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乡村”语境下成都竹艺村的空间生产研究——基于三重乡村空间模型的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文力 朱喜钢 +1 位作者 何思琪 严永红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0-291,共12页
政府引导城市资本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然而外力介入常导致“后乡村”场域内乡村主体的式微,探究“后乡村”社区的空间演变机制对可持续旅游发展具有参考意义。文章套用空间生产理论,借助多元利益主体分析,建立基... 政府引导城市资本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然而外力介入常导致“后乡村”场域内乡村主体的式微,探究“后乡村”社区的空间演变机制对可持续旅游发展具有参考意义。文章套用空间生产理论,借助多元利益主体分析,建立基于三重乡村空间模型的整体性研究框架。以成都竹艺村为案例,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质性方法,分析“后乡村”多维空间的生产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1)竹艺村旅游发展通过租赁经营模式和社区治理模式的转换融合实现内外部驱动力量的优势叠加;2)租赁经营模式下乡村表征成为三重空间中的主导,作为权力主体的外部企业通过制度建构引导空间生产、实现旅游构想;3)社区治理模式明确了社区作为日常生活主体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保障了村民和村集体在空间生产中的话语权;4)“后乡村”社区的空间生产主要由乡村振兴政策的地方响应、资本通过下乡实现再循环、现代性流动下的主体行动和消费需求变迁下的视觉营销4种动力驱使。文章进一步拓展了三重乡村空间模型的本土化实证研究,有助于引导大都市郊区乡村旅游社区的健康发展,达到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优化社会生态的双重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乡村空间模型 空间生产 后乡村 旅游地 竹艺村
下载PDF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旅游扶贫乡村空间转型与变迁——基于开化县龙门村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斐 骆丽梅 《城市建筑》 2018年第20期78-81,共4页
自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召开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以来,乡村旅游在部分贫困乡村蓬勃发展。本文以国家2015年旅游扶贫试点村——开化县龙门村为例,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对旅游开发过程中汪家、余家、外山、大麦... 自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召开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以来,乡村旅游在部分贫困乡村蓬勃发展。本文以国家2015年旅游扶贫试点村——开化县龙门村为例,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对旅游开发过程中汪家、余家、外山、大麦坞四个自然村的旅游发展权及空间转型进行论述,探讨乡村空间秩序变化以及对村民社会关系与旅游收益的影响,期望以此管窥当下乡村旅游扶贫的普遍经验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旅游扶贫 精准扶贫 空间生产 空间转型
下载PDF
布里顿的批判性旅游地理思想再考 被引量:7
3
作者 陈品宇 袁超 +1 位作者 孔翔 刘俊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09-1222,共14页
布里顿(Stephen G. Britton)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旅游置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中进行批判,回答了旅游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为深刻认识旅游发展现象与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路径。作为批判性旅游地理研究的先驱人... 布里顿(Stephen G. Britton)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旅游置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中进行批判,回答了旅游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为深刻认识旅游发展现象与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路径。作为批判性旅游地理研究的先驱人物,他指出旅游是一种重要的资本积累方式,从中可以看到旅游发展如何创造了空间和地方的物质性和社会意义,以及它们的表征如何被纳入到资本积累进程之中。结合布里顿的代表作,本文试图从个体、区域和全球三个层面来理解此核心观点,这体现在旅游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和资本流动的媒介属性。然后梳理后续学者对布里顿思想观点的话题应用并指出对其理论体系的拓展之处,包括旅游的劳工地理、旅游地的空间生产与地方转型、乡村旅游与政治生态3个方面,这明晰了批判性旅游地理研究的主题,回答了布里顿当时的展望性论断——从批判性角度来看,旅游亦是地理学者值得研究的领域,也指引了旅游地理应该由传统的强调空间分析、面向应用而缺乏理论体系的实证主义范式,迈向强调政治经济和权力分析、更加符合旅游地理研究理论化的路径方向。最后辩证指出布里顿思想观点的不足和弥补之处,阐述对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启示,并尝试讨论如何超越旅游的资本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里顿 资本积累 批判性旅游地理研究 旅游的政治经济 旅游的劳工地理 旅游的空间生产与地方转型 旅游的政治生态
原文传递
空间转型效应:后世遗时代澳门城市空间生产力的重塑 被引量:6
4
作者 郑剑艺 吴波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9-104,共6页
分析和对比澳门新口岸商务区、南湾新住区、黑沙环平民住区在入遗前后地块规划批示、平面格局、建筑类型、土地功能的变化,分别揭示了上述片区博彩化、商业化、旅游化、豪宅化的后世遗时代城市形态特征。研究发现,在世遗保护和土地资源... 分析和对比澳门新口岸商务区、南湾新住区、黑沙环平民住区在入遗前后地块规划批示、平面格局、建筑类型、土地功能的变化,分别揭示了上述片区博彩化、商业化、旅游化、豪宅化的后世遗时代城市形态特征。研究发现,在世遗保护和土地资源稀缺条件下,政府通过否定已有城市规划寻求新的城市空间生产力,实现了城市空间转型。但这种无规划下的城市空间重塑所造成的城市两面性矛盾也损害了世界文化遗产和世遗城市的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空间转型 城市空间生产力 后世遗时代 澳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