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书面语教学与语体语法理论的构建 被引量:2
1
作者 冯胜利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24年第2期9-19,共11页
本文从汉语书面语教学切入,追踪语体语法的缘起与发展。首先以堪萨斯大学的“Classical Chinese for Modern Writing”、哈佛大学的《文以载道》(Writing and Truth),以及赵元任的“Sayable Chinese”为线索,介绍早期北美高年级“书面白... 本文从汉语书面语教学切入,追踪语体语法的缘起与发展。首先以堪萨斯大学的“Classical Chinese for Modern Writing”、哈佛大学的《文以载道》(Writing and Truth),以及赵元任的“Sayable Chinese”为线索,介绍早期北美高年级“书面白话(written bairhuah)”的语言教学,以及如何从书面语的教学和研究中,依自主知识体系逐步发展与构建的语体语法理论及语体教学与实践。文章在追踪其始的同时,更强调从根本上釐清对“语体-语法”的偏误理解,从而让它在其正本轨道上将本体和教学的互动研究不断推向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面语 语体语法 可说≠可讲 不可说及不可讲的书面语
下载PDF
可表达的思维维度形式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邹莹 尹铁超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28,共3页
"可说"是语言表达思维的一个维度,而"不可说"表达"可说"思维之外的其他维度。"可说"是相对封闭性的系统,"不可说"是相对开放性的系统。"可说"与"不可说"表现维... "可说"是语言表达思维的一个维度,而"不可说"表达"可说"思维之外的其他维度。"可说"是相对封闭性的系统,"不可说"是相对开放性的系统。"可说"与"不可说"表现维特根斯坦对表达思维维度的困惑和不解。不同的表达思维维度可以借助语言符号来部分表达,也可以借助非语言符号直接表达。"可说"是语言维度的表达,"不可说"是非语言维度的表达。语言的非工具性质表现思维维度的差异以及表达的概括和非细微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表达的思维维度 可说 不可说 表达 非工具性
下载PDF
“可说”、“不可说”与语言非工具性 被引量:3
3
作者 尹铁超 马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20-124,共5页
思维的维度分为两种:语言维度和非语言维度。这两个维度都可以通过表达方式在人际间进行沟通。语言维度通过语言符号来表达,非语言维度通过非语言符号来表达。语言符号的表达称为"可说",非语言符号的表达称为"不可说&qu... 思维的维度分为两种:语言维度和非语言维度。这两个维度都可以通过表达方式在人际间进行沟通。语言维度通过语言符号来表达,非语言维度通过非语言符号来表达。语言符号的表达称为"可说",非语言符号的表达称为"不可说"。"可说"和"不可说"都是人类思维的重要表达方式,两者相互补充共同完成人类思维的表达。同时,"可说"和"不可说"具有共同的性质。"可说"和"不可说"是人类的共性表达。语言表达与非语言表达的统一性及其互补性所表现出的递归和自返特征体现了语言的非工具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说 不可说 统一性 互补性 语言非工具性
下载PDF
言与非言的多模态隐喻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凤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6,共5页
本文从多模态角度探究隐喻理论,论证言与非言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阐述多模态隐喻的定义、认知符号学理论基础及空间工作机制,依据多模态隐喻的空间工作机制解析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可说与不可说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 多模态隐喻 文字与非文字 可说与不可说
下载PDF
真:大学精神的逻辑起点 被引量:4
5
作者 顾玉平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9-41,共3页
大学精神的逻辑起点是真,真沿着自由、真知、引领展开,真知之境、自由之境与至善之境升华为至真至圣之境,变幻出大学万千世界来,大学万千世界又复归于真,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关键词 大学精神 言说与不可言说 大学之真
下载PDF
确立教学原则 提高教学效率——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研究综说 被引量:2
6
作者 高路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7-109,共3页
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只有具备符合社会时势、符合接受时象需求的“可讲性”内容,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实施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目标原则、服务原则、适用原则及可接受原则、不可取代原则。只有遵循了这些原则,才能将教育教学改革推向... 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只有具备符合社会时势、符合接受时象需求的“可讲性”内容,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实施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目标原则、服务原则、适用原则及可接受原则、不可取代原则。只有遵循了这些原则,才能将教育教学改革推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论 历史教学 教学效率 可讲性 课堂教学原则
下载PDF
大学精神的起点——“真”的哲学视域 被引量:1
7
作者 顾玉平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8,共5页
大学精神的起点是真,真沿着自由、真知、引领展开,真知之境、自由之境与至善之境升华为至真至圣之境,大学遐想之美,逻辑之美,崇高之美由此降生,变幻出大学万千世界来。大学万千世界又复归于真,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关键词 大学精神 言说与不可言说 大学之真
下载PDF
论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桂芳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15-118,共4页
戏剧的二重性——文学性和舞台性要求戏剧翻译要遵循可表演性原则,而表演性原则受这二重性的限制,主要表现在语言与文化两个方面,服务于演员与观众两个对象。语言上,戏剧台词的口语化和动作化及舞台演出的时空性和视听性使可表演性原则... 戏剧的二重性——文学性和舞台性要求戏剧翻译要遵循可表演性原则,而表演性原则受这二重性的限制,主要表现在语言与文化两个方面,服务于演员与观众两个对象。语言上,戏剧台词的口语化和动作化及舞台演出的时空性和视听性使可表演性原则主要体现为台词的可说性、动作性、音乐性。对演员来说,台词要易说上口,能与动作有机配合,语言中有动作,动作中能说话;对观众来说,语言要入耳动听,通俗易懂。文化上,可表演性原则主要体现为观众的可理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翻译 可表演性原则 可说性 动作性 可理解性
下载PDF
教学与科技整合:在线成人汉语口语入门课程设计 被引量:5
9
作者 吴英成 邱利军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19年第2期31-38,共8页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在线课程通过再中介化、分散化、非物质化三股数字化驱动力遍布世界各地。国际汉语教学界应顺势而为,将在线平台打造成全球汉语教室,利用前沿信息和通信技术,与教育产业深度结合,让汉语学习者能...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在线课程通过再中介化、分散化、非物质化三股数字化驱动力遍布世界各地。国际汉语教学界应顺势而为,将在线平台打造成全球汉语教室,利用前沿信息和通信技术,与教育产业深度结合,让汉语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开启数字化教育新篇章。在课程理念方面,应以口语为主位,以语音、语法、词汇、文化为四大核心构件,以外语教学作为培养双语人才的模式,以5C目标及其11项标准作为与汉语世界接轨的语言学习目标,以语言知行兼容作为教学指南,以个人化按需学习配套模块作为个人学习规划总蓝图,以实时在线专业咨询与技能指导作为后台支援。在教材设计方面,应以口语发展、发音基础、汉语导读三个既独立自主又相互联系的元件作为在线汉语口语入门课程的学习路径,以超量学习策略让零起点成人汉语学习者通过精熟学习七步法掌握听说技巧,以替换、转换、回应、扩展、组合五大操练法提升语言流利度和实现语言自动化,以听力理解、口语表达两大应用练习完成指定语言学习任务。在课程研发方面,应建立课程研发新模式:设立内部课程发展处,培养在线课程数字化市场人才;成立众包课程发展处,广邀世界各地国际汉语教学同行共创本土化汉语教材,并提供后台学习支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平台 汉语口语入门课程 个人化按需学习 超量学习 模仿 操练
下载PDF
复原的伤者:创伤理论视阈下解读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宁 刘媛媛 《榆林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91-94,共4页
从创伤理论的视角触及《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小说主人公贞贞的身体创伤与精神创伤;从创伤救治与复原层面,探究贞贞这名伤者何以能够"复原",即贞贞是"如何"及"怎样"获得再生的,可挖掘出被以往的批评家遗... 从创伤理论的视角触及《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小说主人公贞贞的身体创伤与精神创伤;从创伤救治与复原层面,探究贞贞这名伤者何以能够"复原",即贞贞是"如何"及"怎样"获得再生的,可挖掘出被以往的批评家遗漏了的一些文本细节,同时可对一直遭人质疑的小说结尾作出合理的解读。另外,小说在话语层面上,还存在着一个显性可言说话语文本与隐性不可言说话语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创伤 精神创伤 创伤复原 言说与不可言说话语文本
下载PDF
信仰命题的证真——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考察女娲信仰的生成
11
作者 韩力扬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26-229,共4页
女娲信仰命题,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看来,是神秘的不可说部分,但是信仰自有其言说的独特方式。可以把女娲信仰命题分为可说与不可说两部分,可说部分用语言以"摹画"的方式表达清楚;不可说部分以"显示"的方式... 女娲信仰命题,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看来,是神秘的不可说部分,但是信仰自有其言说的独特方式。可以把女娲信仰命题分为可说与不可说两部分,可说部分用语言以"摹画"的方式表达清楚;不可说部分以"显示"的方式呈现自身,后者对于女娲信仰命题的证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为信仰命题证真的关键在于信徒的迷狂的心理体验,并以此实现与女娲融为一体的愿望,不可说部分的"显示"恰恰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娲信仰命题 维特根斯坦 可说 不可说
下载PDF
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与语法范畴的不可言说性
12
作者 邹红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57,76,共5页
维特根斯坦的著作《逻辑哲学论》中"对于不能谈论的事情,就必须保持沉默"的论题,引起了哲学界和语言哲学界众多学者关于什么是"不能谈论的事情"的种种探究、解释和验证。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的著作《逻辑哲学论》中"对于不能谈论的事情,就必须保持沉默"的论题,引起了哲学界和语言哲学界众多学者关于什么是"不能谈论的事情"的种种探究、解释和验证。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维特根斯坦"图像论"的理论指向,以语法范畴的不可言说性为例验证其解释力,在研究对什么保持沉默的过程中,探讨维特根斯坦"图像论"的理论意义,凸显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对语言学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图像论 可说-不可说 语法范畴 不可言说性
下载PDF
古诗词“兴味”范畴课程化探析
13
作者 张静 《宜宾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18-23,64,共7页
"兴味"范畴对于古诗词审美教学有重要意义,应该将其纳入语文课程知识。古代文论对"兴味"的知识积累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已相当丰富,足以支撑其向课程知识转化。虽然古诗词"兴味"的默会性致使其在课程实施... "兴味"范畴对于古诗词审美教学有重要意义,应该将其纳入语文课程知识。古代文论对"兴味"的知识积累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已相当丰富,足以支撑其向课程知识转化。虽然古诗词"兴味"的默会性致使其在课程实施上存在障碍,但仍具教学可行性。依其默会程度的不同,"兴味"有不同的层级,不同层级可教性不同,教学时需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味 古诗词 默会知识 可言述方式
下载PDF
大学精神的逻辑起点
14
作者 顾玉平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6-19,共4页
以经典论、校训论、意向论三种方式追寻与表征大学精神仍不能解决"一与多"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需辩证辨析言说与不可言说的依存关系。大学精神的逻辑起点是真,大学之真沿着自由、真知、引领社会展开,真知之境、自由之境与至... 以经典论、校训论、意向论三种方式追寻与表征大学精神仍不能解决"一与多"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需辩证辨析言说与不可言说的依存关系。大学精神的逻辑起点是真,大学之真沿着自由、真知、引领社会展开,真知之境、自由之境与至善之境升华为至真至圣之境。真变幻出大学万千世界来,大学万千世界又复归于真,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精神 言说与不可言说 大学之真 逻辑起点
下载PDF
论老子创生之“道”的不可言说性
15
作者 王海珺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39-41,64,共4页
“道”是老子立论的核心,它的内容之一涉及到宇宙天地万物人类的创生本源。这样的“无”中生“有”的过程正是“道”的玄妙之所在,也是作为创生本源之“道”不可言说性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 创生本源 不可言说性
下载PDF
道:可言与不可言之间——老庄道言关系初探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颍川 王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81-83,共3页
老子、庄子思想中的"道"与"言"是相冲突的,"道"的超言绝象的特性决定了用平常语言是很难把握它的("不可言")。然而,《老子》、《庄子》中又有很多关于"道"的"描述",向我... 老子、庄子思想中的"道"与"言"是相冲突的,"道"的超言绝象的特性决定了用平常语言是很难把握它的("不可言")。然而,《老子》、《庄子》中又有很多关于"道"的"描述",向我们展现了"神秘莫测"的"道"的很多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老庄在否定了"常言"对"道"的表述后,又使用了一种特殊的"言道"方式("可言")。这是中国哲学史上很独特的分野,体现了道家独有的语言哲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言 可言
下载PDF
在可说与不可说之间──论海德格尔的语言之思
17
作者 李革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9-83,共5页
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思想是他的存在哲学的重要方面。他从存在问题入手,直接思入到可说与不可说的转换界面上,深刻揭示了语言的本体论维度,为超越传统形而上学,返回存在之源,开辟了一条新道路,由此而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转... 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思想是他的存在哲学的重要方面。他从存在问题入手,直接思入到可说与不可说的转换界面上,深刻揭示了语言的本体论维度,为超越传统形而上学,返回存在之源,开辟了一条新道路,由此而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说 不可说 道说 人言
下载PDF
维特根斯坦之梯:“可说”与“不可说”之论
18
作者 方淑瑶 赵妙法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30-32,共3页
"可说"与"不可说"是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可说"是指可以说清楚的、有意义的命题,主要是自然科学命题。"不可说"主要包括"伦理"、"美学"、"... "可说"与"不可说"是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可说"是指可以说清楚的、有意义的命题,主要是自然科学命题。"不可说"主要包括"伦理"、"美学"、"形而上学"等不表达关于世界的事实的东西。维特根斯坦认为,凡是不可说的东西必须保持静默。维特根斯坦关于不可说东西的言说具有类似于梯子的作用,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的。人们借助于梯子便可以清楚地看见究竟什么是可说的,什么是不可说的。维特根斯坦认为,只有进入这种境界的人,才能真正领悟"不可说"的真谛——即抛开这架梯子。本文主要探讨维特根斯坦的"可说"与"不可说"思想的内涵,并且对它们的界限进行了划分,最终达到一种超越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哲学论》 可说 不可说 梯子
下载PDF
The Exploration and Contrast of the View of Wittgenstein and Chuang-Tzu on Words and Meanings
19
作者 Wang Li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75-280,共6页
Although Wittgenstein and Chuang Tzu lived in utterly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times,geography and culture,they both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e world.What's more,they pointed... Although Wittgenstein and Chuang Tzu lived in utterly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times,geography and culture,they both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e world.What's more,they pointed out that there were indeed many things out of the reach of language,namely,the "unspeakable".The essence of Wittgenstein's early philosophy advocates that one has to remain silent for the unspeakable whereas the"Taoism"of Chuang Tzu,on the premise of the recognition of remaining silent,puts forward the highest state of expressing the"unspeakable"- that is,whether to make a statement or not.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re is a slight difference in textual representation and solutions,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y both focus their philosophical research on the"unspeak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庄子 对比度 词语 文化背景 文字表述 语言 哲学
下载PDF
“可说”与“不可说”:技术哲学视域下师生关系的探析与重构
20
作者 马祥 唐汉卫 《教育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35,共8页
随着科技时代的变革与绩效社会的形成,“不可说”与“可说”的哲学内涵发生异化,两者由对立关系逐渐转向“超—可说”与“去—可说”的关系,并由此引发网络空间加持下的“可说”暴力裹挟风险、“超—可说”暴力冲击下人的自我剥削式表... 随着科技时代的变革与绩效社会的形成,“不可说”与“可说”的哲学内涵发生异化,两者由对立关系逐渐转向“超—可说”与“去—可说”的关系,并由此引发网络空间加持下的“可说”暴力裹挟风险、“超—可说”暴力冲击下人的自我剥削式表达风险以及主体持续忙碌与思考缺失的边缘化风险。在教育领域,教师与学生也由传统压迫型师生关系,逐渐朝向“超—可说”与“去—可说”关系方向发展。基于此,提出如下策略以期重塑师生关系定位:确保沉思,为师生夺回闲暇时间的主权;培养释然心态,以重新审视民主和谐的课堂;与传统模式中的压迫与不平等达成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哲学 师生关系 “可说” “不可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