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通县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贾俊姝 李文忠 +3 位作者 高国雄 李得庆 李永良 周心澄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共6页
研究结果表明,大通县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下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均匀度呈显著正相关,与优势度呈显著负相关。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排序,在浅山区为模式C(青杨+枸杞)>模式D(中国沙棘)>模式B(紫花苜蓿)>模式A(川赤芍)>... 研究结果表明,大通县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下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均匀度呈显著正相关,与优势度呈显著负相关。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排序,在浅山区为模式C(青杨+枸杞)>模式D(中国沙棘)>模式B(紫花苜蓿)>模式A(川赤芍)>模式E(柠条),多样性指数分别为5.309 1、5.089 4、4.657 3、4.081 6、3.410 5;在高山区为模式H(白桦+青海云杉)>模式J(青杨+中国沙棘)>模式G(华北落叶松)>模式F(青海云杉)>模式K(青海云杉+中国沙棘),多样性指数分别为5.228 9、5.071 7、4.699 2、2.780 9、2.646 2,群落乔、灌、草3层结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规律,在优势度方面,草本层在森林中的作用远不及乔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配置模式 物种多样性 丰富度 均匀度 优势度
下载PDF
北川河流域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的水文效应 被引量:11
2
作者 高国雄 李文忠 +2 位作者 周心澄 史常青 李世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15,27,共6页
对青海大通北川河流域山地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的水文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置模式植冠层截留量、枯枝落叶层的容水量、土壤总持水量随着林分植冠层生物量和枯枝落叶层现存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同时,在林分总蓄水量中,土壤持... 对青海大通北川河流域山地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的水文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置模式植冠层截留量、枯枝落叶层的容水量、土壤总持水量随着林分植冠层生物量和枯枝落叶层现存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同时,在林分总蓄水量中,土壤持水量所占比值较大(>97%),而土壤稳渗速率随着土壤总孔隙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1)在浅山区,植冠层截留量和枯枝落叶层的容水量以模式D(中国沙棘)最大,分别为1.43 mm,1.87mm;土壤持水量和林分总蓄水量以模式C(青杨+枸杞)最大,分别为327.88 mm,329.07 mm,稳渗速率则以模式A(川赤芍)最大,为4.8 mm/m in。(2)在脑山区,植冠层截留量、枯枝落叶层容水量、土壤总持水量、林分总蓄水量和稳渗速率均以模式F(青海云杉)最大,依次为2.37 mm,6.24 mm,323.3 mm,331.91 mm,6.8 mm/m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效应 退耕还林 配置模式 北川河流域
下载PDF
不同退耕年限撂荒地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分析 被引量:26
3
作者 师阳阳 陈云明 +1 位作者 张光辉 王兵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6-40,44,共6页
退耕还林(草)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主要生态建设措施,经过几十年的开展,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恢复,林草覆盖率明显增加。以安塞县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区,选取坡耕地(0a)为对照,研究了退耕年限(3~5,10,18,28,37a)对撂荒地植... 退耕还林(草)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主要生态建设措施,经过几十年的开展,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恢复,林草覆盖率明显增加。以安塞县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区,选取坡耕地(0a)为对照,研究了退耕年限(3~5,10,18,28,37a)对撂荒地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退耕年限的延长,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相同土层根长密度都表现为增大—减小—增大的趋势;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表现为37a>28a>18a>3~5a>10a>0a;撂荒地植被根系生物量、根长密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退耕年限撂荒地,相同层根系生物量表现为28a>37a>18a>3~5a>10a>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撂荒地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根长密度
下载PDF
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考 被引量:47
4
作者 徐振华 张均营 +1 位作者 王学勇 成凤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1-44,49,共5页
系统阐述了我国退耕还林的概况、生态类型及治理模式、主要应用的技术措施及取得的主要经验,并分析了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实现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经济补偿机制,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推广先进技术和成... 系统阐述了我国退耕还林的概况、生态类型及治理模式、主要应用的技术措施及取得的主要经验,并分析了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实现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经济补偿机制,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推广先进技术和成果,加大监督管理等一系列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可持续发展 生态类型 治理模型 应用技术
下载PDF
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探讨 被引量:34
5
作者 李世东 吴转颖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4-159,共6页
在将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划分为 2个大区 9个类型区的基础上 ,研究了每个大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基本技术思路和每个类型区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包括其类型区域范围、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主要限制因子、基本技术思路、林草类型... 在将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划分为 2个大区 9个类型区的基础上 ,研究了每个大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基本技术思路和每个类型区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包括其类型区域范围、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主要限制因子、基本技术思路、林草类型结构、植被恢复方式、植被恢复技术、主要树种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区 西部大开发 植被恢复 中西部地区 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下载PDF
青海大通县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价 被引量:6
6
作者 高国雄 李文忠 +3 位作者 周心澄 贾俊姝 史常青 李世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9-134,共6页
对青海大通县浅山区和脑山区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浅山区,模式C(青杨+枸杞)为最优配置模式,综合评价得分231.12,各种配置模式综合评价得分排序为:模式C(青杨+枸杞)>模式A(川赤芍)>模式D(... 对青海大通县浅山区和脑山区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浅山区,模式C(青杨+枸杞)为最优配置模式,综合评价得分231.12,各种配置模式综合评价得分排序为:模式C(青杨+枸杞)>模式A(川赤芍)>模式D(中国沙棘)>模式B(紫花苜蓿)>模式E(柠条);在脑山区,模式F(青海云杉)为最优配置模式,其综合评价得分250.54,各种配置模式综合评价得分排序为:模式F(青海云杉)>模式G(华北落叶松)>模式J(青杨+中国沙棘)>模式H(白桦+青海云杉)>模式K(青海云杉+中国沙棘)。综合考虑生态服务功能及环境特点,在浅山区阴坡推广应用模式C,阳坡推广应用模式A;在脑山区阴坡推广模式F,阳坡推广模式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配置模式 生态服务功能 青海大通县
下载PDF
退耕还林区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及物种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11
7
作者 魏天兴 赵健 +2 位作者 朱文德 陈致富 郑江坤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共6页
采用对比流域试验方法,对陕西省吴起县封育自然恢复试验区合家沟流域和人工恢复柴沟流域进行野外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实施退耕还林后,人工和自然的植被恢复方式在恢复10a左右对于天然草本的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大。自然恢复试验区的植被... 采用对比流域试验方法,对陕西省吴起县封育自然恢复试验区合家沟流域和人工恢复柴沟流域进行野外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实施退耕还林后,人工和自然的植被恢复方式在恢复10a左右对于天然草本的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大。自然恢复试验区的植被的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峁顶和峁坡部位低于人工恢复区,而在沟坡和沟底部位高于人工恢复区;人工恢复区的Shannon指数和Pielou指数在峁坡和沟坡部位均高于自然恢复区,而在峁顶和沟底部位则较低。对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5个土壤物理性质指标与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只有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对物种多样性指数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植被恢复 物种多样性 土壤物理性质 陕北地区
下载PDF
退耕还林后群落演替及其α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冯迪 孙保平 +1 位作者 郭建英 李蕊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1期15320-15322,15326,共4页
研究了陕西省安塞县退耕还林后7种植被类型下的植被恢复情况、物种多样性特征以及相应生物量。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植被的正向演替;柠条是速生树种,赖草为原初植被的建群种;天然草地是由赖草、狗娃花、铁杆蒿共同组成建群种。... 研究了陕西省安塞县退耕还林后7种植被类型下的植被恢复情况、物种多样性特征以及相应生物量。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植被的正向演替;柠条是速生树种,赖草为原初植被的建群种;天然草地是由赖草、狗娃花、铁杆蒿共同组成建群种。灌木树种好于乔木树种,其中沙棘表现最好,多样性指数最大,而山杏多样性较差。在草本层及枯落物层中,柠条表现最为优秀,更有利形成乔木-草本-枯落物复合体,增强截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群落演替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下载PDF
北川河流域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贾俊姝 胡文忠 +3 位作者 李文忠 高国雄 刘国强 周心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7-79,共3页
在青海大通县北川河流域分浅山区和脑山区各选择了5种退耕还林配置模式,研究了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浅山区,土壤抗冲性指数与枯落物现存量呈显著正相关,以模式D(中国沙棘)的抗冲性指数最大,为1.136 s/g,以模式E(... 在青海大通县北川河流域分浅山区和脑山区各选择了5种退耕还林配置模式,研究了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浅山区,土壤抗冲性指数与枯落物现存量呈显著正相关,以模式D(中国沙棘)的抗冲性指数最大,为1.136 s/g,以模式E(柠条)的最小,为0.385 s/g;在脑山区,土壤抗冲性指数与团聚度、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模式F(青海云杉)的土壤抗性指数最大,为1.652 s/g,模式J(青杨+中国沙棘)的土壤抗冲性指数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配置模式 土壤抗冲性指数
下载PDF
秦岭南麓贫困山区经济与生态“双赢”互动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红娟 延军平 +3 位作者 张志民 周立花 刘晓琼 徐小玲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8-102,共5页
秦岭南麓贫困山区商南县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森林覆盖率达到52.7%,增加了1.5个百分点,林草覆盖率增加了4.6个百分点,但经济增长速度始终比较缓慢。为进一步了解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农村经济及退耕户带来的受益情况,以实地... 秦岭南麓贫困山区商南县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森林覆盖率达到52.7%,增加了1.5个百分点,林草覆盖率增加了4.6个百分点,但经济增长速度始终比较缓慢。为进一步了解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农村经济及退耕户带来的受益情况,以实地抽样调研为依据,通过对该县生态建设基本情况的深入调查,在初步掌握调查户普遍反映的主要问题基础上,依据该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商南县生态与经济“双赢”互动模式,并对生态与经济互动途径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建设 互动模式 商南县
下载PDF
北川河流域低位脑山区退耕还林的土壤效应 被引量:6
11
作者 高国雄 周心澄 +2 位作者 史常青 李文忠 李世荣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5-211,共7页
在青海大通县北川河流域低位脑山区选取了青海云杉(F)、华北落叶松(G)、白桦+青海云杉(H)、青海云杉+中国沙棘(J)、油菜(CK)等5种退耕还林配置模式,比较了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总孔隙度、稳渗速率以模式F(... 在青海大通县北川河流域低位脑山区选取了青海云杉(F)、华北落叶松(G)、白桦+青海云杉(H)、青海云杉+中国沙棘(J)、油菜(CK)等5种退耕还林配置模式,比较了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总孔隙度、稳渗速率以模式F(青海云杉)的最大,分别为53.62%、6.8 mm/min;土壤结构系数以模式H(白桦+青海云杉)最大,为94.751%;土壤全N、水解N、全K、速效K平均值以模式F(青海云杉)的最高;土壤抗性指数以模式F(青海云杉)的最大,为1.652 s/g。土壤效应综合评价得分以模式F最高,表明模式F为低位脑山区退耕还林最佳配置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效应 退耕还林 配置模式 北川河流域 脑山区
下载PDF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农业生产力的评估与预测 被引量:3
12
作者 贾丙瑞 周广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84-588,共5页
运用伊金霍洛旗 4 0年的气象与农业统计资料 ,分析了气候与化肥使用量对于粮食产量的综合影响 ,选取综合模型为基础 ,将化肥对粮食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考虑为调节因子 ,建立了基于气候和化肥使用量的粮食产量评估模型 .同时 ,基于伊金霍... 运用伊金霍洛旗 4 0年的气象与农业统计资料 ,分析了气候与化肥使用量对于粮食产量的综合影响 ,选取综合模型为基础 ,将化肥对粮食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考虑为调节因子 ,建立了基于气候和化肥使用量的粮食产量评估模型 .同时 ,基于伊金霍洛旗地区人口、气候以及化肥的未来变化情景 ,预测了未来30年的粮食需求增长量 ,指出在满足当地人民对粮食作物基本需求的基础上 ,从目前到 2 0 10年期间退耕面积达 6 2 2~ 5 94 8hm2 ,相当于原有耕地的 3%~ 31% ;从 2 0 10年到 2 0 2 0年期间退耕面积最大 ,达 32 6 3~816 4hm2 ,相当于原有耕地的 17% 4 2 % ;随后 10年由于土地单位面积的增产是有限度的 ,而人口继续增长 ,将导致耕地面积有所回升 ,但变动幅度不会太大 ,基本维持在 2 0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量 模型 伊金霍洛旗 退耕还林(草)
下载PDF
VARMA模型在退耕还林工程粮食安全问题中的应用——以河北省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清亮 谷建才 +2 位作者 陆贵巧 张东 石丽丽 《林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8-80,共3页
在充分搜集河北省退耕还林前后粮食生产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动态变化有关情况的基础上,应用VARMA预测模型,预测了2006年到2015年河北省粮食生产情况,并用2006年和2007年的各项实际数据与预测数据进行对比核对。预测结果表明,各项数据指... 在充分搜集河北省退耕还林前后粮食生产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动态变化有关情况的基础上,应用VARMA预测模型,预测了2006年到2015年河北省粮食生产情况,并用2006年和2007年的各项实际数据与预测数据进行对比核对。预测结果表明,各项数据指标的实际检验误差都在误差范围之内,说明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确度,为今后制定和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退耕还林 粮食生产 预测 VARMA模型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基于1921个样本农户数据和ELES模型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剑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3-121,共9页
利用6省区1921个样本农户1995—2008年的跟踪数据,将持久收入假说理论引入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ELES)中,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京津风沙源治理区,退耕还林工程可显著增加样本农户的非基本性需求消... 利用6省区1921个样本农户1995—2008年的跟踪数据,将持久收入假说理论引入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ELES)中,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京津风沙源治理区,退耕还林工程可显著增加样本农户的非基本性需求消费;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区,退耕还林工程则显著增加样本农户的基本性需求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消费 持久收入 ELES模型 林业经济
下载PDF
干热干旱河谷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李世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38,共4页
为了得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针对我国退耕还林还草主要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开展的实际 ,在两大流域分别选取一个典型的植被恢复困难的类型区 ,即长江上游的干热干旱河谷区、黄河上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 .利用适地适树... 为了得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针对我国退耕还林还草主要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开展的实际 ,在两大流域分别选取一个典型的植被恢复困难的类型区 ,即长江上游的干热干旱河谷区、黄河上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 .利用适地适树理论、正交实验设计和建立半永久全封闭径流观测场的方法 ,对树种的选择、配置和生态效益进行了研究 .最后提出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包括其类型区域范围、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主要限制因子、基本技术思路、林草类型结构、植被恢复方式、植被恢复技术、主要树种草种、经营管护方式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干旱河谷区 黄土丘陵沟壑区 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聂森 谷建才 +1 位作者 杨玉梅 李春兰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5-67,共3页
退耕还林工程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以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区的100个样本县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了1998~2007年样本县三大产业发展状况,并运用灰色系统模型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7年,样本县第一产业产... 退耕还林工程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以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区的100个样本县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了1998~2007年样本县三大产业发展状况,并运用灰色系统模型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7年,样本县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是逐渐减少的,10年减少了11.06%。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是逐渐增加的,10年增加了9.65%和1.41%。预测结果还表明:第一产业产值是逐渐降低的,降低幅度为27.05%;第二产业产值是逐渐增加的,增加幅度为32.10%;第三产业总体上是逐渐降低的,降低幅度为2.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产业结构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
下载PDF
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林种、树种组成分析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仝小林 李卫忠 《陕西林业科技》 2007年第2期18-20,共3页
林种结构和树种组成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造林林种和树种组成,指出其存在林种选择上经济林面积过小,使退耕农户从退耕地中收益减少;树种单一,纯林面积过大等问题。建议要因地制宜地发展... 林种结构和树种组成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造林林种和树种组成,指出其存在林种选择上经济林面积过小,使退耕农户从退耕地中收益减少;树种单一,纯林面积过大等问题。建议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林,适地适树,乔灌草结合,多营造混合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林种 树种
下载PDF
新农保参与行为与退耕还林还草: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1
18
作者 宋长鸣 蔡银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3-200,共8页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主要阻力之一是补贴结束后,农民生计受到挑战时所面临的复耕风险,新农保的施行弱化了土地经济保障功能,有可能促进农民自发、永久性退耕还林还草。首先,基于效用论,构建了新农保作用农民退耕还林还草行为的理论...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主要阻力之一是补贴结束后,农民生计受到挑战时所面临的复耕风险,新农保的施行弱化了土地经济保障功能,有可能促进农民自发、永久性退耕还林还草。首先,基于效用论,构建了新农保作用农民退耕还林还草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基于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18789份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新农保对农民退耕还林还草行为的影响;最后,运用基于聚类稳健标准误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①新农保增加预期收入,退耕还林还草减少预期收入,但退耕还林还草后多出来的闲余时间增加了农民效用。基于效用论所构建的农户行为理论分析框架显示,农户参与新农保的行为影响到耕地面积数量,从而作用农户退耕还林还草行为。②农民参加新农保后,其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行为的可能性更高,新农保增加了农民年老时基本生活依赖的渠道,从而弱化了耕地的经济保障功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参加退耕还林还草工程。③稳健性检验中,基于聚类稳健标准误的logistic回归模型仍然证实了“参加新农保有利于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结论。④健康状况越差的农户,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行为的可能性越低,健康状况差一般意味着医疗费开支大,未来收入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对耕地的依赖性强,从而不愿意退耕还林还草;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越大的农户,越有可能具有退耕还林还草行为。政策层面可以考虑将林区和牧区的“新农保”制度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结合起来,统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升工程实施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保 退耕还林还草 PROBIT模型
下载PDF
东兰县退耕还林树种的选择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麟英 《河北农业科学》 2009年第5期124-125,133,共3页
综述了东兰县退耕还林树种选择的7大原则,为该县的退耕还林林分的后续经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退耕还林 造林树种 选择 原则
下载PDF
高寒农牧交错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互动模型及应用研究
20
作者 鲍锋 孙虎 延军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6-200,207,共6页
以高寒农牧交错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法,建立了高寒农牧交错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模型。模型结果表明:(1)生态重建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极强的关联性,二者互为驱动,相互促进,交互耦合构成生态经济系统;(2)在生态与经济互动... 以高寒农牧交错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法,建立了高寒农牧交错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模型。模型结果表明:(1)生态重建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极强的关联性,二者互为驱动,相互促进,交互耦合构成生态经济系统;(2)在生态与经济互动中,经济系统的影响占优,表明经济贫困是生态重建的最大限制因素;(3)农户作为生态重建和经济发展的行为决策者是生态经济互动链的节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样点村实际,选择林药结合的退耕模式、移民搬迁、建设小城镇和发展反季节蔬菜基地等作为实现研究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具体模式与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农牧交错区 互动模型 退耕还林(草)工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