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of Ppd-D1 alleles on the developmental traits and rhythmic expression of photoperiod genes in common wheat
1
作者 ZHAO Yong-ying WANG Xiang +2 位作者 WEI Li WANG Jing-xuan YIN Ju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502-511,共10页
Photoperiodic response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lant adaptability for various environments. Wheat cultivars grow widely and have high yield potential for the strong photoperiod a... Photoperiodic response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lant adaptability for various environments. Wheat cultivars grow widely and have high yield potential for the strong photoperiod adaptibility. To assess the photoperiodic response of different genotypes in wheat cultivars, the photoperiodic effects of the Ppd-D1 alleles and the expressions of the related TaGI, TaCO and Ta FT genes in Liaochun 10 and Ningchun 36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the short-day(6 h light, SD), moderate-day(12 h light, MD) and long-day(24 h light, LD) conditions. Amplicon length comparison indicated that the promoter of Ppd-D1 in Ningchun 36 is intact, while Liaochun 10 presented the partial sequence deletion of Ppd-D1 promoter. The durations of all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the two cultivars were reduced by subjection to an extended photoperiod, except for the stamen and pistil differentiation stage in the Liaochun 10 cultivar.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he Ppd-D1 alleles and the TaGI, TaCO and TaFT genes associated with the photoperiod pathway were examined over a 24-h period under SD and MD conditions. The relationships of different photoperiodic responses of the two cultivars and the expression of photoperiod pathway gene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ly. The photoperiod insensitive(PI) genotype plants flower early under SD; meanwhile, the abnormal expression of the Ppd-D1 a allele is accompanied with an increase in Ta FT1 expression and the TaCO expression variation. The results would facilitate molecular breeding in whe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photoperiod spike differentiation heading gene expression Ppd-D1
下载PDF
COVID-2019 Genome Sequence Analysis: Phylogenetic Molecular Evolution and Docking of Structural Modelling of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of S Protein in Active Site of ACE2
2
作者 Abaysew Ayele Baba Abdissa +2 位作者 Dereje Taye Bereket Yemane Rita Singh Majumdar 《Computational Molecular Bioscience》 2020年第3期95-110,共16页
Meanwhile the outbreak of the Covid-19 since December, 2019 in China, it has killed more than a hundred thousand of people of all ages and sex across the globe in a short span of time. On the bases of this study the n... Meanwhile the outbreak of the Covid-19 since December, 2019 in China, it has killed more than a hundred thousand of people of all ages and sex across the globe in a short span of time. On the bases of this study the nearest family member of the virus and its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of S protein including its mode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its active sites were naked through 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 modelling and molecular docking software accordingly its repository genome databases. The virus was genetically associated and molecular evolutionary related with (<em>RaTG</em>13) and it scores 96.12% homology with 99% query coverage followed by <em>bat-SL-CoVZC</em>45 and<em> bat-SL-CoVZXC</em>21 notch 89.12% and 88.65% respectively. However, SARS and MERS corona type virus those outbreak earlier respectively less likely family members of 2019-nCoV. Though the virus has a close genetic association with those previous SARS coronaviruses, and certainly the spike protein used as a binding receptor to fight against human receptor protein of ACE 2, but on the basis of FRODOC and HDOCK server analysis multi favorable active sites of S protein was discovered such GLN493 shown as a finest key in both model and possessed a unique traits on it resulting unexpected rate of transmission and number of people died while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one. TYR500, ASN501, GLN498 and others residues preferably contemplate site also. In particular, the diversity of the virus in the world may be due to the genome structure of the virus and S gene changed over the time, across the world against to host of human genetic diversity, which may be more robust, and may be a new and unique feature. This is because it is characterized close to contact with distance divergence between wild type novel coronavirus which was risen from China against to the genomes from Lebanon, India, Italy, and USA and so on. Thus,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its researchers should focus on immunologic research and effective drug and vaccine development that will help to address the epidemiology of the virus, which can provide a long-term 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A Phylogenetic Construct Genome Seq RBD Conserved gene ACE2 S spike Protein genetic Mutation and Protein-Protein Docking
下载PDF
大麦芒型突变基因cal-d的遗传定位
3
作者 赵雪芳 张仁旭 +2 位作者 高爱农 张京 王春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3-420,共8页
芒是麦类作物穂部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籽粒产量、促进种子传播和防御虫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麦具有丰富的芒型突变体,加之其二倍体的特性,成为麦类作物芒器官形态建成研究的理想作物。本研究报道了一个大麦芒型突变体材料calc... 芒是麦类作物穂部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籽粒产量、促进种子传播和防御虫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麦具有丰富的芒型突变体,加之其二倍体的特性,成为麦类作物芒器官形态建成研究的理想作物。本研究报道了一个大麦芒型突变体材料calcaroides,表现为外稃顶端或是稃芒基部异形凸起,形成呈钩状不完全花器结构,属基部钩芒类型。突变体芒较短并伴随抽穗期推迟,株高、穗长和穗粒数显著降低等表型。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的芒型突变性状受单隐性基因cal-d控制。前期利用cal-d导入系BW106×Bowman的F_(2)群体,结合简化基因组测序(GBS,genotyping by sequencing)分析,将cal-d基因初步定位于3H染色体。进一步利用来自F_(2)的杂合单株,包括13000株单株的F_(2:3)群体进行精细定位,最终将cal-d基因定位于3H染色体153~329 Mb区间的近着丝粒区域。通过转录组混池测序分析结合大麦基因组和表达谱资源数据库,初步筛选了9个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为大麦芒型突变基因cal-d的克隆与功能验证奠定了基础,对于解析麦类作物芒的遗传发育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cal-d 基因定位 穗发育
下载PDF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中国分离株LX4纤突蛋白基因分子特征 被引量:20
4
作者 刘胜旺 王玮 +2 位作者 刘玉芬 孔宪刚 童光志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7-72,共6页
应用RT PCR方法分别扩增了中国地方分离株IBVLX4S1和S2基因并进行了基因的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发现 ,LX4S基因由 3495个核苷酸组成 ,编码一条 1 1 6 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S基因编码产物裂解后形成的S1和S2亚单位分别由 5 39和 6 ... 应用RT PCR方法分别扩增了中国地方分离株IBVLX4S1和S2基因并进行了基因的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发现 ,LX4S基因由 3495个核苷酸组成 ,编码一条 1 1 6 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S基因编码产物裂解后形成的S1和S2亚单位分别由 5 39和 6 2 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LX4S基因推导氨基酸切割识别位点序列为HRRRR ,与A2、SD/ 97/ 0 2和Z株相同 ,而与其它国内外参考毒株不同。与国内外 1 0株已报道的具有全S基因序列的IBV参考毒株比较 ,LX4与国内分离毒株SD/ 97/ 0 2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最高。与 32株国内外参考毒株的S1基因进化树分析比较表明 ,LX4与A2、SD/ 97/ 0 2、Z、TJ/ 96 / 0 2、JX/ 99/ 0 1和SAIBWJ等 7个国内分离株在同一亚群内。在该亚群内 ,LX4与A2和SD/ 97/ 0 2亲缘关系更近 ,且三者在高变区和抗原表位均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而与本亚群内其它参考毒株对应的高变区和抗原表位同源性差异较大。LX4与H1 2 0S1基因编码氨基酸的同源性虽然高于其它国外参考毒株 ,但同源性仍然较低 ,为 75 %。与参考毒株比较 ,LX4S2基因的点突变造成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有 1 1个位点发生改变 ,这些突变可能影响S2与S1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中国 分离株 纤突蛋白 基因
下载PDF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中国分离株LH2/01/10纤突蛋白基因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8
5
作者 刘胜旺 刘玉芬 +1 位作者 孔宪刚 刘宝全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06-312,共7页
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LH2/01/10的S1和S2基因分别进行RT-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其S基因由3 495个核苷酸组成,编码的多肽由1 16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S蛋白的切割识别位点氨基酸组成为组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HRR... 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LH2/01/10的S1和S2基因分别进行RT-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其S基因由3 495个核苷酸组成,编码的多肽由1 16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S蛋白的切割识别位点氨基酸组成为组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HRRRR)。推测其裂解后形成的S1和S2亚单位中,S1由53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S2由62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序列分析发现:LH2/01/10与Beau、M41、CU-T2、D1466、DE072、Holte、Gray、Ark99、Conn、H52、KB8523、SD/97/02、ZJ971和LX4毒株S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在63%~96%之间。其中与国内分离毒株SD/97/02和LX4氨基酸的同源性均在95%以上,三者切割识别位点也相同。但与另一国内分离株ZJ971氨基酸的同源性仅为75%,而与国外毒株之间在83%以下。切割识别位点也与ZJ971和所选的国外参考毒株代表性的RRF/SRR位点不同。与这些参考毒株相比,LH2/01/10 S基因在76~78位缺失TCT碱基,在67~69位插入TCT碱基,105位和549位氨的基酸发生点突变。总体来看, SD/97/02的S1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国内外已报道的42株参考毒株同源性较低,在52%~96%之间。与国内分离毒株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其中与国内近年来不同地区分离的A2、LX4、SD/97/02、TJ/96/02、JX/99/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中国分离株 纤突蛋白基因 S基因 遗传变异
下载PDF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纤突蛋白基因的修饰及原核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钱刚 冯力 +3 位作者 刘胜旺 佟有恩 童光志 黄永芬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5期611-614,共4页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纤突蛋白是诱导猪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的主要结构蛋白,包括A,B,C,D4个抗原决定位。为进一步生产TGEV植物转基因疫苗提供可操作性强、具免疫活性的外源基因,以猪传染性胃肠炎华毒弱株(TGEVH)的S基因为基础,扩增并连接4...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纤突蛋白是诱导猪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的主要结构蛋白,包括A,B,C,D4个抗原决定位。为进一步生产TGEV植物转基因疫苗提供可操作性强、具免疫活性的外源基因,以猪传染性胃肠炎华毒弱株(TGEVH)的S基因为基础,扩增并连接4个抗原决定位相应的碱基序列,构建pPROEX-HTa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诱导表达。结果表明,修饰后的S蛋白的表达量为19.8%,仍能和相应的血清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S基因 修饰 原核表达
下载PDF
毕赤酵母表达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纤突糖蛋白及其免疫原性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张莉 康雪燕 +4 位作者 章振华 李永清 盖丽丽 姜世金 张培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4-90,共7页
为了获得具有良好免疫活性的基因工程抗原蛋白,利用毕赤酵母真核表达系统,表达猪传染性胃肠炎(河北分离株)的纤突糖蛋白。根据Gen Bank TGEV S基因设计一对引物,经PCR扩增出长2.2 kb的目的基因S,将S基因亚克隆于p PIC9k载体,转化TOP10... 为了获得具有良好免疫活性的基因工程抗原蛋白,利用毕赤酵母真核表达系统,表达猪传染性胃肠炎(河北分离株)的纤突糖蛋白。根据Gen Bank TGEV S基因设计一对引物,经PCR扩增出长2.2 kb的目的基因S,将S基因亚克隆于p PIC9k载体,转化TOP10感受态,PCR、酶切鉴定阳性克隆,SalⅠ线性化重组穿梭质粒pPIC9k-S,然后电转GS115感受态,利用G418抗性进行多拷贝整合子初步筛选,提取基因组并做PCR鉴定,得到阳性菌株,经诱导发酵后,上清发酵液经SDS-PAGE电泳检测,显示获得分子量为82 kDa左右的目的蛋白,同时用Western-Blotting检测到一条特异的目的条带;用目的蛋白免疫小鼠,ELISA检测免疫S蛋白小鼠血清抗体效价为1∶100,表达蛋白具有免疫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赤酵母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纤突糖蛋白S基因 免疫原性
下载PDF
2011—2015年我国南方地区PED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S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智丽 黄淑坚 +1 位作者 马静云 毕英佐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1期127-135,共9页
应用RT-PCR方法对南方地区五省(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江苏)18个猪场7日龄以内发病仔猪的小肠组织和粪便样本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检测,对9个猪场进行为期5年的动态监控,并对2011—2015年期间分离的35个PEDV流行株的S基因进行... 应用RT-PCR方法对南方地区五省(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江苏)18个猪场7日龄以内发病仔猪的小肠组织和粪便样本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检测,对9个猪场进行为期5年的动态监控,并对2011—2015年期间分离的35个PEDV流行株的S基因进行测序,与Gen Bank中的PEDV参考序列进行比较,并绘制了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上述地区五省存在Group1和Group 2两种类型毒株。Group1与美国、韩国毒株较为接近,可分为G1-1、G1-2、G1-3和G1-4等4个亚群,Group 2与2004年国内分离毒株较为接近,可分为G2-1、G2-2两个亚群。25个中国南方地区毒株集中于G1-2和G1-3,而另外8株与2004年国内毒株(JS-2004-2)同属G2-2亚群。不同类型的毒株引发的PEDV临床表现及死亡率不同,G2-2亚群的毒株引发的PED相对缓和,死亡率较低且病程较短,而位于G1-2和G1-3亚群(尤其是G1-3)的毒株则引起大规模急性暴发,病程较长,死亡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动态监控 S基因 遗传变异
下载PDF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CH/JL毒株S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线性抗原表位区的鉴定 被引量:21
9
作者 孙东波 冯力 +4 位作者 陈建飞 时洪艳 佟有恩 刘胜旺 陈洪岩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4-229,共6页
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CH/JL毒株的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获得的3个相互重叠的cDNA克隆覆盖了S基因,序列比对结果表明:PEDV CH/JL株S基因与CV777、Brl/87、JS、KPEDV和Chinju99毒株S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97%、96.87%、96.41... 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CH/JL毒株的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获得的3个相互重叠的cDNA克隆覆盖了S基因,序列比对结果表明:PEDV CH/JL株S基因与CV777、Brl/87、JS、KPEDV和Chinju99毒株S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97%、96.87%、96.41%、94.02%和93.93%,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17%、95.88%、96.10%、92.36%和92.05%;分子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PEDV CH/JL株S基因与JS毒株S基因亲缘关系最近,处于同一群。利用DNAstar Protean程序预测了PEDV CH/JL株S蛋白一个抗原表位区(83-276aa),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后转化E.coliBL21(DE3)感受态细胞,在终浓度1.0mmol/L的IPTG诱导下获得了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预测的抗原表位区GST融合蛋白能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多克隆抗血清反应,提示该抗原表位区含有线性抗原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S基因 序列分析 线性抗原表位区
下载PDF
猪源冠状病毒TGEV中国分离株纤突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建强 柳纪省 +7 位作者 程杰 兰喜 殷相平 李宝玉 李学瑞 杨彬 娄忠子 吴润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5-98,共4页
以猪源冠状病毒(Porcine coronavirus)TGEV纤突蛋白基因序列为基础,利用生物软件对TGEV中国分离株纤突蛋白进行N-糖基化位点、跨膜螺旋、进化树、二级结构及抗原位点的预测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TGEV毒株可分为3个基因型,4株中国分离株... 以猪源冠状病毒(Porcine coronavirus)TGEV纤突蛋白基因序列为基础,利用生物软件对TGEV中国分离株纤突蛋白进行N-糖基化位点、跨膜螺旋、进化树、二级结构及抗原位点的预测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TGEV毒株可分为3个基因型,4株中国分离株分别归属于以上3个基因型,属于Ⅰ型的中国株TSX在跨膜螺旋的氨基酸及二级结构上与其他中国株有明显的差异,而同属于Ⅲ型中国毒株SC-Y和TH-98在跨膜螺旋的氨基酸及二级结构上非常接近,而所有中国分离株抗原表位没有明显差别,表明TGEV在中国没有显著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源冠状病毒 猪传染性胃肠炎 纤突蛋白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陕西分离株S蛋白抗原位点的真核表达 被引量:6
11
作者 宋林林 王晓红 +3 位作者 姜博 赵毅 王祥 穆杨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10,共5页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是严重危害全世界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病,其病原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S蛋白携带有主要的B淋巴细胞识别的抗原决定簇,是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中和抗体的主要抗原。本研究以提取的TGEV陕西分离株...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是严重危害全世界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病,其病原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S蛋白携带有主要的B淋巴细胞识别的抗原决定簇,是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中和抗体的主要抗原。本研究以提取的TGEV陕西分离株感染的ST细胞的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扩增编码S蛋白上包含C、B、D、A 4个抗原位点的基因片段,将目的片段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5-HisB上,构建重组表达载体,转染293T细胞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克隆到编码S蛋白C、B、D、A 4个抗原位点的基因片段,以TGEV阳性猪血清和抗His标签单抗的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目的基因在293T细胞中获得表达。本研究为TEG核酸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S基因 抗原位点 真核表达
下载PDF
猪传染性胃肠炎华毒弱毒株纤突蛋白B、C抗原位点片段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冯力 佟有恩 +5 位作者 李伟杰 朱远茂 马思奇 王明 陈洪岩 陈奖励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361-365,共5页
猪传染性胃肠炎华毒 (TGEVH)是我国分离的代表毒株 ,H弱毒株是我国自行培育成功的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疫苗株。应用RT_PCR方法扩增出 1.3kb的目的片段 ,包括S基因的编码的B、C两个主要抗原位点的片段 ,目的片段与pUC19质粒载体进行连接 ... 猪传染性胃肠炎华毒 (TGEVH)是我国分离的代表毒株 ,H弱毒株是我国自行培育成功的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疫苗株。应用RT_PCR方法扩增出 1.3kb的目的片段 ,包括S基因的编码的B、C两个主要抗原位点的片段 ,目的片段与pUC19质粒载体进行连接 ,转化 ,鉴定后得到阳性重组质粒 ,命名为pTS1,将重组质粒插入的目的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和比较 ,其结果表明TGEVH株S基因 5′端B、C位点片段 1190bp的核苷酸序列与国外的TGEV毒株Miller、Purdue_115、FS772 / 70及台湾省TFI毒株序列均具有很高的同源性 ,达 94.72 %以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 94.70 %以上。编码抗原位点C的序列与其它毒株完全一致 ,但在B位点发生改变 ,即第 97个氨基酸发生改变 ,由Trp突变为Ser。该核苷酸该片段全长 12 6 1bp ,包括起始密码子ATG及基因间的共同序列ACTAAAC。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国内的TGEV分离株_H弱毒株S基因的RT_PCR扩增及其编码的B、C抗原位点片段的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 ,为进一步揭示TGEV强弱毒差别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S基因 分子克隆 序列分析
下载PDF
犬冠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纤突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比较 被引量:8
13
作者 胡桂学 夏咸柱 +2 位作者 金宁一 涂长春 殷震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63-569,共7页
以犬胎原代细胞,采用同步接种、带毒传代和添加新细胞的方法,从1例腹泻犬脾脏和1例临床健康犬肠内容物中分离出2株犬冠状病毒(CCVYS1,CCVCI1)。该2株病毒可使CRFK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融合病变,与从美国引进的... 以犬胎原代细胞,采用同步接种、带毒传代和添加新细胞的方法,从1例腹泻犬脾脏和1例临床健康犬肠内容物中分离出2株犬冠状病毒(CCVYS1,CCVCI1)。该2株病毒可使CRFK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融合病变,与从美国引进的CCVNL-18参考株形成的细胞病变相似;电镜负染和超薄切片观察,分离毒株细胞培养物中均含有典型的冠状病毒粒子,并形成胞浆内包涵体;经理化学、生物学鉴定,具有CCV的特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证明为CCV;动物回归试验证明,CCVYS1毒力较强,CCVCI1毒力较弱。利用RT-PCR技术,分别扩增了CCVNL-18、CCVYS1和CCVCI1株纤突蛋白(S)主要功能区基因片段,经克隆、序列测定、计算机比较核苷酸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结果为:(1)CCVYS1和CCVCI1与国外发表的K378等5株CCV和CCVML-18株的同源性为91.7%~99.4%和92.0%~99.4%,而与TGEV和FIPV的同源性为90.2%和88.0%~90.0%;Ab抗原亚位点与CCV相同,不同于TGEV和FIPV,进一步证明本研究分离的病毒为CCV;(2)CCVYS1、CCVCI1株与K378等CCV强毒株同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冠状病毒 分离鉴定 纤突蛋白基因 克隆
下载PDF
小麦-冰草衍生后代3558-2穗部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 被引量:19
14
作者 卢翔 张锦鹏 +3 位作者 王化俊 杨欣明 李秀全 李立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6-91,共6页
从普通小麦Fukuho与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2n=4x=28,PPPP)Z559的衍生系中发现3558-2具有小穗数、小穗粒数和穗粒数多的优异性状。为了揭示衍生系3558-2优异性状的遗传特征,本研究对其与小麦品种京4841间的282个F2单株的穗长、小穗... 从普通小麦Fukuho与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2n=4x=28,PPPP)Z559的衍生系中发现3558-2具有小穗数、小穗粒数和穗粒数多的优异性状。为了揭示衍生系3558-2优异性状的遗传特征,本研究对其与小麦品种京4841间的282个F2单株的穗长、小穗数、小穗粒数、穗粒数等穗部相关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和QTL定位。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小麦穗部相关性状都符合数量性状特征。利用单标记分析将穗部相关性状的QTL主要定位于小麦1A染色体上,同时发现在小麦的2A、5B和5D染色体上也有QTL分布。通过加密标记重点构建了1A染色体短臂的遗传连锁图,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解析了小麦1AS染色体上的穗部相关性状的QTL效应,发现在1A染色体上存在与穗长、小穗数、小穗粒数和穗粒数相关的重要QTL各1个,解释变异度分别为14.41%、5.15%、14.84%和10.87%。本研究发现在3558-2的1AS染色体上成簇分布着涉及穗长、小穗数、小穗粒数和穗粒数重要性状的QTL,这一结果对指导进一步研究与利用3558-2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部相关性状 QTL 基因簇
下载PDF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H-98株S基因5′端部分片段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森 王君伟 +1 位作者 姜骞 李一经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共5页
本研究扩增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TGEV) TH- 98株 S基因 5′端 6 72 bp片段 (TS1) ,包括 B、C两个主要抗原位点。将该片段克隆到 p MD 18- T载体上 ,经鉴定 TS1片段正确插入 p MD 18- T载体上。序列测定和分析表明 ,该片段的核酸序列... 本研究扩增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TGEV) TH- 98株 S基因 5′端 6 72 bp片段 (TS1) ,包括 B、C两个主要抗原位点。将该片段克隆到 p MD 18- T载体上 ,经鉴定 TS1片段正确插入 p MD 18- T载体上。序列测定和分析表明 ,该片段的核酸序列与国外 TGEV毒株 Miller,Purdue15 ,FS772 /70等有很高的同源性 ,达 96 .88%以上 ,氨基酸同源性为 95 .0 9%以上 ,抗原位点 C(S蛋白第 4 8位氨基酸 )的丝氨酸变为脯氨酸。本研究首次克隆国内分离株 TH- 98株 S基因含有抗原位点 B、C且在 PRCV中缺失的片段。为进一步揭示 TGEV强弱毒株差别的分子机制和分子诊断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S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下载PDF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基因B和C抗原位点片段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森 姜骞 +3 位作者 师东方 李勐 于天飞 王君伟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6,共4页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TGEV) S蛋白可诱导中和抗体 ,是主要保护性抗原 ,N端抗原位点 B和 C在猪呼吸道冠状病毒(PRCV)中缺失[1 ,2 ,5] 。体外扩增 TGEV S基因 B、C抗原位点 35 7bp片段 (TS)。核苷酸序列与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该片段较为...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TGEV) S蛋白可诱导中和抗体 ,是主要保护性抗原 ,N端抗原位点 B和 C在猪呼吸道冠状病毒(PRCV)中缺失[1 ,2 ,5] 。体外扩增 TGEV S基因 B、C抗原位点 35 7bp片段 (TS)。核苷酸序列与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该片段较为保守。将 TS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 p GEX- 6 P- 1中 ,转化大肠杆菌中。经 IPTG诱导后 ,SDS- PAGE分析目的蛋白与谷胱苷肽硫转移酶 (GST,大小约为 2 6 ku)融合后大小约为 4 0 ku,目的蛋白分子量约为 13.2 ku,优化表达条件后表达量达 3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抗原 点片 S基因 诱导 克隆 S蛋白 TS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位点 TGEV
下载PDF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株纤突蛋白S1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毕赤酵母中表达 被引量:9
17
作者 黄亚东 郑青 +3 位作者 李校堃 王林川 赵振芬 黄自然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4-148,共5页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河南分离株H,经SPF鸡胚增殖,差速离心纯化病毒,SDS-蛋白酶K法抽提病毒RNA。参照IBVBeaudette株纤突蛋白S1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以其进行RT-PCR,成功地扩增出IBVH株S1基因。扩增产物经BstYⅠ、HaeⅢ和PstⅠ...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河南分离株H,经SPF鸡胚增殖,差速离心纯化病毒,SDS-蛋白酶K法抽提病毒RNA。参照IBVBeaudette株纤突蛋白S1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以其进行RT-PCR,成功地扩增出IBVH株S1基因。扩增产物经BstYⅠ、HaeⅢ和PstⅠ酶切分析,结果表明,IBVH株S1基因的RFLP图谱与M41株S1基因的完全一致,初步断定IBVH株为Mass血清型。将IBVH株S1基因克隆于pGEM-T载体中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为1611bp(从ATG到S前体蛋白裂解位点),与标准株M41和Beaudette的S1基因序列相比较,同源率分别达到97.39%和97.27%。将IBVH株S1基因亚克隆到pPICZ-A表达载体,转化毕赤酵母中,SDS-PAGE实验证实了IBVH株S1基因在毕赤酵母中得以表达,进一步用鸡抗IBV血清做Westernblot检测,证实了表达产物的抗原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纤突蛋白S1基因 克隆 毕赤酵母 表达
下载PDF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低氧下海马脑片突触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福庄 丁爱石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529-538,共10页
本文采用大鼠海马脑薄片,同时双通道记录脑片的诱发电位,观察低氧下突触功能的变化,并于一侧脑片灌流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另侧作对照,比较双孔脑片诱发电位的异同。结果显示,电刺激CA3区的Schaffer侧支,可... 本文采用大鼠海马脑薄片,同时双通道记录脑片的诱发电位,观察低氧下突触功能的变化,并于一侧脑片灌流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另侧作对照,比较双孔脑片诱发电位的异同。结果显示,电刺激CA3区的Schaffer侧支,可在CA1区锥体细胞诱发突触前排放(PV)和突触后群峰电位(PS)。低氧时PS迅速减小并逐渐消失。部分脑片出现低氧损伤电位(HIP)。经CGRP灌流的脑片低氧后电位开始减小与完全消失的时间均向后推迟,HIP出现减少或延迟。恢复给氧后,CGRP组脑片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呈现剂量依赖性保护作用。此外,低氧后给予CGRP亦可提高突触功能恢复率。以上结果提示低氧早期海马突触功能迅速受损,神经肽-CGRP对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脑片 低氧 降钙素基因 相关肽 突触
下载PDF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基因不同编码区的表达和反应原性鉴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宏专 覃湘婕 +7 位作者 杨兵 徐福洲 满坤 苏霞 张晓东 刘爵 罗绪刚 王金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3-67,共5页
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S基因不同编码区,以鉴定不同编码区表达产物与TGEV抗体的结合能力。在对TGEV S蛋白抗原位点分析的基础上,针对S蛋白N端的4个抗原位点C、B、D和A,设计引物分别扩增含C、B位点的TCB片段(411 ... 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S基因不同编码区,以鉴定不同编码区表达产物与TGEV抗体的结合能力。在对TGEV S蛋白抗原位点分析的基础上,针对S蛋白N端的4个抗原位点C、B、D和A,设计引物分别扩增含C、B位点的TCB片段(411 bp)、含D位点的TD片段(441 bp)和含A位点的TA片段(456 bp),经克隆测序后分别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中进行表达,SDS-PAGE电泳显示各片段均高效表达,表达的TCB片段、TD片段和TA片段融合蛋白大小分别为34.6,35.1,36.1 k Da。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表达蛋白与TGEV感染猪阳性血清和His标签抗体均产生阳性反应。结果显示,3个S基因编码片段均具有与TGEV抗体结合的能力,为进一步鉴定不同编码区的免疫原性及抗原保护能力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S基因 原核表达 反应原性
下载PDF
鸽源冠状病毒PSH株纤突蛋白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钱华冬 吴祖立 +1 位作者 华修国 朱建国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9-202,共4页
对鸽源冠状病毒PSH株纤突蛋白基因进行了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PSH株S基因由3504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条由116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S基因编码产物裂解后形成的S1和S2亚单位分别由541和62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PSH株S蛋... 对鸽源冠状病毒PSH株纤突蛋白基因进行了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PSH株S基因由3504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条由116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S基因编码产物裂解后形成的S1和S2亚单位分别由541和62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PSH株S蛋白切割识别位点为精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精氨酸(RRFRR),与多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切割识别位点相似(RRF/SRR)。与GenBank中其他冠状病毒毒株S基因的推导氨基酸序列相比较,PSH株与IBV参考毒株的同源性为79.3%~99.6%,而与其他冠状病毒包括火鸡蓝冠病病毒和SARS病毒的同源性均小于37.8%。表明,鸽源冠状病毒PSH株属于第3抗原群冠状病毒,且与IBV亲缘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 纤突蛋白 遗传变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