在热点区与冷点区之间形成“T”字形狭长地带,将热点区与冷点区分隔开。3)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发展的总体基尼系数为0.0359,其中数字乡村的区域间差距是数字乡村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4)产业经济、人口教育、财政金融和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异特征对数字乡村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县域 空间分异 冷热点分析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中国
下载PDF
Identifying Vehicular Crash High Risk Locations along Highways via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dices and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被引量:1
4
作者 Azad Abdulhafedh 《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17年第2期198-215,共18页
Identifying vehicular crash high risk locations along highway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causes of vehicle crashes and to determin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presents a GIS a... Identifying vehicular crash high risk locations along highway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causes of vehicle crashes and to determin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presents a GIS approach to examine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vehicle crashes and determines if they are spatially clustered, dispersed, or random. Moran’s I and Getis-Ord Gi* statistic are employed to examine spatial patterns, clusters mapping of vehicle crash data, and to generate high risk locations along highways.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KDE) is used to generate crash concentration maps that show the road density of crashes.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evaluated using the 2013 vehicle crash data in the state of Indiana.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proach is efficient and reliable in identifying vehicle crash hot spots and unsafe road lo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Kernel Density Moran’s I Gi* statistic hot spotS Analysis
下载PDF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常规城市公交车辆危险驾驶热点路段识别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文会 刘拓 +1 位作者 宋雅靖 苏嘉祺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8-150,共13页
为了获得公交危险驾驶状态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方法,识别危险驾驶状态的空间集聚性,确定危险驾驶状态热点路段,并对显著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首先,采集4个季度各1周公交车辆卫星定位数据样本,修复重复数据、异常数据和... 为了获得公交危险驾驶状态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方法,识别危险驾驶状态的空间集聚性,确定危险驾驶状态热点路段,并对显著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首先,采集4个季度各1周公交车辆卫星定位数据样本,修复重复数据、异常数据和缺失数据,并以公交站点为节点划分空间区段,对每个区段进行编号;接着,将速度过快、急加速、急减速和急转弯确定为危险驾驶状态,参照车辆运动学特性获得4种危险驾驶状态阈值,并计算4种危险驾驶状态的统计学指标和全局莫兰指数,结果表明,公交车辆危险驾驶状态具有空间集聚性(空间随机分布概率p<0.01,标准差得分值Z>2.58),速度过快状态(全局莫兰指数为0.731)的空间集聚性最为显著;然后,分别对4种危险驾驶状态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绘制了90%、95%和99%置信度下的莫兰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结合城市地图,获得危险驾驶状态的热点路段;最后,选取路段长度、车道数、平直度等9个指标,对比分析了OLS模型、SLE模型、SEM模型和SDM模型的拟合优度,采用SDM模型获得4种危险驾驶状态的显著性影响因素。文中研究结果可为公交车辆危险驾驶状态空间识别、精细化安全运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工程 公交车辆 运行安全 热点路段 空间自相关
下载PDF
Spatial Analysis of Traffic Accidents in the City of Medina Using GIS
6
作者 Mahmoud Hammas Ahmad Al-Modayan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2022年第5期462-477,共16页
The general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termine how to use the spatial analysis of traffic accidents in Medina Menorah City throug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This research aimed to identify, locate and de... The general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termine how to use the spatial analysis of traffic accidents in Medina Menorah City throug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This research aimed to identify, locate and define the sites where traffic accidents are concentrated and determine the need to apply specific safety standards to reduce accidents and identify their causes thereof. This current research applied the analytical descriptive approach for its relevance with this specific research. This research collected traffic accidents data from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Department of General Traffic. That data captured the hotspots accidents in Medina Menorah City.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many roads were selected as High Accident Location HAL, such as Central Ring Roads, King Faisal bin Abdul-Aziz Road, Prince Abdul Majid bin Abdul-Aziz Road, and King Abdulla bin Abdel-Aziz Road. The high-speed roads are heavily linked to the massive increase of traffic accident rates,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street section length led to the soaring number of total accidents. The study recommended performing more studies and different highway safety studies to identify and locate accident patterns on road network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accidents concentration is intensely focused on Medina City center and Prophet’s Mosque, it is a must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s to and from Prophet’s Mosque,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Hajj period, because of the fact that the visitors of Prophet’s Mosque is on the increase during the said period. This study can be applied in other cities because knowing the locations of traffic crash hotspots can provide us with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causes of accidents and this knowledge helps decision-makers to better assess the risk associated with accid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Analysis Traffic Accidents Kernel Density hot spot Analysis
下载PDF
基于布里渊光时域峰值边沿分析的变压器绕组局部热点检测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云鹏 黎晏霖 +1 位作者 李欢 范晓舟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486-3498,共13页
变压器绕组的温度分布一直是电网运行人员重点关注的对象。与传统传感器相比,分布式光纤传感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可实现分布式测量等优势,其中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BOTDA)的性能稳定,适用于大多数场景,但BOTDA的空间分辨率为m级,难... 变压器绕组的温度分布一直是电网运行人员重点关注的对象。与传统传感器相比,分布式光纤传感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可实现分布式测量等优势,其中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BOTDA)的性能稳定,适用于大多数场景,但BOTDA的空间分辨率为m级,难以分辨绕组运行中的局部热点。该文从布里渊散射增益谱的机理入手,利用双峰拟合算法,并结合对异常峰值曲线的边沿分析,提出了一种在不增加系统硬件复杂度的基础上提升BOTDA空间分辨率的方法,以满足局部热点检测要求。通过对光纤沿线不同位置、不同热点长度及不同热点温度下的模拟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在实验室条件下可将准确传感的热点长度提升至原空间分辨率的一半以内。基于变压器实际绕组的局部升温试验,实现了绕组异常热点的精确定位和长度感知,并准确解调了绕组局部热点的温度,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实际可行性和检测优越性,温度相对误差控制在5%以内,为提高变压器绕组温度在线监测的经济性和可行性提供新的思考,同时也为变压器绕组局部故障的提前感知和预警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传感 变压器 绕组热点温度 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 空间分辨率
下载PDF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8
作者 陈俊利 王璐 +5 位作者 任建学 井淇 盛红旗 高倩倩 蔡伟芹 马安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382-2387,共6页
背景《“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提出促进实现健康老龄化,这不仅是要老年人健康,更要关注养老保障。随着老龄化社会程度的不断加深,各省份现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保)制度的参保水平等差距明显。在此背景下对养老保险... 背景《“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提出促进实现健康老龄化,这不仅是要老年人健康,更要关注养老保障。随着老龄化社会程度的不断加深,各省份现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保)制度的参保水平等差距明显。在此背景下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描述2013—2020年31省份城乡居保参保水平的空间分布现状,观察我国参保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政府和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养老保险政策提供建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4—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城乡居保的参保水平根据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模块中的分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与人口模块中分地区“年末人口数”之比计算得出。影响因素的各个指标均来自2014—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运用ArcGIS 10.8统计分析软件,将整理的31个省份的城乡居保参保水平与中国省级行政区划进行匹配,对31个省份之间的城乡居保参保水平的差异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和Getis-Ord Gi*局部热点等方法,研究参保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和冷热点,结合地理探测器研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从全国总体来看,2013—2020年,我国城乡居保参保人数和参保水平都是逐年上升的;从纵向结构上看,各省份的参保水平差异很大;从横向结构上看,2013—2020年,大部分省份的增长率都为正值。我国2013—2020年31省城乡居保参保水平具有空间相关性,中部省份为热点地区,上海市为冷点地区,影响因素对参保率的影响力由大到小依次为经济发展因素、社会发展因素、政策因素、文化教育因素。结论城乡居保总体参保水平逐年上涨,但各省份之间的参保水平和增长率存在差异,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乡居保参保水平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健康老龄化 空间分布 热点分析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基于密度场热点探测模型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利艳芬 洪菊花 牛福长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8-187,共10页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和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针对以往研究在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时,多以离散的要素视角分析,难以获取确切的热点值且存在缺乏层级结构分析的不足.鉴于此,援引和构建密度场...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和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针对以往研究在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时,多以离散的要素视角分析,难以获取确切的热点值且存在缺乏层级结构分析的不足.鉴于此,援引和构建密度场表面模型和热点等级探测模型,以中国西南地区2174个传统村落为例,提取传统村落热点,识别其空间分布模式和等级,归纳其空间结构,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①密度场表面模型和热点探测模型能有效实现从离散点到连续场的转变,能够从较大尺度范围及较小样本量中提取、识别及表达地理对象的不同形态和层级结构.②传统村落案例分析中,空间位置上具有明显的省级地域性、差异性,整体呈现出“东南密—西北疏”的空间格局;热点形态上呈现“多核多片”场形结构;热点数量随等级降低而增加,热点等级越高代表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越趋于集聚;省级尺度上等级热点分布不均衡,多分布于云南、四川两省;市级尺度上,等级较高的热点趋于分布在贵州东南部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市及云南保山市.③传统村落的形成及等级热点分布受自然与人文等众多影响因素的多重约束及共同影响.文末从推进乡村振兴和丰富空间分析定量方法作出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传统村落 密度场表面模型 热点探测模型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特征及空间演变规律
10
作者 林广 王妍 +2 位作者 刘云根 徐劲成 林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344,377,共13页
[目的]探究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空间分布特征,为揭示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和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方法]利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对岩溶石漠化景观识别、处理、分类得到核心、环线... [目的]探究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空间分布特征,为揭示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和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方法]利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对岩溶石漠化景观识别、处理、分类得到核心、环线等互不重叠的7类景观类型,应用景观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景观转移矩阵和热点分析探究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时空演变特征。[结果]①2000年形态学景观类型分布最广(190.60 km^(2)),2022年分布最少(147.32 km^(2)),在形态学景观类型中核心是研究区内主要的景观类型,2000年面积最大为121.62 km^(2),2022年面积最少为76.05 km^(2),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和南部区域;孤岛在形态学景观类型中面积最小,其面积1990年最少为1.12 km^(2),2022年最多为3.07 km^(2),孤岛和分支等景观类型分散分布在各核心之间。②研究区形态学景观空间分布趋于分散,且形态学景观多样性、复杂程度和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研究时段内,形态学景观类型单一动态度分别为0.10,-0.18和-2.13,说明形态学景观面积呈现收缩趋势并且形态学景观类型1990—2000年发育最为剧烈,2000—2010年发育最为平缓。③形态学景观类型转移方向主要是核心景观类型转移为边缘和孔隙景观类型,总体来看形态学景观主要转移方向是形态学景观转移为背景,并且背景的转入量大于转出量。高—高聚集区域呈现出向磨合村、老街村和安乐村扩张的趋势,低—低聚集区域呈现出向三光村和老街村扩张的趋势。[结论]研究区形态学景观面积处于快速减少阶段且形态学景观类型趋于复杂,核心是主要的形态学景观类型,形态学景观的演变特征主要由核心的变化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分析 峰丛洼地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景观动态度 热点分析
下载PDF
淮河流域皖西大别山区地形因子与水系结构关联性分析
11
作者 史书汇 王晓云 李发文 《水资源保护》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为深入研究淮河流域皖西大别山区地形因子与水系结构的量化关系,基于ArcGIS对研究区地形因子及水系结构特征参数进行计算与提取,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地形因子与水系结构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针对细度比、河道维系常数、分... 为深入研究淮河流域皖西大别山区地形因子与水系结构的量化关系,基于ArcGIS对研究区地形因子及水系结构特征参数进行计算与提取,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地形因子与水系结构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针对细度比、河道维系常数、分形维数、平均长度比和流域圆度的5个定量预测模型,并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及空间冷热点分析对水系格局及地形特征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形因子与水系结构特征参数在空间上普遍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最高达0.84;5个定量预测模型显著性水平P值均小于0.05,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模型拟合优度较高;研究区水系结构特征参数和地形因子存在“北冷南热”和“北热南冷”的显著空间分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因子 水系结构特征参数 多元线性回归 全局空间自相关 冷热点分析 淮河流域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文高辉 张紫怡 +4 位作者 田雨萌 方龙俊 王子诚 丁学谦 黄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为揭示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时空规律,利用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58个市(州、区)统计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模型、重心模型、冷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9—2019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长江... 为揭示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时空规律,利用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58个市(州、区)统计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模型、重心模型、冷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9—2019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流域整体以及赣湘鄂皖4省2009—2019年耕地面源污染总量和强度总体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湖北省的耕地面源污染强度与总量均位于前列。2009—2019年耕地面源污染强度总体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江西省整体上一直保持为低污染强度,湖北省则为高污染强度聚集区。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强度重心变化呈现出“区间震荡”的规律,且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强度重心迁移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2009—2019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强度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态势,总体表现为“东冷西热”的空间分布格局。因此,长江流域中游段特别是湖北省和湖南省是未来进一步推进耕地面源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要统筹好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生态安全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面源污染 空间分异 迁移轨迹 冷热点分析 粮食主产区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江西省卫生资源配置空间评价研究
13
作者 陶俊杰 罗赣星 +4 位作者 郭亮 黄泳程 高梦 杨迪 万玉英 《赣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9期923-927,共5页
目的:对2020年江西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为进一步优化江西省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合理性提供建设性思路。方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使用ArcGIS 10.7软件,全局空间自相关... 目的:对2020年江西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为进一步优化江西省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合理性提供建设性思路。方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使用ArcGIS 10.7软件,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热点分析方法对江西省各地市的公共卫生资源配置进行空间分析研究。结果:南昌市、萍乡市等江西省西北城市的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水平较高,上饶市,鹰潭市等江西省中东部城市公共卫生资源配置较低,整体上以南昌市为集聚中心向周围降低。江西省每千人口床位数6.32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3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2.86人。全局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各地级市每千人口床位数、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的空间全局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热点分析结果显示热点区域主要聚集于江西省西北部地区,冷点区域集中于南部地区。结论:江西省应加大对公共卫生资源冷点地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扶持当地医疗机构,培养公共卫生人员,优化江西省公共卫生空间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卫生资源 空间分布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热点分析
下载PDF
融合多源数据的盐城市空间格局研究
14
作者 朱晨曦 《江苏科技信息》 2024年第14期5-8,共4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空间信息呈现爆发式增长,获取方式也变得多样化。针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不足与需求,文章选择盐城市为研究区域,依托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以2022年微博签到数据、2022年POI数据为基础,对盐城市的地理空间信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空间信息呈现爆发式增长,获取方式也变得多样化。针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不足与需求,文章选择盐城市为研究区域,依托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以2022年微博签到数据、2022年POI数据为基础,对盐城市的地理空间信息进行研究,旨在为城市管理、灾害预警、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息支撑与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从签到数量来看,签到数最高的地点为盐都区的“渎上·老西门”,签到数最低的地点为阜宁县的新盛街21号;(2)从冷热点的空间分布角度来看,整个盐城市的热点地区呈现“一主多副”的特征,主热点位于盐都区,平均最邻近比率仅为0.2,且相对于其他区县,集聚程度也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索性空间分析 冷热点分析 盐城市 平均最邻近比率 社交媒体
下载PDF
京津冀PM_(2.5)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污染风险因素 被引量:91
15
作者 周磊 武建军 +4 位作者 贾瑞静 梁念 张凤英 倪永 刘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3-493,共11页
为分析京津冀及其周边区域2013年典型污染事件中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风险因素,根据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实时发布数据和京津冀地区地理国情信息监测成果,采用空间数据挖掘方法对PM_(2.5)污染的热点区域进行了划分;并采用地理... 为分析京津冀及其周边区域2013年典型污染事件中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风险因素,根据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实时发布数据和京津冀地区地理国情信息监测成果,采用空间数据挖掘方法对PM_(2.5)污染的热点区域进行了划分;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了PM_(2.5)污染风险因子及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选取的京津冀6个城市中,在PM_(2.5)污染事件统计上存在保定—廊坊—北京—天津—承德—张家口的污染顺序.PM_(2.5)污染在空间上呈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一线的带状分布特征,在单次污染事件中,城市间的PM_(2.5)污染存在空间运移关系.空间热点探测表明,京津冀及其周边区域主要分为5个热点聚集区,其中3个高值区分布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和山东省的中部,面积分别为5.31×104、10.26×10~4、5.04×10~4km^2.在8个污染风险因子中,污染企业总数(影响力为0.97,下同)、降水量(0.93)、地形坡度(0.89)对PM_(2.5)污染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风险因子;其他风险因子影响力排序依次为人口数量(0.60)、降水量大于0.1 mm的降水日数(0.57)、地表覆盖类型(0.52)、年均相对湿度(0.51)、年均风速(0.33),但风险因子间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显示,京津冀地区PM_(2.5)污染的主要因素是污染物排放,其次,气象要素中的年降水量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形坡度也是影响PM_(2.5)污染特征的重要风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京津冀 时空特征 空间热点探测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基于ESDA的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空间热点区域及其变动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冯永玖 陈新军 +2 位作者 杨铭霞 霍丹 朱国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841-1850,共10页
以西北太平洋(150°E—160°E、38°N—45°N)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为研究对象,以2007和2010年鱿钓渔业的原始点位数据为基础,利用常规统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中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西北太平洋... 以西北太平洋(150°E—160°E、38°N—45°N)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为研究对象,以2007和2010年鱿钓渔业的原始点位数据为基础,利用常规统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中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空间分布及其变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呈现较强的聚集分布特征,但不同空间位置差异较大。利用GIS和ESDA的局部自相关方法进行了柔鱼资源热冷点空间分布的制图,结果显示2007年研究区存在3个显著的热点和1个冷点,2010年与之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1个热点和4个冷点。变化检测分析表明,两个年份间出现1个热点区域和1个冷点区域未发生变化,另有2个区域从2007年热点变成2010年冷点;此外,非热冷点之间的变动在研究区占据了主导地位。景观指数分析表明,研究区柔鱼资源热冷点格局的复杂性和自相似性并不高,但其异质性和聚集性非常强,且整体性和凝聚度均很高。分析认为,2007年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区的形成受温度和海流的影响,近一半作业渔区产量相对较高,但并未充分保证空间热点的大面积形成,空间热点和冷点分布面积大致相当;2010年整个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受亲潮势力影响,空间热点较为集中、空间冷点较多且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空间热点 空间自相关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县域耕地景观多功能性评价 被引量:58
17
作者 彭建 刘志聪 +2 位作者 刘焱序 陈昕 赵会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274-2285,共12页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升级,耕地景观功能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拓展,耕地景观多功能性成为新的学术热点。已有研究往往侧重于探讨耕地功能的多指数耦合,缺乏耕地景观多重功能空间定量化与相互关联的分...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升级,耕地景观功能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拓展,耕地景观多功能性成为新的学术热点。已有研究往往侧重于探讨耕地功能的多指数耦合,缺乏耕地景观多重功能空间定量化与相互关联的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对耕地景观的粮食供给功能、生境维持功能、景观连通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景观美学功能和人口承载功能六项功能及其冷热点聚集区分别空间定量化,评价县域尺度耕地景观多功能性,并识别耕地景观多种功能的空间关联。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中部平原地区粮食供给功能显著,南部平原地区景观连通功能突出,燕山与太行山山脉土壤保持功能、维持生境功能最高,山前平原地带人口承载功能相对重要。2010年京津冀地区耕地景观功能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但功能高低值分布规律差异明显,各功能全部处于高值或低值的样本极少;耕地景观不同功能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数量相当,景观连通功能与粮食供给功能呈现明显协同关系,而与土壤保持功能呈现较强权衡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景观 景观多功能性 空间关联 热点分析
下载PDF
新疆布鲁氏菌病空间聚集性分析 被引量:18
18
作者 王微 殷菲 +1 位作者 靳圆圆 曹明芹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82-985,共4页
目的以2009-2010年新疆布鲁氏菌病疫情数据为例,探索和分析新疆布鲁氏菌病的空间聚集性特征,为新疆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对新疆布鲁氏菌病的时间与人群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四分位数分级方法,绘制新疆布... 目的以2009-2010年新疆布鲁氏菌病疫情数据为例,探索和分析新疆布鲁氏菌病的空间聚集性特征,为新疆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对新疆布鲁氏菌病的时间与人群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四分位数分级方法,绘制新疆布鲁氏菌病发病率空间分布地图,计算全局Moran’s I指数,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新疆布鲁氏菌病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多发于5-9月),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2.96∶1),职业发病以农、牧民为主(74%),发病人群集中在40~60岁。2010年较2009年,新疆布鲁氏菌病发病范围有明显扩散趋势。2009-2010年新疆布鲁氏菌病发病率的全局Moran’s I指数为0.116 4(P=0.017),表明新疆布病发病率水平存在空间聚集性。发病热点区域集中分布在塔城地区与阿勒泰地区,发病冷点区域集中在喀什地区。结论新疆各县(区)布病的发病率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应加强对高危地区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空间聚集性 热点区域
下载PDF
基于Voronoi图与空间自相关的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空间聚集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冯永玖 杨铭霞 陈新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74-84,共11页
以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为例,基于2007—2010年中国鱿钓船的生产统计原始点位数据,利用Voronoi图和空间自相关方法,评估柔鱼资源的全局空间模式、局部空间聚集特征,并以空间可视化方式呈现。在渔业资源及空间分析中,高... 以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为例,基于2007—2010年中国鱿钓船的生产统计原始点位数据,利用Voronoi图和空间自相关方法,评估柔鱼资源的全局空间模式、局部空间聚集特征,并以空间可视化方式呈现。在渔业资源及空间分析中,高产值聚集的海域称为空间热点,而低产值聚集的海域称为空间冷点。研究表明,全局自相关统计量Morans I和General G均指示了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的聚集分布状态。局部空间自相关显示,2007和2009年均具有2个热点和1个冷点区域,2008年具有1个热点和1个冷点区域,2010年具有1个热点和2个冷点区域,这些热冷点呈南北向或东西向分布态势。热冷点格局的叠加图显示,研究区内存在1个强热点、1个弱热点和1个强冷点,其中弱热点覆盖的区域在4年间表现为热点和冷点的交互变动。对7—11月平均海表温度和叶绿素a浓度的分析显示,热点和冷点均为中心渔场,热冷点形成的温度条件无显著差异;热冷点形成的叶绿素a浓度范围为0.2~1.1mg/m^3,其中冷点区域的浓度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热点 VORONOI图 空间自相关 柔鱼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城市道路事故多发点鉴别 被引量:6
20
作者 蒋宏 方守恩 +1 位作者 陈雨人 马柱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64-669,共6页
提出了基于空间自相关鉴别城市道路事故多发点的方法,并利用5年内交通事故数据进行验证.首先,以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模型描述交通事故点的空间二维分布,得到事故分布密度的最优窗宽为115.2m,借此划分路段的空间单元.然后,基于地理信息系统&... 提出了基于空间自相关鉴别城市道路事故多发点的方法,并利用5年内交通事故数据进行验证.首先,以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模型描述交通事故点的空间二维分布,得到事故分布密度的最优窗宽为115.2m,借此划分路段的空间单元.然后,基于地理信息系统"面弧"城市道路网络拓扑模型构建空间统计单元,并集计事故数和事故严重度指数属性.最后,通过全局Moran指数检验,事故数据呈现聚集的空间分布模式,局部G统计量鉴别出属性值高低的聚类,并生成事故多发点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与事故频率建模的负二项模型相比,事故位置与属性数据一体化下的空间数据分析不但能够鉴别路段(交叉口)的事故多发点,而且能够对其属性值进行空间关联排序,交通管理部门可利用空间分析可视化结果定位事故多发点和进一步开展交通安全决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安全 空间自相关 事故多发点鉴别 核密度 估计 负二项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