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5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enzodiazepine in spinally mediated analgesia
1
作者 Tomoki Nishiyama 《World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2015年第1期5-9,共5页
Since benzodiazepine/γ-amino butyric acid receptor was found in the spinal cord, there have been many studies to investigate analgesic effects of midazolam, a watersoluble benzodiazepine in the spinal cord. In animal... Since benzodiazepine/γ-amino butyric acid receptor was found in the spinal cord, there have been many studies to investigate analgesic effects of midazolam, a watersoluble benzodiazepine in the spinal cord. In animal experiments, intrathecal midazolam has analgesic effects on visceral pain, thermal pain, and inflammatory pain, and it has synergistic or additive effects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analgesics acting on different receptors. In human study, intrathecal midazolam has analgesic effects on back pain, somatic pain, but not visceral pain. The analgesic effect lasts long and intrathecal midazolam induces sedation, which is the effect in the brain. Epidural midazolam is less studied than intrathecal midazolam. Epidural midazolam has segmental analgesia forpostoperative pain, and adding midazolam to bupivacaine increased duration of analgesia. It also induces sedation, which might be the effects of midazolam coming from cerebrospinal fluid to the brain. Some histopathological studies in animals showed neurotoxicity of midazolam, while there are no toxic side effects in many human studies of intrathecal and epidural midazolam. Therefore, we need clinically relevant animal studies for neurotoxicity and analysis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already studied with intrathecal and epidural midazolam to give final concl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al CORD analgesia BENZODIAZEPINE NEUROTOXICITY INTRATHECAL EPIDURAL
下载PDF
不同镇痛方法用于髋部或股骨干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摆放体位时镇痛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婷 葛龙 +1 位作者 崔一阳 薛建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2,共8页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不同镇痛方法用于髋部或股骨干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摆放体位时的镇痛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检索时...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不同镇痛方法用于髋部或股骨干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摆放体位时的镇痛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8月,纳入髋部或股骨干骨折患者摆放体位和椎管内麻醉时实施镇痛的随机对照研究。由两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采用Stata 17.0和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8篇文献,患者1773例。累计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显示,降低摆放体位时VAS疼痛评分PENG阻滞(94.4%)效果最佳,其次是FIB联合IVA(83.8%)和FIB(71.1%);降低椎管内麻醉时VAS疼痛评分PENG阻滞(98.2%)效果最佳,其次是FIB(71.1%)和FNB(55.6%);缩短椎管内麻醉操作时间PENG阻滞(84.1%)效果最佳,其次是FNB(70.7%)和FIB(68.5%);升高体位摆放质量评分PENG阻滞(99.1%)效果最佳,其次是FIB(73.1%)和FNB(52.9%)。结论神经阻滞或神经阻滞联合IVA可降低髋部或股骨干骨折患者体位摆放和椎管内麻醉时VAS疼痛评分、缩短麻醉操作时间和升高体位摆放质量评分。PENG阻滞对髋部或股骨干骨折患者摆放体位和椎管内麻醉时实施镇痛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 神经阻滞 椎管内麻醉 体位 网状Meta分析
下载PDF
纳布啡用于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3
作者 李晓征 王雪梅 +3 位作者 李井柱 于文刚 毕燕琳 陶红 《精准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44-447,451,共5页
目的探讨纳布啡用于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经阴试产的足月单胎初产妇319例,按使用药物不同分为舒芬太尼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组(A组)160例,纳布啡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组(B组)159例。两组均采用硬脊... 目的探讨纳布啡用于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经阴试产的足月单胎初产妇319例,按使用药物不同分为舒芬太尼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组(A组)160例,纳布啡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组(B组)159例。两组均采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法,置入硬膜外导管后,注入1.5%利多卡因3 mL试验量,然后A组注入0.5 mg/L舒芬太尼复合1 mg/L罗哌卡因混合液,B组注入0.3 g/L纳布啡复合1 mg/L罗哌卡因混合液,均6~15 mL为首次量,30 min后两组均连接电子镇痛泵,分别使用舒芬太尼和纳布啡进行自控硬膜外镇痛。收集两组患者的如下指标:镇痛起效时间、首次自控按压镇痛(PCA)时间、PCA有效按压次数、罗哌卡因用量;镇痛前(T0)、镇痛后30 min(T1)、宫口开全(T2)与用力分娩(T3)时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产妇发热、恶心呕吐、皮肤瘙痒、术后头痛发生等不良反应情况以及胎儿胎心减速发生率、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7分发生率、脐动脉血气分析,新生儿神经与适应能力评分。结果与A组比较,B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胎心减速及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7分的发生率显著降低(χ^(2)=4.159~5.628,P<0.05),PCA有效按压次数、罗哌卡因用量显著增加(χ^(2)=8.594、6.363,P<0.05),T2及T3产妇VAS评分明显升高(F=45.314、26.717,P<0.05),其他观察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布啡用于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与舒芬太尼相比第一产程镇痛效果类似,第二产程效果较差,但可降低产妇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新生儿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布啡 舒芬太尼 镇痛 产科 镇痛 硬膜外 脊椎穿刺 麻醉 产科 疗效比较研究
下载PDF
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后发热对母婴分娩结局的影响
4
作者 刘伟武 曾伟兰 +3 位作者 徐敏兰 徐秀英 周树强 梁妙 《右江医学》 2024年第6期518-522,共5页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后发热对分娩结局的影响,以期改善母婴结局。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的3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后是否出现发热将产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未出现发热的产妇,共150例;...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后发热对分娩结局的影响,以期改善母婴结局。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的3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后是否出现发热将产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未出现发热的产妇,共150例;观察组为出现发热的产妇,共150例。比较两组产妇的阴道操作次数、破膜时间、总产程时间、缩宫素使用比例、分娩方式、产妇不良结局发生率以及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阴道操作次数(7.56±1.12)次,破膜时间为(11.86±2.03)h,总产程时间为(17.08±2.34)h,使用缩宫素加强宫缩为51例(34.00%),对照组阴道操作次数(5.41±1.04)次,破膜时间为(8.69±1.75)h,总产程时间为(15.04±1.84)h,使用缩宫素加强宫缩为20例(13.33%),两组产妇的阴道操作次数、破膜时间、总产程时间、缩宫素使用比例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82例(54.67%),剖宫产45例(30.00%),器械助产23例(15.33%),对照组产妇自然分娩121例(80.67%),剖宫产19例(12.67%),器械助产10例(6.67%),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01)。观察组产妇出现低血压、头痛、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总不良结局发生率为60.67%(91/150),对照组产妇出现低血压、头痛、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总不良结局发生率为31.33%(47/150),两组产妇总不良结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出现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总不良结局发生率为40.67%(61/150),对照组出现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总不良结局发生率为22.67%(34/150),两组新生儿总不良结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产时发热是一种临床表现,早发现早预防非常重要。对于产科医生而言,应加强产程管理,掌握阴道操作指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以预防感染性产时发热。同时,要避免产时发热相关因素的叠加,防止非感染性发热的发生。此外,还需综合分析产时发热的原因,动态监测各项指标,仔细鉴别,并采取适宜的产程处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硬联合麻醉 分娩镇痛 产妇 发热 分娩方式 母婴结局
下载PDF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应用不同剂量布比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的镇痛效果
5
作者 胡微澜 韩威利 李明勇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3-686,共4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应用不同剂量布比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行ESPB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其中45例(研究1组)采用30 mL 0.25%(质量分数)布比卡因,与研究1组... 目的: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应用不同剂量布比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行ESPB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其中45例(研究1组)采用30 mL 0.25%(质量分数)布比卡因,与研究1组性别、年龄、分期等资料匹配的45例(研究2组)采用20 mL 0.25%布比卡因。记录两组ESPB后2(T1)、4(T2)、8(T3)、12(T4)、24(T5)、48(T6)h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24 h曲马多使用率、镇痛泵按压次数和术后24 h镇痛满意度,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静息和咳嗽状态下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随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研究1组静息状态下T2~T6、咳嗽状态下T1~T6的VAS评分均低于研究2组(P<0.05)。研究1组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高于研究2组(P<0.05),曲马多使用率、镇痛泵按压次数低于研究2组(P<0.05)。研究1组和2组恶心呕吐、眩晕、胸闷、瘙痒等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1.1%和3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30 mL 0.25%布比卡因ESPB的镇痛效果更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脊肌平面阻滞 胃癌根治术 腹腔镜手术 布比卡因 术后镇痛
下载PDF
基于SP/NK1R/βARRS通路电针缓解神经性疼痛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王功命 刘世敏 +5 位作者 王凤娇 梁嘉仪 夏勇 顾意鸣 王珂 具紫勇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6期684-690,共7页
目的观察针刺对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疼痛行为及脊髓背角P物质(substance P,SP)含量和神经激肽1受体(neurokinin 1 receptor,NK1R)、β-抑制蛋白1抗体(β-arrestin 1,βARR1)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目的观察针刺对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疼痛行为及脊髓背角P物质(substance P,SP)含量和神经激肽1受体(neurokinin 1 receptor,NK1R)、β-抑制蛋白1抗体(β-arrestin 1,βARR1)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手针组,每组9只。暴露模型组、电针组和手针组大鼠左侧股骨中段坐骨神经并进行结扎,建立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模型;假手术组暴露坐骨神经但不结扎。造模后第8天开始,电针组和手针组分别对环跳和阳陵泉穴进行干预。测定4组大鼠造模后第0、7、13、21、29天的机械痛阈、热痛阈及后肢负重分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4组大鼠L4~L6腰膨大脊髓背角组织中SP含量;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4组大鼠L4~L6腰膨大脊髓背角组织中NK1R和βARR1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第7天,模型组、电针组和手针组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较假手术组降低(P<0.05),两后肢负重分布差异较假手术组增加(P<0.05)。针刺干预后,造模后第13、21、29天,手针组和电针组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高于模型组(P<0.05),两后肢负重分布差异小于模型组(P<0.05);造模后第29天,电针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均高于手针组(P<0.05);造模后第21天,电针组两后肢负重分布差异小于手针组(P<0.05)。针刺干预全部结束后,模型组脊髓背角组织SP含量低于假手术组(P<0.05),手针组和电针组SP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针刺干预全部结束后,模型组脊髓背角组织NK1R和βARR1蛋白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5),电针组和手针组NK1R和βARR1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针刺可能通过调控脊髓背角SP水平及NK1R和βARR1蛋白表达对神经病理性疼痛起到镇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电针 坐骨神经 神经痛 镇痛 脊髓背角 大鼠
下载PDF
椎管内应用艾司氯胺酮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孙玉峰 杨小林 +3 位作者 丁颖 吕艳蓉 吴宏伟 杨春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26-830,共5页
艾司氯胺酮在国内上市不久,是一种静脉全麻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全身麻醉和抗抑郁治疗。研究发现艾司氯胺酮可安全用于椎管内,在亚麻醉剂量下即可以产生镇痛、镇静和抗抑郁作用。本文综述了艾司氯胺酮在椎管内作用的机制、安全性... 艾司氯胺酮在国内上市不久,是一种静脉全麻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全身麻醉和抗抑郁治疗。研究发现艾司氯胺酮可安全用于椎管内,在亚麻醉剂量下即可以产生镇痛、镇静和抗抑郁作用。本文综述了艾司氯胺酮在椎管内作用的机制、安全性、不良反应和各种临床应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椎管内 镇痛 抗抑郁
下载PDF
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8
作者 刘波 凌亮 +4 位作者 魏大源 贾飞 王孟樵 张刚 张健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2-596,共5页
目的建立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选择2021年1—12月行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2276例作为训练集,年龄≥18岁,BMI 18.5~40.0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产妇是否出现产时发热(体温≥38.0℃)分为两组:发热组与... 目的建立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选择2021年1—12月行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2276例作为训练集,年龄≥18岁,BMI 18.5~40.0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产妇是否出现产时发热(体温≥38.0℃)分为两组:发热组与未发热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选择2022年1—3月于同一医院行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568例作为验证集,纳入标准与训练集相同,通过R语言进行模型的外部验证。结果本研究训练集中有197例(8.7%)产妇出现产时发热;验证集中有46例(8.1%)产妇出现产时发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训练集中初产妇、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贫血及预估新生儿体重增加是产时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体表面积增大和分娩镇痛前宫口增大是产时发热的保护因素。根据上述危险因素建立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的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98(95%CI 0.660~0.732),敏感性为83.2%,特异性为47.9%。验证集中通过R语言进行外部验证,预测模型的AUC为0.703(95%CI 0.634~0.772),敏感性为65.2%,特异性为71.3%。结论初产妇、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贫血及预估新生儿体重增加是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体表面积增大和分娩镇痛前宫口增大是保护性因素,基于这些指标构建的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在分娩镇痛前预测产时发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分娩镇痛 产时发热 预测模型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围手术期的应用进展
9
作者 张杰 周述芝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10期1227-1231,共5页
围手术期严重疼痛可影响患者术后快速恢复,有效控制疼痛对手术患者具有积极作用。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局部区域阻滞是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超声引导... 围手术期严重疼痛可影响患者术后快速恢复,有效控制疼痛对手术患者具有积极作用。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局部区域阻滞是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超声引导下局部区域阻滞技术不断创新,临床应用广泛。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是一项新型的筋膜间平面区域阻滞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镇痛效果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近年来其被广泛应用于乳腺手术、胸科手术、心脏手术等手术的围手术期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 超声引导 竖脊肌平面阻滞 镇痛
下载PDF
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剖宫产产妇镇痛效果、术后恢复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侯桂婷 李丹 +1 位作者 张金金 杨百武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75-378,共4页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剖宫产产妇镇痛效果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按镇痛方案不同,将行116例剖宫产术的产妇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使用罗哌卡因+舒芬太尼镇痛;试验组使用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镇痛。分别于...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剖宫产产妇镇痛效果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按镇痛方案不同,将行116例剖宫产术的产妇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使用罗哌卡因+舒芬太尼镇痛;试验组使用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镇痛。分别于术后3、6、12、24、及48 h,对产妇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记录产妇术后镇痛泵使用情况;记录两组产妇阻滞时效和术后恢复相关指标;检测产妇术前及术后24 h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记录产妇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3~48 h各时间点VAS评分、首次镇痛按压时间及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腰麻感觉阻滞达到最高平面经历的时间、感觉恢复时间较长(P<0.05),两组腰麻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泌乳始动时间均明显提前(P<0.05),48 h哺乳次数增多(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24 h血清IL-6、TNF-α水平更低(P<0.05),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皮肤瘙痒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与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比较,在腰硬联合麻醉中使用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也能够提供确切镇痛效果,且可减少不良反应,更能促进产妇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腰硬联合麻醉 罗哌卡因 去阿片化镇痛 右美托咪定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11
作者 王雪莹 秦汉 彭晓红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0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接受脊柱手术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组(0.1 mg/kg地佐辛)、S1组(0.25 mg/kg艾司氯胺酮)及S2组(0.5 mg/kg艾司氯胺酮),各20例。比较三组的麻醉效果。结果三组的自...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接受脊柱手术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组(0.1 mg/kg地佐辛)、S1组(0.25 mg/kg艾司氯胺酮)及S2组(0.5 mg/kg艾司氯胺酮),各20例。比较三组的麻醉效果。结果三组的自主呼吸恢复、苏醒及拔管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S1组、S2组的躁动评分低于C组(P<0.05)。拔管前30 min至拔管后30 min,三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无明显差异(P>0.05)。拔管后30 min、2 h、6 h,S1组、S2组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C组(P<0.05)。拔管后6 h,S1组、S2组的Bruggrmann舒适度量表(BCS)评分高于C组(P<0.05)。拔管后30 min、2 h、6 h、12 h、24 h,三组的Ramsay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地佐辛,艾司氯胺酮具有更好的预防性镇痛作用,0.25 mg/kg剂量即可提高镇静镇痛效果,缓解全麻苏醒期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脊柱手术 预防性镇痛
下载PDF
多模式镇痛治疗1例儿童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伴感染并药学监护
12
作者 李梦秋 左蕾 +3 位作者 冉鑫 李青 李欣宇 罗宁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658-1662,共5页
目的 对儿童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探索以脊髓电刺激为基础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及多药联合治疗的药学监护要点。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1例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伴皮肤感染的患儿治疗过程,结合国内外文献,针对该患儿疾病治疗的难点制定多模式镇痛方... 目的 对儿童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探索以脊髓电刺激为基础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及多药联合治疗的药学监护要点。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1例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伴皮肤感染的患儿治疗过程,结合国内外文献,针对该患儿疾病治疗的难点制定多模式镇痛方案并进行药学监护。结果 治疗团队针对该患儿采取以脊髓电刺激为基础的多模式镇痛治疗,包括不同镇痛药理靶点的多药联合、多种给药途径(口服、静脉、硬膜外、经皮)、多技术(脊髓电刺激、局部神经阻滞、患者自控镇痛)、辅助治疗的个体化方案,并监护用药的安全性。患儿住院及出院后随访期间双足疼痛得到了控制,创面愈合,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以脊髓电刺激为基础的多模式镇痛是治疗儿童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安全、有效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性肢痛症 脊髓电刺激 多模式镇痛 临床药师 药学监护
下载PDF
基于脊髓小胶质细胞极化的针刺镇痛机制探讨
13
作者 苏枫雅 苑功名 +4 位作者 李佩云 殷建朝 公一囡 徐媛 郭永明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7期1-6,共6页
脊髓在疼痛中能够传递、感知和调节伤害性信息,是将疼痛信息由外周传入大脑的枢纽。脊髓中的小胶质细胞是一类具有免疫和调节功能的非神经元细胞,它们在疼痛过程中可以被激活,发生与巨噬细胞极化相似的活化反应。这种极化过程可以促使... 脊髓在疼痛中能够传递、感知和调节伤害性信息,是将疼痛信息由外周传入大脑的枢纽。脊髓中的小胶质细胞是一类具有免疫和调节功能的非神经元细胞,它们在疼痛过程中可以被激活,发生与巨噬细胞极化相似的活化反应。这种极化过程可以促使小胶质细胞释放多种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从而参与神经炎症和疼痛感知,介导疼痛的发生和维持。针刺是良好的镇痛疗法,脊髓是针刺镇痛机制研究的重要部位。研究表明,针刺能够调节脊髓小胶质细胞极化,对活跃状态的M1型以及抑制状态的M2型产生影响,减轻神经炎症,缓解中枢敏化。本研究梳理针刺调节脊髓小胶质细胞极化发挥镇痛的机制,为针刺镇痛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脊髓 小胶质细胞极化 针刺镇痛
下载PDF
推拿通过NF-κB/GT通路对minor CCI大鼠的镇痛启动机制研究
14
作者 萨出拉 杨震杰 +6 位作者 于天源 陈金平 张润龙 张英琦 孙佳伟 张汉钰 刘家玥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8期1016-1020,共5页
目的:探讨推拿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启动机制。方法:将32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推拿组和推拿+PDTC组,模型组、推拿组和推拿+PDTC组建立minor CCI模型。造模后7 d推拿组进行三法三穴干预1次。通过Von Frey法检测大鼠... 目的:探讨推拿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启动机制。方法:将32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推拿组和推拿+PDTC组,模型组、推拿组和推拿+PDTC组建立minor CCI模型。造模后7 d推拿组进行三法三穴干预1次。通过Von Frey法检测大鼠的机械疼痛和热痛阈值,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法、Western blot和RT-PCR技术检测大鼠SDH中NF-κB/GT通路相关分子变化。结果:推拿干预1次后,与模型组相比,推拿组和推拿+PDTC组的MWT和TWL值、EAAT2细胞数目、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GFAP细胞数目、蛋白、mRNA表达和NF-κB mRNA表达显著降低(均P<0.05);与推拿组相比,推拿+PDTC组的MWT和TWL值、EAAT2细胞数目、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均P<0.05),GFAP细胞数目、蛋白、mRNA表达和NF-κB mRNA表达降低(均P<0.05)。结论:推拿可通过调节NF-κB/GT信号通路发挥即刻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推拿 镇痛 脊髓背角 中枢机制 NF-κB/GT通路
下载PDF
竖脊肌平面阻滞在小儿躯干部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15
作者 张末娇 王彩霞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6期724-728,共5页
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是一种新型的筋膜平面阻滞技术,指在超声引导下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竖脊肌浅层或深层阻滞脊神经后支和前支甚至交感神经,起到镇痛作用。由于其操作简单、相关并发症少,广泛用于临床手术镇痛。小儿躯干部手术常涉及... 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是一种新型的筋膜平面阻滞技术,指在超声引导下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竖脊肌浅层或深层阻滞脊神经后支和前支甚至交感神经,起到镇痛作用。由于其操作简单、相关并发症少,广泛用于临床手术镇痛。小儿躯干部手术常涉及不同程度的疼痛,神经阻滞逐渐成为术中辅助镇痛,不仅可减少全身麻醉中应用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还可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外科进程。因此,深入研究超声引导下ESPB在小儿躯干部手术中的应用类型和镇痛疗效、全面了解其在小儿外科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脊肌平面阻滞 小儿 镇痛 区域麻醉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筋膜平面阻滞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16
作者 姚思淼 利雪阳 +1 位作者 吴安石 任惠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79-982,共4页
近年来,筋膜平面阻滞技术为脊柱手术多模式镇痛策略做出了巨大贡献。与传统椎管内麻醉比较,筋膜平面阻滞具有操作简单、安全、镇痛效果好、对术中神经监测和术后早期检查无干扰的优点。本文对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胸腰筋膜平面阻滞(TL... 近年来,筋膜平面阻滞技术为脊柱手术多模式镇痛策略做出了巨大贡献。与传统椎管内麻醉比较,筋膜平面阻滞具有操作简单、安全、镇痛效果好、对术中神经监测和术后早期检查无干扰的优点。本文对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胸腰筋膜平面阻滞(TLIPB)、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胸膜横突中间点阻滞(MTPB)、多裂肌平面阻滞(MPB)以及半棘肌间平面阻滞(ISPB)等脊柱手术中常用的筋膜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脊柱手术的多模式镇痛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脊柱手术 筋膜平面阻滞 镇痛
下载PDF
椎管内分娩镇痛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17
作者 唐仕诚 张国英(审校)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19-524,共6页
椎管内分娩镇痛是缓解产妇分娩疼痛的主要方法,在第一产程潜伏期实施椎管内分娩镇痛能够大大减轻产妇的分娩疼痛,使得产妇更加愿意尝试阴道分娩,降低了剖宫产率,尤其是疼痛因素导致的无明确医学指征的剖宫产,可降低严重孕产妇合并症(sev... 椎管内分娩镇痛是缓解产妇分娩疼痛的主要方法,在第一产程潜伏期实施椎管内分娩镇痛能够大大减轻产妇的分娩疼痛,使得产妇更加愿意尝试阴道分娩,降低了剖宫产率,尤其是疼痛因素导致的无明确医学指征的剖宫产,可降低严重孕产妇合并症(severe maternal morbidity,SMM)和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提高了分娩质量。然而,椎管内分娩镇痛可能会对母婴结局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在第一产程潜伏期实施椎管内分娩镇痛可加速宫颈的扩张,但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时间更长。椎管内镇痛会增加产妇阴道助产和产后尿潴留的风险,产后尿潴留可导致泌尿系统的感染和产后出血。此外,产时发热可能与椎管内分娩镇痛有关。胎膜早破、阴道检查次数过多、分娩时间过长、胎膜破裂到分娩结束的时间过长、产妇体质量指数高、椎管内分娩镇痛持续时间长是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产时发热可能会增加新生儿低Apgar评分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导致新生儿不良结局。综述椎管内分娩镇痛对产程、分娩方式及母婴结局的影响,为提高分娩质量,减少母婴不良结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 镇痛 产科 分娩 产道 发热 妊娠结局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术后自控镇痛对脊柱手术患者疼痛、应激激素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吴瑞阳 韩灵龙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4年第7期81-88,共8页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术后自控镇痛对脊柱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炎症因子、疼痛物质及应激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期间某院收治的100例行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术后自控镇痛对脊柱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炎症因子、疼痛物质及应激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期间某院收治的100例行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注射用盐酸托烷司琼以预防恶心呕吐,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艾司氯胺酮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血压及心率、疼痛物质[P物质(SP)、5-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应激激素[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免疫功能[CD3^(+)、CD4^(+)、CD8^(+)、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 cell)]、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4、8、16h和24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0min、2h和4h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h和48h的SP、NE、5-HT和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β-E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和48h的CD3^(+)、CD4^(+)、NK cell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CD8^(+)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和48h的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脊柱手术后给予患者艾司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镇痛效果较好,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降低机体应激及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且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舒芬太尼 自控镇痛 脊柱手术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作用对比研究
19
作者 康娟丽 应柱 郑智娉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2期31-35,共5页
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CSEA)与硬膜外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于上饶东信第五医院分娩的40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实施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实施腰硬... 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CSEA)与硬膜外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于上饶东信第五医院分娩的40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实施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镇痛起效时间、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应激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肾上腺素(ADR)与皮质醇(Cor)、一氧化氮(NO)]、疼痛数字分级法(NRS)评分及镇痛药物用量及自控镇痛次数、产后泌乳指标[泌乳始动时间、产后12h催乳素(PRL)]和泌乳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镇痛起效时间、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5、30min,观察组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痛前后其他时间点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娩后24h,两组Cor、ADR、IL-6、NO水平均高于产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芬太尼用量、罗哌卡因用量、自控镇痛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短于对照组,产后12 h PRL水平、泌乳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硬膜外麻醉相比,CSEA用于分娩镇痛中效果良好,可有效缩短产程,缓解患者疼痛感,控制机体应激水平,促进产妇产后泌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 分娩镇痛 疼痛感 应激反应 泌乳功能
下载PDF
罗哌卡因会阴浸润联合椎管内麻醉在初产妇分娩镇痛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20
作者 曹建军 王艳莉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1期95-98,共4页
目的探究罗哌卡因会阴浸润联合椎管内麻醉在初产妇分娩镇痛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7月医院接收的15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接受椎管内麻醉,观察组... 目的探究罗哌卡因会阴浸润联合椎管内麻醉在初产妇分娩镇痛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7月医院接收的15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接受椎管内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施罗哌卡因会阴浸润。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应激反应指标、分娩方式、不良母婴结局及新生儿出生质量。结果麻醉后5、15、30 min及分娩时,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30 min、分娩后10 min,观察组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及皮质醇(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中转剖宫产、会阴侧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发生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会阴浸润联合椎管内麻醉用于初产妇分娩镇痛麻醉中可缓解初产妇不同时段的疼痛程度与应激反应,减少不良分娩结局,且对母婴安全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会阴浸润 椎管内麻醉 初产妇 分娩镇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