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uman settlement'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based on spatial trend surface model:a case study of Chongqing Municipality
1
作者 ZHAO Wan-min WANG Yang GUO Jian-feng 《Ecological Economy》 2010年第4期318-323,共6页
Integrated with GIS and remote sensing(RS) technology,a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its methodology for human-settlements social environment has been introduced.This methodology has been called spatial trend field model(S... Integrated with GIS and remote sensing(RS) technology,a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its methodology for human-settlements social environment has been introduced.This methodology has been called spatial trend field model(STFM).STFM's application history in the field of human-settlements social environment has been discussed at first.Then,some index data models have been created through STFM,which include population density trend field,human activity strength trend field,city-town spatial density trend field,urbanization ratio trend field,road density trend field,GDP spatial density trend field and PER-GDP spatial density trend field.With all above-mentioned indexes as input data,through Iterative Self-Organizing Data Analysis Techniques Algorithm(ISODATA),this paper makes a verification study of Chongqing municipality.The result of the case study confirms that STFM methodology is credible and has high efficiency for regional human-settlements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Social network spatial trend surface model(STSM)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
2
作者 钟洋 查海焱 吴智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5-375,共11页
[目的]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内各市县之间人居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差异,探究其空间分异格局的成因,为未来长株潭城市群缩小人居环境差距,构建良好人居环境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取长株潭城市群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2021年相关... [目的]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内各市县之间人居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差异,探究其空间分异格局的成因,为未来长株潭城市群缩小人居环境差距,构建良好人居环境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取长株潭城市群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2021年相关人居环境指标,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研究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包括23个区市县人居环境质量及其分异机理展开探究。[结果](1)总体上研究区内人居环境质量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有差距扩大的趋势;(2)空间分布呈“中心高、周边低”向“均衡”的格局发展;(3)城市群各市县人居环境耦合度高但协调度较低;(4)从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环境、社会保障环境和个人居住环境等方面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发现:自然生态环境对人居环境的改善起着底托作用;经济发展环境是人居环境改善的关键;社会保障环境是人居环境的后盾;个人居住环境是人居环境质量高低的直接体现。[结论]长株潭城市群内各市县间的人居环境在时空发展过程中没有达到一个较好的协调发展阶段,人居环境的质量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长株潭城市群各地区要自觉承担“三高四新”和强省会战略的历史使命,依托各自的优势实现经济错位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城市更新行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资源的均等性;党和政府工作重心下沉,关注基层群众的基本民生问题,从而建成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耦合协调度 空间分异 地理探测器模型 长株潭城市群
下载PDF
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分异及影响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董冬 罗毅 +2 位作者 王丽宸 邰宇 顾康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40,共12页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已经过3轮试点,并进入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阶段。生态补偿政策已经拓展到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产业结构调整、村民就业与生活水平等领域,直接影响乡村人居环...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已经过3轮试点,并进入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阶段。生态补偿政策已经拓展到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产业结构调整、村民就业与生活水平等领域,直接影响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科学开展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分异及影响机制研究对促进生态补偿机制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选择2011—2019年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10个县(区、市)相关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期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乡村人居环境综合质量以及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生活环境子系统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乡村生产环境呈现下降趋势。(2)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生态环境因素是研究区环境质量时空分异的主导因素,生产与生活因素是内在驱动因素,政策因素是外部直接因素。其中,生态补偿指数、新安江流域水质、乡村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医疗设施水平和乡村低保人数比例是驱动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上升的主要影响因子,且影响力随着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 时空分异 熵权TOPSIS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
下载PDF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of natural suitability of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 case study in Fengjie County,China 被引量:6
4
作者 Jieqiong LUO Tinggang ZHOU +1 位作者 Peijun DU Zhigang XU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17,共17页
With rapid environmental degeneration and socio-economie development,th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HSE)has experienced dramatic changes and attracted attention from different communities.Consequently,the spatial-t... With rapid environmental degeneration and socio-economie development,th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HSE)has experienced dramatic changes and attracted attention from different communities.Consequently,the spatial-temporal evaluation of natural suitability of th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NSHSE)has become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patterns and dynamics of HSE,and for coordina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mong regional populations,resources,and environments.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NSHSE patterns in 1997,2005,and 2009 in Fengjie County near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GRA).A spatially weighted NSHSE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integrating multi-source data (e.g.,census data,meteorological data,remote sensing images,DEM data,and GIS data)into one framework,where the 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linear regression model was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weights of indices in the NSHSE model.Results show that the trend of natural suitability has been first downward and then upward, which is evidenced by the disparity of NSHSE existing in the south,north,and central areas of Fengjie County. Results also reveal clustered NSHSE patterns for all 30 townships.Meanwhile,NSHSE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and 71.49%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is living in moderate and high suitable distri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SUITABILITY of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ordinary least SQUARES model global and 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es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GRA) Fengjie Cotmty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微尺度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测度及时空分异——以陕西省佳县为例 被引量:13
5
作者 杨晴青 高岩辉 +1 位作者 杨新军 吴孔森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71-1381,共11页
从人地系统脆弱性视角着眼,基于65个样本点,451份入户调查问卷,65份村庄专题问卷,运用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等方法探索了佳县1980-2017年微尺度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时空分异过程。结论表明:(1)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均值已由0.66下降至0.... 从人地系统脆弱性视角着眼,基于65个样本点,451份入户调查问卷,65份村庄专题问卷,运用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等方法探索了佳县1980-2017年微尺度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时空分异过程。结论表明:(1)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均值已由0.66下降至0.45,空间差异度由3.99%大幅扩大至15.31%,呈现由空间重度脆弱的均衡状态分化至中低脆弱为主体,24.62%的村庄仍处于高脆弱状态的格局。(2)居住、自然、社会子系统脆弱性显著减轻,均值分别下降至0.38、0.42、0.47,居住子系统仅余1.54%的高脆弱村庄。支撑、人类系统脆弱性均值保持或上升至0.54以上的高位,高脆弱村庄比重均超过2/3。(3)居住、自然、社会子系统由高脆弱样本村全局覆盖演化至低脆弱样本村广泛分布,而人类系统呈现由低中脆弱样本村相间分布演化至高度脆弱样本村全局覆盖的时空格局。支撑系统空间格局动荡,低脆弱等级仅集中分布于交通干线沿线、行政中心驻地样本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系统 脆弱性 时空格局 TOPSIS模型 佳县
下载PDF
农村人居空间的“收缩”和“精明收缩”之道——实证分析、理论解释与价值选择 被引量:34
6
作者 游猎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1-69,共9页
在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持续减少仍然是一个重要趋势。鉴于此,农村人居空间精明收缩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判断和规划策略。本文在既有研究基础上,首先,通过构建农村人居空间变迁... 在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持续减少仍然是一个重要趋势。鉴于此,农村人居空间精明收缩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判断和规划策略。本文在既有研究基础上,首先,通过构建农村人居空间变迁模型并引入统计数据,对农村人居空间收缩趋势进行实证研究;其次,通过引入空间惯性的概念,为解释农村收缩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第三,进一步论述精明收缩的价值选择,包括核心观点、基本原理和发展框架。农村精明收缩面对的现实问题普遍而复杂,但这也为城乡规划领域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精明收缩 人居空间 变迁模型 空间惯性
下载PDF
上海市建设用地与人口变化的关联特征及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游猎 刘晓琴 陈睿山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0-1173,共14页
系统研究建设用地与人口的时空耦合关系,是优化调整建设用地与人口政策,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利用1990年以来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与多时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基于人口—建设用地变化率模型分析1990—2020年间上海市域及16... 系统研究建设用地与人口的时空耦合关系,是优化调整建设用地与人口政策,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利用1990年以来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与多时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基于人口—建设用地变化率模型分析1990—2020年间上海市域及16个行政区建设用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耦合关系。研究发现:(1)30年间上海市建设用地和人口均大幅扩张,强度剧烈,呈典型的蔓延特征。(2)全市16个区人口用地变迁同时呈现空间分异和地理邻近特征。(3)在近郊区和远郊区变迁强度先增后减的同时,部分中心城区出现人口用地的减少。研究结果反映出30年来上海市人口用地变化与城市发展呈现出一种“补偿式启动、扩张式发展、收缩式平衡”的阶段性特征。首次提出了变迁强度、弹性等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加入地理信息增强结果可视化,为超大城市人地关系提供了评价方法和价值导向,可为相关政策制定和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人口—建设用地变化率模型 人居空间变迁模型 关联特征 上海
原文传递
转型发展视角下长三角41市人口与建设用地时空关联格局及其启示
8
作者 游猎 刘晓琴 王婧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58-2175,共18页
从转型发展视角审视长三角过去30年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为科学协调人地关系,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研究基于人居空间变迁模型,使用人口普查数据和土地利用/覆盖遥感数据,对1990—2020年间,长三角地级市人地变化进行面板分析。... 从转型发展视角审视长三角过去30年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为科学协调人地关系,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研究基于人居空间变迁模型,使用人口普查数据和土地利用/覆盖遥感数据,对1990—2020年间,长三角地级市人地变化进行面板分析。研究发现: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41市人居空间变迁总体呈现“大蔓延、小稀释、高强度”的时空格局。人口、用地整体大幅扩张,且用地增速远大于人口增速。②分阶段看,变迁状态呈现“先同质化、后多样化”,变迁强度呈现“先扩大、后缩小”趋势,对应经济模式由计划经济向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市场经济转型,发展条件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转型,发展理念以及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③人口与建设用地关联格局的空间分布以地理邻近特征为主,局部呈现空间分异。研究提出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人居空间变迁状态应尽量稳定,并保持较弱的强度;面向未来发展,应通过协调人地关系推动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更好地适应转型发展要求。研究突破了对该地区人地关系演进单一指向的一般结论,有助于理解长三角转型发展和相关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发展 人居空间变迁模型 人口-建设用地变化率模型 空间惯性 长三角地区
原文传递
“三生”功能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人居环境动态演变与机制 被引量:9
9
作者 赵宏波 谷天顺 +1 位作者 孙东琪 苗长虹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973-2999,共27页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流域人地关系协调的综合表征。本文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灰色关联-TOPSIS、空间马尔科夫链、地理加权随机森林(GWRF)...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流域人地关系协调的综合表征。本文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灰色关联-TOPSIS、空间马尔科夫链、地理加权随机森林(GWRF)模型等方法,深入剖析2011—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人居环境动态演变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城市人居环境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正向聚集空间分布特征,形成以西安市、郑州市、青岛市和济南市为主的人居环境高值区,以铜川市、中卫市和嘉峪关市为主的人居环境低值区。②黄河流域城市人居环境动态演变具有显著的空间交互作用和动态转移趋同现象,人居环境等级存在一定程度的转移路径“自身锁定”效应,人居环境水平通常只在相邻等级间发生转移,发生跨等级转移的概率较小。③人居环境是经济水平、环境质量和社会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水平占据主导地位,消费水平、空气质量和交通资源等是影响城市人居环境水平的主要因素。④GWRF模型能够有效解释影响因素在局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可成为人居环境研究领域一项更有效的解释工具。本文深化了人居环境研究理论方法,并为推动黄河流域人居环境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功能 人居环境 空间马尔科夫链 地理加权随机森林模型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城乡融合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城乡人居空间变迁过程及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游猎 刘国玲 陈睿山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45-1754,共10页
人口变化与用地增减的关系问题,是区域城乡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城乡人地关系协调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客观要求。论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运用人居空间变迁模型分析和比较了1997年以来苏浙沪皖三省一市,以及长三角地区市、县、镇、乡、村5级... 人口变化与用地增减的关系问题,是区域城乡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城乡人地关系协调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客观要求。论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运用人居空间变迁模型分析和比较了1997年以来苏浙沪皖三省一市,以及长三角地区市、县、镇、乡、村5级行政单元人口变化与用地增减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1)分省来看,苏浙皖三省整体呈现出城镇膨胀、蔓延与乡村萎缩、收缩互补态势;苏皖人地数量变化比沪浙更为协调,变迁强度更弱且更具稳定性。(2)分级来看,乡村地区人地数量变化一致性最弱,表现出明显的人口用地弹性,且异动明显;而市县镇变迁较为稳定。结论指出:人口要素虽然总体表现为乡村向城市逐级流动,但上海、浙江已经显示出人口的城乡双向流动;而用地要素则表现为乡村向城镇的单向流动;后者从要素间关系角度反映了“地随人走”的趋势。研究通过识别长三角地区城乡人居空间变迁过程及特征,有助于判断当前城乡融合的发展形势,并可为制定相关政策和评价标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人地关系 城乡关系 人居空间变迁模型 长三角地区
原文传递
云南金沙江流域城市建成区核心度与人居自然环境质量耦合关系分析
11
作者 鄢垚 夏既胜 王宇彤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21-1530,共10页
人居自然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生态基础,城市建城区空间分布及其核心程度可以反映城市发展的规模及趋势,探究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促进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基于云南金沙江流域2010、2015、2020年的遥感影像和其他多源数据... 人居自然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生态基础,城市建城区空间分布及其核心程度可以反映城市发展的规模及趋势,探究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促进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基于云南金沙江流域2010、2015、2020年的遥感影像和其他多源数据,从城市与自然协调可持续的角度,采用多指数融合计算城市核心度指数、多方法组合计算人居自然环境质量指数。通过阈值分割提取城市建成区核心度指数,进一步构建城市建成区核心度与人居自然环境质量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和发展差异度,将流域内城市建成区划分为9种类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揭示其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流域城市核心度指数整体呈轻微下降趋势,核心度高值范围随时间逐渐扩大;人居自然环境质量指数缓慢上升,尤其是滇中地区表现明显。(2)城市建成区核心度与人居自然环境质量具有较强的空间关联度,历年耦合程度均高于0.8,表现为相互干预的耦合共同体。(3)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表现为:核心城区>边缘城区,南部城市>北部城市、中部城市>东西部城市,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总体协调度略有下降,高度协调范围随时间明显扩大。(4)地区自然、资源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差异,影响了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得流域城市主要出现5种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研究成果为流域内城市建成区合理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得出的城市核心度指数和人居自然环境质量指数模型为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流域 人居自然环境质量 城市核心度 耦合协调模型 时空分异
原文传递
基于DPSIRM模型的社区人居环境安全空间分异——以大连市为例 被引量:49
12
作者 杨俊 李雪铭 +2 位作者 李永化 孙才志 王方雄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5-143,共9页
以DPSIRM因果关系模型拟定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比较法赋权并量化计算,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对大连社区人居环境状况和全空间分异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市社区人居环境安全单元分为五个类别,即社区人居环境... 以DPSIRM因果关系模型拟定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比较法赋权并量化计算,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对大连社区人居环境状况和全空间分异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市社区人居环境安全单元分为五个类别,即社区人居环境安全评价很差单元、社区人居环境安全评价较差单元、社区人居环境安全评价过渡单元、社区人居环境安全评价较好单元、社区人居环境安全评价优良单元;大连市人居环境安全的空间分布中各分区所占的比例为:人居环境安全区30.598%,人居环境较安全区30.232%,人居环境安全过渡区9.678%,人居环境较不安全区12.299%,人居环境不安全区17.193%;南部滨海区人居环境安全好,北部城乡结合部人居环境安全差,呈现由南向北递减趋势;中部是国家森林公园等植被覆盖好的区域,人居环境安全好。研究表明本文所建评价模型具有普遍性,可用于不同社区人居环境因子的评价与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SIRM模型 人居环境 空间分异 社区
原文传递
基于人居尺度的中国城市热岛强度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解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孙艳伟 王润 +1 位作者 郭青海 高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01-512,共12页
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城市地表热环境的日趋恶化是全球现代城市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对城市地区居民的身心健康、空气质量改善以及植被生长发育等诸多方面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利用2001~2018年时间序列MODIS地表温度数据产品,基于一... 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城市地表热环境的日趋恶化是全球现代城市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对城市地区居民的身心健康、空气质量改善以及植被生长发育等诸多方面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利用2001~2018年时间序列MODIS地表温度数据产品,基于一致性方法对我国1232个主要城镇人居斑块(面积>10 km2)的热岛强度及其时空变化模式进行了定量测度,并应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RF)试图揭示人类活动、城市形态、地形、植被以及气象因素对我国城市热岛强度的非线性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在人居尺度上,我国超过90%的城镇存在显著的昼夜热岛现象;昼夜城市热岛强度分别达到(0.75±0.6)℃和(0.81±0.53)℃,且夏季日间热岛强度显著高于冬季,冬夏季节夜间热岛强度差异不大.2001~2018年间我国白天热岛强度呈现逐年轻微下降趋势,而冬季夜间热岛显著增加,在夏季和年均尺度上则无显著变化.在空间分布上,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的白天热岛强度显著高于西北和高原省份,而夜间热岛分布模式正好与之相反.RF回归结果表明,城镇的气候背景(年均降雨量)和地理位置(纬度)是我国昼夜城市热岛的最为重要的两个主控因子.此外,缩小城乡绿色植被覆被差异对白天热岛的减缓将起到一定作用,而优化调控中小型城镇建成区规模与人口密度对缓解我国夜间热岛的持续升高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UHI) 人居尺度 时空变化 随机森林 驱动因子
原文传递
内蒙古自治区人居环境综合适宜性评价及空间优化 被引量:13
14
作者 冯琰玮 甄江红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04-1217,共14页
科学评价区域人居环境适宜性,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前提,对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案例,基于栅格尺度从自然与人文2个方面对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将适宜性因子作为... 科学评价区域人居环境适宜性,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前提,对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案例,基于栅格尺度从自然与人文2个方面对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将适宜性因子作为城乡建设用地扩展的限制条件,采用MCR模型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模拟,提出区域人居环境空间优化方案,主要结论有:水文与气候条件对内蒙古自治区人居环境的整体限制作用较强;内蒙古自治区人居环境临界适宜与不适宜区占比最高,达到52.8%;高度适宜区占比最低为9%,主要分布在前套平原及西辽河平原,全区人居环境适宜性水平整体偏低。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建设用地人居环境比较适宜与高度适宜区占绝对优势,适宜比例超过73%,从适宜性空间分布来看,南部整体优于北部,东部整体优于西部,地带性特征明显。内蒙古自治区城乡人居环境不适宜与临界适宜主要表现为自然条件不适宜及对自然保护区的不合理占用。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建设用地模拟结果显示远期呼包地区一体化连片趋势明显,内蒙古自治区可逐步形成以呼包鄂都市区、赤通都市区为主体,以文化特色鲜明、公共设施完善的中心城镇及中心乡村为依托,以人居环境不适宜区为间隔,城乡融合的人居环境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国土空间 综合适宜性 MCR模型 建设用地模拟 空间优化 城乡融合 内蒙古自治区
原文传递
西安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文化重心迁移与环境考古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赵晶 冯健 王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7-93,共7页
为研究西安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空间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利用GIS中的核密度、方向椭圆、欧式距离等方法,讨论史前遗址分布与高程、坡度、坡向、离水距离四种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而对各因子赋权分级建立模型,推测人地关系演变过程。结果表... 为研究西安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空间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利用GIS中的核密度、方向椭圆、欧式距离等方法,讨论史前遗址分布与高程、坡度、坡向、离水距离四种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而对各因子赋权分级建立模型,推测人地关系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仰韶-庙底沟-龙山三个时期遗址的空间演变规律是:遗址文化重心向"东北,东南"迁移,聚落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2)环境因子与遗址分布的关系:遗址集中在海拔360-540m,坡度小于6°,坡向朝南或偏南,距离水源3km以内的区域。3)人地关系的演变:仰韶、庙底沟遗址在"1-4"等级属优势自然环境的占比远超龙山,该阶段人依赖自然环境生存;"7-10"等级则恰好相反,表明史前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在提升,在环境恶劣的区域也可以生存。三个时期"1"等级的占比在龙山时期增加,表明该时期可能已经存在等级分化,优势资源掌握在拥有一定权力的上层阶级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 聚落遗址 空间分布 模型 人地关系 西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